鷸蚌相爭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2 06:1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利用視聽結合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激活音樂教材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能創(chuàng)設情景,喚起學生的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并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如七年級上冊《長江之歌》,歌曲旋律激昂,歌詞大氣磅礴,感情親切而熱烈。學生學會演唱歌曲不難,難的是能用激昂、贊頌的情懷唱出對長江的依戀和贊美。可是學生中真正見過長江的不多,即使見過也是在長江大橋上遠遠的看過平靜而寬闊的江面,他們很難體會和表達歌曲內(nèi)涵。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節(jié)選了紀錄片《話說長江》的片頭,當學生看到畫面上“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還有長江三峽的落差造成江水洶涌澎湃,以及片尾中浩瀚的長江本文由收集整理入海口。”這時,無需老師過多的言語引導,學生自然會用深情的演唱來表達他們所看到的長江。多媒體的使用不僅能引起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并很快地能夠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歌曲的距離,使學生融入歌曲的情境中去。
二、借助動畫演示提高學習效率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情感的一種流露。音樂教育要求“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審美情趣,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然而,音樂是抽象的、模糊不定的,所以對于音樂作品中蘊涵的美與豐富的情感的感受與表達,由于缺乏應有的表現(xiàn)手段,會顯得空泛和蒼白,以至于學生對音樂作品沒有相應的熱情。心理學家認為:動態(tài)刺激遠大于靜態(tài)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或選擇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動畫,不僅使教學內(nèi)容生動活潑,學生們喜聞樂見,還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在欣賞鼓樂《鷸蚌相爭》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欣賞這樣只有節(jié)奏沒有旋律的鼓樂作品時非常困難。不少學生反映:只聽到長長短短的鼓聲與木魚的聲音,其它什么都沒有,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什么。于是,我又從作品題目和這個寓言故事出發(fā),先講故事再來欣賞音樂,可是效果依然不好。后來,我通過查找,找到了一段《鷸蚌相爭》的動畫,欣賞時,結合動畫與鼓樂,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音樂中強弱變化、節(jié)奏長短所要表現(xiàn)的鷸蚌相爭時的情形。這時教師過多的言語分析表述倒顯得有些多余了。
三、運用網(wǎng)絡改變教學模式
篇2
有一次我聽他們一堂公開課《鷸蚌相爭》,是語文A版二年級的。其中老師做了一個拓展,也是一個課文補白。其實這個設計非常好,讓學生編一編鷸蚌被漁翁捉去后的故事,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想象力,訓練了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fā)展。其中有個學生就舉手發(fā)言:“老師,他們被漁翁捉去后都被漁翁燉湯喝了……”學生還沒講完,老師就打斷:“不對,不對,不可能,再想想。”學生很郁悶也很茫然的坐下了。當時,我猜這位學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師不是說隨便怎樣編嘛。又有個學生說:“鷸啄破了網(wǎng),把蚌放到嘴里一起逃走……”老師又說:“放在嘴里怎么行呢?不對,應該夾在腳掌上……”
說實話,我當時聽了老師說“不對,不對”,心里也挺堵的。試想,如果我們是學生,老師這樣說“不對”,又不給予一定的解釋,肯定郁悶加茫然了。
老師講到后面,讓學生聽她編這個故事,我才明白原來她編的故事是漁翁想燉湯喝,但是還沒燉,鷸蚌就逃走了,而且蚌是夾住鷸的腳掌一起逃走的。
我不禁有些想笑,其實學生想象的故事并不比老師的差。老師的故事是漁翁想燉湯喝但沒喝成,難道鷸蚌被燉湯喝了就不行嗎?老師也說鷸經(jīng)常把魚放在嘴里,難道就放不下一只蚌嗎?
為了公開課的完美,為了引導學生想象和老師一樣的故事,老師,您知道嗎?您錯失了上帝給您的多好的禮物啊!
課堂教學中,學生本身就是珍貴的教學資源,在和教師的交往互動中,在學生彼此的探討研究中時時生成著資源。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提問本來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思考的有效鑰匙,但是并不是一把鎖只有一把鑰匙,只要能打開鎖,任何方法我們都可以試用。就像數(shù)學一樣,一道題有多種解答方法,只要答案一樣。語文比數(shù)學更豐富廣闊,不僅有不同的方法還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我們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最終成功的為學生開啟智慧之門。
鷸和蚌本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結局,課堂上本來可以引導出各具創(chuàng)意的想象作文。可是這位老師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育情景誘引下,形成了思維定勢,然后教師仍舊按照原有的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閃光點,就看我們?nèi)绾稳グl(fā)現(xiàn),去接受,去引導,最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在課后,在生活中,學生的所思所想同樣是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昨天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有兩個造句,我事先對這兩個句子的備課是:
1.我真希望空氣清新一點,污染少一點。
2.我多想快點長大。
今天收上作業(yè)批改,竟然有個學生和我想的一模一樣,雖然她平常成績很好,我還是覺得過于“巧合”。我找到她,把我的備課給她看。她紅著臉,半天不說話。
“說吧,你原來造的句子是什么?”
“我真希望能去上海看看世博會。我多想坐一次飛機啊!”
“這是你真實的想法嗎?”
“嗯。暑假里,媽媽答應帶我去上海看世博會,可是因為我生病了,媽媽帶姐姐坐飛機去了上海。我在家里一個人哭了好久。”
我憤怒的心立刻軟了,再也說不出責備的話。
“老師您的書就放在我桌上,我就……”她囁呢著,聲音越來越小。
我摸著她柔軟的頭發(fā)對她說:“其實,我想告訴你。我聽了你的造句覺得比老師的好多了。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和同學們要向你學習呢。”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鮮明的個體,他們有著我們無法預測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他們的習作也應該是富有靈性的。但由于我們平常禁錮的應試教育,讓學生造句、作文甚至組詞,都給了他們一定的模式。所以即使“她”這樣富有真情實感的造句都沒有自信寫出來,而是擦掉改成了老師的“權威”版本。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應試的惡果,教育的悲哀。其實我知道,“自我”的害處很多,但我認為與自我有點關系的、不多的好東西之一,就是自信。自信當然有自我意識,還有信,相信的信。相信,是正面的、健康的、誠實的。要相信自己。一個相信自己的人才會相信他人,相信未來。
教師要想讓學生說“真話”,就要大膽放手,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見解,有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
篇3
一 課堂生成“隨遇”而生
“為生成而教,為生成而學,為生成而為。”“生成性”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一個偉大策略,一個“時代”最強音,它指引著課堂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帶來課堂教學的靈動和精彩。生成性課堂正是新課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新課堂”,時代召喚著“生成性”語文課堂。可是我們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生成的內(nèi)容一味地認可,把它們都當做是“無法預約的精彩”,那就有可能讓課堂失控,讓教學失效,而這種生成不是超越預設的生成,而是隨遇而安的生成。
1.課堂現(xiàn)象
(江蘇名師周益民老師在教《鷸蚌相爭》時的一個片段)“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學生語氣很興奮,“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是呀,是呀,這樣想來下面也有問題。下面課文又寫蚌得意洋洋地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而蚌正夾著鷸的嘴呢,怎么說話呀,一開口不就讓鷸拔出嘴了嗎?”其他同學受到啟發(fā),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接下來的十幾分鐘時間里,學生們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2.觀點分析及策略探討
乍看這一教學片段,我們真的要為周老師理智對待突發(fā)的課堂生成,靈活地調(diào)整教案,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列為學習內(nèi)容,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的教學處理方式拍手叫好。但是,細細琢磨、回味,到底生成了什么呢?表面的熱鬧似乎影響預設目標和教學計劃的實現(xiàn),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也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泛泛而談、淺嘗輒止,最終也背離了生成的目的。學生已經(jīng)“跑了題”,教師沒有及時把他們拉回來,而是和他們一起跑到了“寓言之外”,去尋找寓言以外的東西了,忽略了教育的“價值引導”。這能給學生帶來多少思考呢?因此這一生成是無效的,不是有效的。在課堂上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驚人之語”,出現(xiàn)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時教師要敏銳地把握教學契機,不能任由學生牽著鼻子走,不知從哪兒入手深入點化、引導,要去巧妙地召喚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文內(nèi)涵。這時教師更應該通過機敏點擊這些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爭辯、探討的信息,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的“與眾不同”甚至“異想天開”引向對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利用,引向對文本理解的促進和對新知識的渴求,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一個更為充分、更加豐富的過程,獲得更多更深的體驗與感受。
二 文本拓展“隨意”而展
《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廣大教師逐漸明確了拓展學習資源的重要性。同時,一些教師的教學拓展也開始步入另一歧途:不適時機或過度,甚至失去了方向。在閱讀教學中,拓展的量度、和深度如果把握不好,反而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筆者聽過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學《》一課,被她的個人魅力和獨特的教學設計構思所折服。特別是她 “超越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她的閱讀教學課堂中,筆者發(fā)現(xiàn)她拓展文本資源的次數(shù)相當多。以《》一課為例:
1.課堂現(xiàn)象
教學中,竇老師首先是出示了一首課外小詩:“……荒野的風/嗚咽地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殘留的柱/痛苦地書寫著//一個國家的恥辱……”讓學生談談感受;之后,為了讓學生感受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的感受,讓學生閱讀文章《雨果致巴特萊的信》;接著又讓學生看當年曾經(jīng)參與搶劫的一位記者的回憶錄;隨后又出示的詩等。
2.觀點分析及策略探討
竇老師在整節(jié)課中所呈現(xiàn)的拓展資料,讓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如同 “云里霧里”一般,但對課文本身語言文字的理解倒是一知半解。試問,孩子們連課文本身都沒有熟讀,沒有完全吃透,如何很好地理解這些文本之外的東西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把握“超越文本”的密鑰就是在一個“度”字的把握上。教師在拓展的同時要注意文本的價值取向,要放得開還能收得攏。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得以發(fā)揮,“牽住”學生的同時,又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自己思考的有個性的個體。同時,拓展的資源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能力有機的篩選、取舍,而不是不加選擇的全部拿來,再拋給學生。文本拓展是屬于語文課堂的,要姓“語”;文本拓展是“文本”的拓展,必須立足文本;既要重視內(nèi)容,也要關注形式;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前經(jīng)驗”;要能“放”得出去,也要能“收”得回來。
三 師生對話“隨興”而對
克林伯格說過:“教學本身就是形形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提倡“教學”是一種“對話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今天,“師生對話”更是擺在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于是教師們都積極進入到了對話新時代,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玩得死去活來已成為時髦話題。
1.課堂現(xiàn)象
師:看過《三國演義》嗎?你能說出這本書中出現(xiàn)過哪些人物?請同大家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那個人物。
生:(紛紛舉手,說出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等主要人物。)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三顧茅廬》,(話鋒一轉)請大家猜猜該故事發(fā)生時諸葛亮有多大年齡啦?
生1:20歲!
師:低了。
生2:48歲!
師:高了。
生15:100歲!(全班哄堂大笑)
師(臉紅,但強作歡笑):太高了。
(最后總算一學生猜到了)
老師接著又讓學生趁熱打鐵猜當時劉備的年齡。這一猜,時間過去20分鐘。
2.觀點分析及策略探討
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以上這段對話雖然以師生的問答組成,但卻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對話,因為這樣的對話徒具師生對話之形,卻不具師生對話之實。顯然是對話的一種誤區(qū)。即對話的內(nèi)容層次低,對話的對象僅是師生之間,對話的安排過于頻繁。真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童言無忌,戲說歪說。所謂師生對話,指的是蘊涵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它需要師生彼此敞開的心扉,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因此,閱讀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它不僅表現(xiàn)為提問與回答,還表現(xiàn)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