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生活范文

時間:2023-03-31 05:1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發現生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發現生活

篇1

生活,拒絕平庸,但不拒絕平淡;拒絕清貧,但不拒絕清高;拒絕驕奢,但不拒絕高傲。生活的真實,其實,就是真實的生活。一分一秒,一絲一縷,一草一木,一點一滴,無不蘊藏在目之可視、耳之可聞、鼻之可嗅、手之可觸的細微之處,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觀察,耐心品味,就會發現生活之美,享受美的生活。

當平凡的我們,以審視美的眼光來看生活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贊嘆:那些渾然天成的處處旖旎風景,究竟從何而來?難道是上天的鬼斧神工?不,是我們,是我們用勤勞的雙手造就了這一切一切,讓生活因我們而精彩。

走在外面的小路上,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倒不乏一種愜意--那是來自于恬靜生活的愜意。時不時遇見幾個鄰居,就笑著打打招呼。看見有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就會不由自主地將他扶起。正是這種恬靜的生活,感染著我的性格--遇事從容不迫。或許你會對此毫不理睬,亦或會報以理性的微笑,但我相信,你會更多地感受到心靈的反應,它是向往的。

詩意的語言,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美。

媽媽一直說我是個怪孩子--總愛趴在地上看螞蟻勞動。可我確實發現了一點東西:螞蟻們搬運時總是齊心協力,“交通堵塞”時便會相互謙讓,令我想到了一個字--和。和是一種美。藍天白云,動靜結合,產生美;青山綠水,剛柔相濟,產生美,清風明月,和風細雨,讓人心曠神怡;鳥語花香,細竹悅耳,使人神清氣爽。和是美之因,美是之果。正是因為生活中含有這些至真至善的事物,才因而流光溢彩。

篇2

一座雨后的彩虹,一片新生的綠葉,甚至是湛藍的天空中一絲絲悠閑的白云,都會是生活中美麗的細節。的確,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美。因為生命總是美麗的。

一次無意中的一瞥,竟讓我發現了如此美麗的生命。

以前,我們家擠在一間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我房間后面全是高樓大廈,再加上我們住二樓,那里幾乎終年不見天日,只在夏天有那么一丁點暈暗的陽光而且十分潮濕。就在這幾乎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一處墻縫上,長出了幾棵無名的小草。當我發現它們時,除了驚訝還是驚訝:這無土的墻縫竟會長出小草?

在這些小草的嬰兒時期——種子,不定的風把這無用的種子撒落到天涯海角,它們選擇了這里,選擇了這沒有自己賴以生存的泥土、陽光,只有潮濕的空氣的地方。它們就在我房間外的墻縫上扎了根,發了芽,甚至繁衍下一代。因為營養不良,長出的葉子是暗綠色的,但這種綠呈現了它們的所有生機。這種綠,比起在肥沃的土地上溫室里的嫩綠,更經得起風吹雨打。

可能你會認為這些小草很傻,只要選擇一個稍微比這個環境優越一點得地方,那它們的生命會更輝煌。但是你錯了,生命正是要在厄運中呈現出來的生機才是最美的,最輝煌的。

生命就是這樣充滿著美。

現在,我已經搬家了,離小草而去了,但它們永遠活在我的心里,因為它們是美的化身,它們向我揭示出美的內心世界。

篇3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實踐;生活中的化學

人教版新的化學教材,以研究性的內容和探究性的化學實驗活動較多,在進行日常教學中,就要著重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手實踐能力為主。本文筆者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改革,得出化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從而讓學生愿意去探究化學問題,學會思考和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一、我們周圍的空氣

呼吸空氣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一項基本能力,如何了解和認識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空氣,是我們學習本章節內容的重點,在本章節中筆者照本宣科地來講空氣的組成,氧化反應的定義等內容,而是先從我們生活的周圍環境談起,引出空氣的話題。

1.模擬霧霾天氣下人類的生存狀態

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內,環京津包圍圈內,多次出現霧霾天氣,給人類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為了讓學生體驗一下霧霾天氣下人類生存的情況,在課前準備中,先是用一些無害氣體模擬了霧霾天氣,學生進入模擬環境后,有的會用手捂住口鼻,有的會用手不停的扇動,試圖撇開難聞的空氣。模擬結束,學生對空氣好壞的重要性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2.空氣與人類的關系

通過上述的模擬霧霾天氣,學生了解到空氣與人類的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氧氣是人類呼吸生存的重要資源。空氣質量的好壞,決定著人類生存的質量。借此來初步認識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3.探究與空氣有關的化學問題

教材中的關于空氣中含有氧量的實驗,在實驗之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有人操作實驗,有人進行實驗報告記錄。選取紅磷作為固體反應物,它們能夠與空氣中的氧反應,而不與空氣中的其他氣體反應,在這項實驗中需要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密閉的容器中紅磷燃燒時的不同變化,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判斷可燃物能否使密閉容器中的氣體體積變小,氣體的壓強變小。可以引發學生想象判斷在狹小的空間內,如果發生火災,可以根據身邊可燃物的類別判斷火勢,盡快尋找求生出口。

二、自然界的水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常常見到的純水與自然水,還有化學應用中的硬水和軟水,如何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水,了解水與人類的關系,水的組成,怎么保護自然界中的水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做了嘗試。

1.水與人類的關系

在課前準備幾份咸度十分高的食物,請學生現場演示水與人類的關系。實踐證明,吃掉咸度十分高的食物的同學,在過了差不多不到半個小時,就會感覺到口渴難耐,就有想喝水的欲望,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水,人就會變得口干舌燥,心慌不安定,如果馬上給予充足的水喝,精神很快就會煥發,由此可以得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

2.探究與水有關的化學問題

由上述事例可以得出,人的生活離不開水,通過喝和品味了解了我們日常見到的水的物理特點,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理解起來非常的直觀。而在接下來的電解水實驗中,學生可以通過親手操作,看到水在通電的情況下會發生變化,可以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借以此,我們可以更好地將學生引入到關于水的組成,水的化學反應等實驗中來,引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以此來解決我們常見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三、化學與生活

除了人類生活必需的空氣與水之外,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細小的事物都與化學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可能通過化學知識來解答。

1.生日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同學過生日,我們點燃蠟燭慶祝,為什么我們在吹滅后,剎那間看到有一小股白煙出現?

用化學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就是因為生日蠟燭制作的材料是由石蠟和棉線做成的燭芯,外部還有其他材料,蠟燭的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汽,溫度低,在剛點燃時還不能夠充分燃燒,所以短時間內點燃燭心會冒出由蠟燭蒸汽形成的白煙,也就是我們看的現象了。

2.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

為了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變化這一現象,同時在教室用三盆植物進行了探究性化學實驗。有一部分學生認定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與二氧化碳有關,我們設定為現象一;有的學生認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與水蒸氣有關,我們設定為現象二;而還有一部分學生則認為植物的光合用與水和二氧化碳都有關系,我們設定為現象三。通過實驗我們看到:實驗一,只供給植物二氧化碳,沒有供給水份,植物出現干枯;實驗二,只供給水不供給二氧化碳,植物顏色變黃;實驗三,可以看到在既有水和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植物不但長得十分旺盛,而且植物顏色十分健康。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

參考文獻:

[1]蔡廣文.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探究性教學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2009(167).

[2]毛金津.淺談初中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J].學周刊,2012(01).

篇4

關鍵詞:實現;美術教學;生活化;美化生活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40-1

一、把美術融于生活,讓美穿越學生的心靈

美術課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繪畫的基礎技巧,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用審美的眼睛去看待身邊事物及做人的道理。日出是美的,白雪是美的,蒼穹是美的,彎月是美的,西方高挑身材、濃眉大眼的美人是美的,東方古典、雅致的美人也是美的,讓學生通過美術課體會到美麗的事物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撲捉生活中的美,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人、熱愛生命,生活中有情、有形、有境。

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們用雙眼認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帶領學生參觀畫展,游覽名勝,增長見識,在生活中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養聯系起來,要不斷培養學生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美,這樣就為學生的創作表現奠定了基礎,使美之有形,美之有物。例如,有一年下大雪,面對銀裝素裹的世界,我決定讓學生走出教室,真真實實地感受雪景的美,他們不僅生動描繪了雪日景色,還生動記錄了大雪帶給他們內心的喜悅與感動,從這一張張、一幅幅的精彩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經歷過的事情越多,感受就越多,題材也隨之更加新穎和絢麗多彩。在這些妙趣橫生、趣味盎然的繪畫作品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審美感受,提升自己的美育情操,孩子們在體驗美、感受美、陶冶美中,心靈得到一次次升華。

二、設計美術教學生活化,巧妙安排課堂內容和上課形式

1.引領生活情景走進美術課堂,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

課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學。生活中的學生是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生活情景中認識世界,事物越具形象性,就越能為學生所感知、所接受、所記憶、所理解。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豐富而感性的生活經驗、體驗、感受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進行美術創作,實現了生活與美術的有機結合。在《肌理》的單元中,傳統的美術教學,一般都是教師來講肌理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和靈感。在上這課時,我把肌理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生活走進美術課堂,從生活中尋找各種肌理,讓學生自己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尋找。在課堂上,當把尋找到的肌理放在電腦上展示時,學生發現一片樹葉的筋脈,一片花朵的花瓣,動物的皮毛,大理石表面等司空見慣的的東西竟擁有如此美麗的肌理,學生們為自己的發現興奮不已。

2.實現美術教學生活化,促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轉變。

美術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美術與學生的生活及活動聯系起來,即美術教學生活化。然而,還有較多的教學,教師對教材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編排意圖感覺麻木,在處理教材時未能發揮生活中與之連接緊密的方方面面,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進行設計。因此,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課堂多一點生活的味道,是時展和藝術發展的必然。在課堂上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個生動形象的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在充滿童趣、富有樂趣的課堂生活中熱情參與、主動探、索自主發現。在《服裝設計》單元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在課堂上來個時裝秀,學生們興高采烈,異常踴躍地把自己最帥最酷的衣服穿在身上,我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滿意衣服的哪個部分的設計,為什么?引導學生去研究服裝設計的元素,通過研究,學生發現服裝設計竟有那么多知識、色彩、款式、裝飾、面料等等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課堂中,教師并能及時地注入審美情趣,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美,怎樣的衣服符合什么樣的年齡特征,我們應該穿什么樣的衣服,以什么樣的穿著為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塑造健康的人格。

3.及時開展美術活動,表現生活。

兒童的感受源于對生活的體驗,是他們心靈的反映。作為美術教師,應該及時、正確地引導和激勵學生樂于動筆、勤于動筆、及時創作、表現生活。如拔河比賽,秋游等活動之后同學們回味無窮,我們可引導他們閉目靜思,回憶當時難忘的情景,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當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傾訴自己的歡樂時,我就及時引導他們把自己想說的內容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深秋時候,校園里的開得正浪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然后以《》為主題進行創作,這種及時的觀察,當然會及時地發現美,同學們也就渴望表現美了,于是拿起畫筆得心應手。

篇5

初中愛上攝影

攝影這個愛好是從馮恩鶴初中二年級開始的,那時幾個同學借臺相機、湊錢買膠卷出去拍攝,調到北京后,馮恩鶴買了第一臺自己的相機,他還自備了放大機,至今這個放大機仍舊躺在家中的大柜子中。馮恩鶴喜歡拍風光,他說:“別人拍照片是為了辦展覽,發在網上,我是為了自己玩。現在拍照片更多的是為了將來不拍戲時,在家畫畫用。”說得挺輕松,可是做任何事情都百分之百投入的馮恩鶴,他的玩,也一定是專業級的。2005年換了數碼相機后,年近六旬的馮恩鶴逼著自己學PHOTOSHOP,他說開始很抵觸,后來發現數碼成本低,而且后期制作工作都可以自己做,很方便。為了在電腦上修照片,他從早上8點干到凌晨2點,半個月后視網膜穿孔才讓他不得不停下來。

現在馮恩鶴使用的是佳能5D3,每天他都會按下快門,哪怕不出門,也會給剛出世的孫女拍照,在他的影響下,兒媳婦也成了兒童攝影高手。“我的相機不是最好的,但鏡頭一定是最好的,走到哪,我都要帶著它,拍一些劇組人的生活照和風景照,我就喜歡這個。”馮恩鶴表示,平時在劇組拍片他最感興趣的是跟組工作人員的平凡生活,像攝像師傅的專注神情、執行導演疲勞的一轉身……他為許多付出辛苦勞動的幕后工作者留下了難得的一瞬間。盡管也會在劇組里拍攝,但是馮恩鶴絕不拍劇照,因為那是另一個工種,只是因為設備好劇照師有時會找他這個專家借鏡頭,磕磕碰碰也很難免,盡管馮恩鶴很心疼,但也不好說什么。

自駕車拍戲記錄沿途好風光

每次出去拍戲,馮恩鶴一定是自駕車,他的車上裝滿了生活裝備,副駕駛一定放著自己的攝影器材,路上每一處好風景都不會錯過。拍完戲他還會自駕車去拍攝:“每次找都會在返程時設定好路線,到哪停,待幾天,不論多遠,我的車上永遠是我一個人。”而出去拍攝,他車上的桌子椅子、帳篷甚至是鍋碗瓢盆就都能發揮作用了,有時也可以自己做些可口的飯菜。

馮恩鶴曾經在江南古鎮待了近1個月拍攝,他的照片記錄下他的足跡和生活。“拍照片比寫日記好,一張照片拿出來,當時拍攝的時候什么天氣,發生了什么事,拿著照片講故事,沒事時可以打開電腦一張一張看。”在拍攝的時候發生的故事太多了。馮恩鶴說2005年他在寧波拍戲,4月的一個早晨,外面下起了雪,他拿著相機出去拍攝,等架好相機后發現,后面已經架了7、8臺相機,和他拍攝同一個景致,他問旁邊的人拍什么,對方說你拍什么我們就拍什么,因為你的相機好肯定專業,一番話說得馮恩鶴哭笑不得,因為他要拍攝的景致只有他的鏡頭能夠拍得到,那些業余選手根本夠不到。

拍攝過程中,馮恩鶴經常發現攝影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經常他算計好時間做了很多充分的準備后,天公不作美,也是白費工夫,在敦煌拍電視劇時,他一個人帶著照相設備和面包、水走進沙漠,一天下來卻沒有一張滿意的片子。“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確實是一種有意思的經歷,而且從中也能學到很多知識。”馮恩鶴說攝影養成了他對環境細致的觀察,對自然不同的感受。

在劇組里,身為國家一級演員的馮恩鶴一點也沒有“老演員”的架子,他不但會和愛好攝影的群眾演員切磋攝影知識,他還經常在空地上盤腿而坐,拿著石子和場工爭論石子的結構。他是劇組里有名的和工作人員打成一片的知心朋友,可以隨時接受演員甚至無名場工的求助。他跟組拍戲時喜歡自帶一個咖啡壺,經常為趕拍夜戲的工作人員煮咖啡。在他看來這就是樂趣。

篇6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生活 情境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創設和諧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中認知體驗和感受英語,能有效活化思維感知,深化認知體驗。從現實生活中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引導學生多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生活中發現英語運用價值,能更好地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能切實增強學習認知體驗,提高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運用,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更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

1.用課本小品活化學習內容,深化理解

英語課程教學倡導創造情境教學的環境和氛圍,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探知,以深化認知感悟。現在較流行的課文劇表演就是通過小品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具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學習中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活化課程學習內容,應在抓住課程學習內容要點的基礎上,給學生主動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滿懷深情地參與課程學習。教師可根據課程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與此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唱主角,真正通過小品形式體現學習內容,讓學生的思維想象更豐富。課本小品的運用,一方面要找準學生的語言學習興奮點和興趣點,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表演,另一方面要倡導多元化的形式,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發現生活中更多富有人性的美。

課本小品的運用,讓學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不斷增強認知感悟。如在《牛津初中英語》(Fun with English)9A Unit 4 TV programmes的Reading“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中,不妨建議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影視演員,通過“模擬秀”,展示其中的一段精彩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在更好地了解“TV programm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閱讀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感知。小品形式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英語源于生活,與現實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2.以情景再現豐富交流過程,增強體驗

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表達交流過程中認真交流,不僅有助于激活他們的思維感知,更能夠使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交流中深化感悟體驗。情境再現,對課程學習內容起到活化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在相互互動交流中不斷積累文化知識,提高表達運用技能。

情景再現運用能夠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更廣闊的認知平臺和機會,讓學生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技能。在教學中,可根據課程學習內容創設與此相似的學習情境,一方面,要體現學習的主旨內容,讓學生置身學習情境,大膽表達和主動交流,形成有效的學習認知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拓寬思維感知,讓學生能夠帶著豐富的思維想象實踐體驗和運用,不斷升華課程學習內容,更能夠讓學生理解記憶。

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感知課程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深厚的思維感知。如在《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What should I do?”教學中,不妨將閱讀學習創設成“I want to say my secret with teacher and classmates”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說悄悄話的形式表達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深化對“I meet some problems in my grow up.”的理解感知。這樣不僅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閱讀學習內容,還能讓學生在具有生活體驗的認知感悟過程中發現課程的開放性和生活化,利于學生理解感知。

3.用實踐活動升華學習運用,提高技能

實踐活動運用是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有效途徑。圍繞活動的開展,注重從學生的認知體驗中創設互動學習情境,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化理解體驗,更能夠讓學生在具有真實性和生活化的表達交流中不斷積累語言知識。

實踐活動的運用,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將課程知識由理解識記轉化為表達運用,起到綜合評價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師依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優化教學策略。教師可運用學習園地、學校畫廊等校本資源展示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讓學生帶著激情參與學習;也可運用手抄畫報的形式幫助學生搜集相關的語言知識素材,如在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School lives”中,可建議學生搜集世界各地有趣的學校生活,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資源綜合運用策略。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多運用激勵評價的方式鼓勵學生,讓學生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注重英語課程的生活性和開放化教學,讓學生在真實學習情境中主動探究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英語的精妙之處,更能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參與。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英語的交流互動和交際運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第2版.

[2]代為民.讓英語走進生活[J].新華教育導刊,2010(08).

[3]沈歡歡.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在生活中的運用[J].語數外學習(英語教育),2012(12).

篇7

這確實是可怕的,對此,以無賴式的生活態度去面對生活時,似乎也是不能感受到什么愛的樣子。

到后來,我覺得一個人對生活態度不應是摻雜進一點負面情緒的,也不是從嘴里吐出:我愛生活!就體現出來的。

跟著我的節奏走,生活和愛似乎要把它粗俗地劃出兩個層次,雖然是比較俗套的做法,但這樣子下來不得不承認比所謂的高深理論來得痛快,來得簡單。

第一是對生活報以愛意,盡管生活很枯燥乏味甚至讓人感到厭惡,但你必須愛它——事情就這樣了,你還要咋地?人與人的想法看法都是不同的,正如有這么一句話: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圓圈,有人說是一個幾何圖形圓,有人說是數字零,你甚至可以說是天上的月亮。可見生活不是方程式,有絕對正確的解法。你需要熱愛生活。報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正視它——不管有多么令你討厭。你愛教室,你愛玩,你愛學習愛吃飯,這聽起來一定有點可笑,但是,當你能做到這樣時,你能說自己不愛國么?好的,進入第二點。

發現愛。其實生活處處充滿愛,或大或小,或淺顯或內涵。放學回家,桌上已經擺滿了飯菜等你;上學時有人囑咐你注意安全;在學校老師叫你到辦公室,批評或是鼓勵你;生病的老師把下節課的提綱打印后,發給你復習……這都是愛。只惜我們或許不曾去注意到這些小小的細節,這些小小的愛。殊不知,生活就是由許多的小細節所搭起的,你所察覺不到的小小的愛卻實實在在地在你身邊洋溢著!然后,你得以呼吸新鮮的空氣,腳下踩著結實的大地,嘴里吃著可口的糧食,這些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啊!你做這些動作時,注意到了嗎?

對于生活,實是不應該把愛想得太復雜。

篇8

【關鍵詞】發現 記錄 生活 素材 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076-02

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作文教學除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外,還要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個問題。只有先明確了“寫什么”,才能進一步去思考“怎么寫”。所以幫助小學生解決好作文寫什么,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一、小學生寫作難的原因

小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閱讀量有限,生活經歷不豐富,對事物還沒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這些都是導致小學生寫作難的實實在在的原因。“作文就是用筆說話”,這只是老師鼓勵孩子們的一句話,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可是多數小學生提起筆時,就是不知道該說什么話。接下來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根本無法動筆;二是寥寥數筆之后,再也無話可說;三是編假話、編故事,毫無真情實感可言。

偉大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葉老的話告訴我們,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本來是作文的源泉與基石,小學生不會寫作首要原因就是他們本身就沒有多少生活經歷,更談不上“充實”了。

其實,哪怕有了生活經歷,也要從中有了感受和體會之后,才能成為寫作素材。因此,只有善于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將對生活的感受訴諸筆端。可是,孩子們的問題是不僅生活經歷不豐富,而且往往是經歷過了也沒有知覺。不會去思考,也就發現不了寫作素材。所以,導致學生不會寫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學生發現不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他們對所經歷的事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孩子們大量閱讀,更要帶領孩子們走向生活,教給孩子們發現和記錄生活素材的方法。

二、帶領孩子們走向生活

作家契柯夫認為,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是文之根本,是情感的生發地,要相信“生活處處皆作文”。我們不應該把孩子們整天關在教室里,我們不要因為各種顧慮,而把學生的春游、野炊等享受大自然的機會給剝奪了,我們還要帶領孩子們廣泛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在走向生活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感知與體驗,這才能為他們的創意表達、自由表達奠定堅實的基礎。

平時,教師就要從開發與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空間入手,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各種資源引導學生融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學校,我們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讓孩子們廣泛參與,孩子們在親為親歷中自然會累積許多的話題。在家庭,我們也要布置學生參加家務勞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生活經歷、有體驗就要學生在日記中記錄下來。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正如李鎮西老師說的那樣,讓日記、習作成為學生“自己心靈的軌跡和生活的鏡子”。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在于記得有多詳細,而在于勤記、多記,不管是幾句話,還是幾十個字,只要能說明事情就行。現在的小學生,每天接受著大量的信息,如網絡、電視、報刊中的事物、現象,教師都要善于引導與運用,使這些信息資源也成為學生的作文素材。只要學生覺得有意思,就鼓勵他們記錄下來。

三、提高孩子們的發現能力

首先培養孩子們用感官觀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小學低中年級可以定位于指導學生運用眼睛、耳朵這兩種感官觀察和感受生活。根據學生的年級的不同,老師要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地給學生布置觀察任務。

布置“看”的任務,先告訴學生看什么:早晨起床,觀察屋內的陳設、光影變化、家人的穿戴、早餐的形色味、每人吃飯的樣子;上學路上,觀察路旁景物、行人、車輛……另外,還要指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動物植物、人物活動、社會現象……

還要布置“聽”的任務。每天各種嘈嘈雜雜、悅耳刺耳的聲音總是不絕于耳,教師要提醒孩子們留心傾聽。比如,提醒孩子們留意上學路上的鳥叫聲、馬路上的鳴笛聲、剎車聲、自然界的風雨聲,校園里的歡笑聲、讀書聲、歌聲等等。

第二培養孩子們用腦想象。沒有經過頭腦的觀察不叫觀察,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語文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孩子們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把靜止的想成運動的,把無聲的想成有聲的,把無生命的當作有生命的,把不會講話的當作會講話的……學生有了想象的方法之后,自然而然就會在平時的感官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發揮了。

觀察和想象的訓練也一定要和勤于動筆記錄結合在一起。提醒學生把看到的和聽到的記錄在日記本上,不求多,只求真,教師注意隨時檢查評比。對孩子們的要求應循序漸進,一開始哪怕孩子們記的流水賬,也要給予肯定。漸漸地就要求學生只記錄最感興趣的,再接下來讓學生把各種感官收集到的信息比較全面地記錄下來,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感受的描繪。

四、訓練捕捉與選擇素材的能力

有目的地觀察生活是一種及時捕捉寫作素材的訓練。比如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優越,父母雖然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們,但孩子們卻對父母的愛視若罔聞,更別提回報父母的愛了。因此,讓學生在家觀察父母為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記錄父母的愛及自己的感受。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但練習了寫作,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親情,對學生還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通常情況下,為了指導學生完成好一次作文,教師都要提前安排。在活動之前、事件發生之前告訴學生觀察的內容、順序、重點等,讓學生做好記錄,在習作指導課上進行整理。這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捕捉寫作素材訓練的好方法。

篇9

“世界上一直沒有一個偉大的‘生活發現’網站可以供我們參考,豆瓣一邊做一邊琢磨,希望可以成為一個這樣的網站。”楊勃說。

朝著這個目標,豆瓣有了自己的特點:工程師人數超過半數,他們不斷更新算法技術,解讀用戶每一次瀏覽痕跡背后的邏輯關系,最終高效地為用戶帶來最匹配的推薦結果。

這恰好是大數據時代最需要的質素,然而在當年,只有豆瓣在琢磨一個讓人覺得奇怪的算法邏輯——“你先告訴我你喜歡什么,然后我向你推薦你更喜歡、更需要什么”。

讀懂你

“許多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如果能不一一結交,卻知道成千上萬人的口味,能從中間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傳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對其中每一個人都多少會有幫助。”伴隨這一愿望,豆瓣誕生了。

而豆瓣的核心能力是從技術引擎開始的。當時,豆瓣對“發現”的理解是“個性化算法推薦”,也就是“豆瓣猜你會喜歡”,這形成了楊勃對豆瓣最初的設想:通過精準強大的算法為用戶進行產品推薦。

但在這之前,還需要建立全面的興趣圖譜。

創辦豆瓣后的第三年,豆瓣開始加強“口口相傳的魔力”,推出了曾經叫做“友鄰廣播”的“豆瓣說”。接下來,豆瓣社區效應的表現越來越明顯,很多用戶開始在群組活動里談論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讓楊勃意識到,是時候將豆瓣社區單列出來,并分化出線上活動、豆瓣小站。

其中,豆瓣小組從上線至今已經有超過30萬個興趣小組被用戶創建,每個月吸引5500多萬人訪問,而話題更是延伸到娛樂、旅行、美容、購物、二手交易、租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興趣圖譜數據最大的來源所在,也讓豆瓣能從圖書、電影、音樂三大主題擴展到更多生活領域。

豆瓣也一直試著通過用戶行為分析,最終將產品延伸到多個簡單實用的生活服務組合中。不過,不是每一個產品都能存活下來。2006年,豆瓣推出“我去”——專注旅行分享的主題, 很快因不受歡迎而停掉。相反,生活類小站、社區中二手交易、團購、手機應用等信息,受到好評。推出新產品、發起用戶意見反饋、最終由用戶決定產品去留,是豆瓣的慣性做法,但除了直接反饋之外,他們更信奉數據量化分析,采取主動的方式去獲得真實聲音而非被動等用戶的“抗議”。

“豆瓣有這么一群用戶,他們更有特點,更愿意展示多維的興趣圖譜,所以我們的數據會更加豐富。”豆瓣首席科學家王守崑說,基于算法技術進行個性化推薦,豆瓣成立時國內還沒有太多人研究,做得早也成為一種優勢。

通過算法自動推薦給你的個性化內容,背后是不斷改進的算法程序,每天從豆瓣頁面的各個角落統計你的使用行為,比如點擊“收藏”、“感興趣”等內容,從而判斷并猜測你的喜好,然后把相匹配的內容推送在你進入豆瓣時的主頁面。

當然,那些越是專注在某一個領域的用戶,得到的推薦越精準。這也使得豆瓣在推動有共同愛好、價值觀的用戶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個圈子,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少連載故事會在這里產生更直接的粉絲效應。

豆瓣猜

最早成為豆瓣算法實驗的領域就是圖書、電影和音樂,因為楊勃認為,它們更適合、更易于做個性化推薦。“在做算法這個領域,有個共識就是有什么樣的數據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我們在這方面的基礎會更好一些。”王守崑說。

不得不以豆瓣電臺為例,連楊勃自己都稱其為“豆瓣核心技術最完美的展現”。

打開豆瓣FM,一首歌放出來,可以直接跳過那些不喜歡的,也可以用點擊紅心的動作表示喜歡,或者直接丟進垃圾桶再也不聽。這是電臺更了解聽者喜好的簡單方式,通過與聽者的這種交互模式,使算法推薦的發揮越來越準確。

剛組建豆瓣音樂時只有幾個人,都是從原來的豆瓣大團隊拆分出來,其實并沒有新團隊的感覺,但面臨的挑戰又很大,因為當時產品技術各線幾乎都是單槍匹馬,想做的事情卻很多,有種重新創業的感覺。

通過分析5年間積累的用戶音樂偏好,音樂團隊設計出一套復雜的基礎算法:

用“用戶歌曲矩陣”的傳統方法,計算和每首歌近似的歌曲集合,并依次作為核心數據,然后為每個用戶維護一個線性的播放列表,每當用戶對一首歌曲給出正向反饋,系統會取出與這首歌相似的歌曲列表中的幾首,插入用戶當前的播放列表。反之,如果一個用戶點擊“跳過”或“垃圾桶”,系統會從這個列表中刪除那些與這首歌相關性高的歌曲。

反復測試中,他們也發現還需要補充一些策略。針對刪除同一個歌手的歌曲,或是連續點擊喜歡或跳過的用戶行為,進行特殊建模,根據當前時間推薦不同曲風的歌曲。另一方面,加強針對同類用戶對比的算法來提高效率。

基于這一切努力,豆瓣猜的終極目標是這樣的:每天你打開豆瓣,滿眼看到的都是各類你會感興趣的新東西。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一起讓這個畫面成為現實。而豆瓣電臺就是一個實驗,選擇了網絡收聽這種最簡單的模式,把復雜的邏輯和計算隱藏在后臺,采用個性化推薦技術作為核心的算法,呈現給用戶最易用的交互和體驗。

跟著用戶走

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內容更為生活化之后,楊勃發現依靠機器完成的算法推薦遠沒有用戶推薦的效果好,于是核心能力慢慢轉化為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挖掘。

在這個過程中,對數據的挖掘與認識,不僅幫助豆瓣給用戶推送更精確的內容,更推動了一系列好產品的出現。正如豆瓣從不認為,是他們打造了豆瓣的氛圍和方向,而恰恰是用戶一步步帶著豆瓣成長成為今天的模樣。

半只腳踏入商業化的購書單功能,就是如此而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從推薦、發現的決策參考到達成購買,是一個完整決策行為的流程。豆瓣提供購書單的比價、購買鏈接功能,在楊勃看來,完全是順勢而為的事。

篇10

生:“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我也知道寫作素材和靈感來自于生活,應積極地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經驗。可我就是看不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我注意的。

生:我也是,一提筆,還是覺得生活就是老樣子,沒什么變化、沒什么發現。還是抓住筆撓頭。

生:平時細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在實際生活中最行之有效、簡便易行的方法:注意觀察身邊的現象和事物。

師: 那你說說看。

生: 比如,冬天一般很冷。可是,假如最近兩天氣溫回暖,往往過兩天會變天;下了雪,某位同學怕冷,就戴上厚厚的帽子,而不怕冷的同學不僅僅穿得薄些,還故意把衣服敞開,說他還熱呢;下雪時,真的就會出現“江上一籠統,井口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的景象。

生:我們老師要求我們每天寫日記,字數不限,主要寫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新鮮有趣的事或者現象,我覺得就是多練,要注意練眼練手――

師:你先解釋一下什么是“練眼”再說什么是“練手”。

生: 練眼,就是觀察,看現象、找變化;練手,就是經常寫寫,積累素材、積累語言。我剛開始按照要求寫日記時,每天放學,我會和家長一起討論今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和家長說說聊聊,一方面家長幫我回憶了,也拉近自己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對當天發生的事進行一個梳理,慢慢就知道自己可以寫些什么了。

生:我回頭也請家長和我一起這樣做。

生:這樣一說,我想加一點,抓住一點“發散”――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后,我們就可以聯系在集市上看到叫賣青蛙、小鳥和各種珍稀動物的小販,被污染的溪水等現象,我們可以寫《哭泣的小溪》《籠中的小鳥》和《餐桌上的青蛙》或《餐桌上的小鳥》等文章,通過合理的想象表達出對人類朋友青蛙、小鳥等的珍愛,表達大家對自然環境被破壞所造成的危害的深切擔憂。

生:假如寫《一張照片的故事》這個作文時,我們可以通過回憶生活中一些真實的瞬間來寫。比如回家拿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寫出照片上的瞬間故事。就可以寫誤吃媽媽的唇膏哭笑不得,或寫坐海盜船時嚇得大喊大哭的狼狽樣子,或寫剛進小學時參加演出,表演時難忘的一剎那……因為這樣的瞬間很難忘,訴說著大家美麗的童年故事。

師:好。大家說得真棒――就注重“觀察”“多練”“發散”。大家以后要多落實啊。請大家看看后面的幾篇習作,有的寫家庭成員的變化,有的寫家里添新居,有的寫自己的新發現,值得借鑒。

【微博】

一心二意:我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在多年教學中,我時常讓學生關注生活中最真實的一瞬間。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寫同學們的喜怒哀樂,可以寫路上的所見所聞,也可以漫談身邊瑣事等。讓他們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他們寫出表達的熱情,寫出對作文的感情來。

郭老師回復一心二意:您做的,是關注生活中最真實的一瞬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