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風字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9 09:4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帶風字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垃圾,要是我就算見了面都當不認識。
3、因為錢背叛兄弟情誼,這么些年是瞎了狗眼了。
4、笑著哭最痛,真的好痛好痛,這種痛,從未有過。
5、兄弟,別了,終會再見!
6、別把朋友看得太重了,一擔背叛你,你就傷得更重了。
7、一旦友情破裂,不過是其中一方已不再是弱者,不再同病相憐的彼此,又怎么可能再保持以前的友誼。
8、我覺得突然陷入了低谷,工作泡湯,愛情泡湯,就連我最信賴的朋友也會背叛我。
9、被朋友傷害了的時候,別懷疑友情,但提防背叛你的人。
篇2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歲月里,很想劃著竹筏,迂回于“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羅帶”的綺麗風光,穿梭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畫廊,或許這里的某個地方會出現“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奇麗景象,或許還有人愿在作一次“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妙論。美妙的詩歌充實著生活,漸漸地,我體會到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需要 一間詩意的小屋,因為詩已成為生活的一抹亮色,我們需要將它的光輝放大,讓它在我們的心靈更加繽紛燦爛。
詩歌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精神“奢侈品”,它總會有意無意的是我們超越世俗及功利,變得高壓和純凈。翻開詩歌的樂章,那些豐姿綽約的大師們,充一張張發黃的書頁上站立起來,從一個個鮮亮的文字中活躍起來,一襲古裝,長袂飄飄,跨越時空,姍姍而來:且不說清俊飄欲的李白,沉郁頓抑的杜甫,豪放曠達的蘇軾,閨怨婉轉的李清照,單是古樸雄渾的陳子昂,閑靜淡遠的孟浩然,英雄氣壯的辛棄疾就已經讓我們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他們或淺唱或低吟,或高歌或勁放,讓我們澄凈,讓我們沸騰,而那或執白或含蓄的表達方式也在詩中以最豐富的姿態展現,讓我們學會斟字酌句,推敲篇章。將清新秀麗,大氣豪邁的詩句引用到作文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我覺得做一個中國人是幸運并且幸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詩歌的國度,學習詩歌,品讀詩詞,給心靈騰一間詩意的小屋,才不會讓心靈空虛遺憾! 讓心靈變得詩意盎然當然要從很多發面慢慢積累。可以先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內容和意境,即使有個別字句難以理解,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進行推敲;還可以抓住詩詞中的名句及奇字妙詞品析,每首詩中往往會有一兩句美妙的詩句,其中必蘊含了深遠的內涵;另外分析修辭手法運用生動的詩句也是極有利的,理解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聯想運用事物。
讀了許多,自己也想嘗試這些幾首詩句,但總覺得自己的感情表達得不夠出色,于是更加努力的學習詩歌,品味詩歌中的韻味。所以,首先營建這間詩意的小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都要用它來裝飾我們的精神家園。 我想詩歌的魅力就在于透過文字,能體會其中極其蘊含深刻的感情與意境吧。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都是我們享用不盡的民族藝術文化。在有空的時間,品一杯香茶,賞幾首詩詞,它會成為我們心靈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篇3
雍正琺瑯彩是在康熙琺瑯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帝王喜愛,于是便邀請了具備琺瑯制作技藝的洋人人宮,設置琺瑯作坊,研制出用琺瑯彩料在瓷胎或紫砂胎上繪制圖案。雍正年在怡親王監理下,研發出琺瑯彩料,令景德鎮窯廠燒制出瑩潤薄透的瓷胎,由宮廷畫師以色彩明艷的琺瑯彩料在白胎上作畫,并在宮中設爐二次燒造。
博物院的雍正琺瑯彩瓷特展,以“金成”“旭映”為題名。“金成”“旭映”是雍正時期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尤其是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會看到這兩枚印文。“金成”“旭映”這兩枚印文的意思就是金紅彩的成功像朝陽一樣輝映瓷界。
雍正皇帝文采風流,詩書雙絕,按他的喜好與品位設計的琺瑯彩瓷器中詩、書、畫、印四絕成為雍正年瓷器的一大亮點。
在裝飾紋樣上,由于雍正皇帝倡導“內廷恭造式樣”,并親自提出“秀雅”“細致”的要求,指定唐岱、戴恒、賀金昆、湯振基及郎士寧等宮廷畫家為畫琺瑯器制作樣稿。無論是滿飾人物、花鳥、山水紋樣的器皿,還是裝飾有詩、書、畫、印四種組合的器皿,無不美輪美奐。
可以說,沒有雍正皇帝就沒有精致高雅的琺瑯彩。如果沒有怡親王的輔佐,也成就不了有作為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受人詬病最多的是得位不正以及對兄弟的殘忍刻薄,但觀他與十三弟怡親王允祥之間的真摯情誼,足以令人動容。怡親王雖然英年早逝,但也為雍正皇帝做了不少事情。常提起的是為雍正在西山臥佛寺建行宮,還有妥善處理了江寧織造曹家抄家之事等。雍正琺瑯彩卻少有人提及,應該說雍正琺瑯彩是怡親王秉持雍正旨意領導造辦府工匠的嘔心瀝血之作。雍正皇帝以“克殫忠誠,至純至恪,事事為朕實心辦理”來描述怡親王辦事的態度。還曾御筆親書“忠敬誠直謹慎廉明”八個字匾額賜怡親王。這一切讓我們體悟到這一對皇家兄弟的感情和合力創造雍正琺瑯彩“帝王品位”的不懈努力。
下面我們揀選幾件琺瑯彩瓷器進行賞析,從它們的“詩書畫印”“詩語畫梁”中感悟雍正琺瑯彩瓷“內廷恭造”的“帝王品位”。
長治久安侈口碗(圖1、圖2),器外壁繪藍色奇石上立著一只雉雞,雉雞身邊圍繞著豐滿稻谷、粉色月季及藍色野菊。稻穗掩映之下繪著九只鵪鶉,或啄谷,或嬉戲,或展翅。外壁另一面繪墨書詩句“永奠金甌開壽域,升平同樂萬年春”。詩句前后有“佳麗”“金成”“旭映”三枚紅料印章。此碗用九只鵪鶉和個頭高的雉雞來表達“久(九)安(鵪)長治(雉)”的吉祥寓意。“永奠金甌開壽域,升平同樂萬年春”也是以帝王的口吻來贊頌“金甌永固,同樂長春”,體現了雍正皇帝的藝術趣味。
萱花月季碟(圖3),斂口、淺弧壁、矮圈足,碟內平素無紋,器外壁以赭墨畫湖石,石旁有黃色萱花及石竹花,并有兩只蜜蜂飛舞其間。另一面有唐代詩人李嶠《萱》中的五言律詩腹聯“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詩句前有“佳麗”“金成”“旭映”三枚紅料印章。器底帶“雍正年制”兩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綠地桃竹碟(圖4),器外壁一面彩繪粉色桃花兩枝、低矮翠竹,藍色奇石與多彩靈芝。另一面墨書寫有“映水卻疑乘浪暖,綠崖故是倚云栽”的詩句(圖5),此乃明代詩人申時行的七律《桃花》之頷聯。詩句前有“佳麗”“金成”“旭映”三枚紅料印章。器底帶“雍正年制”兩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萬壽圖碗(圖6),碗內無紋,外壁繪月季花、芙蓉花及湖石、蜜蜂、蝴蝶,另一面墨書寫有“朝朝籠麗月,歲歲占長春”詩句。這兩句詩不知出自哪位詩人,它的意思是天天朗月高掛,永遠春暖花開。詩句前也與以上兩碟相同,均有“佳麗”“金成”“旭映”三枚紅料印章。
石榴花鳥圖碗(圖7),外壁以赭墨皴擦湖石,石塊兩旁開滿黃色萱花。石上有兩只黃鸝鳥,或仰望,或回望,鳥前有一高大挺立的石榴樹,樹上果實累累,鮮紅欲滴。外壁另一面墨書唐詩人溫庭筠五言律詩《海榴》的腹聯:“蠟珠攢作蒂,緗彩剪成叢。”意思是黃色錦緞包著蠟珠一樣的石榴子。詩句前有“佳麗”“金成”“旭映”三枚紅料印章。
五倫圖碗(圖8),此碗外壁繪有奇石、梧桐、牡丹、矮竹,其上有鳳凰、鳴鶴、鴛鴦、鴿子、黃鸝各一對。另一面以墨書寫“盛世鳳凰應紀歷,羽儀四佐協綱常”的詩句。雍正皇帝在做親王時寫過一首《五倫圖歌》,詩中以鳳凰、鳴鶴、鴛鴦、鴿子、黃鸝五種禽鳥,象征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倫。他認為“五倫”是老少賢愚,尤其是立志追慕忠孝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準則。這個五倫圖大概是圖解雍正皇帝這首詩的吧!
青綠山水碗(圖9),一面是青綠山水畫一河兩岸的田園風光,畫面為二人對弈于竹籬茅舍之間,舟上漁夫擺渡于夾岸小河之上。另二人務農于田畦垅畝之中,正是夏日微風閑適富庶的景象。外壁另一面墨書寫有“連村多綠樹,長日囀黃鸝”的詩句,這兩句出自宋朝戴《郊夏夜行》五言律詩的頷聯。詩句前有“壽如”、后有“山高”“水長”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兩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篇4
小學語文教科書所入選的古詩,更是古詩中的精品。學習這些古詩,學生不但可以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的一些情況,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還可以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更可以感受古代文學作品的精美。在歷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在每冊課本中一般都有四篇左右。而在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中,除課本有一定的古詩內容外,還另行推薦了80首,要求學生學習背誦。這些都說明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愈來愈高,古詩教學愈來愈受到重視。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
古詩具有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的特點。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讀古典詩歌時,必須指導學生在體會、感悟和創新上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詩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進入詩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優美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
一、重誦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要想有滋有味、傳情達意地誦讀一首古詩,就要做到反復誦讀,讀中悟情。古典詩歌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樂感極強,語言凝練精辟,富于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正因如此,我們應采取不同的誦讀方式,聽讀、范讀、領讀、齊讀、配樂讀,真正體現詩句朗讀中的音樂美,讀準節奏,讀出語氣和語勢。在教學中,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古詩教學的課堂,就應該是讀的課堂,是情的課堂,是悟的課堂,以讀入情,以情帶讀。語文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感,在讀中悟;畫面,在讀中呈現;主題,在讀中明了,于是,學習任務,也在讀中完成。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從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上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整合在一起。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誦讀。古詩語言凝練,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古詩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學生只有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才能品出詩的真味,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就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
二、重品悟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詩中的美、展示美、體驗美,令學生賞心、悅目、悅耳,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使古詩教學產生特有的美的教學效益。教師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對古詩的教學,葉圣陶曾經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話。”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教師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感悟古詩,不在體會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欣賞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根據詩句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繪的人物、情節、場面等,品味深蘊其中的濃濃情懷。
每首詩歌創作都有一個特定的時代環境,讓學生直接接觸時代或人物故事,能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為教學帶來了一片新的天地。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初步了解古詩的歷史背景,觸摸詩人的創作心境和內心。例如:一位老師在古詩教學中通過播放音效,引導學生將“胡塵”兩字化為這樣的畫面:戰馬嘶鳴、鐵蹄肆虐,秋風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煙中化為灰燼,白發蒼蒼的老人慘死在金兵的鐵蹄下……王老師點評道:此景此境,怎不讓人頓生悲切凄涼之情?古詩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將詩句化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學生才能投身其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將詩人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學生此時仿佛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就是詩人,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在情境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
三、重積累
古詩浩如煙海,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不多。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大學生學習古詩的量,走出課堂,拓寬學生詩詞的閱讀視野。
1.聯系拓展,以詩帶詩。在學習一首古詩時,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在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引出關于送別的其它古詩:《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教師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2.見縫插針,大量誦讀。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利用點滴時間,引導誦讀,日積月累,數目可觀。
篇5
語言學中國古代詩歌語音學文字學一、中國古代詩歌評論概述
中國歷史有著深刻的詩歌傳統,從最初的《詩經》《楚辭》開始到魏晉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詩歌盛世,一直綿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時代時期。清朝王國維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但是詩歌毫無疑問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文學體裁。而對于詩歌的評論、分析、研究也有著深刻的歷史,從東漢毛亨的《詩經訓詁傳》開始,中國古代文人就著眼于詩歌的研究,同時產生了一大批價值極高的詩歌評論作品,諸如南朝梁?鐘嶸《詩品》、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宋?嚴羽《滄浪詩話》、明?洪邁《容齋續筆》、清?翁方綱《詩法論》。
然而幾千年的中國古代詩歌研究史,學者們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對于詩歌“意”的研究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詩歌語言的分析。清朝王國維關于讀書的三重境界的論述正可以作為一個古代中國學者在詩歌評論上的三種選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國古代的詩歌評論正是在這種注重個人理解的維度上不斷前進著,審美主體通過個人感悟的形式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解讀詩歌。
但是,詩歌和語言的關系密不可分,在中國古代,也已經有了一些評論家關注到了從語言的角度去分析詩歌,而不僅僅是從個人感悟和詩歌意境的層面去評論。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詩歌主要是從語音學和文字學兩個方面進行的,語音學主要指的是詩歌的用韻、平仄,文字學則主要關注的是詩歌的用字、對仗等問題。
二、語言學角度出發的詩歌研究
1.語音學角度的詩歌研究
語音學角度的詩歌分析,是由中國古代詩歌重視格律、聲韻的特點決定的。中國古代詩歌從《詩經》開始就有著較為明確的押韻要求,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朝的沈約提出了漢語四個聲調的問題,并且較為詳細地論述了詩歌中的平仄、押韻、對仗等問題,從而形成了當時極盛一時的“永明體”。這種講究格律、對仗的詩體到了唐代全面繁榮,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詩,并且影響了其后的中國文學史。格律詩講究用韻、平仄、對仗、句式,因此從語音學的角度去分析詩歌是有必要的。
所謂“平仄”指的是詩歌中的漢字聲調長短、平調與升降調或者促聲調的交替使用。這對于保持詩歌的節奏有重要作用。平聲與現代漢語的陰平、陽平相對應,是一種既平且長的聲調;仄聲則是指的上聲、去聲和入聲,上聲、去聲與現代漢語相同,入聲是一種短促的聲調。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能夠在詩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緩急相對的變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體到格律詩中,就是講究“黏”“對”“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詩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對”是指一首格律詩同一聯的出句與對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對”規則的平仄使用;“救”,則是根據“拗”的具體情況,在其他部位改變平仄規則,從而使詩句重新達到音律和諧的方法。
中國古代詩歌講究用韻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詩歌需要把用韻納入到考慮范圍內。古典詩歌的押韻一般都較為規范,一般來說是隔句押韻,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韻腳一般都落在偶數句的最后一個字上。格律詩有著嚴格的用韻規則,一般來說按照“平水韻三十韻”的平聲韻進行押韻,不押鄰韻。但是對于古體詩,押韻的要求并不那么嚴格,有時可以使用鄰韻,甚至還有抱韻、交韻甚至是不押韻的情況。押韻造成的語義作用是將漢語詩歌的句意后移,詩句的語義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對于篇幅較長的詩歌,還可以使用轉韻的方法讓全詩始終保持在一種較為和諧緊張的韻律狀態。
此外,探究中國古代詩歌的語音學層面,還要注意到漢語大量的連綿字。漢語中,特別是古代漢語,有著大量音韻和諧的連綿字,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雙聲聯綿字和疊韻連綿字,這些對詩歌的影響都是廣泛且深遠的。
2.文字學角度的詩歌研究
文字學分析是由漢字強大表意功能決定的。在每一種語言中都有著較為鮮明的層級性,在漢語中,語素、字、詞、短語、句子、段、篇、章等構成了一個等級鮮明的系統,而從文字學角度分析中國古代詩歌更能明確看出漢字的特點。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會提出哪個字是全詩的“詩眼”問題,所謂“詩眼”,指的就是能夠將生動形象表現出詩的意境、增加詩的韻味的特定字,一般來說都是動詞或者形容詞,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一下就將春風帶來的影響,為江南帶來無邊春色的詩意生動地表現出來。再如賈島“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將個體漢字在詩歌中的作用完美詮釋出來。
因此,從文字學角度分析中國古代詩歌,首先是要分析詩歌的“字”,將“練字”之法在評論詩歌時充分重視,這一點在劉勰《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動表述。“練字”是將詩句中的重點字詞不斷修改、調試,以期達到語境中最佳詩學的修辭效果,所謂“點鐵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對這種情況的描述。
比字詞更高一個等級的漢語單位是句子。古典詩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詩歌有著嚴格的句子字數規定,從《詩經》的四言,到漢樂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還有從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單就格律詩而言,不僅字數固定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結構也有著嚴格規定,絕大多數格律詩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獨立意義。
漢語有大量虛詞,虛詞的使用在古代詩歌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杜甫《戲為六絕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句,虛詞“與”在此作為并列連詞使用,既連接“身”“名”兩個單獨的字,又連接“爾曹身”“名俱滅”兩個短語,正是杜詩中虛詞使用的典范,同時也是虛詞在古代詩歌運用中的生動體現。
三、小結
本文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成語音學、文字學兩個層面分析中國古代詩歌評論的特點,提出了漢語中虛詞、詩詞在古典詩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對“詩眼”問題、平仄問題、用韻問題做了簡要分析介紹。
參考文獻:
[1]甘玲.中國古代詩學和語言學[D].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7.
篇6
課內掌握情況較好,課外掌握量與年級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異。四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老師對古詩文的記誦有經常性的要求,其中有個班平時對古詩文教學比較重視,每周都有學習要求,并落實檢查。雖然各年級學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詩文,但對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顯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六年級,距離“背誦160篇”的要求相去甚遠。
在對教師對課外古詩文記誦的要求調查中,我們發現,指導課外閱讀經常的有2個,落實檢查2人;定期有3人,落實檢查2人;偶爾的有5人,落實檢查的4人。在有無列入教學計劃的調查中,有書面計劃的0人,有,但未訴諸文字的6人,沒有計劃的4人。(樣本:教師10人)從對教師的調查可以看出,少數教師意識到了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文的重要性,并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但多數教師沒有真正落實這方面的要求。詢問原因,因為考試大多考課內的古詩,所以老師不想再增加學生的負擔。
顯然,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去甚遠,如何擴大古詩積累,在孩子們心中扎下深厚的傳統文化之根?
1.環境建設,營造氛圍
作為培養學生成長主陣地的校園,在進行環境建設時可以給古詩文這一傳統文化經典留出一席之地。校園里、教室中不妨懸掛張貼一些內容合適的古詩文書法作品,并定時進行更換;花木上懸掛的標牌除了介紹其植物學知識外,可附上一首以它為題(材)的小詩;校園廣播中可以時常傳出些古詩文誦讀吟唱的聲音;課前準備時間,特別是語文課,提倡讀背古詩文,凡此種種。借助各種媒介,師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創建一個充滿詩韻的現代校園環境,使學生置身其中,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經典的熏陶和感染。此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
2.教材改革,行動之本
現在我們使用的教材在古詩文編錄數量上不是很足,最多是每冊安排兩課四首古詩。同時我們也不能做到每冊教材添加大量的古詩文。我們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內容編排上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充實體裁,開闊眼界:在現有的五絕、七絕基礎上, 適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詩、樂府詩、宋詞、元曲以及簡短文言文的數量。力求體裁的豐富多彩,比例適當。
(2)拓寬題材,全面滋養:除教材中多見的寫景詩篇外,對寫人、記事、抒懷、寓理的詩文也適當增補,力求題材廣泛。
(3)科學排序,有效運用:選文之后的編排,要講究整體的有序性。一二年級可以按低段要求,篇幅宜短小易背,數量以每學期十五首左右為宜。三四年級為中段,內容難度可以適當增加,題材和體裁更豐富些,數量以每學期20首為宜。五六年級為小學高段,編排難度再適當提高,可以增加一些律詩、宋詞、元曲、簡短文言文或片段,數量以每學期23到25首為宜。
3.教法改革,以點帶面
課內古詩文的教學,絕大多數教師還是秉承傳統,采用“講解法”,而且,教學時往往不是從學生已有基礎為起點。其實,古詩文的教學可以采用很多靈活多變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是點,課外是面,以點帶面才能做到大量積累古詩文。
適當時候,我們可以以詩人或詩句為載體學詩。當教材中出現某個古人的作品時,可以引導學生以這個古人為專題,收集古人所寫的詩詞,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對比,整理體現作者風格的詩句。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課后,讓學生收集積累李白寫的詩歌,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秋浦歌》等,甚至是《蜀道難》《將進酒》中的名句。當學生在大量地閱讀、對比李白的作品后,一定會感受到他大氣磅礴、飄逸灑脫的詩風。再如教學《贈汪倫》時,可以聯系其他詩人的送別詩,體會不同詩人的不同情感與風格。這樣,學生在大量詩句的體驗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從而積累古詩文。
篇7
小川,本名洪梅,女,。魯迅文學院十七屆高研班學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詩集《飄過季節的風》,散文集《小川》,現供職甘肅劉家峽電廠。
靜水流深。我總是感受詩人李孟倫的沉默。沉默得若有所思,沉默得意味深長。不過,我知道,在他的沉默里,一定有詩情的“泛濫”。
我說過,他清瘦的身體里蘊含著“肥厚”的思想。我曾擔心,這種單薄和憔悴,如何承載詩人激情的大起大落。隨著了解,這擔心顯然多余。無論他多大幅度的動與靜,都有著他自己最好的表達與釋放。夜深人靜,無以安眠的激情澎拜,這時,他作詩;靜下來,有了幾分閑情,他揮毫寫字;熱情來了他飲酒;無憂而熟稔的時候,他俏皮。這就是他。鑒于自己對人慣常的判斷,我就知道,他有著詩人的特質。
從《青黃集》、《走入世紀的瞳孔》、《創世紀》和《在萬物入睡的地方》四部詩歌集里,李孟倫的詩句蘊含著哲理,暗示了靈魂與肉體的轉換,比如:“生在墓外/活在墓里”(《關于人》),墓外肉體的掙扎與煎熬,墓里靈魂的自由自在。這種表述,從哲學的高度觸及了宇宙的生命意識,與西方宗教里的天堂有著某種一致性;
“在這樣的冬夜里/我的房子在睡了/我還在醒著/在這樣的冬夜里/我的周圍在睡了/我還在醒著/在這樣的冬夜里/我的世界在睡了/我還在醒著/在這樣的冬夜里/我的冬夜在睡了/我還在醒著”(《誰能告訴我》),他像一個狡黠的善辯者,輕而易舉地玩味著“醒”與“睡”;
不僅如此,散見的佳句隨處可拾:“抬頭天不荒/低頭地不老”(《問西風落葉》);
“獨釣流水/釣出了片片鱗光”“拋灑南天/打濕了瓣瓣流火的諾言”(《秋望》);
“ 我坐在母親辮子上/坐出一肩秋霜”、“今天有暖陽/最適合回家”(《發現》);
“走不過水田/走不出心田”、“最始的收獲/最終在荒原”(《風景》);
“筆帶日月/袖卷煙霞”(《誰能明了》)
“忍不住縱情朗笑/喚起了既倒的南海”(《我》)
“已是黎明/不見紅日”、“用發亮的語言/找個位置加冕”(《寫意》)
“與自己的女人一起/流放的思想”(《大雁飛過》)
“一個世界/一個傳說/在水下滋養/在水下流放/在水下輝煌”(《青鳥還在樹上酣睡》)
“村里有條小河/痙攣數個世紀”(《村里有條小河》)
“日子啊原是水/淋濕了我的眼”、“空氣是水/呼吸是水/糧食是水/死也是水/生也是水”(《發現》)
李孟倫的詩,開頭與結尾都很講究,每每妙語疊出,顯出智者的圓融。如果我們有心,盡可以摘出若干條孟倫語錄,那一定也是珠璣滿目的。做到這樣,不僅靠的是閱歷、識見、靈性,更有一份大海蘊藉的豪放之處。我最喜歡他的《寫意》:“云卷云舒九萬里/山是山水是水/滿眼風雨/打濕了多少心事/提不起/已是長河落日/讀我詩文三五篇。”“如今,坐看南天云起/門扉半掩/關不住一山春綠/壘起鶯淚的最高花/燃紅朝陽/有誰欣賞/一點孤鴻在天邊。”
李孟倫的詩作中,母親的篇幅很多,比如,《母親,孩兒值時回家》、《又想起母親》,甚至在《有誰知道》,也是母親韻味十足的描述。這與他對故鄉神圣母性的崇拜,不謀而合。《日落云憔悴》、《日麗風輕》、《我不慌不忙地走過日月》、《讓我用肉體深深愛你》、《閑剪一盞燈》、《我向大地要碗早餐》,等等,篇幅雖短小,卻擁有大視線,顯示著一種超越。而稍長的詩《我站在五指峰巔》寫的很滿,從諾亞方舟,寫到麒麟 ;從南山的南風寫到瑪利亞的梧桐;五指峰巔到不再逐日的夸父;鳳凰,女媧;孔子,耶和華;黃河,長江;地鐵,月亮;五角大樓,到東方以及《我從塵土中走來》,架構宏偉,力度堅硬。“生死”、“母親”、“家”、“海防林”,這些關鍵詞,糾纏在很深的情結里,讓他愛得如火如荼,否則,他也不會在長篇巨著里有著更詳盡的表述。情結,成為他敏感而良心深厚的爆發點,抑或是激情點。膨脹出來,就是最血性的東西,也成為最感染人的東西。
賞詩猶如聽鐘,各有各的“好“處。對我來說,于其人于其詩,從來都回避不了大海,回避不了水和月的情懷的。看來,他今生離不開海洋了,伴著潮汐《大海在他的腳下澎湃》;他也似乎永遠走不出李白的月光,黑暗里總有浪漫的光亮;他良心深厚,來自海洋潮濕的目光尋覓汶川姑娘“你在哪里?”寫給玉樹“一個親近太陽的地方”。 他的骨子里是詩,靈魂是詩,生活是詩,愛也是詩。
日子是綿長的,也是短暫的,該失去的都失去了,只有文字自由無限。只要你愿意,文字就會為你完成時間上的跳躍,空間上的轉移,呈現出創作風格的走向。《青黃集》、《走入世紀的瞳孔》、《創世紀》、《太陽之門》、《在萬物入睡的地方》相繼出版,每一部都憑證著李孟倫作為一個詩人,其精神生命的堅守,超越了世俗,所以他底氣十足地放出詩行——“把僵冷的文字燃燒/烘烘這潦倒的時日”。正是養育他的天涯海角,才使得他對自己的作品有著這樣宏大的命名。
伴著四本詩集,李孟倫完成了個人之于時代的奏鳴,我知道這有多淋漓盡致。再次讀來,已經沒有隔閡。熟稔的關系讓我對他的詩作有了更深入的解讀。這種深入的解讀,有了總結和歸納,對于孟侖的文學創作也有了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他的新作《萬物入睡的地方》,我有了驚喜的發現,這本詩集每一個小輯,都有水有月有生死。這就更加肯定了我對于他詩作脈絡最初的把握。
詩情,詩眼,自是他書籍封面下華麗的暗涌。慰藉也好,微妙也罷,都是一種不留遺憾的表白。猶如表演者的獨奏,自己成了自己的聽眾,所謂與靈魂的對話,就是關照內心,不必念及任何人對此的反應。靈魂是不堪裝飾的,你太會感動了,反而感動不了別人。無論如何,生命中我們都會留下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果你是文人騷客,它就是你的詩句,你的文字,你的畫卷,你的書法硬筆;如果你是常人百姓,它就是你鬢上的雪山,蹣跚的腳步,佝僂的背脊。
我從不輕看詩人,詩人怎么可能是專業的呢?詩完全是迸發,近乎是一個天賦的領域。說山你會近山,道海你會就海。李孟倫久居海南,海風的滌蕩,讓他的文學細胞不至于淹沒在格格不入的商患之中。孜孜追求,自甘寂寞,為自己一切感受化作清純洶涌的海水,或歡樂,或哭泣。感傷與惆悵,成為沉濁和昏聵的神奇,放歌與低訴全都寫在碧波之上,令我們饒有興致地專注諦視,潛心聽遠。萬泉河畔,五指山巔,海浪潮汐,在“萬物入睡的地方,笑看風浪萬丈。”是誰賦予了詩人史詩般的生命呢?大海!
他說,無論什么形式的創作過程,無論什么境遇,他都不能放下詩歌。無疑,詩歌不僅貫穿他整個的生活經歷,也深深烙進他的心,他的骨骼。因為,串聯所有的詩歌,你會發現,他兌現了自己靈魂的承諾,為自然,為生命,為大地,為宇宙,在參差不齊的詩句里找到了著落,用他的詩說:“行走云箋/光燦九天/還大地一片心愿”。
篇8
【關鍵詞】詩歌教學 選修教材 審美價值 實用價值
提起詩歌,對學生來說,可謂“愛你不容易”,高二的學生接觸的詩歌并不多,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許多學生反映,一首詩讀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筆做題,更是無處入手,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對照,相去甚遠,他們學詩歌的信心大受打擊,有些學生甚至體會不到詩歌的美,認為詩歌沒有實用價值,不愿花時間去學。針對這種現狀,利用《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這本選修教材,從審美的角度熏陶學生,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從知識和方法上去引導他們培養實用技能,與高考能力銜接,與生活樂趣銜接,才能真正發揮這本選修教材的作用。
一、從審美的角度熏陶學生情感
把充滿生命美感與體悟的詩詞,上成單純的知識講解、做題訓練課,必然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因此,選擇一些可實際應用、可鑒賞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課上教師設計好激趣的環節尤其重要。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幾個環節:
1.讀出詩味。根據詩歌的情調特點,教師進行配樂朗誦示范,學生個別朗讀,分組朗讀,全班朗讀,讀出情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誦,讓學生進入一個曼妙的境界,體會詩人的喜怒哀樂。
2.品出畫美。讓學生在理解了整首詩的情調后,創造性地再造畫面,以散文的語言描繪生動的畫面,并以畫相配,讓學生在諧趣的氛圍中領略詩畫之妙。如學了《早雁》一詩,可讓學生根據前四句的內容,用散文化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再現畫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學生的個性解讀,抓住詩中的字詞、色調,整體把握形象,體悟詩人的情之美。詩無達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對學生合理的個性解讀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恰當地設計一些探究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在設疑、質疑、解疑中提高對詩歌情感的認識能力。如學《小松》,可設問:“從詩中你悟出什么?”
二、從做題的角度提高答題技能
每學完一類詩,讓學生歸納這位詩人的詩歌特點、這類詩的特點,老師展示各種題常考的問題及答題模式,如歸納詠史詩鑒賞步驟:首先,知史實,了解何地(古跡)、何時、何人、何事。其次,明觀點(對史實有何看法)、析目的(聯系生平背景際遇,明感情,悟意圖)。掌握兩種目的:述己志(感慨個人遭際)、憂天下(思考歷史、借古諷今)。熟記常見情感:(1)嘆朝代興亡變化;(2)感慨歲月瞬息變幻;(3)諷刺當政者荒;(4)借古傷懷。再次,賞技巧:借古抒懷、直接議論、以景襯情、對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基礎上升華到如何具體去表達對作品的定向理解,學生會欣然地接受,這一舉措,為高三詩歌總復習作鋪墊。
三、從寫作的角度積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學會從中積累寫作素材,從美詞佳句中體會其意境特點,適用寫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為議論文提供論據素材,為記敘文提供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素材。疏理歸納有關親情友情的詩句、讀書學習的詩句、立志自勵的詩句、戰爭節日情景感受的詩句等,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準備。詩歌中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為學生寫散文及記敘文提供參考,在學詩時注意引導。寫元宵節可引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通過詠物詩《葡萄》《小松》學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讓學生嘗試用這種手法寫詠物散文;學了《蜀相》,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體會以景襯情的手法,學會在記敘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學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懂得如何在寫作中運用以聲襯靜的寫法;通過學習《題烏江亭》,比較寫項羽的三首詩,學會從不同角度辯證地分析評論歷史人物。
四、從實用角度指導人生
篇9
一、詞語中數字的含義及如何教學生品讀
1. 詞語中數字的含義
在詞語、成語及俗語中出現的數字,除了有些表示數量、順序之外,還有一些表示時間的長短、事物的大小等。下面是筆者參與唐漢的《唐漢解字》及查閱《新華詞典》摘出的幾個數字的含義。
“一”有以下幾種含義:①數量小,小許:如“一些、一撮”;②動作短暫,時間短:如“一下子,一會兒,歇一歇”;③專一不二;如“一心一意”;④滿全:如“一生”;⑤相同:如“一樣,大小不一”。
“二”表示:①次的、二等貨:比如“二手車”;②間接的:如“二手資料”;③不專一:如“一心二用”。另外,“兩”有時指“成雙配對的事物”,如“兩個黃鸝鳴翠柳”、“小兩口”。
“三”表示多次:如“三思而行、三番五次”。“八”表示各個方面:如“四面八方、四通八達”。“九”表示最大、最多,比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表示最大或事物的極至:如“九重天、九霄凌云”。“十”表示塞滿具足:如“十足、十分”。“百、千、萬”分別表示大、全部、極至等意識,如“百家爭鳴、一了百了、千言萬語、千瘡百孔、萬物、萬不得已”。
另外,有些數字組合表示特定的含義,如“萬一”表示極小、很意外,“略知一二”中的“一二”表示一點點。
2. 如何教學生品讀詞語中的數字
1) 據詞定義、避免拆詞
要結合整個詞語來理解數字的含義,不能把詞拆開來讀、理解。比如把“七嘴八舌”拆開來解釋,就成了“七張嘴、八條舌”。
2) 找出規律,適當概括
數字的含義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一”常含有“數量少,動作短暫”的意識,像“走一走、看一看”等,而“九、十”常含有“數量多、滿”的意識,如“九牛一毛、十全十美”。找出其中的規律,對數詞的含義進行概括,就比較容易掌握帶數學的詞語的正確含義。
3) 學會遷移,一通百通
在學會了一些數詞的含義后,下次出現類似的詞語時就應該會遷移。比如從“三番五次”中得知“三”表示多次后,下次再碰到“三”的詞語時,就應該想到它是否也含有多次的意思。
4) 合理聯想,推測意思
有些詞語我們可以進行合理想象推測含義。一般情況下,帶有小數字的詞常含有次數多、對象多、概念大的意思。又如“萬一”,可以這樣想“一萬次中只發生一次”,就是很意外的意思了。
二、詩句中數詞的含義及如何教學生品讀
1. 古詩中數詞的含義
古詩中常運用數詞來表達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時間的長短等含義。筆者對《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中幾首帶數詞的古詩略作分析,概括出古詩中的數詞大致有如下幾種含義:
第一種是實指,表示具體的時間或數量等。比如“畢竟西湖六月中”,“草長鶯飛二月天”,“鄉村四月閑人少”,“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數字分別表示具體的時間和數量。
第二種是虛指,古詩中大部分數詞表示虛指,有的表示時間長、路程遠,比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的表示數量多,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等。
數詞的虛指還可以分兩種:a表示大概的程度,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指開出稀疏的桃花;b夸張的說法: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分別形容瀑布之長、潭水之深。
另外,有的是特指,表示特定的含義,如“九州生氣恃風雷”中“九州”指中國。
2. 如何教學生品讀古詩中的數詞
1) 分出虛實。首先引導學生分別出數詞的虛實,不要把虛的數詞看成實數而誤解詩句。
篇10
1.直接引用
在作文中,直接引用相關詩句,或對情境進行渲染或對話題或觀點進行印證與證明,會使文章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并增強作文文采。
①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幸福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幸福更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的人渴望“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也有的人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而感動。
2.靈活仿用
有許多優秀的詩詞,對于不同的作文話題,卻不能完全直接引用。這時,我們就可以進行巧妙的仿用。在仿用的時候,主要是要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詩詞本身便于仿用;二是話題適合使用詩詞;三是仿寫不要歪曲古代詩詞;四是所仿寫的原詩句為多數讀者所熟悉。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究竟是李白堅定信念的表達,還是他報國無門悲傷至極時的自我安慰。我不是李白,我不知道。然而我卻知道時下這句話極為流行。高考落榜生,高喊著這句名言跳樓自盡;無業青年,哼著這句話游手好閑;下崗工人,默念著這句
話自暴自棄。我雖不知道李白的本意,但我深知,上述這群人視這句名言為珍寶,只不過是因為它變成了軟弱、自卑、不求上進堂而皇之的擋箭牌。這看似表達自己內心充滿自信的話,其實正映射出他們內心的絕望與空虛。他們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心中卻深信:“天生我輩已無用,千載良機不復來”。我想,李白的不幸多半是環境造成的,可現在的那些人呢?他們的不幸也大都是環境、機遇所致嗎?
3.巧妙變用
通過裁剪、修改原詩文的語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寫作,它沒有特別的標識符號。這種寫法,要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圍繞情境或話題,將其變化為另一種方式進行再現,或者保留這種形式,或在立意上更深一層或反其義而用之,這種寫法,我們暫且稱之為“變用”。
①當你背上行囊上路時,當穿過西風凋碧樹的季節,穿過為伊憔悴的隘口,待到白發披頭的時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再回首,你會發現原來你所選擇的是對的,而且通過彼岸的路是多條的。
②當歲月流逝與時光輪回都無處可尋時,你驀然回首,會發現有一樣東西藏在時光長劇的背后,這一折的回目便是:誠信。
㈡巧妙使用詩詞的幾大好處:
引用、化用古詩詞,能使文章莊重典雅,語言流暢。這既可以避免描述性語言的刻板平淡,又可以克服議論性語言的繁冗拖沓。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文章中恰當地引用古今中外經典的詩句和言論,或名人軼事,既可見作者的思想含量、文化底蘊,更能看出作者的語言功底,是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蘊的重要策略之一。
考場作文恰當靈活地引用詩詞名句,主要具有如下幾大好處
一是使文章語句具有意蘊,使文章富有“文采”。
二是使行文多姿多彩,在作文構思上顯得“新巧”。
三是能夠體現考生的文化底蘊和作文潛能,體現考生煉字、煉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