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伴我成長范文

時間:2023-03-22 07:5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德伴我成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德伴我成長

篇1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么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篇2

其實“文明”有很多種,體現在很多方面,可以說說在身邊經常出現的“說話文明”。

“文明用語”這個詞我不知看了多少遍,聽了多少遍;家長也說,老師也說,加起來,足足有幾籮筐了。可是一些同學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沒放在心上。有位同學因為罵臟話被我文明的“拒之千里”之外了。

那是一個沉悶的雨天,本來心情不好,趁下課這之時,一位同學不知是故意還是閑著沒事干,莫明其妙跑到這里來罵我,竟然把我媽媽也扯了進來。聽了他說的話,此時的我不竟火冒三丈,已經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可心里想忍一下。但前輩說的好“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對呀!既然他先挑戰我的忍耐度,我又怎能“虧待”他呢!我站起來對他說“如果我也這樣罵你,你心里好受啊?”他無話可說,灰溜溜地走了。從此,我與他井水不犯河水。

雖然只是一句臟話而已,痛快的是自己,但是傷的是別人的心。這樣會使你與別人的距離變遠,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自己痛快時,多想想別人的感受,想想將來走上社會的后果。

篇3

南方一小六(1)班 易如泰

這個學期我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這本書,這本書告訴了我文明的歷程、內涵和外延,它也教會了我如何傳承文明,踐行美德。

人類誕生的時候,也是文明誕生的時候,文明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已開始使用象形文字。至今巍峨雄偉地矗立在尼羅河畔的七十多座金字塔和巨大的獅身人面像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偉大奇跡,它們也是見證埃及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建筑。

中華文明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目前,在我國河南發現了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很多大型宮殿、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和刻有許多文字符號的陶器。

公元前4000—前2000年間,蘇美爾人、亞述人、阿德卡德人和巴比倫人在底格拉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創造出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

代表古印度文明的哈拉巴文明,距今約4000年。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廣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

以上便是四大文明古國誕生文明的歷史,從中我也體會出了文明美德的魅力。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讓我們滋潤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

讓我們的校園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我們擁抱文明、與美德牽手,和文明美德結伴同行!

《文明美德伴我成長》讀后感

南方一小六(1)班 唐雯昕

文明是一種美德;文明是一種習慣;美德是一種修養;當你講文明,守美德,你,將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法國作家左拉曾經講過——失信就是失敗。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信用的人,注定會失敗。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一位老科學家:“請問,讓您終身受益的習慣是什么?”老科學家回答:“幼兒園的老師曾教過我,飯前要洗手;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不跟小伙伴爭吵;不說不文明的話。”有好幾位科學家也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是最好的。由此可見,養成文明的習慣有多么重要。

那么美德是什么呢

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提出人類的21種美德:禮貌、忠誠、明智、節制、勇氣、正義、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單純、寬容、純潔、溫和、真誠、幽默、愛情、勤奮、堅韌不拔、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的,美德有許多種,每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美德是一種道德倫理學上的專用名詞,美德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內在的品質。美德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的學習和感悟。在獲取友誼、播撒情感的過程中,你就會領略美德。因為它總是閃爍著一種奇特美麗的光芒。

或許,美德是沒有定義的。但它就像是一塊金子,不僅是因為它的高貴,更是因為——越是黑暗,它的光芒越亮。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講文明,守美德,讓文明美德伴隨我們成長。南方一小六(1)班唐雯昕

文明是一種美德;文明是一種習慣;美德是一種修養;當你講文明,守美德,你,將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法國作家左拉曾經講過——失信就是失敗。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信用的人,注定會失敗。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一位老科學家:“請問,讓您終身受益的習慣是什么?”老科學家回答:“幼兒園的老師曾教過我,飯前要洗手;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不跟小伙伴爭吵;不說不文明的話。”有好幾位科學家也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是最好的。由此可見,養成文明的習慣有多么重要。

那么美德是什么呢

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提出人類的21種美德:禮貌、忠誠、明智、節制、勇氣、正義、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單純、寬容、純潔、溫和、真誠、幽默、愛情、勤奮、堅韌不拔、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的,美德有許多種,每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美德是一種道德倫理學上的專用名詞,美德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內在的品質。美德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的學習和感悟。在獲取友誼、播撒情感的過程中,你就會領略美德。因為它總是閃爍著一種奇特美麗的光芒。

篇4

【四班,給我很多歡樂,我指導,一個一個,修改后,和學生在辦公室打印到很晚,美好的回憶!有說有笑,學生說,老師,你與眾不同!我嘿嘿一笑!】

文明花,少年當擷

東方市鐵路中學 高二(4) 吉世龍

少年,未來之希望,國之未來。我中國少年在文明之海,應奮勇當先,劈波斬浪;我中國少年在文明之山,應不畏險阻,勇攀高峰;我中國少年在文明之園,應培育文明花種,擷取文明之花。

紅日初升,金光大道。說:“少年就像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如此燦爛,如此炫目,物欲橫流的現實里,我們只有堅守內心的準則,讓文明伴我們成長,讓文明在心中靜靜發芽,沐浴文明之風,芬香小城,少年才不負先輩,才能挑起未來的重擔。

校園是我們成長的樂園。文明應當從身邊做起。“言為心聲”,少年的文明與否,從他的語言中,我們便可知曉。在與同學交流,與老師溝通,我們都要以禮為先,坦誠相待,相互尊重。讓文明在我們語言中萌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避風港。善待雙親,兄友弟恭是優良的典范。前些日子在我們身邊發生“兒子暴虐父親”,“孩子殺死母親”的事件,觸目驚心,孩子本來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我們對待最親最愛之人,要以禮相待,以愛相伴。當利益與親情沖突,我們選擇文明的方式吳維護生命來之不易的親情。生活總有為了小小的禮儀弄得兄不認弟,弟不恭兄,如同陌路行人,如同空中樹枝無法相依。追求家庭和睦,我們少年義不容辭,讓我們家庭充滿和諧,文明。莊子能“留肉為母”,我們也能“奉茶待親”。趙氏兄弟,相互爭死,保全對方,我們也能相親相愛。讓文明在我們家庭中駐留扎根。

社會是少年實現價值的舞臺。在追>文秘站:<求夢想的過程中,讓文明相伴左右,無論是起身讓座,還是俯首拾起垃圾,我們都要勇為,少年不為,老來何為?無論是強行插隊,還是亂闖紅燈,雖為惡小,我們當不為。我們始終維護好國家,自身的形象,莫要讓被外國人諷刺為“國恥”去詆毀中華文明,讓文明在我們的社會永存!

篇5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長河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貢獻了許多改變世界的發明與創造。中華文明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有的財富,共擁有的語言,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是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當代中國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業的國家。在桑蠶還沒有被飼養之前,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如何抽絲了。

祖國有巨大的文化成就:從四大發明到渾天儀,從《九章算術》到圓周率兀,從夏歷到《授時歷》。中國的文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分別是:“忠”——盡已報國的責任,“孝”——生生不息的愛心,“誠”——求真務實的品質,“信”——立身興業的基點,“禮”——人際文明的規范,“義”——人間正道的向導,“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我們小學生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待人誠懇,不欺騙說謊。

衣裝整潔,講究衛生。

感恩父母,不亂發脾氣。

珍愛身心,遠離煙酒賭博。

誠實守信,說到做到。

堅持閱讀,不懂就問。

熱情好客,舉止大方。

學會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尊際長輩,見面主動問好。

愛護公物,遵守規則。

“儉以養德”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勤儉節約不僅能積累財富,還能培養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美好品質。

二、伴我成長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為我們滋潤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

美德是一種風,溫暖而輕柔,可以讓我們生命中的微笑時時綻放;美德是一種雨,清新而營養,可以滋潤我們的心田,幫助我們成長;美德還是萬物中最美麗的那道陽光,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

前進的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要我們頑強的走下去,事在人為,我們首先就是要具備中學生的美德,具備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沒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別讓陋習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別讓陋習陪伴你度過最美好的人生!讓我們的校園從此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我們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結伴同行。

三、文明美德:友情

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點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們就決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點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後,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問道:“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

另一個笑笑的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處,那里任何風都不能抹滅它。”

朋友間相處,傷害往往是無心的,幫助卻是真心的,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真心幫助,你會發現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會有磨擦,我們也許會因這些磨擦而分開。但每當夜闌人靜時,我們望向星空,總會看到過去的美好回憶。不知為何,一些鎖碎的回憶,卻為我寂寞的心靈帶來無限的震撼!

四、文明美德:微笑的力量

每個人都可毫不猶豫的作出這一簡單動作——微笑,盡管毫不費力,效果卻非同尋常。

微笑,是友情的紐帶,無論是對朋友,還是敵人,或是素不相識的陌路人,送上你發自內心的微笑,顯示你的真誠的心田,顯示你純潔的心靈,顯示你靈活的處事。正因為有了微笑,我們的朋友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正因為有了微笑,我們的隔閡才會消除,我們的世界才會美麗。微笑,加深了我們的友誼,溝通了我們的心靈。

在生活的道路上,有父母的呵護,老師的教導,朋友的陪伴.他們的付出都是不需要用任何東西回報的:只要你在父母拼命賺錢汗流浹背的時候,送一個漂亮的微笑,他會覺得自己努力得到了回報只要你在老師忙于備課時,送去一個自信的微笑,他們也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而朋友,你只要在他面對困難的時候給他一個鼓勵的微笑,他便能重新擁有戰勝困難的斗志。這,就是微笑的力量.

五、文明美德:禮儀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握手的時候,要注意手的左右,只能用用手,這是一種尊敬的做法,千萬不能用左手,如果不方便,必須表示抱歉。握手還要注意時間,不能少于1秒,也不能多于3秒。握手也得注意方向,如果是平等人的話,右手要豎起來,四支并攏,向前輕輕彎腰去握;長輩見小輩,應小輩的手心微微朝上,表示尊老;如果領導見職員,領導應該主動握手,職員的手掌也要微微向上;而男女握手更要女士先找男士握手。握手時的表情也要注意,握手表示友好。歡迎。祝福等;面部表情要和善,這才能配得上‘握手’這個動作。

禮儀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不錯,它還是走向社會的名姓片;是通往人生的一座橋梁;試點亮人生的一把火;更是我們品德的點照。

篇6

前幾天,奶奶騎車時不小心,把腿摔斷了,在醫院已經住了兩三個星期了。今天正好放假,我便和爸爸來醫院照顧奶奶。我坐在門口的長椅上看書。

突然,醫院的門被撞開了,一個青年人背著一位臉色蒼白的老人氣喘吁吁地走了進來。我連忙起身讓座。青年人把老人輕輕放在長椅子上,脫下上衣給老人蓋著,又摸摸老人的額頭,便急忙向掛號室跑去。

我呆呆地望著老人,心想:他兒子還挺孝順呢!突然,我發現老人四肢抽筋,嘴里吐著白沫,并大聲喊叫。青年人聽到叫聲,急忙折回來,看了一眼,就直接向急診室奔去。走廊里的人也圍了上來,都說老人病的不輕。過了一會兒,一位醫生隨青年人趕來了。醫生撥開大家,使勁按了幾下老人的“人中”,又揉了揉老人的胳膊,不滿地說:“怎么病成這樣才送來,趕快送急診室!”聽到這話:“周圍的人都用一種鄙視的目光看著青年人。青年人沒答話,只是背起老人,進了急診室。出于好奇,我也跟了過去。只見醫生和護士忙得不可開交,又是掛水又是打針。忙了好一會兒,老人才有些緩解。這是,那位醫生又氣憤地說:“你爸爸的病已經很重了,怎么不早點來啊?”青年人笑了笑,想說什么又好像不知道怎么說。這時,躺在床上的老人連忙解釋道:“醫生你誤會他了,他不是我兒子。我在路上突然發病,多虧他把我背來的呀!”

聽了這話,屋里的人都向他送去了敬佩的目光,,那位醫生也連連道歉。在場的人也慚愧的低下頭。

篇7

事后爸媽問我:“是什么讓你一下子變得如此懂事呢?”我朝他們做了個鬼臉------保密。其實,以前我是一個愛哭的男生,因為愛哭在班上還小有名氣,考試考得不理想我哭,體育育比賽輸了我哭,老師批評了我也哭,被同學們譽為“最愛哭男生”的我為何變得如此堅強呢?

這要得益于近期學校發給我一本《中華美德頌》的書,書中一大群“愛國、愛黨、愛崗、愛家”的典型人物深深地感染著我。其中有一個叫盂佩杰姐姐的事跡讓我記憶猶新:她五歲那年,父親被車禍奪去了性命,近于生活壓力,母親不得不把她送給其他家庭收養,養母十分疼愛小佩杰,不幸的是孟佩杰八歲那年,厄運再次降臨,養母患病癱瘓生活不能自理。不堪重負的養父選擇了離開。面對困難孟佩杰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顧養母的重擔。她每天早早起床做飯,然后給養母穿衣服、刷牙洗臉,換尿布、喂飯,再匆匆忙去上課,回家后幫養母擦洗身體,敷藥按摩,這些事都成小佩杰的必修課,小小的她為了做這些事情不知摔了多少跤,燙傷過多少次,也從來沒哭沒喊過疼。雖然生活這么艱辛,但孟佩杰從未因為照顧養母而耽誤學業,200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夢寐以求的山西師范學院,因不放心癱瘓在床的養母,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一個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貧困中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走種種不幸,在艱難里無怨無悔,讓傳統的孝愛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了四千多個日日夜夜,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2011年9月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殊榮。2012年2月度獲得“感動中國2011年度十大人物”榮譽稱號。

無獨有偶,今年九月七日新聞聯播播出的“走基層--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專題報道了湖北省竹山縣寶豐鎮黃栗學校五年級學生徐航照顧癱瘓母親的感人事跡和孟佩杰姐姐的事跡驚人的相似,難道這還不能充分說明中華美德在神州大地上已經步入了又一個新時代了嗎?

這段時間我反復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佩杰姐姐和小徐航正在想辦法如何才能吃飽的時候,我們正吵著要吃“肯德雞”;當我們在和大人爭搶電視遙控器時,他們卻在為生病的父母操持著家務活......回想起自己在以前的種種“罪行”,再想想爸爸媽媽為爺爺奶奶做的一切,我為以前的我感到無比羞愧,再看看身邊的同學我突然問我自己---我們這一代人倒底怎么啦?中華美德難道在我們這些人身上失傳了嗎?不,決不能成了歷史的罪人!于是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以佩杰姐姐和小徐航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恪守孝道孝心孝行的優秀品德;學習他們面對困難和不幸樂觀面對、勇于擔當的生活態度;學習他們自強不息、持之以恒、不斷向上的拼搏精神。這次家里出了很多事剛好給了我一個學習的機會,但我清楚地知道我才剛剛起步呢!

中華美德形成和發展就像一片森林的成長。在神州大地的沃土上,一個個中華兒女就是中華美德的種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些種子生根、發芽、抽枝,長成小樹。一棵棵小樹根系交錯、枝葉相連,開成森林。正像森林每年都會煥發生機一樣,中華美德也需要不斷更新。

篇8

有一個夢想》演講稿,我身邊的小能人,小學生交通安全小文明美德伴我成長不陽

在陽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顯得格外美麗。文明美德伴我成長不陽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劑網購電話:

雨點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匯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紛紛,染綠了山,;染綠了水,染綠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隊買米。在我前面的是一個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夠健壯的了。圓圓的臉龐上,兩道細眉,一雙大眼睛,配上稍小了點的鼻子,也還算勻稱。就是嘴唇厚了點,像非洲人似的。喜歡的歷史人物,給孔子的一封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擁抱文明 幸福成長》。

中華民族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翻開浩瀚的歷史,既有“張良拾靴”、“孔融讓梨”、“程門立雪”這樣千古傳頌的典故,也有“不學禮,無義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代代傳承的道理。正是這種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有了“禮儀之邦”的美譽。

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不僅會影響自身形象,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聲譽。有這么一個故事: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可謂是丟盡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答案是:不會!

曾經,有人問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這位科學家是這么回答的:“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學會謙讓,吃飯前要洗手……”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提高自身的文明修養,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使文明貫穿于我們的一舉一動!

“書香浸潤靈魂,品行奠基人生”,金華小學歷來十分重視文明禮儀教育,相信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然而,我們常常在校園里看到隨意丟棄的紙屑、飲料瓶、隨地吐痰,聽到有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么?我們接受了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教育有什么區別呢!!所以,我們要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言行舉止上下功夫,自覺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清晨問候他人那抹祥和的微笑,是撿起垃圾時美麗的彎腰,是面對紅燈時溫文爾雅的停步,是唇齒間蹦出的那聲親切的“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只有我們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營造出溫馨的學習環境,創建和諧的文明校園。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擁抱文明,奠基我們幸福的人生!

篇10

10級農林四班 王慧慧

文化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文化的推動下我們的世界才能進一步展現在更多人眼里。我們中國乃是擁有兩千多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世界文化中獨領。自大禹統治夏朝至今我國已經有許多不朽的文化巨著,遺傳千古的《唐詩宋詞》,引導治國安邦的儒家思想,古典文化軍事遺產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無一個不是結合了我國圣賢人而編撰。既然我國乃是文民大國,難道我們不應該做個文明人,讓這文明美德伴我們成長嗎?

孟子曾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要的是讓我們明白只有去注重他人,關愛他人,自己也才能被等同的被關愛與尊重。諸葛亮也曾說:“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則也不會被他人所信服,正如我們所見,我國歷史上每一位的文人墨客思想家還是學派創始人,無一不是以自身的美德將他人所感化,以禮讓他人所信服。古人尚能如此,那么我們呢?

現在世界進步了,所有的領域被高新技術所取代了,就連古代傳承至今的美好道德都已被現代人所謂的“現代思想”所取代了。盡管現代科技高,人們生活方便快捷,每個人都有文化,知識,但是人的本身素質即思想道德素養卻讓人擔憂,我看這所謂的“現代人思想”都是糟粕至極。從自身利益出發,一切只為自己著想,這就是人們所謂的“現代人思想嗎?”相當部分的人都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想法。那么這些所謂的現代文化持有者也不過算得上擁有文化的“野蠻人”。文明美德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人們如今難道已忘記何為文明美德了嗎?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繁榮而精神世界乃是一片荒涼,即使人口再多,但只要人與人之間沒有那份熱情互助的心,人再多世界也依然是一片死寂。我們21世紀的新青年們正處于世界的交替之時,祖國乃至世界未來的希望就在我們的身上,既然如此冷酷的世界我們不需要,那么就由我們這批新世界的開拓者讓人們再次知道何為文明美德,讓我們開辟一個文明美德充滿世間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