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英語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7:4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典英語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Small strauss's "the blue Danube", is a classic; In the 1920 s Shanghai exquisite qipao, is a classic; Datang song fly dance dress clothes, is a classic; Bing xin xin ya old man keeping quiet elegant, is a classic; One thousand years, poignant, moving the butterfly lovers still legend, is a classic...
They will never die, although history is how vast - time of smoke, however, never cover up the the brightest star in the sky.
Calmly, temporarily away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world. You see is not only a classic that dazzle of guanghua, and down to the depths of the classic, that thousands of strand under the most moving beauty. Elegant cheongsam woman, did you see her kind smile? You hear Beethoven 'passionate "fate", but the unyielding heart?
The essence of classic, is the history of the soul. Space-time elves with dancing, classic along with our hearts, in time and space crisscross, sublimation.
是從什么時候起,一些美好的事物就成為“經典”了呢?
小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是經典;上世紀20年代大上海精致的旗袍,是經典;大唐歌飛的《霓裳羽衣舞》,是經典;冰心老人馨雅恬淡的書香,是經典;千百年來凄美不變、動人依舊的梁祝傳說,是經典……
它們永遠不會逝去,盡管歷史的長河是多么地浩瀚――然而時間的重重煙云,永遠掩蓋不了天穹中最亮的星的光芒。
篇2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言輸入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輸出的效果。由于受課時和教材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所接觸的語言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且缺乏經典性,學生很難從這些語言材料中領略到英語語言的魅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可以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接觸一些經典的英文詩歌,散文等,通過誦讀這些經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
二、理論依據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根據該理論可以推斷,引導學生在初中階段閱讀形式和內容都高于教材的英文經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超越基于教材形成的語言能力,不斷地將學生在英語語言能力方面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實踐過程
1.選擇經典誦讀語言材料的原則。
(1)思想性。語言是是思想的外殼,因此語言材料中不可避免的隱藏著一定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中有一些與我國主流的價值觀是不一致的。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接觸了一些有悖于我國主流價值觀的閱讀材料則后果是可怕的。因此,在選擇經典誦讀材料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語言材料的思想性。要選擇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沒有政治錯誤的語言材料。例如在初一階段為了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熱愛生活,我和學生一起誦讀了What is time? 和What is life?這兩首經典的英文小詩。
(2)經典性。為了給學生提供優秀的語言范例,教師在選擇誦讀材料時必須得保證材料的經典性。優秀的語言材料應該是語言地道,內容豐富,意蘊深刻。通過閱讀這些經典作品,學生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表達,這些語言都是活的語言,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此外,經典的語言材料應該還能幫助學生感悟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風俗人情。語言材料的體裁可以是詩歌,散文,歌曲或小說片段等。
(3)適宜性。適宜性指的是經典誦讀材料必須是難度適當,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心理,與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語言水平相當。當然,根據前面提及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語言材料的難度可以略高于學生現有的水平,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但難度不可過大,應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否則可能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和焦慮感,而失去閱讀的興趣和信心。難么如何控制材料的難度呢?一要考慮所選擇的語言材料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背景知識來理解語言材料。二是要注意生詞的數量,最好控制在5%左右,如果生詞量過多會影響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和理解。
(4)協同性。經典誦讀的出發點是為了配合課堂教學,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經典誦讀語言材料的選擇必須要為英語教學服務,必須要和英語課堂教學相協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單元話題相協同,二是與語法項目相協同。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第二單元的不定代詞語法項目時,我就因時制宜,結合該語法項目和學生一起欣賞了Emily Dickens的I'm Nobody,這既拓展了不定代詞的用法,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具體實施的方法。
(1)編寫校本課程,在體藝大課間開展專門的英文經典欣賞課。體藝2+1活動是我們寶應教育精心打造的品牌項目,英文經典誦讀活動完全可以將該品牌作為載體,使之制度化,常態化,因為英文經典誦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更能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應該屬于一種文學藝術。
(2)植入英語課堂教學,使英文經典誦讀體現在每一堂英語課中。在英語課的導入,拓展,結束等各個環節都可以巧妙的滲透英文經典。例如,在動詞不定式時,我就用了莎士比亞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來導入新課。
(3)開展讀書沙龍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閱讀感受的平臺。沙龍活動要定時間,定地點。沙龍的目的是組織學生與大家分享經典誦讀的成果,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吟誦英文詩歌,朗讀英文美文或演唱一些英文歌曲。一些英語老師也可作為特邀嘉賓參與沙龍活動,在活動中設置嘉賓推薦環節,向學生推薦一些時代感強,語言優美的英文文章。
3.評估手段。
(1)制定考級制度。為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經典誦讀活動中來,可以根據學生可能達到的程度制定若干等級。學校可以組建由骨干英語教師組成的經典誦讀等級評估小組,每學期進行一次經典誦讀等級考試,可以讓學生先申請欲考等級再接受評估小組測試,允許學生跳過低等級而直接報考高等級,對于順利通過評估小組測試的學生可以頒發其榮譽證書,并且將經典誦讀的等級與英語學科的學期成績相結合,可以將不同等級折合成相應的分數直接加入到英語成績中。
(2)開展匯報表演。為了展示學校經典誦讀的成果,每學期期末時可以以匯報表演的形勢舉行為期一周左右的經典誦讀成果展示。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按年級評選出一、二、三等獎。表演的形勢不限,可以是詩朗誦,歌曲演唱,電影配音,情景劇等。如果參與的學生和節目較多,可以分幾個專場,如“英文詩朗誦”大賽“英文歌曲卡拉OK”大賽等。為了擴大經典誦讀活動的效應,獲得學校領導,學生家長等更多人的支持,可以邀請他們來欣賞匯報表演。
篇3
論文關鍵詞:翻譯批評賞析,修辭翻譯,風格,荷塘月色
1.引言
《荷塘月色》是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世紀20年代所創作的白話散文當中的名篇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后人傳誦。不少翻譯名家都曾費盡心力將其翻譯成英語散文,甚至不辭勞苦地重譯復譯。
散文是一種結構靈活、活潑輕巧的文學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聚。散文的語言既具有表意功能,同時又具有美學功能。這一點在《荷塘月色》中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文章中的語言豐富生動,且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多種修辭手法。因此如何在翻譯當中再現這一切,是譯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本文將選取原文中的經典片段,從修辭翻譯的角度對三個譯本進行對比賞析。這三個譯本分別是王椒升[1]、朱純深[2]、以及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3]的譯本。
2.修辭與風格
風格是文學翻譯當中的一個難點和熱點問題。語言學家Leech將風格定義為“the way in which thelanguage is used in a given context, by a given person, for a given purpose andso on”[4]。不少學者認為,盡管風格存在一定的不可譯性,但譯文仍然應該力求再現原文的風格。劉重德[5]在其提出的“信、達、切”翻譯三原則當中就強調了貼近原文風格的重要性。朱光潛[6]也認為,“對原文忠實,不僅是對表面的字義忠實風格,對情感,思想,風格,聲音節奏等必須同時忠實中國。” 那么譯者應該如何重現原作者的風格呢?
根據劉宓慶[7]所創立的“風格體系”一說,風格的內涵包括語言與文學兩個層面,分別體現為形式標記和非形式標記。而形式標記是指音、字、詞、句、段以及修辭手法等使用。結合《荷塘月色》來看,作者運用了豐富且細膩的修辭手法以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也是其能夠成為美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3.譯文對比賞析
下面筆者將從修辭手法的翻譯對三個英譯本進行對比,探討譯本能否再現修辭效果。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側重于分析比喻、通感、擬人等三種修辭手法,并且節選出這三種修辭手法集中出現的一個經典片段作為對照之原文。在分析過程中,筆者將不時使用Google的搜索結果作為語料庫參照。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 朱純深譯
篇4
關鍵詞: 《圣經》 欽定版 英語文學 影響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英文《圣經》是英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和莎士比亞的那些傳世之作比肩,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圣經對于英語書面語言和口語等方面產生的影響比莎翁的作品還要大。出于此種原因,想要全方位地了解英語文學,就必須了解圣經相關的知識。從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出發,完全沒有必要將圣經當做一本神圣的宗教典籍來研讀。曾有人大膽地斷言,正是在英國人不再盲目地信仰圣經之后,人們才真正地開始欣賞圣經的文字之美。圣經的偉大之處在于,撰寫它的人并非十九世紀那些出身名門的大學者大文學家,而是一些沒有接受過太多高等教育的普通人,這些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創造出了即使是當今最偉大的文學家也無法寫出最偉大的文學巨著。
圣經,和其他文化中傳承的經典,像是希伯來、印度、波斯、中國等國家的經文一樣,其文字本身就有無窮的韻律和美感。這些經文的原文通常為典雅的詩歌或是優美的散文,即使不作為宗教的典籍,單獨拿出來都能作為其創作年代的文學典范。閃米特人天生就具有超常的想象力,他們在尤其需要運用到這一能力的詩歌方面頗有建樹,圣經正是閃米特族天賦能力的佐證。圣經讓尚未受到很好文學啟蒙的普羅大眾了解到另外一種使用語言的方式:平實,嚴肅,堅定,而又目標明確,恰好和西方人的性格不謀而合。他們驚訝地發現,無論他們在思索什么,或是想要表達什么,都能在圣經中找到很好的借鑒。英文《圣經》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遠遠超過了它的原始版本。英文《圣經》是嚴肅的文學作品,它的文學價值遠超拉丁文版本和希伯來語版本的圣經,英文圣經是英語語言文學發展的結果。
在研究文學作品時,我們經常會說某一個作家的創作靈感來自于誰,而某一部作品中又會有另外一位作家的影子。這并不奇怪,人非上帝,沒有人能無中生有。任何一位天才作家的偉大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從前人的作品或是創作中獲取靈感。每一位偉大的作家都會從他的先輩作家身上借鑒并學到一些東西。這種做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書面語言沒有出現之前,那時候的文學作品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在文學世界中,一部作品越美妙,用來塑造它的時間就會越長,直接或是間接參與創作的人就越多。綜上所述,1611版本的圣經,并不是某位個人的杰作,它是好幾代人歷經幾百年集體創作的成果。
在此前幾百年中,出現過很多版本的英語圣經,但是由于現代英語形成于16、17世紀,其前身中古英語還很不規范,因此這些翻譯的版本都不盡如人意。在古英語時期,英國人使用的主要是杰羅姆于公元四世紀參照希伯來文和一些阿拉伯語版本的圣經翻譯過來的《拉丁文本圣經》。長久以來,《拉丁文圣經》一直被公認為是經典的圣經版本,被英國教會使用,直至今日,羅馬教廷仍在使用這一版本的圣經。真正意義上的英文圣經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四世紀的威克里夫版本。曾任牛津大學巴略勒學院院長一職的威克里夫學識淵博,致力于宗教和神學的研究。他將拉丁文圣經譯為英語,使英語民族因圣經真理而信奉基督,從此以后,很多宣教士以英語作為媒介,前往世界各地傳播福音。這一譯本的圣經文筆生動,充滿靈性,為英語文學的發展添上了一筆重彩。可以這么說,威克里夫的圣經是十七世紀《欽定版圣經》的基礎。該版本圣經距離《拉丁文圣經》面世有千年之久,但是英語語言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注定了它不能長期為教眾服務的命運。
亨利八世時期的清教徒和宗教改革家威廉?廷代爾不顧當時教廷只允許使用拉丁文詮釋和閱讀圣經的規定,直接從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圣經的原文翻譯了圣經。廷代爾版本的圣經使用了散文體語言,節奏有力,通俗易懂。可以說,廷代爾的圣經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英語語言,從亨利八世時期以來的所有英語文學作品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受到了廷代爾文風的影響。1611版本圣經在措辭上借鑒了廷代爾的行文風格,這種散文體大大影響了英語文學的風格。1582年在法國東北部城市蘭斯出版的羅馬天主教英文本《圣經》是直接從杰羅姆版本的拉丁文圣經翻譯而來的,1609年又在杜埃再版,這一版本的圣經被稱為蘭斯杜埃圣經。盡管這個版本是在羅馬教廷的授意下進行編撰的,但是其文字仍有可取之處,它是所有版本的圣經中最有詩歌韻律的一個版本,或者說它是圣經拉丁文版的最優美英譯版。
最終,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詹姆斯王不喜歡當時流行的《圣經》,便任命宗教界和學術界人士開始新圣經的撰寫工作,其中便有當時的溫切斯特大主教蘭斯洛特?安德魯斯,這便是權威的《欽定版圣經》。蘭斯洛特可能是英國有史以來最為出色的傳教士,他天生口才出眾,口若懸河,通曉使用語言的技巧,深諳文字所具有的韻律美感。這種天賦使他在撰寫圣經時極為注重文字的音律和節奏感覺。作為欽定本圣經的眾多編撰之一,主教的工作非常繁重,他面對堆積案頭的如山的文字資料,慢慢地誦讀并品味其中的文字,感受它們的音律之美,從中挑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素材進行修訂和編制。此前的圣經在撰寫時,作者們只會注意到文字是否恰如其分,格式是否工整,從來沒有人注意過,圣經在被大聲誦讀時是否具有音樂般的節奏,聽眾是否會被吸引,僅僅因為其文字之美而不是因為圣經是上帝的教誨。這就是為最多教眾所接受并奉為經典的《欽定版圣經》,也被稱為《詹姆斯王圣經》。這本圣經對于英語語言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盡管此后還有其他版本的圣經出現,但是這些版本都只在宗教或是神學上具有其歷史地位,對于英語文學的影響,沒有任何其他作品能出其左。《欽定本圣經》是英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沒有這部《圣經》,就沒有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班?揚的《天路歷程》、漢德爾的《彌賽亞》。許多英語作家,如華茲華斯、雪萊、夏洛蒂?勃朗特、羅斯金、湯普森、勞倫斯、奧韋爾等,都承認從該譯本里獲得過創作源泉和受到過重大影響。18世紀以前的英語文學作品更多的是描述人生的智慧。而欽定版,面世之后的作家在作品里融入了更多的和宗教相關的價值觀念和為人處世哲學。它是詩人、劇作家,甚至是政客的創作靈感和源泉。十八世紀后英國的對外擴張伴隨著其文化輸出,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宗教,而圣經作為傳教的載體,跟著教士們走向世界,它擴大了基督教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用樸實優美的文字向人們傳授基督教的教義、信仰和理論,幫助英國將其世界影響力推上了巔峰。
參考文獻:
[1]楊平.欽定版圣經――一部劃時代的英語譯作.山東外語教學,2008.
[2]馬嵬.淺談《圣經》對西方文化及英語的影響.赤峰學院學報,2010.5.
篇5
關鍵詞:朱純深;匆匆英譯;翻譯
一、引言
一提到翻譯想必任何一個學英語的人都會津津樂道“信、達、雅”這經典的翻譯原則。其實這三個字也高度的體現了翻譯界鼻祖Tytler在他的著作《論翻譯的原則》(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t:(1)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譯文應和原作同樣流暢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在翻譯中文著作過程中,為了讓非漢語言為母語的讀者準確地感悟中文著作所要傳達出的精神,翻譯工作者務必要嚴格遵循這三個翻譯原則。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為例,通過朱純深如火純青的翻譯,讓讀者領略譯文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匆匆》先后分別由翻譯大家張培基、朱純深和張夢井翻譯成英譯本。三家翻譯各有佳句,但筆者唯獨喜好朱純深的英譯本。筆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朱純深的匆匆英譯本更巧妙地遵循了翻譯家Tytler的 意義(sense)原則 、風格和寫法(style & manner)原則以及通順(ease)原則這三大翻譯原則,成功的傳達匆匆的思想內容。
二、再現朱純深《匆匆》英譯本的翻譯風采
朱純深在翻譯散文題目匆匆的時候,僅采用了一個單詞rush。rush 這個單詞的英文解釋是 a situation which is in a hurry and need to do things quickly.一般用于急忙地做某事,主語一般是人。但文章的主題是時間,感慨時間的匆匆流逝。從這個語法角度上有欠妥當。但是好在rush的發音短促有力,能體現匆匆緊迫之感。散文的開頭:“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縱觀全句譯者采用了may have…but…三個并列排比句。從大家都熟悉的燕子的來去、楊柳的枯榮、桃花的開敗為切入點,利用there be句型客觀的陳訴大自然萬物的周期變化。以此反襯出時間稍縱即逝,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于對比中烘托出作者暗嘆惋惜的情緒。譯文用了相同的排比句式,以直譯的方式表達原作意義,通俗易懂。這三個排比句式符合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的原則。原作中多用隱性連接,借助語序表達邏輯關系。而英語譯文中卻采用了but這個顯性連接。緊接著連用幾個反問句“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不需要答案,但是接連的反問把文章的基調和情緒推升到一個高度。深刻的顯露出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痛惜。
散文的第二段開頭“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譯者在這句話的處理中有欠妥當,“漸漸空虛”在語法角度上應譯成 are getting emptier.這樣才能表達出原文中時間流逝的漸進感和恒常性。“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s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在這一句譯文的處理中,譯者采用直譯的方式準確的表達了時光在悄然無息中遠逝。為了保留原文中極富新意的比喻,譯者直接采用最直白的like句式對原文的比喻進行幾乎字對字的直譯。這種新奇的比喻極度夸張,進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氣氛。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 譯文中的already 與原文中的“不禁”相對應,起到銜接上下文的效果。文中用了兩個書面語“涔涔”和“潸潸”是雙聲疊音字,形象的表達了作者空虛度日的愧疚。而且頭涔涔和淚潸潸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音律之美感。在譯文中譯者運用sweat is starting 和tears welling up對頭涔涔和淚潸潸進行意譯。并且兩個ing 的形式,間接表達了疊詞在表現主題情感的效果。start和 well 這兩個詞形象地給大家展示了作者因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腦門上滲出不安的汗水和因光陰虛度而無所成就眼眶涌出悔恨的眼淚。
三、結語
僅僅通過以上兩段的分析,就能很直觀的體現了朱純深在對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處理上所展現出屬于自己的翻譯風格。朱存深的譯文通順流暢,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忠實通順的展現了原作豐富的情感,濃厚的感染力和強烈的藝術效果。這也正是我們一直推崇的翻譯的較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文學 英語教學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界,很少有人提及文學在教學中的作用。
記得成為教師的第一天,一位同事問起我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我告訴他說是文學,他脫口而出:“教學中,文學沒有任何用處。”然而,從多來的教學實踐來看,我認為文學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憑借良好的英美文學基礎,教師對教材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眾所周知,文學知識并非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戲劇等等當中。隨筆、說明文甚至政論文中也常常出現各種修辭手法、引用名篇、名家的話等等。教師如能從出處到寓意一并清楚地闡釋,學生自然會對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徹。他們的興趣也會極大地提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終他們會深受裨益。
目前英語學習者中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背單詞才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徑。一天背幾十個、上百個單詞就是學英語的妙方。然而,這究竟是不是妙方呢?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擴充詞匯量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許多人只是按照流行的單詞書、或者是英漢詞典死記單詞的漢語釋義。一般來說他們記住的只是詞語的字面意義(denotation)。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詞語的意義常常依上下文而出現很大差別。因此,掌握一個詞的涵義(connotation)就更為重要。閱讀文學作品恐怕是理解詞的涵義的最佳方法。因而,學生多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了解文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養成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習慣,還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明。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對文化不了解,誰又會成為語言大師呢?而且,多了解語言文化知識亦有利于學生培養英語思維。另外,在與外國朋友交流時還可以減少障礙。胡文仲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談到,不了解目標國家的文明,誰也不可能真正與該國人民進行交流。這席話的確令人深省。在一次國際大學英語研討會上,李賦寧先生深有感觸地說:“Literature is not only for special purpose,but also for general purpose.”即文學不僅僅對文學專業學生、文學愛好者重要,對于所有的英語學習者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廣義上講,學習文學還有助于平衡學生的知識結構。當前學生的課表中為求職作準備的實用型課程占主導地位。英國19世紀著名散文家約翰 亨利 紐曼紅衣大主教(1801~1890)在著名的演講辭中提到,像文學一類的功課雖然不可能產生直接的效果,但是還是有必要教授。他反對把職業培訓或者增加科學知識作為教育的唯一目的。他認為教育不能太功利。文學教學是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總的來說,文學是英語教育的重要環節。學習文學知識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開拓視野,獲得啟迪,使他們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世界有更深的感悟。
英美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我們應該挑選那些來講解呢?我們的焦點應該放在何處呢?
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選擇的是《圣經》。《圣經》堪稱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基石,得到廣泛的閱讀。它不僅僅是一部宗教經典著作,同時還可以當成一部史書、一部文學作品甚至人類學、社會學專著來閱讀,給西方文明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中的詞匯也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語言。英語中出現的許多詞語也出自《圣經》,如“an appleof one’s eye(掌上明珠)”,“put pearls be’{ore the swine(明珠暗投)”,“put newwine into the old bottles(舊瓶裝新酒)”,等等。
其次要介紹的是希臘羅馬神話。作為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源頭,優美的古代神話對西方文明具有深遠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藝術家甚至科學家都從神話中汲取靈感。起源于神話的詞語在英語中比比皆是,如“chaotic(亂糟糟的)”,“Apollo plan(阿波羅計劃)”,“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腳踵)”,等等。
再次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其他各個時期最最優秀的詩歌、小說、散文等等,如海明威的作品......
然而,英語課時很少,不可能像專業學生那樣專設一門英美文學課。我們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課時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盡可能向學生傳授更多的文學知識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充分利用教材。精讀、泛讀中都有一些短篇小說、戲劇,附錄中也有一些詩歌,為提高學生欣賞水平創造了良機。
借此機會,我們亦可以介紹一些相關的文學知識。這里略舉幾例說明: “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中有一句話“In the 23 years of our friendship,I never saw him show jealousy’v a n i t y , b i t t e r n e s s , a n g e r ,resentment, or personal ambition”。如果對圣經或者基督教缺乏基本的了解,我們就會對這些名詞的排列不以為然。事實上,這里作者暗指基督教的七大死罪(亦作重罪Deadly Sins),即Lust(好色)、Gluttony(貸吃)、Avarice(貪財)、Envy(嫉妒)、Anger(發怒)、Sloth(懶惰)、Pride(驕傲)。
“Why I Teach”結尾句為“I teach because being around people who are beginning to breathe。 I occasionally find myself catching my breath with them.
講解時教師可以朗誦中的一段話“the Lord God formed the man from the dust of the ground 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the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還可以告訴學生此處也許是引喻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藝術家皮格馬利翁把滿腔的心血傾注在自己創作的象牙雕像中,最終感動女神賜給雕像生命。然后學生就會對“我為什么教書”這一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往往會從兩方面分析:(1)從某種意識上說,教師如同上帝,教育即是一種創造;(2)教師是嘔心瀝血的藝術家,期待著總有一天學生們能獲得“生命”,從而產生更多有創造力的思想和觀點。
“Gettysburg”不止一次出現在精讀課本中。
“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中,聯系美國內戰,我們可以更多地介紹格底斯堡戰役的關鍵之所在,使學生對文中主人公有更好的理解。還可以要求學生背誦林肯的格底斯堡演說辭,然后組織一次演講比賽。從而對文章的印象都更加深刻。
然而僅僅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學知識,僅僅在課堂上零星地介紹文學知識都是遠遠不夠的。課后,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列一個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目,布置閱讀材料。檢查方法可以涵蓋聽、說、讀、寫、譯,例如復述故事、縮寫、翻譯某些段落等等。
綜上所述,文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習英美文學知識有助于形成英語思維的習慣、培養學習興趣,最終提高英語水平。目前的英語課本中文學材料較為缺乏,教師可以選用《圣經》、希臘羅馬神話等經典名篇作為補充。此外,教師本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也勢在必行。
主要參考文獻
1 . D e n g , Y a n c h a n g a n d L i u ,Runqing,1995,Language and Cuz+£“理.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Press
篇7
關鍵詞: 非英語專業 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 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大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一直受到諸如四、六級英語應試教育的禁錮,若想向“素質教育”這一目標邁進,高校英語教學則必須將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
我在仔細調研、努力實踐的基礎上,試圖找到一條具有時代性、實用性、創新性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新模式,現闡述如下。
一、視聽說課堂中文化教學、情感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胡文仲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講越深刻,越仔細地了解所學國家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個語言。”英語教學具有很強的文化性。英語教師應在“視聽說”課堂上有意識地輸入英語國家的人文特色,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掌握語言,才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實踐能力。杜瑞清(2010)提到會說外語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是解決說什么及如何說的問題。也就是說,既要“會說能道”,又要有內容,說得恰如其分。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必須把對文化的學習和把握貫穿于英語學習的始終。
情感教育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的英語生活和學習環境。在美國影片《Dead Poets Society》中,奇亭先生作為詩歌文學教師滿懷愛心,抒懷,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詩歌,而更多的是影響其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奇亭先生運用了大量的情感教學法啟迪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情感教學結合英語視聽說教學實際,能使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愉悅、興致盎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品質,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二、視聽說課堂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更好地完成視聽說教學任務,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擺脫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思維模式的影響,趨利而避弊。如英文歌曲(MV)欣賞與歌詞填空、經典英語散文詩歌聽讀與背誦、英語視頻欣賞與模仿,新聞英語的引進等。
英文歌曲中包含了西方歷史、文化、思想和情感。學唱英語歌曲有助于學生英語語音技能的提高,英語詞匯量的增加,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夠消除大腦疲勞,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很好地促進英語學習。帶有MV的英文歌曲,通常是短小的精品,將美妙聲音與生動圖像相結合,英語語言與特定情景相結合,深得學生喜愛。
缺乏語言環境及學生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是當今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影視英語則很好地彌補了這些不足,影視材料不僅可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語,而且生動的畫面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激發熱情,既進行了語言聽說訓練又自然而然地學習了西方文化和風土人情,真正做到了“視、聽、說”相結合。
引進新聞英語完善和優化了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和內容。語言脫離了時代和社會環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新聞英語的時事性和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生通過網絡等媒介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視聽說課堂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以學生學習為主,引導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如對子活動、小組活動、給角色配音、角色扮演、辯論、主題演講、做幻燈片等,使學生充分進行實踐。例如,每次上課后的前幾分鐘安排兩個同學上臺做英語自我展示。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除了視聽說的視聽材料與補充演講之外,我還挑選了一些英語經典劇,如《泰坦尼克號》《大話西游》《暮光之城》等,要求學生自主組合排演。有時,我要求學生給某電影編一個短小的續集或者對電影的結局進行改編,并表演出來。
另外,我通過每課跟讀單詞和繞口令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四、在視聽說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評價策略的科學性
教師應注重啟發和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表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精神。我認為,教師不應該采用點評式評價。情感教學法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是英語口語課堂氛圍的關鍵。如果教師不放過學生的每一個錯誤,師生之間就會缺乏尊重和信任。這樣會大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于學生重要的錯誤,應該適時指出;而對對內容沒大影響的過錯,可選擇忽略。在調查問卷中,65%的學生表示“沒有自信,很怕出丑”。這就是焦慮,它是大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攔路虎”,必須趕跑。在評價策略中,如果過多運用點評式評價就會打斷學生的語流、思維,大大增加學生的焦慮感。
對于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上自信、放松、積極熱情這一問題,還需要教師在情感教學法方面做更多的思考。
五、視聽說教學應注重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
課外我鼓勵學生欣賞或學習優質的音、視頻資料,如:英語演講大賽實況,VOA和BBC廣播,英文經典歌曲、影片,網絡上好的英語視頻及多套優秀英語學習資源,如:《新概念英語》,《走遍美國》,等等。
注重開辟第二課堂。我利用休息時間為同學們進行英語視聽說輔導,網上答疑等。我校英語角為愛好英語的同學提供了練習英語口語的場所。
另外,采用更多樣的形式,對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生加強引導和指導,使他們通過圖書館、網絡、相關課外交流活動、自發研討等,獲取廣博的知識和更深入的理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使學生很好地把握英語的運用和內涵。
六、結語
在英語教學中,“視”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突出“聽”的訓練,把視聽結合起來,是為了“說”。視聽說課程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視”“聽”“說”三者之間的關系,達到教育部的《課程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4.
[2]杜瑞清.跨文化交際學選讀.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
篇8
關鍵詞:文學 英語教學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界,很少有人提及文學在教學中的作用。
記得成為教師的第一天,一位同事問起我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我告訴他說是文學,他脫口而出:“教學中,文學沒有任何用處。”然而,從多來的教學實踐來看,我認為文學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憑借良好的英美文學基礎,教師對教材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眾所周知,文學知識并非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戲劇等等當中。隨筆、說明文甚至政論文中也常常出現各種修辭手法、引用名篇、名家的話等等。教師如能從出處到寓意一并清楚地闡釋,學生自然會對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徹。他們的興趣也會極大地提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終他們會深受裨益。
目前英語學習者中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背單詞才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徑。一天背幾十個、上百個單詞就是學英語的妙方。然而,這究竟是不是妙方呢?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擴充詞匯量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許多人只是按照流行的單詞書、或者是英漢詞典死記單詞的漢語釋義。一般來說他們記住的只是詞語的字面意義(denotation)。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詞語的意義常常依上下文而出現很大差別。因此,掌握一個詞的涵義(connotation)就更為重要。閱讀文學作品恐怕是理解詞的涵義的最佳方法。因而,學生多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了解文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養成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習慣,還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明。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對文化不了解,誰又會成為語言大師呢?而且,多了解語言文化知識亦有利于學生培養英語思維。另外,在與外國朋友交流時還可以減少障礙。胡文仲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談到,不了解目標國家的文明,誰也不可能真正與該國人民進行交流。這席話的確令人深省。在一次國際大學英語研討會上,李賦寧先生深有感觸地說:“Literature is not only for special purpose,but also for general purpose.”即文學不僅僅對文學專業學生、文學愛好者重要,對于所有的英語學習者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廣義上講,學習文學還有助于平衡學生的知識結構。當前學生的課表中為求職作準備的實用型課程占主導地位。英國19世紀著名散文家約翰 亨利 紐曼紅衣大主教(1801~1890)在著名的演講辭中提到,像文學一類的功課雖然不可能產生直接的效果,但是還是有必要教授。他反對把職業培訓或者增加科學知識作為教育的唯一目的。他認為教育不能太功利。文學教學是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總的來說,文學是英語教育的重要環節。學習文學知識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開拓視野,獲得啟迪,使他們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世界有更深的感悟。
英美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我們應該挑選那些來講解呢?我們的焦點應該放在何處呢?
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選擇的是《圣經》。《圣經》堪稱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基石,得到廣泛的閱讀。它不僅僅是一部宗教經典著作,同時還可以當成一部史書、一部文學作品甚至人類學、社會學專著來閱讀,給西方文明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中的詞匯也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語言。英語中出現的許多詞語也出自《圣經》,如“an appleof one’s eye(掌上明珠)”,“put pearls be’{ore the swine(明珠暗投)”,“put newwine into the old bottles(舊瓶裝新酒)”,等等。
其次要介紹的是希臘羅馬神話。作為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源頭,優美的古代神話對西方文明具有深遠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藝術家甚至科學家都從神話中汲取靈感。起源于神話的詞語在英語中比比皆是,如“chaotic(亂糟糟的)”,“Apollo plan(阿波羅計劃)”,“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腳踵)”,等等。
再次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其他各個時期最最優秀的詩歌、小說、散文等等,如海明威的作品......
然而,英語課時很少,不可能像專業學生那樣專設一門英美文學課。我們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課時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盡可能向學生傳授更多的文學知識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充分利用教材。精讀、泛讀中都有一些短篇小說、戲劇,附錄中也有一些詩歌,為提高學生欣賞水平創造了良機。
篇9
語言教學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語言的交際能力,即學生在掌握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的形式基礎上擁有的遣詞造句能力,有效運用語言進行思想交流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教師要了解和熟悉語言學習規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采用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進而真正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掌握語言學習規律,訓練學生英語思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處理好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
高中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學生實踐語言的機會,引導他們有目的地運用語言,逐步形成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盡量創設相對真實的語言場景,開展多種形式的交際活動,如角色表演、調查、討論、辯論、采訪、寫便條、寫通知、寫短新聞等,使學生有充分的機會用英語表達思想。
二、加強報刊閱讀,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閱讀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閱讀的形式和內容是多樣化的,通過閱讀不同體裁和題材的文章,學生不僅能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和情感體驗,還能廣泛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筆者在教學中堅持選用報刊文章、詩歌、散文和經典小說等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英語周報·高中版》的文章題材豐富,不僅有時事報道,還有異國文化風情介紹、校園學習生活報道和小說連載等,閱讀這些表現真實生活的語言,不但可以讓學生間接地體驗人生經歷,體會世遷,還能極大地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激發其想象思維。
三、播放視聽材料,營造語言學習環境
教師應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原汁原味”的英文,幫助他們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使其能身臨其境地去感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筆者經常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英語視聽材料,以加深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如在教授人教版的at the tailor’s shop和tale of two cities兩篇文章后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百萬英鎊》和《雙城記》兩部英文原版電影,并提供與課
文內容相關的電影對白輔助學生對比學習,另外,筆者還利用周末為學生放映淺顯易懂的英語版動畫片《獅子王》《海底總動員》等,以增加學生對英語的感性認識,強化其用英語進行思維。
四、長期進行英漢短文寫作,提高學生對兩種語言的應用
英語寫作的技巧訓練對于學生來說必不可少。筆者在高一起始階段就有計劃地要求學生通過復述、改寫、記日記、給老師寫英語電子郵件等方式訓練他們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如筆者曾選擇《英語周報》上學生感興趣的文章讓他們用英文寫文章概要,或要求他們用漢語重新描述讀過的文章內容。長期的英、漢語短文寫作提高了學生對這兩種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英語思維,提高了他們用英語表達的欲望。
五、利用辭典加深對詞匯意義和用法的了解
篇10
[關鍵詞]張培基;《故都的秋》;文學翻譯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為中國傳統文學中一個源遠流長的主題,具有永久的魅力。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該文是郁達夫1922年從日本東京留學回國,輾轉北平、武昌、廣東、上海、杭州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應朋友之約而寫就的。郁達夫主張散文應寫得情景兼到,“既細且清”而又真切靈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張一樣: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涼、韻味雋永,是一曲沉郁、幽遠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華所說,近百年來把西方一些知識分子的思想或理論譯介給國人者不乏其人,中國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鮮活的思想譯介給外國人的學者卻并不多見。而中國著名翻譯家張培基先生的《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無疑彌補了這一缺憾。張培基先生在《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序言中表達了他翻譯現代散文的初衷:一是為了消遣,二是出于對英文和散文的愛好,三是為了向國外介紹一些優秀的中國現代散文作品。作為現代優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選其中。這不僅是中國文學之幸,也是外國讀者之大幸。張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暢、準確細致的譯筆讓讀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現的悲涼的意境、雋永的韻味。
一、理解準確
理解是翻譯的前提和基礎。正如楊武能所說,翻譯家絕非一般意義的讀者,絕不能滿足于只對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須將其讀深鉆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從譯文可以看出張培基先生對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徹,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著眼于句子的內涵意義,理解準確而又到位。
例1: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總是好的”在該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譯,它的意思是總有可取的、值得稱頌的方面,譯者很巧妙用“have somethingto recommend itself”這一短語,令譯文準確而流暢。
例2: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ln prison.I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themselves.
在該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譯者用短語“in spite of oneself”來譯顯得非常地道;根據上下文,“深情”指一種深深感傷的情懷,作者在此想表達秋天的凄美觸動著每個人的心弦,甚至是監獄里的囚犯,譯者用“deepsentiments”表達出了“深情”一詞的內涵。
二、表達流暢
散文貴在散,散文往往沒有完整的情節,語言結構靈活多樣,以表情功能為主,強調語言的藝術美感。郁達夫是位卓越的語言大師,《故都的秋》充分展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整篇文章好像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作者的閑情漫話。從開篇到結尾,沒有絲毫文字雕飾的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子卻又好像未經“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好像從生活中而來,平凡極了,可是卻又那么精當、優美。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節奏感強的排比句,加強了文章的音樂美,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都所飽含的眷戀之情。譯者在翻譯這些排比句時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手法,做到了神形兼備。
例1: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ln the South too,but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the air lS moist、thesky pallid……
上句中三個小句的結構相同, 動詞后面均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給人一種整體的美感。做謂語用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出了南方秋天那種平淡而細膩的意味。譯者同樣用平行的結構譯出了原文的節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t with tts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eveDKl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rating bell.
該句五個并列的“的”字結構讀來整齊、流暢,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作者頭腦中充滿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觸即發,說不盡,也數不完。譯者在翻譯時巧妙地采用了“with”結構,還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遠
散文貴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過對北國的槐樹、秋蟬、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寫,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展現了作者對秋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對國家民族危亡命運的深深憂慮的情懷,形成一種美麗而又悲涼的意境,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達悲涼和落寞之情的語言,字里行間流露出無比孤獨和傷感的情懷,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贊美與眷戀。譯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這種悲涼而憂傷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淼帽涼。
In the north China,however.it ls pa rticularly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
“清、靜、悲涼”三個形容詞形成整個文章的感情基調。譯者用“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三個形容詞讓英文讀者深深體會到原文美麗而悲涼的意境。
例2: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 and bleakness.
句中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四個形容詞再次概括了北國秋天的特點,與文章前面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形成呼應,讓悲涼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譯者在此將四個形容詞轉譯為抽象名詞,符合英語多用名詞的表達習慣,而且抽象名詞更具有概括性,讓整個悲秋的意境顯得更為無和寂寥。
四、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