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4 14:4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語文教學 抓住 中心詞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43-01
上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心中頗多感慨,不由得想起宋代詩人杜耒的詩句:“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笨此破匠5慕膛c學,卻因為教者有了個性化的解讀、有了創(chuàng)新性的切入點,有了對文本教學設計的深入思考,而讓課堂彰顯出不同尋常的活力。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我認真進行了文本細讀,在借鑒經典教案的同時大膽創(chuàng)新,將課文教學變得簡潔精致而高效。細細回味,在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思路就是 “抓住一詞,教活一課”。
一、在文本解讀中捕捉一詞
反反復復地靜心閱讀著《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強烈的震撼感沖擊著我的心靈,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感動。課文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1999年的真實故事,語言樸實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故事內容并不難,難的是弄懂“生命橋”的含義,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為了上好這一課,我思考著該如何獨辟蹊徑,尋找到一個小而巧的教學角度,生成一個簡潔而精致的課堂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不經意間,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文中的一句“泡泡話”上:“同一時刻”是指什么時候?是啊,課文不就是先后描寫了同一時刻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嗎?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y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yī)院,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雖然兩個場景跨度很大,但是它們卻被“同一時刻”緊緊擰在了一起,可謂是:同一時刻里的不同場景,卻為了實現同一夢想!一個靈感突然躍出腦海:教學切入點鎖定“同一時刻”,就用它來縱橫決蕩,編織起教學過程的彩帶吧!
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單元導語、“小泡泡”、資料袋還是插圖或是課文本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都不能放過。只有做個“有心人”, 有效地開發(fā),恰當地運用并挖掘這些教學資源蘊含的內容,才能觸摸到那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才能找準關鍵點并以此來教活整篇課文。
二、在教學設計中貫穿一詞
當我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切入點鎖定為“同一時刻”之后,在教學設計中就始終以它為主線,貫穿全文。要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到運用語言,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淀為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才是上出了“語文味”的語文課。
基于此,我將教學設計濃縮為:從“同一時刻”一詞引入兩個不同場景;然后分別在兩個不同場景的學習中抓住幾處關鍵而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品味出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及背后的含義;最后再回到“同一時刻”一詞,體會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背景下,兩岸人民共同架起的“生命橋”,共同譜寫的愛的贊歌,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遠遠的一道海峽隔開的只是兩岸的地理空間,卻不能隔開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我把“同一時刻”下的第一個場景的學習著力點放在品味“靜靜地”“凋零”“輾轉”三個詞語上;把“同一時刻”下的第二個場景的學習落腳點放在品味“靜靜地”“沉著”“步履匆匆”等幾個詞語上,讓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這些詞語,并逐漸走進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獲得體驗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詞語,最終達到較為全面地理解課文,弄懂“生命橋”的含義,從而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的效果。這種以一詞貫穿始終的教學設計使教學變得清晰、流暢而高效!
三、在課堂教學中緊扣一詞
篇2
【關 鍵 詞】 生命教育;小學語文;實踐
當今社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一樁樁生命的慘痛案例,無不痛心疾首。作為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不只是“工具”,更應該多多關注教育的“人文性”?!墩Z文課程標準》的出臺更讓語文教師明白:關注生命,培養(yǎng)生命意識是語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體現,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種責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觀的目標過程。那么,何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認知教育、生命倫理教育和生命發(fā)展教育三個組成部分。生命認知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與發(fā)展,了解生命的有關知識;生命倫理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掌握基本的生命倫理規(guī)范;生命發(fā)展教育主要幫助學生學會從生理、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發(fā)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
語文學科成為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資源,許多課文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材料。
一、以教材為載體,讓“生命”入腦
熟讀新課程標準,深挖教材,以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鹿和狼的故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生命 生命》《花的勇氣》《永生的眼睛》《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七律 》《有的人》)中相關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認識生命本源,感悟生命魅力,領悟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傳授語文知識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有機結合,控制學生學習中的負性情緒,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生命”入腦,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怎么樣?如何讓生命有價值?通過學生的學后感,可得知學生學有所得,正確認識生命。
二、以活動為輔助,讓“生命”入心
1. “道德講堂”。講身邊道德故事,用榜樣的魅力吸引孩子們知道如何做。設身處地地去想想,去比較,端正生命態(tài)度。
2. “法制宣傳”。讓學生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理智對待生命。人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要脫離沖動的本性,實為不易,這就需要我們當老師的誨人不倦。教書容易,育人是漫長的工程。
3. 勵志電影的收看。用榜樣激勵孩子,提高生命的抗挫能力。這些題材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經提煉,傳播正能量,然后再讓學生結合生活,讓學生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4. 豐富的社會實踐。野炊,觀察種子發(fā)芽中的生命力,讀一本生命價值的書籍。讓學生在活動中磨礪自己,成就自己。
通過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學會生存,關愛他人,感悟親情,增強對生命的感受和體驗,提升生命質量;通過師生同讀經典,共寫隨筆,在合作與交流中體驗成長的快樂和生活的幸福,使教育過程成為愉悅師生生命的過程,進而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三、以測試為印證,讓“生命”入骨
為了印證我們的“生命教育”入腦入心否,通過第一次《生命觀的測試》調查中,根據學生答卷情況發(fā)現:①100%的學生知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②20%的學生有生的責任,卻很少有學生思索:為什么活?怎樣活?③大道理大多學生都懂,也會說,但當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多數同學就會失去理智。④從答題中,52位學生中就有52%對老師有芥蒂之心;對于家長,諸如不理解、不滿、委屈的有67%。⑤班上70%以上的學生心是浮躁的,不能靜不下心來好好想想為什么會這樣,我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說錯了?是不是想錯了?⑥調查中有58%的學生有阿Q精神。根據此,我們實驗組有的放矢,做好部署,最后再進行一次《生命觀的測試》,讓學生前后比對自己的答案,結合所學所感,讓學生深刻反思自己,從而讓自己對生命的對與錯進行思考,真正達到“內省”的目的,知道了內省,“生命”就入骨了,學生就會少了沖動,多了理智,作為老師就少了憂心。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得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實施素質教育離不開生命教育。生命是素質的載體,沒有生命,就沒有素質。社會主義道德大廈的構建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礎上才能建成。沒有生命,無道德可言;不講生命教育,自然也會使道德教育落空。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關注生命教育,力爭達到袁衛(wèi)星老師那如詩如畫的生命美景!
【參考文獻】
[1] 向乾惠. 淺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J]. 神州,2012(20).
[2] 王根法. 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 職業(yè)?下旬刊,2010(2).
[3] 杰克?倫敦. 熱愛生命[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4] 史鐵生. 我與地壇[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 李堅. 生命的意義[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