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文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3:4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浪漫主義文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浪漫主義文學論文

篇1

《多情客游記》聲稱為游記,但與游記大不相同。通篇的“我”,而外物極為模糊,“我相信”、“至少在我看來”、“我的智慧說道”、“我在想到……”;沒有完整的情節線索,標題定下地點而每每重新開始新的敘述;在每個地點(如同每章)中又隨意跳躍到某段回憶,跳到內心情感,跳到個人的議論調笑;對話通過破折號進行,同時隨心所欲夾雜“即時”的議論……這些都使《多情客游記》成為對我們而言極富現代感的作品,令人驚訝于作者非凡的超前。且不細論這種超前究竟是完全的斯特恩本人天才還是摻雜著小說成型之初的規則理念的不完善,無可否認的是《多情客游記》具有強烈的現代性特征。小說是連續的時間流,好像小小的自足的水晶球嵌在固定的現實時間的墻上,因為合上書時它不具備任何時間屬性,但當閱讀發生,或者寫作時,人進入到自足的水晶球中經歷一段故事(時間)。在閱讀《多情客游記》時我們還是會感到些許錯亂和不適,雖然相較《項狄傳》已經收斂許多。黃梅在《推敲“自我”》第八章談論《項狄傳》的第一小標題取為“無法無天的敘述”,又引用愛?摩?福斯特的話佐證:“《項狄傳》中藏著一個神明,它的名字就是‘混亂’”。[2]究其根源,斯特恩讓我們如此不知所措的方式之一是時間敘事上的隨意。典型如第一頁的敘述:

――這種事,我說道,在法國就安排得比較好。――

――你到過法國嗎?那位紳士馬上轉過身來沖我說道,態度既客氣又得意不過。――奇怪!為此我跟自己辯論道,沒有想到二十億英里的航程,充其量不過從多佛到加來這么遠,竟能給人這種權利――我倒要調查研究一下:于是不再辯下去――我徑直回到住處,收拾好半打襯衣和和一條黑綢緊身褲――‘我這上衣,我看看衣袖說道,還行’――在多佛碼頭找了個落腳處;游船要在第二天早上九點開――到三點才吃午飯,我吃了一份油燜子雞,的確是在法國吃的,不容爭辯,因此,要是……,暫不處理這些財物――我的襯衣,黑綢緊身褲――皮箱等等,……以多情善感著稱的民族的君王,使我非常難過――

不過,我剛剛踏上你的領土――[3]

開頭的“這種事”,是語意的連接,“這”必定有所指代,而所指一定是前段時間的談論事物,而只給讀者展示這個完整時間的后半段,令人無從得知“這種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隨后,在話語中即時地發表議論,如“――奇怪!我跟自己辯論道……”,如后文大段地為自己的襯衣、黑綢緊身褲、小照的安全性“大呼小叫”,櫬順渡戲ü國王也沒什么關系。接著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跳躍。約里克一定不可能在邊看看衣袖邊找到了落腳處邊打聽到了游船時間,更不可能將時間跳到了已經到了法國的第二天三點去吃油燜雞,因為后文敘述到約里克剛剛踏上法國領土。吃完了油燜雞后也沒有脫離前文的“游船時間”,繼續蜿蜒著敘述踏上法國領土前或剛剛的內心活動。文本給了我們時間的順序和先后,這是確定無疑的,當寫作時、閱讀時就可以體現出來,字是一個個寫上去的。而斯特恩強烈地無視了。其敘述時間粗略如下:

和紳士聊天

決定去法國,“徑直回住處”

收拾衣物看衣袖

在多佛找落腳處游船時間(可能是人在多佛找,或是人在住處就能找到)

第二天三點在法國吃午飯,吃油燜子雞

擔心,“那天晚上”

踏上法國領土

即使很認真地列出來還是有很多時間的漏洞,也無法讓人肯定地把敘事時間轉變為現實時間。“在多佛碼頭找了個落腳處”是到了多佛找的還是能有預訂服務在住處就能找到?“那天晚上”、“到三點才吃午飯”、“剛剛踏上領土”,依然令人疑惑不解,寫作時間是什么時候呢?一定是吃完午飯之后。那又何以“剛剛踏上領土”?“剛剛”本身就是模糊的、個人的詞語。小說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時間敘述和安排。

可以發現《多情客游記》的敘事時間是極其個人化的時間,乃至是對現實時間、理性時間的根本忽略。按照個人興趣、思緒排布的時間,隨意省略、跳躍,即時抒發議論。內心感受、情感在現實里和現實時間就不對等,一秒鐘也能萬千思緒百轉千回,或是在痛苦的煎熬中一秒千年。敘事的情節弱化、邊緣化、瑣碎化,個人情感以個人時間、觀念的時間為支撐在敘事篇幅上成為主心骨,這即是外部世界弱化內部世界加強的證明。此時,情緒和記憶作為個人時間的標桿借助于虛構在文本中任意馳騁,虛構時間的延展、拉長、縮短、剪切、磨損、失真,標志著作為文本后的存在主體――人,成為自由的完全個體化的時間立法者。人的存在主體性地位在個人時間上的確立,才是感傷主義的基礎,不然,情感無從抒發,根本毫無立足之地,如同釜底抽薪一般,情感的存在則沒有理由。

浪漫主義詩人們、小說家們,所有浪漫主義者,如若想自由地抒情、表達感受,也必須確立主體化的時間觀。在此不贅述情感與時間的關系,而以華茲華斯為例,管窺浪漫主義的時間觀念。

華茲華斯認為“詩歌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并不是當下的強烈情感,而是詩人在平靜的回憶中,逐漸形成的情感的產物。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詩人沉思這種情感直到一種反應使平靜逐漸消失,就有一種與詩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漸發生,確實存在詩人的心中。”[4]可是詩歌的情感源頭就會在嚴格意義上分成兩股:內心觸動的當下的情感,和平靜的回憶中的情感。但是事實上,在詩歌作品中這兩種情感并不區分,融匯在一起,甚至在平靜的回憶中形成的情感無形地疊加于現實的事物中。“對于華茲華斯來說,詩歌形成一種意識活動……過去的情感也可以在現在的意識中重新增長起來。通過這種情感的回憶,意識發現自己不再局限于一種情感之中。從過去的情感的角度對現在進行想象,自我似乎可以感覺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完全的融入。”[5]比如著名的《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以順序寫作在湖邊看到水仙花,多年后沉思而想到水仙。開始部分的水仙是“連綿不絕,如繁星燦爛在銀河里閃閃發光”[6],而在回憶之中,獲得了更大的歡欣,成為“孤獨中的福祉”。原來的現實的過去的水仙通過回憶的再造,與回憶的現在的水仙重疊,客觀時間概念也消散成一體的審美體驗,是純主觀的藝術表達。

巧合的是“現代性”這個詞就與時間的分期有關,但不僅僅是單純的時間概念。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指出:

同‘當下’一樣,諸如革命、進步、解放、發展、危機以及時代精神等也都是動態概念;這些概念或是在18世紀隨著‘現代’或‘新時代’等說法一起出現的,或是被注入了新的含義,而這些語義迄今一直奏效。另外,這些概念后來隨著西方文化的現代歷史意識而出現的問題,即現代性不再是從另一個時代的模式里去尋求自己的定位標準,而是從自身中創立規范。現代性就是毫無例外地反顧自身。這清楚地解釋了現代性對“自我理解”的高度敏感,及其至今仍在不停去驅使其努力“確定其自身”(pin itself down)的內在動力。[7]

在“確定其自身”中,現代性的支柱即在于“現在”的自身,此岸的自身,在于人的主體性。作為主體性的人如何感知和把握流動的時間,作為其自身的時間如何進行處理和反思,由此主體化的時間感受使文學 中的虛擬時間變得更加自由和跳躍。感傷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同樣注重感情的表達,但在其間聯系的考察總會流入泛泛而論,或是理性情感二元論形而上的大言炎炎。而通過對感情流露背后的敘事時間的考察,可以更細致地發現在敘事中的一些特征。

由于個人能所限,所讀書目限于中文,對《多情客游記》的分析可能存在錯誤,以及對西方詩學、文學批評了解甚少,如有錯謬,敬請指正。

【注釋】

[1]巴赫金.小說理論[M].白春仁,曉河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黃梅.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M].北京:三聯書店,2015.

[3][英]勞倫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序言,選自《英國作家論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5.

[5]趙光旭.華茲華斯“化身”詩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6]飛白譯本.

[7]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巴赫金.小說理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黃梅.推敲“自我”:小f在18世紀的英國[M].北京:三聯書店,2015.

[3][英]勞倫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王春元,錢中文.英國作家論文學[M].北京:三聯書店,1985.

篇2

    對于西方音樂文化的寫作,無論運用怎樣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開對西方音樂史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重點介紹,因為西方音樂在這兩個時期已經高度發展與繁榮,不僅樂譜資料和樂器種類極為豐富,各種音樂形式亦發展到一個高峰,目前我們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絕大多數來自于這兩個時期,因此,對于這些書籍關于這兩個時期的論述進行對比,也變得十分必要。

    首先來看葉松榮的《論稿》,作者對于每一時期的音樂文化所啟用的標題都呈現出承上啟下的邏輯性。而章節下面的小標題體現了該書主觀性的特點,如描述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的美學思想與音樂創作”、“貝多芬音樂創作的獨特性及評價”,浪漫主義時期的“舒伯特音樂創作的獨創性”、“肖邦音樂創作中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論述方法上,作者敘述的方式卻突破了傳統的史書,較為自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且評述性很強。對于作曲家、流派的評價分析也十分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比如在談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情感內容獨特性時,作者將該曲與席勒的《歡樂頌》一詩各自產生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進行審視,使這一段的論述滲透著厚重的歷史感和深刻文化內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樂文化》關于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篇幅占據了此書的絕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沒有把貝多芬歸到任何一個時代,而是將其單獨作為一個章節來談,這是對于貝多芬作為這兩個時期承上啟下者這樣一個特殊身份的重視。在所呈現的史料上,尤其在論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許多在普及書目中少見的新材料,使讀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論述方面,作者盡管仍是以客觀敘述為主,但仍不乏其主觀評述性。作者在后記中提到“年輕的音樂家都不應該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寫作時更加注重文化歷史背景和音樂觀念的發展變化的論述。

    陳小兵的《西方音樂的軌跡》是作者把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整理成集而出版的書,既然是論文,一定有作者的偏好,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據作者“希望讓音樂史研究超越對史料的客觀介紹,嘗試置身于歷史的情境中來對西方音樂進行主觀的認識,在文化觀念與音樂史之間尋求某種時空的聯系”的目的,全書并沒有按照歷史時期進行章節的安排,而是根據論文所涉及的內容將其分成四編,每編設置一個主題。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化主要被安排在第三編“體悟西方音樂意味”進行論述,這一編包含了“難覓莫扎特之魂”、“馬勒的《千人交響曲》”等論文。在論述方面,作者在掌握豐富的史料的同時,從更寬的視野進行了主觀評述,洞悉西方音樂的精微。

    綜合來看,以上幾本著述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以中國人的視野研究西方音樂已經不是一個新的立場和角度,然而從研究深度層面上來講,仍需加強。希望中國音樂界出版更多具有學術價值的專著譯著,這對于提高我國音樂界的理論水平將大有裨益。最后,筆者借葉松榮先生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中國人研究外國的音樂藝術并非不可為,但要想使學術研究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就必須對中西方文化史,音樂史、美學、文學、哲學藝術等做全面系統的把握,才能使研究有一個較為穩固的根基。”

篇3

論文關鍵詞:葉芝,早期詩歌,敘事讀者,人際意義

 

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 —1939)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英語詩人之一,其許多作品都為國人所熟悉,評介和研究葉芝及其詩歌的著作和論文也為數眾多。根據CNKI統計,僅從1999年至2007年底,就有超過200篇的論文見諸于國內各大期刊,從不同視角甚至細節介紹和評價葉芝及其詩歌。《當你年老時》是他早期的名詩。該詩發表于1893年,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毛德?崗(Maud Gonne,1866-1953)。該詩文字淺顯,敘述直白,意境優美,深受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也被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進行解讀,如區鉷、蒲度戎(2005)早期詩歌,傅浩(2002)等。本文打算另辟蹊徑,通過研究該詩的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來探討欣賞這類英詩的新視角新的可能性。

一、《當你年老時》及葉芝早期詩歌風格

葉芝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創作。他早期的詩歌,深受王爾德、雪萊等影響,表現出脫離現實的唯美主義傾向,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被認為屬于“先拉斐爾派”風格。(許自強,1991:188)葉芝依靠雪萊詩歌的影響、愛爾蘭鄉間生活的經驗、靈魂的真誠和對理想世界的渴望,突破了時代的局限性,恢復了早期浪漫主義詩歌的清新、豐富和生機勃勃。他從浪漫主義中走來,以其在象征主義詩歌中所取得的成就成為現代主義文學大師,但卻始終保持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并在“反抒情,反浪漫”的現代主義浪潮中贏得了“現代浪漫主義抒情詩人”的美譽。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從形式和風格上都繼承了“繼承了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細膩、清麗、朦朧而哀傷,音韻整齊,甚至有雕琢之嫌”。(黃海容、方漢泉,1999:45)《當你年老時》作于1893年,就是他這一時期的唯美浪漫主義代表作之一小論文。

When You AreOld當你年老時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and full of sleep, 當你年老,鬢斑,睡意昏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down this book, 在爐旁打盹時,取下這本書,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soft look 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shadows deep;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glad grace,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false or true,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soul in you, 而惟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changing face;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glowing bars, 然后垂著頭,在熾燃的爐邊,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fled 憂傷地低訴: 愛神如何逃走,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overhead 在頭頂上的群山巔漫步閑游,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stars. 把他的面孔隱沒在繁星中間.

(傅浩,2002:91)

二、《當你年老時》的敘事讀者

普蘭斯(1973)提出“凡敘述——無論是口述還是筆述,是敘述真事還是神話,是講述故事還是描述一系列有連貫性的簡單動作——不但必須以(至少一位)敘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 敘述接受者為其先決條件,敘述接受者即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人。”(付琦,2007:35)敘述接受者指敘述的“受體”,它處于交際的另一極,是終點也是起點,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讀者,盡管兩者有重合之處。李戰子(2000:52)采用費倫的修辭框架把接受者這一端分為三部分來解釋“你”在自傳中的作用,這些“你”的所指按對讀者的卷入程度大小由弱而強排列為:敘事接受者——敘事聽眾//作者聽眾——真實讀者。這首詩的敘事接受者/讀者雖不像自傳中的“你”那樣難以確定,但仍值得深入分析。

很明顯,全詩的敘事讀者是“你”——毛德?崗,是作者直接傾訴的理想對象,因為詩中的“你”和與“你”有關的部分出現多達六次,一直貫穿全詩。這充分說明了“你”在詩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了葉芝的“毛德?崗”情結。但是詩的第二節還中出現了第三人稱的one man——一個深愛“你朝圣者靈魂”早期詩歌,深愛“你滿臉愁苦的風霜”的“他”。第三人稱的出現,以客觀的敘事口吻如實的記錄“你”和“他”之間的凄美愛情,這時作者仿佛站到了旁觀者的立場,充當起了敘事聽眾。其實,詩歌敘事視角的這樣設置,反而更襯托出了詩人對“你”(現實生活中的毛德·崗)的愛是不容“你”忽視的客觀存在。只不過與早期或同期的其他浪漫主義詩人不同,葉芝將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愛得很深卻又很壓抑。也正式讓這份含蓄的愛,讓全詩顯得更加唯美,更加動人心弦。

拉比諾維茨把讀者分為四種:⑴實際或有血有肉的讀者——特性各異的你和我,我們的社會構成身份;⑵作者的讀者——假設的理想讀者,作者就是為這種讀者構思作品的,包括對這種讀者的知識和信仰的假設;⑶敘事讀者——“敘事者為之寫作的理想的讀者”,敘事者把一組信仰和一個知識整體投射在這種讀者身上;⑷理想的敘事讀者——“敘事者希望為之寫作”的讀者,這種讀者認為敘述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真是可靠的。(吳顯友,2005:99)很明顯,詩中的“你”主要是第⑷種或第⑶種讀者,因為毛德·崗就是詩中的“你”,是詩人寫作的靈感和源泉。當然,詩人也肯定希望“你”為第⑴種和第⑵種讀者,作為對詩人“熊熊爐火一般”摯熱愛情的的見證人,這樣就更凸現了全詩的凄美預言性。

三、《當你年老時》的人際意義

上面分析了該詩的敘事讀者,這就證明該詩作為一個完整的語篇既有作者/敘事者,又有讀者/敘事讀者,完成了交際的功能,因此肯定具有人際意義。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意義就是語言所表達的關于講話者身份、地位、態度、動機的意義,由語氣、情態和評價等手段來實現。詩歌中的語氣、情態和評價所反映的或者所表達的說者 /詩人的身份、態度、動機和推斷無一不與詩歌的關鍵詞匯項目和語用功能的描寫,比原來的研究框架更加平衡。

人稱作為語法范疇, 表示一個情景中參加者的數量和性質,通常用動詞或相關的人稱代詞表示人稱的區別。對人稱的探討把我們帶到了功能語言學、文體學和敘事學的交接面。(李戰子早期詩歌,2002:137)前面分析到詩中的第二人稱“你”從作者的角度肯定對應的是毛德·崗,表面上看是作者在向“你”傳遞信息這樣一種簡單的人際意義,但實際上暗含了作者對“你”的要求或請求:接受“我”的愛吧或者愛“我”吧,否則到年老時就會落到詩 (信息)所表達的結局。然而,詩事實上的讀者卻遠遠不只毛德·崗一人,第二人稱“你”的普遍性還可以指廣大的其他讀者,這就在作者和其他讀者之間產生交際,形成共鳴,從而實現其人際意義。讀者閱讀此詩,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你 ”,體會詩中凄美的意境,被作者含蓄的愛深深打動。當然,根據詩歌中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可對調性”,廣大讀者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我”,以詩作者的身份向自己的愛人“你“表達自己默默的愛,讀者和作者完全融為一體。這樣,第二人稱“你”的使用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朝向讀者的姿態,讀者被邀請到了詩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或見證了詩人的愛。

在功能語法中, 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小論文。這兩個要素緊密聯系, 構成一個成分, 而剩下的部分就叫“剩余成分”。本詩中的語氣和言語功能緊密配合 ,充分體現了詩歌的主題。詩的首行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是一個陳述語氣的小句,表達一個肯定的命題,其中are一方面表明這是一個將要出現但還未到來的結果,是現在對未來的一種假設;另一方面它表明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是不容抗拒的客觀規律。這個小句首先確定了全詩的基調和氛圍:現在的“你”是一位年輕貌美、充滿魅力的女孩,但“你”擺脫不了歲月的摧殘,終究會“老,頭發花白并且睡意昏沉”。可是那個時候又尚未到來,現在的“你”依然還有選擇的機會。“你”在與作者的關系中似乎顯得被動一些,需要作者主動的暗示。詩的第二節中兩個小句主語how many/one man和補語moments of glad grace/ pilgrimsoul及beauty/ sorrows明顯形成對比,用but連接使得意義產生轉折早期詩歌,明顯地否定了前一小句中的命題而強調了后一小句中的新命題。同時從語法邏輯上看它應是第三節中murmur所帶的一個間接引語,是“你”年老時對過去美好歲月的念叨,加上a littlesadly這一評價性的附加語,全詩明顯呈現出一副凄涼孤獨的晚景圖像,但從全詩整體來看它也可視為作者借“你”之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暗中表現出作者對“你”之愛的與眾不同和珍貴。這一明一暗依然一方面傳達了作者給“你”的信息,另一方面突出了作者和“你”之間主動和被動的角色關系。

四、結束語

借助敘事學和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詩的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又將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以及讀者直接聯系起來,讓這幾者之間形成互動,最終達到對作品真正內涵的理解。《當你年老時》一詩雖是葉芝早期的作品,但它也達到了浪漫主義詩歌的藝術高峰。該詩貌似平常,實則唯美的藝術風格,含蓄的表現手法,為他后期轉入現代主義和象征主義埋下了伏筆。將這首詩作為個案,通過對其其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的探討,能更好地揭示作品主題及深挖作品內涵。同時這種“作者—作品—讀者”的解讀方法無疑為全方位多視角的賞析這類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傅浩.<當你年老時>:五種讀法[J].外國文學, 2002(5):91-94.

[2]付琦.從敘述接受者的角度談英語求職文書的撰寫[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4):35-37.

[3]黃海容.方漢泉.論葉芝的“現代浪漫主義”[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4):44-49.

[4]李戰子.第二人稱在自傳中的人際功能[J].外國語,2000(6):51-56.

[5]李戰子.功能語法中的人際意義框架的擴展[J].外語研究,2001(1):48-54.

[6]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區鉷.蒲度戎.<當你年老>譯文比較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6):51-54.

[8]吳顯友.“E.C.”之謎——解讀喬伊斯情詩中的敘事讀者[J].河南大學學報, 2005(2):97-100.

[9]許自強.世界名詩鑒賞金庫[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10]鄭元會.苗興偉.詩歌翻譯中人際意義的建構——評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的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104-107.

篇4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d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ed.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o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Mypieceofpaperiswritteninchronologicalorderastheseperiodsdevelopedinordertohaveaclearoutlineofitsprogress.

Keywords:NationalLiterature,Romanism,Transcendentalism,LocalColor,Realism,Modernliterature

摘要:從殖民地時期起,歐洲殖民者和清教徒翻開了美國文學史的第一頁。這往后很長一段時期,美國文學一直都受到歐洲文化的很大影響。一直到美國獨立后,美國人強烈地感覺到了民族文學的需要,美國的民族文學開始發展。南北戰爭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分水嶺,戰后美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產生了強調個性主義和直覺的早期浪漫主義,和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超驗主義文學。愛默生的時代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文學變動時代,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他們突出地給予了當時美國文學以深度和力量,也促進了羅曼主義的來臨。但是由于戰爭的影響,社會動蕩不安,這時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會的陰暗面,同時美國的民族文學進一步發展,創作出許多帶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一戰后,美國人陷入戰后的茫然,美國也開始進入了現代文學階段。

我的論文隨著這些時代的發展以時間順序展開,以便對于美國文學史的產生和發展綱要能有一個清晰的條理。

關鍵詞:民族文學,浪漫主義,超驗主義,本土色彩,現實主義,現代文學

Americanisamulti-nationalcountry.Justlikeabigcontainer,whichputinvariouskindsofelements.Differentcultures,thatcannotonlybeco-existedbutalsoformasharpcontrast,mixedtogether,ItmakesAmericanliteraturestylehasaflavorofdistinctandvariousaestheticfeeling.Manywriterscomefromlowerlevel,whichmakesAmericanliteraturehastherichflavoroflifeandlocalcolor.Furthermore,manynewstylesofliteratureintheworldareorientedinAmericasince20thcentury.

TheprocessofAmericanliteraturecanbedividedintofollowingmainperiods:ColonyandPuritanliterature;earlynationalliterature;latternationalliteratureandModernliterature.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i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1.ColonialandearlyAmericanliterature

(1).TravelersandExplorers

WhentheEuropeanexplorersfirstcametothisnewcontinent,thenativeIndianswhoprobablygotherefromAsiaaboutfifteenthousandyearsagowerestillinorigin,andtheyevenhadnowrittenlanguage,“Thetraditionalliteraturewasoriginallytransmittedalmostentirelybywordofmouth,andthereforebelongstothecategoryoforalliterature,”(WuDingbo,1)Astimepast,moreandmoretravelersandexplorersswarmedin.Theywrotealotofdiaries、letters,andtravelaccountstodescribethenewlandassecondEden.NowandersomebodysaidthattheearliestAmericanliteraturewerethetravelaccountswrittenbyEuropeanadventurers.AmongthemostremainedwereCaptainJohnSmith’sTrueRelationofVirginia(1608),andDescriptionofNewEngland(1616).

AlthoughmostoftheIndianhistorywaspreservedintalesandsongs,theyhadthoughtsaboutlifeandnature.Theylovedthenaturalworldaroundthemdeeply,andtheybelievedthatwhenapersonwasdead,hewouldgivebackwhathadborrowedwhilehewasalivetonature.ThiskindofphilosophyhadinfluencedlaterorevenmodernAmericanwriters.It’sinterestingthatwhenwelookattheliteratureofthePuritans,theTranscendentalists,theNaturalists,andeventheModerns,whenwereadAnneBradstreet,EmilyDickinson,StephenCrane,andErnestHemingway,wecanfindsimilarthemes.

(2)Pilgrimsettlements

Severalyearslater,anothergroupofsettlersalsoarrivedintheNewWorld.ThisgroupwaslookingfortheJamestownsettlement.However,becauseofbadnavigation,theylandedinMassachusetts.TheywerealsocomingtotheNewWorldwithdreamsofsuccess,buttheirgoalwasdifferentfromtheJamestownsettlement.TheywantedtostartanewworldgovernedbytheBible.TheywerecalledPuritansbecausetheywantedtoliveabetterlifebymakingthemselvespure.TheyfirstarrivedontheMayflowerandsettledinPlymouth.Thisisthegroupweareusuallythinkingaboutwhenwetalkaboutthe"firstAmericans."

TheclearesthistoryoftheirjourneytotheNewWorldcanbefoundin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1608)writtenbyWilliamBradford,whowasalsooneoftheMayflowerpassengers.The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isaPuritanbookinthebestsense.“It’slooselyannalistic,butadirectandsimplestylegivescharm,asasincerefaithinPuritanismgivespurity,totheentirebook.”(W.P.Trent,1997)

ThePuritanshadseveralkindsofliterature.ByfarthemostcommonformisthewritingrelatedtoBiblicalteachings,orsermons,thatthechurchleaderswrote.ThePuritansbelievedthattheywereintheNewWorldbecauseGodhadbroughtthemthereforaspecialpurpose.TheythoughtthatbystudyingtheBibletheycouldlearnmoreaboutthiswayoflife.Sotheywereverystricttotheirlife,andtheydidn’tallowanykindofentertainmenteveninliterature.That’swayWuDingbosaidinhisbook“LiteratureoftheNewEnglandSettlementismainlyaliteraryexpressionofthePuritanidealism”and“TheliteratureofthecolonialsettlementservedeitherGodorcolonialexpansionorboth.”(WuDingbo,4)

Anotherimportantformofwritingfromthisperiodisthehistories.Thesebooks,likeBradford''''s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areimportantbecausetheytellusaboutlifeatthetimeofthePuritans.

Peoplealsowrotemanypoems.ButalotofworkswerehiddenandlostbecausepeopleoftenconsideredpoetrytobeaninferiorformofwritingandnottotallyacceptabletoPuritanthinking.

OneofthemostsignificantpoetsfromthisperiodwasAnneBradstreet(1612-1672).HerpoemsinTenthMuseLatelySprungUpInAmerica(1650)reflectedtheconconcernsofwomenwhocametosettleinthecolonies,andinallherpoems,however,sheshowsherstrongbeliefinGod.

2.18thcentury—theAgeofreason

(1)TheAgeofreason

Inthe18thcentury,peoplebelievedinman’sownnatureandthepowerofhumanreason.WithFranklinasitsspokesman,the18thcenturyAmericaexperiencedanageofreason.

Wordshadneverbeensousefulandsoimportantinhumanhistory.Peoplewrotealotofpoliticalwritings.Numerouspamphletsandprintingswerepublished.TheseworksagitatedrevolutionarypeoplenotonlyinAmericabutalsoaroundtheworld.

AmongthemostrenownedwastheworkCommonSense(1776)ofThomasPaine(1737-1809).It’stheringingcallforthedecorationofliberty.HealsowroteCrisis(1774-1783)andTheAgeofReason(1794-1796),accordingtoWu,“Hethoughtthatreligionshouldbebasedonrational,reasonableground.”(WuDingbo,12)ThepamphletshelpedcompletethedebatethatresultedinAmerica''''sseparationfromEngland.

AndofcourseforalltheAmericans,themostimportantdocumentfromthisperiodwasasinglesheetofpapercalled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1776),mainlywrittenbyThomasJeffersonandBenjaminFranklin.

BenjaminFranklin(1706-1790),themostdistinguishedpersonandgiantinAmericanhistory,hewroteandworkedforAmericanindependencehardlyandhadmadesomanygreateffortstoAmericathathehasbeencalled"TheFirstAmerican."aworld-renownedscientist,diplomat,philosopher,andwriter.Heperfectedthesmooth,clear,shortsentencesofthePuritanplainstyle.HisAutobiographyencourageshardwork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achievement.AnotherworkthatiswellknownisPoorRichard''''sAlmanack,andmanyofthesentenceshavebecomepopularquotations.

DuringthistimewritersthoughtthatthetruthshouldbereliedonBible,churchmen,authorities,orpracticeandexperience.

(2)EarlyNationalLiterature

DuringtheperiodofAmericanRevolutionWar,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cameintobeing.Sincebeforethewar,Americanpeoplehavealreadyhadtheawarenessofnationalindependence,sotheywrotemanypoliticalwritingsrevolutionarypoems.

ThewarhelpedthefirstimportantAmericanprosewritersandpoetsgrowupbothculturallyandartistically.Furthermore,theindependenceofnationledtotheindependenceofnationalliterature.Fromthismomenton,Americanpeoplebegantounderstandofmeaningofbeingareal”American“.

3.TheflourishingofAmericanliteraturein19thcentury

Fromthe1820’stotheCivilWarbrokeout,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Writingsallcharacterizedbyadistinctnationalstyleandflavor.Atthesametime,theworldasawholewasexperiencingachangeinwaysofthinking:therewasamovefromclassicalideastoromanticones.Thischangewastakingplaceinallareasofculturearoundtheworld.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Alltheworkshaveanoptimisticspirit.Theyrepresentedthevariousandquickdevelopmentof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

(1)EarlyRomantics

Inearly19thcentury,WashingtonIrving(1783-1859),thepersonbornwiththenewnation,hisTheSketchBookcreatedanewstyleofAmericanliterature—shortnovel.JamesFenimoreCooper(1789-1851)His"Leather-Stocking"novelstoldusastoryabouthowthebraveimmigrantsfightwithsavageusingwhattheyhavelearntfromnature.

AnotherfamouswriterofthistimewasWilliamCullenBryant(1794-1878),hewasregardedoneoftheearliestnaturalistpoetsinAmericanhistory.HisgreatestpoemThanatopsiswaspublishedintheNorthAmericanReviewin1817.Heappreciatesnormalbirdsandflowers,throughwhichappreciated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TheRomantics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theythoughtfeelingsandemotionsweremoreimportantthanreasonandcommonsense.

(2)TheTranscendentalism

“TheNewEnglandTranscendentalismwasromanticidealismonpuritansoil”(WuDingbo:28).Itstressedthepowerofintuitionplacedspiritfirst,andittooknatureassymbolicofspiritorGod.TherewerethreemainfeaturesofTranscendentalismwereUnitarianism,idealisticphilosophy,andorientalmysticism.

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theleaderofAmericanTranscendentalism.“Hecaptainedagroupofenthusiastandformedatranscendentalclubwiththem.HealsohelpedtosetupandeditedthetranscendentalistjournalTheDial.”Hehadwrittenmanyfamousessays.AmongthebestareNatureandTheAmericanScholar,whichhasbeencalled“America’sDeclarationofIntellectualIndependence”.EmersonwroteinTheAmericanScholar(1837),amanmust"learntodetectandwatchthatgleamoflightwhichflashesacrosshismindfromwithin."Themainkeytothisinnerworldistheimagination.Man''''simaginationleadstoexpression.Ourexpressionmakeseachofusauniquehuman.Romanticismbecamethewayofthinkingforthisgenerationofwriters

HenryDavidThoreauwasalsooneofthewritersofTranscendentalism,andhisfamousessaywasWalden,inwhichherevealedthehiddenspiritualpossibilitiesineveryone’slife,andtoconsideratethepursuitofmaterialthings.

(3)HighRomantics

DuetothegreateffortmadebythosegeniusessuchasEmersonandThoreau,awild-rangednational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laidasolidfoundationbythemid-19thcentury.

TherearefourimportantnamesinAmericanliteraturetorememberfromthisperiod:WashingtonIrving(1783-1859),WaltWhitman(1819-1892),JamesFennimoreCooper(1789-1851),andEdgarAllanPoe(1809-49).

Irvingwilllongberememberedforhisbookofessaysandstories,TheSketchBookofGeoffreyCrayon(1819),whichhelpingthisnewnationstarteditsfirststepconfidently.CooperandWhitmandescribedthecharacterofthenation,whichcombinedthecourageandclevernessofexpansion,thegreatsenseofdestination,andtheoptimisticspirittogether.HawthorneandMelvilleexpressedthedarksideofAmericandreamthoughtheirprofoundandsymbolizedworks.

WaltWhitman(1819-1892),fatheroffreeverse,“hethrewasidethetraditionalornamentsandprettinessofverse,andcreatedhisownform”(WuDingbo,44).HisLeavesofGrass(1855),whichcontainssuchwell-knownpoemsasIHearAmericaSinging,andSongofMyself,wasregardedAmerica’sfirstgenuineepicpoem.Herejectedregularmeterandrhymeinfavorofflowingfreeverseandcelebratedpatrioticlove,raggedindividualism,democracyandequalityandstressedanalmostmysticalidentificationwithAmerica.

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duetohisfamilybackground,hisworksalwaysconcernedwithsin,morality,romance,andhadcomplexPuritanism.HismasterpiecewasthenovelTheScarletLetter,andhisTheHouseofSevenGableswasalsowellliked.Intheseworkshepresentedmaterialonthealienationbetweenfactsandfancy,byusingmanysymbolsandsettingtorevealthepsychologyofthecharacter.

HermanMelvillewasHawthorne’sgoodfriend,alsoanimportantnovelist.Melville''''sgreatestwork,MobyDick(1851)wasbasedonMelville''''sadventuresonthewhalingships.Itisthedeep"tragediesofhumanthought"thatshowhiscritical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TodayMelvilleisconsideredoneofAmerica''''sgreatestwriterstoday.

RomanismwasextremelyinfluencedinarisingAmericaasAmericahadalwayshadastrongspiritualtraditionandromanticismwasverycomfortablewithAmericanspiritualheritageanditsidealsofdemocracyandequality.Duringthisperiod,theAmericanliteraturewassochangeablethathasneverbeenbefore.NathanielHawthorne,HermanMelville,WaltWhitmanandEdgarAllanPoe,thesefourgreatwritershad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tthattime.

4.LocalColorAndRealism:ANewFlavortoAmericanLiterature

Afterthe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roughseveraleconomicalcrises.Thewritingsabout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Theyweremainlyfocusonbankruptincountries,difficultlifeorstruggleoflow-positionpeopleandsoon.ThusRomanismwasonthewanewithpassingdays,whileRealismroseandbecamemoreandmorepopular.

(1)LocalColorFictionandMarkTwain

LocalColorFictionfirstappearedintheearly19thcentury,andithadfurtherdevelopingaftertheCivilWar.Thiskindofliteraturemainlydescribesthelocallife.Itskeynotewasoptimistic,andthelanguagewasnarrativeandhumorous.Forexample,theworkofBretHarte(1836-1902)toldusthelifeofAmericanwesternminers.MarkTwainwasthemainwriterofthisperiod.Hewrotefornearly50years,andhehadactuallywrittenmanydifferenttypesofstories.Nevertheless,TwainisrememberedmostforTheAdventuresofTomSawyer(1876),LifeontheMississippi(1884)and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1884).Thecharactershecreatedwerehumorousandfullofwittiness.MarkTwain’sworkwasregardedthewitnessofAmerica’spurelocallife.AccordingtoCalkins,“FewAmericanwritershavewrittenthesameafterreadingTwain,forhehashelpedchangetheentirecountrywithhishumorandskillfulstorytelling.”(CarrollC.Calkins,124).

(2)RiseofRealism

“Realismisthetheoryofwritinginwhichfamiliaraspectsofcontemporarylifeandeverydayscenesrepresentedinastraightforwardormatteroffactmanner“(WuDingo,59).Romanticwritersfocusedonthedevelopmentofplot,makethestoryasinterestingandattractiveaspossible,whilerealismwritersemphasizedthecharacterizationofcharacters,focusedonobjectivityratherthananidealisticviewofhumannatureandhumanexperience.

WilliamDeanHowells(1837-1920)insistedthatRealismwasthetruthfultreatmentofmaterialmoralproblemsofsociety.AndinO.Henry(1862-1910)’sfictions,allhischaracterswerecommonpeopleandalwayshadanironicalandsurprisedending.

TherewasanotherstyleofwritingdevelopedbyHenryJames(1843-1916),whowasawriterfocusedonthedescriptionofpsychologyandbehavior.HewrotesomecomplexandprofoundnovelssuchasTheWingsoftheDove,TheAmbassador,TheGoldenBowl,andcreatedpsychologicalrealism.

Afterthemid-19thcentury,thekeynoteofromanticliteraturechangedformoptimistictodoubtful.Thesharpconflictofsocietyforcemorewriters’attentiontotheunveilingofdarksocialfactandself-questioning.

Thoughtthewritersofthistimeunveiledthemisfortuneandsadnessorevendegeneratethingsinactuallife,theydidn’tjusttookofthedarksideoflifeastheirmaterial,mostofthemwerethereformistswiththehopeofhelpingtocreateabetternation.StephenCrane(1871-1900)showedmoreandmoreseriousproblemsinbigsitesinhisMaggie,AGirloftheStreets,andhismostfamousbookabouttheAmericanCivilWarcalledTheRedBadgeofCourage.Hethoughthisworkslikedamirrorreflectingalllife,heemphasizedtheaccidentalphysiologicalnatureofthecharactersratherthantheirmoralandrationalqualities.StephenCranehadformedanewstylecalledNaturalism,whichhadinfluencedmanyfollowingwriters.

5.ModernAmericanLiterature

TheFirstWorldWarnotonlydamagedthepeople’slife,butalsoledtoaturbulentsitu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Peopleofthistimewerenamed“TheLostGeneration”,andthewritersandworkshadapessimisticanddisconsolatefeeling.

(1)Modernpoetry

EzraPound,T.S.EliotandE.ECummingsarethreepoetswhoopenedthewaytomodernpoetry.

EzraPoundstartedthe“Imagist”movement,andhis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hasbeencalledthefirstmasterpieceofmodernism.TheWasteLandofT.S.Eliotparticularlycommentsontheinhumanityanddecadenceoflargemoderncities.

(2)Modernnovels

ManypersonsregardedthatErnestHemingwayandotherimportantwritersof20thcenturyhadadoptedtheconcisestyleandnaturalismofStephenCrane.Nevertheless,theystillcreatedtheirownstylesandhadwrittensomanyimmortalmasterpieces.AmongthegreatestwereErnestHemingway(l899-1961)andWilliamFaulkner(l897-1962).

ErnestHemingwaywasoncetakepartintheFirstWouldWar,somanyofhisworksdealwithwarorinjury,andnearlyallofthemexaminedthenatureofcourag,e.Bysufferingfromtheviolentofwar,hefeltthathewascutofffromallhisoldbeliefsandassumptionsaboutlife.“HethoughttheWarhadbrokenAmerica’scultureandtraditions,andseparateditfromitstoots”(ElisabethB.Booz:1982).Theworkshewrote--TheSunAlsoRises,AFarewelltoArms,ForWhomtheBellTollsandTheOldManandtheSea—inferredthestateofmind,andtheybecametherepresentativesofthefeelingofthisgeneration.

Epilogue

Americanliteraturehasgonethoughtheprogressofdevelopmentover200years.Itischaracterizedbythedistinctindividualism,whichisoptimistic,freeandalwayscreative.ThelivingAmericanliteraturehasbeenprovidingpotentthinkingheadspringsforthewriterspastandnowadays,anditwillcontinuereanimatingthetalentstobequeathandenrichthetraditionofAmericanliterature,ofwhichdeservedtobeproud.

Bibliography:

1.CarrollC.Calkins,ThestoryofAmerica,NewYork:TheReadersDigestAssociation,Inc,1975

2.ElisabethB.Booz,ABriefIntroductionToModernAmericanLiterature1919-1980,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2

3.柯恩,LandmarksofAmericanLiterature,北京:三聯書店,1988

篇5

關鍵詞:李斯特 拉威爾 音樂創作

李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一生深受哲學和宗教的影響,作品中深深打上了這些烙印。拉威爾是19世紀末法國多種美學思潮碰撞、各種姊妹藝術互相影響時期的一個作曲家,正是生長在這個時期,在這種文化碰撞中,尤其是在藝術思潮中的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的影響下其風格逐漸確立。

一、李斯特與拉威爾在音樂創作階段的分析比較

(一)李斯特的音樂創作階段分析

從1839年到1849年的10年里,李斯特開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他不斷地進行創作,寫下大量不同題材的作品,其中除了自己的創作《大練習曲》《旅行者畫冊》《匈牙利狂想曲》等之外,還有大量的改編曲。李斯特為了演奏的需要,把貝多芬、舒伯特的交響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練習曲等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并取材莫扎特、羅西尼、梅耶比爾等人的歌劇編成鋼琴獨奏曲。從這些李斯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斯特的創作是和他的演奏密切聯系的。他無論在創作還是在演奏上,都不斷地追求鋼琴藝術表現方法的革新,并盡量發揮和豐富鋼琴這門樂器的表現性能。

從1848年到1861年,李斯特在魏瑪進行了頻繁的音樂活動。他創作了大量的管弦樂曲,如《浮士德交響樂》《神曲交響樂》《十二部交響詩》等;鋼琴曲,如《b小調奏鳴曲》《高級演技練習曲》《協奏曲》《匈牙利狂想曲》《旅行歲月》等;他指揮莫扎特、貝多芬、瓦格納等人的作品,并進行演奏和教學活動,同時也寫了不少評論文章,如《柏遼茲及哈羅爾德交響樂》《茨岡及其音樂》等。

眾所周知,創作是為演奏服務的,兩者成為一體并互為補充、融合。在探討創作時,也應有演奏階段的劃分。李斯特的鋼琴創作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

其中,在印象派鋼琴演奏風格時期,整部《旅行歲月》共分為3集:第一集《瑞士游記》是一部描繪自然風景與人內心情緒描寫相結合的套曲作品。第二集《意大利游記》寫的是游意大利的印象,雖然也有地方風光的描寫,但大部分是對意大利文學藝術的印象描繪。在這集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出李斯特力求通過音樂形象表達對詩和雕刻的藝術追求,通過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具體內容。第三集《羅馬游記》中包括了李斯特在1867―1877年創作的7首鋼琴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是李斯特居住在羅馬時完成的。由于創作這集作品時李斯特處于晚年,世界觀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雖仍舊描寫的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但在題材的選擇及表達方式上已和前兩集有了明顯不同,這集里描繪的已不再是大自然中的風景,而是貴族宮廷中形態各異的畫面。代表性作品是《艾斯特山莊的柏樹林》和《艾斯特山莊的噴泉》。

(二)拉威爾的音樂創作階段分析

拉威爾的創作階段與李斯特一樣清晰,可分為:

1.學生時期(1889―1905年)。拉威爾的創作努力地追求獨創性,追求在旋律、和聲及鋼琴織體方面的一些新創造。但是和德彪西一樣,他也遭到了學院派的反對。同時,他早期的鋼琴作品《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1899年)、《水的嬉戲》(1901年)、《鏡》(1905年)、《F大調弦樂四重奏》(1902―1903年),還有管弦樂伴奏的聲樂套曲《謝赫拉查德》(1903年)、一些鋼琴小奏鳴曲(1903―1905年)等,都顯露出拉威爾在風格上已受到當時印象主義藝術思潮和德彪西風格的影響。由此,史料記載中常常把拉威爾和德彪西相提并論,甚至說他是德彪西的模仿者。但從后人梳理拉威爾創作風格的發展軌跡來看,他的作品明顯擺脫了印象主義美學思想的束縛,創作出大量不同于德彪西風格的作品,形象更加清晰,感情更加明朗。

2.旺盛時期(1905―1920年)。拉威爾這一時期的創作體裁極為廣泛,其中最出色的作品有豎琴與管弦樂合奏《引子和快板》(1906年)、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年)、無鋼琴伴奏的獨唱曲《五首希臘民歌》(1907年)、獨幕歌劇《西班牙時間》(1907年)、鋼琴套曲《夜神》(1908年)、舞劇《達夫尼斯和克羅哀》(1911年)、《鵝媽媽》(1909―1911年)、鋼琴組曲《庫普蘭的墓志銘》(1917年)、小提琴與管弦樂合奏的《茨岡狂想曲》等。

3.晚年時期(1920―1937年)。這一時期的拉威爾由于身體衰弱,作品數量減少,但質量并未降低。他完成了富有魅力的歌劇《孩子與魔術》、兩首鋼琴協奏曲、管弦樂《波萊羅》、歌曲《堂吉訶德》,還有若干室內樂作品。

二、李斯特與拉威爾在創作特點方面的分析比較

前文已對兩位作曲家創作階段做了一定的羅列與歸納,而當縱觀整個背景資料時,我們必須對作曲家所屬音樂時期的音樂特點與個人的創作特點進行了解,在此,首先必須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其一,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主要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音樂自由奔放,形式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繪,以及強烈地表現個性;其二,注重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的結合,特別是與文學、戲劇、繪畫的緊密聯系,許多作品都趨向于標題性的構思;第三,比任何時代都更注重音樂的民族性。

(一)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的創作特點

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的創作特點主要體現在交響樂和鋼琴音樂方面。在交響樂領域,李斯特首創交響詩這種單樂章標題交響樂體裁,并在交響樂中創造性地運用了主題變形手法,即把一系列的主題動機呈示,并交替加以變奏發展。李斯特十分喜愛運用這種音樂表現形式,但又不拘泥于此,有時他也會在寫作中一個音不差地在不同調上重復原來的主題,這種手法對后世作曲家影響很大。

在鋼琴音樂領域,李斯特吸收融合了肖邦的創造,那種肖邦十分小心使用的詠嘆調式的華彩段落,被李斯特用得極其廣泛。他時常將這種華彩段落插入很短的樂句中,有時又使之分散在音階的片斷里,有時則把這種華彩手法頻繁使用于慢的模進式的樂段之中。同時,他的鋼琴創作又與他的鋼琴演奏藝術密切聯系,其鋼琴作品風格和他的演奏風格密不可分。在李斯特的演奏中,他大大發展了鋼琴的表現能力,這從他創作的練習曲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鋼琴演奏技巧超過了他的前輩與同時代人,當然,可能除了他的恩師車爾尼。李斯特在自己的鋼琴作品中大量運用八度彈奏,有時為了強化旋律線條,有時為了增強伴奏效果,有時則僅僅為了在聽眾中引起轟動效應。李斯特使用的炫技鋼琴技巧還包括八度,有時是十度的半音階樂句、和弦伴之以顫音、雙音顫音以及各種各樣的裝飾音。

除了在鋼琴技巧發展方面的巨大貢獻外,李斯特還在音樂方面為后人提供了學習與研究的范本。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又在德國生活多年,但他的音樂風格、技巧都說明,在他心中追尋和向往的卻是法國式的浪漫主義,這也是他那個時代歐洲流行的一種時尚。為了彌補自己在法國文化根基方面的不足,李斯特從早年開始就大量閱讀法國文學著作,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法國作家是拉馬丁和雨果,這種以精通法文為榮的習慣,首先表現在李斯特將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冠以法文曲名,如《艾斯特山莊的噴泉》。

在了解浪漫主義音樂及李斯特音樂特點后,我們再來看印象主義音樂特點:追求感官印象的描繪,用音樂來表現作曲家通過聽覺、視覺、幻覺甚至是嗅覺所捕捉到的對于自然現象、景物、人物等的感覺和印象。印象主義音樂缺乏傳統音樂中那種嚴密的組織,只追求標題所啟示、象征的總體意境。而拉威爾的創作體裁和數量都不及李斯特,但他也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和喜好。

(二)拉威爾的創作特點分析

舞曲是拉威爾最熱愛的體裁,他從古代和當代舞曲中汲取精華與靈感,融入自己特有的表現手法之中。這些作品有拉威爾式的幽默、諷刺與傷感。在具體的創作手法上,他偏愛大七和弦與二級音上的九和弦,和聲顯得有力干脆、更外向,節奏活潑有趣,并帶有尖銳的標點化的停頓。在對待曲式的態度上,拉威爾比較尊重傳統的古典樂派曲式規則,因此人們把他稱為音樂建筑師,因為他的創作總是把他的音樂語言和素材,經過符合邏輯的推理分析,縝密地裝進自己的音樂框架之中。奏鳴曲式是拉威爾首選的一種曲式,而當他選擇舞曲曲式時,十分注重其與古典樂派舞曲基本原則之間的關系。曾有許多評論家認為拉威爾過分講究、費心于曲式,而削弱了對音樂情感的表達。但他的朋友則認為,拉威爾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主觀、非常敏感和情緒化的人。拉威爾自己曾說過,一個音樂家并不需要口頭說自己如何具有敏銳性,而是通過一切作品加以具體說明。當我們欣賞他的作品時不難發現,在其有節制的收斂之中仍蘊涵著拉威爾特有的熱情與奔放。

因此,拉威爾的創作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他的創作是以法國傳統的音樂文化為基礎。他一方面繼承了法國古典作曲家拉莫和庫普蘭的典雅而清秀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又發展了柏遼茲和比才那種鮮艷絢爛的配器色彩,作品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且都具有清晰明確的邏輯和形式。第二,他的作品素材來源于民間創作,尤其是吸取西班牙民間音樂的特點。事實上,受西班牙音樂的影響,拉威爾在整個創作生涯中常用西班牙文為樂曲冠名,模仿西班牙民間樂器進行創作,其作品中常充滿西班牙風格的民歌、舞曲的旋律和節奏。但是,拉威爾只是自由地運用民間音樂的特點,而不是引用民間音樂的主題。除此之外,拉威爾也熱愛其他民族特別是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他曾改編過希臘民歌、馬達加斯加民歌等。

三、李斯特與拉威爾在創作風格方面的分析比較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與發生在文學藝術、詩歌領域的浪漫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充滿了個人的情感,藝術家主觀想象因素明顯加強,用一種特有的抒情格調和自由奔放的表現手法去描繪大自然中的各種景物,賦予音樂標題性、旋律性、樂句伸縮性、色彩多樣性、音樂對比性及情緒多樣化等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特征。

李斯特被歸于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但在音樂創作風格上接近于印象派的程度,遠遠超過他的同時代人。①在他的創作中,復合調性、匈牙利調式、變音和弦等新穎元素的使用令他的音樂更具感染力,并對印象主義音樂產生深遠影響。在演奏上,作為一位極出色的鋼琴家,李斯特并非有意從創作上去追求聲音的刺耳和混合密集的音群,但喜歡在表演時竭盡全力去獲取鍵盤上許多聲音一齊發出的共鳴效果。

印象主義音樂風格是在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雙重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音樂具有新穎、雅致、清新、靈巧的特點,同時也缺乏音樂發展所固有的內在動力。

拉威爾的音樂除了具備印象主義特征外,還吸收了傳統音樂的成果,并對民間音樂的素材加以運用,形成其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現代性的、自由無拘束的樂思與古典性的均衡形式、敏銳的色彩性的音樂處理手法與樸素的民間音樂素材、新奇的異國或童話情趣,都通過他冷靜而富于邏輯性的創作思維和嫻熟而精確的創作技巧結合成精美優雅、清新有趣的音樂。

綜上所述,李斯特的創作詩意濃厚、內涵豐富,充分體現出他晚期創作色彩傾向覆蓋一切的特點;拉威爾的作品精致典雅、細膩感人,具有典型的法國音樂特征。兩位作曲家在創作中各自凸現出的獨特個性,都體現出了作曲家各自特有的創作旨趣。

注釋:

①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277.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上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M].張澤民,高士彥,虞承中,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李斯特.李斯特音樂文選[C].俞人豪,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埃弗雷特?赫爾姆.李斯特[M].王慶余,胡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海子;沈從文;文學情愫

中國新文學的發展,與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學”分不開,中國20年代文學都圍繞“人”去完成文學創作。新文學作家沈從文身于文學啟蒙的大潮中,他的文學世界是人的世界,甚至要比人的世界大。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更多是對湘西的美好世界的描述,展現出自然的和諧之美,他一種遵循其內心的感受,希望創造出一條美與愛結合的世界。而八十年代詩歌中朦朧詩成為新時期主流文學,“帶著中國文學從未有過的思想情感和新奇語匯呈現于世,給予中國人對自我的認識強烈的震撼,對時代具有不可阻擋的開啟性意義。”①

兩位作者在不同時期,在文學方面有著獨特的風格。海子作為浪漫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他的詩歌并不只是是主觀抒情,自我陶醉,而是實體的描述。沈從文,沈從文作為最具代表的文學巨匠之一,以他獨特的文學創作方式,開啟了中國文學的先河,其作品多元化的模式中,可以用純情浪漫主義去解構。兩位作者又因有著相似的文化心理,即相似的生活經歷,鄉下的生活為之后的創作素材做了鋪墊,因此兩位作者在工業文明、現代文明之中,在抒寫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的挽歌與贊歌。

一、海子與沈從文的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即“在本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在集體無意識的制約之下形成的一種符號化心理定勢,它是作家審美和藝術表達的原動力。”②在改革開放初期,同樣掀起了“沈從文熱”,以這樣的形式去關注人性,沈從文自己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造一座希臘小廟來供奉人性。而在中國九十年代進入消費社會的發展階段,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被消費文化擊碎,而海子在消費文化與詩歌精神沖突的時候,堅守“做物質的短暫情人”,在2009年興起了“祖國 以夢為馬”的熱潮,以此來紀念這位奉行神性寫作的詩人。如今,要去全面解讀作家的文本時,不是以簡單的某一熱潮跟風去閱讀作家文本,而是需結合作家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環境,利用文化學等方式來分析。

(一)早前的生活環境

沈從文《從文自傳》提及到自己的教育得于母親的不少,告他識字、藥名、決斷,自己的氣度也深受母親的影響較多。自從逃出私塾之后,便看到了外面的自由和大千世界。可見沈從文早年的家中的經濟生活還好,父親想讓他成為一名軍人,最終沒能完成這樣一個理想。1922年,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渴望上大學,離開湘西前往北京,最終卻因為沒有經濟來源被迫選擇旁聽,迫于生計,創作大量的文章,卻屢屢被拒,在都市遭到了冷落和白眼,不被理解、孤獨苦悶的心緒無處宣泄。在1925年3月《晨報副刊》發表《遙夜?五》,講述了自己窘困的處境和堅持創作的經歷,引起了北大教授林宰平的關注,主動幫助沈從文,并以這樣提攜的方式,結實了“新月派”的作家,得到了等學者的幫助,也因此遇到創作生涯的絕佳機遇。

而海子則與沈從文不同。貧困一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母親操采菊在私塾讀過兩年書,母親希望海子成為一名教師。從小生活在落魄窮困的家庭中,母親承擔了家庭的敗落和生活的重壓,默默忍受,不善言辭,因此海子的性格顯得膽怯和內向。作為長子的他,孝順尊敬有道。母親的形象永遠以一個溫暖的樣子出現――“在查灣村口,母親淚流滿面”。15歲的查海生考進北京大學,村里人為之驕傲。于是母親邁著小腳,挨家挨戶地送上她連夜蒸好的白糕,為之慶祝。1983年畢業后,留在北京,一次母親從家鄉懷揣著50枚雞蛋去看海子。臨走時,海子借了300元執意要母親帶走。而那300元,母親沒舍得用。因為貧困,海子常常挨餓,也遭到了同學的嘲笑,為此要改變命運,只能努力,靠知識改變命運,事實并非如此,創作出的詩歌并沒有成功投稿,也得不到詩界的同行認可,如朦朧詩人多多在一次詩歌聚中,指出了海子長詩、詩劇不入大流。海子在自殺之前,只看過一次電影,在其房間,見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從1983年開始到離世,詩人一直生活在昌平,昌平的生活格外的孤獨,同時也忍受著精神的孤獨。如《在昌平的孤獨》詩中提到,“孤獨是一只魚筐 是魚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獨是泉水中睡著的鹿王 夢見的獵鹿人 就是那用魚筐提水的人”而“無比拮據的家境,讓海子更懂得貧窮的含義,并在心中留下了對物質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③

(二)地域文化

沈從文生活在苗文化語境中,是一個“地道”的苗族作家,苗文化中豪爽大方、不計功利的人生態度影響了沈從文。多山屬于湘西地區特征,特殊的地理位置封閉了苗文化,也導致在晚清末年與漢文化,在物質文化方面有了落差,并受到了外界的壓制和歧視,苗族退居山林,因此苗族長期生活于高山峽谷中,束縛了人們,也滿足于眼前的生活。而作為“鳳凰之子”的沈從文,上過私塾,有看過“殺人游戲”,參過軍,即使離開湘西前往都市中,他見過形形的人,但在都市生活中他以“鄉下人”自居,并以“鄉下人”的態度批判現實中的不滿,因此寫出了許多美化湘西社會風土人情的小說。如《紳士的太太》《八駿圖》來嘲諷上流社會的腐朽、虛偽自私的教授們。

然而,出生于相對封閉的安徽農村的海子來說,地地道道的農民在農田勞作是農村生活中的常見得到的。比起沈從文,海子的農村生活更加的封閉,無法與形形的人接觸,只熟悉農民的生活方式和話語。由此可見,海子保守、樸實、不善于交際的性格,在15年的農村生活中已經形成。即使留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的海子,一直沒有評到更高一層次職稱。如《麥地》,用到的意象都與農村生活相關。

麥浪――

天堂的桌子

擺在田野上

一塊麥地

收割季節

麥浪和月光

洗著快鐮刀

二、文學情愫在文本的表現

海子與沈從文的經歷有所不同,兩位作者創作領域也不同,海子以詩歌為主,沈從文則以散文和小說著稱,但兩個人的文明情懷卻是相似的,都在極力稱贊鄉土文明和農業文明,譜寫出了贊歌和挽歌。

沈從文離開湘西到都市,作品中寫的都是最原始的湘西,文化中的湘西。到了1949年民族危機的緊迫,他開始審視湘西,尋找民族文化的病根。從30年代開始沈從文的創作有了思考和反思,也就是“理性節制情感”,沈從文說道:

“曾經有人詢問我‘你為什么寫作?’

我告訴我這個鄉下人的意見:‘因為我活到這世界里所愛。美麗,清潔,智慧,以及對全人類幸福的幻影,皆永遠覺得是一種德性,也因此永遠使我對它崇拜和傾心。……’”④

如《邊城》“美麗總是使人憂愁”,自然的美映襯出人性美,翠翠的形象“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野獸。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⑤而在《燭虛》《黑魘》,一些作者迎合商人政策,對文學堅持的妥協,嘆文學淪為商業和政治的雇傭。強調文學需有一種永恒,一點力量,一點意志。就如翠翠在最后在等儺送是否會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而海子的詩歌是鄉土世界的歌唱。后朦朧詩人于堅曾評價海子,是一位才子,是一個農業社會的抒情詩人,他的夢想是烏托邦的,具有純潔唯美的色彩。海子有著長達十五年的農村生活,曾說他可以用這農村生活的素材寫十五年的鄉土世界,卻在剛創作七年的時間點,斷然離去,留下個人的悲劇與文明存在的思考,留下后人悲憫與反思的態度看到海子的自殺事件。詩意的自然與樸素的勞動融匯成立一幅幅農耕畫卷。如《春天》

一匹跛了多年的

t色小馬

躺在我的小籃子里

故鄉晴空萬里

故鄉白云片片

故鄉水聲汩汩

我的紅色小馬躺在小籃子里

就像我手心的紅果實

聽不見窗戶下面

生銹的聲音

就像一把溫暖的果實

自樸實、純凈的農村走出來,他帶著無比潔凈的童心至有金屬氣息嘈雜的大都市,接觸到先進的文化層面。空間移位后進入的異質文化空間,讓他感到不適,生活在城市中,想象中將自己置身于村莊的異度空間。因而有了海子站在都市之上,面向廣袤大地歌唱,空虛而寒冷,浪漫而飄逸,質樸的嗓音發出靈魂之音,回蕩在賦予海子精神的村莊與擁擠的都市之間。如《黎明》之二,失望的情緒更顯力度。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掃干干凈凈 歸還一個陌不相識的人 我寂寞地等,我陰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泉水白白流淌 花朵為誰開放 永遠是這樣美麗負傷的麥子 吐著芳香,站在山崗上……”農耕文明在現代化和工業化中消退。海子詩歌中的文學理想化與生存悲劇化,加劇了他對農耕文明的惋惜。

三、結語

湘西作家沈從文與悲劇的理想主義詩人海子,在創作中都以浪漫主義的風格書寫文化文明的挽歌和贊歌。沈從文在創作的文化環境中,懂得變通,順應這社會環境文學環境寫出不同的作品,原始的湘西到文化中的湘西再至歷史中的湘西。僅從小說《邊城》翠翠的經歷,可以看到鄉下人性美自然美的贊歌,也可以觀察到都市文化對“人”的負面的影響。翠翠孤獨的在等待,也預示作者在寂寞的文化環境中摸索、思考。而海子迫于生存的壓力,詩歌不受接納的因素,將自己定位為悲劇精神式的詩人,張揚崇高的生命力量,主動承擔時代的晦暗,在與晦暗和悲劇抗爭時,以犧牲自己作為文明的挽歌。兩人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論是他的文學作品還是他的人生經歷,都蘊含著巨大的想象空間。也值得因此為戒,當下的文化創作環境以光明的寫作方式持續。

注釋:

①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十章 朦朧詩開啟的精神向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版,第271頁。

②朱曦,陳興蕪:《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小說模式》,《第二節 沈從文的文化心理》,重慶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94頁。

③余徐剛:《海子傳》,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6頁。

④梁桂蓮:《審美的訴求 沈從文文論研究》,2013:39.

⑤沈從文:《邊城》,《沈從文全集》第八卷,第64頁。

參考文獻:

[1]金肽頻.海子紀念文集評論卷[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3.

[2]金肽頻. 海子詩歌讀本[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3.

[3]羅振亞.朦朧詩后先鋒詩歌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6.

[4]余徐剛. 海子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5]西川. 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12.

[6]王俊虎,邱躍強.老舍與海子個性氣質比較論[J].北方論壇.2017(02).

[7]單人耘.從沈從文的人生美學談起 [J].書屋.2014(03).

[8]劉明坤.從沈從文西南聯大時期作品看京派作家的文化心理轉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9]王愛松.現代出版機制下沈從文早期的文學生產[J].文學評論.2012(06).

[10]朱曦,陳興蕪.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小說模式[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5.

篇7

關鍵詞:夸張 藝術類型 飄逸詩風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 ,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就是灑脫不羈,文采奕奕的李白。總有人將其與杜甫比較,后者沉郁頓挫,作為杜甫好友的李白,更多的是在詩酒中書寫自己的個性,如果說杜甫之詩更客觀的話,那么李白之作更空靈飄逸,“詩仙”之名流傳千古。李白的詩作的飄逸除去個性使然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在語言中大膽的使用修辭手法的緣故。本文就文本修辭角度欣賞李白詩歌的飄逸詩風。

一、李白與浪漫主義飄逸詩風成因

李白被稱作中國詩歌史上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之一,他一生流傳給世人九百多篇光彩熠熠的詩文篇章。他的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文詩風一般是由以下各方面的原因造就的。

其一,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李白出生成長在蜀地,自小就與山水接下不解之緣,所以李白是灑脫的,盡管在李白的身上有著儒、釋、道等多重思想的影響,可是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李白都能以豁達的態度去面對。盡管壯志難酬,可是詩人仍然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盡管被賜金還山,可是詩人還是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沒有山水般的胸懷是很難做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

其二,學而優則仕的人生理想很難實現后,詩人無可避免借據詩歌來長歌當哭。然而

發泄情感的最優方式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浪漫而抒情。李白選擇了后者,無論是《蜀道難》,還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都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而是借浪漫而佯狂。

其三,樂觀向上的時代風貌賦予李白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唐代的中前期,國勢強大,在眾多詩歌當中多有反映,詩人群體都有建功立業的抱負,李白也不例外。盡管不被重用,但是內心對于國家仍有很強的期待。

二、李白詩歌的夸張手法的應用

詩歌語言上靈活應運修辭可以帶給人們以鮮明的畫面感,夸張手法尤能如此。夸張就是有意言過其實,或夸大事實,或縮小事實,目的是讓對方對于說寫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一個深刻的印象[1],同時更顯得詩性。李白之作借由情而生文,個人感情的宣泄在他的詩中多由夸張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讀者與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溝通,而往往在風格上顯得飄逸靈性。

(一)數字化夸張

夸張的類型一般而言有三種,夸大夸張、縮小夸張和超前夸張。實際上夸張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數字夸張就是其中之一。數字是人類標注事物數量的,然而詩歌天生異象群集,包羅萬象,詞語的應用不合常理,在加之李白天生就為奇思妙想的浪漫主義詩人,所以他的詩文章句的詞語應用更是超出凡塵。

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到底是什么東西,時至今日沒人能很好的說清楚,它是一個抽象的事物,文人墨客多以比喻、夸張訴說,晚于李白的賀鑄曾寫過:“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一詞,只不過它是以比喻的方式從時空的角度訴說什么是愁,而本文李白突發奇想以三千丈長發的長度來表達自己的愁是如何的。很抽象的愁在李白的筆下顯得具體,用寫意的筆調強調“何處得秋霜”的原因,風格之飄,也只能李白為之。

(二)對比式夸張

對比即兩物對比,使得好的更好,壞的更壞。對比式夸張同樣是把兩個事物相比較,用一個事物的無窮性襯托另一事物的特性,使得作者的觀點更為鮮明。而這種手法,李白應用起來也是信手拈來。

在《蜀道難》中詩人多次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就是對比式夸張手法的體現。《蜀道難》是李白的壓軸之作,其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又是千古絕唱。天的高度無法以人力測量,相比而言,蜀道還是可以測量的,而作者借無法衡量的青天與蜀道相比,突出了蜀道之難之險。“這種對比式夸張的藝術手法,可以變抽象為具體,使被夸物之性狀、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夸張所必具的超乎尋常的審美質感也凸現出來了。”[2]

(三)動作式夸張

詩歌中,描寫景物時,動詞要準確、貼切地表現客觀事物的情態。但在表情達意用于夸張時,動詞則要言過其實,需要營造突兀而雋永的審美意境。[3]譬如李白的《梁甫吟》中所寫“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一個“旋”就能把酈食期那種指揮若定、輕而易舉力克強敵的從容的大將風度展現的一覽無余。又比如“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大車揚飛塵》),一個“干”就能把豪強貴族的囂張氣焰生動的刻畫出來。所以有事實根據的適度夸張不僅不使讀者感覺詩人在吹牛,反而能使讀者與詩人的立場相契合,使當時或后來人能從前人的作品中還原時代風貌。而李白,就是一位善于使用這一手法的藝術大師。

總之,就文本研究而言,李白的詩歌風格的飄逸瀟灑與他大量應用夸張的手法息息相關,夸張手法的多樣化應用,使得詩歌更加浪漫飄逸。杜甫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說的就是他的想象和夸張出類拔萃,一枝獨秀。他的飄逸瀟灑的浪漫主義詩歌與杜甫沉郁頓挫的現實主義詩歌是中國詩歌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如此說,實是恰如其分!

注釋:

[1]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出版社,237頁

[2]張敏,《李白詩歌修辭藝術二題》 第22頁

[3]張敏,《李白詩歌修辭藝術二題》 第23頁

參考文獻:

[1]李華、李如鸞選注《新選千家詩》,198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197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綺著《李太白全集》,1977,北京:中華書局

[4]王希杰著《漢語修辭學》,1983,北京:北京出版社

[5]黃曉林、張惠《李白詩歌語言藝術的夸張特色》,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3月

篇8

關鍵詞:屠格涅夫;散文詩;小說;藝術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19世紀第一個為俄國文學贏得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以小說創作聞名于世。屠格涅夫在20世紀初被介紹到中國,進入了中國學者的研究視野,我國對屠格涅夫文學的研究一直延續到至今,是我國學術研究的一個恒久性課題。屠格涅夫在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中,對一些與文學相關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其作品的構建也體現了一定的文學觀念,他雖然以小說創作聞名于世,但他所寫的關于愛情的散文詩能夠充分的表達他對愛情的那種既深刻又獨到的理解,是他對愛情觀的詩意表達和哲學沉思。因此我們可以說屠格涅夫的文學實踐體現了文學創作與詩學觀念的融合與統一。文學的本質問題是支配作家的根本性的問題,它能夠決定和影響作家對其它創作問題的態度和理解。屠格涅夫對文學本質的理解,充分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和散文詩中,蘊涵在其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中,需要我們努力地去挖掘和梳理。

一、藝術的永恒源泉來自生活。

屠格涅夫的詩學本質觀是創作來自生活,他認為文學作品是對生活的摹寫、反映和隱喻。屠格涅夫對文學本質的理解和考察來自現實生活,他認為作家的創作離不開自然,離不開生活,藝術創作的前提和基礎是變動不定的社會生活。

屠格涅夫從客觀生活上去闡明藝術的真正源泉,既是其哲學世界觀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符合其文學創作的實際。屠格涅夫的青年時了很多浪漫主義抒情詩,他能夠在詩中充分表達他對愛情的那種既深刻又獨到的理解,他當時沉迷于浪漫主義,極為推崇庫科爾尼克和別涅季克托夫的抒情詩。他的第一部作品詩劇《斯節諾》受拜倫作品的影響,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題材取自意大利生活,從詩劇中的主人公斯節諾身上明顯看到了拜倫筆下曼弗雷德的影子,這部劇中的模仿成分過高,因此受到了評論家的批評,但是我們可以從這部作品中看出屠格涅夫是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四十年代中后期,屠格涅夫受普希金和萊蒙托夫詩歌積極抒寫現實的影響,并在別林斯基的引導下,逐漸將創作的視點聚焦于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創作了《帕拉莎》、《獵人筆記》、《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及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都是屠格涅夫植根生活和關注現實的結晶,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文學聲譽和社會影響。《獵人筆記》是俄國自然派的重要收獲,作者在《獵人筆記》中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感,描寫了農奴制下農民的不幸,展示出了主人公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塑造了各類地主形象,揭示了貴族地主的殘酷和行將滅亡的必然性,具有鮮明的反農奴制傾向。于此同時,屠格涅夫創作的《食客》和《鄉村一月》被稱為“抒情心理劇”,為當時蕭條的俄國劇壇注入了清新的空氣。 屠格涅夫在作品中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實錄,對生活的無限多樣性給予了充分的表現和說明,鮮明地體現了藝術的永恒源泉來自生活的詩學觀。

二、在文學創作中準確而有力地表現真實。

文學的本質問題也必須考慮文學與真實的關系問題,文學創作植根于現實生活,是對社會生活的摹寫、再現和隱喻。1862年3月,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父與子》在《俄國導報》刊載,從而引起文藝界長達10年的激烈爭論。

《父與子》中所謂父輩是以巴威爾為代表的貴族自由主義者,子輩是以巴扎羅夫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革命民主主義陣營認為《父與子》是對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惡毒毀謗,文中巴扎羅夫是對杜勃羅留波夫的攻擊,在文中的巴扎羅身上表現出了出身于平民,熱愛科學,腳踏實地的俄國文學新人形象。而保守陣營則指責屠格涅夫向革命民主主義者獻媚,說巴扎羅夫形象是對《現代人》同仁的頌揚。面對來自文藝界保守和革命兩邊陣營的責難,屠格涅夫于1869年發表了《關于(父與子)》的詩學論文,力圖通過對《父與子》的創作過程的說明,為自己辯護,回應來自文藝界保守和革命兩邊的批評和攻擊。屠格涅夫在論文中堅定地指出:“對一個文學家來說,準而有力地表現真實和實際生活是作家的最大的幸福,即使這真實同他個人的喜愛并不符合”。這就是屠格涅夫表現真實的詩學觀。他認為文學創作不僅要從現實生活出發,而且要在描寫時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忠于現實,決不能以個人喜好為轉移。

文學藝術是基于生活的反映,生活的內容千變萬化,生活的現象紛繁復雜。一部成功的作品必須要透過生活的表象反映時代的本質精神,作家要博覽群書,不斷學習,深入理解生活中的一切,捕捉生活的各個層次,在作品中不裝腔作勢和弄虛作假,揭示生活的真諦。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大師,他眼中的大自然在他的筆下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的情調是隨著人物的情緒而變化的,通過對大自然的描寫有力地襯托人物的心情,表現人物的心理。

屠格涅夫1859年的《貴族之家》是對俄羅斯貴族階級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作為一個貴族自由主義者,屠格涅夫清醒地意識到,包括自己在內的俄國貴族,作為一個曾經的革命階級,它的歷史作用已經消失,因此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的命運和愛情悲劇是不可避免的。文中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主人公們不平靜的內心世界,而是通過外化的描寫來表現主人公們激動不已的內心世界。那么,肩負歷史前進重任的人又在哪里呢?更好的生活由誰來創造呢?屠格涅夫沒有一味的徘徊和憂傷于肩負歷史重任的人在哪里和更好的生活有誰創造的問題上,而是深入社會生活,關注現實中活的和不斷成長起來的東西。屠格涅夫說過:“我從來不憑腦子去杜撰。每當我需要描寫一個想象的人物時,我必須先找一個活人,以他的活動作為我的描寫的線索。

三、藝術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

1880年6月7日,屠格涅夫在《關于莫斯科普希金紀念像揭幕的講話》中說:“任何藝術都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站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基礎上的人,一般低于這個水平。這是需要攀登的頂峰。”在這里,屠格涅夫提出了“藝術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的詩學觀點。屠格涅夫在這里提出的詩學觀點是對前人理論成果的繼承和發揚,是立足于新的時代和實踐,要求藝術表現理想化的現實,以表現時代的本質精神。

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永恒源泉,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全面地把握生活是創作的必要前提。屠格涅夫認為真正成功的作品是將生活上升到理想的結果,因為作家觀照現實生活并非是白板攝影,也不是如實照搬,而是集中反映,焦點透視,有選擇有規律的表現。也就是說,作家在藝術中塑造的生活,既是現實生活的投影,又是現實生活的升華,是對時代生活的提煉和發掘。屠格涅夫這種詩學觀念也較好地體現在他的創作實踐之中,他的《獵人筆記》等在這一系列作品中,作家善于觀察和研究生活現象,堅持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的原則,真實、敏銳地感應現實的神經,將自己的作品提到了歷史必然性的高度,揭示了19世紀俄國不同社會階段的歷史發展趨勢,深刻地表現了19世紀不同階段的時代生活和時代精神,很好地實踐了他的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的詩學觀念。

四、結束語。

屠格涅夫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與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格涅夫的生活乃是一切藝術的永恒源泉、準確而有力地表現真實、任何藝術都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等文學本質理論,是對普希金、果戈理的創作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對別林斯基創立的美學原則和詩學觀念的堅守,并且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批評見解豐富了這一詩學觀念。

參考文獻:

[1] 梁桂平;《屠格涅夫散文詩淺論》{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篇9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育價值;模式;方法

一、英美文學的教育價值

英美文學是一面鏡子,它反映著英語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英美文學也是一束光芒,照亮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學課作為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其意義和作用在于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深化學生在基礎階段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增強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銳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進而從整體上促進其人文素質的提高。具體來說,開設本教程的目的是直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使學生掌握英語文學和文化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學是語言的精髓,文學欣賞會直接有助于英語水平的提高。在經過基礎的語言教學之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無疑是學習外語的一個系統有效途徑和必要階段。文學閱讀能使語言學習有質的飛躍。隨著時代的前進,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弘揚人的主體性成為時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學課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人文學科的優勢,應該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良好平臺。

我國傳統的英美文學課教學的主要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法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復雜的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考,而文學作品中蘊涵的智慧、感情、經驗、原創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審美意識,都在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學中漸漸喪失,學生的自主性受到壓抑和損害。另外,該課程由于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多,作家的風格也紛繁多樣,再加上課時少,其結果可想而知。經過一兩年的學習,學生只能記住課堂上討論過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體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高校教學中這種“灌注式”的單一教學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英美文學課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門課,成為教師們努力的方向。

二、英美文學的教學方法探討

(一)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研討式教學,促進學生主動思維為了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授課形式,我們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課堂專題討論,針對某一作家的某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大量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開展調查研究,進行發散式的思維,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和進行相互之間的討論,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文學教學課堂中來。作為活動的文學涉及作家、作品、讀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四個要素,它不僅僅是語言藝術的形式,從更深、更廣的意義上講,它是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濃縮。而文學作品則是作者對人生的體驗、感受和思考的記錄。作為讀者的學生只有把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投入到作品里面與作者進行精神交流,才能達到對作品的真正理解,實現對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授課時采取啟發和引導的方式,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的情感反應,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強調培養學生獨立開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進行理性的抽象與概括,搞統一理解模式和死記硬背。這樣,在使學生切身感受語言大師們的語言藝術、學習鞏固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讓他們學會從文學作品中認識社會、體驗人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在講授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時,我們采取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的方法,分析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差異。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將自己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獲得的對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深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鑒賞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二)有效滲透現代文學、哲學和心理學理論,提高學生多角度分析文學作品的水平學習英美文學,了解西方文化,實際上不僅僅要了解西方的文學藝術、禮儀習俗,更要了解西方的心靈史和思想史。因此,我們在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通過具體文本分析,把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有機地滲透進去,讓學生更深入透徹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并指導他們自己加以運用。我們知道,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一些西方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識分層,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薩特的存在主義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研究是社會歷史研究方法,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題分析,而興起于20世紀下半葉的文藝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文學自身的發展,同時也為我們讀者理解文學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認知方式,讀者可以利用諸如結構主義、形式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當代文學批評方法解讀作品。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體現了西方多元的思維方式和學術界的思辨傳統,盡管這些流派都有其無法克服的弱點,有的流派甚至走向極端,但是對它們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空間,使我們對文學的掌握和講授獲得更多的張力,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

毫無疑問,在英美文學中運用文論教學可以教會學生一種認知方式,一種文學的鑒賞方法。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通過借鑒不同的文藝批評理論,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某個作家作品進行個案分析與研究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新的閱讀視角,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模式,而這也正是文學教學的目的所在。不同理論為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來賞析同一部作品,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文學的濃厚興趣,而且他們會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審美體驗中收獲快樂,獲得啟迪,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引導學生的專業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讀完整的作品。作品選讀雖說是精選經典作品的華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選片斷,破壞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只有認認真真讀過莎士比亞一個劇本,學生才能對莎士比亞的創作特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說“我讀過莎士比亞”,才能與人討論莎士比亞,也才能寫出有自己見解的評論文章。閱讀文學作品要從整體上去感受、體驗,學生才會有所震動,有所啟迪。

2·講欣賞作品的方法。在傳統的文學史課上,教師往往以“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文學知識。其實,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百科全書光盤等途徑搜尋到這些知識。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說為例,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主題表現、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述角度、象征細節、語言風格等。

3·寫讀書心得。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文學作品可以為寫作提供題材和內容,寫作則又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兩者互為補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許多名家均為語言大師。學生通過閱讀,受其熏陶。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不只是閉卷考試,還包含撰寫小論文。按照上述思路組織教學,英美文學課程既是英語語言文學課,也是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既有豐富的感性經驗,又有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教學過程,將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

意志,養成健康和諧的人格。

參考文獻:

[1]Brooker,PeterandWiddowson,Petered.[M]·APracti-calReaderin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U.s.:Pren-ticeHall/HarvesterWheatshea,f1996·

[2]Fish,StanleyE.[M]·IsThereaTextinthisClass?TheAuthorityofInterpretiveCommuniti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0·

[3]Gadamer,Hans-George.[M]·ThruthandMethod.London:SheedandWard,1975·

[4]Harding,D.W.[M]//“PsychologicalPrecessintheReadingofFiction”BritishJournalofAesthetics2(April1962)·

[5]Holub,RobertC.[M]·ReceptionTheory:ACriticalIntroduction.LondonandNewYork:Methuen,1984·

[6]Mailloux,StevenJ.[M]//“LearningtoRead:InterpretationandReaderResponseCriticism”StudiesintheLiteraryImagination?(Spring1979)·

篇10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有著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點:如重現實、重品德、重責任、重抒情、重表現等,中國文學始終歌頌和平、歌頌友誼、歌頌正義而從業不歌頌戰爭、歌頌暴力、歌頌卑鄙、陰謀詭計,中國文學與史、哲沒有嚴格的區分等,因此,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文學理論,但不能硬套硬搬西方的文學理論,尤其不能把西方文學理論的一些術語當作標簽到處亂貼。這些年來我們在這方面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也有許多教訓,現在我們有必要對這些年來我們的文學史研究工作,從觀念形態到方法路徑,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總的來看,中國文學史的研究還是要用中國文化學的視野,還是要回到中國文學研究的傳統領地,還是不能撤換掉中國文化的大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無論深度、廣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進展,也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績。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我們對從傳統的詮釋性方法擴展到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詮釋學”;從賞析參考到中外比較文學的興起;從借鑒西方接受美學,到借鑒結構主義、現象學、符號論、文化哲學等等,已經在脫離孤立式、封閉式的研究道路上,邁開了相當可觀的步伐。然而,“它山之石”雖可以為錯(《詩經·小雅·鶴鳴》),但這石頭卻必須是有用的,合適的,并非泛指一切石頭。比方傳統的“義理、考據、辭章”已不適文學研究的需要,那么西方哲學、西方文化就適合嗎?相當一段時間,我們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悲劇”、“喜劇”的理論去套中國古代文學,結果如何呢?用來概括、分析深奧、復雜的中國文學,雖然覺得的確簡單省事得多,但總是感到很生硬別扭嗎?“比較法”在有些年,是出成果最多的方法之一,“比較文學”也是前些年最鼓舞人的學科之一,然而,就作家比較作家,就作品比較作品,不是也讓人深感缺乏根基、缺乏應有的厚度和價值感嗎?生硬地搬套諸如接受美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現象學、符號論等等,不是也常使人感到,模仿痕跡太明顯、很難觸碰到中國文學最深隱、最敏感的“弦”么?實踐證明,一切借鑒必須立足于本土,借鑒西方文學理論,也必須立足于中國文化的特質和需要,立足于中國文化的背景。這不僅因為中國古代文學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獨樹一幟的中國文學本身就是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創造、養育的直接產物。

中國文化,由于地理、歷史、經濟、民族、時代、心理認識的原因,主要順著“綜合的、盡理”的精神為線索發展,它以“天人合一”為基礎,強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陰與陽的合一,知與行的一致等:是綜合的、整體的、系統的宇宙觀,強調的是盡心、盡性、盡倫、盡制,“上下通徹,內外貫通”,即《中庸》說的“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綜攝以成”;孟子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荀子說的“圣人盡倫者也,王者盡制者也”。尤其強調個人對社會應負的義務,很少考慮獨立的人格和個體的意愿。“個體人格的自足意志就是做孝子的意志,做忠臣的意志,濟世為民的高尚意志,就是忠君報國的集權意志,實現個體人格的價值目的變為實現。‘君’、‘國’意志的有效手段,個體人格至上說變為君王至上,國家至上……”。

這反映在生命的觀念上,中國人與希臘人對自然的把握就不同。中國人首先把握的是“生命”,其主要精神是《尚書·大謨》的:“正得利用厚生”,即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正得”即“正德”,“修己”是對待自己的生命,這是內圣事:律己要嚴;“利用厚生”或“安百姓”,則是對待人民的生命,是外王事:對人要寬。三皇五帝,正是這樣的“內圣”才達到了“外2E",達到了“仁道”的標準。這一過程的中心和前提是“內圣”——“仁義內在”。而達到“內圣”,首先就要“性善”:“由惻隱之心見仁,由羞惡之心見義,由辭讓之心見禮,由是非之心見智”。這才能做到上文所說“盡心”、“盡性”、“外王”,也才能順理成章,自然達到“盡倫”、“盡制”:以“親親尊尊”定人倫秩序(后演生為“五倫”、)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定禮制綱常,再以此倫常之道維系社會,即可直接推出“外王”。這樣,中國文化自然便罕元獨立的個體人格。古代文學中的抒情、敘事主人公當然也要“正得利用厚生”,也要“修身以安百姓”,理所當然是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審美理想,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學沒有真正意義的神的文學,而只有重現實、頌美德的人的文學的傳統之形成的主因之一。

與此相應,在價值倫上,與西方認識論上的功利主義相反,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主義的。《倫語》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強調“舍生取義”;荀子說:“之人可以為禹”;王陽明說:“滿街是圣人”;董仲舒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重義輕利,以道制欲;重生活改善的興趣,重道德完善的追求,而忍受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以換取道德上的平等,這是中國文化的價值主流。為此,孟子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價值,分為“天爵”和“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人人都需要“寵辱皆忘”去達到道德上的平等。于是屈平以死殉道,古今贊美,司馬遷辱中著史,深為古今良史效法;同一個李白,出山了就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嵩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失敗了,只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同一個杜甫,早年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理想落空還寄望于朋友;“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隕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呈蘇煥侍御》),英雄末路,饑寒交加,還要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無論怎樣,都離不開現實、品德、社稷、蒼生之類的人生追求,這就很難產生西方意義的“神的文學”,必然形成重現實、頌美德的人的文學。以此類推也就自然形成歌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弘揚正氣、同情民瘼、鞭笞邪惡的文學傳統。而且正因為反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中國傳統寫詩作文往往是為著“內圣外王”的兼善天下,慢慢地文學自然成了“載道”“明道”“貫道”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工具。正如曹丕《典論·論文》強調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道德”、“文章”相并列,早列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范疇,所以,中國文學重現實、頌美德的人的文學傳統、歌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英雄的傳統,一句話,“修身——平天下”的文學傳統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是“綜合的、盡理的”文化鑄造的成果。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研究這一“綜合、盡理”的文化

背景下產生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文學,是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學理論的。西方文化,主客體二分,是對立的。“無論處理人事還是置身自然,都有一個堅固的人格矗立著”。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的名言,早已滲入人的心靈的各個角落。獨立的個體人格,對自然不懈的開發與征服,在社會上,有強烈的意識去獲取個****利,即使是神仙也決不例外。西方多神,而且神都具有人格,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和權利。神并不比人高尚,并不比人崇高。宙斯、赫拉、甚至美神、智慧神都貪財好色,愛享樂、好虛榮,復仇心、嫉妒心都很強。他們敵視人類,為自身利益不擇手段。而中國則不同,不僅人是盡理的,需要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而所謂的“神”更如此,女媧為人類補天,精衛為人類解除溺水之患填海,后羿為人類消除炎熱射日,神農為人類嘗百草,伏羲為人類造八卦,鯀、禹為人類治水等等。他們都威嚴偉大,純潔高尚且富理性,達到了“內圣外王”。這已經不是西方傳統神的范疇。再說,中國雖也有過神話時代,但到西周時代就已成為過去,老早就把人類美麗童年時代的遐想丟開,腳踏實地地過成人的生活;而且一開始就巫史并生,以史為重,從《詩經》、《楚辭》、《左傳》到漢晉文學,基本是寫人的文學。魏晉以后,雖有過佛教文學的興起,但一切外來的觀念,只有符合中國文化背景,只有通過這一文化背景的改造,才得立足于中國社會。所以,佛教禪宗文學,也是“綜合、盡理”的、天人合一的。《目連救母》算是流傳最廣的佛文故事了,但它宣揚的還是“忠孝節義”,強調的是“內圣外王”之情,而不是神之情,“游仙詩”,算是真正的“神仙文學”了吧?但神仙的極樂,仍是清靜無為,跨鶴乘云,不像荷馬的“已臘司仙石”、但丁的“天堂”、密爾敦的“樂園”。因此,生硬地照搬西方文學理論是不妥當的,死套形而上學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悲劇”、“喜劇”的標簽也走不出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路。一部《離騷》,因大量寫了神仙幻想,“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之爭,紛紛紜紜長達半個多世紀就是一個明證。

西方人的藝術思維總是主客分離,二分的,這便于對審美主體、客體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所以西方有的是分門別類的文藝理論,死搬西方這些理論的“鑰匙”,不一定都能打開中國古代文學問題的“鎖”。研究中國的古代文學,還應以中國文化為背景,以中國的文化思維為基石。因為如上所說中國人的藝術思維總是主客一體、陰陽合一,本質上是一種整體的直覺思維、樸素的系統思維。這種“直覺”是理智的不是感覺的,而這種“理智”,又是直覺的,不是思辨的,邏輯的;它一般是從一種基本模式出發,通過一系列意象組合和直覺判斷的矛盾運動,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認識完成,逐漸逼近其中的本質意義,達到“目擊道存”。這種思維的機制與生活保持直接聯系,不是向分析、推理、判斷的抽象思辨方向發展,而是橫向鋪開,向事物的性質、功能、序列、效用間的相互關系和聯系的整體把握方向開拓。這種思維機制,強調天與人、自然與社會、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強調它們的整體存在,這是最為深刻之處。它蘊含著理性的沉淀,又與個體的感懷、情感、經驗、歷史有關。它是一個有機的思維整體,想象、猜測、靈感、幻覺、情感、假設都在其中秩序地起著作用。“中國古人這樣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美學、藝術有機統一,難舍難分、互相結合的面貌”。它既釀成了中國“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又阻礙了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的分門別類的研究。《論語》、《老子》、《莊子》、《孟子》等諸子文章,在哲學家的眼里是哲學,在文學家的眼里是文學,在史學家眼里是史學。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記》,既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著作,又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學著作,被鄭樵稱為“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詩經》算是純而又純的文學作品了吧,然而古來的儒學大師們卻都把它當作政治著作,說它“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列為與《尚書》、《易經》一類的“五經”之一。這是“悲劇”、“喜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西方文學理論難以解釋和難以概括的。其次,中國古代文學,循整體的直覺思維,強調的是“氣”、“道”、“理”、“神思”、“妙悟”、“中和”、“神韻”,強調的是“意象”、“意境”。其基礎和核心就是“意象”論。而“意象”的前提是“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既要研讀經典,又要廣聞博見,既要下功夫修煉,又要有聰穎的悟性。由此,才能“知人論世”,“立象以盡意”。有了這樣的“意象”,文學作品才談得上“風力”、“風骨”、“神韻”、“中和”、“妙悟”、“道”、“理”、“意境”,因此,中國只有“意象”論,而無“典型”論,也不好用“表現”、“再現”的術語去硬套分析。接受美學、結構主義解釋不了整個的中國文學;西方的“詮釋學”看來也詮釋不了這個文史哲不分家的中國文學。所以,客觀地說,從內因來看,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還是要從中國文化背景人手,要從中國的文化思維入手。

就以上述的“意象”論為例吧,它早已被譽為中國文學的“本體論”。但“象”是什么,“意象”是什么,西方文學理論無法解釋,追溯到中國古代哲學的《易傳》,才能解釋明白。《易傳》說:“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意思是說,語言不能充分表達圣人之意須通過“立象”方可盡意。可見,這個借助形象以表達圣人意念的“意象”,首先是一種哲學思維,一種整體性的直覺思維。其中為“盡圣之意”的“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同)的“象”,原指的也是卦辭、爻辭的“卦象”;然而,就這種“卦象”并不是外物的直觀反映,而是經過主觀創造,“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表現一定的意義而言,這種“象其物宜”的摹擬、想象,進行有目的的創造,實際上又已經成了藝術形象。“獨照之匠,窺意匠而運斤”、“神用象通,情變所孕”,這種“意象”已經能概括一般的文學創作問題。由此入手,我們便不難理解《詩經》如何用“關睢”、桃夭、常棣、鴻雁一類意象,表達作者豐富的意蘊;《離騷》何以是屈原的想象所構造的一個神奇、美麗的“意象”系統;也才不難解釋一直爭論不休的“建安風骨”、“魏晉風度”、劉勰的“神思”、嚴羽的“妙悟”;更不難解釋劉禹錫“境生象外”說以后的“意境”論,王國維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造景”、“寫景”等;由此人手,也就可以統一中國文學“表現”、“再現”的分歧,也就可以結束半個世紀以來,《離騷》之類“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紛爭,甚至還可解決文學語言的許多問題。

總之,只有從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入手,想象、聯想,借助語境,從中國獨特的文化思維出發,才能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之處,才能理解和掌握那些指陳蘊涵多值、界定富有彈性的文學術語、觀念,并使之系統化;也只有從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人手,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空靈、模糊、言近旨遠和相應的表達方式。一句話,只有從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入手,才能把握住整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