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話范文
時間:2023-03-18 14:3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主流的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非主流的便攜類音箱源自筆記本音箱,不過純筆記本音箱只是將音箱本身小型化而已,技術上沒有創新,由于發聲單元的變小,音質亦有所下降,所以市場反響平平。聰明的商家于是在小音箱上賦予了更多功能,成功地打開了市場。
多功能音箱因為其方便小巧、功能齊全而逐漸成為社會生活中十分流行的一種元素,一般的便攜音箱都具有FM收音、讀卡、MP3/WAV播放,再加上內置電池,使其成為脫離桌面的便攜音頻播放設備,君不見在公園內有多少叔叔阿姨都在使用,背著大包出行的驢友更是人手一個。這其中分類很是不少,我們引述幾位用戶對于便攜音箱的意見。
大力哥:我沒事兒就喜歡出去走走,不管是爬山還是攝影都是一個人,能有個隨身攜帶的小音箱很能解決無聊的問題,我不要求別的什么功能,電池(使用)時間長就行。
老杜叔叔:我今年57了,身邊不少朋友都有個“手里炮”,我也想弄一個,最好動靜要大一點的,能放收音機和(內置)歌曲的,電池只要夠我一次晨練用就行。
小靜姐姐:我覺得所謂音箱音質一定要有保證,要是能聽歌的時候看得見歌詞就更好了。
小宅:便攜音箱產品貴在“五臟俱全”,我要什么功能就有什么是最好,上次去開會看見有人拿了個小音箱還帶遙控器,播放完資料后又做起錄音筆的工作,真是一專多能啊。
便攜音箱要能播MP3
聽完這幾位用戶對便攜音箱的種種要求不難發現,MP3播放已經是默許的必備功能了。時下很多便攜式小音箱也都主打MP3播放,但是你知道嗎,要想將此項功能用得舒心,選購時有幾點必須注意。
播放MP3的音箱最好能插卡。有些便攜型音箱為了突出一體化設計內置了一定容量,賣家宣傳時會說多么的一步到位,但拷貝歌曲時還要把音箱與電腦連接才行,而且容量再大也有用滿的那一天。若是采用外接存儲式的便攜音箱就沒有這個顧慮。而可外接存儲型的便攜音箱不推薦使用優盤播放。原因很簡單,讀取優盤數據耗電遠大于普通存儲卡,而且插上優盤“大尾巴”后的便攜音箱就不便攜了。
我們選購時不必糾結于是用哪種存儲卡,SD卡和TF卡使用起來都一樣,況且TF卡穿個馬甲就是SD卡。而且不必多花錢去買什么高速卡,那種玩意兒若不用在視像錄制上基本看不出什么優勢,一般Class 2的卡綽綽有余了。而很多朋友問過筆者他的存儲卡(優盤)在電腦上使用的好好的,到了便攜音箱上就跟沒插一樣,很郁悶。其實這里要說明一下,現今便攜式音箱主控芯片可識別的存儲格式只有Fat,在電腦上使用的大容量存儲卡若是默認格式為NTFS就無法用在便攜音箱上。方法很簡單,將存儲卡插到電腦上重新格式化即可(別忘了做備份哦)。
顯示屏最好是點陣式
若是室內使用較多的用戶最好選擇有液晶顯示屏的產品,這其中要注意這個顯示屏是數字的還是點陣的。簡單說,數字顯示屏就是只能像計算器一樣顯示0~9的阿拉伯數字,而點陣式液晶可以隨意顯示任何數字、字幕甚至圖像。推薦點陣式液晶屏的產品,但是售價也會更高一些。
曲目要能任意播放
我們在使用便攜音箱播放MP3時常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下一首播放的歌曲是哪個。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被忽略,下一首播什么我就聽什么是大多數用戶的心態,但是歌曲數量太多的話幾乎聽不到排在后邊的曲目。這個純是文件名列表的問題,在便攜式音箱的播放列表中默認是以數字、字幕的順序排列的,所以我們最好在電腦端將自己的歌曲名稱前加個數字(例如01、02),這樣等于告訴了音箱你要的播放順序。
若是音箱的顯示可以識別文件夾就最好不過了,這點沒什么技巧可言,一般也沒法在其宣傳廣告上找到,購買前最好自己準備一個分好文件夾的優盤當場測試一下即可。在測試的時候可以順便看一下便攜音箱播放MP3時有沒有多種音效模式,這個功能外放時用得不是很多,但自己插上耳機當做隨身聽使用還是有必要的。
參考售價:199元
推薦理由:小巧易用,聲音洪亮,液晶顯示比較細膩,但電池不可更換。
小提示
很多歌曲在電腦上可以正常顯示,拿到便攜式音箱上歌曲名稱就亂碼了,何解?其實便攜式音箱顯示的歌曲名稱是其標題名稱,不是文件名。我們可以用鼠標右鍵打開歌曲的屬性─詳細信息下第一欄就是。這個為空的話在便攜音箱上顯示的就是亂碼,我們自己把它填上去問題就解決了。
球迷怎能沒有FM收音
中超聯賽打得如火如荼,有多少球迷因為條件所限不能觀看直播,而便攜式音箱的FM收音機功能就是及時雨。不過筆者在這里要特別注明的是,便攜音箱的收音效果跟芯片、喇叭之類關系不大,更多的取決于是否裝有天線。有的產品在外部能找到可伸縮式天線,大多數便攜音箱就算有天線也是隱藏式的,這就給注重這方面的用戶帶來了挑選上的麻煩。
現場挑選時打開此功能多調換幾個頻道,若是需要反復擺位置才有信號的產品多半沒有內置天線,不過就算沒有天線也不要緊,插上耳機后信號就來了(耳機線充當了天線的角色),不過不能外放只能自己欣賞了。以筆者的經驗,音箱外殼采用金屬體的收音信號非常好。
參考售價:178元
推薦理由:FM收音效果出眾,續航時間長,音效不錯。
AUX模式要有獨立聲卡
便攜式音箱托生自筆記本小音箱,當然也會有機會用到電腦上,例如給電池充電的時候。我們欣喜地看到有些便攜式音箱產品內置USB聲卡,可以理解成電腦端的又一路聲音輸出設備。有了這個就可以讓游戲依舊從電腦音箱輸出,而所聽歌曲通過播放軟件從這個音箱輸出,避免同一音源聲音相互干擾的問題。這樣玩游戲中遠處傳來的悠揚樂曲聲很是自然。
重要參數:168元
推薦理由:設有USB聲卡,無需安裝驅動,音質細節不錯。
不妨多備電池
既然叫做便攜音箱,利用內置鋰電池的續航替換優勢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便攜需求。細心的網友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許多便攜音箱廠商的產品竟然都用著同一款可替換鋰電池─BL-5C。相對于某些還在用4節AAA電池的產品,BL-5C型鋰電池易用性更強,筆者極力推薦。這款電池可以很輕易地買到,外加座充30元左右就可以搞定。要是出門在外怕電池撐不住,再買一兩塊備著成本也不高。
音質取決于發聲單元
便攜式音箱的音質主要取決于所使用的發聲單元,發聲單元的大小和數目直接決定了其音量大小。例如1.5英寸3W喇叭的音箱,一個人在戶外使用有可能覺得力不從心。而帶有一對2英寸5W的小音箱開到60%音量對方圓3平方米內的其他人有明顯的“干擾”(發聲單元數目、大小不一)。當然這也不是盲目求大、求多就好,它與電池的消耗可是成正比的哦。若是想挑選音質好一些的產品,建議選擇釹磁鐵制造單元類的產品,音質提升很明顯。
參考售價:179元
推薦理由:做工中規中矩,音質可圈可點。
非一人使用音箱
就像上文采訪老杜叔叔減肥提到,在公園里便攜式音箱很普及。但是很多產品只能供自己一人使用,群體實用性不強。這就需要我們選擇這方面功能性更強的音箱。這種音箱繼承了上文介紹的產品的常規性能,更在信號放大和外放單元上增加不功率,我們大可以粗線條發認為是便攜式音箱的放大化產品。在挑選產品的時候優先選擇高音單元性能強勁的產品。原因很簡單,音箱的低音只要放大功率即可輕松實現,高音不好的話很容易被淹沒在澎湃的低音里,而便攜式產品普遍沒有“主流音箱”的高音、低音調節旋鈕,很多產品聲音很大、量感很足,若是高音單元不給力就會出現開大聲音卻聽不清其中細節的問題。我們在購買前可以準備一些高音低音雜糅在一起的電子樂,到了柜臺站遠一點一試便知。
非一人使用的便攜式音箱選購時最好配有遙控器,眾人一起欣賞時專門讓一個人守在音箱旁邊換樂曲、調試音響太不方便。這種產品的遙控器都是紅外線產品,操控距離5米范圍沒有問題。
另外電池的消耗與之前介紹的便攜式小音箱相比增大了不少,兩塊BL-5C電池能有4小時的使用時間(音量全開下)就算不錯了,公園里使用多備兩塊電池沒壞處。
參考售價:299元
推薦理由:造型可愛,聲音洪亮音質不俗,功能全面,續航時間一般。
參考售價:399元
推薦理由:聲音夠大,適合多人聚會使用,音質不錯,續航時間尚可。
戶外旅行音箱
上文采訪的大力哥是個典型的周末背包族,還有個通俗的名字叫“驢友”,這類人所需的便攜類音箱就是戶外音箱。經過細細了解,筆者總結了廣大“驢友”的產品需求特點:必須便攜,隨手掛在包上、腰間;必須結實,能適應摔打等各種艱苦環境;好的傳聲效果,音量大。這里邊貌似有沒有液晶顯示屏都被驢友們略過了,要符合上述需求還是要仔細斟酌一番。
首先看選材。由于戶外音箱主要在野外工作,這就要求音箱要有抗摔、耐磨、抗震等抗擊各種復雜環境的能力,箱體最好是金屬材料,金屬箱體更加堅固耐用,唯一的缺點就是重量,不過驢友們充沛的體力應該是不會過多介意這點配重。
其次看便攜性。筆者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好配有掛鉤,這樣可以隨手掛在腰間,不占任何空間,掛鉤的結實程度不好在柜臺試驗,不過具備減震隔層就安全多了最后推薦大家選一些有人性化設計的,比如市場上有一款戶外音箱是配有照明燈的,這對于野外探路非常有幫助,不需要額外再帶手電和照明設備,減輕了驢友們的負擔。
參考售價:128元
推薦理由:作為驢友使用的音箱功能齊備,手搖電筒功能實用,續航時間長。
參考售價:299元
推薦理由:結實耐用,續航時間長,適合外出旅行(夜間使用),音質尚可。
導游音箱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公園里叔叔阿姨們使用的音箱很多是導游們跨在腰間的擴音器。這種導游音箱的好處是可以將自己的話語成倍放大,假日家庭出游時,帶隊人用這個發號施令很愜意哦。不過這個小功能衍生出了更多玩法,比較值得推薦的就是伴唱。
導游音箱自帶的麥克可以將自己的聲音輸出,同時可以播放未接的存儲卡音頻,我們播放的時候就可以跟隨著樂曲引吭高歌。筆者的媽媽經常在公園里領唱,把導游音箱播放歌曲的音量調低,擴音器的音量調高,讓外放能起到提示自己的作用,這樣永遠不怕歌唱中途忘詞了。
參考售價:218元
推薦理由:擴音功能實用且聲音洪亮,穿透力強,播放功能齊備。
藍牙音箱 手機點播好助手
手機、平板電腦等隨身設備的周邊擴展產品一直是另一個商業戰場,由于產品本身的體積限制,這些設備在聲音輸出方面的表現一般不是很理想,這樣就給配件音箱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隨著手機、平板電腦應用程序的增加,用戶對聲音質量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從終端設備方面來說,藍牙應該是目前最為普及的,因此藍牙音箱在非主流之音箱中也有主流化的趨勢。
藍牙音箱畢竟和傳統音箱不同,只要用戶的設備支持藍牙就可以和音箱進行連接,若是不支持藍牙中的A2DP協議,立體聲輸出無法保證(不是太老舊的手機都支持)。經筆者測試,藍牙音箱從開始搜索到設備連接成功,一般來說不會超過20秒,配對過程也不需要輸入密碼,屬于全“傻瓜式”連接。而且第一次連接成功之后,以后再使用可以省去搜索過程,直接連接即可。 這樣一來我們在外時手機插上耳塞就是MP3,進家門后就是媒體播放中心,藍牙音箱看似非主流其實發揮空間很大。
參考售價:699元
推薦理由:外觀設計很家居化,藍牙連接方便可靠,音質不俗。
參考售價:325元
推薦理由:整體設計很時尚,藍牙播放音質尚可。
只有喇叭的音箱
這是來自國產品牌麥博自主研發的凈聽技術,音箱本身沒有使用箱體卻得到了更好的音質。體積的減小給桌面幾聲了不少空間。筆者有幸親自體驗過一次,聲音通透有磁性,飽受詬病的箱染問題被解決了。想要得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用戶正襟危坐在音箱的正前方大約一米處,換個位置感受就會有所偏差。不過對于真正的音頻發燒友來講,這算不了什么。
參考售價:即將上市
推薦理由:沒有箱體聲音品質亦沒有下降,桌面緊張的朋友值得關注。
真正非主流
其實以上產品廣泛實用性很強,個性突出就不是特別明顯了。我就是“非主流”的范兒在哪呢?別急,以下產品沒準會讓你眼前一亮。
鬧鐘音箱
鬧鐘作為手機的必備功能也被一些音箱整合進來,早晨到了起床時間,音箱自動打開播放存儲卡的音樂,這點絕對非主流。既然說是鬧鐘,我們要注意音箱鬧鐘的提醒音量和提示時間。有些產品可以設置工作鬧鈴(周一至周五),很人性化。不過相對于主流音箱而言,音質還是稍遜一籌。
參考售價:399元
推薦理由:鬧鐘功能很有創意,系統也很人性化,兼具藍牙功能,很有性價比,音質尚可。
與電源排插成功合體的音箱
電源插線板作為電腦必備周邊誰沒有呢?在上邊設有可插卡播放的音箱絕對非主流。作為桌面設備的延續,或許不需要什么高音質,節省一份空間,多一份通用性更值得現代人反思。
參考售價:299元
推薦理由:把音箱和排插整合在一起,節省桌面很有創意。
是擺設也是音箱
筆者見過很多美眉桌面上擺放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小設備,其中音箱就有不少。它們大多把箱體設計得很隱蔽,功能性和音質也只是一般,但創意十足,絕對非主流。試問,工作場合能把有限的空間裝點一番又能當做聲音的輸出設備,犧牲一點音質算什么呢?
參考售價:50元
推薦理由:外觀設計別出心裁,音質一般。
參考售價:169元
推薦理由:外觀霸氣,音質不錯,適合喜歡彰顯自己個性的用戶。
床上也有音箱 布娃娃很囂張
曾幾何時布娃娃型放音設備流行在淘寶網店,這種音箱提供一個AUX音頻接口線,可接駁MP3之類隨身聽設備,再無其他花哨的功能,但已經足夠了。話說此類音箱的音質還是不錯的,原因是布娃娃的填充物起到了很好的濾除雜音的作用,若不是特別厚的那種(高音會發悶),聽起來挺清新的。
參考售價:99元
推薦理由:外觀可愛,可外接存儲體播放,音質尚可。
篇2
如果說主流文化是剛性文化,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柔性文化;如果說主流文化是滾滾長江,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河川溝渠;如果說主流文化是參天大樹,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鮮花遍野。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園,對于學校來說有其積極意義。非主流文化對構建和諧校園,應該起著其應有的作用。如果說主流文化是“大珠”,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小珠”,我們追求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好境界。
一、非主流文化具有獨特性,起著張揚個性作用
在學校教育中,主流文化把握著大方向,來不得絲毫馬虎。而非主流文化具有其獨特性,是主流文化的補充和點綴,能夠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特長。
當邁克爾·杰克遜風靡全球時,我們的校園里,學生崇尚的不只是他的獨特聲線和魔幻般的舞步,更有對他作為一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和慈善家品質的頂禮膜拜。學生效仿明星、張揚個性的同時,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這樣的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園,揚了學生之長,健了學生身心,讓學生的生活五彩斑斕,趣味無窮,同時也是對學校德育的補位。
二、非主流文化具有愉悅性,起著宣泄自我作用
學校主流文化是一種正統文化,自有它的嚴肅性和方向性。學生在文化認同、文化選擇、文化構建時,更有著悅納自我、展示自我、宣泄自我的強烈需求,因而更需非主流文化的適時介入與合理調節。
我們不能因有學生沉湎于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流連于荒誕小說而躊躇不前,就抹殺非主流文化的愉悅性,排除它宣泄自我、調節情緒的作用。我們也不能因有學生忘情于微信、微博而影響學業,傾情于影視、影星而停滯不前,就抹殺非主流文化的時尚性,排除它與時俱進、寓教于樂的作用。
當然,我們要因勢利導,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導點撥,正確把握社會期待與學生主觀需求之間的差異,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做到既能進行學校教育,又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既能充分發揮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又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注重交流和溝通,讓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一主一輔,一唱一和,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優勢,合理培養學生的文化判斷力和審美鑒賞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既有情趣又有素質的現代中國人。
篇3
關鍵詞:非主流;表現;主流文化;方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7-0148-01
一、實驗電影何以非主流
實驗電影帶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抽象難懂,在整個電影中,它會運用多種抽象的或具象的意象來表達整個主題。
實驗電影其實對一般電影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那就是它的一種自醒精神,它帶給影像文化一種叛逆與創造,即我們所講的非主流。實驗電影大體上是沒有完整劇情的,如電影《Un chien andalou》,通過各種生活中的意象的結合,將年輕人對當時宗教、傳統文化的叛逆和與吶喊尖銳地表達出看來。它的敘事方式上和敘述內容充滿了無厘頭的感覺,將實驗電影的非主流色彩充分凸顯了出來。比如剛開始時磨刀霍霍,女人的眼睛、明亮的月亮、烏云,烏云遮月映照刀割人眼的動作,明月和白的眼睛也成相互對應,影片開始出現的這個畫面已經成了實驗電影的經典。還有,男人的手代表的是自己的欲望,男人凝視著自己的手是對欲望的一種渴求,手上的黑洞代表的是自己的本能無意識。這些意象一般都比較抽象難懂,也是實驗電影區別于一般主流電影的非主流特點之一。還有在拍攝手法上,追求節奏的快節奏,追求畫面的夢幻效果,追求一種聯想,植入美學特征等(主要是因為早期著名的實驗電影導演大多出自于文學和美學領域)。并且在敘事方式上沒有一個固定的順序,聲音經常也會出現不同步,這就導致給人的視聽產生一種非主流的感覺。
二、實驗電影的非主流如何和主流文化接軌
(一)注重意象的融入
在我們見諸于熒屏表達大眾文化價值觀的商業影片中,可能更強調的是故事情節的塑造和奇特絢麗視覺特技的渲染,而缺乏一種表意性的意象的植入。實際上,如果意象的選擇精準到位并且巧妙融入進了這類反映社會現實和人倫價值觀的大眾化影片中,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那些有著親身生活體驗的人而言必將產生精神的共鳴感。也就是說,這類意象能夠讓觀眾產生聯想和‘恰如其分’的身心體驗,這勢必有助于他們對影片所傳達的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并以此來規范自身的行為。一部好的電影(并非主旋律電影)所倡導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在其影片中要顯現出來,那么導演在拍攝時如果能考慮到意象的融入,對于影片精神的表達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事情節的適度忽略
故事情節是一般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主線之一,但是實驗電影所倡導的忽略情節并不與之矛盾。實驗電影想要通過強調意象和畫面所包含的寓意把導演想傳達的精神表現出來,如果我們在宣傳主流文化的電影中將情節的適當忽略融進來,將實驗電影元素與一般電影相結合,那么表現主流文化的電影就更好了。因實驗電影與主流商業片存在一定的對立與排斥,所以我們需要將二者精華一起融進反映我國主流文化大眾價值觀的影片中,其中比如故事情節的適當忽略就可以作為參考之一。而目前為止,在宣揚主流文化的影片中,實驗電影這種手法的運用幾乎還未出現過。我想這是接下來電影人可以挖掘拓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三)拍攝手法的‘非蒙太奇化’
蒙太奇是電影語言基本元素呈現形式之一。然而電影蒙太奇在實驗電影家手中卻被顛覆了。在電影《DARK》中,一個鏡頭被以不同的速度重放了很多次,這與蒙太奇手法中的重復有著鮮明的區別,因為實驗電影中這種重復由強調重復‘內容’變成強調‘重復’本身,這種叛逆的拍攝手法的運用讓人產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作為一種完全站在叛逆面的實驗電影,在探尋自身鏡頭語言時自然會有嘗試出自己的‘實驗性’電影語言。其實,這種追求新意、從一般電影夾縫中尋找其他電影語言表達方式的做法也是一種很好的嘗試。那我們在宣揚我們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導演亦可采用一些實驗電影中的非蒙太奇手法去實現二者的統合,進一步完善電影語言。
實驗電影運用的非主流的敘事手法和拍攝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導演希望給觀眾更多自由的聯想空間。在這個社會問題日益凸顯,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宣揚文化價值觀的方式,應該更加拓展其表現范圍和表達方式。實驗電影作為一種有著很長歷史的電影類型,我們可以借鑒吸收其合理之處,整合融入進入宣傳我國主流文化的電影中。這不僅有利于實驗電影在我國的發展壯大,也是利用‘非主流’宣揚主流文化的一種大膽嘗試和創新,應該引起電影界導演的重視和人們的進一步關注。
篇4
迄今為止,大多數城市人口的消費行為仍然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如注重商品的性價比;傾向于從他人那里獲取購買意見;盡管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識,卻沒有足夠的品牌購物經驗,很難對某一品牌從一而終。隨著收入增加,新主流消費群不斷擴大,其人口數量將逐漸占據多數。這一改變目前已經開始,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情感因素的重程度視越來越高,比如越來越在乎購買的商品是否滿足其對個性的追求,或是否滿足自我表達的需求。調查數據還顯示,除了有較高的收入,這類消費群主要生活在大城市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城市群,其年齡也比整體人口的平均年齡年輕。
鑒于這兩個消費者群體的分化速度如此之快,企業需要盡快調整自己的市場營銷戰略,服務于這兩個消費群體,以免在志在必得的戰場上落了單。規模、速度和簡單化在過去15至20年中是很多公司的關鍵成功因素,然而若想在未來10年贏得下一代消費者,確保企業產品和營銷戰略符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才是重中之重。很多公司至今還是依靠打造消費者信賴的大品牌來占據有利市場地位,然而,眼下發展多樣化的品牌組合以及小眾品牌可能更為明智。這些品牌中有些將用于滿足消費者對強大功能的需求,沒有什么花哨的式樣;而另一些則與消費者個性化的情感訴求“直接對話”。2012年調研還有其他一些重點發現:
中國消費者對未來的樂觀情緒與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然而,消費信心的下降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增加的預期依舊持積極樂觀態度,這預示著未來經濟的平衡會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即越來越依賴個人消費而非商業投資。
中國人的儲蓄率依然非常高。這反映了人們對于社會保障的擔憂,害怕自己的長期財務安全得不到足夠的保護。然而,不斷增長的需求和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不斷增加各類產品的開支。例如,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中國人更多地傾向于購買方便即食的食品以節省時間。再如,消費升級,即購買更昂貴的產品和服務,依舊是推動中國消費者開支增長的一個強勁趨勢。
消費者在電子產品等品類上更青睞外國品牌,而在個人護理用品等品類上更喜歡中國品牌。對國際性企業有利的一個趨勢是,消費者越年輕、越富裕,就越熱衷于國外品牌。
若想在未來10年贏得下一代消費者,企業就必須有更強的靈活性和技能以保證其產品和營銷戰略符合消費者的個人需求。誠然,規模依舊很重要。我們一如既往地鼓勵企業在重點城市群深入發展業務,而非在中國所有地區全面鋪開戰線,但是此方法在未來的實施將與現在有所不同。目前很多企業將資源都投給旗下的某一個大品牌,隨著消費群體的品味和成熟度日益不同,這種方式將越來越低效。
迅速崛起和分化的中國消費階層
除了消費者的樂觀情緒和消費開支增加的趨勢外,調查還發現了一個更為持久和重要的趨勢——中國消費者所表現出的一些消費行為越來越接近富裕國家的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國消費者對產品個性化的訴求愈加明顯,同樣他們對自己喜愛的品牌也愈加忠誠。顯示出這些特征的消費者收入一般明顯高于全國平均值;與總人口年齡相比較為年輕;且主要居住于富裕城市(大多數是沿海城市)。盡管這個消費群的人口增長速度令人瞠目,他們的數量還是少于目前占絕大多數人口,還沒有這些消費特性的大眾消費群。這兩種消費群體的存在使得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們在這個巨大市場中的發展戰略。
上述這些發展還處在醞釀期。 正如《“會面”2020中國消費者》(以下簡稱2020報告)中解釋的那樣,現在中國4/5以上的城市人口都屬于“大眾消費群”(“大眾消費群”是指年均家庭收入在3.7萬到10.6萬元人民幣、收入僅夠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費者群體)。然而,在下一個10年開始的時候,很多屬于大眾消費群的消費者將進入新主流消費群階層。新主流消費群的年均家庭收入在10.6萬到22.9萬元人民幣,有能力購買私家車和一些其他奢侈品。誠然,如果中國如預測的趨勢那樣增長,到2020年主流消費群的人數將達到4億,屆時他們的消費模式將代表全國普遍的消費標準(見圖1)。
相應地,隨著新主流消費群財富的增加,我們發現了這個群體中有幾個最突出的特點。首先,新主流消費群的特征并不都異于以往。比如,中國消費者以其務實的消費觀念聞名,我們認為,新主流消費群將依舊務實。中國人眾所周知的購物行為還包括熱衷于性價比高、物有所值的產品,對沖動購物的抵制,不惜時間、不厭其煩地進行購買前調研工作等。這些行為同樣會在新主流消費群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我們也預測到,新主流消費群的消費行為將逐漸向西方消費者靠攏。我們甚至可能低估了這一轉變發展的速度。
其次,消費行為中對情感因素的愈加重視也是最重要的趨勢之一 。幾年前,中國人還只是追求基本功能的初級消費者。比如說,他們會講求服裝的舒適度、食品飲品的口感以及電子產品的耐用性。近年來,隨著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成熟,他們開始對商品的質量有更高要求,比如食物是否健康保健等。我們的研究顯示,到2020年,諸如商品能否體現個性等情感因素,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決定。
2012年的調查發現,消費者朝這些行為特征的轉變非常明顯。今年,37%的消費者坦言“愿意為自我享受而購買個人護理產品”,比2011年的25%有大幅增長。因為“能感到很好地照顧家庭”而購買相應家庭用品消費者比例為39%,比前年增長了10個百分點。同樣,坦言“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商品或服務犒勞自己”的消費者從2010年的38%增至2012年的43%。這個比例只比美國和英國低一點。
2020報告中預測的另一個趨勢是對品牌的忠誠度將越來越高。盡管中國消費者鐘愛品牌,但品牌忠誠度卻遠遠低于西方消費者,他們喜歡從若干個鐘愛的品牌中進行挑選。我們認為,在日益成熟的中國市場,隨著企業增強情感營銷以區別于競爭對手,以及消費者開始真正懂得品牌的精髓,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必定會得到提高。2012年的調查表明這個轉變指日可待。傾向于購買同一品牌食品和飲品的消費者比例從2011年的26%增至2012年的35%。在個人護理方面,對品牌的忠誠度增幅更快,從去年的31%增至今年的43%。今年的調查顯示,1/3的巧克力的購買者都表示“只買最喜歡的品牌”,而2009年這個比例只有1/5。
2020報告還預測:新主流消費群用于店面購物的時間將越來越少,他們會采用其他渠道——尤其是網絡 ——來購買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在中國,購物被視為一種休閑活動,一家人通常可以逛逛新建成的大商場以享受購物的樂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購物娛樂的需求會慢慢減弱,部分原因是商場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不再具有新鮮感,且除逛商場以外,可供選擇的休閑方式還有很多,以及日益繁忙的大城市消費者對便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2012年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對購物娛樂的喜愛并沒有減少,40%的受訪者稱購物是他們“最喜愛的休閑活動”之一,甚至高于2011年的35%。然而,這并不能掩蓋網購呈直線上升的事實。
這些日益國際化且個性化的消費者是誰?是什么將他們區分開來?我們可以在哪里找到這些消費者?對調查數據更深入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揭示這類消費群與仍舊表現出傳統消費需求和行為的消費群之間的差別。
收入能夠解釋很多,但無法解釋全部若按照收入級別劃分中國城市消費者,我們很快就能清楚地發現上述新的消費行為是隨著富裕階層的增多以及消費品市場日漸成熟而出現的。相反,傳統的消費觀念, 如盡量與他人保持一致、不要太突顯自己以及對商品的基本功能的重視,都是與低收入和初級消費階段息息相關的。
由于收入更高,新主流消費群自然而然地比大眾消費群在消費市場中表現得更加成熟老道。幾乎3/5的新主流消費群購買了數碼相機,而大眾消費群中購買數碼相機的只有37%。筆記本電腦的購買情況也非常類似,51%新主流消費群購買了筆記本電腦,而大眾消費群的購買比例只有30%;在洗衣柔順劑上,新主流消費群的購買比例為56%,相比之下,大眾消費群只有34%。初次購買基本產品種類的情況大多發生于大眾消費群。對于坦言廚房家電支出增加的消費者,69%的大眾消費群是因為初次購買,而新主流消費群中,初次購買比例只有24%。
兩類消費群對于什么樣的商品才具有吸引力這一問題態度截然不同。大眾消費群比較重視商品的基本功能。2/3的大眾消費群將“耐用性”列為購買洗衣機的前5大購買因素,新主流消費群中持此觀點的比例只有不到一半。在購買智能手機時,將“耐用性”列為前5大購買因素的大眾消費群比例和新主流消費群比例分別為61%和36%。不出所料,“低價”是大眾消費群經常考慮的購買因素,在購買洗衣液、 智能手機、方便面等商品時,將低價作為主要考慮因素的大眾消費群是新主流消費群的兩倍。
那么,是什么刺激了新主流消費群的購買呢?調查發現,情感因素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當被問及如何挑選洗發液或手機時,考慮“體現了我的品味”、“感到我的家庭享受更好的生活質量”等因素的新主流消費群比例比大眾消費群多50%(見圖2)。
但是收入水平的不同以及因此產生的消費行為的不同并不是唯一分化中國消費者行的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新主流消費群和大眾消費群對關鍵調查問題的回應還是相當類似的。雖然新主流消費群更有可能成為品牌忠誠度高的消費者,但并沒有高出大眾消費群很多;比如43%的主流消費群更喜歡買相同品牌的消費電子品,而這種類型的大眾消費群比例為39%。
燈火通明的大都市 另一個關于中國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的關鍵解釋性變量是地域,也就是說消費者居住于什么類型的城市。這樣的說法大概源于網絡效應。當一個城市中大部分消費者開始具有新主流消費群的購買能力時,同儕影響、高質量產品的可及性等因素就會在更大程度上推動消費行為的變化。
應該說,中國一線城市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最高,它們為其他城市有可能發生的變化提供了參考。正如預期的那樣,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開支(尤其是在非生活必需品上的開支)更高。一線城市消費者每月外出就餐的開支比二線城市高35%,比三線城市高近50%, 比四線城市高77%。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在個人護理方面的開支比二線城市高30%,比三線城市高42%,是四線城市的兩倍以上。在旅游方面也是一樣: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開支比二線城市高1/3,比三線城市高近乎2/5,比四線城市高4/5。
我們也可以分析消費者對有關自身需求和品味的調查問題的不同答案。情感需求和個性化訴求對一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說更為重要,他們中有21%將“體現我獨特的品味”作為購買平板電視的關鍵購買因素之一,在其他城市,這個比例只有7%到11%。一線城市的消費者更有可能愿意為外觀精美的電子產品支付更高的價錢。這表明設計新穎的產品在大城市較之小城市更可能受到歡迎,因為小城市的消費者不那么重視產品的外觀,他們甚至更信賴一些設計簡單的商品,因為其傳遞出產品的可靠性。
相比之下,對比一線城市的消費者,“物有所值”是低級別城市消費者更為重視的購買因素。比如說購買洗發液,2/3以上的受訪者在低級別城市首要考慮的是全家人是否能共用這款洗發液;一線城市中,這個比例只有1/2。大城市的消費者中只有23%認為是否能全家共用是購買潤膚霜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而在低級別城市中,這個比例在37%到44%之間。
在一線城市,消費者對于品牌的忠誠度明顯高于其他地方。這些城市中2/5以上的消費者坦言自己只買喜歡的碳酸飲料;這個比例在低級別城市只有約1/4。在對于手機品牌的忠誠度方面,他們的回應也非常類似。
年輕人的嗜好 2020報告中的最后一個趨勢是,中國的年輕人群與年長人群相比更具有富裕國家消費者的特點,盡管不同年齡段的差異沒有不同城市群的差異大,但是在同樣收入的群體中這種年齡造成的差距依然明顯。在新主流消費群中,18-34歲的新主流消費群在購買時更愿意根據個人的喜好做決定:45%的35歲以下的新主流消費群出于追求自身的享受消費個人護理產品,對35-65歲的新主流消費群這一比例是37%。年輕的高收入人群較之處于同樣收入水平的年長的人群更愿意為最好的產品支付溢價(分別為41% 和 31%)。
毫無疑問,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也是將年輕和年長消費者區分開來的一個明顯因素。排除收入的影響,在網上研究家庭和個人電子產品的年輕消費者的比例是年長消費者的兩倍。33%的年輕消費者(年齡段在18-34歲間)這么做,而這么做的年長消費者(年齡超過35歲)只有18 %。
二分市場的兩全應對
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市場上的成功案例都是以規模取勝,即靠吸引大量秉持實用主義的消費者取勝。除了將目光集中在高端富裕人群上的奢侈品公司,在中國收益最大的公司還是那些可以說服消費者相信自己的產品最經濟實惠、物有所值,并能夠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特別是可靠性)的公司。很多情況下,它們在這個大的品牌傘下還會發展眾多子品牌,即使這些子品牌的目標客戶群屬于不同的價格區間,它們所傳達的基本信息是一樣的:購買我們的品牌,你會得到實實在在、物有所值的好處。作為中國包裝食品領域領先的制造商,康師傅就非常出色地執行了這個戰略。它們在同一品牌下銷售從方便面到飲料到餅干等一系列產品。寶潔公司, 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大型跨國企業在中國比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強調自己的企業形象,它們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值得信賴且追求卓越的大公司形象,竭盡全力地讓消費者放心并信任它們。
鑒于中國消費者行為和特征的變化比預期更快,很多公司亟需對自身戰略進行全面審視。在中國,特別是在內陸和低級別城市中,巨大的大眾市場依然存在,且利潤仍舊豐厚,企業可以沿用過去的營銷手段。但是只將眼光聚焦在這個客戶群體將意味著放棄更大的機遇,這個機遇就存在于人口數量及成熟度都在經歷跨越式發展的新主流消費群體中。
為了達到回報最大化,企業將必須投入巨大的精力及資源,同時兼顧大眾及新主流消費群。盡管這對每個產品種類和企業來說都意味著一套不同的決策和行動,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開發更加多樣化的品牌以及子品牌組合。對于很多公司來說,消費市場的二分情形可能需要一個兩全的方法:一方面要贏得快速增長的新主流消費群市場,另一方面是要鞏固人口依舊眾多的大眾消費群市場。
在新主流消費群市場中取勝 由于新主流消費群群體追求個性化的需求增長如此之快,企業將必須快速采取行動,以能夠與消費者情感需求“直接對話”的品牌制勝。企業的情感營銷不僅適用于汽車等產品,對牛奶和洗衣液等大眾化商品也同樣有效。
對消費者進行細致入微的研究并進行細分將是重要的第一步,這樣公司就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底是什么使得消費者對于某類別產品如此推崇。下一步就是針對個性化訴求興起最早的城市和城市群推出小眾品牌和營銷活動,尋求有效的方式為向其他區域擴張做好準備。企業需要用更加清晰的價值定位以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從而和不同的消費群體建立聯系。不能與消費者建立強有力連接的品牌和子品牌應當被裁掉, 這樣企業就可以調整品牌組合,給更加有效的新品牌騰出空間。近期一些企業建立了“本地”產品研發中心,他們還需要進一步制定有區域針對性的發展方案,使得已有的全球性產品能夠適應中國市場,或者重新設計開發新的產品。這些公司需要壯大自己的地區團隊,以便在產品上市方面,尤其是如何使消費者的訴求與這些產品建立情感連接方面,更具靈活性。
保持對大眾消費群市場的吸引 盡管到2020年,大眾消費群不再占中國城市消費群體的絕對多數,他們的人口占比仍將是36%,消費占比為23%。忽略這個細分市場將是一個致命的失誤。
篇5
【關鍵詞】 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化療;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臨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07
Observation of effect by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LU Yi.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Xinxi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linical effect by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ith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ngle CHOP regimen for chemo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0.63% than 71.88%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provides precise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This method contains good compliance and slight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Rituximab injection; Chemotherapy;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Clinical effect
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是說一種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 代表了一組遺傳學、形態學、免疫表型以及不同臨床預后效果的腫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1]。最近幾年, 患有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數量明顯上升, 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因本病死亡的人數也在不斷的上升[2]。對治療疾病時最重要的是實施有效、積極的治療方案。臨床上主要為內科治療, 通過對本病的化療以及分子靶向進行研究, 很好的提升了治療效果, 有效的降低了復發率和死亡率, 進而提升患者的生存時間。本院選擇2012年5月~2014年5月診治的128例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選擇2012年5月~2014年5月診治的128例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所選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診斷標準。其中男74例, 女54例;年齡25~67歲, 平均年齡(39±5.21)歲;類型:74例為彌漫性大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42例為濾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12例為其他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性CHOP方案進行化療, 具體為:1.4 mg/m2 d1長春新堿+60 mg/m2 d1多柔比星+ 600 mg/m2 d1環磷酰胺+100 mg/m2 d1~5潑尼松, 通過靜脈注射給藥, 每3周給予1次。觀察組患者采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 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375 mg/m2利妥昔單抗注射液, 通過靜脈滴注, 每3周1次, 經過4個周期的治療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 3 療效評價標準[3] 完全緩解:患者進行CT掃描未見直徑>1 cm的淋巴結, 觸診未及淋巴結, 細針或者活檢穿刺為陰性, 組織學或骨髓形態學檢查恢復正常;部分緩解:所有測得的病灶縮小>1/2;穩定:所有測得的病灶縮小≤1/2, 或者增長≤1/4;進展:所有測得的病灶比治療前增大>25%, 或者有新的病灶出現。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完全緩解38例, 部分緩解8例, 穩定10例, 進展8例, 總有效率為71.88%;觀察組患者中完全緩解46例, 部分緩解12例, 穩定6例, 進展0例, 總有效率為90.63%;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淋巴系統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就是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臨床上多選擇CHOP化療方案實施治療[4]。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運用CHOP化療方案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 但相關臨床實踐資料表明,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運用CHOP化療方案治療時也會出現一定的耐藥性, 同時也存在一定幾率的復發可能, 因而, 為了彌補CHOP化療方案中存在的不足, 在治療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時可以選擇其他藥物聯合化療實施治療[5]。
最近幾年, 臨床治療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運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 利妥昔單抗注射液主要是用于治療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的基因工程抗體, 這種藥物能夠特異性結合B淋巴細胞上的CD20抗原體, 運用介導與補體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將B細胞清除[6]。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運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時的臨床效果顯著。同時, 患者對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而且用藥引發的不良反應較小, 不但能夠提升治療效果, 而且還不會增加產生的毒副作用[7, 8]。
本文將所選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運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及單純化療的方法治療并進行對比分析, 經過4個周期的治療之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63%,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8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實施治療時, 選擇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同時患者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毒副作用不明顯, 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康愫意, 周立強.彌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進展.癌癥進展, 2013, 22(2):542-543.
[2] 王谷云, 姚紅霞, 林麗娥. R-CHOP方案治療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15例.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6(2):641-642.
[3] 陶曉明, 張華.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進展.內科, 2011, 30(5):741-742.
[4] 李寶林.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治療6例結外器官大B細胞淋巴瘤.中國醫藥導刊, 2011, 20(6):254-255.
[5] 李D, 劉卓剛, 郝良純, 等.中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利妥昔單抗聯合CHOP方案化療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循證醫學, 2011, 30(2):94-95.
[6] 吳雪虎, 歐陽學農, 房文錚, 等.骨原發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報告.實用癌癥雜志, 2011, 40(4):210-211.
[7] 陳潔, 王健民, 楊建民, 等.不同細胞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臨床評價.臨床血液學雜志, 2014, 34(5): 854-855.
篇6
要做到不談“非”色變,首先教師要對“非主流”有正確的認識。非主流指不屬于主流的事物,即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異端,人群中的異類等。非主流原本是一個很小資和小眾的圈子代表詞,是相對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所以非主流與負面、錯誤沒有關系。如今網絡上的所謂“非主流”,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種特殊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膚淺的社會現象,非主流所體現的深刻的觀念也被曲解為頹廢、傷感、痛苦等一些現在部份年青一代十分喜歡的字眼。
我們對“非主流”正確認識后,才能有一雙“火眼金睛”去區分學生的表現,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非主流”,如與眾不同的想法,不被多數人接受的觀念;哪些是披著“非主流”外衣的不良表現,如故作頹廢,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對于后者,我們教師容易發現,可以通過主題班會辯論、個別談心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從而對社會現象和事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對于前者,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即使學生的想法不被教師本人認可,我們也要像呵護花朵一樣呵護學生心靈。
九月份,筆者接手初一新生班,開學第二周我們舉行“談理想”的主題班會活動,有位同學說他立志要當一名百萬富翁。他的理想出人意料,一說完就有同學小聲議論,我也愣了一下,按照平常的做法,我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的“拜金主義”進行正確引導,說一些“掙錢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奉獻”之類的聽起來冠冕堂皇的話,可是我們對學生在進行這種主流價值觀引導的時候,這位同學會不會因為大家的不贊同而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呢?
他會不會因為這次經歷,下次就吸取教訓有這種與大眾不同的想法就不說出來呢?如果我的疑問答案是肯定的,這就不難解釋在中國為什么我們聽到的真話越來越少了。
篇7
一、高校非主流節日活動表現形式
(一)網絡化。
互聯網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塑造出一種與傳統農業社會和近現代工業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文明形態――網絡社會文明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網絡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發明與應用之前,人們走街串巷,穿堂過戶,溝通你我;2G網絡時代,人們用短信、電話交流感情,傳遞信息;3G、4G網絡時代,人們用微博、微信分享同一時刻,用社交網絡了解好友近況,用地理標簽感受彼此的空間位移……諸多現象的背后,是網絡帶寬的加大、網速的提升、通訊技術的革新。互聯網在改變人們溝通交往方式的同時,也為非主流節日活動的盛行提供了極佳的傳播平臺。現在,每年5月20日網絡情人節、11月11日網絡單身節等活動都由為數眾多的年青網民自發組織,他們通過虛擬網絡傳播搞笑類、祝福類短信、圖片等信息,增強彼此聯系,溝通彼此感情。這種活動在網絡世界開展的同時,也逐步從線上走向線下,從虛擬走向現實,從社會走向象牙塔。
(二)數字化。
3月7日女生節,5月20日、5月21日情人節,8月3日男人節,8月18日八卦節,9月12日示愛節,10月10日賣萌節,10月11日蘿莉節,11月11日光棍節,這些節日活動廣泛流行于校園內。殊不知,這些看似熱鬧非凡的節日背后,總有一連串數字的意義指代。以網絡情人節為例,每年5月20日和5月21日,被確定為信息時代的愛情節日。年輕人根據“0”和“1”音近或象形,將520寓意成“我愛你”,521寓意成“我愿意”的意思。這兩天,青年群體通過網絡或手機含蓄傳情、大膽說愛,而此類節日在高校校園里最生動的體現莫過于各類搞怪的橫幅或標語。由此,數字化愛情在高校校園也迅速蔓延開來。
(三)小眾化。
小眾化是指同一群體內部或不同群體的一些人基于某種共同的興趣、愛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個小圈子。在這種圈子里,他們相互之間的認同感比較強,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成員之間聯系較密切。他們主要靠興趣愛好識別“同類”。具體而言,他們從外部的服裝服飾、裝扮上來識別同類,同時,他們也會通過經常交流一些信息,看彼此是否對這些信息感興趣來識別。相對于主流文化活動,高校校園里出現的一些非主流節日活動依然只是在一小部分群體中盛行。當然,隨著互聯網等外在媒介的作用,小眾團體也有了聚合、互動、壯大并影響世界的土壤,并且這樣的小眾正逐步走向大眾。
(四)商業化。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眼球經濟時代,各種商家包裝、炒作、跟風日益興盛。一方面各路商家賺得金銀滿缽,另一方面高校學生亦獲得優惠。以2014年8月為例,8月1日,聚美優品推出4.5周年慶;8月3日,國美推出“男人節”;8月12―14日,蘇寧易購推出“姨媽節”;8月14日―16日,唯品會推出“撒嬌節”……僅僅8月份,各大網絡電商推出的節日就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繼淘寶推出“雙十一”促銷節日并取得驕人成績之后,電商造節似乎成了一種風氣。在一項隨機電話訪談中,更多學生表示自己有網購經歷,而且在節假日期間更突出。
總體而言,非主流節日活動在高校校園里正影響著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隨著網絡、新媒體等媒介的加入,這些非主流活動正呈現出:消費走向、娛樂走向、庸俗走向的趨勢。
二、高校非主流節慶活動盛行原因
高校非主流節慶活動的出現是多方面原因的共同集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相對缺位。
傳統節慶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標志與集體文化記憶,然而,隨著大眾一味追求現實經濟利益和物質享受而忽略內在精神食糧的補給時,一個民族節慶活動也就隨之淡化。而這背后則反映的是傳統文化的流失。當一些人對傳統文化漠視時,一些在校大學生則更加失去了零距離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
(二)公眾人物的導向。
公眾人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當美國加州宣布10月16日為加州的“喬布斯日”,以紀念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這本應只是美國一個州的節日,但一批“果粉”(喜歡蘋果產品的粉絲)紛紛對該節日表現出一份親切感和歸屬感,認為“果粉”有了自己的節日。類似這種因為公眾人物的導向而出現的非主流或者在高校校園也屢見不鮮,例如:在大學生中日益盛行的每年11月11日網絡購物節、動漫cosplay等等。
(三)朋輩影響。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便是群聚的高級動物,就當代大學生而言,大學生朋輩群體是由一些年齡相近,興趣愛好相似,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這些同輩群體能夠滿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朋輩群體不僅給予在校大學生個體以群體歸屬感,并讓他們感覺自己有依靠的團體,而且由于這一群體是由地位、年齡、興趣、愛好相似的人組成,所以他們更能夠了解彼此的心境,談論的話題也會更加符合這一群體的心理需求。因此,當群體中的某一個或某一部分人開始涉獵新鮮事物時,其他個體也會爭相相仿。
(四)外在傳媒導向。
正如霍克海默所言,收音機和電影絕不亞機和槍炮的作用。新聞傳媒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信息傳播、輿論導向、潮流風尚引領方面的魅力更是無窮。生活中,各種媒體為用戶提供了適時記錄現場動態,表達個人情感的交互平臺。這些用戶中,不乏青年大學生的身影,他們是這些新媒體的鐵桿粉絲團。他們利用這些平臺、傳播動態信息,圍繞時事熱點話題發表評論,針對感興趣的話題暢抒己見。同時,這些動態信息被朋友圈相互轉載,形成了如同核裂變式的傳播效果。
(五)校園壓力適度排解。
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使最富激情的大學生們的思想受到了各種沖擊,使他們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理承受了更大壓力。人們往往只關注大學生身上閃耀的亮點,諸如知識豐富、思想解放、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等,然而對大學生面臨的各種挑戰及其造成的種種困惑,對大學生脆弱的心理所承受著的重重壓力卻關注不夠。目前,大學生普遍在學業、就業、人際關系、戀愛等方面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為此,不少大學生利用一些非主流節日活動來自娛自樂達到適度排解自身壓力的作用。
三、高校非主流節慶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
當前,非主流節慶活動正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生動寫照,這些節慶活動正日益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導向、心理坐標與價值選擇。因此,挖掘非主流節慶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點已勢在必行。
(一)轉變觀念,多元共生。
高校是青年學子聚集的地方,因此也是青年非主流文化最活躍的場所。面對各色另類的、非主流的節慶活動,需要抱以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并利用非主流節慶活動存在之道去透視、折射出主流校園文化活動的困境和缺陷,發揮和轉化非主流節慶活動的創造性元素,融合傳統文化精髓,賦予高校主流校園文化活動深厚文化底蘊,并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尋找到文化認同。目前,在大學校園里,非主流節慶活動以其自成一體的表現形式,依靠獨特的行為符號,以迅疾而廣泛的方式在大學校園占據一席之地,它存在的價值和空間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不能一味地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擠占它。主流與非主流文化活動和諧相處、相互融合才是校園文化發展的動力。高校要以客觀的態度和辯證的方法來對待非主流文化活動,要從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尊重和承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努力為學生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價值取向,要加強溝通和引導,提高學生思考力、鑒別力,從而自覺地選擇和接受優秀文化精髓。
(二)堅持主流,尋找融合。
面對多元文化和價值的激烈碰撞與融合,一方面要堅持以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地位,堅持用價值觀占領思想陣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決抵制反主流文化和種種錯誤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引導大學生做出理性的文化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要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有的放矢地改進主流文化的傳播方式,采用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他們更易于接受。
篇8
關鍵詞:互聯網;非主題文化;傳播
一、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起源
在現今互聯網網頁的瀏覽中,你不難發現很多以“非主題”命名的文化現象,如非主題涂鴉藝術、非主題攝影、非主題詩、非主題創作、非主題營銷、非主題服務、非主題活動,非主題環境創設、非主題空間、非主題愛情、非主題公園、非主題風景、非主題聚會、非主題系列、非主題變奏、非主題城市、非主題模式等,作為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傳播現象,“非主題”文化傳播正在網絡上悄然流行開來。
如何界定非主題文化。從字面理解非主題文化應該是一種與主題文化相對的文化取向。雖然還沒有人為非主題文化下過準確的定義,但我們從其表現特征上可以發現:非主題文化現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時提倡“回歸”自然,強調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樣生活格調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動、藝術創作、感情交流和景觀。它是對社會過于單一化意識的一種反叛,也是后現代主義在文化意識領域的一種表現。后現代主義從內容上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立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
非主題文化繼承了解釋學反對傳統哲學對本體、本質的追問,否認中心、整體性、認識性、客觀性,強調主體對事務、對象的解釋、理解,注重從主體出發而發生的主體與對象的意義關系。主張多元、主觀和不確定。這也是為什么非主題文化強調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樣生活格調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現代主義的代表羅蒂的反對真理符合論,也在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上成為很多人的理論依據。真理只是“我們最好加以相信的東西”而已。所以不要讓真理再壓迫我們了。我們相信與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縛都要被打碎。
作為另一位后現代主義的代表德里達就認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讓各要素之間、等級結構的兩極之間進入一個自由嬉戲的范圍。所以善的、惡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惡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戀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個性的和沒有個性的都能成為非主題活動的受邀者,德里達認為事物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質,一切都是變動的、不確定的,意義只存在于解釋者的解釋行為中,“閱讀就是一種誤讀”。也正是非主題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題活動取得了主題活動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當然,非主題文化核心還主要來源于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奧塔,他宣告:元話語已經過時,元敘述的社會語境如英雄圣賢、拯救解放、偉大勝利等已散入了后現代知識的雜亂的星空中,人們不再相信偉大“推動者”、偉大“主題”,人們只運用“小型敘事”,只相信后現代世界是一個“凡人”的世界。
哈貝馬斯則竭力主張用談話、溝通、理解來達到不同人、不同群體的一種具體的共識的過程。這也就是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十分活躍的理論依據。
二、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表現與特征
哈貝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為非主題的即沒有通過理性和論證的世界。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贖是通過交流、溝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進而實現共識的過程。在哈貝馬斯理論框架中,他把普通語用學首先定義為關于理想的話語環境的學說,他認為在理想的話語情境中:“所有參與者無保留地追求加強語義的語言目標,以便達成共識,為各人所追求的行動計劃能一致協調奠定基礎。”“共識的范圍越寬,合理性就越大。網絡環境顯然是哈貝馬斯最佳的理想的話語環境。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認為,網絡構筑了“賽伯空間(Cyberspace)”,而在“賽伯空間(Cyberspace)”這個虛擬世界里,意味著對于每一位獨立的個體可以有著一種與真實社會不同的放松的感覺、放松的心態,你的態度、你的興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與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與共識,直接可以決定你有無數的聚合與分離,在線與離線,創建與刪除等等情況發生。而另一面,該空間的開放性特征類似于對物理空間物象性的理解:我們似乎沒有能力想象空間怎么會是有邊界的。正是這種開放性它也為個性化游牧與對話創造機會和可能。只要愿意,網絡就是一個永恒“自由”的互動過程。“自由”的牽引者一是興趣,二是對話后共識和理解,這種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態,網民只有在這種心態中,才可以參與話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才可以擺脫強制、統治、權力游戲等純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動機;才可以把那些潛在于我們的斷言中的認知性的、規范性的、表現性的三種有效性要求區分出來,并且僅僅通過辯論達到這種區分;才可以使人們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連續的基礎達成共識;才可以達成一項合理的同意,這項同意可以根據進一步的協商進行修正。所以無論是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贖溝通理論的實施還是哈貝馬斯所代表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形成的非主題文化傳播,必然借用網絡獲得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縱觀網絡傳播,從搜索引擎到網站、博克、論壇,從點擊、鏈接、超鏈接無處不留下非主題文化傳播的影子。網絡空間不僅有冠以“非主題”名頭式的藝術創作、活動、組織和種類繁多的形式,還有很多隱性的非主題文化傳播,譬如聊吧、網絡小說、QQ、網絡在線等形式,就是在這些虛擬交互空間里,網民通過聚會、對話、發圖片、發帖子、作動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見個性化的語言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戲謔、調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種非傳統的另類表達呈現在網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誠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創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還可能是開放又帶有個人狹隘,可是無論怎樣,網蟲們在互動交流中決不乏個性的展示,決不乏民眾藝術的誕生,決不乏共識的達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裝、社會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為面向網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溝通里,山寨版的《春晚》、《無極》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達成的共識中,“俯臥撐”、“林卡脖”、“劉內褲”、“楊不歸”成為人們共同征討的對象;而“打醬油”、“不怕雷到你,就怕?遄約骸庇直硐至巳嗣嵌醞?絡輿論變身網絡暴力干擾人們的現實私人空間時,網民“關我x事”的從容心態贏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鳴;“很黃很暴力”小學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語,則將網絡“新道德”問題提到了一個高度令廣大公眾思考。而諸如“山寨家電,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現象”、“正龍拍虎”、“不能太陳冠希”等網絡流行語所構成的另類網絡對話與文化傳播,既是非主題文化傳播的網絡表現又展示非主題文化傳播的網絡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類的表達、對話、溝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題文化網絡傳播之外,在藝術創作方面的非主題文化網絡傳播又呈現自己獨特的風景。
有的網絡藝術家在談“非主題內涵”時,就明確反對創作時意義的導引和解讀,他們認為“非主題內涵”躲避了“意義”的預設,從而讓鏡頭“發現”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這也正是攝影之所以成為攝影的意義所在。于是我把紀實攝影的文本特征定義為——“非主題內涵”大于“主題內涵”,在網絡上我們看到有的讀者把現當代梭羅《種子信念》看作為“非主題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們是這樣評價梭羅《種子信念》的,作者所觀察的植物以種子傳播的各種情況,細致敏銳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純真到了“素以為絢兮”(《論語,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學家的著作,它里邊的那種內在的閑靜與飄逸可與陶淵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對于我來講是非主題的、自由的和引發生命感的。讀它讓你做久違了的美夢,平和的、稚氣的、慢節奏的、不隱藏著陰謀詭計的。讀某些文化作品其實對人的精神無益,催人老;而讀梭羅的書,讓你復原,讓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非主題”創作是很難用單一的思維去詮釋的,它具有后現代主義思潮所強調的不確定性、異質性、無序、平面化等特點,如果我們非用整體性、確定性、權威、統一性去詮釋作品,只能是誤讀和無功而返。“非主題”創作呈現給我們讀者的往往是情境、靈魂和歸宿,是渾然一體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語言的,也是靈魂的交流與溝通。所以網絡成為“非主題”藝術創作傳播的間接渠道,但同時“非主題”藝術創作又為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豐富了內容和改善了審美趣味。這也為“非主題化”文化傳播迅速在網絡走紅奠定了條件。
三、非主題文化傳播的本質與走向
有人把“非主題化”放在與主流文化相對立的地位,認為主流應該是一個時代的大眾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張揚個性、另類、非大眾化,不盲從當今大眾的潮流,講究符合自己心性、個性的創作、態度和表現,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題化”文化。還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題文化看做是一種體驗,而作為一種體驗。必然要經過行為主體的感覺思考與行為。相對于湮沒于共性的蕓蕓眾生來說,非主流、非主題意味著對個性的強烈要求。其實人皆有個性,但是在弱化個性的現有社會體制中,一直表現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個環境,有一份勇氣,甚至說有一份勇于孤獨的勇氣和魄力,那么網絡環境就催發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殼絕大多數個性種子的生根發芽,也許有一天他們就會從虛擬世界走出來。來到現實世界開花結果。所以說,個性的表現,不是每個人都有,但在網絡世界,也許每個人都會長出自己的“脾氣”。
對于哈貝馬斯來說,非主題文化是不具備他所謂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與論證的過程。哈貝馬斯所認定的有效性即理論話語涉及我們命題的真實性,實踐話語與我們行動的公正性相關,而審美的話語著重在我們能真誠地表達我們的情感。但是他同時又說:規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題,這三個世界是我們意義的根源,也是科學、道德、法律、藝術的母體。從他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哈貝馬斯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構,他與其他后現代主義的代表們是有著思想差異的,尤其對解構而不建構他是不贊同的。但另一面他為了建構使他又回到了他們所批判的工具論中來。
但無論怎樣,哈貝馬斯把非主題的世界看作是藝術的母體,那么非主題文化傳播的本質顯然是屏棄社會人為功利心態的紛擾,屏棄單一意識的導向,回歸母體尋找藝術之源的元態生存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表現形式,其目的顯然想找回被異化自我,找回原生態的創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當然,非主題文化在這個基本框架中又衍生為有元生態氛圍的非主題環境,有元生態感覺的非主題活動,有自然那種輕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題小說等。
非主題還是非主流文化都應該保持它的活力。這個活力不是指其存在與否或正在運行與否,而是指其創造的能力。而網絡空間正是創造力揮灑的樂園,今天非主題還是非。主流文化能夠在這個空間里流行,就證明非主題還是非主流文化還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創造力,盡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兩種結局:一、消滅;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風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歷史創造力,不能與時俱進的發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漸淪落到一種時尚了。
篇9
就在最近,“殺馬特強子”、“留幾手”、“殺馬特龍少”等微博紅人,塑造了自己的“殺馬特”形象。他們的微博用語中,東北土話等方言成為佐料,東北××屯、河南駐馬店、北京二撥子村等是這些微博用戶的一個假想來源地(而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是農民工流出地或居住地)。但顯而易見地,這些迅速走紅的博主并非真正的農民工群體,而是百分百的文化知識精英,只是借用或惡意使用這套語言與形象,用以嘲諷取樂,以制造網絡狂歡,每一句話都將反諷進行到底,從而在文化尊嚴上,徹底貶低“殺馬特”這一群體,強化了社會公眾對于此群體的歧視與隔離。
被“殺馬特”的青年們,與去年流行起來的“洗剪吹組合”形象一起,構成了當下中國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從社會學意義上看,他們如何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納 (現在是被嘲笑),如何完成自身的個人的現代化(現在是半現代化的驚悚穿著),這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社會局勢。特別是它與“小清新”的對比關照,能展示出中國文化多元化背后的文化區隔與文化歧視。
那么,“殺馬特”到底是怎樣一個文化群體,他們的存在對我們理解今日的中國社會又有何意義? 這正是筆者要探討的問題。
“殺馬特”是怎樣煉成的
“殺馬特”群體,有許多可辨認的文化特征。在社會學背景上,他們多為農村出來的“90后”,中學畢業或中高職技校畢業。在其文化選擇與喜好上,各種網絡口水歌曲是他們的最愛。從生活方式看,他們的服飾是廉價的地攤貨,使用的是國產山寨手機,然后用之自拍放到QQ空間,除此之外,他們的照片也有很多是在照相館拍攝,背景通常是一塊湛藍色天空的幕布,或街頭大頭貼機器拍攝的大頭貼。生活狀態上,他們從學校走出后,直接離開了家里人,進入鄉鎮以上的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郊,租住在價格較低的民房或地下室,且是多人合租。職業上,成為理發店員工、保安、餐館服務員、富士康這類工廠的工人,是他們主要的就業去向—也不排除個別在一些“灰色”與“黑色”地帶的工作。和父輩很多從事建筑業的苦活累活不一樣,他們很難承受高強度的體力活。交際的圈子,也是同齡的老鄉為主。當然,也延伸到網絡世界,通過玩勁舞、QQ視頻等,結識同齡的同興趣愛好的網友。業余活動的地方,就是網吧、迪廳、路邊大排檔等。
倒推文化淵源,“殺馬特”的“煉成”受到了2000~2010這10年間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傳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則沿襲自歐美國家的青年亞文化。
但到了“殺馬特”這里,這種青年亞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歐美國家標新立異、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屬風格或哥特風格。相反,他們的這個形象,是試圖接近主流的一次失敗的努力。
“殺馬特”們努力構建一個自己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然后試圖模仿之,在相似的群體中形成一種風潮。他們一直在試圖接近城市文化,成為他們的一員,但是融入城市文化對于這個群體來說無疑太奢侈了。他們的經濟能力無法讓他們實現想象中的生活方式,于是,夸張的外形、廉價的服飾、國產山寨手機與網吧低像素攝像頭的自拍照,塑造出了他們現在的形象。他們自認的流行時尚,在眾多城市人看來,卻是驚悚、夸張、“二逼”、土氣,和穿著劣質西裝配著運動鞋的農民是一個性質,只不過是另外的一種鄉土氣息,是一群21世紀的“閏土”。結果,在這個消費社會,他們成為了審丑狂歡的消費品,和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等一樣,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與小清新的文化區隔
與殺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續流行的“小清新”之風,它在青年文化形態上,與之構成了一個兩極化,各處一端,絕無交叉。它們二者的差距,并非嬉皮士與雅皮士之間的差異,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矮矬丑”的屌絲與“白富美”的女神之間的距離,而這距離是賣多少個腎也難以填補的,構成了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在《區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區隔出的社會分層。
小清新是以接受過大學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女生為主,同樣具有可辨認的文化特征。著裝上,熱衷淡淡的清雅色系,布鞋、白色亞麻襯衫和長及腳踝的棉布裙子、無鏡片眼鏡、運動裝;“武器”裝備包括筆記本電腦、LOMO相機、單反、iPhone,然后照出且經過PS的唯美的、逆光的、暖色調的各種照片;生活方式上,喜好在校內網或微博上發狀態、發美食照片、上星巴克、喝依云礦泉水、抱布娃娃,養寵物狗;喜好旅游,鼓浪嶼、麗江、烏鎮、港澳臺、境外特別是韓日歐是她們心中的圣地;村上春樹、安妮寶貝、陳綺貞、柴靜、劉瑜是她們的文化偶像。她們鄙視粗俗的“殺馬特”,也不鳥憤世嫉俗的憤青,還時不時地裝個萌,發個嗲,也會對時事有些關心,但更多的時候,她們是沉溺在自己小圈子的世界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見”、“默然相愛,寂靜歡喜”成為她們的黃金絕句。她們很多是前幾年的“非主流”轉型而來的,又成為 “布爾喬亞”、“小資”的后備軍。
“殺馬特”與“小清新”作為同時存在的文化現象,但其二者權力話語完全不同,這也造成了它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待見。如果說“小清新”們日益被指認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說“旭日陽光”們被媒體包裝成一種草根文化,那么“殺馬特”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雜草文化”,他們長在人們無視的地方,長成后也是無人關注,不僅不被尊重和重視,甚至還可能面臨被調侃、被消費、被迅速忘記的命運。
尷尬的“第三元”
改革開放之后,因社會流動的加劇,所謂的 “盲流”終于得以正名。最早進城的、生活改善起來的第一代農民工們,開始和城里人一樣,穿起了夜市地攤上購買的衣服,也夾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別上了手機。但社會并沒有讓他們真正地落腳城市。一轉眼20年過去了,他們的后代也從農村走了出來,進入了城市。但命運又開了一次輪回的玩笑,他們的下一代,又在學習城里人樣式,卻成為了不農不城的“殺馬特”。嚴格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已經不再是農民了,只是戶籍依然將他們烙印在這個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門,對于他們已經洞開,但城門之后,還有一層厚厚的擋風玻璃在隔絕著他們。
篇10
渠道擁擠
“2011年基金銷售的第一個忙季,比以往時候都要來得早一些”。從歷史數據來看,1月份往往是新基金發行淡季,然而今年元旦過后的首周,就有15只新產品齊齊“搶灘”新基金發行市場,本周在發的新基金數量更是上升到25只。分析人士稱,多通道審批制度的實施將使今后基金發行的淡季效應逐漸消褪,頻繁發行或將常態化。
然而相較于基金產品的發行提速,銷售渠道并沒有相應拓寬,基金公司由此面臨傳統銀行渠道銷售能力趨向“飽和”的境況。“最近基金真的不好賣”,這是近期部分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某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銀行賣基金,一要看你基金公司有沒有打得響的“名氣”,二要看你有沒有談條件的“豪氣”,三要看你有沒有錯開高峰的“運氣”,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湊齊了才能發出個好成績。
常來常“網”
在傳統渠道銷售遭遇擁堵困局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轉而開始在網絡營銷這種“非主流”營銷方式上加大推廣力度,以期在時下激烈的基金銷售競爭中出“奇”制勝。
據記者了解,較為普遍的基金網上營銷是在公司網站上針對基金理財推出各類營銷文章。例如,大成基金公司在公司網站顯著區域打出廣告宣傳正在進行的“秀出我的省錢經”營銷活動,投資者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分享理財經驗、給出建議三種方式參與,同時進行有獎征文;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近日推出“小錢大投資”的營銷活動,宣傳正確的理財思路,并配合該公司新基金宣傳。
而隨著“微時代”的來臨,基金公司也逐漸將網絡營銷的觸角伸向影響日益廣泛的微博領域。據統計,目前至少有近一半的基金公司開通了微博,并嘗試在該平臺上市場觀點、投資策略、業績報告等內容。
此前,大成基金在去年底深證成長40ETF基金發行期間,利用微博進行宣傳;鵬華基金同樣在微博展開“鵬華債基大英雄喝彩亞運”、“激情亞運鵬華助興”、曬新年心愿等活動陸續開展,粉絲跟帖踴躍;長盛基金更是推出“轉發微博送基金份額”的活動。據介紹,長盛基金營銷部出資購買1500份基金份額,設立一個獎金池。在活動期間,一個粉絲轉發長盛基金微博一次,獎金池份額便增加0.1份,在活動截止日之后,長盛基金將統計獎金池里所有的基金份額,并從轉發過微博的人士中抽取兩名,將份額獎勵給這兩位轉發者。
效果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