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船冰心范文
時間:2023-03-19 16:0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紙船冰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樣的教學流程看似四平八穩,但是這樣的教學少了一個至關重要、靈魂式的東西――文學的味道。單從本單元的教學總要求來看,“親近文學”并沒有在這節課里得以體現,這明顯背離了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回到文學教學的正道上,找回文學教學的味道呢?
一、比較式誦讀,引導學生初步品析文學之味。
任何作品的賞析都是由誦讀開始。但是在具體過程中,不少教師要么是任由學生自主誦讀,要么僅僅滿足于音頻范讀。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時發現學生誦讀的問題,后者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誦讀方法。
在誦讀方面,比較式誦讀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種誦讀,是學生與教師之間誦讀的比較。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誦讀,將各自真實的文學誦讀狀態原生態地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真實記錄學生的誦讀情況,特別是錯誤的地方;然后,教師范讀,讓學生比照自己與老師之間誦讀的差異,教師重點糾正學生誦讀錯誤點。第二種誦讀,是學生與音頻材料之間的比較。音頻中的誦讀大多由專家錄制的,一般較為標準,教師要組織學生傾心聽讀,在比較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通過反復聽讀、跟讀的方式,最終學會契合文學節奏的誦讀方法,讀出文學的味道,進而喜歡上文學誦讀和鑒賞。
二、探究式精讀,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學之義。
如果說比較式誦讀僅是從淺表層面理解詩歌的話。那么,探究式精讀則是更深層級的鑒賞,是進入文學殿堂的深度體驗。
首先,應引導學生探究冰心選擇紙船作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讀全詩,可以發現疊紙船是作者在當時情境中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時,她遠離家鄉、母親,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學。在船上,她關聯性地想到了用兒時疊紙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復雜的情感。另外,作者選擇的紙船都是很小的,就像當時的她一樣是孤弱的、處于旅途的風雨飄搖之中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紙船與作者重影,這兩者之間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學生將其畫上等號去理解。
其次,對本文主題的探究。有的教師直接引導學生從這首詩歌的副標題“寄母親”中獲取啟示,得出思念母親這一主題。這個方法有一定的鑒賞、解題指導意義。但是,對主題內容豐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為這種快捷而“流失”了眾多有效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到對母愛的謳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寫自己對母親的思念,實則內蘊著母親對自己女兒的眷念之情。其實,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女兒思念母親,是因為母親愛她;母親能夠在夢里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是因為她白天一直在牽掛著遠行的孤女。于是,從這兩個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愛的主題。如果僅有母愛主題,這首詩歌似乎就顯得單薄許多。教師可引導學生研習冰心疊紙船,希望其入母親的夢這個系列活動。從常理來看,這是不現實的,是一種虛妄的幻象;但從心情來看,這是童真的體現,正因為這種童真使得詩歌的表達具有了想象的張力,使得情感的表達既真又幻,使得母愛主題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顯。
三、交流式悟讀,引導學生多維碰撞文學之光。
每一個學生對詩歌文本的解讀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處于淺表層面,有人的理解比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較全面。對于文本解讀,每一個學生乃至其與教師的交流式悟讀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經由多層級的思維、思想碰撞,文學之光才會燦爛,深入人心。
第一種交流是學生與文本的交流。當前文學教學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少有深度研習文本的好習慣,大多滿足于一次性的閱讀與理解。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潛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種交流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是客觀事實。為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表達自己對詩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種交流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對詩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學生一個層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就顯得相當必要。在具體操作時教師不可過早地表露自己的觀點,不然會出現“一言堂”現象,學生會處于教學的弱勢地位,習慣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師的觀點。
篇2
李恩杰:2013年,中國劇協舉辦了“中國歷代文化名人戲劇創作工程”劇本征集活動,《屈原》讓我們眼前一亮。作者是文化部戲劇處處長呂育忠,他醞釀了十幾年,創作出這部劇,可以說是厚積薄發。從北京京劇院來說,創作的選題應該和劇院的地位、劇院承擔的責任相統一。我們認為北京京劇院的戲應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應是大氣蓬勃、輸出正能量、能夠立得住的戲。通過立戲,延續和提升劇院在京劇發展當中的作用,并且鍛煉演員隊伍?!肚愤@個劇本與劇院選題的方向、要求比較吻合。
北京京劇院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組織了當今京劇創作方面最權威的專家,選擇了近幾年發展勢頭強勁的青年演員。屈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的文化名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把他在舞臺上展現,讓更多的人通過看京劇了解屈原的偉大人格。
當今,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應當提升,北京京劇院要發揮文藝院團應有的作用。我們希望《屈原》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樹立做人做事的追求方向。
記者:5月6日、7日,《屈原》在梅蘭芳大劇院公演,引起了不錯的反響,很多觀眾對劇中舞美、音樂、人物扮相等方面的創新印象深刻。在堅持傳統和創新之間,如何把握這個“度”?
李恩杰:《屈原》公演后,總體感覺初步達到了最初的設想。屈原是中國的文化巨匠,劇本承載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觀眾對這部戲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觀眾觀看之后評價說,這是一部多年沒有見過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戲。
《屈原》在傳統京劇的基本框架之下融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今天的京劇到底應該做成什么樣?既保留傳統,又要讓今天的觀眾――特別是不了解傳統京劇的觀眾――能走進劇場。怎么做?完全按照傳統老戲的方式去排,那是不行的。想要創新,必須弄明白哪些是符合規律、能被觀眾認可的;哪些偏離了京劇的本體?!肚芬粍〉某钭龃虮M量保留傳統京劇的精髓,而在服裝、人物造型、舞臺樣式、音樂上嘗試創新,總體效果還是挺好的。我們還會在聽取多方面意見之后再作調整。
創新和改變怎樣才能不違背京劇的基本規律,這是我們最為看重的一點?!肚饭莺?,我們連續召開了若干個研討會,邀請戲曲界最權威的專家、戲迷、票友暢談自己的想法,最后京劇院內部還要開展演員和主創的座談會。6月3日、4日將迎來第二輪公演,我們要提前拿出整改方案?!肚肪哂幸粋€良好的基礎和起點,今后要不斷打磨、提升。
記者:對于京劇本體的把握一直是排演新戲的重點難點,《屈原》一劇在這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李恩杰:京劇的本質特征是虛擬、是程式。在《屈原》的舞臺設計上,我們堅持盡量避免采用過多的實景。但是不是就非得回歸一桌二椅?按照老戲的模式?這就是我剛才談到的既堅持傳統又勇于創新。這部戲有強烈的現代感,但是空靈的、虛擬的,并未脫離京劇的本體。舞臺設計使用了T形架,上面吊裝著屋頂造型,根據需要產生變化――這個組合關系表現宮殿,另一個則可代表監獄。這種虛擬和一桌二椅從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記者:北京京劇院每年都會推出不止一部原創劇目,始終走在各大京劇院團前列。新戲的創排也意味著要克服更多內在和外在的壓力。
李恩杰:只有新戲,才能真正與我們今天的觀眾和時代對接。只有創作越來越多的新戲,才能產生好戲。要允許失敗,經典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佳作,這才是真正的規律。我們希望社會能夠給予京劇創作更為寬松的環境,以更適應今天觀眾的需要。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會長張永和先生提出:“對老戲要嚴,對新戲要寬。”現在我們正好反著來,誰要拍一部新戲,往往會被批評淹沒。但對經典老戲,隨便演、亂演的情形屢見不鮮,大家見怪不怪。老的經典毀了,新的經典出不來,京劇不能這樣下去。
篇3
為規范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進一步提高報告質量,有效防控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傳染病信息報告是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成效。各縣、區衛生局和市直有關醫療衛生單位要充分認識傳染病報告的重要性、復雜性和持續性,成立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組織,嚴格按照衛生部《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報告制度,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專人負責,加強管理,不斷提高傳染病信息報告的質量。
二、規范程序,及時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加強傳染病信息報告相關知識的培訓,增強臨床醫生的報告能力和水平。傳染病病例的發現、登記、填卡、通知、疫情信息管理人員要實行首診醫生負責制,首診醫生發現法定報告的傳染病病例后,要進行認真登記,規范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及時與醫療機構疫情信息管理人員溝通信息。首診醫生不能排除是法定傳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醫療機構要盡快組織專家組會診。傳染病管理人員要及時收集傳染病信息,及時、準確地進行網絡直報。嚴禁因臨床醫生和傳染病管理人員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協調配合不力等原因造成傳染病病例緩報、漏報和亂報、瞞報現象的發生。
三、嚴密監控,及時審核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尤其是各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明確專人負責傳染病網絡報告的審核工作。審核人員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每天對轄區內各醫療機構網絡報告的傳染病信息瀏覽5次(白天上、下午各2次,夜間1次),認真審核轄區內各醫療機構上報的每一例傳染病信息。手足口病重癥病例或聚集性病例,重大傳染病疫情,如霍亂、非典等以及暴發的不明原因疾病,要立即核實。對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醫療機構反饋,必要時,要向當地衛生局匯報,以便及時有效處理。要注重做好節假日期間的審核工作,嚴禁因審核不及時,導致集中審核現象的發生。
篇4
【關鍵詞】中國青少年 長期的心理壓力 高考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 厭學 緊張的人際關系 健康心理培養 并重
2006年5月24日的泉州晚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遼寧省桓仁縣一個重點高中的尖子生王家興忽然懼怕上課鈴聲,1994年即當年高考前夕“臨陣脫逃”休學。原本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他休學后回家竟發展到不想聽見人說話,不想見任何人。只好躲進山里,成了一個連家人都很難接近的怪物。后來,又發展到了一天24個小時都要在四肢上套上塑料袋,成了一個可憐可笑的“袋中人”。這位袋中人被診斷為患有強迫癥、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
現有的心理研究顯示: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的精神病,有調查顯示,青少年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慮不安、恐懼、神經衰弱和抑郁情緒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以上。大多數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長期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時,容易導致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心理疾病。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全球化的中國人民處在一個吃喝不愁的和平、穩定時期,為什么中國的青少年會有“長期的較大的心理壓力”呢?
筆者試分析如下:
根源:高考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
作為我國升學考試制度之一的高考自1977年恢復以來,確實對調動中小學積極性,監控基礎教育質量,對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為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渠道,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公平和公開,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無法取得推薦上大學資格的普通人,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977年中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27萬人,比例是21∶1。如今這些人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參與者?!?《檢討中國高考制度》新華社 《環球》雜志)
可是當中國走進20世紀80年代時,中國流行的思想是“從蘇格拉底的‘知識就是德性’到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再到今天的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就是金錢’,知識越來越為科學所專用,越來越與人的德性和品格相脫離,即知識越來越成為純粹理智性的計算和操作性的工程技術?!?盧風《知識與智慧:現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3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教育必然地在這追求知識、技術、實用技能的世界現代化洪流流動過程中異化為純功利性的訓練。中國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也違背了彌補人才斷層的“不拘一降人才”的設立初衷,異化成了“人生第一考”“一考定終身”的狀態。高考分數自然而然被當作了唯一的評判標準。
統一的高考制度用同一標準選拔學生,嚴重扭曲了我國社會的人才評價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觀念。由于這個制度是國家推行的,在人們心中具有權威性,因此,家長和社會用這一標準評價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門用它衡量學校、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優劣,家長用它要求子女。然最終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國教育的對象--學生。統一的高考制度嚴重扭曲了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幸運地跨入大學門檻的大學生也由于長期的壓力得不到釋放再增添強大的就業壓力,自然沒能幸免心理疾病的侵害。
1.嚴重的厭學情緒
高考,考的不僅是應屆高中畢業生,也對整個教育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小學、中學,甚至幼兒園的教育,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為高考進行的各種考試在當代的中國青少年眼中成了一個魔鬼,它吞噬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青春、理想和夢,留下是一個會死記硬背的軀殼,學生成了只有知識、技能而無生氣、活力的“知識動物”。“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世人的眼里,高考的失敗就是人生的失敗,考試能決定的東西太多了。而家長、老師一味地強調考試更加重了學生的厭惡的情緒和恐懼的心理。據《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有三份之二的學生感到考試壓力很大,66%的學生認為“分數對一個學生很重要”,58%的學生認為“考試對自己的壓力很大”,而50%的學生對于“現在的成績不好沒關系,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能力”的說法持否定態度。老師為考而教,整齊劃一的教材,整齊劃一的教學方法;學生為考而學,整齊劃一的個性,整齊劃一的創造色彩。
因此,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缺少求知的激情,學習由此成為了一種勞役。當代中小學生的厭學情緒非常的強,他們覺得學習就象一個惡魔在纏繞著他們。據《中國婦女報》1999年8月8日的報道,對北京等10個省市3000名中小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表明,高中生僅有4.3%是因為喜歡讀書而上學。我厭惡上學。因為永無止境的大小考,填鴨式的灌輸知識,龐大的作業量使我吃不消,因為來自老師家長及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壓力使我難以承受。我不喜歡這些,不喜歡背著十幾斤重的書包,天天起早貪黑的去受折磨,不喜歡天天穿梭在老師的臉色和家長的責備中。(《北京晚報》1998年3月22日)
不堪巨大的學習痛苦和精神壓力的青少年有很多選擇自殺、殺父、殺母、殺老師以使自己從重負和絕望中徹底解脫。1992年11月16日一個邊遠偏僻的山區小鎮,5個女孩(三個9歲,一個8歲,一個10歲)因感到讀書太難和滿足不了家長的“望女成鳳”的愿望而集體上吊自殺;1997年2月20日,貴陽市以為名叫李淵的中學生因忍受不了老師“差生”的侮辱和不讓上課的懲罰而自殺;1998年3月23日宜昌市五中14歲的初二學生周付宇因忍受不了班主任的侮辱和刁難而從19層高的樓頂跳下身亡;1998年4月2日,牡丹江市十一中的初三學生李非因考試沒有考好,害怕媽媽的責罵,親手把爸爸媽媽殺死在自己家里;1999年3月28日北京市19歲的高三學生朱宇因不服母親的嚴格管教和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把鎮靜劑放在母親的感冒沖劑了把母親害死,并伙同其同學把尸體肢解拋入公園的湖中;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華市第四中學17歲的學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學習成績排名次和家長的壓力用木柄榔頭把母親砸死……血淋淋的事實在說話,過分地強調考試成績,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扭曲,使得他們僅僅獲得了認識外部世界的知識、技能而忘卻了認識自己的內在心靈。本來朝氣蓬勃的青少年被培養成了言行不一的雙重人格,被異化的人。“剝奪了權利,剝奪了自由,剝奪了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我們不就成了一種機器了嗎?一種讓家長、讓學校,讓一個最先進的那種模式制造出來的一代嗎?這就是大人們天天說的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嗎?再說,當我們一個個變成考試機器后,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創造、我們的靈智,還有我們的愛情都泯滅后,這個世界、這個時代還有什么可以吸引我們生命活力的源泉?”(何建明:《中國高考報告》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緊張的人際關系
存在主義哲學家赫舍爾在經典之作《人是誰》中指出:“現代人的悲劇在于是這樣一個存在:他竟忘記了‘人是誰’這個問題。”“我們知道人制造什么,但我們不知道人是什么?!闭绺ヂ迥匪械?我們現在的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造就社會機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針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青春期原本是每一個人都要遇到的一個新奇、激動,富有浪漫幻想而又充滿不安、躁動、困惑的時期。老師、家長原本應從科學的角度傳授青春期方面的生理、心理衛生知識,幫助青少年料理自己的生活和處理青春期的躁動和不安??墒悄?“從對6092例中學生和3360例大學生的調查得知,他們大部分對父母和教師在這方面不夠信任。我們曾經問他們,‘你認為誰對你傳授的性知識最豐富,有用?’回答是父母占9.1%,是兄弟姐妹占3.8%而回答是同學、朋友的卻占80.7%”隨著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識開始萌芽、覺醒,最突出的就是我們所謂的“早戀”。處在青春期的男女中學生彼此之間發生愛慕、愛憐、愛情關系是很正常的事情。遺憾的是,老師和家長高喊著“一考定終身”的口號,不以為然地“學生知道什么愛情”沒能正確地理解和指導青少年,反而誤解禁止。據調查,在家長、老師對待學生早戀的態度上,“理解同情”的家長占30.9%,老師占25.5%;“不過問”的家長占4.4%,老師占26%;“反對或壓制”的家長占64.7%,老師占48.3%。竟有64.7%家長,48.3%的老師旗幟鮮明地反對并壓制“早戀”。這一對青少年獨立人格的不尊重及無原則強調考試、升學,造成了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的關系緊張。
據《中國教育報》1999年9月1日的“教育新聞調查”表明:在新時期的中國教育中,師生關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出的傾向性問題是教師的高壓,學生的厭學,師生感情產生隔膜,師生之間知識傳遞的渠道在拓寬,而感情溝通的渠道在縮小。有40%的學生覺得與老師在一起時無所謂開心不開心,12%的學生不大開心和很不開心;對班主任老師不大喜歡和很討厭的占13.2%,說不清的占23.8%;認為所有學生都信任自己的教師占1.3%雖然61.3%的教師很愿意和所有的學生交朋友,但最想找班主任老師的或找某個老師說心里話的學生僅有4.8%。4.8%的信任率閃著信任危機的紅燈。當學生不信任老師,怎么會向老師請教人生的意義,做人的道理和行為規范?又怎么會向老師訴說人生的失意、青春期的躁動不安和精神的困惑?如此情況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何塑造人類的靈魂?
另外,據四川省的一項調查表明,有75%的學生認為自己最親近的是同學,其次是爺爺奶奶,認為家長(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只占18%。18%只能是同4.8%一樣再一次警示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普遍不信任家長。
學生不信任老師,孩子不親近家長,滿頭的壓力,滿腔的苦悶,滿腹的煩惱,如何得到正確的疏導。青少年們只能是更加的苦悶,更加的煩惱、更加的無助,進而造成學習壓力過大,心理緊張,情緒無常。
從上面分析來看,高考作為一種考試制度,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這種形式上的公平不需要完全依靠花錢買的,不需要完全靠權勢占有的,相對來說是靠能力,盡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必須是人人有機會),但只要是想讀書的人,都能設法得到讀書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實在找不到比高考更為科學合理的選拔人才的途徑和方式。而且事實證明,推行高考制度的20年里通過高考的確向高校輸送了相當多的優秀人才,因此現行的高考制度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高考,這一由國家包辦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地用同一標準來衡量和選拔人才,使得社會統一地用這一個標準來衡量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很多家長,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學,也只有統一地用這個標準來要求學校和子女,正如一位旅美教育學專家反思中國高考制度時說,高考好像是制約人才資源發展的瓶頸,“瓶口外――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引導著全國的中小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為一個目的培養一流考生;瓶口內――按照陳舊而落后的評價體系去擴大招生、培養更多‘高質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質的學生’?!?《檢討中國高考制度》新華社《環球》雜志)
這便導致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只能用統一的規格型號、統一的技術性能、統一的質量標準來衡量和要求青少年,把學校異化成一家培養“標準件”的工廠,把學校教育異化為一種培養考試機器的手段。在這種手段的理性支配下,青少年的興趣、愛好、特長被扼殺了,青少年的天性、靈性、悟性被泯滅了,青少年的理想、憧憬、追求被窒息了。
然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曾講過:“青少年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心理學家艾里克森也指出的:“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亂與同一性形成相沖突,從而獲得新的同一性的時期。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時期,容易出現復雜多樣的心理問題。”
因此中國教育在注重知識的傳授時,同時應關注學生的健康心理的培養,尤其是在高中教育,切不能忽略教育的另一方面的功能――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養育。
由于中國特殊國情,要改變現行的教育狀況,改革高考制度,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并且艱巨的過程。我們可以先從學校教育著手,把健康心理培育與知識傳授并重。正如李國杰院士指出的:“一個人的素質象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學歷和專業知識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是責任感、價值觀、毅力、協作能力等等。成小事者主要靠業務本領,成大事者靠德行和綜合素質?!?/p>
另外,如果僅僅把高考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把考試成績作為一種參考,將減輕學校和教師對以升學率和教學成績為主的考評落后的擔心,進而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中小學生的長期學業壓力。如復旦大學2005年采用的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的優秀創新人才選拔新機制的舉措,便值得廣泛地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濟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
[2]《環球》之《檢討中國高考制度》
[3]盧風.《知識與智慧:現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3期
[4]何建明.《中國高考報告》,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篇5
在報告中,WHO公布1995年全世界因傳染病死亡的人數達1700多萬,其中900萬是兒童。根據當時的報告,自20世紀70年代起至90年代的近20年間,新出現和復出的傳染病至少有30種,許多傳染病威脅著世界1/2的人口。因防治措施未得到有效實施,一些已經絕跡或正在消除的傳染病,如霍亂、瘧疾和肺結核病等在世界許多地方死灰復燃。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等易傳染疾病的出現對人類構成新威脅。與此同時,由于病菌逐漸產生抗藥性,許多防治傳染病的抗生素在失去療效,幾種常用的治療肺炎的藥品因療效銳減而被淘汰。這種局面之所以令人擔憂,還因為新藥很少,無法填補失效藥物留下的空白。WHO呼吁國際社會增加資金投入,對新出現的傳染病應首先采取下列措施:加強國家和國際對傳染病的監督;制定針對新出現和再度出現的傳染病的預防戰略;對突發的嚴重疾病迅速做出反應。報告強調,人類在同傳染病作斗爭中的首要任務應是減少貧困,促進發展。傳染病不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對世界所產生的后果難以估量,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絕對安全的,任何人都不能再對這一威脅熟視無睹。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疾病譜的轉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逐減成為疾病負擔及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傳染病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嚴重威脅,近30年來全球約出現新發傳染病40多種,并以每年新發1種的態勢發展,其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危害影響大,已經成為全球公共衛生中的重點和熱點領域。
1 新發傳染病的概念及流行態勢
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對于過去所認知的舊傳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來,人們新認識或新發現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國際公共衛生問題的傳染病。一般將1970年以來發現或認識的人類傳染病納入其中。按照其歷史認識過程可以分為三類:①已存在的被認定為非傳染病而又被重新定義為傳染病,如消化性潰瘍、T細胞白血病等。②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認知的傳染病,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C、HE)、軍團菌病、萊姆病等。③以往不存在,新發生的傳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我國又稱之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AIDS)等。目前全球表現為新傳染病和傳統傳染病交替并存的格局,近30年來新發40多種傳染病,中國新發20多種。中國目前傳染病的流行形勢嚴峻,表現為一些基本控制的傳染病重燃、新傳染病不斷流入及已存在流行的新傳染病未被認知等。目前流行于中國的新發傳染病包括:艾滋病、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0157:H7感染、0139霍亂、軍團菌病、空腸彎曲菌腹瀉、萊姆病、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感染、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新型肝炎、肺炎衣原體感染、小隱孢子蟲感染腹瀉、漢賽巴通體感染的貓抓病、禽流感、SAPS、甲型H1N1流感等。國外有報道,在中國還沒有發現的新發傳染病有人類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熱、立克病毒腦炎、拉沙熱、裂谷熱、埃立克體感染等。目前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巨大變化如全球一體化、生態環境改變、人口增長、城市化及人口流動、不良的行為方式等促進了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和擴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新發傳染病及病原體的認識和識別能力提高,使新發傳染病在全球的不斷爆發流行成為可能。
2 新發傳染病的流行特點
2,1共惠性
Jones等對新發傳染病的研究發現,60.3%為共患傳染病,其中71.8%由野生動物傳播引起,如AIDS、埃博拉病毒等。林健東等認為新發傳染病中約3/4為共患病,近年來出現的SAP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簡稱“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要新發傳染病也均為共患傳染病。
2,2細菌及病毒為主導病原體
Jones等分析發現,54.3%的新發傳染病為細菌及發疹傷寒等的病原體引起;謝學勤、林健東等認為新發傳染病多為病毒引起,李勁松對近30年新發的14種病毒性傳染病進行了歸納和分析。細菌及病毒基因突變的可能加大及速度加快使得新發病原體不斷增加,新發傳染病的流行成為可能。
2,3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
AIDS自1981年發現首例病例以來,至2006年5月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感染人數達6 500萬人,累計死亡2 500萬人,其中以非洲最為嚴重。SAPS、人禽流感及甲型HI N1流感均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全球大流行。
2,4不確定性
由于對新發傳染病的傳播規律認識不足,而且缺乏基線資料評估,因此在對其流行趨勢進行判斷以及采取控制措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在我國報告的傳染病疫情中,約60%因沒有病原學證據,而被定義為不明原因疾病。
3 幾種常見的新發傳染病
3,1艾滋病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AIDS),它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lnR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晚期臨床階段。HIV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HW-1型和HIV-2型是迄今發現的具相似流行病學特征的2個不同血清型,其地區分布也不同。
1981年,艾滋病首次作為一個臨床實體被發現,但回顧性調查發現,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在非洲、歐洲、海地、美國幾個地區曾出現過單個病例。據估計2003年全世界HIV感染者或AIDS(HW/AIDS)病例近4 000萬(3 400萬-4 600萬),病例最多的是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區,估計有2 500萬-2 820萬;南亞和東南亞地區460萬-820萬;拉丁美洲130萬-190萬;北美80萬-100萬。2003年全球AIDS病例死亡人數近310萬(250萬-350萬);流行繼續擴大,據估計新感染者近500萬(420萬-580萬),兒童HIV/AIDS為250萬(210萬-290萬)。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無防護的(異性或
同性),刮傷皮膚或黏膜接觸血液、腦脊液(CSF)或等體液,使用被HIV污染的針頭和注射器,包括靜脈吸毒者共用針具,使用被感染的血或成分血,移植HIV感染的組織或器官。通過感染HIV的危險性低于其他大多數性傳播疾病,但如果患有其他性傳播疾病,尤其是生殖器潰瘍,會增加HIV感染機會。
艾滋病的潛伏期長短不等。雖然從感染到檢測到抗體通常要1~3個月,但經觀察從感染到診斷為AIDS的時間范圍最短不到1年,最長15年或更長。嬰兒感染潛伏期的中位數比成年人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使用抗HIV治療,減少了AIDS發病。
HIV感染后數周至數月內,多數人出現急性、自限性單核細胞增多樣疾病表現,持續1~2周,在未出現其他臨床表現前的數月甚至數年內,感染可無癥狀或體征。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嚴重程度或腫瘤與免疫系統功能缺陷程度直接相關。
3,2埃博拉出血熱。
全稱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也叫埃博拉-馬爾堡病毒病、非洲出血熱,是一種嚴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常突然發熱、乏力、肌痛和頭痛,繼之出現咽炎、嘔吐、腹瀉和斑丘疹。在重癥和致死性病例,發生出血常伴肝損害、腎衰竭、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休克伴隨多器官功能障礙。
引起埃博拉出血熱的病毒是屬于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因該病毒首次分離于扎伊爾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它和馬爾堡病毒是絲狀病毒科的2個不同的血清型,均被定為生物安全4級病原因子,也被WHO列為潛在的生物戰劑之一。
1976年,蘇丹西部赤道省份及距離扎伊爾(現在是剛果民主共和國)800km的地方,最早發現了埃博拉出血熱,郊區醫院和村莊共發現600余例病人,幾乎同時發生爆發,病死率分別是55%和約90%。1979年,蘇丹同一地區發生了第2次爆發。1994年,科特迪瓦從一個很有可能因解剖感染的猩猩而被感染的病例身上,發現埃博拉病毒的一個新亞型。1995年,在基奎特(剛果民主共和國,前扎伊爾)發生一起較大的埃博拉爆發,有315例病例,244例死亡。從1994年底到1996年3月,加蓬發生3起爆發,導致150例和98例死亡。南非發生過1名護士因續發感染死亡的病例。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烏干達北部發生一起流行(425例病例,224例死亡)。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加蓬和剛果共和國報道了幾起爆發,共有278人發病和235人死亡,在這個區域,同時報告了大量動物死亡,特別是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撒哈拉南部其他地區的居民中也檢測到抗體,但與埃博拉病毒的關系還不清楚。2003年底,剛果發生病死率較高的爆發,被認為與接觸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有關,爆發很快被控制。2004年,俄聯邦和美國報告2例實驗室感染(1人死亡)。1989、1990和1996年從進口到美國和1992年從進口到意大利的短尾猴(獼猴屬)中分離出一種新埃博拉病毒Reston型,這些猴子都是經菲律賓同一機構出口的,猴子大多死亡了。在Reston,1989年每天暴露于這些猴子的4名工作人員都出現特異性抗體。盡管開展過廣泛研究,貯存宿主仍然未知。在非洲,人類指征病例埃博拉感染與接觸雨林中死亡或被殺的大猩猩、黑猩猩、猴子、森林小羚羊和豪豬有關。到目前為止,已經在野外猩猩尸體中(科特迪瓦和剛果共和國)、大猩猩(加蓬和剛果共和國)及死于雨林中的小羚羊(剛果共和國)體內檢測到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熱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的方式傳播。在發病晚期,即與出現嘔吐、腹瀉或出血的病人接觸和在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處理尸體的危險性最高。埃博拉出血熱的潛伏期為2-21 d。
3,3 SAILS
全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6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是一種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腸道癥狀(但在感染者中的比例尚不清楚)。
SARS首次被發現于2003年2月。病原體是冠狀病毒,2002年11月在人群中出現。到2003年7月,爆發主要出現在6個國家和地區:加拿大、中國(首例發現于廣東且擴散到其他地區的主要城市,包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和越南,隨航空線路,還傳播到世界另外20多個地區。主要是在醫院、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接觸者中傳播。但2003年9月沏,在新加坡發生了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的獨立事件。而類似的獨立事件,3個月后又在臺北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中發生,但沒有續發病例。2004年4月,第三次實驗室人員感染發生在北京,病例之一將病毒傳播給其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導致了一次小規模3代爆發,中國衛生部門有效地控制了此次爆發。
SARS的臨床表現為身體不適、肌痛和發熱,很快出現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和呼吸急促,可出現腹瀉。癥狀可在幾天內惡化,發病后10 d病毒血癥達到最高峰。
SARS可通過密切接觸進行人一人傳播,照看病人、共同生活,或直接接觸疑似或可能SARS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均可被感染。SARS的潛伏期為3―10 d。
3,4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早在1981年,美國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類引起結膜炎的報道。1997年,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發生H5N1型人禽流感,導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近年來,人們又先后獲得了H9N2、H7N2、H7N3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荷蘭、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及我國相繼出現了人禽流感病例。自2003年在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第一例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引發的人禽流感病例以來,截至2009年8月11日,全球已累計有15個國家發生人禽流感病例共計438例,其中死亡262例。盡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但是,考慮到人類對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類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全球平均為60%)以及可能出現的病毒變異等,WHO認為該疾病可能是對人類存在潛在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
禽流感病毒屬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屬,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為80-120 nm,有囊膜?;蚪M為分節段單股負鏈RNA。依據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為16個H亞型(H1―H16)和9個N亞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還可感染人、豬、馬、水貂和海洋哺乳動物。到目前為止,已證實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為H5N1、H9N2、H7N7、H7N2、HT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人禽流感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觸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人禽流感的潛伏期一般為1~7 d,通常為2―4 d。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后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癥狀。感染H9N2亞型的患者通常僅有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部分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癥狀;感染H7N7亞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結膜炎;重癥患者一般均為H5N1亞型病毒感染,可出現高熱不退,病情發展迅速,幾乎所有患者都有臨床表現明顯的肺炎,可出現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多臟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颊叱始毙云鸩。缙诒憩F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為發熱,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
3,5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原稱人感染豬流感。2009年4月30日,WHO、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當時疫情,并不再使用“豬流感”一詞。中國衛生部門則相繼將原人感染豬流感改稱為甲型H1N1流感。中國衛生部2009年4月30日2009年第8號公告,明確將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截至2009年8月6日,根據WHO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全球已累計報告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超過17萬例。
流感病毒有三種類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動物以及鳥類;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疾病的產生通常較甲型病毒溫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并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攜帶有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北美和歐亞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征。H1N1指代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與普通流感和禽流感一樣,H代表紅細胞凝集索,共有1~15個類型,N代表神經氨酸苷酶,共有1~9種類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和N均是1型,因此稱為H1N1。
造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種H1N1病毒。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與豬群中分別進化,可分別稱之為人H1N1和豬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與豬H1N1病毒的關系最為密切。
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力強,可由人傳染給豬,豬傳染給人,也可在人群間傳播。人群間傳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噴嚏為媒介。發病率高,但病死率很低(1%-4%)。新型豬流感病毒可能在人體潛伏7 d后才表現出病癥,其早期癥狀與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等,有些還會出現腹瀉或嘔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發紅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進展,來勢兇猛,突然高熱,體溫超過39~C,甚至繼發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功能衰竭、敗血癥、休克及Reye綜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損傷,導致死亡。死亡病例多為20-45歲的青壯年。
4 新發傳染病的防治策略
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給各國及全球的人群健康及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其流行特點決定了對其應采用不同于其他疾病的防控策略,新時期制定有效聯動的防控策略對于控制和阻斷其流行,保障人群健康及世界經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明年舉辦的中國上海2010年世界博覽會,使上海即將面臨傳染病防控工作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和挑戰。面對來自國內外的7 000萬人次的旅游者,如何采取有針對性的有效的防控措施來抵御新發傳染病的可能侵襲,是對上海市公共衛生體系,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的嚴峻考驗。
4,1保持自然與人類的生態平衡
林健東、于輝等提出保持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是控制和減少共患傳染病的根本方法,各國應制定維持生態平衡的政策和法規,保護自然環境及動物,從而在源頭上阻止新發傳染病的發生。
4,2建立和完善全球聯動的防控信息平臺
新發傳染病的全球化特點要求世界各國要共同應對,各國應及時溝通新發傳染病疫情,共享防控經驗,防范疫情的大面積擴散。加強傳染病的疫情交流,對局域傳染病可能的擴散傳播風險進行評估,對其他區域出現的本區域傳染病應加強協作控制,建立全球傳染病的防控信息平臺和專家庫,并制定相關的制度,形成有效的聯動網絡。
4,3完善新發傳染病的疾病監測網絡
郭彪對中國現有的傳染病監測網絡進行了分析,認為對于新發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十分有限;實驗室監測體系比較薄弱,尚未納入網絡直報;數據的分析和共享嚴重不足。指出應該強化現有的以法定報告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主,專病監測為輔的傳染病監測體系,探索并建立針對新發傳染病早期預警的監測方法和網絡體系;盡快建立新發傳染病監測網絡體系,并進一步提高疫情管理分析人員的疾病識別、檢驗、分析能力等。譚京廣等認為應將國際出現的、國內尚未出現的新發傳染病納入出入境檢疫監測系統,從而有效避免國外傳染病的傳入。完善現有的新發傳染病的監測網絡內涵和方法,才能有效地發現新發傳染病疫情進而進行有效控制。
篇6
1.掌握冰心及其作品,掌握意象、意境和托物言情的寫作
手法。
2.在欣賞圖片、配樂詩朗誦及音樂的過程中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詩的思想內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時數
1課時
三、教學重點
掌握作者對母親(祖國)的思念之情。
四、教學過程
導入:
1.教師由手上的一張白紙,引出《紙船》后,學生齊讀。
2.教師介紹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F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小桔燈》等。
3.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1923年夏天,23歲的冰心在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到美國留學。離開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遠離故鄉、遠離母親的茫茫大海上,女詩人冰心寫下了這首詩《紙船—寄母親》,以表達對母親(祖國)的思念之情。
【初次感知】
學生朗讀這首詩。
教師播放網上下載的配樂詩朗誦《紙船—寄母親》,學生聽完后會覺得朗誦者讀得非常的深情和投入,而自己卻讀得淡而無味。于是教師讓學生再一次朗讀。學生再一次朗讀時就比第一次朗讀得更有感情了。
【深入感知】
(一)投影:第一幅圖(近景:大海輪船人物一張白紙海面上的幾只紙船第一節的詩句)。
然后學生齊讀第一節。
問題:
1.這一節主要寫“我”在干什么?(疊紙船、拋紙船)
2.哪些詞語突出了“我”的感情?(從來、妄棄、總是、留著)
3.這些詞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對母親的思念與執著)
(二)投影:第二幅圖(遠景:海水輪船人物很多紙船在船頭和海面第二節的詩句)。
學生齊讀后討論:
1.第二節寫了什么內容?(繼續疊紙船、拋紙船、紙船被拋出后的不同情況)
2.哪些詞再次強調“我”的執著?(不灰心)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這句話的含義(內心的執著;寄托思念的方式;排解憂愁)
(三)投影:第三幅圖(母親睡在床上月亮和星星夢中夢見了白船第三節的詩句)。
學生齊讀后討論:
1.①找出這一節的人稱代詞
你:母親 他:紙船 她:冰心
②投影
2.“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的含義是什么?
愛是對母親的思念。
悲哀是指漂泊異鄉的孤獨和對母親的思念。
3.歸納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想象紙船進入母親的夢中。
【深入探討】
教師把全班分為八個小組,小組討論這首詩中紙船的象征意義:
紙船象征詩人漂泊無依的孤獨感,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
【真情回味】
1.總結全文:
篇7
今天研讀了清華附中的語文特級教師王君的《紙船》教學實錄,不必說王君老師巧妙的教學設計,不必說王君老師的才氣,也不必說王君與孩子們溝通的方式,單是王君老師為學生搭建階梯的方式就深深地折服了我。
“詩歌評改會”是這節課的中心環節。讓學生也就是王君所謂的“無名小卒”改享有世界聲譽的冰心先生的作品,無論多么優秀的初中生都難免心生膽怯。但學生在王君的一層層的巧妙的情感搭建之下,學生的評改熱情猶如泉涌。
為了激發學生的評改欲望,給學生樹立自信,王君老師為學生搭建了三個有力的情感階梯。
首先,以杜撰的詩歌評改邀請函引入。原文如下:
又寄小讀者
我親愛的小朋友們:
得知《紙船》將選入初中語文新教材,我很高興。如果這首小詩也能像《寄小讀者》和《小桔燈》一樣能觸動朋友們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將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寫《紙船》的時候,我還非常年輕,寫作經驗不足。而且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變遷,詩歌中更有許多字詞句等方面的問題值得探討。所以,我一直有這樣的一個愿望:如果能就此詩和小朋友們舉行一次“詩歌評改會”,那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我就以這封短信作為邀請函吧!小朋友,我相信,因為有了你的努力,《紙船》一定會更加優美動人。
此致
敬禮
你們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讀著王君杜撰給冰心奶奶的邀請函,孩子們興高采烈,興致盎然。
接著,王君又用自己富有煽動性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加油:
師:冰心奶奶是世界上都有聲譽的大作家,我們卻是無名小輩,修改她的作品同學們怕不怕?
生:(興致更高)不怕!
最后王君又用自己的教學名言來激勵這一群“蠢蠢欲動”的孩子們:
師:同學們是好樣的!送大家一句王老師的名言。
(多媒體課件激情展示:我就是我,我的觀察與見解與眾不同)
(學生意氣風發連讀兩遍)
通過以上情感搭建,孩子們的情感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于是,便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詩歌評改會。
在進行另外一個寫詩環節之前,更是做足了鋪墊,孩子們的創作小詩的激情一發不可收拾。
首先,王君做了個情深義重,詩味盎然的示范:
師:我最喜歡詩歌的末一句。你們看:紙船是有形的東西,而愛和悲哀是無形的東西。有形的紙船怎么能承載無形的情感呢?這本來就說明了詩歌語言的創造性。但我覺得還不夠美,還不夠形象。有同學對我說,老師啊,我想媽媽想得要命的時候,我就忍不住要流淚。于是我們為什么不可以這樣改呢?載著歸去(老師故意延長語調等待)
生:(恍然大悟)載著淚水歸去。
師:一滴淚水?
(生笑)
師:兩滴?
(笑聲更大,終于有學生忍不住站起來)
生:一船淚水!
接著,王君老師又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以前學生的小詩創作:
師:妙!同學們,這就叫作詩了。來,我們來欣賞幾句王老師以前學生的創造。
(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動情朗誦)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一船淚水歸去。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無數個思念的夢歸去。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一腔愁緒歸去。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一顆溫柔的心歸去。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這首流淚的詩歸去。
(此起彼伏的“萬水千山”的誦讀聲,讓課堂由熱烈漸趨平和柔美)
接著,又用富有親情的教學語言喚起孩子們心中的愛:
師:同學們,因為大家有一顆熱愛母親的心,所以你們讀懂了冰心奶奶對母親的愛。那么,除了愛著母親,你們還愛著一些什么?
生:我愛爸爸。
生:我愛我的姐姐。
生:我愛爺爺奶奶。
生:我愛我的集體。
生:我愛足球。
生:我愛我的家鄉。
生:我愛我的祖國。
……
最后,又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給孩子們加了一把勁:
師:冰心奶奶把詩歌折成了一只紙船,那么同學們,你們又可以把你們的愛折成什么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讓它們來表達你們心中的愛吧!
之前,總把學生定為課堂氣氛不活躍的罪魁禍首,總責備學生沒有學習語文的熱情,總以為課堂的死氣沉沉都是學生自己造成的,甚至更有時候特別偏激地認為課堂氣氛不活躍和這一群孩子的性格有關。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等待磨礪的玉。學生本身并沒有錯,只是自己不善于打磨而已。今天看了王君老師的《紙船》,更加真切地認識到這一點。
篇8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 湖北省武漢市 430000
【摘 要】目的: 評價超聲心動圖(RT-3DE) 對小兒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artery lsion,CAL)應用價值。方法:2011 年2 月~ 2014 年,醫院共收治KD 患兒184 例,按常規護理應用超RT-3DE 診斷、隨訪。結果:2 周內冠狀動脈擴張率30.4% 高于3 個月3.3%、6 個月1.6%、1 年0.5%、2 年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 周后并發CAL 患兒動脈內徑低于3 個月后、6 個月后、1 年后、2 個月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RT-3DE 可作為KD 并發CAL 診斷、篩查與預后評估手段。
關鍵詞 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超聲心動圖
我國KD 發病率約為15 ~ 60/10 萬,其中5 歲以下兒童約占84% ~ 86%[1]。冠狀動脈損害是KD 常見、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約為10% ~ 20%,CAL 是KD 患兒死亡最主要原因,KD 并發CAL 現已成為小兒后天性心臟病最常見的病因。KD 并發CAL 診斷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病史與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某院以超聲心動圖診斷KD并發CAL,評價KD轉歸、預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 年2 月~ 2014 年,醫院共收治KD 患兒184 例,其中男110 例、女74 例,年齡3 ~ 13 歲,平均(4.4±2.4)歲。不完全川崎病43 例。初診均檢出冠狀動脈瘤,出現4 例冠狀動脈擴張。病原學檢查:支原體抗體陽性28 例、柯薩奇B 病毒抗體陽性6 例、EB 病毒抗體陽性10 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陽性9 例,腮腺炎病毒陽性5 例。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異常31 例、心肌酶異常26 例、蛋白電泳異常21 例、免疫活性異常7 例、胸片異常14 例。
1.2 方法
急性期, 每隔8 ~ 14 日檢查1 次,出院后6 個月內,每隔1 個月檢查1 次,6個月后每隔3 個月隨訪1 次,至少隨訪24個月。菲利普超聲診斷系統,具有RT-3DE功能,頻率1 ~ 3MHZ?;純喊察o平臥,連接胸腔3 導聯心電圖,行四腔心切面左、右冠狀動脈掃查,測量內徑,診斷冠狀動脈擴張、動脈瘤,診斷CAL。
1.3 觀察指標
2 周內、3 個月內、6 個月內、1 年、2年,CAL 發生率,與CAL 內徑。
1.4 CAL 診斷標準參照Anorak 標準診斷CAL,將冠狀動脈擴張分為0-3 級[2]。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spss18.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若服從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與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周內,冠狀動脈擴張率高于3 個月、6 個月、1 年、2 年,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2 周內, 并發CAL63 例, 患兒動脈內徑(4.54±1.04)mm,3 個月后(2.75±1.00)mm,6 個月后(2.70±0.74)mm,1 年后(2.69±0.81)mm,2 年后(2.68±0.38)mm,2 周后并發CAL 患兒動脈內徑低于3 個月后、6 個月后、1 年后、2 個月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RT-3DE 可清晰的測量冠狀動脈內徑,動態監測,可反映內徑變化,以此評估冠狀動脈擴張程度,診斷冠狀動脈擴張。RT-3DE 診斷CAL 要點:
(1)宜及早開展,獲取基礎數據,已并發CAL(特別是冠狀動脈擴張)應用RT-3DE 易誤漏診,Anorak 標準反映年齡與冠狀動脈內徑關系,但對于年齡較小、原內徑較小后并發冠脈擴張者,易誤漏診。
(2)選擇合適的頻次,減量數據庫,以動態評估冠脈擴張情況。
(3)細致檢查,多檢查幾次,以尋找贅生物、各段冠脈內膜增厚,有報道稱RT-3DE 對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等處冠脈擴張誤漏診率較低。
(4)為提高診斷效用,可分析CAL并發高危因素,特別關注高?;純?。近年來,雙源CT 在診斷CAL 中的應用價值逐漸受到肯定,但檢查具有創傷性,價格相對昂貴,不建議作為急性期診斷方法,可作為高危兒童診斷方法[3]。
參考文獻
[1] 楊曉東, 黃敏. 川崎病診斷實驗室指標及其臨床價值[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8(7):491-492.
篇9
小時候的我,常常靜靜呆在小溪旁邊,溪水靜靜地向前流淌,風也輕輕地在我身旁流淌。記得那時候的我十分愛折紙船,我折了好多只放在岸邊,然后在一個一個放到河里,接著便跟隨著它們奔跑。大多數紙船不久就會沉下去,而我還是不停地跟隨著最前面的那只紙船奔跑,紙船仿佛是載著我美麗的希望,漂流著尋找港口——夢想的彼岸。但是,紙船在5分鐘之內就全部沉沒了,我也就失望地停下了腳步。這時,我才會轉移視線,望望湛藍的天空,又看看腳下踏過的足跡,似乎心有所得,又似乎失去了某種東西。
童年的時光像紙船一樣很快的消失了,我也不再折紙船。
某一天我讀到了冰心寫的《紙船》:我從不肯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向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篇10
慢性肺源性心臟?。ㄏ潞喎Q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進一步使肺功能障礙加重,引起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肺動脈壓更趨增高,促使了肺心病的發生和發展,最后導致右心衰和呼吸衰竭[1]。筆者近4年來應用川芎嗪注射液輔助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年間所有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國肺心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共120例,其中合并冠心病40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隨機按1∶1分兩組,對照組給予持續低流量給氧,控制感染,祛痰平喘,強心利尿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入5%葡萄糖液250 ml內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以10天為1個療程。
1.3 觀察方法 主要觀察治療前后咳嗽、咳痰、氣喘及肺部???、心功能好??治?/a>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用χ2檢驗,均值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明顯緩解,肺部??糲?Щ蠣饗約跎伲?O2上升≥7.5 mmHg,PCO2下降≤7.5 mmHg,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有效: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有所改善,肺部??艏跎伲?墓δ芨納?級;無效:治療后病情無好轉或加重。
2.2 治療結果 對照組60例,顯效21例(35.0%),有效26例(43.3%),無效13例(21.7%),總有效率78.3%;治療組60例,顯效36例(60.0%),有效20例(33.3%),無效4例(6.7%),總有效率93.3%,兩組有效率比較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 見表1。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未見川芎嗪導致不良反應。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3 討論
肺心病患者由于長期持續缺氧,高碳酸血癥,繼發紅細胞增多,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處于高凝狀態,在急性加重期由于嚴重的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致使肺動脈痙攣,肺循環阻力增大,而加重肺動脈高壓,加重右心負荷。因此,注重對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患者進行降低肺動脈高壓,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肺循環等治療有較高的治療意義[3]。川芎含苯酞衍生物、生物堿等化學成分,其生物堿主要有川芎嗪,川芎嗪有提高紅細胞和血小板表面負荷,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變性作用;同時川芎嗪有擴張肺血管,降低肺動脈壓和肺血管阻力作用[4]。從而減輕右心負荷,改善右心衰竭及低氧血癥。
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療過程中,積極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氣,糾正低氧血癥的同時,應用川芎嗪注射液輔助治療,能有效地改善臨床癥狀,提高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是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川芎嗪注射液價格低廉,在臨床使用觀察中,尚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參考文獻]
1 譚新洪,吳震東.現代內科治療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151.
2 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