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哲理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30 04:5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典哲理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個故事叫做農夫和蛇。有一個農夫,每天到城里去賣他自己種的花和農產品,賣完以后就回家。有一天,他很早出門,來到城門時,因為還太早,城門還沒開,所以他就先躺在那邊睡覺。當他醒過來時,看到他裝農產品的瓶子都空空了,里面多了一塊黃金的錢。雖然瓶子里的東西不見了,不過那塊黃金的錢已經很多了,所以他還是非常高興。他想大概有人拿走他的東西,然后放錢在那邊,于是就快樂地帶著錢回家了。
The next day, the farmer again went out to sell his things but again arrived too early so he slept outside the city gate just like he had done the day before. And the incident repeated itself. All the produce that the farmer had brought disappeared, and there was a gold coin in the bin! At that time, gold was very valuable. One gold coin had a value many times higher than the farmer's produce.
隔天,農夫又出門去做買賣,同樣也是來得太早,所以他又在城門那邊睡覺。結果又發生一樣的事情,農夫帶來的東西都不見了,瓶子里面又多了一塊黃金的錢!那時候黃金是很有價值,所以一塊黃金的錢比農夫的農產品還高出好幾倍的價值。
Then one day some time later, the farmer's father asked him, "Where have you gotten so many gold coins lately? Where did the money come from?" So the farmer revealed to his father what had happened. After listening to his story, the father thought, "One day I'll follow my son as he goes out, and see who's been consuming his things and leaving the money in the bin."
后來有一天,農夫的父親問他:最近你怎么忽然間得到那么多黃金的錢?那些錢是從哪里來的?農夫就把他遇到的事情告訴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聽了以后,心想:我要找一天跟著我的兒子出門,看看到底是誰吃他的東西,然后把錢放在他的瓶子里面。
So one day, when the farmer went out to do business, his father quietly followed him. While the farmer was sleeping near the city gate, his father saw a snake crawl up to his bin and eat his produce. Having finished eating, the snake once again spat3 a gold coin into the bin as payment to the farmer before leaving. Seeing this, the farmer's father thought, "If I kill the snake, I'll be able to seize all its gold coins!" He then picked up a stone and cut the snake into two parts.
有一天農夫出去做買賣時,他的父親就默默跟著他。當農夫在城門附近睡覺的時候,他的父親看到一條蛇爬到他的瓶子那邊吃他的東西,吃完以后,就吐出一塊黃金的錢到瓶里面,算是付錢給他這樣子,然后蛇就爬走了。農夫的父親想:「如果我把這條蛇殺掉,就可以得到它全部黃金的錢了!于是他找了一塊石頭,把那條蛇割成兩段。
At that time, the head and trunk of the snake were already in its den2, and only the tail was outside. The father thought that there must be a big treasure in the den so he told his son to reach inside for it. But unexpectedly, when the farmer reached his hand into the den, the snake bit and killed him! Even though it had been cut into two, the snake could still bite! I understand how this could have happened because that was how I got bitten when I was small. At that time, I saw a centipede that had been beaten and squashed by someone, leaving only the head intact. I thought it was dead, and to make sure, I poked4 it with my foot. It bit me hard and I cried for three days. (Laughter) I was really dumb! Remember! Don't play with a centipede even if it looks dead. Sometimes it just fakes death; it's not really dead.
那時候,那條蛇的頭部和身體已經爬進它的窩里面,只剩下尾巴露在外面。農夫的父親認為蛇窩里面有很多寶藏,就叫農夫伸手去拿。沒想到當農夫把手伸進去時,卻被蛇咬死了!被割成兩段的蛇竟然還可以咬人啊!這種情形我知道,我小的時候也曾經被這樣咬過。那時候我看到一只蜈蚣被人家打扁了,只剩下頭還沒扁,我認為它已經死了。為了要確定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死了,我就用腳去撥看看,結果被咬了一口,哭了三天(大家笑),太笨了!你們要記得,看到蜈蚣不應該玩,即使它已經死了,也不要跟它玩,因為有時候它只是裝死而已,還沒有真的死。
篇2
經典是圣賢先哲對自身生活的記錄和感悟,它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更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經典誦讀的過程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基于此,我校進行經典誦讀課題研究時,將經典誦讀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經典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再現傳統文化畫面,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力爭讓經典誦讀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游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并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于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并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薄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今天都依然散發著璀璨的光芒;比如那些詠“梅、蘭、竹、菊”的詩篇仍蕩滌著人們的靈魂,那些氣節歌仍是我們的民族魂;比如那些寫景的、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仍能激起我們的共鳴……
篇3
沒有閱讀過名著的心靈是粗糙的,沒有被感動過的情懷是枯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名著洗禮過的人也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學校教育所承擔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終生的讀書人。身為教師的我們,理應自己先讀起書,再自然而然地帶著我們的學生們讀書——讀經典的書,將人類文明珍貴的“貨物”經由書本,運送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在對學生推進閱讀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們且歌且行,享受著經典閱讀帶來的快樂。
1 經典的內涵
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稱之為經典。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F代人眼中的經典:一方面是歷史上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時??吹交蛘呦肫鸬囊恍┤艘恍┦?,甚至能夠廣泛的運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經典;同時,對于個人而言,只要是能夠感動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的也可稱之為經典。
我們分年段為學生推薦了大量的經典書目,我們把《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作為各年段學生必須背誦的經典書目。我們還把大量的國外經典繪本推薦給學生。繪本閱讀在西方的許多國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這些繪本都是由國外一些著名的作家創作、著名的畫家繪制而成,繪本中的故事,不僅僅是用文字來講述,更多的是依靠圖畫和文字的融合來共同表達完成一個故事或者一個主題。
過去,我們給孩子講故事,都是給孩子講一個道理、一個教訓或者一個哲理,如《狼來了》告訴孩子騙人的壞蛋會被狼吃掉,《三只小豬》告訴孩子懶惰的家伙會倒霉……有的道理很明確,有的道理卻很深奧!再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我們小時候看的時候,只覺得皇帝很好笑,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跑。等慢慢大了,人生的閱歷多了,終于明白了故事的真正內涵!可是,這是不是就是閱讀的本質呢?像《野獸出沒的地方》繪本中,并沒有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也沒有告訴孩子要乖乖聽媽媽的話,它講的就是一個孩子發脾氣,然后到平靜的過程。
不妨拿一個例子來說明孩子閱讀的本質:幾個小朋友在玩老鷹捉小雞,為什么當老鷹的小孩總是感覺到很累呢?玩一樣的動作,玩一樣的時間,為什么效果會不同呢?是因為一個是在玩,一個是在做!閱讀對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游戲,一種娛樂!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快樂、感動、發泄……不一定要有深奧的道理在里面。
部落格說,少年也有愁上頭!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積累各種情緒,不安的、害怕的、壓力的、快樂的、煩躁的……我們不一定能夠找到他們的真正原因或者來源,但是,我們一定要給他們一種排泄、抒發的渠道。部落格認為,這就是閱讀的本質,它可以讓孩子找到快樂,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 讀經典的原因
簡單的道理,因為經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就是說,你學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個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們讀書,就應該挑最好的讀,即經典。閱讀經典名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從小讀經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處。學生通過這些不朽的文學作品而認識、感悟到的世界,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和理解,對人生哲理潛移默化的接受,比我們大人膚淺的說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3 讀經典的策略
3.1日有所誦
在我們看來,最好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向兒童揭示語文的美麗——聽見封存在文字里的好聽的聲音。
除了課本上的文章,我們還專門為學生選定了一些朗朗上口,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點的兒童詩和精美的短文讓學生誦讀。它們的特點是:
經典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是韻文,有兒歌、童謠、童詩、現代詩歌、古詩詞曲、晨讀對韻等等一些最經典的文本。同時,也誦讀《中華古詩文讀本》中的《論語》《孟子》《老子》等易于記誦的選段誦讀。
序列化:有序地安排了一年到六年級的誦讀內容,比如一個學期背誦古詩25首,一年五十首,六年小學畢業背誦300首。再加上每年每學期的現代兒童詩,共100首,會講故事60個等內容及要求。
趣味性:在選文時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審美情趣,多選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的作品。同時,將各作品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天,讓孩子日積月累,循序漸進。
3.2加強引導
持之以恒:天天堅持,才能使“習慣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覺得誦讀是額外的負擔。我們要求教師在每天的語文課伊始,帶領學生日有所誦,其主要內容就是《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晨讀時帶領學生誦讀,其主要內容是韻文、兒歌、童謠、童詩、現代詩歌、古詩詞曲等。
熟讀成誦:用各種形式的讀來加強孩子的記憶,同時培養孩子的語言感受能力,以便水到渠成、熟讀成誦。
適當指導:我們要求教師和家長參照讀本中的賞析和注釋,為孩子提供一些指導。每周三中午,由語文老師跟學生進行具體的閱讀指導、交流分享,以提高閱讀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3師生共讀
學生閱讀的書目,教師首先要閱讀;學生要求背誦的,教師也能背誦。教師還要閱讀更多的書目,從中篩選經典,推薦給學生。另外,我們還從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出發,為教師推薦了經典閱讀書目。
3.4家校共讀
我們要求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閱讀工程”中來,家長要為孩子買書,同時要和孩子一起閱讀。家長不僅是孩子閱讀的督促者,更是孩子閱讀的伙伴,對一些必讀書目,家長要和孩子交流彼此閱讀的感受或體會。讓濃濃的書香不僅溢滿校園,而且延伸到每個學生家庭。
3.5開展活動
要使學生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熱情的時間很短,因此,組織豐富多彩而又具有實效性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有利于幫助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
3.6設立課外閱讀基地,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保證學生課外閱讀材料的數量和質量,除了學校圖書館每周向各班學生開放一次外,我校一至六年級各班還設立了班級“圖書角”,號召學生將自己擁有的好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并定期進行更新。確定專人保管圖書,對借閱情況進行登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作為期末評優的一個條件。
3.7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開展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篇4
世界上較為發達的國家,幾乎都在國家層面,從時代的高度和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如美國的“閱讀優先運動”,芬蘭的“學生閱讀工程建設”以及日本“兒童閱讀日”等。同樣,我國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視,不管是教育部,還是學者,都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書香校園”構建等。但小學低段兒童還處于思維發展和閱讀能力建構的起步階段,缺乏自身獨立的閱讀實踐和閱讀體驗的能力。因此,對這個特殊群體,除了施以系統、嚴謹的課內閱讀教學外,我們應當積極聯結生活,引入生動有趣、貼近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引入生活清泉,消減閱讀距離感
經典文學作品反映作者對生活的追問和思考,寄托作者超越現實生活的思想情感。我們只有懷著生活之心細細品味、慢慢斟酌,從生活出發尋求與作者溝通交流的契合點,才能讀懂經典,發現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情趣,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小學低段兒童基本上還處于形象認知階段,直觀感性的生活表象是學生認識世界、熟悉生活的基本載體。閱讀不僅作為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而且還是讀者特有的一種審美體驗活動。小學低段兒童如果沒有從生活本源出發,確實難以理解經典文學作品所蘊含的超越生活的思想認知。因此,要在小學低段兒童中開展“親近經典,培養閱讀”的活動,語文教師必須引入生活這一汪甘甜的清泉,將經典作品或情節生活化,將抽象的人物形象具體化,讓兒童覺得閱讀經典就如生活般美麗、自然。例如,為了引導學生閱讀《伊索寓言》,我們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讓寓言中的故事展現出鮮活的生活背景,縮小寓言故事與小學低段兒童的生活差距。在引導學生閱讀完“狼來了”這一則故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談談“閱讀完這則故事,你學到了什么”,也可以請學生講講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類似事件,以此鞏固寓言故事中所蘊藏的生活哲理。
二、巧設問題懸念,提高閱讀興趣度
對兒童來說,感興趣或者好玩的東西,他們便愛不釋手;而對不喜歡或缺乏興趣的事情,他們往往會無條件地排斥和厭惡。而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兒童花費一定量的時間來完成。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又往往比較短暫,加上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又比較抽象難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低段兒童如果沒有得到外界的持續刺激,很難真正實現“親近經典”,達到培養閱讀興趣的目的。問題是指引人類不斷前行和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經典文學作品的特殊性,設計出一個個能夠誘發起學生閱讀動機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閱讀、不斷探索,從而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格林童話》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假如狐貍和貓同時遇上獵狗,你們猜猜誰最后不會被獵狗咬住呢?”這樣,為學生制造了認知沖突,誘發他們閱讀“狐貍與貓”故事的需要和動機。在引導學生閱讀“灰姑娘”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孩子們,我們今天要閱讀的作品是‘灰姑娘’,但老師不明白:為什么故事中的小女孩會被叫做‘灰姑娘’呢?而且灰姑娘的家人那么壞,她又為什么會變得那么漂亮,而且還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陷入迷惑狀態,急切地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教師便順水推舟,拉上學生一把,共同進入“灰姑娘”這一故事的閱讀之中。
三、妙用聲音圖片,深化閱讀體驗情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教師不僅能夠將平淡無奇的教學內容轉換為視聽結合的內容,而且能夠獲取前所未有的教學信息,加強教育教學之間的經驗交流溝通。因此,經典文學作品很多也得益于此,在網絡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存在空間,電子版文本格式、各種宣傳片、人物形象圖、經典解析等都是其在新技術條件下出現的新生事物。小學低段兒童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好玩、好奇、活潑的天性仍未褪去。如果單純地以書本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會由于枯燥和無趣使他們無法提起興趣;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傳輸有關經典的有趣圖片、小品表演視頻以及動畫宣傳片等,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捧起書本,渴望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的內容。
例如,在閱讀《西游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結合網絡上豐富的素材,如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圖片,符合文本內容的劇情,孫悟空獨特的聲音等,讓學生或觀賞,或猜測,真正地走入文本;也可以根據文中的一定情節,請學生進行現場表演,在觀、聽、讀和演中體驗經典的美。
篇5
一、品,用情感,,,達,而是精心、細心、攻心的做百姓工作,帶頭搞發展,謀求發展和致富的路子經,要把自己舍身處境的投入,用充沛昂揚的心態提升百姓的信念;視百姓為之父母,看干部群眾為之兄弟,共謀而不獨行。入鎮走村串戶,找大局,看發展,做工作。從農民的土地上看發展機遇,用各種精神慰藉農民的心,體貼入微的一句安慰的話,一個堅強鼓舞的故事,一段經典有名的哲理,都會喚醒百姓和自身的良知,從中偶感其道理,約束和指導自己,怎么干,干什么。形成廉政政府、廉政干部、廉政自己,村鎮形成晶瑩體,透明公開,受百姓監督、受社會督促,不擺架子,不做樣子,蹲下身來與百姓交流,抬起頭來看百姓的希望。這樣才有所作為,有所大作為,發展是行動出來的,是實踐走出來的。借經典讀物中的深刻哲理和執政思路,帶領百姓共同發展,推動小康社會進程。
二、思,用,,實在在,才可以服眾,才可以稱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官。同時也需要大某大略,細微處見真理,鄉鎮面臨的是艱苦的條件,落后的知識文化,這要求我們,,,要一步一點滴,一步一落實,步步為營。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與實際實踐相結合,探索與實踐形成默協的有機體,從工作中來尋覓各種規劃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三、悟,用反,,,快發展步伐
篇6
《培根隨筆》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初讀這本書,培根的博學多識使我震驚,從貴族到貧民,從無神論到迷信,從性格到品質,從消費到貸款……培根的文章幾乎寫到了各個知識的角落。
細細品味一下,培根的文章蘊藏著很深的哲理。就拿培根的《論美》來講,他以這篇文章闡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這篇文章著墨不多,卻十分精彩,說理透徹,語言優美,讓人真正理解了美的內涵。
除此以外,培根還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優美詞語、句子。如“我寧愿相信圣使徒傳,猶太經典和《古蘭經》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話,也不能相信這宇宙只有軀殼而沒有一個作為主宰的精神和靈魂”;再如“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敗而難保持的”;還有“讀書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讀書是自欺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之類有著豐富哲理和優美詞語的句子。每句都是經典中的精華。
篇7
1、《安徒生童話》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童話作品集之一。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海的女兒》、《小錫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和《紅鞋》等。盡管創作體裁屬于童話,但是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2、《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格林童話》里面約有200多個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間的口頭傳說,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較為聞名。它是世界童話的經典之作,自問世以來,在世界各地影響十分廣泛。格林兄弟以其豐富的想象、優美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個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話故事。在國內,日本,中國臺灣也有根據《格林童話》創作的故事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鏈接生活場景,消除閱讀障礙
任何作品都是其作者自身情感意蘊和世界認知能力的追問,承載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關注與思考。閱讀主體只有運用細膩的生活之心悉心品味與斟酌,以生活感知為原點,才能建立與作者溝通、與作品對話的平臺,才能真正地走進經典,探尋作品中的情感意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共鳴。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直觀化的思維認知階段,鮮活、直白是小學生感知世界、認知自然的基本策略。低年級的閱讀過程不僅僅是學生內在知識體系更新的過程,更是學生進行審美體驗的感知過程。鑒于此,如果沒有對生活的深刻感悟與積極洞察,對經典作品中所蘊含的生活元素,尤其是高于生活的體驗成果也就無法下手。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將生活這一甘甜之泉引入學生的閱讀生活,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鮮活可感的形象性元素,消除學生的認知距離。例如:在學生閱讀《中國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生活背景,將書中的故事呈現在生活中,盡可能地消除基于時代差異和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閱讀障礙。在閱讀了相應的寓言故事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了解書本中所蘊藏的道理。在這樣的引導中,教師并沒有一味地要求學生僵硬地死讀書;而是在學生閱讀之前,就以生活為基礎創設情境,讓學生樂于閱讀;在學生閱讀之后,則又點撥學生以生活資源感悟書本哲理,從而起到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設置問題,提升教學興趣
對感興趣和覺得好玩的東西愛不釋手,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品性。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老師,他們往往都會習慣性地排斥。而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兒童花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加以完成,這對于有意注意維持時間相對較短的兒童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才能有效地實現學生閱讀經典作品較長時間的興趣呢?筆者以為,除了借助外在形式的刺激外,依托作品本身開掘出契合學生認知能力和閱讀興趣的問題,是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度較為實用的策略。
例如:在學生閱讀經典童話作品《小紅帽》時,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問:“童話中的‘小紅帽’是指誰呢?她為什么會叫‘小紅帽’?她會有哪些經歷呢?”在學生閱讀之前,他們內心對于作品的認知處于一片空白之中,因此,想急于知道作品中人物的真實經歷。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引領,直接作用于學生內在認知的興趣點上,從而契合了學生的認知需求和閱讀興趣。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順水推舟,就勢拉了學生一把,將學生的身心意識浸潤在文本閱讀之中。
轉化視聽資源,深化情感認知
俄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主要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思維?!彪S著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對于課堂教學的影響可以說是空前的。教師可以將機械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視聽資料,形成前所未有的內容信息,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交流與溝通。因此,在經典文學作品的教與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書本中的內容,通過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形象性內容,采用能滿足學生好玩、開朗、活潑的形式。試想,如果僅僅以書本為載體,學生必然會受到其枯燥無趣的影響,整個過程都會興趣索然。如果教師在信息多媒體技術,將其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表演,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興趣,從而激活其內在的渴望意識。
例如:在引導閱讀曹文軒《草房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出示書本中桑桑、紙月、杜小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圖片,對書本中的人物進行簡單介紹,并將其重要的事件嘗試讀給孩子聽。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草房子》,讓學生對書本基本的情感基調,進行深入感知與思考,從而在表演中感受經典的情趣之美。這樣的過程,學生在沒有閱讀作品之前,就已經對其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最主要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形成了積極高效的閱讀期待。
結束語
篇9
一、課堂導入環節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一則經典的寓言都會留下一些經典的名句,我們在授課時不妨合理引用這些經典名句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這樣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寓言課的重要目的在于教給學生一個人生哲理,而這個哲理一般是由生活中一個令人捧腹的小故事得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給學生講一個同樣富含哲理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此外,在寓言課中,一般有幾個插圖來配合文本,這時,教師不妨另辟蹊徑,通過觀察插圖開始導入新課。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在上綜合實踐類的課程時,我們應當適時地提出寓言教學的重要性,順勢導入寓言教學在本學期中的主要內容及分配篇目情況。導入新課時還應當注意教師情緒的控制,一定要在情緒控制上和寓言故事所流露出來的情緒保持一致,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合適的氛圍。
二、寓言教學要緊扣三維目標教學
寓言比較通俗易懂,因此要扣住一些“關鍵詞”,既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又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如在教學《自相矛盾》時,要緊扣“夸口”這個詞的含義,什么是夸口?賣矛又賣盾的人怎樣夸口?透過字里行間,引導學生自己讀懂故事內容。這樣,扣住關鍵詞就落實了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對理解文本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教學寓言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方法的傳授,如復述故事的方法。復述不同于朗讀、背誦,它要求學生綜觀整個故事,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低年級學生有賴于老師的指導和支持,如二年級的兩則寓言《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其中的故事情節雖簡單,但學生年紀太小,寓言表達的確存在障礙,但教師可以試著慢慢引導。而六年級的《兩小兒辯日》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一流程自己去復述,教師只需稍加點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切實幫助學生去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得到發展。
三、學習和運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現手法
為了塑造具體生動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過故事表現出來,作家們常常會在寓言中采用擬人、比喻、象征、夸張等表現手法,以達到比較強烈的教育性和諷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充分運用這些表現手法,以繪聲繪色的語言再現寓體生動的情節,讓學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對寓體有了較全面的感受,對寓言的學習有了較強烈的興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擬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烏鴉和狐貍》中,貪婪、狡猾的狐貍,貪慕虛榮、被花言巧語所欺騙的烏鴉,這些形象都被賦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點,并總結其表現手法。
四、自表入里,概括寓意
篇10
這個生命我沒有白活,這個生命很有意義。
微觀點?棲息于筆墨間的情懷
康康:現在已經升入高三了,沉重的學業已經把本就不多的讀書時間擠沒了。我已經很久沒有好好拿起一本書讀了,所謂的精神家園現在就是黑板上的倒計時。不過還是跟大家分享本書吧,安妮寶貝的《蓮花》。因為這本書,我開始有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我也要徒步穿越,我也要去雅魯藏布江邊,尋找一個有緣人。同時這本書也告訴了我一些人生的哲理,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書。
肖堯:這么多年來,我一直舍不得放下的就是張愛玲的書。里面淡淡的憂傷,以及對愛情犀利獨到的見解,還有一種獨屬于那個時期民國女子的氣質都讓我十分著迷?,F在我已經畢業上班了,但是張愛玲的書依然放在我手邊,常讀常新。
楊晨:我一直對宗教方面的書特別感興趣,不管是佛教還是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還是那些神秘的不為人知的教派,我都喜歡研究。了解了以后你會發現,人類對于自己的精神是多么的看重!不管是哪種宗教,最終的旨意都是要歸于精神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平時沒事多看看這方面的書,其實里面有一些故事放在現在的環境中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我覺得讀讀《圣經故事》這些通俗易懂的就好。
哲夫:讀書這么多年,其實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巴爾扎克,我一直喜歡他的作品。我記得他有個故事,講的是一個,這個一無所能,被人們所鄙棄,但是有一天,巴爾扎克發現他在路上和人下棋,而且下得不錯,于是感嘆:“沒想到在他貧瘠荒涼的智慧之中,還有一條金礦脈。”這個故事對我幫助很多,當初我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時,沒有選數理化,而是選了自己的“金礦脈”――文學。
逢春: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書名大概就是這個,這是一本采訪精神病人的紀實類圖書??赐暌院?,我好幾天都陷在思考中。后來我給我的朋友還有父母也看了這本書,大家都覺得,精神錯亂的不是書里的病人,而是我們――自詡為“正常人”的正常人。有時候劃分天才和瘋子的界限真的沒有那么明顯,或許在幾百年之后,那些“異想天開”的精神病人才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推動者。
生命與讀書
@張汝倫
生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限的,但是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能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對自己說:這個生命我沒有白活,這個生命很有意義。有各種事情可以來享受生命、體驗生命、擴張生命、完善生命,至于少數偉大的人物能讓自己的生命不朽,這個我們每個人也都能一試。這就是我理解的自我完善。
我發現,我們的同學看消磨時間的書很多,不用動腦的書很多,而對于一向認為是經典的書,看得很少。為什么?因為大家覺得經典的書難讀,經典的書和我們沒關系。這些是非常錯誤的。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不是哪個人封的,是要經過千百年的考驗。我們要做最好的事情,看書也要看最好的書。除了經典,文史哲的書都要看,有好處。人類文明所有學科的成果都是寶藏,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金庫。所以我覺得除了經典之外,一般文史哲的書也應該去看,這個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花這個工夫是值得的。我覺得現在的人們心靈比較粗糙,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應該提高語言能力,提高語言能力就是提高心靈的感覺能力。還有就是要為提高修養而看書,堅持數年,人的氣質會改變。讀書不僅培養我們的語言能力,更主要的是培養細膩的感情,有了細膩的感情才能更寬容,更能理解和體諒別人,這在日益商業化的社會里非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