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6 17:5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詩教 課堂 新古詩
中國是“詩國”,中國的語文教育素有重視詩教的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既教“讀詩”,又教“寫詩”。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對傳統詩教本位認識的逐步深入,詩教進課堂的呼聲不斷,聲浪漸起。
然而,“詩教”是什么呢?《禮記·經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其意思是說,詩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寫詩的人不僅品德不會壞到哪里去,也不會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來,詩教就是用詩來育人,用詩來進行教育,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詩教”就應該是既教“讀詩”,又教“寫詩”的“讀寫結合”才對。
那么,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沒有“詩教”呢?回答是:有!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量的古詩和新詩。教材中有,教師就得教,學生就得學。這也是“詩教”。但事實上,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課堂卻不是完整意義上“既教讀又教寫”的詩教,而是“只教讀不教寫”的“半拉子工程”的詩教。因為,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實際都是只在教“讀詩”,不教“寫詩”。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為古詩雖短小精悍、易于記誦流傳,但形式拘謹且深奧難懂難寫,只易于“讀”而不易于“寫”。又因為新詩雖形式自由,易讀且易寫,卻“與中國詩學之根關系疏遠﹐又不易記誦,不易流傳”(楊小亮,《國學經典·詩》)。那么,在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沒有既可“教讀”又可“教寫”的“詩教進課堂”的新途徑可以探尋和開辟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一、何謂“新古詩”?
“新古詩”,也稱新古體詩,就是以新詩寫古詩,也就是現代化之中國古詩。《新古詩·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詩使得古詩不必拘平仄,詩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韻,但韻有自然之音樂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韻,新古詩同時用新詩的現代感來寫,保留中國古詩優點,但不必套用古人陳語陳詞,難字僻字。”“新古詩原則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詩形式,也是新古詩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慣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層樓地加以變化,如成一個六行,或兩個四行聯詩,三個四行聯詩,并無不可。進而把其中一行變成多個字之變體亦無不可,再進而形成新古詞、新古曲均可,變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的“新古詩”:“碧荷,紅花。屋小,我家。”此詩只有八個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韻,其語句現代化、口語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個字的“新古詩”:“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時。若不勤撒網,潮去悔已遲。”此詩之形式原則如古詩,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時”、“遲”有韻律感,其所使用文字與觀念,均現代化、口語化、大眾化、通俗化。
這樣的“新古詩”學說,是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新古詩”創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創的。國際名人陳香梅女士說:“‘新古詩’是中華文學的一大突破﹐使詩詞大眾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讓人人愛讀詩﹐人人可以寫詩。”熊西平先生在給我的信中說:“其實,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傳統蒙學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古代的普及讀物,它們都是用詩寫成的,都是韻文,都是‘新古詩’。”
二、小學生能不能學寫“新古詩”?
為了將“學寫‘新古詩’”引入小學古詩教學,2011年下半年,我在鎮江市的一所小學抽了四年級和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上了一節復式調研課。
經啟發引導,每個同學當堂都能寫出以“我”和以“筆”為題材的“新古詩”。如,以“介紹自我”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我的名字叫×靜,唱起歌來很開心。數學語文樣樣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來名為晟,說起上課不發愣。要是有誰提起我,什么作業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語文學習我很行。迎難而上不怕苦,苦練本領學得勤。”又如,以“筆”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喝進墨水吐出字,龍飛鳳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寶貝筆,頭發長來身子細。”“我是一支水彩筆,繪起畫來美如意。身著美麗五彩衣,小小神筆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筆,不見黑板心著急。粉身碎骨也不怕,樂為育人獻心血。”等等。
通過對以上這些從未學過寫詩的小學生的訪談,和對這節沒有作任何寫詩準備的真實的課堂教學的調查研究,我以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僅非常喜愛“新古詩”,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寫、創作“新古詩”。
三、能否進行學寫“新古詩”的教學?
為了探索其他老師能否在古詩教學中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我曾做過多次調查和實踐,和許多學校的語文老師共同研究,不斷地在多個學校進行這樣詩教進課堂學寫“新古詩”的探索。結果不僅是“能”,而且并不難。其實,這就是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指導學生學寫“新古詩”的這一教學環節。
如,2009年,我設計了《古詩兩首》(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案,請淮安市洪澤縣×××小學的一位青年教師來上課。課堂上,全班的每一個同學也都能仿創出他們各自的“新古詩”。如《學垂釣》:“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風輕拂柳條蕩。小娃坐于池邊草,悄然拋線釣魚忙。”又如《捕蝶》:“風和日麗花飄香,桃紅柳綠蠶品桑。持網兒童叢中竄,翩翩彩蝶入籠網。”再如《池邊所見》:“蓮葉荷花綠映紅,青鱖相戲于水中。小兒伸手摘圓盤,倒扣頭頂當笠篷。”還如《看紙鳶》:“日落西山鳥林歸,兒童散學遲遲回。忙問稚子這么晚?只言東方紙鳶飛。”等等。
這一課例還得到了小語會會長、人教版小語教材主編崔巒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在肯定“這是一個成功的古詩教學的課例”的同時還指出:“教學有特色,有創新”,“安排了仿、創詩歌的教學環節,應當說,這并不是本學段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但從教學效果看,這個班的學生完全有仿寫乃至創編詩歌的能力。這也提醒我們,教學既要‘依標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來,本課的教例和點評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發表后還受到許多教師的認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導鎮江市的兩位青年教師在《古詩兩首·元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和《古詩兩首·觀書有感》(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教學中,增加了“學寫‘新古詩’”的教學環節。
課上,每一位小學生在“表達童趣仿創古詩作品,學習寫作自己的新古詩”的教學環節中也都能在幾分鐘內仿寫、創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詩”。如,四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新年團圓真熱鬧,全家幸福樂陶陶。新衣新褲滿身套,爺爺奶奶給紅包。”“春節都要吃餃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聲聲響入耳,人們臉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戶戶放鞭炮。小孩喜得紅錢包,全國人民樂陶陶。”又如,六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身著一件綠衣裳,生命旺盛眾人賞。野火熊熊燒不盡,明年春風吹又長。”(《草》)“小小蠟燭真偉大,烈火焚燒不懼怕。犧牲自己為他人,難怪紅燭精神佳。”(《燭》)“月亮彎彎像小船,天上人間來暢游。夜晚亮光當頭照,人人見了皆喜歡。”(《月》)
篇2
關鍵詞:會自學;自覺閱讀;自主學習
帕克?帕默爾說:“真正共同體是載著教育使命的概念,因為它接受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我們所歸屬的現實、我們渴望了解的現實,遠遠超越了人類彼此間的互動。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我們人類也與非人類形式的事物互動,它們與人類同等重要、同樣強大,有時甚至比人類更重要、更強大。這個共同體不能并不只是借著我們個人思想和感覺的力量結合在一起,亦因‘偉大事物的魅力’而結合在一起。”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必須高度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長,及時發現,并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應有的發展,做到善于引導,及時鼓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于生態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成為理想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個性,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我認為,實現這一課堂,不僅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案的設計思路,改變教學評價標準和課堂教學行為,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柏拉圖說:“教育實際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因此,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從人的生存事實出發,以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來“照料人的心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了關照而充實、和諧、光明,而非把外在于人的、背離心靈的知識框架“灌輸”到心靈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讓學生觀察大自然
身處大自然這一思考源泉處,學生的思考能從直觀形象轉為對相關形象的信息加工。實際教學中,每位老師都會遇到“個別學生雖端正坐在教室,貌似專注聽講,卻只字未入腦海”的情況。大多情況下,這并非學生故意為之,而是教師所講內容只是對事物的抽象概括,缺少形象的生動性,學生無法直觀、真切地感知所講內容。因此,應在大自然中,向學生盡量全面多姿地揭示某一點,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回顧所學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在觀察大自然時,引導學生對所見進行積極的思考,并主動地與人交流、溝通,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形成。像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秋天》這篇課文中,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大意,知道這首詩主要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后,我設置了一系列問題,如,“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園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秋天一到,秋風習習,秋風到過哪些地方呢?他們在那兒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詩一樣的語言來說一說嗎?秋風來到什么地方在那兒做什么?”以及“她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秋的足跡。你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一說秋風飄到什么地方?在那里做了什么?”等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激發學生主動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二、自覺閱讀
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體現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而自覺閱讀更彰顯其重要性。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作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更是三者之間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這一動態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學生的閱讀,學生應作為主動的參與者出現其中,而不是被動地閱讀或接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并有展現出異乎尋常的毅力閱讀、思考。因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促使學生自覺閱讀的基礎。同時,由于學生的意識傾向、興趣愛好不同。因而,閱讀面應是廣泛的,不應局限于某一方面,更不應局限于作文書。應指出的是,自覺的閱讀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意識傾向、方向性,“導”而不“限”。
三、聯系實際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選擇性、能動性、獨立性等是自主學習的顯著特點。實際生活能使學生的知覺更敏銳,理解能力更強,在無意中鞏固舊知、習得新知。因此,學生最初的思維課并非僅僅在教室面對黑板,而是要讓他們走進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去觀察、學習,做到:用眼看,用腦想,用手做。引導學生懂得:應聯系生活實際,珍惜每一次語文學習的機會,用一雙慧眼去發現語文,只有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會得到許多知識。
從實際上切實減輕這種“負擔和壓力”,讓學生的“主體性”從“負擔和壓力”之下“解放”出來,培養學生自學習慣,構建有效生態課堂,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教育的意義并在教育意義的浸潤下實現個體身心素質的全面、生動、活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帕克?帕默爾.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