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秋景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8 11:3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秋景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寫秋景的詩句

篇1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篇2

一、講清字詞句,領略語言美

古詩是用古漢語寫成的,跟現代漢語的距離較大,要欣賞它的語言美,首先必須讀懂,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解詞釋句,講清字在詞中、詞在句中、句在詩中的意義,特別應當抓住詩人反復提煉的“詩眼”,深入淺出地剖析古詩在用字選詞上的佳妙之處,體味古詩語言的特色。

二、融合情與景,體味意境美

古詩通過詩人對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動的景物描寫,融合著抒情言志,構成了詩的意境。我們在學習這些古詩時,就要注重這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如杜牧的《山行》,通篇無以“秋”字,卻字字寫秋景。全詩四句,各有意境,互相襯托,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房屋、似火一般的滿山楓葉,遠近襯托,錯落有致,詩人置身期間,停車坐觀,流連忘返。詩句生動的繪景,蘊涵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贊美。這樣的詩寫情中之景,鮮艷奪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尋味,真是極盡情景融合之妙。

三、分析識境界,感受心靈美

課本中的古詩有許多都反映了詩人較高的思想境界,有的敘事直抒胸臆,有的詠物寄托情懷。因此,當我們從形象入手,在學習詩的語言形式的同時就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種思想境界,感受詩人心靈的美。如陸游的《示兒》,是他一生極為豐富的詩作中的最后一首詩。一個人行將去世,該有多少話要說,“死去元知萬事空”,然而只有一件事,到死也深深地牽掛?!暗灰娋胖萃报D―事關國家的興亡、民族的命運。他唯一要囑咐孩子們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边@里表達的是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祖國一定會統一的信念。這首詩,把一個古代愛國詩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實質、道德觀念表現得十分深刻。

四、講解知理趣,領略哲理美

古詩中還有許多詩句蘊含有豐富的哲理。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鋤禾》)、“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等等,都是富含哲理趣味的名句。這些句子,飽含著詩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哲理,而且十分凝練,已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我們在引導學生讀懂這些詩句時,應當注意講解這些如珠妙語,闡明其中的“理趣”,使學生領會詩的哲理美。

篇3

關鍵詞:唐詩 美麗中國 道德教育

黨的十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痹谥袑W語文課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唐詩中對祖國山水贊美與熱愛的詩歌,對學生進行“美麗中國”理念的灌輸與教育,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熾烈情感。

一、對應節令時序的詩句:一草一木皆關情

“美麗中國”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從“人定勝天”的萬丈豪情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評價的“美麗中國”,說明我們黨的執政理念越來越尊重自然,越來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詩里有很多對應節令時序的景致描寫,抒發出的是對自然景色的直觀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詩人筆下的美麗詞句。在學習這些詩句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品味這些洋溢著自然情趣的詩句,使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流傳不衰的好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全詩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繪了西湖的旖旎風光給予人的感受,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頗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師能將“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轉換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寫,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就更大了。

又如,楊萬里的《小池》描寫的是初夏的靜謐氛圍:“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他的另一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則是直接描寫了西湖夏日的美景:“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毕奶斓难谉嵩谔拼娙说墓P下竟然透出陣陣的清涼,別有一番趣味。

劉禹錫的《望洞庭》則描繪了秋天的平靜與坦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边@是詩人在日暮時分遙望洞庭湖而寫的,表現出洞庭湖面開闊,水光月色交融。詩人還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遠望湖中翠綠的君山仿佛白銀盤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適的《別董大》顯示的是另一種意境:“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暉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中的灰色天空給我們以強烈的感官沖擊,似乎聯想到了眼前的環境問題。

通過朗讀和比較這些描寫四季景色的唐詩,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還可以讓他們領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進而培養他們愛護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關情,而建設“美麗中國”是需要每個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對應山水勝景的詩句:青山綠水在心中

唐詩里還有很多對應著山水勝景的詩句,表達出的是對祖國山水勝跡的迷戀與贊嘆,而背后則是個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閱讀和學習這些詩句時,教師應讓學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獨有特點,在抒發個人情懷的同時關照生態環境的變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詩中最為蕭瑟凄冷的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長江之濱的夔州(今四川奉節)以猿多著稱,夔門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不僅感慨韶光易逝,壯志難酬。

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則對比了長江兩岸的不同景致:“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人站在江北,遙想江南的秋景:此時的時令已過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蕭條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還是青山綠水,風光依舊旖旎秀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景觀也不同,地帶性的差異是觀察者的立足點,別有一番風趣。

篇4

古典詩詞的形象鑒賞一直是高考的熱點,近3年來,高考對形象類進行直接考查的情況情為:2011年有6處,2012年有5處,2013年有4處。

下面擬就近幾年高考真題來具體探究古詩詞形象類鑒賞題型的解題技巧。

一、鑒賞詩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為“意的象”。詩人艾青認為:意象是具體化的感覺。指詩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客觀物象,即含有某種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煙、枯藤老樹之類的,都是詩中的意象。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鑒賞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蘊含的主觀情感。所謂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載體。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把握意象。鑒賞詩歌,通過跳動的意象去捕捉詩人的情感、思緒。可見,意象是鑒賞詩歌的中介與途徑。

(一)提問方式

1.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全詩分析意象在全詩中的作用。

2.結合詩歌分析某一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題步驟

①找準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點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三)答題句式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氛圍(意境),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2.本詩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圍,……(術語概括作用)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2012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參考答案:

(1)描寫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鄉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孤舟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

二、分析詩詞的意境

眾多的意象構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內涵又超越意象。意境傳遞了整首詩的氣氛,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一)提問方式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答題步驟

①解說相關詩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點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三)答題句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氛圍(意境),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例2.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2012湖南卷第10題)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鵜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鵜泉,泉水名。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三、分析詩詞中人物形象

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虛構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兩種。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敘事的詩歌作品中,詩人往往借助筆下塑造的人物或隱喻的人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領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們閱讀詩歌時必須把握的。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因此,鑒賞人物形象應以人物(肖像、行動、語言、神態、心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情節為依據,以所寫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度為角度進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詩歌中,詩人為了表達某種較強烈的感情,往往會設置一個“代言人”,并借此來表達愛憎是非、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這個“代言人”即為抒情主人公形象。從這個角度講,抒情主人公形象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是“詩化了的作者”。鑒賞此類詩,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特點,并要知人論世,從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

(一)提問方式

1.你從詩中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詩句)”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

(二)答題步驟

①找出詩詞中描寫形象的相關語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結合詩詞主旨,指出所寫形象的表達作用和效果。

(三)答題句式

這首詩描寫了……(特定的環境或氛圍)的一個……(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2013年遼寧卷)

竹軒詩興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①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①篆煙:盤香的煙縷。

8.本詩第二聯描寫精妙,請簡要分析。(5分)

9.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6分)

參考答案:

8.全聯視聽結合,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竹軒環境的清幽和詩人生活的閑適;“梢影細從茶碗入”準確地描繪了茶具間光影的變化;“葉聲輕逐篆煙來”運用比擬(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葉聲與煙縷升起相伴的動態美。(5分。答出視聽結合并加以分析,給2分;若答出襯托或動靜結合并加以分析,可給1分。答出光影變化,給1分;答出比擬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篇5

    一、“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意境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以生動形象的意象來開拓詩境,形成淡泊悠遠、閑適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詩話》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王維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詩歌展現出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一詩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這幾句先是描寫山中秋景,山色蒼翠蔥綠,秋味正濃;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寧靜。然后視線轉向鄉村風情:在落日的余暉下渡頭一片寧謐,炊煙裊裊升上云天,給和諧的鄉村增添一分生氣。蒼翠的山、熔金的落日,營造出一番生機無限、秋意濃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簡單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種情趣寄托,達到情景交融的詩意。這首詩又借與知己友人臨晚風、聽暮蟬、看落日、賞孤煙、醉飲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淵明和接輿,那份高潔脫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這幅秋日晚景圖渾然融合在一起,意蘊深遠。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具有空曠、深遠的意境,這種意境美是在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與想象視野中產生的。例如,《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首詩,不著一字朋友離別后的想念,卻在平白如話的平淡中給讀者留下余韻無窮的想象空間。詩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規,不細寫相送的情景、話別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罷”將這一難舍難分的場景一筆略過。山路高遠,難以再見朋友的身影,詩人悵然若失的心情,百無聊賴的時光及相見何時的嘆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動作中。友人離別已經遠去,留給詩人的是漫漫長夜和獨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個點名環境,一個說明時間,實寫了友人的離別。最后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嘆王孫出游不歸。春草綠非眼前之景,是詩人設置的藝術聯想,綠草會隨春意如約而至,但與友人能否見面卻尚未可知。詩人拉遠時間和空間的鏡頭,將對友人的思念表現得更加真切。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中國的詩詞文章里都著重這空間的點染,摶虛成實的表現手法,使詩境里面有空間、有蕩漾,和中國畫具有同樣的意境結構”。王維借想象設置獨特的虛實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遠。

    二、“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組合美

    盛唐時的《河岳英靈集》中對王維的評價時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蓖蹙S善于捕捉山水田園的景色特征,運用自然凝練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優美深遠的畫卷,抒發親近自然、追求閑適的心境。他的“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詩歌所體現出的組合美,常常反映在詩歌的畫面層次美和動靜結合的圖景美中。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弊x王維的詩如同進入畫境,在感受詩人熱愛自然的詩情外,還能領略到層次變幻、組合精妙的畫意美?!渡骄忧镪浴肥故浅錆M了畫面組合美的著名詩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麗之景。夜色逐漸降臨,皎潔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間,落下斑斑駁駁的樹蔭,灑下一地月色,泉水顯得格外清亮,緩緩地流淌在山石之上,發從淙淙的響聲,山林變得越發清靜。竹林喧動,漁舟下行,蓮葉搖曳,一群美麗的浣衣女子歸來,山居的閑適感油然而生。前兩聯寫景,后兩聯寫人,人與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蓮、浣女,以有人、有聲來襯“空山”,由靜到喧,營造出一種空靈、潔凈的世外意境。

    這首詩同時體現出動靜結合的藝術。月光和空山是清靜的,淙淙的流水更襯出環境的寂靜。竹喧、浣女笑和蓮動是在安靜中才能聽到的聲音,以喧襯靜,動靜結合,這比單獨寫靜更富詩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聲和浣女嬉笑聲,視聽相融,使詩歌富有立體感和流動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清寂、明凈、深幽的景,正是詩人潔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維對大自然的聲音的體驗,是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將詩人的心境和環境融為一體的。例如,《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歌從靜態的人閑、夜靜、山空入手,構成雨后的山間夜晚寧謐的氛圍。桂花落、月出、鳥鳴,制造出動態的聲音,尤其是一聲聲的鳥鳴,打破寧靜的環境,更突現了山中的幽靜和生機,這正是詩人以自然美來展現自己對理想社會環境的追求。

    三、“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維在詩歌中常用的,如“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等。王維詩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詩人筆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興衰、人事代謝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靈淡泊之境界的“遠山”意象。例如,《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在詩中,遠在云峰之上的香積寺,高不可測,似入“無人徑”卻在深山處聞鐘聲,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間逶迤流淌,薄暮的霧色使青松更添陰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籠罩下,詩人的禪意和超然出塵的心境滲透其中。

    王維晚年只喜好靜,“萬事不關心”,欣賞“落日滿秋山”的美景,過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自在閑適生活,以“山”為伴,以“月”為友,遠離塵囂,詩人的心靈與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篇6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詩詞歌賦 豐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數以萬計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它們猶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光彩奪目。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熟讀、背誦、鑒賞和運用教材中的詩詞,還要善于運用詩詞歌賦來豐富語文課堂,從廣度和深度上開發詩詞歌賦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營造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讓學生領略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語文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情畫意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拓展閱讀,補充課文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立足詩詞,培養素養

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一個量的積累。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學應運用詩詞歌賦來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語文的海洋里,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詩詞歌賦短小精悍,有好些詩詞在孩提時代學生就已經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的素養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不妨先來看一個頗有趣味的現象:老版高中課文第一冊第一課《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樂府詩《西洲曲》;第二課《長江三峽》,引用了杜甫《夔州歌》《詠懷古跡》和古代歌謠;第三課《雨中登泰山》,引用了《詩經》的句子、杜甫的《望岳》、宋之問的《桂陽三日述懷》。一個單元,三篇課文,篇篇都引用詩詞歌賦。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打開每天的報刊雜志,你會發現不少文章是以古人詩句做題目的;看看電影電視預告欄,你也會發現有些片名與古人詩句不無關系。這說明了古代詩詞歌賦的優秀篇什,是古人千錘百煉的成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是能使文章生色的。

詩詞歌賦篇幅雖短小,但同樣有起承轉合,有完整的結構,有格局,有意境。在寫作教學中,用它做范例,具有簡潔、方便的特點。比如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之類的作文題,我們就可以拿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做例子,思考如何組織材料,如何布局謀篇。如果寫《送別》之類的作文題,則可以拿李白的《贈汪倫》為例,夾敘夾議,寫景抒情相結合。

五、了解民俗,積淀底蘊

古詩詞歌賦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和風俗民情,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積淀底蘊。

篇7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的這首小詩就描繪了一幅西湖夏日的“陣雨圖”。詩人坐在望湖樓上飲酒,恰好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四個畫面――云翻、雨瀉、風卷、天晴,有遠有近,有動有靜,使讀者如臨其境,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

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以詩傳情,以詩繪景。除了西湖夏日的陣雨,古詩中還描畫了更多的雨,有著多變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四季多變的雨

春夜的雨,細細的,柔柔的,如牛毛,如花針,踏著春的步伐而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的雨是細密的,它滋潤著萬物,喚醒沉睡的生靈。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黃梅時節是立夏后梅子由青轉黃之時。黃梅時節江南多雨,俗稱黃梅天。黃梅天總是細雨綿綿,而青草池塘處處的蛙聲,似乎讓人心里多了一絲夏日的煩躁。

宋代詞人柳永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寫的是秋天的雨。瀟瀟暮雨在遼闊的江天飄灑,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顯得分外清朗寒涼。開篇描寫這樣的雨景,抒發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強烈的思歸情緒。

古詩中描寫冬天,往往以雪為主,很少寫到雨。孟郊曾這樣寫:“楚水結冰薄,楚云為雨微?!焙涞亩?,楚地的河流結冰很薄,云朵成云布雨,降下點點滴滴的冬雨。冬雨在孟郊的詩中,是寒冷肅殺的,這也是冬雨最大的特點。

蘊含情感的雨

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雨來自于自然,更來自于詩人的內心。雨,是涂抹著詩人濃烈感彩的一種意象,或歡樂,或愁苦,或灑脫,或激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節,總能看到路上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形單影只,踽踽獨行。清明的雨,彌漫著淡淡的哀愁;清明的雨迷迷蒙蒙,就像人們心里的惆悵。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場灑脫悠閑的雨。從容自適的漁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青山綠水間悠然垂釣,江上漁舟,雨中紅桃,讓人感受到高遠、脫俗的意趣。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边@是磅礴悲壯的雨,夜深了,詩人躺在床上聽到風雨的聲音,夢見自己披著盔甲,騎上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篇8

動靜結合是運用動靜相襯的方式來描寫景物,進而形成一種情趣或境界的藝術手法。在寫景詩中常用。通常由動景和靜景兩部分組成。這里,需要格外強調的是動景,它不僅指聲響,還包括動作以及化靜為動等現象。如以下三例:

①鳥不住啼天更靜,花多晚發地應偏。(王庭《移居東村作》)

②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陸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飛泉噴雨珠,春風窈窕綠蘼蕪。(姚范《山行》)

①中以鳥的鳴叫聲反襯東村環境的幽靜。動景為聲響,這是最常見的一種。②中,陸游晚年退居山陰,此地環境清幽。湖水漲滿,有時能看到鷺鳥悠然飛下;青草深處,到處回蕩著蛙鳴。這兩句的動景除了蛙鳴外,還有鷺鳥時而飛下的動作,它們共同襯托出初夏時節居處環境的寧靜清幽,意境和諧。③中“綠”字本是形容詞,在這里帶了賓語“蘼蕪”,化靜為動,意為“使……變綠”,似乎將蘼蕪由黃變綠的過程真切地呈現在了眼前,具有了動感,同時使無形的春風變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給蘼蕪涂上了綠色。

根據動靜結合的方式和藝術效果,我們把這種手法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以動襯靜,襯托出環境的靜、寂、幽、深。動景是陪襯,靜景是重點,是基調。如孫覿的《吳門道中》(其二):

一點炊煙竹里村,人家深閉雨中門。

數聲好鳥不知處,千丈藤羅古木昏。

這首詩著力呈現鄉村恬靜寧謐的風光。黃昏細雨,宅門深閉,古木藤蘿,翠綠幽深,村落掩映,炊煙裊裊,一派靜謐的鄉村煙雨圖。靜,是基調,是詩人要著力表現的,而不知從何處傳來的鳥鳴更加襯托出這一基調。

2012年福建省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李綱的詞《望江南》:“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贬槍Υ嗽?,命題者設計的一道試題是:“‘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逼鋮⒖即鸢附o出了三個要點,其一是:“‘冰散響’描寫清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笨梢?,命題者把以動襯靜作為一個要點加以考察。

二是動靜相襯,相映成趣。動景和靜景皆為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沒有側重。如張養浩的《【雙調】水仙子?詠江南》: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瓷锄t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s。愛殺江南!

這支曲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繁華富庶、明麗淡遠的江南秋景圖。前三句為靜景,煙波浩渺,荷花叢生,兩岸人家雕梁畫棟,鱗次櫛比,自然之美陪襯人間之繁華;緊接著四句為動景,沙鷗飛舞,珠簾漫卷,畫船漸近,酒旗搖曳,真是“萬類霜天競自由”。只有靜景,顯得單調,只有動景,顯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襯,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馳神往。

2012年北京語文高考試題中的詩歌鑒賞題選的是明代金鑾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眹@這首詩,命題者設計了兩道選擇題和一道主觀表達題。其中第一道選擇題的第三項是:“三四句寫柳堤晴日靜景,五六句寫雨天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憋@然,這個選項意在考察學生對動靜結合手法的理解和運用。這首詩的描寫對象是柳堤,詩人著重呈現它茂密繁盛的的特點。如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兩句是靜景,重點在于突出柳堤之長之茂密繁盛,五六兩句飛燕落花,香雨暖風是動景,重點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機,動景靜景相互襯托,共同構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簡單的以動襯靜,因為其重點不是突出柳堤的靜??梢?,這個選項是不妥當的。

三是化靜為動,以動寫靜,增強動感,化無形為有形。如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主要寫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懶思歸之心情。上片寫羈旅漂泊之苦,下片寫思想心切和流光飛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凹t”“綠”二字本為形容詞,這里帶了賓語“櫻桃”“芭蕉”,這樣一來,把不容易覺察到的顏色變化變為可以捉摸的充滿動感的過程,而這似乎可見的顏色變化過程也伴隨著時間飛逝的過程,同時寄寓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遼寧省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張耒的《初見嵩山》:“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針對此詩設計的一道試題是:“‘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其參考答案為:“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之中突現,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憋@然,化靜為動成了這道題的考察重點。

事實上,事物之間的類別界限本來就是模糊的。況且,詩歌鑒賞這種審美活動主要基于主觀判斷,感情成分多一些,這就造成類別界限很難完全劃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動靜結合的類別,前兩者有時候就很難區分,因為某一首詩或某些句子確實兼具二者的特點和藝術效果。如王維的《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這是一首寫于歸隱之后的山水詩。詩的每一句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優美的畫面。其中,第三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潺潺溪水從亂石中穿過,發出細碎的喧嘩聲,這句是動景;澄碧的溪水與兩岸郁郁蔥蔥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靜和諧,這句是靜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同時,也是以動襯靜,小溪的歡唱更加襯托出了環境的清幽。

可見,鑒賞詩歌時,必須實事求是,結合具體作品做切合實際的分析,膠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說來,為動靜結合區分類別還有什么意義呢?當我們有這個疑問的時候,說明我們仍在用自然科學思維來審視文學藝術,希望能有百用百靈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標準來衡量文學藝術,其實,這是違背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規律的,文學藝術有其自身特點,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學模式。我們對動靜結合的特點加以細究,既加深了對這一手法的理解,增強了答題的針對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詩歌作品。

在教學實踐中,動靜結合的手法經常出現被過度使用的情況。因為找到動靜和靜景似乎很容易,學生經常不加辨別,輕易就認定某處使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事實上,盡管能找出動景和靜景,但不一定就能構成動靜結合的手法。如蘇軾的《望湖樓晚景》: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熙寧五年(1072)蘇軾被派遣擔任杭州州試的監試。試院余暇,得以到鳳凰山上的望海樓閑坐,寫下這首詩。當學生面對這首詩時,一下子就認定它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認為一四兩句是動景,第三句是靜景。如果不考慮整首詩的情境,孤立地看這幾句詩,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當我們把這些詩句放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看的時候,這首詩與那些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的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橫風吹雨,來勢兇猛,霎時,雨收云散,海闊天青,電光如蛇,間或穿梭。此詩為我們呈現了傍晚時望湖樓所見的壯美之景,并于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觀中寄寓了人世滄桑的感慨。而我們所接觸到的運用動靜結合的詩通常呈現的是賞心悅目的優美,以及恬靜、幽深、寧謐的境界。

最后,簡單說說答題注意事項。首先,我們必須整體把握詩歌作品,摸清其主題和風格。如果確認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在表述時應該將動景和靜景的內容寫出來,最后分析藝術效果。藝術效果必須結合具體內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襯托出環境的靜、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強動感,化無形為有形”等說法只是一般模式,我們必須結合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像那道遼寧考題所給的答案“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語文遼寧卷的詩歌鑒賞試題中的第8題,有助于區分動靜結合和視聽結合。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竹 軒 詩 興

張 C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篆煙〕盤香的煙縷。

篇9

傳統語文課堂學習幾近被枯燥乏味的寫作技巧梳理、段落欣賞等教學方式充斥,語文的人文性幾乎得不到體現。新課改倡導教師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積極思考?;诖耍P者在教學《鴻門宴》時做了些探討和改進,我把全班同學當雙方士兵,選幾個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充當主要角色,大家根據人物的個性推敲,演繹出內心外化的角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其實,語文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有著很強的故事性,如現代詩歌《雨巷》、小說《項鏈》等,如果教師精心設計,學生主動參與,能借助動作、語言、神態等手段來表達情緒,展現自我的表演,為學生創造內化課文語言的“平臺”,還充分體現學生對交際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賞析課文中寫得美的句子,說說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組指定代表發言,最后學生互評,老師點評。在課堂上,老師的角色是“導演”,引導學生在一種充分平等的活動中探究、啟智,使學習活動變得自由輕松。

二、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讓課堂氛圍“活”起來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教學《愛蓮說》時,我在教學導入環節是這樣創設問題:“同學們,說說你最喜歡什么花?為什么?”學生思考后紛紛發言,有的同學說喜歡牡丹花,因為牡丹花是富貴的象征,有一種尊貴典雅的氣質;有的同學說喜歡梅花,因為梅花有著堅強品質,讓人敬佩……“有沒有喜歡荷花的,能不能說說喜歡的理由”。由此引出作者筆下的荷花。通過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問題。設置問題的目標也得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找準了方向,重點教學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如在學習《拿來主義》時,就以作者要論說的“拿來主義”,為什么課前半部分軍民一致“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以此引出,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又如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可這樣進行,請大家朗讀課題,揣摩課文題目告訴了你什么,之后提出以下問題:

(1)生物入侵都指的是什么?

(2)生物是如何入侵的?

(3)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

(4)我們應該如何預防生物入侵?

指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學生們能在問題的引導下,從課文中找到所要的答案。

三、倡導問題創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意識

“學起于思考,思源于質疑?!倍嗨疾拍芏嘁桑嘁刹拍芏嘀H纭肚邎@春?長沙》導學案的設計:品讀上闕,探究下列問題。(1)本詞上闕寫景,你能說出詞的上闕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來寫;(2)按照什么順序描繪;(3)試概括上闕描繪的景物的特點;(4)關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樣描繪的?寫出古人描寫秋景的詩句,詩人與古人有何不同;(5)本闕開頭三句,語序同一般詞序不一樣,你能調整好并說說它的大意嗎?(6)上闕最后三句,寫出詩人面對美麗壯觀的寒秋圖,提出了什么問題。

又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的教學,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是理解文章如何扣住“清” 、“靜” 、“悲涼”來寫作的。在學習了《故都的秋》之后,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探究題目:你們學了《故都的秋》一課后有怎樣的心情?不少同學的回答是“感覺心里比較壓抑”。帶著這樣的心態,再去寫與“秋”有關的文章,似乎文章也會充滿“清” 、“靜” 、“悲涼”。這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復習鞏固的《沁園春?長沙》,一味的“清” 、“靜” 、“悲涼”,不如換成運用頌秋來置換“清” 、“靜” 、“悲涼”。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故都的秋》,也不失是一種好的方式。

篇10

訓練學生閱讀,欣賞古詩的能力,要著力抓好四個方面,即:景與情、展與收、深與淺、講與誦。

1情景交融,領會內涵

古詩的特點之一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景物為的是情有所寄托,意有所托。抒發感情是以神取景,以神寫物。進行小學古詩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設法把兒童帶入詩人精心創造的詩的境界中去,讓他們領略詩中的美景。小學課本中杜牧的詩《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風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短短幾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艷的秋景圖:遠處,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蜿蜒伸向微帶寒意的深山,在白云繚繞的地方,星星點點,隱隱約約有幾處竹籬茅舍依稀可辨。眼前,是一片紅的醉人的楓林,在夕陽映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詩人太愛這美麗的楓林了,顧不上趕路竟然停下車來領略這山林風光,他驚喜的發現,這如火是似霞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艷呢!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掛圖、投影、多媒體及生動的講述,讓學生步入詩人描繪的境界中去,讓他們看到寒山,斜徑、白云、楓林、茅屋;看到那紅艷艷的滿山的楓林,使他們像詩人一樣在那如詩如畫的風景中細細欣賞,最后到達身臨其境、流連忘返的境地,這就是兒童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當兒童充分感知了詩中的景物,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之后,教師就要進一步引導兒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由景如情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達到情景合一體會到這是一曲秋色的贊歌。詩人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美麗,一樣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因而在詩中透出一種熱烈、向上的精神。這正是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到這時,兒童學習古詩便進入第二境界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深入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思想隨之升華。

2收展自如、化難為易

以簡單的文字體現豐富的內涵是詩歌的規律之一。古詩則更加凝練、含蓄,正如《蠶婦》中所寫的: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學生要理解蠶婦歸來哭的原因及歷史背景很困難。因此,在古詩的教學中,教師要設法把詩中濃縮了的內容予以擴展,把略去了的情節、人物補充出來,便于兒童理解,以達到古詩教學中的“展”。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以詩:

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寫的是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送別的時間、地點、場面、心情等濃縮在二十八個字中,為了讓兒童易于理解全詩,教學時可先將內容擴展,把當時送別的情景通過音樂、幻燈片、老師聲情并茂的演講意義展現在孩子們面前:

陽春三月,綠樹如茵、繁花似錦、春光明媚。正是朋友相聚、暢抒情懷、切磋詩文的大好時節??墒牵吓笥衙虾迫粎s要離開李白到揚州去了。李白真舍不得老朋友離開自己,懷著依依惜別的沉痛心情到黃鶴樓前送行。李白站在黃鶴樓前,眼看著那掛帆的孤舟,載著老朋友的船已經看不見了,李白還在那里依依不舍的望著。這時他只能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的向天邊流去。在古詩教學中,通過想象、聯想、補充了略去的情節,豐富了十個的內容,兒童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在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再把擴展開了的內容收攏,即總結全詩理解含義歸納中心:這首通過寫李白送別好友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依依惜別之情,擴展是為了幫助兒童理解詩的內容,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歸納則是為了幫助兒童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培養兒童的概括力。這樣一展一收把詩的內涵盡顯出來,兒童就能化難為易、輕松學習了。

3深淺適度

指導兒童閱讀古詩,“深”與“淺”的分寸是不好把握的。有的詩字面上容易理解,兒童閱讀往往浮在表面上,不能理解蘊含的思想內容,有的詩邏輯嚴密,反映的事情比較抽象,學生又往往產生畏難情緒,覺得無法理解。要針小學生的特點,解決這些矛盾,做到深淺適度,“淺”詩“深”講,“深”詩“淺”講就是個好辦法。如《題西林壁》這首詩中講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句,文字淺顯,學生很容易就理解為:我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貌,只是因為置身在廬山中。講解時,教師就要引導兒童理解詩句揭示的哲理,幫助他們懂得作者是通過這兩句詩告訴人們:只有突破局限,才能認清事物的道理。

4講、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