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秋天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30 03:33: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秋天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寫秋天的古詩

篇1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文/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6、《秋登蘭山寄張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7、《秋夕》

文/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11、《蘇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2、《漁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3、《秋波媚》

文/宋·陸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14、《秋月》

文/宋·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16、《秋風引》

文/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17、《秋詞》

文/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贈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

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懷》

文/唐·杜牧

孤舟天際外,去路望中賒。

貧病遠行客,夢魂多在家。

篇2

2、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白露》

3、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月夜憶舍弟》

4、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百憂集行》

5、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

6、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贈李白》

7、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秋興八首》

8、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9、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

10、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禹廟》

篇3

關鍵詞:古典詩詞;激趣;教學策略

新課標中要求初中生誦讀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背誦優秀詩文80篇。從教科書內容的編排,到課標要求學生課外背誦古詩的篇目,足以說明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學習古典詩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藝術的芳香,得到藝術雨露的滋潤。因此教好古典詩詞,對培養初中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形式多樣,以“說”激趣

1.“說”在課前,體驗樂趣

古詩名句其語言有節奏感,語短意長,直接抒情,有易于記誦的特點,有些名句還使人百讀不厭。初一新生剛入學,我就在班上開展“課前贈古詩活動”。每節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把自己喜愛的一句或一首古詩介紹給大家,并說明其喜愛的理由。一個學期下來同學們便積累了一百多首名詩名句,且上臺贈古詩的同學,既要把自己學習的感受與大家分享,又會體驗到創造成功的樂趣,因此對這項活動的參與同學們樂此不疲。

2.“說”在課中,寓教于樂

結合現代文閱讀教學,本人把古詩詞教學融入其中。針對初中學生對直觀教學形式更感興趣、喜愛參與各種活動的特點,我把教學古詩詞的目標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來落實完成,以“趣”當頭,寓教于樂。如教學課文朱自清的《春》,時值春季,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圍繞“春”,請同學們分別說出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詩名句。

活動以小組合作競賽形式進行,不一會兒學生便想出了許多含“春”的古詩名句,寫滿了整個黑板。這樣的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古詩詞,還能從中借鑒到古代詩人觀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說”在課外,豐富積累

學習古詩詞,需要常記常憶,反復誦讀。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墻面,把古詩名句以填空題的形式用毛筆抄寫后貼在墻上,營造一個學習氛圍,給學生閱讀古詩帶來便捷。課間,時常會看到同學們在議論競猜填空題的答案和古人古詩。有的同學課下不僅說古詩,還唱古詩。如李清照的《月滿西樓》、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都是同學們喜歡傳唱的曲目,有個別同學還用現代曲目與古詩“聯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紅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詞,唱起來還真是饒有趣味。

二、精彩紛呈,以“讀”激趣

“讀”古詩作品,感受文學形象,培養審美品味,對教學古詩詞十分重要。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膾炙人口的詩篇佳句,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多“讀”古詩詞如同漫步于古詩苑中,欣賞著中華詩文的燦爛輝煌,含英咀華,如同接受著一次次美的洗禮,使心靈凈化;多“讀”古詩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能夠在優美的詩歌語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發展智力;多“讀”古詩詞,還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學形象,從而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的能力。

三、妙筆生花,以“寫”激趣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夠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詩詞語言精煉優美,是學習運用語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詩詞教學如果能夠借鑒古詩文中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來發展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那么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是成功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這樣的做法——運用排比、創設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為例,簡單談談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飄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朵浮云;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陽;美是懸掛在長河上空的一輪落日;美是回蕩在密林深處的聲聲鳥鳴。”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滿園,美是夏天的風調雨順,美是秋天的累累碩果,美是冬天的銀裝素裹。”

其實具有文化韻味的古典詩詞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內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學的習作《故鄉的秋天真美》中,這樣描繪:“……故鄉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鴛鴦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描寫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嗎?那枯黃的樹葉,隨風飄舞,在告別樹干的最后時刻,還依依不舍地傾訴著自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攝影師,一定會用鏡頭鎖住這金黃的秋景……”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去挖掘,將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內容靈活選擇應用,那么,學生的語言表達將更豐富,學生的作文將更有文采,更有韻味。

篇4

一、精心咀嚼文字,賞析古詩詞的語言美

中華古詩詞以凝練的語言、深刻的內容、深遠的意境、真摯的情感獲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并不需要象古文一樣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這反而會破壞了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的意境美和韻律美,而應該讓學生對關鍵字句進行反復賞讀、探究、體味,才能讓學生深刻地從古詩詞優美的語言中獲得真摯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陋室銘》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聽錄音,再對課文中的重點片段、字詞進行咀嚼,以求重點理解。如文章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以“不在高”、“不在深”來比“陋”,用仙和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只有讓學生理解詞境、解詞意后才能在古詩詞的語言美中體會作者的人格美、個性美。

二、展開聯想想象,體會古詞詩的畫面美

聯想和想象是理解、所賞古詩詞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古詩詞通常充滿著詩情畫意,但詩詞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它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具體事物的描繪融入自己的感受中,豐富其內涵,才能把握詩中的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也才能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義旨。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在田地里,一個抱著孩子的婦人在哭泣”。并在引導學生全面的描述詩詞的畫面的同時,逐漸地把腦海中的想象畫面變得充實、豐富,逐步在想象的畫面中理解到詩詞所散發出來的內涵。再例如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西湖美景的圖片,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感受風景綺麗的湖光山色,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

三、整體感知體驗,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

詩的美,集中體現在意境上。詩人在寫“境”的同時,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各種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需要我們去了解、去領會。因此,教師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講詩意的傳統教學模式,而要有意識地加強對意境美的賞析研究,著力于整體感知,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例如劉禹錫的《秋詞》中,一開始就形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而“我言”卻讓詩人闊大的胸襟將詩詞表面鍍上的一種不幸的色彩輕松得以輕松溶解,展現的卻是詩人非凡的自信。“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學生只有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獲得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體會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鶴排云上”,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雖然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只有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體會,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深沉高遠,從秋天的生機和素色中領略作者的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四、引導學生主體,品味古詩詞的真善美

凡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古詩詞,都應當是真、善、美的三位一體。但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迫于中考的壓力,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把一首首優美的古詩詞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試題,時常忽略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感悟,長久下去會導致學生喪失創造力與想象力,無法品味古詩詞的優美。因此,教師要深掘詩歌中各種美的對象,引導學生在體驗美的基礎上,發現美,創造美,評價古詩詞的真善美。

篇5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寫話興趣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

生活是寫話的源頭活水,我們的寫話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動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豐富的語言表象,陶冶情操,體會生活的美好。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觀察,把自己感受到的物質世界變成抽象的語言文字。如二年級上冊《練習5》要求學生“跟媽媽到菜場去買菜,看看菜市場有哪些蔬菜,媽媽買了哪幾樣。先說說再寫下來”。在進行這個寫話練習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事先跟媽媽一起去買一次菜。有了切身的體驗,相信學生對這次的練習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平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隨著四季變化,我們發現景色變了;在不同的節假日里,我們參加了許多有趣的活動;在我們的周圍,有形形的人物,每天都演繹著不同的小事,是那么的生動有趣……這樣一來,學生的作品中將充滿發現的喜悅,話語中洋溢著天真和個性。

2.鼓勵學生自由表達

古人云:“言為心聲。”要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感可發,就必須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放。寫話中的“放”,一是鼓勵學生大膽寫。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寫話的信心,使學生感到寫話和說話一樣,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寫,不要用條條框框來限制學生。比如寫水果,可以不按教材提示的順序由看到想,由形狀到顏色再到味道,也可以側重某一方面來寫,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能寫多少就寫多少,不要苛求學生人人都能寫一段話,更不要苛求學生把話寫得多么具體,不要人為地給學生寫話增加思想負擔。二是引領學生放開寫。教師要采取多種措施從不同角度打開學生的寫話思路,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如二年級下冊《練習6》,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水果的形狀、顏色,再嘗嘗味道怎么樣,將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說一說,并用幾句話寫下來。教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帶到課堂上,先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所帶水果的形狀、顏色,交流觀察所得,體會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動筆寫話,這樣學生就能真實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這樣,就能極大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的寫話欲望就會被大大地激發出來,他們就會把寫話變成展示自己的平臺。

3.創設寫話情境

創設寫話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充分地感受體驗,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全身心地投入,以此為前提,學生才會想說、敢說、樂說,有自己獨特的發現。以《找秋天》教學為例,我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的懷抱,金秋十月,涼爽的秋風吹拂著一張張天真的臉龐,學生們抑制不住地流露出他們的活力與興奮。有的快樂地奔跑著,有的聚在一起高聲談論著,有的情不自禁哼起了小曲,那一份快樂是在教室中學習時無法比擬的。我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孩子們,你們找到秋天了嗎?”“找到了,找到了!”學生都迫不及待地說起了他們眼中的秋天。“老師,我發現都開放了,有紫的、黃的、粉的、白的,五顏六色,可漂亮了。”“老師,樹上的葉子漸漸變黃了,一片一片地落下來。”“一片一片的落葉像什么呢?”“像一只只小蝴蝶在跳舞呢!”我說:“嗯,你真會想象!”有的學生說:“老師,我最喜歡秋天,秋天的果園里有甜甜的橘子、水靈靈的梨和甜津津的葡萄,都是我的最愛。”“原來是個小饞貓啊!”有的學生說:“我發現小草也不是碧綠碧綠的了,我好喜歡原來那片綠草地啊!”“小朋友不用難過,雖然它現在枯萎了,但在明年春天還會重新長出來的,有一首古詩《草》就是贊美了小草這種堅強的品質。”“我知道。”有的學生嘴快。“我也知道,還會背呢,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個學生搖頭晃腦吟誦古詩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學生在這歡笑聲中體驗到秋的美好,體驗到了生活的歡樂。此時此刻,相信每個學生都找到了美麗的秋天。

二、充分利用教材,創設寫話契機

1.利用文本空白,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

低年級教材文質兼美,生動有趣,許多課文都留有空白,這些空白給學生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我們可以利用文章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比如二年級上冊中識字1、識字5都是由一串串相關的詞語組成的,只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就是生動優美的短文。再如學完《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這些童話后,讓學生根據故事的結尾,或根據文章空白處展開想象,讓故事延伸下去。如教完《狐貍和烏鴉》,啟發學生想象:第二天,烏鴉又找到一片肉站在樹枝上,正巧碰到出來找食物的狐貍,這次又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鼓勵他們大膽想,于是從學生的口中,蹦出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學生也樂在其中。

2.對課文進行仿寫,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低年級教材中的課文為學生的寫話提供了范例,在熟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一些典型的課文或段落,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仿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規范語言表達形式。如《雨點》是一首優美的小詩,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雨點落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形態,學完課文后,鼓勵學生也來做一回小詩人,于是就有了“雨點落進草叢中,在草叢中捉迷藏;雨點落在小傘上,在小傘上滑滑梯;雨點落在瓦片上,在瓦片上唱歌……”以上這些語段,語言生動、形象,寫法典型,是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模仿或創作,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范例。而且這些語段,通過學生的多讀、背誦,已經被學生理解與消化。借助語段,可以降低低年級學生寫話的難度。通過模仿,學生將學會怎樣把話寫通順,怎樣一步步把內容寫清楚,怎樣使用問號、嘆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降低寫話的坡度,能讓學生樹立寫作的自信心。

篇6

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

二、看拼音,寫詞語。(24分)

zhuī zhú lú zhào jī chǎnɡ pán xuán

nán wànɡ yán jiū yǒu shàn xiāo chú

hē shuǐ zhuàn dònɡ rónɡ yì zuǐ bɑ

三、字母樂園。(10分)

Y 、R、 A 、E 、X

1、按音序排列上面的字母,應當是 。

2、你能按順序寫出他們的小寫字母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樣子,寫一寫。(15分)

例:(寬闊)的海洋 一(片)樹葉 長 張 (張開) 好(壞)

( )的樂曲 一( )翅膀 交 ____( ) 首( )

( )的節日 一( )野菜 申 ____( ) 難( )

( )的羽毛 一( )臺階 余 ____( ) 得( )

五、照樣子,寫句子。(8分)

1、同學們有的在草地上打滾兒,有的忙著逮螞蚱,有的向著藍天亮開了嗓子。下課了,同學們在校園里玩,他們有的

,有的 ,有的 ,多開心呀!

2、小鷹高興地喊起來:“我已經會飛啦!”(用“已經”寫句話)

六、背背填填。(14分)

1、踮起_________兒走進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我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______________窗前。

2、小鷹跟著老鷹學飛行 ,它飛到了____________的上面,飛到了_____________的上空,覺得自己會飛了。可是,它一抬頭,只見白云上面還有幾只鷹在___________呢! 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到哪些成語?

3、蠶吐絲,蜂釀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靜夜思》寫了_____________的夜晚,遠離家鄉的人望著天上的月亮,想念_____________。李白在詩中寫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他的思鄉之情。

七、課外延伸。(14分)

1、這些古詩你還記得嗎?請連一連。(4分)

少小離家老大回 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遠上白云間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 笑問客從何處來

2、閱讀理解。(10分)

大自然的郵票

春天的樹上,長出嫩嫩的芽瓣(yá bàn)。夏天的樹上,掛滿肥(féi)肥的葉片。秋天的樹上,樹葉涂(tú)滿鮮紅和金黃。冬天的樹下,樹葉落地化成土壤(rǎnɡ)。落葉是大自然的郵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給你,寄給我,寄給大家。

(1)這一段話共有_______句話。(1分)

篇7

司晨瀟:怎么想起來這個問題?

劉子赫:你看,有人說金秋十月,有人說紅色十月,十月怎么還有顏色呢?而且還是不同的顏色。

司晨瀟:哦,原來是這樣啊!十月是收獲的季節,莊稼都成熟了,大地呈現一片金黃,所以說是金秋十月。說它是紅色原因在于俄國有十月革命,咱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十月一日成立的,從這個角度說叫它紅色十月也很恰當。

劉子赫:原來是這樣啊!

司晨瀟:是啊,在咱們眼里,金秋十月是很美麗的,古代詩人也很喜歡描寫秋天的景色。你看看這首詩。

【古詩】

秋 詞

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釋】

清入骨:清涼入骨。

豈如:哪里像。

嗾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詩意】

秋天來了,山水都變得清明。夜晚,潔白的霜會悄悄地鋪滿大地;樹上的葉子大多由濃綠轉為淺黃,其中卻有幾棵樹葉變成紅色,在淺黃色的映襯下格外醒目;不信試試,這時候登上高樓,會讓人感到那清氣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哪像那爛漫的春光那樣使人發狂。

【談感受】

劉子赫:呵,劉禹錫,我比較喜歡他的詩。

司晨瀟:為什么?

劉子赫:我覺得他的詩都比較灑脫,感覺他這人很樂觀。

司晨瀟:你還真說對了,他就是和別人挺不一樣的。古代很多詩人一寫秋天都感到很悲傷,他卻不一樣。這首詩還是在他被貶官到很偏遠荒涼的地方的時候寫的呢,可從詩里一點感覺不到他的心情不好。他同時寫的有兩秋詞,這是第二首,你再看這第一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這首詩里,不要說感覺不到他心情不好了,反而讓人覺得他當時非常快樂是吧。

劉子赫:是啊,五彩繽紛的色彩,像這首詩里就說到了三種顏色:霜白、深紅、淺黃。秋天的景色也挺美麗的,干嗎到了秋天就要悲傷呢?弄不懂那些詩人。

司晨瀟:我也覺得秋天的色彩有一種成熟的美。春天的色彩顯得很嬌媚,同樣都很美,只是美得不一樣。我最喜歡這些寫秋天的詩句: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南朝齊·蕭愨《秋思》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篇8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蒙蒙細雨灑落在長安的大街上,這輕柔細潤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著人們:春天來了。當你放眼向郊外遠望的時候,到處是一片片新綠,當你興沖沖地趕到近前,想要好好觀賞一番時,那綠色卻反而消失不見了――草兒雖然開始返青了,但畢竟還太小、太嫩呢。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時節,遠勝過那煙柳滿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詩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點出了全詩的主題。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這首小詩,詩人只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詩作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的寂靜、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了萬里晴空。

解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因王叔文案被貶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傳統秋詞的凄涼情調,贊美了秋天開闊明麗的景象,反映出了詩人樂觀的情緒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于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家詞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作了鋪墊。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勝春朝”,一個“春”字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反映出詩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振翅沖破云霄,翱翔天空來托物言志,借鶴而寫自己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之情。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只多么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那凌云的鶴,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飛上了云霄,展示了詩人“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詩人以“鶴”自喻,視“鶴”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一個“排”字,使詩人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篇9

【導語】沒有秋霜的錘打,沒有秋風的鍛鑄,秋天的楓葉怎會周身紅徹?愿你像這火紅的楓葉,在生活的風霜中染成鮮紅的顏色!

6月14日,安徽2018年中考首場語文科目開考。據宿州考點的考生們介紹,今年中考語文作文是一道半命題作文——《原來我也很____》。

“給一段導語,軟弱可以變堅強,自大可以變謙虛……然后引出作文題——原來,我也很……”

“作文題不是很難,都有話說。”部分考生表示。

不過據部分考生透露,今年中考語文也出現了一些“意外”的題目。“古詩文默寫,原來是選做題,8選6或10選6,今年是全寫。”另外,“閱讀題一般考議論文和記敘文比較多,沒想到今年考了說明文,很意外。”一名*說。為方便大家及時獲取2018年中考試題、成績、分數線信息,

篇10

作者嚴忠貴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么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愿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這是美國詩人狄金森寫的《秋景》一詩,與何其芳寫的《秋天》相比,二者寫法上都講究完整的形式、諧美的節奏;二者都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以寫景寫實為主,語言瑰麗多姿,色彩絢麗斑斕;二者都寫了人的活動,情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二者抒發的感情也一致,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觸動讀者的心弦。但我更鐘情于何其芳的《秋天》。

我們知道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就是詩歌,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烈向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于是早期作品較多徘徊于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后,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明朗。

何其芳寫這首詩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還是個20歲左右的大學生。可喜的這首詩能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出明朗純凈的詩風。詩作采用直陳其事的寫法,透出一種寧靜悠遠清甜清柔的氛圍,意味情味既深又長。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圖畫,構成了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丁丁的伐木聲飄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不由讓人想起《詩經》中“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的那邈遠的意境。鐮刀飽食了稻香,背簍里裝滿了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讓人看到了豐收的農人笑盈盈、欣欣然;“棲息”一詞,把秋天視像化了,讓人感受到豐收后的農家的松弛、閑靜。第二幅漁家歸泊圖,“冷霧”、“白霜”創造了一種清涼冷寂朦朧的氛圍。圓圓的網收起的是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多么富有詩意,引人遐思。“輕輕”一詞,漁家悠閑自得的神情,似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