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理論范文

時間:2023-04-03 23:18: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發展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發展理論

篇1

關鍵詞:發展理論 現代化理論 依附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圍繞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道路問題,發展社會學的理論構造大致經歷了前后相繼的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現代化理論一枝獨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依附理論盛極一時,80年代后,世界體系理論的影響逐漸增強。

1、現代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及評述

1.1現代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現代化理論的提出直接得益于經典社會學家的理論以及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艾F代化理論接受了古典社會學關于社會變革和進化的‘兩極理論’,認為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1] 現代化理論正是在傳統與現代這種兩分法的基礎上展開論述的。

現代化理論提出了兩個基本假設:一是所有社會的發展都是相似的單一漸進式的發展。二是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走過的歷史是其他后發展國家的必經之路。現代化理論認為,“所有國家的發展道路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發展速度的快慢而已,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歷的歷史,將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未來。” [2]

基于這兩個假設,現代化理論對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問題的診斷,大體上可以概括為:“(1)價值的轉變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前提;(2)西方的工業化過程將在第三世界國家再現;(3)改變行為傳統模式的變遷,是在現代化的推力下發生的,這個推力與西方社會長期發展所憑借的動力是一致的;(4)西方科技和觀念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傳播,同時也將伴隨著一系列階段和深刻變化;(5)現代化過程是一個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一體化的變遷過程,第三世界不發達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國家本身的社會結構系統有‘缺陷’,因而經濟增長需要改組其結構條件——文化和社會制度的阻礙為前提。一句話,所有的現代化理論都相信:由于西方科技的傳播,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發達國家現有的一切特征?!?[3]

1.2對現代化理論的評述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西方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不可否認,西方國家成功實現現代化的經驗蘊含了人類發展的一般共性,現代化理論在這方面的成就是積極的、有價值的。但是,現代化絕不等于西方化或歐美化,特殊性也有別于共同性。因此,現代化理論在指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足,其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發展中國家有著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現代化起始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所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也相差很大,并且各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差異?,F代化理論試圖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中總結出一個“普世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注定不可能成功指導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其次,發展中國家需要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嗎?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各發展中國家在其特定的環境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產物。任何文化都無貴賤之分,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向西方文化學習,將各種非西方文化模式都改造成西方文化模式,這顯然是不正確的。無疑,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要吸收一些有益的西方文化要素,但絕不是“照抄照搬”或“全盤西化”。這種“西方文化中心論”在指導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遭到挫折。

最后,從實踐看,以現代化理論為指導,各發展中國家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坝捎谒ìF代化理論)把西方社會發展的模式套用到發展中國家,這一‘西化’理論在這些國家并未達到期望的效果。實際情況是傳統體制雖然被破壞了,但現代體制卻始終建立不起來。并且,現代化理論在解釋發達國家今后的發展問題上也遇到了麻煩?!?[4]

雖然現代化理論存在著種種的缺陷與不足,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否認其本身所具有的積極價值。

2、依附理論的主要觀點及評述

2.1依附理論的主要觀點

由于現代化理論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不足,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理論的指導下并未成功實現“夢寐以求”的現代化,這就促使人們對現代化理論進行反思,甚至有學者指出:“現代化理論的概念結構‘能告訴我們的東西絕不會比別的范疇更多’。顯然,對現代化理論進行的批評是持‘激進’立場的。即使不斷地對現代化理論加以修正,也不可能使現代化的幻覺有什么實質性地改變,因此,現代化理論必然要被拋棄?!?[5]在這種情況下,一種以批判現代化理論為基礎的依附理論便“呼之欲出”了。

依附理論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發展,二是拉美國家在現代化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現代化的實踐總結。依附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

(1)資本主義的擴張是異質而非均質的,給其他地區帶來的并不是和歐美一樣的經濟發展。這個觀點是依附理論的理論基礎之一,也是對資本主義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基本判斷。

(2)不發達狀態和發達狀態的關系不是線性更替的,而是平等共存的。換句話說,現在的不發達不是實現發達的前一時段,而是發達的產物,發達在出現的同時也制造了不發達。關于不發達狀態和發達狀態關系的判斷是依附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這個觀點首先是針對現代化理論中的發展階段論提出的。

(3)不平等的中心—邊緣結構造成了不發達國家資本積累的不足,不僅維持了,而且不斷產生著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間的不平等關系。

(4)依附既是不發達的表現形式,也是產生不發達的根本原因。依附形式有三種,一是殖民地的依附,二是進口替代的依附,三是跨國公司的依附,這是一種最嚴重的依附。三種依附形式反映了依附化過程的三個階段。” [6]

篇2

摘要:發展是人類面臨的永恒主題,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考察和分析人類社會及其發展,提出了科學的社會發展理論。他通過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原則、主要內容 及與西方社會發展理論的比較等方面進行闡述,得出探索和理解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對于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發展;人;當代價值

真正揭開人類歷史發展的序幕始于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從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乃至危機。這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問題的原則

社會歷史觀和主體價值觀的統一是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問題的基本原則。兩者能否統一,如何統一,這是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只有說清楚,才能深刻把握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

1.社會歷史觀與主體價值觀的對立統一

社會歷史觀和主體價值觀的一般關系,概括地說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就二者區別主要表現在:其一,社會歷史觀主要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 律,側重發展中的“真”。主體價值觀探求人類社會發展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側重發展中的“善”。其二,社會歷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主要是引導人 們的行為。價值觀作為一種評價尺度,引導人們在歷史發展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中進行選擇。其三,雖然真是構成善的基礎,但當下并不必然善。在歷史發展中某些價 值的實現可能會以犧牲別的價值為代價。就二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其一,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的實踐是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統一的基礎。馬克思認為,人要生存, 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進行生產。其二,從發展的趨勢看二者是統一的。生產勞動實踐作為人的對象化活動,它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必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 程。其三,從兩者的內容上看二者也是統一的。從上面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在于問題角度的考察,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探討,目的是為了人們行為的善,而人的行為 的善只有符合社會發展的真,才是真正的善。

2.發展與批判的統一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的第二個本質規定就是發展與批判的統一。這里的批判并不是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而是指他研究社會發展理論所體現的批判功能。

其一,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揭示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人的活動的發展。人的生存發展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都是一個永恒的過程,而社會發展是一種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過程。

其二,基于實踐對各種各樣關于社會發展非科學觀點的批判。社會發展史首先是人類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它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樣就使各種非科學的觀點,都在此基礎上煙消云散。

其三,在實踐基礎上的自我批判,對主體所創造的理論自身進行反思、揚棄和超越。時代在前進,馬克思的研究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變化,不斷地對理論自身進行反思、修正、并達到完善。

3.科學與價值的統一

所謂科學,是指馬克思從客體的角度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揭示。所謂價值,是從主體角度考察不同社會階段的發展狀態對人的發展的意義,具有價值評價的特征。它的統一體現了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和價值取向。

其一,從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來看科學和價值是相互聯系的。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內容是通過對資本主義價值評判逐步確立起來的。在當他對生產 力、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演進關系從質到度都把握住的時候,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就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了。同時,對資本主義的科學批判,也促使他進一步完善和 深化了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其二,從理論內容上看,科學和價值也是統一的。馬克思對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揭示,是為了說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和途徑。而它的說明又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科學認識基礎上的。

二、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從根本上說,是以社會實踐論為基礎的辯證的歷史決定論。與一切舊唯物主義者不同,它十分強調人作為歷史發展主體的能動創 造作用,高度重視人的活動,特別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巨大歷史作用。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嚴密整體。就其理論中最基本、居于主導地位的部分而言,主 要有以下方面:

1.社會發展主體論。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人的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和邏輯起點。社會發展就是主體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矛盾過程,能否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社會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2.社會發展規律論。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并不意味著社會發展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馬克思認為,經濟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 因素。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在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正因為它的推動,人類社會才得以不斷地向前發展,并順次經過五種社會 形態。

3.社會發展動力論。馬克思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需要借助于各種具體的直接動力因素表現出來,而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匯集成一個合力,并對社會發展發揮整體作用。

4.社會發展趨勢論。馬克思是一個辯證的社會進步論者,認為由于社會基本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的綜合作用,社會發展在整體上呈現出前進上升的總趨勢。

5.現代社會批判論。(這里的“批判”是指對社會的理性分析與批判,尤其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所開創的現代社會的理性評價)他追求的目標是要****資本主義制度,為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幸福尋找一條現實的道路。當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辯證的、歷史的。

三、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與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在美國和歐洲的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是一門專門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它的興起與二戰后的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密切相關。

1.社會發展問題興起的原因

二戰后,世界整體面臨著兩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一是東西關系問題。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60年代后社會主義陣營 破裂,形成了以美蘇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實質是世界和平問題。二是南北關系問題。二戰后,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形成世界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與 少數發達國家相對的南北關系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這樣就形成了東西關系、南北關系相互交叉的復雜局面。

在這種格局下,各國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如何發展的問題。戰后新興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抉擇,是走西方現代化發展的老路,還是走別的什么道路?所以,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就是關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的理論,其重點是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的問題。

2.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與西方社會發展理論的區別

就二者的比較來看,最根本的是他們研究社會發展問題的理論、角度、方法的不同。

(1)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是以唯物史觀作基礎的,它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尺度,考察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上的連續性和動態趨勢,這就科學地揭示了人類 社會發展的過程及方向。并且他還從經濟角度對資本主義現實的批判分析,得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而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沒有馬克思的宏大的歷 史觀作基礎,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論述,不管是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不發達國家的未來設想都只是浮于表面,沒有從本質層次上探討不發達國家的出路問題。

(2)二者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是把資本主義現代化放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去考察,既肯定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和人類歷史進程的一致性,又指出了要將社會主義現 代化超越的可能和趨勢。而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把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現代化進程就等同于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否認資本主義現代化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轉變的趨勢。

(3)二者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同

現代化理論給第三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開出的藥方是照搬西方的模式,想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不發達國家走向發達。而馬克思的理論,在以民族利益 為出發點的世界整體關系中,必須揚棄私有制,通過發展生產力、政治革命等的形式,來改變世界整體發展格局,建立一個合理、公平的世界。

四、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

探索和彰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有利于突出社會發展中人的發展這個主題。同時,有利于我們理解馬克思哲學及其社會發展理論的本真精神。在實踐層面上,有助于我們堅持和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質和意義,

第一,深刻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把人作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質。從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價值取向看,和諧社會的實質也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第二,準確理解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樹立辯證的發展觀。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人們的主體能動性 和創造性不斷增強。同時,馬克思也明確指出,現代社會發展理論把人看作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絕對至上主體。從而陷入了理性至上主義,招致了越來越嚴重的自 然災難。

第三,明確社會建設的目標與方向,加快新時期社會建設。馬克思要求從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意義上理解人的本質。可見,馬克思顯然是要構建一種不同于傳統市民社會的新的社會生活樣式。

當代世界歷史的發展與馬克思在世時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掌握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將其貫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全面實現中國新時期社會建設的偉大任務。

參考文獻:

侯衍社.《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4

呂世榮.《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9

劉新剛.《馬克思現代社會發展理論的價值維度》 [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3

篇3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理論分析

本文為安徽省教育廳教育規劃項目:“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聯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G10010)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6月20日

一、引言

我國學術界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界定并不一致,大多是從高等職業教育涵蓋范圍(即外延)、高等職業教育特征、高等職業教育的宗旨或目的進行界定的。如,“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能夠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高等職業教育是技術實施型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以實施技術作為其知識的主導框架;高等職業教育以實例和課題為組建知識的重要方法和方式;高等職業教育以情景模擬為教學的重要手段。”還有就是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得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定義:“由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實施的旨在培養高技術人才的高等教育稱為高等職業教育”。就是說,高等教育階段是培養高技術人才的教育。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學者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兩個類型,當然有銜接有溝通,不是層次上的差異而是類型上的差別”。強調高等職業教育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類型的教育。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年16號文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教育類型。

區域經濟,泛指一定區域內的人類經濟活動。在與國民經濟的關系上,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具有區域特色的國民經濟。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區域經濟是由各種地域構成要素和經濟發展要素有機結合、多種經濟活動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經濟系統。區域經濟具有整體性、關聯性、相對獨立性和空間差異性。差異顯出優勢,優勢形成特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區域經濟是具有區域特色的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即特色經濟。區域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面向區域經濟建設的高等教育,它在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推廣科學技術、引領區域經濟等方面都是圍繞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展開的。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是直接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和服務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必然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結構的變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結構調整的內涵、規模、專業類型和層次差別等。

二、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關系

(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功能。區域經濟發展所產生的需求是高等職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動力來源。高等職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動力不是來自教育內部,而是源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的人才需求??v觀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應用開發型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日本和美國為例。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非常發達,近半個世紀以來,形成了多層次、開放性、適應日本經濟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特點是:整個體系由短期大學、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等多樣化教育機構組成。日本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實踐型技術人才為根本目標,在課程設置上已形成了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點。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和文化教育,適應時展的要求。可以說,高等職業教育是日本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辦高等職業教育的國家,迄今為止,美國已經建立了包括社區學院、技術學院、區域學校和工業管理學院等在內多層次、多種類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這些高等職業院校不僅為美國培養了大批技術性人才,而且也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二)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依附性,是培養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群體的搖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區域產業結構決定了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不同地區的產業特點對勞動力的類型結構有不同的要求。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勞動力類型的需求結構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有著直接的影響。區域科技結構決定了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區域科技結構的變動和發展及其對勞動力層次的需求,直接關系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層次。未來社會是區域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區域經濟特征,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積極應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適應中提高發展能力,以辦學特色來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理論分析

(一)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基本理念。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本質上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教育,而區域經濟是遵循著非均衡的軌跡發展的,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也將通過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手段在明確的分類指導下,以發展求突破,以期與經濟社會形成雙向適應拉動的態勢,直接融入到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做強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設定,是通過非均衡的發展途徑,達到相對均衡的發展目的,教育均衡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發展中求均衡,資源配置不僅僅是單線的“錦上添花”,更是要統籌的“雪中送炭”;另一方面要注重非均衡發展中的增長極。就經濟現象而言,如果存在一個經濟集聚發展的區域空間,位于這個區域空間中的某個引領性或推進性的發展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在一個區域空間,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地方,而是往往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極上,這些增長極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輻射并擴展,進而對整個經濟產生由點而面的關鍵的拉動作用。教育也有相同的現象,高等職業教育可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形成增長極。一定意義上,鑒于社會需求的直接性和急迫性,高等職業教育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可以成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實驗區。鑒于與區域經濟的關聯度,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對于地區其他教育而言,可以成為高教強省、高教強市的首選點和增長點;鑒于政府積極引導投入和社會廣泛響應支持,國家和省市二級示范性建設高職院校對于全國高職院校而言,可以成為教育教學的改革樣板和輻射點。

(二)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外部關系規律。外部關系規律是指高等職業教育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關系規律。它是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內部關系規律而言的,其簡單表述就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斑m應”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受一定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二是要為一定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有著緊密的、直接的聯系。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化是使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主動適應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途徑,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對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展做出敏銳的反應,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專業設置、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就某一所高職院校而言,它不僅要注意研究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研究與地方高等職業教育技術優勢相匹配的技術市場的變化,研究與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相關聯的行業經濟的變化,而且要特別注重高等職業教育所處的周邊關系,尤其是政府關系、社區關系和媒介關系的處理。高等職業教育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義不容辭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與高校有著非常密切的利益關系。

(三)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全息結構。全息結構是一個由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的四個子系統(物質再生產、精神再生產、人力再生產、自然再生產)構成的“四位一體”的空間網絡結構。它的主要特征是,任何一個微觀子系統的內在結構都反映出宏觀大系統的一般結構特征。我們可以把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力生產三個系統簡化為經濟活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從事知識和技術生產的科技活動,科技活動既為經濟活動提供知識與技術,又為教育活動提供新的教學內容和技術手段;教育活動是人力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教育活動為經濟活動輸送具有一定素質的人力資源,同時也為科技活動提供科技人才,科技反過來又成為教育活動的知識源泉。教育、經濟、科技三者密切配合,互相促進,在整個人類活動系統中同時并存,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同樣具有全息結構的特征,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和城市不同層次級別的系統中都包括這三個系統。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系統,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表現為區域內的教育、經濟、科技的互動作用。各種不同的區域經濟在發展并形成自身經濟特色時,必然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等職業教育系統。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并行發展與配合,是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獲得最佳發展的必要條件。

(四)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教育方針。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與生產相結合;二是教育與勞動相結合。前者是后者的一個層次、一個目的,而后者則是前者的一個方面、一條途徑。教育必須與生產相結合,則要求教育發展要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教育必須與勞動相結合,即要求學校恰當地安排學生參加勞動實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發展的區域化迫使高等職業教育要走出一條適應我國和地區發展的新路子。而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就是其本身發展所能夠實現的合理的途徑。

(五)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動力機制。教育的動力機制是系統地、綜合地起作用的,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發展往往由幾組對應的關系相互作用拉動或推動,如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高等職業教育快速反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愿景與政府政策法規保障,行業質量要求與院校開放辦學,社會尊重人才、尊重技術與院校改革創新。從分析的角度看,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外部拉力有相關的兩端,即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企業能級提升的直接動力和政府宏觀調控與政策導向的主導動因。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行業企業的需求催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而政府則根據經濟和高新技術發展的水平、區域特點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人才需求結構變化的趨勢,通過行政調控,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財政投入標準,規范院校辦學方向、專業設置和規模,引導高等職業教育適時對路健康地發展;另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內部推力也有相關聯的兩端,即高職院校為生存而自發應對與為發展而自覺做強的內驅動力和社會重視高等職業教育與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感召動力,高等職業教育首先是作為教育事業而存在的。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創新企業服務能級提升和新技術開發和應用需要大量第一線的技術人才。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做強高等職業教育是高職院校的職責,也是高職院校的價值追求。同時,學校教學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對接,學校多元化的辦學路徑與精致化的辦學業績會受到行業企業的歡迎、贏得社會的贊譽,反過來促使學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六)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特定方式。一方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具有補償性特征,就是說,高等職業教育的起點較低,為彌補我國與世界高等職業教育的差距,在一個時期內采取了急劇的快速的增長方式:當高等職業教育的增長達到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世界高等職業教育水平基本相當時,補償性增長就會逐漸轉化為適應性增長,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性和自身邏輯可持續地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補償性發展階段需要過渡性對策,逐步邁向適應性目標。做強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發展方式,是在補償性增長的方式下,采取延用適應性增長方式的目標思路,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處理好高等職業教育增長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匹配關系,充分考慮區域對于發展程度的經濟承受能力,適度超前但不盲目拔高,面向需求但不急功近利,建立人才需求監測預警系統,避免出現投入過度不足、人才結構失衡和人才過剩等現象;二是處理好高等職業教育數量規模與教學質量的互促關系,加強教學資源的統籌和師資隊伍及教學條件的配置,降低稀釋效應,最大限度化解質量代價;另一方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后發性特點,就是說,高等職業教育的起步較晚,但可以具有后發優勢。這一優勢在于:立足類型教育的改革,實施趕超戰略,產生蛙跳效應,特色的類型的趕超戰略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方式的可行選擇。這一戰略的著眼點是做強高等職業教育,建成一流的高等職業教育,其路徑是融合社會力量,優化資源配置,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充分強調建設主體作用,力求通過學習模仿創新實現追趕目標,國家示范性建設院校就是后發趕超的典型范例。

主要參考文獻:

[1]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 種族中心主義,社會認同,自我分類,社會比較,積極區分。

分類號 B849:C91

群體行為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社會認同理論已成為這一領域最有影響的理論之一。社會認同理論是Tajfel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不斷發展起來。后來Turner又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強調了社會認同對群體行為的解釋作用,它的提出促進了社會心理學在相關領域的發展,為群體心理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1]。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社會認同理論進行闡述。

1 社會認同理論的背景

1.1 種族中心主義

社會認同理論產生于解釋群體間行為的種族中心主義(ethnoentrism)。種族中心主義是指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體歧視(out-group derogation)。群體內行為和群體間行為顯現了明顯的種族中心主義特征[2]。對“群體行為普遍的種族中心特征”的第一次論述要追溯到1906年薩默的記述。最初對種族中心主義的解釋最有影響的是現實沖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1.2 現實沖突理論

在Tajfel之前,對群體間行為較早的研究是Sherif在1961年進行的兒童夏令營實地實驗。研究中Sherif將來自于各地互相獨立不認識的兒童,在到達夏令營之后就分為“響尾蛇”與“老鷹”兩組,剛開始只是從事小組內的活動,例如爬山;后來當兩組從事競爭性質的活動,如球類比賽,兩組成員的沖突與對立與日俱增。接著提供有限資源的競爭,如水資源,此時兩組成員已變成相互敵對,成員對自己的小組表現高度的認同與向心力,而對另一組的成員表現出仇視的態度與行為。

Sherif的實驗揭示了群體間客觀關系對群體間態度和行為的影響。由此,Sherif提出了現實沖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他認為,群體間態度和行為反映了一個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的客觀利益。如果群體目標不一致,一個群體以其他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而獲得自己的目標,就會出現競爭,因此,群體間就傾向于有歧視的態度和相互的敵意。另一方面,如果群體目標是一致的,所有群體都朝同一目標努力,那么他們彼此之間更易于建立共同的、友好的、合作的關系。但是,僅有現實沖突還不足以解釋群體間行為,Tajfel后來的研究對現實沖突理論做了很好的補充。

1.3 群體間偏見的最小條件

Tajfel(1970,1971)采用了最簡群體實驗范式(Minimail-Group paradigm),創造了一個微型的“群體世界”,使實驗者可以深入地觀察群體的運作方式[3,4]。他先請被試對一張卡片進行點估計的作業,并以此為理由隨機地將被試分為兩組,高估組與低估組。接著要求被試進行資源分配的工作。結果顯示,這些被試雖然與同組成員互相不認識而且從沒有謀面和實際互動,但還是分配給自己所在組別成員較多的資源。Tajfel的實驗有以下特點,例如:(1)群體成員間不曾有真的面對面的互動(2)沒有群體內的結構(3)群體間沒有任何過去與文化[5]。研究結果顯示,當被試單純地知覺到分類時,就會分給自己的群體更多的資源和正向的評價。這種認知上的分類,會讓我們主觀上知覺到自己與他人共屬,而產生一種認同感,這樣的認同所引起的給內群體較多資源以及正向的評價的現象稱為內群體偏向;而對外群體成員則分配較少資源并給予負向的評價這種現象稱為外群體歧視[5]。

最簡群體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對群體成員身份的意識是產生群體行為的最低條件。即使是把人分配到一個簡單、無意義的類別中去,也足以產生群體取向的知覺和行為。

2 社會認同理論

Tajfel等人在最簡群體范式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社會認同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是群體行為的基礎。

2.1 社會認同

2.1.1 基本觀點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并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個體通過實現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來提高自尊,積極的自尊來源于在內群體與相關的外群體的有利比較。當社會認同受到威脅時個體會采用各種策略來提高自尊。個體過分熱衷于自己的群體,認為自己的群體比其他群體好,并在尋求積極的社會認同和自尊中體會團體間差異,就容易引起群體間偏見和群體間沖突。

2.1.2 社會認同的定義

Turner和Tajfel(1986)區分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認為個體認同是指對個人的認同作用,或通常說明個體具體特點的自我描述,是個人特有的自我參照;而社會認同是指社會的認同作用,或是由一個社會類別全體成員得出的自我描述[6]。

Tajfel(1978)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7]

社會認同最初源于群體成員身份。人們總是爭取積極的社會認同。而這種積極的社會認同是通過在內群體和相關的外群體的比較中獲得的。如果沒有獲得滿意的社會認同,個體就會離開他們的群體或想辦法實現積極區分。人們會使用各種策略進行區分,Turner和Tajfel認為有三組變量會影響群體間區分:(1)人們必須主觀上認同他們的內群體;(2)情景允許評價性群體間比較;(3)外群體必須是可以充分比較的。

Tajfel認為對社會認同的追求是群體間沖突和歧視的根源所在,即對屬于某群體的意識會強烈的影響著我們的知覺、態度和行為。

2.2 社會認同的基本過程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認同是由社會分類(social-categorization)、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和積極區分原則(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8]。

2.2.1 社會分類

Tajfel在1963年的一個實驗表明,當要求被試從不斷變化的標為A的四根短線和標為B的四根長線中判斷長度時,他們傾向于夸大A和B之間的差異。這種現象稱為“加重效應”(accentuation effect)。加重效應同樣表現在對社會刺激的知覺上。Secord 1959 年在一系列研究中,給被試呈現一系列人的面部照片,其中包括純種的高加索人一直到純種的黑人,要求他們評價相貌上的黑和心理上的黑。結果被試將圖片分為黑白兩組,并趨向于夸大一組內的相似性和兩組間的差異。這種基本的加重效應在許多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證實[2]。

Turner(1985)進一步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對Tajfel的社會認同理論進行了補充,他認為人們會自動地將事物分門別類;因此在將他人分類時會自動地區分內群體和外群體。當人們進行分類時會將自我也納入這一類別中,將符合內群體的特征將會賦予自我,這就是一個自我定型的過程。個體通過分類,往往將有利的資源分配給我方群體成員。

2.2.2 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使社會分類過程的意義更明顯,這樣使積極區分的原則起作用,而積極區分滿足了個體獲得積極自尊的需要。群體間比較通過積極區分原則使個體尋求積極的自我評價的需要得到滿足。在進行群體間比較時,我們傾向于在特定的維度上夸大群體間的差異,而對群體內成員給予更積極的評價。這樣就產生了不對稱的群體評價和行為,偏向于自己所屬的群體,即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上認同所屬的群體。

2.2.3 積極區分

社會認同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所有行為不論是人際的還是群際的,都是由自我激勵這一基本需要所激發的。在社會認同水平上的自我尊重是以群體成員關系為中介的,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為了滿足自尊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面的特長。因此,在群體中個體自我激勵的動機會使個體在群體比較的相關維度上表現得比其他成員更出色,這就是積極區分原則。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過分熱衷自己的群體,認為它比其他群體好,并且從尋求積極的社會認同和自尊中體會群體間的差異,這樣就容易引起群體間偏見、群體間沖突和敵意。

2.3 自尊假設

人們通過積極區分來獲得評價性的積極的社會認同,而積極區分是為了滿足個體獲得積極自尊的需要。這就暗示自尊的需要激發了個體的社會認同和群體行為;也就是說社會認同是滿足自尊的需要。

Abrams和Hogg(1988)進一步說明了自尊假設的兩個推論[9];推論1:成功地進行群體間區分可以提高社會認同,從而提高自尊。作為群體成員,個體將內群體越積極地與外群體區分就會獲得越高的自尊。推論2:由于獲取積極自尊的需要,低自尊或自尊受到威脅都會激發群體間歧視行為。然而推論2的證據并不充分,更多的證據支持了推論1,對于推論2更多地發現了相反的結果,例如:Houston等人(2003)的研究發現高自尊的或群體中高地位的人表現出更多的群體間歧視行為[10]。

2.4 社會結構

社會認同理論的第二個部分明確地對群體間地位關系進行了研究,特別是群體中低地位群體成員的自我激勵策略。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會通過群體關系來維持和提高社會認同,采用的策略有三種: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社會競爭(social competition)、和社會創造(social creativity)。對策略的選擇依賴于他們對自己群體與其他群體的關系的知覺。群體關系的三個變量包括:群體邊界的可滲透性(permeability)、群體地位合理性(legitimacy)和這些差異的穩定性(stability)。而在群體關系的不同情況下個體會存在兩種信仰體系:社會流動信仰體系(social mobility belief structure)與社會變革信仰體系(social change belief structure)。

2.4.1 社會流動信仰體系

當人們相信群體的邊界具有通透性,一個人可以在各群體之間流動時,就會產生社會流動的信仰體系。地位低的群體的成員如果具有這種信仰體系,他就會努力爭取加入另一個地位較高的群體,從而獲得更滿意的社會認同,例如考取功名。這種策略被稱為個體流動。一般而言,地位高的群體會極力提倡這一信仰體系,因為它并不試圖改變群體之間地位的現狀,而且可以降低弱勢群體的凝聚力,避免其成員集體性的對抗行為。但是,地位高的群體也會對個體流動的數量進行一定的限制以免他們對自己構成威脅,例如美國對移民數量的控制。

2.4.2 社會變革信仰體系

而當人們認為群體之間的邊界是固定的和不可通透的,社會流動低,一個人不能從一個地位低的群體進入地位高的群體時就會產生社會變革的信仰體系。這時弱勢群體成員就會加強對自己群體的認同,要求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消極方面的評價進行重新評定,甚至以集體行動來社會對弱勢群體不合理的政治和社會制度。這方面的策略分別為兩種:社會創造和社會競爭。

社會創造,是當群體間關系的現狀被看作是合理的、穩定的,弱勢群體的成員所采用策略。這種策略包括選擇其他的比較維度、重新評估現在的比較維度的價值,以及改變與之比較的群體即與地位相同或地位更低的其他群體進行再比較。對于前兩種方法,優勢群體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忍受,在許多時候它會極力維護原有維度的價值。如果群體關系的現狀被看作是不合理或不穩定的,那么弱勢群體的成員就會采用社會競爭的策略。這時,群體成員可以在導致其消極區分性的維度上與優勢群體進行直接的對抗,如游行示威、政治游說、甚至革命和戰爭。而優勢群體也會采用政治或軍事的手段對弱勢群體進行壓制,以維護其優越地位。因此,這一策略最可能引發激烈的群體間沖突。

3 社會認同理論新進展

3.1 集體行為

社會認同理論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是集體行為。特別是在群體間沖突的研究上。傳統的理論,例如相對剝奪理論或者挫折-攻擊理論把抗議、騷亂和變革等集體行為看作是個體挫折或不滿的產物。以往的研究表明弱勢群體間的比較產生的集體不平等感和不滿足感與集體行為密切相關。而社會認同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在于揭示了由相對剝奪產生的不滿受社會認同過程的影響,社會認同是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Smith等人(1994)的研究發現群體成員的集體剝奪感在他們對群體表現明顯的認同時更為敏銳[11]。Kelly和Breinlinger從女權主義者的研究發現,“對于有強烈認同感的女性活動家來說,參加集體活動,做一些有利的事情,是她們社會認同感的核心”[12]。Liss等人(2004)也發現對女權主義的認同對女權激進主義行為具有預測作用[13]。Kelly等人(1996)以及Simon(1998)的研究發現參加商業聯盟、同性戀群體、老人群體體等的人對這些群體都有積極的認同[14]。Hirose等(2005)的研究發現次級地位群體的集體行為與內群體偏好成正相關[15]。新近的研究也都證明當個體強烈的認同他們的群體時,會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甚至參加集體行為[2,16] 。

另外,對于社會認同與組織行為的研究發現社會認同與組織行為也有高度的相關。積極的實現組織目標、為組織貢獻的意愿以及低的曠工和離職動機都表現出與對組織的高度認同相關。Greene(2004)對黨派偏見的研究發現,對黨派的認同水平可以預測黨派偏見[17]。

3.2 種族問題

社會認同理論一直重視種族中心主義的研究,并在種族問題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種族間態度,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的種族群體越認同就會對不同種族群體表現出越少的友好態度。相反,多文化理論卻認為,對自己種族的認同與對其他不同種族群體的高度接受是相一致的。許多研究的證據更多的支持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Negy 等人(2003)對486名包括大學生的研究[18]顯示了種族認同感與種族中心主義的具有顯著相關。Sidanius等人(2004)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種族傾向的學生群體的追蹤研究發現,種族群體成員身份提高了種族認同感,從而增加了種族間偏見以及對種族群體間矛盾的知覺[19]。Johnson等(2005)對255名白種澳大利亞人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的研究也發現,對社會結構(不穩定性、可滲透性、合法性以及較高的內群體地位)的知覺可以預測高的外群體偏見和刻板印象[20]。

4 評價與展望

4.1 評價

Tajfel和Turner的社會認同理論揭示了群際行為的內在心理機制。該理論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學家們的廣泛關注,“社會認同”概念已經被社會心理學所廣泛接受,并激發了大量的相關研究。社會認同理論首次把人際和群際行為進行了區分,并把認同在個體和群體層次上區分為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兩種自我知覺水平。另外,社會認同理論還對人際比較與群際比較,個體自尊和集體自尊進行了區分,這些概念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認同理論把“社會的”理解為在群體關系背景之下的,認同是在群體關系中產生的,把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放在核心的位置,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心理的實質。這與美國的認知社會心理學從個體層面理解的“社會的”有著重要的區別,成為歐洲心理學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在美國,社會認知范式是社會心理學最主流的研究范式,隨著歐洲社會認同研究成果的發展,90年代以后,社會認同研究在美國的研究開始興起,社會認同理論也成為美國社會心理學主流理論之一[21]。可見,社會認同理論對美國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影響。社會認同理論已成為戰后歐洲心理學對世界社會心理學最有貢獻的理論[22]。

Tajfel等人采用的最簡群體研究范式在涉及群體心理的實驗中得到了廣泛應用。Tajfel等人由此開辟了對群體進行實驗室實驗的先河。當然,我們應該看到,Tajfel等人所說的群體是一種“純粹”的社會類型,內部成員缺乏互動。另外,對認同概念本身還需在新的研究中不斷發展,在自尊假設、低地位團體成員的自尊策略選擇等方面在研究中的證據不足,需進一步完善。

4.2 展望

近10年來,整個歐洲社會心理學與美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逐漸走向融合,社會認知研究與社會認同研究也出現合流的趨勢,當前社會認知范式也成為當代歐洲社會心理學主導的研究范式之一[22]。隨著社會認同理論的發展,研究也轉向認同的社會信息加工過程方面。最近,對群體成員社會認同的動機研究正從自我激勵轉移到檢驗人們減少不確定性的動機或尋找他們群體成員資格的意義上來。另外,新近的研究發現,認同的表現方式也是不同的,個體差異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這些差異例如:個體對特定群體的認同強度差異,他們的社會優勢傾向的不同,表現偏見的意愿的不同。在未來的研究中,社會認同理論有幾個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對社會認同概念本身的進一步發展;對比較策略的選擇;在多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認同的研究以及對社會認同的內隱過程的分析[1]。社會認同理論的早期研究領域主要是群體偏見和沖突,它的解釋主要是在消極的方面,而應用社會認同的原理研究如何消除群體偏見和沖突將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新近的社會認同的研究中發現通過群體接觸和重新分類等策略可以消除群體偏見或沖突[23],在這方面的深入研究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對社會認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主要的研究集中在香港,如:林瑞芳、趙志裕等人(1998,2003,2004)關于香港青少年社會身份認同、地區國家認同的研究[21]。而方文(2005)對北京基督新教的分析研究[24]成為內地應用社會認同觀點研究的開端。在中國,通過研究本土的社會認同現象來驗證和增補社會認同理論,將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群體偏見和群體刻板印象的研究中社會認同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流動,弱勢群體地位等問題,都是可以通過社會認同的觀點進行研究的。另外,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民族認同、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偏見的關系等研究中社會認同理論將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而在我國文化背景下考察群體認同對群體態度和行為如性別、職業、民族刻板印象等的中介作用,也將會是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Brown R. 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 Eurpe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 2000, 30: 745~778

[2] M.埃森克. 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11~621

[3] Tajfel H. 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1970, 223 (5)

[4] Tajfel H, Billig M G,Bundy R P.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 J. soc. Psychol, 1971, 1: 149~178

[5] Otten S, Mummendey A. To our benefit or at your expense?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ource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999, 12(1): 19~38

[6] Ta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Austin W(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 7~24

[7]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apters1~3.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8] Tajfel H.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2.33:1~39

[9] Abrams D, Hogg M A Comments on the motibational statue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8, 18: 317~334

[10] Houston D M, Andreopoulou A. Tests of both corollarie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s self-esteem hypothesis in real group sett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42: 357~370

[11] Smith H J, Spears R, Oyen M. ’People like us’: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tion and.group membership salience on justice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4, 30: 277~299

[12] Kelly C, Breinlinger 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Action: Identity, Injustice and Gender.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6

[13] Liss M, Crawford M, Popp D. Predictors and Correlates of Collective Action. Sex Roles, 2004, 50(11~12): 771~779

[14] Simon B, Loewy M, Sturmer S, Weber U, Freytag P, Habig C, Kampmeier C.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ology, 1998, 74: 646~658

[15] Hirose Y, Taresawa Y, Okuda T. Collective action and subordinate group identity in a simulated society game.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05, 47(1): 12~22

[16] Amiot Catherine E, Bourhis, Richard Y. 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 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group Bias.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2005, 9(2): 75~86

[17] Greene S.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1): 137~150

[18] Negy C, Shreve T L, Jensen B, Uddin N. Ethnic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Ethnocentrism: A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Versus Multicultur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3, 9(4): 333~344

[19] Sidanius J, Laar C V, Levin S, Sinclair S. Ethnic Enclaves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dentity on the College Campu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7(1): 96~110

[20]Johnson D, Terry D, Louis W.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group Structure and Anti-Asian Prejudice Among White Australian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 2005, 8(1): 53~62

[21] 趙志裕, 溫靜, 譚儉邦. 社會認同的基本心理歷程――中國的研究范例. 社會學研究,2005,5:202~223

[22] 方文. 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成長歷程. 心理學報,2002, 34(6): 651~655

篇5

關鍵詞: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歷史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08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國際殘障分類(ICF),殘障者是指身心功能紊亂和社會意外造成的損傷后果的社會人,而殘疾人是指因先天和后天身體機能受損,而造成無法正常生活的病人。在2001年世界衛生大會上,我國和其他190個成員國共同簽署了協議,同意采用ICF的劃分標準?!皻堈险摺焙汀皻埣踩恕备拍顑群c外延有重疊的地方,但是也有區別?!皻堈险摺边@個概念體現了在當代社會思潮中“正常化”理論的應用語境?!皻埣踩恕笔轻t療模式下的概念,而“殘障者”是社會模式下的概念[1]?!皻堈险摺边@個概念體現了國際組織與社會思潮的新趨勢,論文將運用“殘障者”這個概念去分析該群體的社會保障理論歷史發展軌跡。

理論是指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理論除了是一種認知的總結和歸納,更重要的是在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由思想萌芽、理念、理論模式及其行動原則等部分構成。探索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不僅在于要弄清針對殘障者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系統的認識,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個認識過程,了解它在指導殘障社會保障制度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因此了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對于掌握其內在規律及其在實踐過程中地位與作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實踐價值。

一、文獻回顧

在國內有限的論及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專著中,大多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展開論述。例如余向東從殘障者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角度,論及相關理論。在其論述中,他闡明了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基礎有人道主義理論、公平正義理論、人權保障理論以及現代殘疾人觀等。同時在論及殘疾人社會保障基本理論模式中,論述了先天宿命理論模式、個體殘損理論模式以及社會缺位模式等[2]。馬洪路從殘障者社會工作的角度,論及了殘障者社會保障相關理論。他把殘障者相關理論分為四塊:殘障的發生理論、殘障的預防理論、殘障的社會參與理論以及殘障的扶助理論等[3]。李迎升、厲才茂從社會保障角度論及殘疾人社會保障理論,其論述主要圍繞著殘障者醫療模式理論與殘障者社會模式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其對比展開[4]。

在國內論及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學術論文中,大多從特定時期和特定的區域去展開論述。例如梅運斌、王國英在分析現代歐洲殘疾觀的演變過程中,重點論述了殘障者醫療模式理論與殘障者社會模式理論的發展演化過程,其劃分時間的節點為1981年[1]。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殘障者理論是由個體殘疾理論向社會參與理論過渡,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殘障者社會模式理論則更強調正?;碚撆c社會融合理論。李莉、鄧猛在對近現代西方殘疾人社會福利保障的價值理念分析中,分析了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由社會公平理論、公民權理論到殘障者社會模式理論的過渡過程[5]。

另外也有不少學術論文將焦點集中在殘疾觀念對比和發展上。冬雪分析了殘疾觀念發展的三個階段——由“殘廢人”到收養、救濟,再到“平等·參與·共享”的階段[6]。奚從清在對新、舊兩種不同的殘疾觀比較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新殘疾觀的基本內容、形成條件等問題[7]。鄭雄飛分析了殘疾觀的演進過程——先天宿命論到個體殘損論再到社會缺位論[8]。

在國外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學術文獻中,學者們更多的是從一個較大的理論模塊中去展開論述。Michael Oliver、Bob Sapey從殘障者社會工作角度,論述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中個體型殘疾理論與社會型殘疾理論中,假設與理論內容的區別[9]。Raymond Lang以及Daniel Mont從社會公平理論出發,論述在工作和教育上應給予殘障者更多的機會[10]。Richard K.scotch與Reiko Hayashi論述了人權運動對殘障者福利事業發展的作用[11]。Paula D.Kohler與David H Dean論述了公民權理論在殘障者社會保障領域的影響等[12]。

既往的研究,開拓了殘障者社會保障領域的理論研究,但較缺乏對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同時也缺乏系統與歷史的梳理。因此為發展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亟須對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歷史發展軌跡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各個歷史時期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具體內容與特征

探究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歷史軌跡,首先要明確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各歷史分期節點。根據一般的歷史分期的劃分,一般把歷史發展過程分為古代、現代與當代。結合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相關文獻,論文把在工業革命之前的理論稱為古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工業革命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的理論稱為現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以及把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稱為當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由于現代和當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基本在西方,因此在論述現代和當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中,論文只論及西方國家的相關理論。

(一)古代國內外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發展狀況

1.古代國外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

由于西方中世紀的時間跨度較長,宗教對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兩種觀點上:殘障者宗教論與殘障者慈善觀。

宗教歷史上,殘疾被視作上帝的一種懲罰,殘障者通常被視為罪惡、巫師等的化身。殘障者往往會被驅趕,甚至被流放。宗教組織本著其教義與除罪的責任,往往會收容一部分殘障者,對他們進行各種宗教禮儀和活動,對他們進行除罪。殘障者宗教論認定殘障者是罪惡的化身,但是從社會保障的角度講,宗教通過教廷以及修道院給了殘障者棲身之所,并給予他們一些物質生活條件。

與殘障者宗教論對應的是殘障者的慈善觀。在基督教教義中就有規定,每個家庭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去救濟窮人和殘障者。但是在宗教的慈善觀里面,殘障者通常被視為悲劇和病態的個體。那些被救濟和施舍的殘障者,往往被看成是社會的寄身蟲和無能者。在施舍的過程中,是建立在不平等關系的基礎上,被施舍者往往要受到施舍者的歧視。

在中世紀后期,隨著醫學的逐步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殘障者是由于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造成的。受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殘障者往往被視為社會劣勢群體。當時社會出于整體安全需要,給予了他們必要的關心和愛護。在這個基礎上逐漸衍生出殘障者的個體醫療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殘障者被認為是病人,是與正常人相對立的“非正常人”。殘障者的個人醫療模式對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古代中國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

古代中國殘障者社會保障思想,是以國家為中心展開的,這點有別于西方的以宗教組織而肇始。中國古代統治階層為維護自身統治安全,力推“民本”思想?!靶陨普摗钡目鬃雍汀靶詯赫摗泵献印④髯佣剂ν圃撝鲝?。

孔子提出的社會救助思想,是以其仁愛思想為基礎,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盵13]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民本思想同時也體現著中國古代對社會弱者的關注。荀子對孔、孟的與社會救助相關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荀子明確指出:“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盵14]

在中國古代,政府層面,本著“仁政”思想對殘障者展開救助,集中體現在“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社會治理思想之中。在中國古代政府普遍設立“問疾”類部門,這個部門主要負責聾啞、盲人等殘疾人的國家收養,對他們進行治療與生活照顧。同時基于家族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系統承擔了少量的殘疾人生活照顧責任。在中國古代對殘疾人社會救助系統中,政府和宗族系統的分工有著明確的劃分。在《唐令拾遺》中就有明確記載:“諸鰥寡孤獨貧窮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親收養,若無近親,付鄉里安恤?!盵15]

國內外古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基本都是將殘障者視為非正常人,對病態的人加以社會扶助。在社會扶助主體上,西方主要是宗教組織,而中國是國家為主體的,這也從歷史根源上造成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殘障者社會保障發展路徑。另外從嚴格意義上講,國內外古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念,只能稱之為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思想萌芽,它們還不是一種系統化的認識。

(二)現代國外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發展狀況

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面臨著巨大的社會變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各種社會發展問題不斷突顯。由于工業化大機器生產造成殘疾人數目的激增,各個國家和主要國際組織對殘障者等弱勢群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從此,對殘障者的保障措施和救助方式走上了正規化的軌道,并有了突破性的發展?,F代意義上的殘障者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在這個時期才真正得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現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的相關理論極其豐富,其內容主要是論述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中的社會公平論、公民權論和人權論等。

1.基于社會公平論的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

“公平”指公正、平等地對待人。到了近現代,西方對社會公平最具有典型解釋意義的是羅爾斯的《正義論》,他認為,道德層面的社會公平,就是每個社會成員所追求和擁有的社會公平;制度層面的社會公平,就是某一個制度必須保證社會公平,這是社會公平的兩種含義。只有保障這樣的社會公平,社會制度才能維持下去[16]。在近現代西方國家的福利思想體系里,社會公平的含義逐漸發展到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公平,也包括權利、機會、規則、過程和分配的公平。

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利益群體,殘障者與一般社會成員和其他社會群體相比,有著特殊的社會需求和生活方式。雖然如此,但殘障者在人格上,在政治權利上,生存發展權利上與其他社會主體是平等的,毫無尊卑貴賤之分?!秶H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宗旨是“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旨在說明殘疾人是人,基于公平,社會就應該予以公平對待。

2.基于公民權的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

公民權理論使殘障者與其他社會主體一樣,取得了平等的社會地位權利,獲得與其他群體一致的民事權、政治權以及社會權,尤其是社會福利權。T.H.馬歇爾被視為在公民權理論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家。1950年,馬歇爾指出一種與共同體的完全成員身份相聯系的基本人類平等, 而這種平等意味著每個公民都應享受到文明體面的生活。他把公民權利分為三種類型:民事權、政治權、社會權。其中社會權,即包括公民享有國家提供的經濟保障、教育、基本的生活和文明條件等權利[17]。

這一理論成為現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殘障者社會福利權提升到基本社會需求,使殘障者社會保障權脫離了傳統的宗教殘障觀與慈善觀,由被動的憐憫變成主動的社會訴求。在公民權理念下,人們把享有社會福利保障當作自己的應有權利,對殘疾人的保障和救助不必再借助于宗教的同情與憐憫。殘障者擁有了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平等地位,在消除殘疾人的社會歧視方面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3.基于人權觀的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

人權理論是不斷動態發展的,人權理論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從個人自由的權利,從政治權利發展到了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權利。

在人權理論下,殘疾人是也是人,擁有與健全人完全相同的“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正是在這樣的人權觀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強調殘障者作為社會主體平等、自由的一部分,他們享有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權利,以及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在這一理論推動下,在世界范圍內相繼推出了《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以及《殘疾人權利公約》等一系列維護殘疾人權利的綱領性文件。

綜觀現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是在現代三大社會思潮下,逐步建立起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理念,并在理念基礎上,展開了制度與相關法律的建設?,F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最突出的特質是平等化,強調殘障者與其他社會群體,都是平等的。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殘障者和其他群體的是不同的,是異質性,這是古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中非正常化的一種歷史延續。

(三)當代國內外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后,英國學者邁克爾·奧利弗提出了“社會型殘疾”概念,認為身體障礙是一種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并非完全是個人悲劇和特殊群體的狀態。社會型殘障理論模式是對既往個體醫療模式的一個重大轉變,由關注于加在某些人身體上的限制,轉變為關注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加于某些群體和某些個人的限制[1]。在殘障者社會模式的推動下,殘疾人社會保障理論模式逐漸發展出殘障者正常化,殘障者社會支持網絡,殘障者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理論。

1.殘障者社會正常化理論。

正常化理論強調殘障群體作為社會中無差異的群體,同時強調應保證殘障者的生活條件盡可能接近“正?!钡纳顥l件。正?;碚撝赋鰵堈险邞@得一種盡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條件盡量與社會中大多數人一樣,而不是有意地將他們區隔開來,讓殘障者具有生活的尊嚴和普遍的價值共享。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就體現了正常化理論觀點,在分類中強化了正?;碚摰膹V泛性與平等性兩個觀點。該分類可以適用于所有處于不同健康狀態的人群,不同于以往把殘障者作為一個單獨群體加以界定和分類。另外不同健康群體(包含殘障者)均無參與和活動的限制。

在正?;碚撝敢?,各國都開展了具體實踐。以丹麥、挪威為代表的北歐國家開始實施對殘疾兒童進行“正常化”教育政策。美國社區居所和區域中心對智障人士進行了社會安置和服務。

2.殘障者社會支持網絡理論。

殘障者社會支持網絡是基于社會網理論逐漸發展起來,針對殘障者開展社會服務的一個行動理論。社會支持網絡通常是一種非正式的支持網絡,由家庭、互助小組、服務中心、民間非營利組織、社區等群體和組織組成,拓寬了殘障者社會服務渠道,增強了針對殘障者的社會服務功能。

根據殘疾人的自身殘障程度和身心需求,社會支持的目標是為解決低層次的生理功能康復,表達及應對的能力,自理日常生活及幫助少許家務等方面內容,同時也為達到幫助殘障者樹立自主、自尊意識和發掘個體潛能, 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等方面的問題。

殘障者社會支持網絡的行動策略包括個人網絡策略、自愿連接策略、互助策略、鄰里援助網絡策略以及社區授權網絡策略等等。殘障者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旨在消除殘障者社會支持鴻溝, 幫助他們融入到社會網絡之中,強化其個人身心健康,提升殘障者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協調能力。

3.殘障者的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入理論。

殘障者的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入理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社會排斥理論旨在說明殘障者由于什么原因、受到社會哪些方面的排斥,而社會融入理論則旨在闡明殘障者通過何種渠道去消除社會排斥,達到與整體社會價值與權利的融合。

周林剛[18]、馬洪路[4]對社會排斥造成原因進行了歸類,大致上有三種:自我責任論、社會結構生成論以及社會政策創造論等。而社會排斥的主要方面為:觀念排斥、就業排斥以及教育排斥等。在社會融入理論中學者強調了政府的責任和作用,同時多渠道開展殘障者社會融入,提升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的維護功能等。1981年國際殘疾人年的正式目標—— “幫助殘疾人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就是社會融入理論的最直接表現。

在殘障者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入理論的指引下,歐美各國紛紛開展《歐盟就業指令框架》、《美國殘疾人法案》、《殘疾人之平等機會:一個歐洲行動計劃》制度與規劃的建設。

綜觀當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在社會殘障模式的框架下,已經形成了具體的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框架及其行動原則。并且,在這些理論指引下,各國開展了豐富而具體的實踐,有力地提升了殘障者的生活質量。當代社會保障理論的最大特質就是正常化,這是對既往理論中非正?;碚摰纳A。

三、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歷史發展軌跡的啟示

在從古代、現代到當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發展,從個體殘疾概念逐漸發展為社會殘疾概念,從狹隘的殘疾救濟到體現正?;蟮穆L歷史發展過程。

(一)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提升

從社會保障學的角度看,針對殘障者的公共產品和社會福利供給,是屬于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過程,主要是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完成。一個國家的財力和經濟水平,將直接制約著對殘障者的社會保障水平。從古代、現代到當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比中,可以明顯發現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而不斷發展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在確定殘障者社會保障理念和行動原則過程中,要依據國民財富狀況和財政轉移水平而定,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理念和行動原則。

(二)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隨著社會保障理論系統而發展

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是針對殘障群體而展開的社會保障理論。從其發展歷程看,它與整體的社會保障理論具有時間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同時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也受到國家整體社會保障系統理念的影響。雖然歐美國家屬于福利國家,但是由于在社會保障理念的頂層設計中,存在諸如剩余福利模式、工業成就模式以及制度再分配模式的不同,它也會影響到各個國家殘障者社會保障制度的安排和實施。因此,我國在開展殘障者社會保障理念建設中,應與我國整體社會保障理念保持一致。

(三)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隨著社會對殘疾人認識的變化而發展

古代、現代到當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基本上存在兩種類型的殘疾人認識:個體殘疾型和社會殘疾型,或者是殘障醫療模式和社會模式。

古代與現代殘障者社會保障理論都應屬于殘障者醫療模式。這種模式認為殘障者所面對的問題是由于自身損傷和機能紊亂造成的,忽視對家庭與社會的歸因,以“疾病”來歸類殘障者。這樣劃分的后果直接導致的是殘障群體的非正常和異質化。

當代殘障社會保障理論屬于殘障者社會模式。這種模式更強調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融合。在殘障者社會模式視野下,需要全社會進行共同調整,而不是簡單對殘障者個體進行功能恢復,它強調清除社會排斥,促進社會融合,以“功能殘損”來歸類殘障者,從而消弭“正常人”與“非正常”之間的鴻溝。

[參考文獻]

[1] 梅云斌,王國英.殘疾觀的演變:歐洲的例證與啟示[J].蘭州學刊,2008(4):107-109.

[2] 余向東.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12.

[3] 李迎升,厲才茂.殘疾人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實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4] 馬洪路.殘障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 莉,鄧 猛.近現代西方殘疾人社會福利保障的價值理念及實踐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7(6):3-9.

[6] 冬 雪.試論理念發展及“殘疾模式”剖析與整合[J].中國特殊教育,2005(7):23-28.

[7] 奚從清.論兩種不同的殘疾人觀[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45-49.

[8] 鄭雄飛.殘疾理念及“殘疾模式”剖析與整合[J].新疆社科論壇,2009(1):34-38.

[9] Michael Oliver,Bob Sapey.Disabling homes:A stu-dy of the housing needs of disabled people in Cornwal[J].Disability and Society,1995(10):71-85.

[10] Raymond Lang.Human Rights and Disbiilitiy:Ne-w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Disability[J].Asia Pacific 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 Journal,2006(1):37-45.

[11] Richard K.Scotoch.Politics and Polic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J].The Milbank Quarterly,1989(67) :145-154.

[12] Paula D.Kohler,Sharon Field.Trasition-focused Education: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03(3):33-38.

[13] 閻 韜,馬智強.《論語》評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55.

[14] 魯國堯,馬智強.《孟子》評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201.

[15] 嚴雄飛.中國古代社會救助慈善思想種類與作用[J].前沿,2002(10):129.

[16]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

[17] 余遜打,陳旭東.人權與社會保障[J].浙江社會科學,1997(6):31-32.

[18] 周林剛.社會排斥理論與殘疾人問題研究[J].青年研究,2003(5):32-38.

Historical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Theory on the Disabled

HU Shi-yong1,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 ;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篇6

[論文摘要]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的房地產業向何處去,備受世人的關注。文章從房地產經濟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房地產經濟中存在著非理,新經濟時代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對我國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有些許的借鑒意義。

新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它呈現出很多特征。首先,新經濟的社會網絡化,使得整個社會對信息的獲取處理都變得極為容易和便捷。其次,在新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人們逛商場購物的習慣將會逐漸改變。再次,新經濟時代的資本運作、資金流動趨向數字化、虛擬化、迅速化。

傳統房地產行業的特點是:生產周期長、資金投入大。傳統的房地產業,在項目開發前往往需預測一年后甚至若干年后的市場,并且一旦資金投入,就必須頂著各種風險,繼續投入下去,其中,成本的風險,往往難以約束。因為無法確定現在的產品是否符合一年后市場的要求,所以面對一年后的市場風險,更是形同于賭博。在其漫長的開發過程中一旦社會公眾形象出現問題,項目就可能陷于危機。

新經濟時代的核心是產業信息化、信息產業化。當人類的生活、辦公等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網絡來進行時,勢必對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我國的房地產經濟向何處去,怎樣才能步入一個健康、正規的軌道?有必要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為此,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房地產經濟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

近年來,關于房地產的話題在各種媒體上議論不斷、爭論不休。歸結起來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大中城市房價百姓不能承受論;二是政府不作為或調控不力論;三是開發商暴利、黑心論。在對無論哪種觀點和議論的研究和分析中,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房地產業在近十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絕對不能因噎廢食,否定房地產業在促進經濟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滿足社會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過程中的積極而重大的作用。必須要明確目前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在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房地產業仍然是我國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之一。這主要體現在:

(一)房地產業發展需要國民經濟中許多部門和行業提供物質資料。與之配合發展

發展房地產業需要國民經濟中的建材、設備、機械、冶金、陶瓷、儀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動力等許多物資生產部門和服務行業的產品生產和勞務提供相配合,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性十分明顯。據測算,在我國當前的情況下,每投入100元的住房資金,可創造相關產業70—220元的需求;每銷售100元的住宅,便可帶動130—150元的其他商品銷售。因此,住宅建設若增加10個百分點,可望帶動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個百分點,住宅行業每吸納100人就業,可帶動相關行業200人就業。由此可以看出,房地產業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產業提供的產品,為國民經濟許多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場所

房屋能為商業、家具業、家用電器業、房屋裝修業、園林花木業、家庭通訊業、房屋金融保險業、物業管理業、家庭特約服務業、搬家公司、房屋買賣中介業等等的發展提供前提和發展場所。如果沒有房地產業為這些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提供前提和場所,這些部門和行業的發展難免會受到瓶頸的制約。

(三)住房消費是綜合性消費,它帶動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

房地產的消費特別是住房消費是種綜合性消費,波及吃、穿、用、住、行、娛樂、健身、學習、社交、享受、發展等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發展房地產業,提高居民住房消費水平,從住房綜合消費方面講,為人們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促進生活消費水平全面提高。作為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消費,它的增長和發展自然會帶動經濟快速向前發展。

二、房地產經濟中存在著非理性的行為

我國地產市場中存在著的非理,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此必須高度重視。這些非理具體表現為:

(一)以供給決定需求,城市化規劃脫離市場化進程.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讓城鎮土地使用權,其地塊的選址、規模、范圍和時機的選擇,應該是由市場的需求決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給決定的。但是,現在我國不少地方政府把廠房、住宅、交通、商業區、環衛等預先規劃實施好,然后以優惠條件吸引投資者、居民戶來投宿,美其名日“筑巢引鳳”。這種做法雖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這說明脫離市場實際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風”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實際上這是產品經濟“以產定銷”的翻版。從市場經濟的觀念看來,城市化的進程是市場化的結果,城市規劃中的選址、規模和時機是由生產者(企業)和消費者(家庭)的需求所決定,它們選擇的原則是比較成本利益、規模利益和競爭風險利益,政府的行政抉擇不能代替它們的利益選擇,也不能靠優惠政策恩賜。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決定供給的原則,進行規劃協調,這樣才能使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運行保持一種良性狀態,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向前發展。如果還是不問時間、地址、條件到處盲目地“筑巢引鳳”,其結果必然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和土地的超前開發,基本建設的投資效益大大下降。

(二)片面追求高層次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脫離市場化導向

在市場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變動是平均利潤規律作用的結果,市場導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調整其盲目性。在地產市場中政府利用批租權實現其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城市集聚經濟的功能?,F在的問題是,或者不顧投資者的經營方向,下命令定指標,誰出高價就批租給誰;或者不尊重投資者的市場取向,強行改變投資方向,片面追求高技術、高消費的高層次產業。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產業結構的特點是:第一產業仍是基礎,第二產業還將占主要比例,然后慢慢地由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的結構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結構過渡,由中低技術產業、中低消費結構向高新產業、高消費結構過渡,需要經過多次產業結構調整才能實現,何況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另外,各種城市集聚經濟的功能是不同的,有工業帶動型城市、經貿匯聚型城市、港通樞紐型城市、消費服務型城市、文化風光旅游型城市,還有各種因素的相互交叉滲透,這就對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交通實施、建筑風格、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三)地產市場不成熟。導致盲目的高地價和低地價

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場經濟中它的價格不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所決定,而是地租的資本化,也就是由對土地的投資收益率決定,并且受供求關系影響?,F在可供計算地價的方法有“收益還原法”、“成本法”、“比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運用這些方法的先決條件是地產市場已經成熟,有已經積累的市場統計數據作參數??墒?,我國地產市場的“買方市場”還并未真正形成,確定土地的批租價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腦袋”。有兩個問題顯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價行為。表面看來,地價高的國家總是收益大,其實不然。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地價過高會使房地產業投資或成本上漲,商品房價格上漲又會限制生產和消費,這反過來會導致經濟萎縮和地產市場的不景氣。正因為這樣,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初期和上升期,都是以低地價為條件的,只有經濟發展到城鎮土地資源嚴重短缺和壟斷,供需矛盾對認,在平均利潤率作用下,地價水平才高居不下。因此,盲目性的高地價對經濟增長并不利,是一種非理。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競相壓低土地價格,這帶來了土地投資的盲目性,實物地租的無謂流失,這種行為暴露的是現行政治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四)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干預,帶來了愈演愈烈的“尋租”熱

在地產經濟中,由于政治體制、權力結構、經營管理方式等原因,創造出了不平等的競爭環境,這樣就有可能給每個環節的直接經營者帶來額外收益。土地批租是“壟斷性活動”,其收益實質上是“壟斷權收益”,也就是“權力和貨幣相交換”,出賣“土地使用權”如同給予“許可證”、“配額”、“戶口”之類一樣,都會產生為了取得額外收益而進行種種“尋租”現象?,F在地產經濟中的“尋租”相當活躍,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尋租”者有i:第一,“地方保護主義者”的尋租,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地分享本來屬于國家財政的份額,為“地方造福”,或利用國家在吸引外資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分享稅、利,幾乎無條件地向境外投資者批租土地。第二,“經濟集團”的尋租。通過優先占有土地使用權獲得額外收益,以“增強企業活力”,其實它們的活力相當程度上來自本該屬于全民所有的地產收益,其中以形形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為最。另外一些“三資”企業、國有、集體企業以及機關事業性單位也在積極“尋租”。第三,“個人”尋租。主要是國家機關、企業中極少數人利用職務之便,庇護親屬、裙帶關系、分配偏愛,給予特定戶優惠合同和價格,優先照顧追隨者,把本來屬于社會的財富裝入私人腰包。盡管這種“尋租者”的目的、性質和程度不同,但最終都是有資源流失,地產市場機制被扭曲,分配不公,將成為腐敗重要滋生地。

三、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未來應然走向

城市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振興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要克服房地產經濟中存在的非理,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房地產業的發展是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未來應然走向,下面主要談四點。

(一)合理規劃建設用地,搞好“城市經營”

很多人認為“城市經營”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單純通過土地出讓增加財政收入,以房地產開發拉升GDP。這種簡單的“城市經營”理念不符合科學的發展觀。房地產開發項目有的是短期通過出售直接獲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鋪等;有的是長期出租或經營獲利,比如大型商場、寫字樓等;有的是通過其他經濟行為的加入而長期獲利,比如工業廠房、娛樂用房等;有的則作為公共設施本身沒有獲利能力,但卻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資金或客流前來投資置業或旅游觀光,使城市經濟收入增加,比如公園、旅游景點、綜合性大學、大型集市、金融市場等。在城市什么位置?建什么樣的房子?達到什么樣的規模?能否成為城市的記憶?能否復制和再生?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看待城市建設。

(二)強化政府經濟職能,市場將逐漸走向成熟化

綜合當前房地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及房市表現,從房市周期論的角度分析,我國房地產投資目前還處于繁榮期,整個房市還處在有利的上升階段,但從市場表現看,房市則處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調整期。在未來的幾年里,市場理性將逐漸回歸。畢竟房地產開發是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的參與者(有的是城市運營商),而房地產消費屬于長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安还芎梅?、壞房,只要搶到就好”的現象將一去不復返。從當前城市居民的經濟實力和市民購買力分析,只要經濟形勢保持平穩增長和樓市不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樓市就不會倒掉。近期,國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加強了對房地產的調整,這種調整并不是指樓市崩潰,而是引導房地產業進入一個成熟理性的穩定發展期,將涌現越來越多的性價比優越的產品,市場將逐漸走向成熟化。

(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地價將趨于合理水平

如前所述,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對GDP增長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同時又依賴于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市場需求,取決于經濟增長所決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強宏觀調控,借助規劃、計劃、行政、法律和經濟等宏觀調控手段,適當調整地產價格,使之趨于一個合理的水平,引導和保持房地產市場繁榮穩定發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須的。這是因為,房地產業是一個土地與金融兩種要素緊密結合的特殊產業,土地是一種極度缺乏供給彈性的要素,而金融資源則是理論上可以無限供給且極具流動性的要素。一旦房地產業深入投機要素,將會在短期內形成經濟泡沫,如果房地產市場資金鏈突然中斷,泡沫經濟將會立刻崩潰。自然將會給關聯產業及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致命破壞。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等均有這方面的經驗教訓。

篇7

[關鍵詞] 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資本; 社會關系; 社會信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63

[中圖分類號] C9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3- 0133- 03

社會網絡一般是指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定的體系,是一群人之間的一組獨特聯系。在社會網絡理論視角下分析社會結構及其過程所包含的技術和方法構成了社會網絡理論分析的工具,例如社會網絡指標和測量方法。在過去近60年的發展中,學者對社會網絡在實際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

1 社會網絡理論的基本內容

1908年,社會學家齊美爾提出“網絡”概念,社會網絡的互動形式開始被研究者關注。格蘭諾維特提出的“弱關系”理論則將社會網絡分析推廣到了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社會網絡研究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學領域并逐漸占據了北美和歐洲的主流社會學陣地。

1.1 結構觀和工具觀

結構學說指出,社會結構可以通過兩個以上行動主體之間的模塊化關系折射出來,位置取向是很好的分析角度,“結構等效”可以用來理解人類社會的行為關系。伯特提出“結構洞理論”:當網絡中某一個體處于結構絕對稀疏或相對稀疏地帶,其他個體需要把它當作紐帶來聯結形成關系時,該網絡個體就處于結構空洞位置。格蘭諾維特在“嵌入性”理論的論述中指出社會網絡結構對人類經濟行為有制約作用。

基于工具學說與基于結構學說的社會網絡觀點密不可分,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范式,社會網絡遵守以下3個原則: ①比起社會成員的個體屬性和特定屬性,結構化的社會網絡關系更能解釋社會學中的各種現象,結構方法可以用來補充和替代個體方法; ②社會網絡結構的位置特性決定社會網絡規則;③社會由諸多網絡結構所組成,社會網絡結構決定了行動主體關系的運作。

1.2 弱關系力量論

作為弱關系力量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新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了《弱關系的力量》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弱關系力量假設。格蘭諾維特首次提出“關系力量”的概念,根據互動頻率、感情力量、親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換等4個維度將關系劃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他認為網絡中同質性較高的個體很難互相提供所需的信息,而異質性則可以成為尋求信息的橋梁,使信息尋求者擴大信息資源視野,獲得信息滿足。他還指出,雖然不是所有的“弱關系”都能充當信息橋梁,但是能夠充當信息橋的必定是“弱關系”。 1985年,格蘭諾維特《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指出,經濟行為發生于社會網絡中的相識者之間,其交易的基礎是信任。

美籍華裔社會學家林南在發展和修正格蘭諾維特“弱關系力量假設”的基礎上提出并推導了著名的三大假設,即職位強度假設、弱關系力量假設以及社會資源效應假設。

1.3 強關系力量論

不少學者指出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力量假設與“嵌入性”概念存在矛盾,因為“嵌入性”概念認為人們的經濟行為基于社會網絡的信任機制而進行,但是信任是嵌入社會網絡結構中的,信任的建立與維護有賴于網絡個體長期的接觸、交流與交往,“嵌入性”概念某種程度上是在支持強關系理論。但是強關系力量的否定者認為,由于網絡內部個體的同質性,強關系可以導致信息流通中的重疊與冗余,只能作為聯系網絡內部個體之間的紐帶。林南的社會資源理論將社會結構比作是一種金字塔型社會網絡,按照某種規范的榮譽和報酬劃分等級,在同一級中,強關系表現為接近和控制榮譽及報酬的機會相似,不利于信息溝通與資源交換。

1.4 結構洞理論

伯特在《結構洞》一書中首次明確指出,關系強弱與社會資本數量沒有必然聯系。他為人們展示了兩種特殊的社會網絡聯結:一是開放式網絡,即某單一網絡個體或某部分網絡個體與其他網絡個體無直接聯系或完全無聯系;二是“無洞”的封閉式網絡,即個體兩兩之間均存在聯結關系,無任何關系間斷現象。伯特在市場競爭行為分析中利用結構洞理論,認為資源優勢和關系優勢構成了總體競爭優勢,結構空洞型社會網絡的競爭者具有更多的關系優勢,并可獲得更大的利益回報。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極端的網絡類型是不存在的。

1.5 社會資本理論

該理論認為資源既可以通過占有也可以通過網絡關系獲得。在此基礎上林南提出了著名的社會網絡三大假設,并且指出社會資源數量和質量與網絡成員社會地位的高低、網絡屬性的異質性呈正相關性,與網絡關系力量呈負相關性,社會資源嵌于社會網絡之中,并可以以社會網絡為媒體來間接攝取。

資源與資本存在一定差異,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將社會網絡的概念提升到社會資本高度,他認為存在于社會網絡之中的社會資本的獲取跟網絡的規模、異質性以及資源數量息息相關。布迪厄將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討論了兩種資本與權力地位的關系,認為它們可以決定社會的空間結構,改變團體與個人的人生際遇和軌跡。雖然認同社會網絡、社會資源、社會資本三者的緊密聯系性和非一致性,但是林南與布迪厄等未能對其進行詳細區分。

隨后諸多學者將社會網絡資本定義為嵌入社會網絡中的資源的總和,提出社會網絡資本是區別于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另外一種資本。

2 社會網絡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研究方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主要包括如下原理: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絡成員連接在一起;社會紐帶結構化產生了非隨機的網絡;交叉關聯聯結的不僅是個體,也包括網絡群;不對稱的紐帶關系和復雜網絡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網絡結構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活動。

社會網絡分析所用的數據資料具有自己的類型和特征,它是一組反映行動者關系的信息,社會網絡資料首先是關于社會關系的數據信息,簡稱關系數據,其從本質內容和表達形式上與屬性數據都有所不同。常用的收集方法主要是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文獻檔案法和實驗法。

社會網絡統計模型的發展分為3個時期。① 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各種網絡統計量的分布應運而生,早期的社會計量學家(1930-1940年)發明了社群圖,發展了圖論(1940-1950年),研究了隨機圖的分布。圖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用來研究社會網絡的形式特點,也對社會網絡的特征進行了恰當表達。隨后統計概率論和代數模型也廣泛應用于網絡研究。②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人們關注應用統計概率理論對關系的互惠性、均衡性以及傳遞性的研究,并激勵了許多數學家和統計學家建構三人組(triad)的數字模型。其中戴維斯、霍蘭德和林哈特于70年表了一系列論文,引入了大量隨機有向圖分布,提出了利用對數線性模型對數據進行擬合的PL模型。③ 從1986年開始,弗蘭克、施特勞斯、伊可達、福斯特、斯科弗雷茲、瓦瑟曼和派提森等先后,給出了P模型及其各種推廣形式,這些成果大大推進了社會網絡模型研究。

中心度是分析社會網絡最重要和常用的概念工具之一,它是關于行動者在社會網絡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測量概念,反映的是行動者在社會網絡結構中的位置或優勢的差異。主要包括節點中心度、緊密中心度、間距中心度3個方面。中心度的研究表明社會網絡中行動者之間是不平等的,有的處于中心位置,有的處于邊緣位置,因此他們之間在擁有的資源和信息等社會分層上存在差別,這些差別主要表現在權力等級、聲望等方面。

在社會網絡分析中,人們特別關心對某些關系密切的子群的研究,因為構成社會網絡的基本元素就是行動者及其群體,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子群,它們互相結合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結構。團聚性的子群包括“團伙”、n-團伙、n-宗派、k-叢等。與之區別的隸屬網絡屬于二型網絡,由一類行動者與一類事件所構成,描述行動者集體的關系。

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是構成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的兩個重要概念,它們一直受到社會學等學科研究的關注。但社會網絡分析對位置和角色的解釋與應用不同于傳統的社會結構觀,它關注的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從分析技術上來說,位置和角色分析是目前社會網絡分析中數量化程度最高的領域,尤其是在位置分析方面,已應用和發展了許多不同的數學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結構等價性、自同構等價性和正則等價性等。除此之外,社會網絡分析還發展應用了其他關于網絡位置和角色關系的分析方法,包括新發展的統計模型法、關系代數法等。

3 社會網絡理論的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

國外社會學家通過研究資源的流動來分析社會行動的“網絡”,指出社會網絡是一種社會資本,網絡中心人物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并不是被動地來適應社會力量,而是通過個人的能動性來改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并獲取其所需的社會支持。我國社會學家關于社會網絡的研究主要是實證研究,借鑒和吸收了國外社會網絡理論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其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6個方面。

3.1 社會網絡與職業獲得

社會學研究者從信息獲得途徑、信息的種類以及信息的有效性方面來建立社會網絡研究范式。1999年,邊燕杰和黃先碧通過問卷調查考察了長春、天津、上海、廣州、廈門5個城市的“春節拜年網”,測量了城市居民社會網絡狀況,認為在中國轉型期,社會網絡的作用是收集信息和獲得職業機會。1998年,吳忠民和林聚任考察了山東5個地級市,并在《城市的社會流動》一文中指出不同職業類型形成不同信息網絡效應與人情網絡效應,影響社會流動。羅家德研究了中國的社會信任、中國人的社會人際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等,指出中國人在工作中通過以自我為中心的工作網絡來達到個人目標。邊燕杰通過比較天津和新加坡的職業流動認為,強關系而非弱關系可以充當沒有聯系的個人之間的網絡橋梁。

3.2 新移民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流動

1996年,李培林研究了農民工的社會網絡。杜海峰認為農村流動人口社會關系與城市明顯不同,性別均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單性別競爭群體中的小團體現象。

3.3 階級階層與社會資本

1998年,丘海雄對下崗工人進行了社會網絡的相關研究。李黎明發現餐飲網對消費分層有正向的影響,社會網絡理論可以用來解釋消費分層的形成。蔡禾和賈文娟在研究路橋建設業工資發放的過程中發現,關系強度可以降低核心工人的不確定性。1998年,劉精明和婉格爾合作,對北京與英國利物浦老年人社會支持網進行了對比研究。李煜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春節拜年網所表現的階層壁壘強度,由弱到強依次為權威關系、專業技能、產權和公權力。

3.4 社會網絡與社會問題

張樂寧指出當代中國社會鄰里間的關系是影響個人對犯罪的恐懼的一個重要指標,并探討了社會網絡對社區安全的影響。倪曉麗和黃少華探討了網絡問題,分析了虛擬社區的社會關系,指出虛擬社區中主要是弱關系的作用。

3.5 社會資本與社會信任

趙文龍、王夏崎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分層的重要機制,基于拜年網的社會資本能增加城市居民的信任。張順、陳芳認為社會資本影響主觀社會地位認同主要通過人情機制與預期機制發揮作用。張順、郭小弦引入分位回歸方法,發現社會資本對收入條件分布的不同分位點有著不同效應。梁玉成為回應國際學術界對社會資本功能的質疑,對社會網絡同質性和內生性進行了深入分析。

3.6 社會支持

馮世平通過比較研究兩個民族的社會網絡,發現關系強度要通過“族群背景”的作用來對鄰里支持發生影響。蔡禾、卓惠興、鄺子文、葉保強 等也對城鄉居民社會支持進行了跨社區研究。王衛東通過分析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的社會網絡模塊,認為春節拜年網是社會網絡概念本土化的結果,基于拜年網的社會資本測量模型具有普適性。

4 社會網絡理論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動態

4.1 創業企業社會網絡

學者在總結關系學說、結構學說、資源學說、工具學說等內涵的基礎上,闡述了創業企業社會網絡的理論根源、內在機理以及存在的觀點差異,探討了基于創業模式、創業組織以及創業資本的創業企業社會網絡表征,剖析了社會網絡的功能作用與聯系紐帶。

在創業企業社會網絡的形成機制方面,建立了社會網絡試錯過程中的信號示意與試錯模型以及個體價值評估與試錯的模型等。在資本特性分析方面,比較分析了社會網絡資本交易與經濟資本交易的差異性,提出了二者相互轉換的模式等。在價值與風險分析方面,從社會網絡結構剖分的復雜性、社會網絡組織協調的復雜性、社會網絡資本度量的復雜性3個方面探討了創業企業社會網絡價值形成的復雜性等。在社會網絡構建的行為分析方面,界定了不合法且不合理尋租、合法且合理尋租、合法但不合理尋租等3種類型的尋租內涵。

4.2 大學生社會網絡

通過對大學生社會關系網絡結構和特點的分析,理清了大學生具體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拓展過程。大學生社會關系網絡的拓展過程實際上也是大學生社會關系網絡的聯系紐帶由血緣、地緣關系到信任基礎上業緣或契約關系的拓展過程,這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網絡的實際構建特點。

高校大學生的社會關系網絡拓展過程,是大學生與家庭、與老師、與同學、與群體發生互動、建立聯系的過程,也是其擴大在高校里的獲取知識途徑、了解信息渠道和捕捉機會的過程。其社會關系網絡擴展的規模越大,交往互動的質量越高,蘊含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資源越傾向于流向處于社會關系網絡中心的大學生。

在大學生社會關系網絡的拓展過程中,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大學生通過與同學的交往互動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大學生個性、情感、意志品質、生活能力等得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在學習繼承各種社會規范和社會文化的過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創新。

4.3 社交工具與社會網絡

以微博為例,研究得出:在網絡結構上,微博中與親密網和關系強度網的結構比較類似的是引用關系,它們的小群體劃分也大同小異,引用關系應該歸于比較親密的關系,而評論和轉發則屬于普通關系。在網絡密度上,跟社會關系中的親密度和關系強度最為接近的是關注關系,一般要好的朋友都會在微博上互相關注,延續現實友誼。在中心性分析中,微博上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與現實生活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程度不一定對等,微博中的關系強度與真正的人際關系強度也不等同。雖然微博和社會網絡中心度之間沒有絕對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微博的關系網絡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社會關系中影響力、親密度以及關系強度的縮影,換句話說,一個在微博關系的各個維度上居于中心的人在社會關系中不可能處在邊緣。

與傳統社會資本相比,微博社會資本具有新特點和優勢,即高度活躍的關系網絡使得獲取社會資本的成本降低,自由互動的方式使得社會資本通過弱關系產生,資本存量在虛實結合中存在不平衡性,社會資本獲取渠道具有多樣性。這些性質經過綜合和合理利用可以產生顯著的效果。

5 討論與評價

社會網絡理論的提出、發展與繁榮體現出對人類關系社會科學規律的探索過程,該理論的發展歷經近60年,幾乎對各領域的人類行為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得到世界各國學者越來越廣泛的認同。這一過程本身對我國關系社會學的研究工作具有極大的啟示。

(1) 社會網絡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關系社會學理論基礎以及其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從研究中國社會的角度看,關系社會學是一套理論知識,具有倫理本位、關系導向等主要特征;從方法論角度看,關系社會學是一種思維和研究方法論,用來探索和分析社會行為模式,也可以說是一門站在關系主義理論的立場來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學問。關系社會學是對人的行為的觀察、測量和把握,是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是理論導向的實證研究。

(2) 該理論在我國社會學研究領域中取得較大進展,但是依然有待進一步發展和推廣。在任何時期,人際關系的非正式規范都是作為調節中國人社會行為的關鍵機制,因此關系社會學是把握中國社會現實及其變動的重要學術工具。

近30年來社會網絡研究呈現四大特點:① 社會網絡的概念、理論、測量方法和統計模型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的實證研究中,社會網絡理論正在成為一個具有方法論特點的跨學科研究領域。② 中國的社會網絡研究正在走向專業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專業課程相繼開設,培養的專業研究人才越來越多,專業會議陸續召開,專業化學術團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③ 社會網絡研究的書籍以及翻譯版本等大量出版。④ 呈現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特征。

目前,社會網絡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 為使測量可操作化將社會網絡的概念簡單界定,過度的寬泛和隨意使得社會網絡理論的解釋力降低。② 測量了某一層次之后得出了結論,便與其他分析層次上的研究和發現進行比較和討論,不存在實際價值。③ 主觀地將個案研究、現場調查中得出的結論向普遍意義方面推廣,使得后續研究陷入誤區。

展望未來,社會網絡理論的研究趨勢是:① 在研究范式上,階級階層分析視角將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融入社會網絡理論的研究中。② 互聯網時代下的虛擬社區成為研究的主要陣地,虛擬社區的社會網絡特征、構成模式以及人際社會網絡的互動,虛擬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形成與參與機制,網上互動和資源交換的模式,網絡社會資本與現實社會資本的同質性、差異性等問題將成為研究的重點。③ 全球化和風險社會背景下社會網絡結構和功能的變遷趨勢。④ 社會網絡與社會心理、社會網絡與社會信任、社會網絡與社會分層、社會關系與法制建設、關系社會學的發展與西部研究規劃等相關問題有待深入研討與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1] Bian Y. Br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 366-385.

[2]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4] 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5] 林南. 建構社會資本的網絡理論[J]. 國外社會學,2002(2).

[6] 林南. 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 張磊,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篇8

一、社會性別理論的引進

“社會性別”概念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由女性主義者提出,隨之成為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兜诙浴返淖髡呶髅?波伏娃曾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形成的”。1972年,英國女性主義者安?奧克利對“性別”與“社會性別”作出了區分:生物學上的性別(sex)通常指男女與生俱來在生理結構上的差異,這是普遍存在一般不可改變的,不會隨著人們地域、國籍、種族、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異,是生物性的。而社會性別(gender)是伴隨社會文化、社會認識,在社會文化形態中形成屬于女性或男性的氣質、行為方式、群體特征等,具有社會文化性。

社會性別視角有別于其他視角,它的研究主體是女性,在男女兩性共同塑造的社會結構中,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研究社會問題,絕不孤立的研究女性問題。社會性別理論自提出以來,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與支持,紛紛加入推動“社會性別主流化”?!吨袊鴭D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總體目標: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法律體系和公共政策,促進婦女全面發展,促進兩性和諧發展,促進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二、目前我國婦女發展存在的問題

2005年,“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寫入國家法律。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事實上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著男女權利、機會和規則不平等的問題。

(一)公共政策方面

有些政策看上去是針對婦女需要,促進婦女發展而制定,但是并沒有真正起到維護婦女權益的作用。現行的公共政策大多是在傳統的性別觀念下制定出來,缺乏對性別意識的認識;其次,多數公共政策并非是由兩性共同制定,而是以男性為主導完成;第三,政策制定者大多缺乏社會性別認識。這樣制定的公共政策往往忽視了政策的出臺對男女兩性產生什么不同影響,忽略了性別對人的意識和生活方面所帶來的影響,加劇了婦女與社會之間的分離。

(二)社會觀念方面

落后、腐朽的性別文化始終影響著社會觀念,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仍然存在。特別是女性在求職就業中遭受歧視,繼而滋生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說法,把命運寄托在丈夫身上。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出生性別比為118.06明顯高于105左右的正常標準。全國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針對性別選擇性流產、棄嬰。男女平等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挑戰,男女平等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受到威脅。

(三)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各種不平等

由于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與農村生活水平差距較大等原因導致了很多的不平等,突出表現在婦女問題上。如在女性相對集中的醫療衛生、稅務等行業、部門中,女性擔任中高層管理的比例很低,廣大婦女參政人數少、影響小。農村婦女權益受損害,在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征地補償等方面受侵害時有發生。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又帶來了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等諸多社會問題。

三、社會性別納入決策主流有效促進婦女發展

社會性別理論自在我國傳播近20年來,通過婦聯組織、社會學者等的努力,社會性別主流化不斷得到認可。不論是婦女個人的提升,還是女性推動這社會的改革與進步,這都有助于婦女的發展與徹底的解放。

(一)推動社會性別主流化

社會性別主流化就是把婦女和男性關注、經歷作為在社會各個領域設計、執行、評估政策和項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考慮, 使男女兩性平等受益, 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性別平等。推動社會性別主流化,有以下幾個重點。首先,政府決策者對社會性別的認識,直接影響決策水平;第二,婦聯等組織推動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提升男女平等意識的能力;第三,正確的運用社會性別統計、分性別數據收集、依照社會性別預算等方法與工具等。有的西方國家將社會性別主流化寫入國家法律,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借鑒和參考的。

(二)將社會性別引入公共政策制定

將社會性別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在政策制定、執行和評估全過程貫穿社會性別意識。各級婦聯組織以及學者等個人研究者,一方面應該發揮其構建社會性別意識的主導作用,深入調查研究解決男女不平等的現實對策;另一方面應該學習社會性別分析方法,運用到公共政策分析中,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對公共政策制定者給予社會性別培訓,只有他們對社會性別意識有了清晰明確的認識,才能真正推動在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中運用社會性別。

篇9

【關鍵詞】社會保障 社會危機 人口老齡化

中國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社會實踐中也僅僅是剛剛完成了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構建,不管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中都存在著不足。因此我國學者對社會保障理論的學習則從多方面鋪展開來。如今,中國學者已經對基本的社會保障理論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史,社會改革問題形成了全面的認知,同時還完成了針對于我國現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理念、框架和實務方面的有益研究成果。

在對國外社會保障的對比研究中,中國學者獲得了非常有益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經驗。針對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呂學靜,2000),對其他諸如美國、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對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何春雷,2001;穆懷中,2002;楊玲,2003)等方面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吸收和引入了對其他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經驗。而對社會保障體系下具體實施項目的詳細分析更加細致化了對先進社會保障體系的考量。烏日圖(2003)援引瑞典等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結合我國實際狀況提出了系統構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基本思路。尹豪(2001)通過細致分析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發現選擇適當地保險機制有利于緩解社會醫療顧慮。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全社會的共同運作機制,而我國正是缺乏良好的制度環境和體制配套(張奇林,2005)。

通過統計和計量手段實現對社會保障問題說明的研究成果同樣提供了更多的改進思路。

樊彩耀(2004)應用國際數據,指出社會保障狀況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依賴于社會環境,不同體制國家的特征不同,其反映出來的基本關系也有差異。在考慮相對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條件下我國社會保障狀況同居民消費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消費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性的影響(高燕,2008)。陳樹文(2009)將基尼系數和恩格爾系數與消費傾向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性同社會風險狀況密切相關,進而導致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動態模擬和面板數據結果顯示,社會保障的完善有助于增加城鎮居民的預期消費水平,降低預防性儲蓄(張繼海,2007)。

另外,相關國外的經典社會保障數據的譯著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學術界學習素材庫,如Nicholas.Barr的《福利國家經濟學》、Florence Thompson的《老爾彌智一養老保險經濟學》、武川正吾的《企業保障與社會保障》、GeorgeE.Rejda的《社會保險與經濟保障》等。

近幾年,國內外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應對新時期的社會挑戰,這包括人口老齡化問題,經濟全球化問題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世界銀行(1994)的《防止老齡化危機》以及2005年的修正案將人口老齡化問題作為關鍵的社會問題,并提出建設新型老年人養老計劃方案。針對全球化,Bob.Kendy(2007)提出了“全球社會責任”的戰略,Anan.Urzbar(2008)則建議設立全球社會互助基金以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帶來的全球性社會保障和人口轉移問題。Nicholas.Barr(2005)、Florence Thompson(2006)則進一步就新時期福利型國家社保體系提出了改進方案,用以強化福利型國家的社會性。

曾巧(2003)對可持續性的社會保障制度重要性給予了深刻的論證和闡述,并呼吁建立和完善一個具有代際交替的社會保障體系??沙掷m發展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需要一個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以防可能出現的社會危機(林毓銘,2007)。唐磊則從我國現行保障體制的條件的存在問題出發,針對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化提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建議。

雖然中國學術界經歷了對社會保障理論的全面了解和學習,并緊跟整體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的潮流,但是現實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對國外先進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分析。疏于對自身所處的制度環境和現實狀況進行考慮。系統考察中國社會制度環境和歷史積淀。參考國外先進經驗才能夠“學以致用”。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今日的很多社會體制和社會制度都得益于古代思想和創造。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的基本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古代先人“大智慧”的影響,因此部分學者在總結我國歷史文化等方面史料的基礎上,將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比之于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訴求,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篇10

關鍵字 社會資本企業社會資本 經濟學 社會學

1 經濟學與社會學

關于經濟學和社會學,最準確劃清他們界限的是著名經濟學家帕累托,他在他的著作《普通社會學通論》中提出經濟學研究理,而社會學研究非理。在此之后,經濟學與社會學日益疏遠,只有極少數學者還試圖保持兩者之間的聯系,比如熊彼特與韋伯等人,他們的努力絲毫不能阻攔經濟學和社會學日益疏遠的趨勢。

然而近幾十年,這兩門學科卻出現了相互融合的征兆,加里·貝克爾將新古典經濟分析方法即理性選擇架構運用于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貝克爾認為在有限的范圍內,理性選擇理論能夠解決的問題比迄今為止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但他并不知道這個有限的范圍到底有多大。以科爾曼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學家也開始構建理性選擇社會學。但是一些非主流的經濟學家卻發現,理性選擇理論存在缺陷,現實中人類的很多決策行為,無法用理性選擇理論來解釋。于是理性選擇理論開始受到懷疑,經濟學家們越來越認識到人類行為本身的重要性,從20世紀30~40年代開始,經濟人類學家卡爾·波拉尼、人類學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哲學家卡爾·曼海姆等人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人類行為的動因問題,他們反對把個人簡單地理解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認為個人行為的目的不僅要滿足自我的物質需求,還要獲得社會的認同,其行為是在歷史文化和制度的背景下作出的選擇,受到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體系等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道格拉斯·諾斯不僅關注正式制度對人的選擇行為的影響,而且指出應該分析包括觀念、文化、意識形態在內的非正式制度,這實際上暗示著對理性選擇范式關于個人假設的修正。再如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信息經濟學三劍客之一的阿克洛夫,他不用經濟學模型來解釋非經濟學行為,而是直接將非經濟的社會學要素引入經濟分析之中。他認為人們偏離理性最優化的現象往往不是隨機的,由于社會或心理方面的原因,這種偏離經常是系統的。

對這種情況提供新的分析方法的,是在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范圍內發展起來的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是在一些對經濟問題感興趣的社會學家通過引入和運用一種新的社會學方法,即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諸多經驗的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后逐步建立起來的。正如格拉諾福特所說,任何經濟行為都是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經濟學中流行的技術分析工具不適于討論社會關系,也不適于解釋社會關系如何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這時大家關心的是社會關系網絡如何構成有利于行動的資源、如何創造價值、行動者如何在行動中利用與他人的關系和更為廣義的社會結構等問題。這時需要一種新的分析工具或視角,而且這種新的分析工具或視角必須具備能夠使社會學研究與經濟學研究范式相融合的特點,即在一個行動者身上使理性選擇假設與社會結構約束假設相容的功能。于是學術界把注意力投向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概念首先源于社會網絡觀點,可以從個體選擇行為出發進行研究,使社會資本的研究同資源、回報、效益等經濟管理問題聯系在一起,即個人或企業可以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投資或構建社會資本。

關于社會資本的概念,雖然爭議很多,但其基本思路是統一的,即社會資本是基于信任、制度、規則、慣例、習俗或投資于社會關系的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網絡關系可以為個人和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動力或方便,即社會資本是行動主體與社會的聯系以及通過這種聯系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從宏觀層面來看,社會資本能夠改善法律、法規的執行效率和政府政策的宏觀經濟績效;從微觀層面來看,社會資本能夠減少經濟運行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2 企業社會資本理論的產生

隨著社會資本研究的深入,有關學者又提出了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經濟行為者;同時,企業也是在各種各樣的聯系中運行的。提出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就是強調企業不是孤立的行動個體,而是與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發生種種聯系的企業網絡上的紐節。西方經濟學主流觀點一貫認為,行動者的行為選擇是個體特征與目的的函數,只受價格信號的支配,在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前提下進行選擇。但是實際上不管個人還是企業都嵌入在社會網絡之中,各種價格信號經常因社會性因素的干擾使個人或企業的理性選擇出現偏差,必須輔以內外部的各種關系網絡、信任機制來對錯綜復雜的價格信號進行甄別,個人和企業才能做出正確而且有效率的決策。在實踐上,越來越多管理者承認,最重要的工作不再是決策,也不是高瞻遠矚,而是人事管理。人事管理的重點不在于管理人,而在于建立人際關系。管理者不應該總是把目光停留在如何提高個人的績效,而應該關注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

企業社會資本理論可分為企業內社會資本理論和企業外社會資本理論,企業外社會資本指企業從外部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融合社會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企業能否有效融合社會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是企業能否成長壯大的關鍵,而企業對它們的融合是以社會網絡資本為中介的,社會文化資本通過對交往交易中的共識規則的達成和互助行動的預期來影響企業的成長效率。在此基礎上,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除了不斷融合社會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外,還有社會信息資本,在現實生活中網絡傳遞的信息比市場獲得的信息更密集,比等級溝通獲得的信息更自由。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指的是企業內員工間和部門間的信任和行為規范,從理論上講,企業內社會資本可以增強生產要素組合的效率,增加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的回報。企業內社會資本就像機器的劑,有利于加強企業成員的信任與合作,促進企業各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所以強大的企業內社會資本可以大大減少企業內的監督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3 企業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趨勢

不管是社會資本理論還是他的衍生物企業社會資本理論,都還處于他的草創階段,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規范,在理論體系上還不夠完善。但是,他使經濟學從高不可攀的神臺走向現實世界,所以這種研究方法必將是未來經濟管理研究的主流。筆者認為,從企業社會資本的理論體系上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有待完善:

(1)企業如何投資構建企業社會資本到現在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眾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已經指出,社會資本可以是有目的的投資產物,例如布迪厄指出:“關系網絡是投資策略的產物,這些策略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它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針對某些社會關系的確定或再生產,而這些關系則是在短時期內或很長一段時期內直接用得著的社會關系,即把那些偶然的關系,諸如鄰居關系、工作場所的關系、甚至親屬關系,轉變成既必須又有選擇性的關系,轉變成從主觀上感到有必要長久維持其存在的關系,轉變成在體制上得到保障的關系?!?著名經濟學家青木昌彥稱,社會資本可以由個人投資和占有,個人為了從中獲益,必須通過社會交換對此投資和維護。現在的問題是企業如何投資購建社會資本。在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還不夠深入。

有的學者認為精心設計制度是投資社會資本的重要方式———即用來分配從組織化活動中得來的收益和支付成本責任的一系列規則。也有人認為企業應在增加企業透明度、健全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和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各種投入,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形成穩定的聲譽,使企業更易于獲取各種稀缺資源;還有穩定的契約、合理的激勵約束制度可以增強企業內成員之間、成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從而減少企業內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提高效率。但是這些行為如何具體化、如何運用在實際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

(2)既然社會資本可以通過私人有目的的投資購建,那么把它納入財務體系、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將是十分必要的。從財務的角度講,任何投資都應該在事前進行項目評估,預測未來的收益和成本,這樣在實際投資時才有據可依、心中有數。企業進行社會資本投資的收益表現為企業效率的提高,張其仔博士運用經驗資料證明了企業社會資本量的高低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呈正相關關系,其中管理者與工人間的良好關系對企業的盈虧有顯著影響;而且企業內社會資本與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呈正相關關系,與企業管理費用呈負相關關系。而成本表現為除了物質投資以外,還包括諸如犧牲短期利益、謀求長遠利益這樣的非直接性質的投資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感情投資、時間投資等?,F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衡量成本效益,從而作出企業社會資本投資的正確決策。

(3)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對員工的激勵也應由單純的物質激勵轉為多種形式的激勵,包括以員工之間的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的激勵?;谛湃蔚募钆c其他形式的激勵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交易費用,是管理激勵的發展趨向。決定一個企業發展狀況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物質資本的數量和質量,而是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即企業社會資本。如何通過構建企業社會資本及相應的制度的設計,實現激勵相容,最大程度發揮員工工作積極性,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將是企業社會資本理論發展的一個方向。

綜上所述,企業社會資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他融合了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三門學科來解決現實問題,拋開了傳統的經濟學假設,使我們對經濟管理問題的研究更貼近現實,但是,這個理論還非常不成熟,需要各個學科的學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安佳譯.經濟學與社會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 儲小平,李懷祖.家族企業成長與社會資本的融合[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3(6)

3 汪和建.經濟生活的新社會學——一個批判性述評[J].與現實. 2000(6)

4 李紅霞,席酉民.管理激勵的發展趨向——關于信任的激勵[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