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競爭市場范文
時間:2023-04-10 08:1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壟斷競爭市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0159-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經過幾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大批私有制中小企業的成立,廣泛活躍了商品市場,同時廠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中國的各類市場逐步形成了壟斷競爭的趨勢。激烈的競爭中有些廠商脫穎而出而有些卻瀕臨倒閉,導致不同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商品銷量的保證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多數廠商也把擴大銷量、搶占市場份額作為自己經營的目標。
從消費者角度來思考面對如此多的商品,其購買偏好是什么?在購買時最注重哪些因素?對于商品使用的滿意程度怎樣?這些問題都是銷售廠商應該密切關注的,對于廠商進行產品改良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壟斷競爭市場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本文以手機市場為例,通過市場調查獲取數據,分別采用回歸分析和因子分析對手機的各個競爭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最終得出消費者的偏好結論。
1 數據的獲取與整理
企業要獲得消費者偏好的信息,首先需要對自己產品所在的市場進行調查。根據自身企業的實力確定調查范圍和調查數量。但需注意調查人群不能太集中,數量也不能太少,否則得出的調查結論會失去可靠性。由于消費者偏好是定性因素,我們首先需要把定性因素量化才能進行模型分析,一般采取被調查者打分的方式獲得量化數據。
這里我們獲得的數據為廈門市思明區105位手機使用者的調查結果,由于數據量較少得出的結果可能會有偏差,我們在這里著重探討方法問題。
調查問卷設計如下:
題目1:你對你的手機有多少滿意度呢?(五顆星表示最高,一顆星是最低,下同)
題目2:關于你正在使用的手機,下列選項中你的滿意度是?
價格低廉
功能強大
性能穩定
售后服務
外觀款式
題目3:購買手機時,以下幾方面因素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呢?
外觀款式
質量
功能
價格
售后服務
品牌
對數據的整理如表1所示(問卷調查整理后部分數據):
第一題是個人對手機滿意度,第二題是個人對手機各方面因素的滿意程度,我們推斷對一部手機的滿意度是由對這部手機的各個因素的滿意程度來決定的,所以二者之間應該可以建立回歸方程,用這五個方面的滿意度對整體滿意度的影響來解釋他對自己手機是否滿意,可以指導廠商加強哪些方面來提高消費者對自己產品的忠誠度。
第三題的六個因素基本涵蓋了同學們買手機時考慮的所有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是否買一部手機。對這些因素進行因子分析,選取影響最大的因素,可以明確手機研究開發商的開發方向,為其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費者購買自己產品提供指導。
2 研究設計
2.1 回歸分析
(1)分析工具和方法
運用SPSS15.0 進行回歸分析。
(2)回歸分析的基本原理
回歸分析是一種應用極其廣泛的數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之間的統計關系,側重考察變量之間的數量變化規律,并通過回歸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這種關系,幫助人們準確把握變量受其他一個或多個變量影響的程度,進而為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3)回歸分析的一般步驟
①確定回歸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②確定回歸模型;③建立回歸方程;④對回歸方程進行各種檢驗;⑤利用回歸方程進行預測。
(4)第一、第二題聯合回歸分析的相關情況
本題回歸分析采用105個樣本,解釋變量為:手機整體滿意度;被解釋變量共有五個指標:價格、功能、性能、售后、外觀。
試分析五個指標的滿意度對整體滿意度的貢獻:
一是對數據采用強制進入回歸分析策略,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3可以進行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34.480,對應的概率近似值為0。如果顯著性水平α=0.05,由于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α,應拒絕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的零假設,認為各回歸系數不同時為0,被解釋變量全體與解釋變量全體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模型。
表4最后一列為回歸系數顯著性t檢驗的概率p值,可以看到,價格和功能的p值大于顯著性水平α=0.05。因此不應拒絕零假設,認為這些偏回歸系數與0無顯著差異,它們與被解釋變量的線性關系是不顯著的,不應該保留在方框中。由于該模型中保留了一些不該保留的變量,因此該模型目前是不可用的,應重新建模,考慮剔除一些變量。
二是下面對數據采用逐步篩選策略,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剔除兩個變量后T檢驗的p值均為0,可以看出建立回歸方程是合適的。
最終的回歸方程為:手機滿意度=0.284+0.257×售后滿意度+0.366×外觀滿意度+0.315×性能滿意度。
可以得出結論:顧客對于手機的滿意度主要由售后、外觀、性能決定,其中外觀占的比重最大。對廠商的指導意義是:應該注重自己產品的外觀設計,同時注重手機的性能和售后服務,以保證顧客對自己產品的滿意度,實現顧客的二次消費。
回歸分析結果簡單明了,但是有個很大的缺陷,在做回歸時如果無論采取強制進入策略還是逐步篩選策略時F值均非常大,說明被解釋變量不能很好地被解釋,得出的回歸方程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在現實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選取的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都有很強的相關性,我們只是不知道哪個解釋變量更重要而已。下面我們采取另一種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它不存在不能回歸的問題,而是直接考察因子的重要程度,對因子進行排序。
2.2 因子分析
(1)分析工具和方法
運用SPSS15.0 進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在教育、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研究中往往需要對反映事物的多個變量進行大量的觀察,收集大量的數據以便進行分析。在大多數情況下,收集到的指標之間同時不是相互獨立的,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我們將利用少數幾個獨立的綜合性的指標(因子)來反映原來指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以簡化問題。因子分析就是通過研究眾多變量間的內部依賴關系,探求觀測數據中的基本結構,并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用較少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大部分統計信息的一種統計方法。
(4)第三題因子分析的相關情況
本題的因子分析采用105個樣本,有六個因素:即外觀款式、質量、功能、價格、售后服務及品牌。
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要先做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以判斷樣本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KMO檢驗的目的是分析觀測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相對大小,Bartlett檢驗的目的是確定所要求的數據是否取自多元正態分布的總體,檢驗變量間的相關陣是否為單位陣。
對本題有關數據進行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檢驗結果KMO值為0.692,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本題數據適合作因子分析。
下面兩表(表8和表9)是用SPSS15.0對本題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之后得到的部分相關表格。為了使得因子累積貢獻率大于90%,我們選取了五個因子F1, F2, F3, F4, F5,其中各因子的貢獻率遞減,即F1的因子貢獻率為42.169%,其余遞減。
其中“加粗”標注的Xj(j=1,2,3,4,5)是對應與各Fi(i=1,2,3,4,5)中對Fi影響最大的因素。又因為F1~F5的相對重要性依次遞減,我們即可得出大學生對手機消費的各因素排序??梢缘贸鼋Y論: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考慮因素的排序是:價格―品牌―外觀―功能―質量。對于廠商的指導意義是: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研發技術,盡量降低制造成本來降低價格,同時加強廣告宣傳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這樣可以更吸引消費者。
由于個人財力精力有限,獲得的數據量小、地區局限,但是本文僅以手機市場為例,著重探討方法問題。回歸分析和因子分析兩種方法可以適用于一切壟斷競爭市場的競爭因素分析,廠商進行數據調查時樣本量應盡量大,調查范圍盡量廣,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指導意義。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只靠經驗來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顯然會被淘汰,應該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用數據說話。
參考文獻:
[1]平狄克.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朱建平.應用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吳喜之.統計學從數據到結論[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篇2
關鍵詞:壟斷競爭;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經營;管理
中國傳媒業迅猛發展,競爭成主旋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中國的傳媒業已成長為國民經濟中擁有巨大發展前景的產業,被國內傳媒專家和國外傳媒巨頭視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塊處女地。但是中國傳媒業最初的繁榮是與壟斷分不開的,隨著中國加入WTO,市場開放,壟斷被打破,使中國傳媒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競爭也成為行業的主旋律。
1996年,《廣州日報》首創先河,成立中國第一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自此,國內多家報業集團、影視集團、出版集團紛紛成立,這種集團化的趨勢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壟斷競爭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在傳媒業,壟斷競爭將取代自由競爭。
一、壟斷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成熟的媒介市場必然是一個壟斷競爭的市場。
眾所周知,壟斷是一種不健康的市場組織形式。經濟學家亞當密斯就曾批評壟斷:“壟斷使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市場價格上升,社會福利減少,不利于企業正常運營?!钡?,這種批評并不適用于壟斷競爭。壟斷競爭是一種介于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之間的市場組織形式,在這種市場中,既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又具有壟斷的因素。而壟斷競爭市場,是指一種既有壟斷又有競爭,既不是完全競爭又不是完全壟斷的市場,是處于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之間的一種市場。
“壟斷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必然產生壟斷。任何一個企業想擴大市場份額,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實力,球的規模效益,分應道沒接上,就是產生媒介集團,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熟的媒介市場必然是一個壟斷競爭市場。”
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在壟斷競爭市場下的運營
作為我國第一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從1996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近17年的輝煌征程。在過去的17年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通過引領中國報業創新浪潮,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
(一)《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管理運營模式分析
現代企業管理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管理的主要模式。
(1)領導體制的改革
集團在成立之初,就調整了領導體制,將編委會領導下的總編輯負責制改為社委會領導下的社長負責制,增加了主管經營管理的領導成員。社委會是集團的戰略中心、決策中心和資源配置中心,負責集團整體戰略的規劃、系列報刊的協 調和關鍵資源的分配。
(2)管理體制的確立
集團在管理體制上,實行職能制和事業部制相結合、采編與經營管理并重的架構。實行職能制和事業部結合、采編與經營管理并重的架構。調整采編部門設置,創建與完善經營管理平臺,使采編、經營管理部門既獨立運作又相互配合。包括《廣州日報》在內的集團各系列報刊媒體都各自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己闖市場”。其他職能管理與支持部門為各系列報刊媒體提供資源整合和后勤保障。
在發行的管理體制上,實行精細化和流程控制管理,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廣州日報日均 168 萬份的大發行量離不開發行部門的努力。他們提出了“比太陽更 早,比往年更好”的發行理念。并且制訂了各部門協同努力的早報管理制度。
(3)逐步實現由“報辦集團”向“集團辦報”轉變
為了迎接國內外傳媒市場競爭新的挑戰,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借鑒國內外傳媒集團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文化,進一步理順領導體制,成立集團董事會、管委會,下設集團編輯委員會、經營管理委員會和系列報刊管理機構、《廣州日報》編輯委員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已改變過去主報的管理層承擔報業集團管理功能的局面,逐步實現由“報辦集團”向“集團辦報”轉變,設立專業的戰略參謀部門和職能部門,形成強大高效的集團總部。在 2005 年底,集團成立了戰略運營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并以此為基礎,成立“品牌戰略運營中心”,為戰略決策提供科學、系統的支持,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等強勢媒體投放廣告并策劃、承辦多項大型公益活動,擦亮集團品牌,為集團運作打了“興奮劑”上了“油。
(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市場定位
(1)集團成立初期面臨的困境
作為我國第一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之初,便面臨旗下許多子報子刊主要靠行政命令勉強“捏合”在一起的困境。如《足球》報原是廣州市體 委主辦的,《南風窗》雜志原是廣州出版社主辦的。當時資產、人才、運營都還沒有統一起來,更別說統一規范的采編管理了。報業集團雖然“棋子”多,但很多是“死棋”。為避免出現“集而不團”、“大而不強”的現象,報業集團對屬 下各媒體不斷進行整合,強化整個集團的合力, 最終形成“資源共享, 優勢互補” 的“一盤活棋”局面。
(2)重新對子刊進行市場定位
針對以上困境,集團對屬下各子報子刊的市場定位進行了重新布局,對有些不適應市場變化的報刊進行了調整;對有些只有短期市場的,不做大的投入;對那些具有市場潛力、符合集團的戰略架構和發展方向的報刊進行重點投入。集團總部以產權為紐帶,對各子報子刊履行戰略統籌、關鍵資源分配和監督考核等宏觀管理職能。通過總體戰略部署帶動各子報刊、上市公司、新媒體的協同發展,增強整體核心競爭力。但是,集團不直接插手子報子刊的日常運作,而是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實行授權經營,集團與各子報刊的負責人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劃分權責利。各子報刊是相對獨立的運營主體,具有充分的經營自,可根據市場競爭和發展需要,高效靈活地制定自己的發展計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各子報子刊、子公司依托集團控股的“九陽傳媒”上市公司,在企業化運營上率先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正積極探索“期權”等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和新的 戰略方向下的組織機構。
三、《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在壟斷競爭市場下存在的問題
廣州地區報業集團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它在發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報業集團主報定位趨同,集團間競爭激烈
廣州地區雖然擁有三大報業集團,但三大報業集團之間的主要報紙,如《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新快報》《信息時報》等,基本都定位于大眾綜合性報紙,并且受眾目標市場都集中于廣州等少數幾個經濟總量較大的城市,這使廣州地區報業集團之間爭奪受眾市場、廣告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這種競爭雖然對挖掘報業發展潛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有時報業集團間的競爭會彼此牽制,影響發展。這種現象有待改進。
(二)報業集團結構不夠合理,綜合優勢不突出
這里的“報業集團結構”主要是指報業集團內部各媒體市場定位所形成的結構關系。作為報業集團,只有母子媒體之間市場定位結構合理,形成相互依托之勢,報業集團實力才能不斷壯大。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中, 《廣州日報》在經營上比較突出,《足球報》《南風窗》在國內同類報刊中較有影響,但集團其它報刊、定位比較狹窄,利潤僅在十數萬上下,一些報紙甚至還要集團提供經費支持,不能在報業集團中形成千帆齊發的態勢。
(三)報業集團資產管理模式仍在事業和企業之間徘徊,有效的集團管理模式和政府-報業之間的成熟管理架構尚未真正形成
廣州地區報業集團在經營上雖然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在集團管理架構、集團定性、產權管理結構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集團資產不夠明晰,財務管理欠規范,監督機制不完善,實質上尚未完全跳出舊體制的窠臼。并且,政府與報業集團之間的資產管理、監督關系也未能完全清晰界定,尚未形成深層有效的管理機制。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報業集團不斷發展壯大的速度,使集團在經營上缺乏科學的規范和強勁穩定的動力。
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競相爭奪傳媒業這一產業高地。中國傳媒要建設自己的傳媒帝國,“集團化”只是傳媒企業在壟斷競爭市場下求發展所走的一小步,未來的路還很長,僅僅靠從資本市場融資圈錢,擴大資產規模是不夠的。(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
參考文獻:
[1]吳庚振 劉贊《試論黨報社論的改革》,《新聞與傳播研究》[J],2001(3)
[2]王玨 王金柱《培育主體打破壟斷規范競爭――對入世后推進基礎產業市場化改革的幾點思考》[J]-環渤海經濟望2002(2)
[3]牛雯雯《壟斷競爭――我國傳媒集團化的趨勢》,《新聞知識》[J],2005(1)
篇3
摘 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行為研究發現,當前在低市場集中度的產業市場中,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在市場競爭行為中多采取價格行為、廣告行為與兼并行為為主;市場協調行為方面:卡特爾組織行為是我國體育用品產業中企業今后市場協調行為的發展的趨勢,價格領導行為屬于晴雨表式的價格領導制。建議后續研究應傾向于在當前我國體育市場行為下的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績效如何與應采取產業政策規制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市場競爭行為與市場協調行為。
關鍵詞:產業組織理論;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競爭行為;市場協調行為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595-03
An Analysis of Monopolization in Market and Competition of Sport Goods Industry in China
――Taking Market Behavior into Account
LI Xiaotian, WANG L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former research on market behavior of Chinese sport goods industry, at present in the low market concentrated industry market, most Chinese enterprises mainly adopt pricing, advertising and annexes in market competition; in market cooperating aspect, Cartel organization behavior is a trend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follow in their development; the price leadership belongs to a price leadership system of barometer type. The paper suggests a following research should concentrate on market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port goods industry in the current sport marketing behavior and industry policy regulating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oorperating in Chinese sport goods industry.
Key words: industry organizing theory; sport goods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behavior; market cooperating behavior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是產業組織理論中的核心即SCP,它告訴我們在產業組織中有什么樣的市場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市場行為,在既定的市場行為下該產業市場又會有之相對應的市場績效,這三者之間相聯系又相互影響。體育用品產業是我國體育產業中發展最為完備的一個產業,其產業組織規模日趨成熟,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市場結構特征。本文借助前文的研究成果在壟斷與競爭的市場結構下全面詳細分析我國當前體育用品產業中的企業采取的市場行為與市場策略,為我國今后促進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規制體育用品企業市場行為提供一點理論幫助。
1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競爭行為分析
1.1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價格行為分析 產業市場行為中的
價格分析是與市場結構中產品差別化的價格差異是有區別的,產業市場結構的價格差異主要討論價格的差別對產品差別化的貢獻程度,而產業市場行為中價格分析主要著眼于對整個產業中企業價格行為的分析,以便進一步探求當前市場行為的成因。伯特蘭德、斯塔克爾伯格、古諾這三種模型在現實情況中很難實現,尤其是現今體育用品產業中企業數量巨大,市場發展不規范、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現狀下比較難以實現。眾所周知,體育用品產業處于一種近似的完全競爭狀態中,在這種“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市場關系,雙高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市場支配力和定價能力,因為產業中目前存在著進入壁壘和產品差異等因素,因此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就必然會利用這種市場支配力為其謀取更大的利益,這就構成了當前產業中企業的價格行為。仔細查看表1我國運動鞋為例體育用品的單位價格表,我們不難發現體育用品價格趨勢比較集中,行業內企業間的價格差距比較接近,除去市場上價格較高的李寧公司以外,目前90%以上的體育用品價格集中在100~300元左右。這種產業內產品價格囤居現象,也正好反映出體育用品產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的這一真正現狀來。
經過調查,價格行為在當前體育用品產業內是企業間主要選擇的競爭,企業間的價格行為頗為相近,一般來說品牌與品牌之間、高替代性的產品的價格差距在14.7~21.9元左右,企業之間任何一方的價格行為對產業市場的影響都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而對于外部的新進入企業來說這個價格雖然說具有一定的驅逐作用,但是整個產業市場的價格水平還達不到限制進入行業。其次,從掠奪性定價(驅逐性定價)和限制性定價行為來看,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過程中尚未發現長期性的掠奪定價行為;從限制性定價行為來看產業內處于雙高的企業構成了行業的價格領頭羊,這些企業和那些市場排名靠后的企業產品價格差距構成當前市場體育用品價格不同的兩個陣營。雖然沒有充足的證據顯示這些產業中的雙高企業有串通起來合謀采取限制性價格,但是這種價格的確給那些眾多新進入的企業造成了一定的價格壁壘。最后,我們體育用品企業之間曾爆發出多起價格戰,這種產品同質化的競爭性價格行為極易造成引起惡性競爭,致使整個產業的效率大大損失,引起產業間進入與退出壁壘失衡,減低進入壁壘,引起大量進入者。因此目前的這種競爭性價格行為是導致目前該產業結構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廣告行為分析
對于企業而言,廣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信息披露。當然,廣告既可以傳達一些確鑿的事實,也可以讓受眾形成一些模糊的認識,還能試圖為企業本身,企業的產品和品牌創造良好的公眾形象。在產業組織學中,商品有“先驗品”和“后驗品”之分。所謂先驗品就是消費者能夠通過檢查在購買之前確定產品質量,我們就說這種商品具有“搜尋性品質”,因此先驗品也被稱為“搜尋商品”,例如家具、服裝以及其他主要性質可以通過視覺或觸覺檢查而確定的商品;所謂后驗品,就是消費者必須在消費產品之后才能確定它的質量,這種商品具有“經驗性品質”,因此也被稱為“經驗商品”,例如加工食品、軟件設計和心理治療。對于不同種類的產品,企業所采取的廣告策略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搜尋商品的廣告應提供有關產品性質的直接信息,比如實物圖像(動態或靜態)和相關的文字描述,并且不能包含虛假信息,因為消費者很容易鑒別;對于經驗商品而言,廣告本身就是所要傳遞的最重要的信息。按照上面的這種劃分,體育用品應屬于先驗品。但是體育用品有其特殊的地方。它的設計款式、質地等是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就可以確定的,但它的質量是消費者在消費產品之后才能確定的。體育用品應介于“搜尋商品”和“經驗商品”之間,體育用品正是具有這種特殊的性質。因此決定了體育用品產業廣告行為的復雜性。
通過對CCTV-1、CCTV-3、CCTV-5、BTV-6的體育用品企業廣告電視廣告作品以及其他平面媒體體育用品企業廣告媒體的觀察分析發現:我國體育用品企業投放廣告首選體育期刊雜志媒體,共184家,占82.35%,其次是投放銷售現場廣告(POP廣告)(78家,占76.47%),選擇投放電視廣告的企業占32家占31.17%,有24家占23.53%的企業投放報紙廣告。有7095%的企業認為“廣告因素”制約了他們的廣告投放,這可能與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體育用品企業規模小、產值低有關。體育用品企業投放廣告動機可謂是多元化、多層次,90.63%的企業把“促進產品銷售”作為其投放電視廣告的首要動機。通過對體育用品企業廣告行為的分析發現: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電視廣告中真正優秀的,富有個性的電視廣告語并不多,而定位不明的、模范雷同的、內容空泛的比較常見。早年李寧的廣告語“我運動、我存在”,很精練,很新穎。而2003年從央視及其他頻道出現了許多雷同廣告語如:“我選擇,我喜歡”、“我運動、我征服”。明星+央視廣告幾乎是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廣告的一個通用模式,這從一個側面在廣告競爭行為中市場上的模仿企業較多。另外,體育用品產業廣告密度直追藥品和酒類,僅福建晉江就有近20個運動鞋品牌在不同頻道亮過相,而且不約而同地采取了明星拍廣告、擔當形象代言人的形式,孔令輝、王楠、蔡振華、吳奇隆等影視體育明星成為一時之選,大聲念著不同品牌的運動鞋的名字,吸引觀眾的眼球。相似的廣告語,相似的產品,加上相似的廣告策略,使產品喪失了個性,也沒有了明顯的區分度、最終造成了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形象的模糊和混淆。這些現象也反映出我們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結構的低集中度的產業市場結構特征。
廣告行為是我國體育用品企業使用較為頻繁的市場競爭行為之一,這種行為將直接導致產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當所有競爭性企業都從事廣告活動時,它們的市場份額將隨著廣告活動的成敗而變化。但是目前這種使用頻度較高的競爭行為并沒有使市場集中度提高。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品同質化、品牌形象趨同化,均使廣告行為的效果不明顯;還有就是較多的跟隨企業有效的使用了廣告行為。我們目前體育用品企業廣告做的越多,廣告這種效果不明顯的競爭進一步將會導致市場低效率,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的市場績效一節中做詳細的論述。
1.3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兼并分析
兼并現象在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中是相當少見的。目前有記錄的體育用品產業兼并就是青島雙星集團的兼并案。2001年青島雙星吸收合并華青股份,青島雙星打開了另一扇發展之門。完成對原華青股份的吸收合并后,公司主營業務的范圍已由單一的鞋類制造、銷售拓展到了橡膠輪胎、鑄造機械、橡塑機械及繡品的制造銷售。青島雙星集團兼并屬于垂直兼并,將處于供給生產階段的橡膠原料的生產企業兼并,這樣達到了規模經濟的生產條件,并且使企業從單一生產、經營體育用品的企業走向多種類、多產品的企業。隨后雙星又在2003年兼并青島的一家紙廠于2004年成立了青島雙星馬力勝利紙業有限公司。這樣的混合兼并使青島雙星這個原來一單一產品鏈的企業轉變為一個多產品、多行業的集團。像青島雙星這樣的垂直兼并或者混合兼并在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史尚屬首次,這是一個突破希望是體育用品產業長期低集中度市場競爭行為下的一個突破,更希望它是未來更多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兼并的前奏。同時也要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么體育用品市場龐大、數量眾多的體育用品企業發生兼并的體育用品企業只有雙星一個呢?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具有80多年生產史的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在發展中還處于一個相當低效率生產水平,市場上產品趨同化明顯、市場競爭行為競爭性弱。產業中企業兼并現象反映出通過市場的競爭行為并沒有出現企業強弱分明的局面,而是這種產業市場低集中度的趨勢愈演愈烈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從行業的發展周期來看,體育用品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主體太少、企業間的兼并動機不足所致。
2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協調行為分析
市場協調行為的分析由于尚無體育用品卡特爾組織的報道,即使存在也只是處于一個卡特爾組織的形成的萌芽期,因此只能對市場協調行為做簡要討論。此外有關體育用品產業中大量企業的財務數據以及產業數據至今沒有專門統計。
2.1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卡特爾價格行為分析
我們對于體育用品產業組織的卡特爾還很難從整個產業層面來調查分析。因為從目前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現狀中尚無有關卡特爾的報道,其次體育用品產業在我國產業統計分類中沒有單列出的一類,所以造成體育用品業在卡特爾壟斷行為分析上的困難;加之對于卡特爾的分析很難形成事實性的研究結果。因此在這里筆者對于體育用品卡特爾的研究將從卡特爾的形成――協會的角度對體育用品產業進行分析,但是這樣分析只能是基于一種理論性探討,而對于實證研究我們存在巨大的困難。我國現有涉及體育用品企業的協會大約在7個之多,例如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中國輕工業協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等。體育用品企業有的加入一個協會的,有的加入兩個以上協會,更有甚者加入的更多,這種情況在我國體育用品企業中比較常見。從理論上說,協會、社團是卡特爾組織發展過程中的早期形式,它是發展演變成為卡特爾的一個先決條件。在我們協會的章程中大多都會有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和引導,協調行業內部企業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制定行規、行約,發展和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企業提供優良、有效的服務,促進全行業健康發展。仔細分析章程會多多少少找到涉及一些趨近壟斷組織條款的足跡,例如協調行業內部企業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這些章程會成為這些企業日后向卡特爾組織發展的一個階梯。這些卡特爾組織的過渡形式,應對我國體育用品市場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組成幾個體育用品組織的卡特爾。事實又與現實情況恰恰相反,我國至今尚無體育用品的卡特爾組織。為什么具有發展成為卡特爾條件,而沒有成為卡特爾,是因為從政府角度來說,正是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介于政府組織與民間組織的協會,使這些企業處于一個多頭管理的狀況;從企業角度來說,企業具備選擇多個協會的機會,促使企業成為多個協會的會員,這樣一來并沒有使企業達到組成統一協會的目的。所以根據目前市場上競爭行為的現狀看還很難形成卡特爾組織。
從上面價格競爭行為的分析當中,我們知道目前體育用品產業市場存在著份額高、銷售額高的雙高企業,它們的企業間價格比較集中,相互之間價格差距不大;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很激烈,但是它們的產品價格卻比較集中,而且這種價格狀態可以保持比較長的時間。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實這樣的現象就是卡特爾,但是隨著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這樣的雙高企業群會向著卡特爾組織去發展。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假如我們可以除去企業多頭管理的弊病,那么我們最有可能發展為卡特爾組織就是協會與那些雙高企業們。
2.2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價格領導制
中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價格領導制沒有一種固定的主導企業領導定價模式在體育用品產業中還沒有形成。目前更接近晴雨表式領導定價模式。因為我們的產業結構符合晴雨表式的結構――產業的集中度比較低,市場接近于競爭狀態(雙高企業的市場份額相互錯差不大都在2%~3%左右);從雙高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價格水平基本一致,它們有可能共同決定適宜的價格水平。因此我們當前處于一種串謀領導價格定價和晴雨表式領導定價的中間模式。因此隨著我國產業市場的不斷發展,競爭將更加激烈,它們有向串謀領導定價發展的趨勢。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低集中度是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結構的特征,與之相對應的體育用品產業中的企業在市場競爭行為一般選取價格行為、廣告行為、產業兼并行為作為主要的市場競爭行為。在價格行為中雙高企業的價格對準備進入產業市場的企業有一定的阻礙作用,90%的企業產品價格集中,而且產業中單個企業的價格行為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力較?。粡V告行為:體育用品介于“搜尋商品”和“經驗商品”之間,因此決定了體育用品產業廣告行為的復雜性,我國體育用品企業投放廣告首選體育期刊雜志媒體,其次是投放銷售現場廣告(POP廣告),接下來是選擇投放電視廣告的企業,最后報紙廣告;產業中的兼并行為在產業中很少有發生。市場協調行為方面從產業卡特爾行為、價格領導制兩方面進行了分析發現:卡特爾行為目前在市場幾乎沒有發生,但是今后產業中有向卡特爾發展的趨勢;價格居于晴雨表式的定價模式。
3.2 建議
體育用品產業市場行為是整個產業中單個企業市場行為的集中表現,從上述研究來看調整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產業政策勢在必行。首先規制產業中的企業價格行為避免惡性競爭;其次從廣告行為來說對企業進行按產值進行廣告行為選擇,對于產業中的兼并來說要實行鼓勵的政策,尤其當前產業中企業眾多,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情況下更是這樣。
本研究由于對于產業中的各個企業詳細的財務情況掌握不夠,這其中也涉及很多商業秘密,因此對于研究涉及到廣告行為、兼并行為、卡特爾行為的分析與市場協調分析力度不夠。后續研究在占有大量的研究資料的情況下,深入上述幾個問題的研究肯定能得到不少的新的研究成果。此外在我國體育用品市場行為下會有什么樣的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績效,目前還沒有系統的研究文獻,所以后續研究重點將放置于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績效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
參考文獻:
[1] 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 林顯鵬.我國體育用品業挖掘出口潛力措施的思考[J].體育產業信息,2003,(2):13-15.[3] 2004-2007年中國體育服裝年度統計報告[C].國家統計局,2007,12:53.
[4] 詹建國.我國體育用品流通網絡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33.
[5] 易劍東.社會資本與當代體育用品企業成長[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41.
[6] 2004-2005年中國體育服裝年度統計報告[C].國家統計局,2005,12:47.
[7] 馬曉河.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與產業政策選擇..
[8] 2004-2005年中國體育服裝年度統計報告[C].國家統計局,2005,12:107.
[9] 科特勒.市場營銷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01.
[10] 零點調查公司.2003年知名運動鞋品牌價值研究報告[C],2003,2.
[11] 肖鵬,楊鐵黎.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電視廣告投放現狀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24-26.
[12] 楊鐵黎,肖鵬.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電視廣告投放現狀及其策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4):17-20.
[13] 候樹民,張艾麗.雙星從名牌經營到經營名牌[N].中國國門時報,2004-12-6.
篇4
四種市場結構類型分別為完全競爭市場、社會福利最佳壟斷市場、社會福利最低壟斷競爭市場、社會福利較低寡頭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為零,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效率最高;社會福利最佳壟斷市場:存在利潤,價格高于邊際成本;效率最低;社會福利最低壟斷競爭市場:短期利潤存在,長期沒有利潤,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效率較低;社會福利較低寡頭市場:取決于合作程度。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糧食經濟市場結構糧食流通體制
糧食走向市場化,用市場解決市場中的問題,實質就是要提高糧食經濟發展的效率。糧食經濟的市場化首先應實現糧食經濟制度的市場化。
糧食流通問題的核心,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對糧食消費的保障。在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結構、市場規則、企業戰略、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體制性和機制性的改革,建立企業完全市場經營,政府適當調控的運行體制;建立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建立市場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糧食產業化引導機制和糧食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是糧食市場的結構設計的重點。
1.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價格彈性小
εP=需求變動%/價格變動%=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
ΔPo
糧食如果漲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量不會減少很多,如果降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也不會增加多少。糧食的價格比較低,即使上漲一倍,人們對需求量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因為這筆支出在人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漲價不會影響個人總的經濟狀況。糧食保護價格在一定時期可以促進糧食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使用這個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種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
糧食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較小,價格彈性就小。糧食作為商品,從長期看,其價格彈性就大;如果是短期,價格彈性就小。糧食漲價,短期看,人們會注意節約糧食,但不會節約得太多,從長期看,這種節約對糧食需求量可以進一步減少。時間長,消費者就有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愛好和技術條件去使用替代品,其價格彈性就大。反之其價格彈性就小。
2.糧食定價時必須考慮產品的價格彈性
不能把價格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就不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這個時候應當提高價格,提價不僅不能增加總收入,還能因產量減少總成本支出,從而使企業的支出相對穩定。糧價連百價,糧食價格每漲0.01元,全社會商品價格漲0.20~0.26元,導致糧食經濟的馬太效應。
恩格爾系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社會人均達到2000美元時,人們對糧食和食品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變化,已趨近等于零,糧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對穩定。
糧食行業的社會特征和壟斷方式,決定了完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的弊端:高價格。完全競爭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完全壟斷價格高于平均成本,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產量不足。完全競爭的企業,它的產量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來說,是最優的,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產量未達到最優,企業產量不足,再增加產量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生產效率低。企業利潤最大化,產量并不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規模經濟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競爭,缺乏技術創新和強化企業管理,資源浪費。
糧食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一是行業中的企業數量比較多;二是進入這個行業是自由的,長期看,企業的經濟利潤會趨于消失;三是各個企業生產同種產品是有差別的。
3.市場結構的主要類型
市場結構是影響糧食流通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市場結構,是指由于市場主體(在微觀經濟學中稱為廠商)數量的多寡和行為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程度不同的市場類型。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由于需求曲線的差異,市場供求均衡點與價格的決定是不同的。
微觀經濟學按照競爭程度這一標準,從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將市場劃分為四種結構類型:完全競爭、純粹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我們假定廠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獨立生產或經營單位。廠商對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和享有利潤。我們將會發現,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行為和市場均衡點是不同的。
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完全競爭
強控制價格的能力弱
少賣者的數量多
大產品差異程度小
大進入市場的障礙小
3.1完全競爭市場?,F代經濟學規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單個的交易量在供求總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單個的買者和賣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而只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廠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進入市場;③所有賣者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同質的,對買者來說沒有任何差別;④生產和經營某種商品的所有資源都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
3.2純粹壟斷市場。微觀經濟學將壟斷定義為一個廠商控制一個全部供給的市場結構。在壟斷市場下,不存在產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競爭,也就是說,市場上只有一個賣者,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競爭對手在純粹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與行業(或市場)是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行業中唯一的廠商就是壟斷企業,這個壟斷企業也就構成了一個行業或市場。
3.3壟斷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和純粹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謂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又叫不完全競爭,是指一種既有壟斷因素又有競爭因素的市場結構。微觀經濟學對壟斷競爭市場有如下的假設: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賣者和買者,以致于某一賣者(或買者)可以忽視其他賣者(或買者)的行為對自己利益的影響;②賣者(廠商)的產品存在著差異,但同屬一類產品,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技術替代關系(指它們都滿足同樣的需求)和經濟替代關系(指它們有類似的價格);③一個生產集團中各個廠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④廠商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或退出市場(生產集團)。
當壟斷競爭廠商和其生產集團在短期內獲得超額利潤時,除了原來的廠商會擴大生產規模外,新廠商也會進入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價格下降。價格從短期內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長期內等于平均成本。同們當廠商在短期內出現虧損時,價格會因為廠商縮減生產規模或退出市場而提高,一直到價格等于平均成本為止。
4.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率
微觀經濟學認為,不同市場結構,經濟效率是不同的。這種經濟效率上的差別,源于市場競爭程度的不同。競爭程度越高,經濟效率越高;競爭程度越低,經濟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經濟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其次是壟斷競爭市場,再次是寡頭市場,效率最低的是壟斷市場。
一個行業到底適合何種市場結構,取決于對如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由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行業對社會化程度的要求。有些產業或行業,如鋼鐵、汽車工業等,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高。在這些行業,保持一定的產量規模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一些達不到社會平均規模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業的進入往往因為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約束而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這些行業適合于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相反,對另外一些行業(如服裝、食品加工業等)來講,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低,社會需求變化較快且呈現多樣性特征,企業進入的障礙較少,因此適合于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結構。二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不同最終體現為產權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的差異。顯然,在一個倡導公平與效率兼顧或共同富裕的社會里,不會允許壟斷者對大部分行業的支配。而在一個單純強調效率及允許收分配差距無限擴大的社會里,壟斷者對經濟生活的支配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國糧食市場選擇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現實的。首先,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是純粹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頻繁而劇烈的市場波動。糧食生產周期較長以及糧食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無法容忍糧食市場過于劇烈的波動。其次,市場交換關系在我國糧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糧食市場的發育尚處在較低層次,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放任市場對糧食流通的調節,必然會引發過度的市場投機行為,其結果是少數人從中漁利,而廣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則深受其害。1993年糧食經營和價格放開后糧食市場出現的混亂局面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三,完全競爭市場對經營者(廠商)行為和市場信息的傳播等方面有極其嚴格的假設和要求。當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市場的效率將大打折扣。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這些要求現在達不到,恐怕將來也達不到。即使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
篇6
關 鍵 詞:自然壟斷 政府管制 尋租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市場機制。但是,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可能產生一些無效率的結果:外部效應、壟斷導致的效率損失和分配不公、惡性競爭導致的生產力破壞……“市場失敗”構成了政府干預的重要理由。政府管制是政府干預市場運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政府為控制企業的價格、銷售和生產決策而采取的各種行動,政府公開宣布這些行動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視社會利益的私人決策”。?①對自然壟斷的管制構成政府管制的基本內容。實際上長期的“管制與放松管制”的爭論,正是圍繞著自然壟斷展開的。對自然壟斷的管制作為政治分配介入市場的渠道之一,必然在市場運行中人為地造成各種新的壟斷權力,從而產生圍繞壟斷權力尋求額外收益的尋租活動。??
一、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 和政府管制?(government regulation)?
(一)傳統的自然壟斷管制理論:規模經濟與自然壟斷管制?
自然壟斷是指由于“自然”的技術原因而形成的獨家經營的市場格局。在傳統理論中,導致自然壟斷的“自然”的或技術的因素是某些行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和過高的沉淀資本(sunk capital)。?
首先,如果一個行業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則規模大的企業在生產成本上比規模小的企業具有優勢。這樣,一方面,最先進入的企業生產規模越大,成本就會越低,因而必然具有把生產規模擴大到獨占市場的趨勢;另一方面,在壟斷企業存在的情況下,任何新的企圖進入該產業的企業,必然面臨較高的壁壘,無法與壟斷者展開競爭。因此,在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的行業,如電力、供水、煤氣、電報電話、鐵路、航空等,由生產技術的性質本身決定,壟斷的產生不可避免。?
其次,許多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投入特別專門的資本,這些資本不易轉移到其他用途中去,形成沉淀資本。例如,鐵路公司鋪設的鐵軌,在鐵路運輸由于某種原因停止營業時,除作為廢鋼鐵處理外很難轉移到其他用途中去。如果一個行業的經營需要很多的“沉淀資本”,行業內就很難維持多家競爭的局面。?
傳統理論認為,如果一個行業具有上述自然壟斷的特征,那么,一方面,無管制的“自殺性競爭”將導致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另一方面,壟斷企業利用壟斷權力操縱市場將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因而,為促進效率改進和社會福利的增進,政府必須對自然壟斷進行進入管制與價格管制。?
進入管制即營業許可證管制,指政府對申請進入某自然壟斷行業的廠商進入資格審查,發許許可證,以限制某些產業中的廠商數目。進入管制的目的在于限制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保護社會生產力。一方面,由于自然壟斷行業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自然壟斷企業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持續下降。如果把某種產品的全部生產交給一家壟斷企業生產,對社會來說,總成本最小。相反,如果將一個行業的產品分由競爭的多家廠商生產,將導致效率 損失。這就需要政府出面,賦予某家企業以壟斷特權,限制其他企業進入。另一方面,在自然壟斷行業中,由于沉淀成本比重過大,當多家企業展開競爭時,會造成多敗俱傷。為避免“自殺性競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政府必須出面對企業進入自然壟斷行業進行管制,選擇并賦予某家企業以壟斷特權。?
價格管制即由政府出面確定自然壟斷企業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或收費標準,或者規定價格變動幅度。在自然壟斷行業中,由于企業取得了壟斷地位,可以憑借壟斷特權制定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并使產量低于均衡數量。下圖中,DD為需求曲線,MR為邊際收益曲線,AC為平均成本曲線、 MC為邊際成本曲線。由于自然壟斷行業具有規模效益遞增即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征,因而隨產量增加,AC和MC持續向右下方傾斜,而且,MC在AC之下。若按照競爭價格的標準,價格應等于邊際成本,即價格由需求曲線DD和邊際成本曲線MC的交點A決定,則價格應為Pa,需求量為Qa,這時實現了社會福利最大化。但是,顯而易見,若采用邊際成本訂價法,由于AC〉MC,則總收入PaAQaO小于總成本PaAQaO,企業蒙受P?bBAPa的損失。另一方面,在沒有價格管制的情況下,企業實際上是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MR=MC定價的,即由MR與MC的
交點決定價格為Pm,產量為Qm,Pm即企業憑借壟斷地位制定的壟斷價格。在這一價格水平上,產生了PmMNPn的壟斷利潤(即經濟租金)。壟斷定價造成了社會福利的損失和經濟效率的下降:價格由Pa上升為Pm而產量由Qa下降為Qm。既然自然壟斷行業的邊際成本訂價不可能而壟斷定價又會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因而政府必須對價格進行管制。在傳統管制方式下,壟斷企業被允許索取能彌補平均成本的價格,即由需求曲線DD與平均成本曲線AC的交點G確定價格為Pg。平均成本定價意味著對社會福利的某種改善:價格低于壟斷價格而產量高壟斷產量。?〖TPT1,+75mm。95mm,YX,PZ〗
(二)可競爭市場理論與自然壟斷管制?
以規模經濟和沉淀資本為基礎的自然壟斷管制,自產生之日起就遭受了來自經濟學界的持續的尖銳批評,而80年代鮑莫爾等人的“可競爭市場”(contestable markets)理論?②,則從根本上動搖了自然壟斷管制的理論基礎。所謂可競爭市場,是指來自潛在競爭者的競爭壓力,對正在市場上的供給者施加很強約束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上,“進入市場是絕對自由的,退出也是毋需任何代價的?!薄翱筛偁幨袌龅谋举|在于,這種市場無法拒絕那些打了就跑的進入者,即使倏忽易逝的盈利機會也不會被潛在的新進入者所忽視,因為它能夠在價格發生變動之前進入市場取得利益,然后在氣候變得惡劣時不付任何代價地離開市場?!?③可見,在一個不存在人為進入障礙的可競爭市場上,壟斷利潤不可能穩定存在。?
可競爭市場理論用“次可加性”重新定義了自然壟斷。假設m個企業可進入某種產品的生產,如果單一企業生產所有產品的總成本低于多個企業分別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之和,即若對所有非負的x?1,……x?m,若有c(x)≤c(x?1)+c(x?2)+……+c(x?m)成立,則表明成本函數C對產出X是次可加的。進一步,如果一個企業生產整個行業產品的生產成本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分別生產的成本更低,則這個行業就是自然壟斷行業。因此,自然壟斷形成的“自然”的或者技術的因素并不一定是邊際成本遞減,而是成本的次可加性。根據傳統理論,凡自然壟斷企業均具有成本遞減的特點,因此,都需要政府管制。但是,可競爭市場理論認為,自然壟斷行業并非邊際成本一定下降,這意味著傳統的政府管制超越了應該管制的范圍。另外,在可競爭市場上,自然壟斷與競爭是相容的。具有成本次可加性特點的自然壟斷企業通過價格——產出組合可以尋找到一組使潛在進入者進入的利潤為零,而自己的利潤為非負的可維持價格。這樣,在毋需政府管制的條件下,自然壟斷企業仍可維持其壟斷地位。而且,由于這種壟斷是可競爭的,因而可導致壟斷利潤的消失和社會福利的增進。這實際上宣告了政府對自然壟斷的管制是無效的。
?
二、自然壟斷管制與尋租(rent-seeking)?
從政府管制的實施效果看,管制不僅遠遠未能達到增進社會福利的理想境界,相反卻產生了一系列損害社會福利的后果,其表現之一就是助長了尋租活動。尋租是個人或利益集團尋求壟斷特權以獲得壟斷利潤或額外收益的非生產。尋租現象總是與政府行為相聯系的。當政治分配介入市場,為市場運行創造出各種人為壁壘,從而人為地創造出各種壟斷特權時,尋求額外收益的個人或利益集團便圍繞著壟斷權力展開尋租活動,或者鼓勵政府建立壟斷特權,或者取代別人的壟斷特權,或者維持已取得的壟斷特權。?
(一)對自然壟斷的進入管制與尋租?
對自然壟斷的進入管制是一種典型的創造壟斷特權的行為。在沒有人為進入壁壘即政府管制的市場結構中,如果自然壟斷行業中存在租金,必然對潛在進入者產生吸引力。尋求利潤的企業家始終力求找到新的機會賺取經濟租金和更充分地利用現有的機會。這樣,潛在租金的存在會導致持續的資源再分配。下圖中,企業由于擁有某種資源,開發出某種新產品,或者采用某項新技術,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MR=MC定價的結果,使其在最初獲得PmMNPn的經濟租金。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租金的存在吸引潛在競爭者的加入,導致供給增加,價格下降。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者的經濟租金逐步減少,直到消失。例如,當價格由Pm下降為Pa時,總收入為PaAQaO,總成本也為PaAQaO,因而利潤為零??梢?,企業家在競爭市場上尋求經濟租金的行為是一種生產行為,它導致了產量由Qm增加為Qa,并增進了社會福利:消費者剩余由DMPm增加為 DAPa。?
在政治分配介入市場,政府對自然壟斷進行進入管制的條件下,情況發生了相反的變化。由于壟斷特權可保證壟斷者按照MK=MC定價,獲得PmMNPn的壟斷租金,能否取得壟斷租金關鍵在于能否取得進入資格,而進入的大門又是由政府把守的。因此,圍繞壟斷權利必然展開各種針對政府或政府官員的游說、疏通、說服,甚至賄賂行為。尋租的結果導致產量減少,價格上升,社會福利減少。上圖中尋租的結果使消費者剩余由DAPa減少為DMPm,減少量為梯形PmMAPa。根據傳統理論,在消費者剩余減少量中,PmMAPn轉化為壟斷利潤,即生產者剩余,這種轉移是在同一社會的不是利益集團中進行的,并不意味著社會福利的溢出,因而,由尋租而導致的社會福利凈損失為三角形MAE(哈伯格三角形)和矩形?PnNEPa?。但是,不增加任何有效產出的尋租活動在一個交易費用不可能為零的社會中是要耗費經濟資源的。為爭取或維持壟斷特權的尋租競爭的結果,會導致尋租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壟斷租金的減少,最終使壟斷租金全部轉化為尋租成本。?
(二)對自然壟斷的價格管制與尋租?
根據傳統理論,在自然壟斷行業中,由于邊際成本持續下降,邊際成本定價會使企業虧損,而壟斷定價對會導致社會福利損失和效率下降,因此政府應該對自然壟斷企業進行價格管制。西方國家的價格管制大體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管制機構依據被管制對象的會計成本確其收費水平,其二是管制機構根據被管制對象歷史上的價格水平來制定最高限價。?
價格管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信息不對稱。要實施有效的價格管制,管制機構必須了解市場需求曲線,企業平均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的形狀和位置,這樣才能使管制價格既保證消費者受益,又保證生產者不虧損。但是,政府管制機構即使是出于公共利益而采取行動,卻很難是全知主能的,顯然無法充分地獲得上述信息。而對上述信息了解較多的壟斷企業,又會為自身利益而故意隱瞞實情,甚至會人為制造出虛假、扭曲的信息。政府為獲取真實信息須進行調查、取證、核算,而“下有對策”的壟斷企業為獲得額外收益又會采取各種策略與之較量,游說、疏通、討價還價、賄賂,……壟斷企業利用價格管制中的信息不對稱所采取的各種策略行為顯然具有尋租的性質,它為企業獲取額外貨幣收益而不產生任何有效產品或服務。?
其次,對自然壟斷企業產品制定最高限價的結果往往會導致產品的短缺。由于受管制的價格水平低于競爭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或者在管制市場上盡量供應產品并蒙受機會收益的損失,或者減少對管制市場的產品供應,而將一部分產品投入因管制導致的短缺而形成的黑市。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企業顯然不會放棄第二種選擇。由于管制造成了短缺,使市場成為整體性的賣方市場,因而實際上賦予企業在市場上的壟斷權利。在管制市場上,壟斷者可利用手中掌握的短缺物品獲取價格外的額外收益,由于這種收益是利用壟斷權力取得的,因而具有尋租收益的性質。在黑市上,產品價格往往高于競爭水平,這樣也保證了壟斷者可獲得壟斷利潤。由于黑市交易是在法律許可之外進行的,具有一定的不合法性,因而黑市交易必然增加交易成本。這種交易成本的支出本身也無益于社會福利的增進,是非生產性的,因而黑市交易本身也具有尋租的性質。?
最后,對某些自然壟斷企業的價格管制可能造成企業的虧損。由于價格管制是國家出于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因而為維持虧損企業的生存,國家財政必然對之進行補貼。這樣,圍繞財政補貼必然展開一輪新的尋租競爭。在價格管制下尋求財政補貼的可能性會吸引受管制者不是將精力用于改進技術,降低成本,改善服務,而是用于不生產任何社會產品的游說,討價還價,賄賂等尋租活動中。?
從自然壟斷管制與尋租的上述分析中我們認識到,管制作為一種創造壟斷權力的政府行為,必須誘致尋租現象的滋生和泛濫。而尋租活動的蔓延,具有惡性循環的趨勢,它將使人們對市場機制的合理性和效率產生懷疑,從而誘使人們去推動政府管制的產生。因此,放松管制,作為一種遏制尋租的選擇,得到了理論界和企業界的越來越多的贊同。?
我國的自然壟斷管制與西方在形式、內容、本質上均有著嚴格的區別。在傳統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政府管制由于經濟體制的高度集權而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政府管制滲透到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進入管制、價格管制、數量管制、標準管制等成為維系經濟運轉的必要紐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管制不斷放松,逐步收縮到自然壟斷行業??梢姡覈淖匀粔艛喙苤撇⒎鞘菫槎糁破髽I市場權力或限制惡性競爭而產生的,而僅僅是傳統的計劃管制在自然壟斷領域中的一種延續。既然存在管制,管制必然制造并維持壟斷特權,必然誘發尋租活動,從這個方面說,自然壟斷管制與尋租的上述分析對我國是有現實意義的。???
注釋:?
①斯蒂芬·布雷耶爾、保羅·W·麥卡沃伊“管制與放松管制”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文版)第四卷,P37。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②羅伯特·D·維利?!翱筛偁幨袌觥保蠒?,第一卷,P669?
③埃德溫·G·韋斯特“壟斷”,同上書,第三卷,P579??
主要參考文獻?
(1)〔美〕G·J·施蒂格勒《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2)〔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版?
(3)湯敏、茅于軾《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二集,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4)張軍《特權與優惠的經濟學分析》,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版?
(5)〖ZK(〗《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編輯部:《腐?。贺泿排c權力的交換》,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6)汪翔、錢南《公共選擇理論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篇7
本文把對國有企業行為的放在不同市場框架下進行,發現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國有企業的目標行為是以銷售收入最大化為主要形式。在一般競爭性市場上,則是以費用支出最大化為主要形式。這兩種行為的實質都是以追求經營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之所以在不同市場中表現為不同形式,原因在于企業銷售最大化行為是搭政府擴張政績的便車,借助政府的市場控制力量,把產量擴張至超過利潤最大化的最優均衡點。而企業費用最大化行為是搭政府維護就業穩定目標的便車,依附于這種最低政績目標,能夠在低于以利潤為目標的退出均衡點下持續生存。市場均衡就是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實現的,因此供給過剩往往不可避免?;镜恼吆x在于,在競爭市場上,解決產權是首要的,而在壟斷競爭市場上,解決行政性的市場壟斷最為關鍵。反壟斷應當成為中國轉軌時期迫切和長期的任務。
企業行為是構成市場均衡的基礎,而市場均衡又是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因此,對于企業行為和相應的市場均衡的研究,則是理解中國轉軌過程中一系列重要經濟現象的基礎。本文把對國有企業行為的研究,放在不同的市場下進行。考察由企業內在產權機制決定的行為是如何在不同的外在市場環境的約束和下,做出不同形式的行為選擇的。這樣的研究能夠從多維的角度來觀察問題,往往能成為更接近現實的合理抽象,因而不僅能夠把握不同的行為特征,而且還能夠通過不同市場對行為的約束來把握市場均衡特征。
在微觀經濟學的市場理論涉及的四種市場中,我們主要涉及的是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因為這兩種市場構成了中國經濟轉軌過程的主體部分。如果我們不是把抽象的產權理論置于這種來自于現實的市場框架之中,那么人們仍然無法消除理論與現實的某種背離,往往無法充分理解產權理論及其在現實中的演繹。在微觀經濟學的市場和企業行為均衡理論中引進產權理論,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理解中國轉軌經濟的微觀基礎理論的重要途徑。
以下分析將從不同類型的市場出發,考察在不同市場約束條件下,國有企業是怎樣追求和實現它們的最大化目標,以及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不同的市場均衡是怎樣實現的。
一、壟斷競爭市場上的國有企業行為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企業在市場定價機制上基本擺脫了對政府的依附,具有自主定價權,可以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行確定價格。由于該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性,企業不可能在全部范圍內操縱價格,而只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調節價格。所以,企業大體上是處在價格制定者(price maker )和價格持有者(price taker )之間的狀態。
企業最重要的行為是經營行為,其它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服從于這個主要目標的。當前在中國壟斷競爭市場上的企業,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其產權體制決定了所有者的目標實際上是無人承擔和負責的。即使是企業的主管部門,也不可能擔當所有者的角色,因此,這類企業的基本行為主要是由企業實際的經營者和主管部門的管理者的目標決定,而不是由真正意義上的所有者的目標所決定的。
與企業所有者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不同的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通常是與企業規模相聯系。一般來說,企業規模越大,經營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資源就越多,他們能夠得到的收入也就相應越高,其能夠享受的各種等級的待遇也就越高。因此,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是其追求企業擴張行為的基本動機。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轉軌和企業自主權越來越大,企業管理者不僅能夠運用其支配的資源,滿足直接的效用,而且,還能夠運用其可支配資源進行交換,以滿足更大范圍的效用。總之,企業管理者為獲得更多可控制資源或可支配收益的內在動機,就表現為不斷的擴張行為。
同時,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代表,其目標往往是與企業擴張目標一致的。政府的目標實際上就是政府官員追求的目標,而在中國的官僚等級結構中,政府官員所追求的主要是政績之類與權力地位晉升相聯系的目標。而考核政府官員的最重要的政績指標之一就是產值和財政收入。為了使這種產值或收入增長率最大化,追求企業擴張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尤其是當這種政府目標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一致的情形下,企業的擴張就會成為必然趨勢。
對于中國的國有企業來說,管理者的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目標的均衡點在于,當經營者和管理者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努力小于其所得到的效用或利益時,他們則采取規模擴張行為;若大于,則不再進行投資和擴張的努力。只要他們能夠從產量規模擴張中得到足夠的利益或效用,那么擴張行為就很難得到抑制。
篇8
[關鍵詞]證券市場完全競爭證券法律
一、市場類型劃分與證券市場
1.市場結構的劃分和完全競爭市場
市場按照內部的生產者數目或企業數目、產品差異度、進入障礙大小等標準分為四種市場結構: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各個不同的市場具有它們各自的特點,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完全競爭市場,該市場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有極多的買主和賣主,二者之間不必固定買賣關系。第二,單個買主與賣主之間的交易量同市場全部交易量比起來都很小。第三,市場上交易的產品或服務都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別。第四,不存在不確定性和行業秘密。第五,不存在進出障礙。
盡管上述苛刻的要求導致現實生活中完全競爭市場并不真的存在,但其作為一個理想的市場有其自身的意義,經濟學家可以通過復雜的演繹推論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是最具配置效率的市場類型,競爭導致了社會總體福利的最大化。
2.證券市場的特點
完全競爭市場是理想市場,既是理想前提假設下的市場,更是經濟學家心中理想達到的市場。高效充滿活力的完全競爭市場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證券市場就是實際生活中最為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證券市場是通過自由競爭的方式,根據供需關系來決定有價證券價格的一種交易機制,自由競爭是維護證券市場活力的根本。它很大程度上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參與者角度看,證券發行人、證券投資者、證券市場中介機構、自律性組織、證券監管機構等主體共同構成了證券市場,大量的證券發行人、中介機構、投資者使得證券市場符合極多買方和賣方的條件;同時,在如此巨大的市場上,不存在哪個人甚至哪個公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時國家能),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終證券市場形成了統一的價格。HttP://www.uv63h8.cn
二、證券市場的作用和競爭性保持
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從歷史上看是必然的,經濟發展的大浪淘沙決定了公司制是現代社會企業最為重要的組織形式,從股份公司到股票再到經紀人最后到證券交易所,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繁榮的證券市場。它肩負著融通資金、資本定價、資本配置、轉換機制、分散風險、宏觀調控等作用,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經濟規律和自然法則都告訴我們,競爭性是一個市場繁榮活力的根基,證券市場要想長期健康發展就必須保證它的完全競爭性,即通過競爭達到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認為金融市場具備三個條件:
1.較低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是保持一個市場競爭性的重要條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足不出戶的交易已經成為現實,較低的收費和合理的稅率有利于保持證券市場的競爭性,這似乎不是難以實現的問題。
2.公開的信息獲得
高效的競爭市場要求信息的公開透明,只有公開才能公正。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那么就稱這樣的市場為有效市場。衡量證券市場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兩個標志:一是價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據有關信息而變動;二是證券的有關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勻地分布使每個投資者在同一時間內得到等量等質的信息。
3.大量的交易者,供求決定價格
競爭性市場需要大量的交易者主要是為了保證每一個參與者對價格的影響微乎其微,價格完全由供求決定,沒有哪一個交易者對市場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三、證券市場完全競爭性的法律保護
經濟和法律的交集在于公平與效率,證券市場的發展也要兼顧效率與公平,為了效率,我們必須保證證券市場的完全競爭性,為了公平,我們必須保護證券市場參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從長遠看,公平的市場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歸根結底還是提高了效率。
證券市場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必須制定一些規則法規保證其健康發展,證券市場經歷了從自發到規范的過程,形成了政府干預、法律規范的成熟市場。
前文指出證券市場,競爭性是需要維護的重點,很多法律規范都是為了維護證券市場的競爭性。證券法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就有利于保障證券市場的競爭性,特別是證券法規定信息公開要具備可識別性、可信賴性和可持續性,并遵守法定方式,這都有利于有效市場的建立。
證券法律規定了證券發行要依法核準,必須符合一定要求并履行特定程序,這就篩選了相對優良的發行人進入市場,嚴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資者利益;證券法相關規定有助于是二級市場即證券的交易市場形成競爭的氛圍,比如對參與證券交易的主體限定不允許內部從業人員、管理層等特定群體自由交易證券,這是為了保障參與人的公平,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參與人應該擁有相等的知識和相同的信息,而這些特殊群體可以利用職務之便獲取超額利潤,妨害自由競爭,所以證券法律對此加以限制;另外,嚴格收購程序,防止惡意收購,這樣一定程度上防止壟斷的產生,有利于市場競爭性的保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法律懲罰惡意操縱股價的行為,認為制造行情,抬高、壓低或穩定某種證券價格以謀求私利是嚴重影響證券市場完全競爭性的行為,操縱行為虛擬供求破壞自然價格形成機制,誘發過度投機,設置投資陷阱損害公眾投資者利益,還可能造成壟斷,總之,法律嚴厲控制這種操縱證券市場的行為,保護證券市場的競爭性。
四、一個問題——對規則制定的完全競爭市場的質疑
前面說到競爭性是證券市場繁榮發展的基礎,諸多法律規范也提倡維護證券市場的競爭性,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從傳統意義上講,完全競爭市場是指市場完全由“看不見的手”進行調節,政府對市場不作任何干預,只起維護社會安定和抵御外來侵略的作用,承擔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其他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如食品、服裝、家電等產品市場都是自發形成、政府干預少、鮮有超額利潤的,與此不同,證券市場卻充滿了政府干預的痕跡和各種法律規范的條條框框,證券市場最初自發形成,后來卻處處體現著政府干預的痕跡,從美國1933年的證券立法到英國1948年的《公司法》,再到歐洲銀行法中對證券交易的種種要求規范,證券市場成為了最不“自由”的市場。中國情況尤甚,在我國,證券市場和證券法規幾乎全部由國外直接引進、強行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然而經濟學告訴我們,競爭最完全的市場應當是政府干預最少最自由的市場,這與證券市場的完全競爭性發生矛盾。在我國,它是一個一個完全由“人造”的市場,一個先有政策、后有交易、充滿規章、處處監管的市場,這樣的前提背景下,證券市場怎樣還能成為一個完全競爭市場?證券法律在證券市場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限制其自由發展還是保護它的競爭性?
對于我國來說,證券市場的框架從外國引進,先有規則,后有市場,發展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隨時制定新的法規,其自身發展還很不成熟,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難免放任自流導致惡劣后果或者過多干預影響競爭性,在立法中如何兼顧合理規則的制定和市場競爭性的維持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夏雅麗,丁學軍.證券法論.陜西人民出版社.
[2]羅斯(美).公司理財(第六版).機械工程出版社.
[3]茲維?博迪,羅伯特?莫頓.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9
1.市場結構的劃分和完全競爭市場
市場按照內部的生產者數目或企業數目、產品差異度、進入障礙大小等標準分為四種市場結構: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各個不同的市場具有它們各自的特點,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完全競爭市場,該市場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有極多的買主和賣主,二者之間不必固定買賣關系。第二,單個買主與賣主之間的交易量同市場全部交易量比起來都很小。第三,市場上交易的產品或服務都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別。
第四,不存在不確定性和行業秘密。第五,不存在進出障礙。
盡管上述苛刻的要求導致現實生活中完全競爭市場并不真的存在,但其作為一個理想的市場有其自身的意義,經濟學家可以通過復雜的演繹推論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是最具配置效率的市場類型,競爭導致了社會總體福利的最大化。
2.證券市場的特點
完全競爭市場是理想市場,既是理想前提假設下的市場,更是經濟學家心中理想達到的市場。高效充滿活力的完全競爭市場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證券市場就是實際生活中最為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證券市場是通過自由競爭的方式,根據供需關系來決定有價證券價格的一種交易機制,自由競爭是維護證券市場活力的根本。它很大程度上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參與者角度看,證券發行人、證券投資者、證券市場中介機構、自律性組織、證券監管機構等主體共同構成了證券市場,大量的證券發行人、中介機構、投資者使得證券市場符合極多買方和賣方的條件;同時,在如此巨大的市場上,不存在哪個人甚至哪個公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時國家能),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終證券市場形成了統一的價格。
二、證券市場的作用和競爭性保持
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從歷史上看是必然的,經濟發展的大浪淘沙決定了公司制是現代社會企業最為重要的組織形式,從股份公司到股票再到經紀人最后到證券交易所,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繁榮的證券市場。它肩負著融通資金、資本定價、資本配置、轉換機制、分散風險、宏觀調控等作用,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經濟規律和自然法則都告訴我們,競爭性是一個市場繁榮活力的根基,證券市場要想長期健康發展就必須保證它的完全競爭性,即通過競爭達到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認為金融市場具備三個條件:
1.較低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是保持一個市場競爭性的重要條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足不出戶的交易已經成為現實,較低的收費和合理的稅率有利于保持證券市場的競爭性,這似乎不是難以實現的問題。
2.公開的信息獲得
高效的競爭市場要求信息的公開透明,只有公開才能公正。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那么就稱這樣的市場為有效市場。衡量證券市場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兩個標志:一是價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據有關信息而變動;二是證券的有關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勻地分布使每個投資者在同一時間內得到等量等質的信息。
3.大量的交易者,供求決定價格
競爭性市場需要大量的交易者主要是為了保證每一個參與者對價格的影響微乎其微,價格完全由供求決定,沒有哪一個交易者對市場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三、證券市場完全競爭性的法律保護
經濟和法律的交集在于公平與效率,證券市場的發展也要兼顧效率與公平,為了效率,我們必須保證證券市場的完全競爭性,為了公平,我們必須保護證券市場參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從長遠看,公平的市場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歸根結底還是提高了效率。
證券市場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必須制定一些規則法規保證其健康發展,證券市場經歷了從自發到規范的過程,形成了政府干預、法律規范的成熟市場。
前文指出證券市場,競爭性是需要維護的重點,很多法律規范都是為了維護證券市場的競爭性。證券法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就有利于保障證券市場的競爭性,特別是證券法規定信息公開要具備可識別性、可信賴性和可持續性,并遵守法定方式,這都有利于有效市場的建立。
證券法律規定了證券發行要依法核準,必須符合一定要求并履行特定程序,這就篩選了相對優良的發行人進入市場,嚴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資者利益;證券法相關規定有助于是二級市場即證券的交易市場形成競爭的氛圍,比如對參與證券交易的主體限定不允許內部從業人員、管理層等特定群體自由交易證券,這是為了保障參與人的公平,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參與人應該擁有相等的知識和相同的信息,而這些特殊群體可以利用職務之便獲取超額利潤,妨害自由競爭,所以證券法律對此加以限制;另外,嚴格收購程序,防止惡意收購,這樣一定程度上防止壟斷的產生,有利于市場競爭性的保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法律懲罰惡意操縱股價的行為,認為制造行情,抬高、壓低或穩定某種證券價格以謀求私利是嚴重影響證券市場完全競爭性的行為,操縱行為虛擬供求破壞自然價格形成機制,誘發過度投機,設置投資陷阱損害公眾投資者利益,還可能造成壟斷,總之,法律嚴厲控制這種操縱證券市場的行為,保護證券市場的競爭性。
四、一個問題——對規則制定的完全競爭市場的質疑
篇10
關鍵詞:競爭;完全競爭;旅游;帕累托最優
引言
對于經濟活動而言,市場競爭是指商品經濟條件下,各個企業或經濟利益主體為了爭取經濟活動中的優勢地位和有利條件所進行的較量,在我國社會經濟體制轉型期,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企業都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通過競爭機制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生產績效的提高.按照市場經濟理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即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作用對個人和企業的各種市場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競爭機制可以實現產品的價值與市場價格的統一.商品的價值就是在競爭市場中通過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消耗相互比較基礎上實現的,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在現實上決定商品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商品的平均利潤以及生產價格,從而促使經濟資源流動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更加提高;同時,市場競爭還能促使各種商品生產實現優勝劣汰,促進資源的最佳配置.在自然淘汰法則的作用下,通過優勝劣汰,產業結構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徹底的調整,這種調整過程會促進社會經濟更加迅速、合理地發展;另外競爭還可以推動社會技術進步,推動企業創新,而企業的創新又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誰的技術先進,誰就在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立于不敗之地.總之,在競爭機制下,企業均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尋求生產要素更優化的配置方式和產銷條件.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也認為,如果在經濟活動中存在這樣一種經濟狀態:在該狀態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自身利益具有改進余地,即人們沒有共同改進各自利益的機會的狀態,這時便是一種帕累托最優.(ParetoOptimality)從市場理論來說,帕累托最優特指消費者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所達到的資源配置結果或商品交換結果[1].從供需關系角度來看,帕累托最優常被用來說明社會經濟達到了一種沒有互利或互惠機會可能性的效率狀態,帕累托最優狀態下要求產品的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即消費者愿意為購買商品付出的價格等于社會生產最后一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從而保證了廠商生產的產量為社會最優的產量.從消費角度帕累托最優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經濟中追逐自身消費利益最大化的消費者,在市場的引導下最終會使經濟達到這樣一個交換結果,在該交換結果中每位消費者都使自身消費利益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市場競爭和帕累托最優之間存在較多的一致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研究競爭旅游市場條件下的帕累托最優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種分析研究有利于建立競爭旅游市場類型的一般理論和構建旅游競爭市場結構的基準,以此來對照其他各種競爭市場結構市場效率的損失,為我國旅游產業市場化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市場類型提供借鑒,繼而為旅游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1旅游市場競爭結構
自亞當•斯密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完全競爭市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普遍認為完全壟斷市場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極為偶然的特殊經濟現象.到了20世紀30年代,劍橋大學的瓊•羅賓遜和哈佛大學的愛德華•張伯倫分別在經濟學中引入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兩種市場結構,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市場結構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旅游市場類型也可以相應地被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如表1所列.亞當•斯密提出經濟的發展是由“看不見的手”———市場來調節和引導的觀點,西方諸多經濟學家也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對完全競爭市場的研究之中,他們均提倡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根據這一理論,完全競爭旅游市場是一種純粹的旅游競爭市場機制,在這種市場機制下,旅游市場的競爭不會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擾和限制,旅游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地運行,其運行機理主要依據的是旅游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旅游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旅游企業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旅游市場就在旅游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旅游市場中的經濟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旅游市場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旅游企業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總之,完全競爭旅游市場是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在其中同質的旅游商品有很多賣者,沒有一個賣者或買者能控制價格,進入很容易,并且資源可以隨時從一個使用者轉向另一個使用者.由此可以證明,完全競爭的結果是旅游市場一般均衡狀態得以實現的條件,同時也是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條件:第一,旅游市場上存在眾多的旅游商品需求者和旅游企業.由于存在大量的旅游商品需求者和旅游企業,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的購買量或銷售量相對于整個旅游市場的總購買量或總銷售量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對于每一個游客還是旅游企業,他們都沒有能力影響旅游市場的產量(即銷售量)和價格,所以,對于每一個旅游企業和消費者來說,他們單獨的市場行為都不會對旅游市場產量和價格產生影響,他們都是旅游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而無法控制旅游市場價格.第二,旅游市場上每一個旅游企業提供的旅游商品都具有同質性.這種同質性是指整個旅游市場中每一個旅游企業提供的旅游商品都是基本無差別和可以完全替代的,對任意旅游消費者來說,這種無差別的商品特性意味著其無論購買哪一家旅游商品經營者的商品都是一樣的.對單個旅游企業來說,以至于任何一個旅游企業都不會通過提供特異的旅游產品來影響價格而形成壟斷,形成壟斷利益,其既不可能單獨提價,又沒有必要單獨降價.對于旅游消費者來說,因為整個旅游市場的產品都是同質無差別的,因此也無法形成消費偏好,從而使生產這些旅游產品的旅游商品生產者形成壟斷機會而形成壟斷價格,這種旅游商品同質性條件進一步強化了每一個游客和旅游企業在旅游市場價格上的被動性.第三,旅游企業進入或退出旅游商業經營是完全自由的.這樣,旅游企業進出旅游市場經營不存在任何障礙,資源可以在旅游市場經營活動中自由流動的同時獲得最大的生產利潤,也可以及時地從虧損的旅游經營活動中退出,因此,缺乏效率的旅游企業經營活動會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效率的旅游企業經營活動.第四,信息是完全的.在旅游市場中每一個游客和旅游企業都充分掌握與自己經濟決策有關的旅游商品和市場的全部信息,旅游企業不僅完全了解整個旅游市場生產要素價格、自己旅游產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況,也完全了解其他企業旅游產品的相關情況,同時旅游者也完全了解各種產品的市場價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況.因此,整個旅游市場完全按照大家都了解的市場價格進行交易活動,不存在相互欺詐.從而確定自己的最優購買量或最優生產量.而且,由于游客和旅游企業都知道既定的旅游市場價格,且都按照這一價格進行交易,這也排除了同一旅游市場中同時出現不同旅游市場價格的情形[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完全競爭旅游市場的效率在旅游供需處于長期均衡狀態時,市場是最有效率的,自由競爭也成為實現基本經濟目標的最好手段,這時完全競爭旅游市場可以保證旅游市場中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可以發揮旅游供需雙方的積極性,這種市場狀態符合帕累托最優.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從旅游供給和旅游需求角度檢驗這一結論[3].
2帕累托最優
在競爭旅游市場(旅游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中,對于旅游商品X和旅游商品Y,其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是旅游商品的邊際轉換率等于旅游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這時的競爭均衡可以實現為帕累托最優效率式(2)表明,在完全競爭旅游市場條件下,旅游商品的均衡價格可以實現旅游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狀態.這時,每個旅游經濟活動參與人的經濟活動都將自由地、無障礙地追求其私利的最大化,而且每個參與人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動并不妨礙經濟活動中其他參與人進行同樣的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動,旅游經濟活動中的所有參與人都相安無事地實現了其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期望.
3結論
(1)市場經濟是平等競爭的利益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依然是旅游市場經濟主體追求的目標.各旅游經濟主體在追求利益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通過平等競爭的市場機制才能得到解決,而多元化的旅游經濟主體之間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實現各經濟主體獲得利益的差異.在這一過程中,旅游經濟主體之間地位、權利、參與機會平等是旅游市場健康運行的必要條件.(2)完全競爭旅游市場因為排除了任何壟斷的性質,依據市場調節運行,可以促進旅游經濟微觀運行的高效率.在完全競爭旅游市場條件下,因為每個旅游企業都是旅游產品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所以為了獲得最大化利潤,就必須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在生產效率和技術效率的引導下,旅游產品生產最終會增進社會總體收益,形成帕累托最優.(3)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論分析中所假設的旅游完全競爭市場條件是很苛刻的,在旅游市場結構的演變中,旅游市場結構很少演化成完全競爭旅游市場模式,在現實的旅游經濟活動中,絕對符合完全競爭條件的旅游市場幾乎是不存在的.但在旅游市場競爭活動過程中,如果能夠在實現旅游市場進入自由的前提下,旅游企業利用旅游服務專業化服務以及新的經營方式和技術條件形成差異化競爭,各旅游企業如果能夠在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比較中占有優勢地位,便形成差異化優勢戰略,包括:旅游產品的性能、質量、品位、產地、生產技術、工藝、原材料以及售前售后服務、銷售網點等方面的差異[5].在這種條件下,新的旅游產品隨時會形成進入市場的競爭壓力,只要整個旅游市場能夠保持這種潛在旅游市場競爭壓力,旅游市場的寡頭和壟斷競爭便很難存在,這種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同樣可以促進旅游市場競爭結構的完善.通過對旅游市場競爭機制的優化,可以使旅游市場競爭比較接近完全競爭旅游市場類型,從而提高整個旅游市場的運行效率,優化旅游市場的買賣交易關系,最終推動我國整個旅游市場活動各方經濟主體收益共同提高的帕累托改進.(4)作為一種市場調節手段,完全競爭旅游市場需要克服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缺陷.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政府職能,選擇合適的政府干預方式進行市場監管,從而促進旅游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運轉和旅游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珊.“帕累托最優”的經濟法學解讀[J].西部學刊,2015(8):73-77.
[2]吳群香,姚國莉.關于行業競爭、經濟周期與公允價值相關性的分析研究[J].財會學習,2016(6):19-21.
[3]羅玉琳,張正杰.完全競爭市場的利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5):212-216.
[4]西方經濟學編寫組.西方經濟學(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