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范文
時間:2023-04-01 22:3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政區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鎮化;行政區劃;調整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勢必要調整行政區劃,這就需要分析調整的緣由和根據,只有明確了調整的方向,才能夠做好行政區劃的調整工作,確保城鎮化和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城市化與行政區劃調整
工業化是我國當代城市化和城鎮行政區劃調整的直接驅動力。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批重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迅速崛起,當地的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城市經濟的單元劃分和種類也隨之發生變化。一方面,行政區劃劃分原則的主次關系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行政區內部及外部管理的模式和運行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城市化進程正是因為這些調整與變革而得以推動。與政治因素不同,經濟因素對于城市化與行政區劃的影響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城市化的發展與行政區劃的調整基于兩者之一或是兩者的綜合。城市化水平的計算口徑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因此,隨著城鎮行政區的增多,城鎮人口就會相應地增多,城市化率就會表現出與城鎮行政區的高度相關性。
在我國現有的財政體制框架內,地方政府間的績效競爭使得由城市化發展催生的經濟效應引發了區域內及區域間利益格局的變動,使得地域空間上的利益關系不斷以行政區為基本單元而涌現出來。為了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此時行政區劃的改革和調整便應運而生。城鎮行政區劃調整不僅是對城市化進程成就的肯定,而且也為城市化再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城市化發展是城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推動力,而城鎮行政區劃調整則是城市化推進的擴散器,兩者呈現出一種互助發展規律。
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近一段時間以來,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行政區劃調整變更的事項也逐年增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工業化、特別是城鎮化發展對行政區劃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1、發達國家發展經驗
從西方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經驗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后期階段,對原有行政區劃格局進行大的調整創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客觀規律體現。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勢必引起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對傳統行政區劃體制也要提出新要求。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早期工業化國家都曾因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對其舊的行政區劃體制進行過大規模的調整變更。如英國市制的創立及郡級市體制的興廢,法國市鎮法典的實施和大區小省制的形成,美國設市數量猛增為世界之最、部分州推行的縣市合二為一的體制,日本市町村大合并、郡制撤消等,都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果。
2、城鎮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按行政級別確定城鎮規模、以行政中心替代經濟中心、以行政手段推動城鎮化發展,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城鎮化發展基本思路。目前,這一思路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行政主導的城鎮發展模式對城鎮發展的制約。這種模式下的城鎮發展思路,實質是借助行政權力,通過“攤大餅”式的圈占土地,為提高城鎮行政級別儲備“量”的條件;這種模式下的城鎮發展動力,實質是利用行政區劃體制衍生出的財政隸屬關系,通過集中行政區內財力,一級“吃”一級,人為制造出所謂“花園式”的行政中心為主的城市。強大的發展動力與明確的發展思路,對最近20年中國市鎮數量的迅猛增加和統計上城鎮化水平的快速上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城鎮化深入,這種發展模式開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成為中國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體制:有行政隸屬關系的城鎮間的利益沖突,導致區域內整體發展的分割;相鄰、經濟實力不相當且無行政隸屬關系的城鎮間的利益沖突,導致了中心城市發展受阻,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導致區域內城市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和產業盲目競爭等等。
3、城鄉一體化的實際需要
雖然市管縣體制在“貌似”城鄉一體的思路下,希望實現城鄉兼顧,但客觀上,基層本級財政在尚且無法保證城鎮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相鄰農村的發展,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鄉村型行政區劃的不適應性。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傳統的鄉村型行政區劃體制與城鎮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的不適應性,隨著城鎮化深入發展而顯得越來越突出。鄉村型行政區劃體制無法發揮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等有效載體的巨大作用,無法為各類生產、經營提供效率空間,無力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到中心城市安營扎寨,嚴重制約著城鎮化進程。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鄉村型行政區劃模式,構建完善的城鎮型行政區劃新格局,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合理規劃行政區劃,科學布局生產力,促進城鎮體系的完善和資源合理配置。
四、政區調整方式:從自上而下到上下聯動
區劃調整作為一項調節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政策工具,在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也必須適時地進行區劃調整,以解決“城市規模效應不足”、“腳大鞋小”等城鎮發展問題。特別在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40%~70%的快速發展階段,區劃調整的要求也將更加迫切。然而,區劃調整作為一項行政改革工具,其天然地呈現自上而下的特點。這一特點也將導致兩個后果,一是在區劃調整有利于上級“強勢政府”利益的時候,區劃調整則出現過度使用的情況;二是當下級“弱勢政府”試圖通過區劃調整以解決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時候,則區劃調整往往出現滯后使用的情況。
對于前者,作為一項制度成本較高的改革工具,過度使用區劃調整造成的危害是人事安排、規劃脫節、管理磨合、農業發展受阻、土地粗放利用等諸多后遺癥,例如大規模的縣市改區。對于后者,不合理的政區設置導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受阻、政府管理服務資源不足等問題,例如浙江不斷呼吁的鎮改市(2012年底,浙江省提出擬對全省27個重點鎮在強鎮擴權基礎上實行撤鎮設市)。
因此,為適應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需要,有必要出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行政區劃發展規劃,通過與基層管理者、企業家、居民、專家等的充分調研座談,上下聯動、統籌考慮、著眼未來,制定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政區調整的目標、原則、措施和政策。
五、政區組織方式:從各自為政到府際合作
新型城鎮化要求“構建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形成梯度合理、分工明確、聯系緊密的城鎮體系是減少勞動力轉移成本、降低城鎮建設成本、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必要途徑。在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過程中,從世界城市發展歷程看,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鎮之間的距離將越來越小,城市布局越來越密集,城鎮之間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密切,由此形成城市群的發展格局,在我國,目前也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渤三角等城市群。城市群是城鎮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多個城鎮在臨近區域集聚,也使得城鎮之間的競合關系更加密切。
一方面,由于地理臨近城市群確有很多跨界合作的需求,包括交通、醫保、環境保護、產業協作等;另一方面,囿于我國特有的“行政區經濟”運行特點,城市群之間往往出現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甚至惡性競爭、以鄰為壑等負面問題。面對以上雙重困境,有些專家或地方政府則考慮選擇區劃調整這一方式,試圖“一并了之”或“一撤了之”,例如成立上海省!。然而,這一方式不僅制度成本高昂,而且往往“治標不治本”,只是解決了局部的惡性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惡性競爭仍可能發生,同時,簡單的政區撤并也使得政區之間良性競爭帶來的效率提升被喪失了。
因此,根據國外城市群發展的經驗,維持政區組織體系的相對穩定,通過積極開展府際合作解決政區間的跨界發展需求問題,是推動城市群經濟社會一體化,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的更優選擇。從具體措施看,包括實施聯市制@、建立區域協調委員會#、組建各類跨界功能合作組織等。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鎮化和行政區劃調整必須要結合起來考慮,不僅要認識到城鎮化中行政區劃的重要性,也要認識到行政區劃的根據是城鎮化的情況,只有綜合考慮兩者的關系,才能夠做好城鎮化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小康.行政區劃改革:視角、路徑及評價[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3).
篇2
關鍵詞:明代;鳳陽行政區劃;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3-0134-02
一、明代鳳陽行政區劃改置成效及其啟示
中國歷朝都把行政區劃作為治國安邦的基本手段,每當改朝換代都會對其進行調整,以維護政治統治。比如,相互交錯的邊界線能有效防止一方權力獨大,劃地為王。曲折的邊界也為各民族自治、聚集提供了基礎[1]267。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對全國的州縣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置,據《明會要》卷七三至七四《方域州縣改置》記載,明代共有740多個州縣進行過改置,其中大多數是在洪武時期改置的,這既有明朝建立之初,銳意革新的政治意圖,同時也是出于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考慮,因為州縣疆界的劃分直接關系到賦稅勞役的再分配。僅以鳳陽縣行政區劃為例,來考察朱元璋的借行政區劃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做法。
鳳陽縣位于皖東地區,淮河南岸,南與定遠接壤,北與五河交界,西與淮南、蚌埠為鄰,東與明光相接。鳳陽古為淮夷之地,夏朝時少昊之后在今天的臨淮關附近建立鐘離子國,東晉時在該區域設立鐘離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濠水從城中穿過,改稱濠州。元朝時期,管轄現鳳陽、定遠、懷遠三縣。作為家鄉情節很重的一代皇帝,朱元璋登基后,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濠州西南鳳凰山之陽建新城,定名鳳陽,并將鳳陽作為中都,此后的六年,舉全國之力開展了大規模的營建,后因工程耗費巨大、勞民傷財,工程進度不快,群臣中江淮勢力結黨以及以劉基為首的重臣反對在鳳陽定都等多種原因罷建中都,但鳳陽被升格為府,鳳陽府的疆域卻擴大許多,領有泗州、壽州、宿州、潁州、亳州5個州和鳳陽、臨淮、五河、虹縣、懷遠、定遠、霍邱、蒙城、天長、盱眙、靈璧、潁上、太和等13個縣[2]207。朱元璋擴大鳳陽的疆域意在擴大家鄉的土地資源,拓展賦稅來源,促進家鄉發展以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鳳陽府疆域擴大以后,面臨的新的問題是人口稀少,勞動力短缺。為了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洪武十一年(1378年),鳳陽縣的“土著舊民”僅有3 324戶,不過16 620人,整個鳳陽縣,人口不超過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為5人。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組織了對鳳陽的移民[3]14。洪武三年(1370年)徙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5府4 000戶,約2萬余人到鳳陽,由官府發給耕牛、農具、種子,令其墾荒,并免征3年田租;洪武七年(1374年)再次從江南遷徙14萬民眾到鳳陽府墾荒種地;朱元璋還將一大批罪犯發往鳳陽充當勞動力,僅洪武九年,官吏有罪被貶謫到鳳陽屯田的就達1萬多人。朱元璋對鳳陽行政區劃的改置以及人口遷徙政策的實施,對皖東地區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以及工商業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鳳陽的特殊地位已經形成,它作為皖東政治中心,商業發展也有了相當的規模,所以明政府在鳳陽設立鈔關,與蕪湖的鈔關并稱南北兩關。鳳陽關每年征收的商稅約10萬兩,充分說明鳳陽府的工商業也達到一定程度的繁榮。
朱元璋通過鳳陽行政區擴張并適時遷徙人口墾荒種地,適應了鳳陽當時生產力水平和因戰亂導致勞力稀少的社會實際,促進了鳳陽當地的農業生產和工商業發展。明代行政區劃的改置對當前鳳陽、蚌埠同城化建設具有現實的借鑒價值。
二、鳳陽及蚌埠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弊端
鳳陽新城距蚌埠市政府僅10公里,鳳陽工業園區與蚌埠市東郊緊密相連,兩地內部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特別是工業園區的鳳翔大道與蚌埠的東海大道即將貫通,新的區域經濟區的雛形已經形成。近年來鳳陽縣和蚌埠市在工商業、交通、旅游業、餐飲等方面互動日益頻繁,兩地互補優勢明顯。蚌埠市作為皖北重要的鐵路樞紐和區域中心城市,是鳳陽居民出行的必經之地和商業消費的重要目的地城市;鳳陽擁有華東儲量最大、品位最高的石英砂礦。石英砂是重要的工業礦物原料,廣泛用于玻璃、鑄造、陶瓷及耐火材料、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膠、磨料等工業;鳳陽還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如明中都遺址、明鐘鼓樓、龍興寺、明皇陵、韭山洞、臥牛湖、狼巷迷谷、小崗村等。鳳陽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石英砂資源為蚌埠的相關產業提供重要的支撐。但是因為從行政區劃上,鳳陽縣不屬于蚌埠市管轄,導致兩地在交通、城市規劃、產業布局等方面存在與經濟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的方面:如在連接兩地的主干道(合蚌路)上隔著蚌埠收費站而使得兩地主干道長期無法貫通,不僅嚴重影響兩地經貿交流和兩地的相向發展,也給兩地民眾尤其是車輛的來往帶來極大不便;鳳陽厚重的明文化以及豐富的自然景觀,因距離滁州市較遠(120公里)而又不屬于毗鄰的蚌埠市,導致游客資源偏少;圍繞石英砂資源的深加工,兩地分別建立了玻璃工業園區,存在低水平重復投資、地方性惡性競爭等不經濟現象。
三、鳳陽及蚌埠同城化的可行性
(一)區劃調整服務于經濟發展的背景
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已經步入高速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方式已經在全國達成普遍共識。同時,以城市化發展為基點的新的區域經濟格局已經逐漸成形,圍繞“超級都市”進行的區域版圖規劃和建設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進程的一大方向。2010年7月1日,國務院同意撤銷北京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東城區;撤銷北京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西城區,隨著區劃的調整,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從概念到落實,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010年全國范圍內,包括城市區劃調整在內的行政區域調整現象呈井噴趨勢: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擴容,范圍從原來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4個區擴大到全市,特區面積增加5倍,解決了深圳“一市兩法”的問題,從此步入大特區時代;廣州經濟特區也擴大到了全市;上海浦東新區也順利與原南匯區合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浦東”。2011年下半年,安徽省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經國務院批準,將原巢湖市拆分,分別就近歸并到合肥、蕪湖和馬鞍山。
應該看到,我國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改革步入攻堅階段,行政體制改革已成為重點突破的領域,而地方行政層級調整則是這一重點突破領域的核心內容,不但關系到國家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而且影響著地方的積極性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還涉及建設一個高效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增進公共利益和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現實意義重大而又深遠[4]76。
(二)鳳陽蚌埠同城化的可行性
鳳陽縣和蚌埠市兩地明顯的互補優勢以及唇齒相依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以及兩地民眾整合資源的強烈愿望,已經引起兩地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11年年初,鳳陽縣委縣政府以及蚌埠市委市政府就兩地深度合作進行了廣泛而富有成效的磋商,希望兩地能夠盡快建立快速通道,推動兩地對接、相向發展。雙方同意自2011年6月1日起蚌埠市位于合蚌路上的收費站停止收取鳳陽縣和蚌埠市車輛的通行費,開通兩地發展的“綠色通道”。
兩地民眾認同感較強。歷史上,蚌埠曾作為鳳陽府的一部分。蚌埠、鳳陽兩地人緣相親,地緣相近。23公里的空間距離,城市化進程讓兩地客觀上已經是“無縫”對接。過去近20年時間里,類似蚌埠鳳陽同城化的聲音,在省“兩會”上從未停歇過。2010年的省人代會上,滁州代表團的代表曾聯名提交議案,建言省政府盡早進行區劃調整,促進蚌鳳同城化的進程。2011年初,蚌埠團10名代表附議,聯名向大會遞交了《關于適時啟動全省城市區劃調整的議案》。議案建言“十二五”期間,要根據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發展戰略調整需要,適時啟動行政區劃調整,將淮南與壽縣,淮北與蕭縣、碭山,馬鞍山與和縣,蚌埠市與鳳陽縣等整合為一個行政區域。
《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八章專門把鳳陽納入“構建大蚌埠都市區”的一部分:“打造現代化大城市。通過建設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快速交通通道,完善區域基礎設施,把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通過中心城市發展帶動周邊城鎮的發展。積極整合資源、拓展空間,適時推動市域內行政區劃調整,加快與鳳陽縣的同城化發展,提升區域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和輻射力,構建以蚌埠市主城區為核心,懷遠、鳳陽縣城為兩翼,沫河口、馬城為工業衛星城鎮的跨行政區域的大蚌埠都市區。發揮區位交通、產業基礎、科教醫療等比較優勢,強化產業支撐和城市建設,增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和產業集聚能力,構建現代化綜合性中心城市。”
未來五年,全省城鎮化戰略格局調整為“一帶一圈一群”,即皖江城市帶,合肥經濟圈和皖北城市群,重點發展合肥、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區域中心城市,其他地區圍繞現有城市進行據點式開發。無論“帶”、“圈”還是“群”,適時啟動區劃調整,對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聚合發展能量、降低行政成本、形成整體優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將鳳陽劃歸蚌埠,依托京滬高鐵,統一規劃,構建一個以高新技術傳播,現代服務業為特征的高鐵新區,既有利于鳳陽的提速,更有利于蚌埠的發展。
可以相信,隨著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鳳陽、蚌埠同城化進程必將加快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柳建文,崔紅玉.中美行政區劃的比較與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09,(32).
[2]張南,等.簡明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篇3
自區劃調整專項工作開展以來,行政區劃組按照濟寧市工作方案和我區領導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注重宣傳引導,出臺規范文件,全力推進撤市設區各項工作。現將行政區劃組有關工作匯報如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民政局成立了局區劃調整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行政區劃組的職責分工和目標任務;召開全體人員會議,要求全體人員正確認識區劃調整工作,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工作,同時關注社會輿論,加強正面引導,為區劃調整工作提供保障。
二、積極對接。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積極與濟寧市民政局對接,及時匯報我區工作情況,。濟寧市民政局徐局長對我市區劃調整工作從5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視區劃調整產生的影響,按照職能分工,做好本職工作,注重正面引導,確保大局穩定。二是各項民政工作在此次區劃調整中能不變的暫時不變,待調整完成后再作安排。三是宣傳和信息交流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盡量與避開與行政區劃相聯系的問題。四是認真梳理好各項民政政策,對照濟寧市中區、任城區標準統籌考慮,就高不就低。五是做好民政方面的公共服務,堅持便民、不增加群眾負擔的原則,盡量滿足群眾需求。
三、制定我市行政區劃組工作方案。按照市領導小組要求,參照濟寧市行政區劃調整行政區劃組工作方案,我局區劃調整領導小組認真研究,充分調研,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我市行政區劃組工作方案,明確職責分工,任務目標等。
一是針對社會上關于區劃調整各種輿論,根據政策規定,加強正面的宣傳引導,引導群眾樹立對區劃調整工作的正確認識。
二是區劃調整后,區紀委、組織部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嚴肅撤市設區后有關紀委的通知》(兗紀發[2013]30號)文件,在政治、組織人事、財經、工作、保密等方面,嚴明紀律,并嚴肅責任追究。
三是按照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協助兩辦起草并下發了《關于更換印章和名牌的通知》(兗辦發[2013]51號);積極做好行政區域界線勘定的籌備工作,3月底前完成我區勘界工作,上報勘界成果;按照濟寧市民政局要求,積極配合濟寧市新的政區圖、功能區圖的制發工作,做好兗州區部分的校對;按照“五年四個不變”(保持原縣級市事權不變,五年內繼續實行原兗州市在城鄉建設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統籌協調、監督檢查職能;保持經濟管理權限不變,五年內繼續實行原兗州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管理權限;保持財稅體制不變,除中央、省財稅體制調整外,五年內繼續按濟寧市對原兗州市的財稅分成體制結算;保持優惠政策不變,五年內繼續享受原兗州市享受的優惠政,策并享受市轄區所有相應優惠政策)的原則,做好區劃調整其他相關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做好勘界工作。按照區劃調整工作方案要求,積極做好行政區域界線勘定的籌備工作,3月底前完成我區勘界工作,上報勘界成果。
2、做好地圖出版工作。按照濟寧市民政局要求,積極配合濟寧市新的政區圖、功能區圖的制發工作,做好兗州區部分的校對。
篇4
這一切變化與甕安縣2012年啟動的鄉鎮行政區劃改革密不可分。甕安縣總面積1973.8平方千米,總人口48萬人。由于歷史原因,部分鄉鎮存在著規模小、人口少、財力分散、資源利用率低、競爭力弱的問題。
合理調整鄉鎮行政區劃,適度擴大鄉鎮規模,促進鄉鎮由“量多面廣”向“適度集中”轉變,有利于優化配置資金、礦產、技術、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有利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成產業集聚,集約化發展;有利于統籌城鄉交通、水利、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等社會建設,提升群眾生活質量;有利于城市科學布局,加快中心城區和重點城鎮發展,加速人口集聚,生產力集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012年3月甕安縣開始實施鄉鎮區劃改革,制訂實施“一城四區”規劃,即以銀盞為中心的工業產業集聚區、以猴場為中心的紅色文化旅游區、以平定營為中心的生態產業區、以縣城為中心的行政商貿區。著力解決區域中心不突出、產業資源不集中、鄉鎮比例不協調等問題,形成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
按照“一城四區”縣城總規,甕安縣先后完成了城市部分功能分區的控規以及修規編制工作,重點對城市路網、北部新城、南部新城、現代商貿物流等開展了修編及專項規劃。
科學規劃,戰略性地調整了甕安的發展布局。經過鄉鎮區劃改革后的甕安,城鎮化建設更是迅速推進,城鎮化率已達43%;更重要的是,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在產業布局、資源配置、社會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展現出良好勢頭。
產業布局上更加科學,區域中心經濟發展迅速。例如,翁水街道辦事處依托富水橋綠工業園,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猴場鎮以古鎮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大力發展旅游業,江界河鎮背靠烏江,全力打造水運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行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全縣鄉鎮、街道辦事處機構由原來的23個減少到13個,有效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節約財政開支,提高行政效率;園區產業發展快速推進,新建的珠藏鎮、永和鎮、建中鎮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強,在全縣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良好格局;資源優勢實現共享,城鄉一體化效應明顯,各鎮(鄉、街道)辦公中心向縣城靠近、向區域中心集中,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文化、醫療等資源與邊遠地區的共享;政府職能得到延伸和更加細致高效,撤鎮分設辦事處,對行政中心進行分割,縮短了服務半徑,基層工作人員得到充實,并建立了相應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站,方便群眾辦事。
“以前的甕安縣城,一條街走完,巷道狹窄,很像一個棚戶區。”家住西門河畔的退休老人陳大爺想起縣城舊貌,感慨頗深。“年久失修的道路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旁邊的西門河因為污水流入、垃圾亂丟,一年四季都臭哄哄的。”
當地不少市民回憶,那時縣城留給人們的印象是破舊臟亂。“如今,垃圾沒了,河不臭了,樓高了,景美了,休閑的地方也多了,生活更加方便了。”
“甕安通過鄉鎮行政區劃改革,為城鎮建設鋪路,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優化配置,重要的是以此為依托,逐漸轉變發展方式,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民進城進鎮,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長、甕安縣委書記蔣映生說。
篇5
報道說,中國行政區劃改革規劃今年將正式激活,未來兩年,民政部等有關部委將對此進行專題調研,改革方案料于2005年完成。此項改革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無異于對中國現行行政區劃體制動一場大手術。新規劃將決定中國未來數十年的行政區域布局,是關乎中國政治、經濟全局的重大戰略。
戴均良指出,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的總體要求,應該是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與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相配套,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逐步進行。總體思路可能是:縮省并縣,省縣直轄,創新市制,鄉鎮自治。
其中,創新市制是重點,主要內容應包括:通過增設直轄市逐步劃小省份;通過市縣脫鉤、改革市管縣體制,減少行政管理層次;通過增設縣級市適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承接大部分農村向城市轉移人口,并調動地方發展和競爭的積極性,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撤并鄉鎮是行政區劃改革重要舉措之一。民政部自1999年起推動撤并鄉鎮工作,目前已有25個省完成,共撤并鄉鎮7196個。今年還有6個省、自治區實施這項改革,撤并比例在15%左右。另外,另有部分省市小規模撤并工作今年也將進行,全國撤并鄉鎮工作預計今年基本完成。接下來,中國還將對規模過小的市、市轄區、縣進行適當調整。目前全國20萬人口以下的縣、市轄區有720個,其中10萬人以下的有314個,除少數邊疆地區的市、市轄區、縣不做變動外,其它地區符合撤并要求的行政區域都應推進這項改革。
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建制一般有四個層級,即省市地州縣鄉鎮,而西部少數邊遠山區在縣與鄉鎮之間還設有縣的派出機構———區公所,東中部地區的一些鄉鎮則在鄉鎮與村之間設管理區或辦事處,形成了五級管理層。管理層次之多,居世界之首。戴均良指出,有些省已經具備了直接領導縣的條件,地級管理層可以逐步撤銷。目前福建、江蘇、浙江以及湖北等省已經激活了試點改革,探索性地賦予縣以地級市的管理職能,收到良好效果。
分省、縮省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戴均良認為,省的規模過大,既不利管理,對國家長治久安也沒好處。從中國國土面積和人口考慮,中國設50個左右省級政區比較合理。戴均良同時強調,縮省雖然有必要,但一定要等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條件成熟時才可以進行。從中國目前國情出發,重新進行大規模分省不現實,既會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
另外,面對升格直轄市的誘惑,內地很多經濟發達城市均躍躍欲試。深圳、大連、青島等市將被升格為直轄市的說法在坊間流傳已久,近來呼聲漸高。戴均良指出,經濟指針并非唯一條件,增設直轄市應考慮三方面因素。
一是區域布局要合理,新直轄市應該是大的區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有足夠發展空間。應與原有直轄市有一定距離,否則浪費資源、增加內耗,抵消和減弱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
二是人口不宜少于200萬人,否則難以形成區域政治中心的地位,這是一個城市經濟社會效益的基礎。
三是應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經濟總量應高于全國大城市平均值,財政至少能夠自給自足,這也是保障中央財政調控能力的要求。
一般情況下,這三個條件全部具備才能設立直轄市。此外,如因政治、經濟或軍事的某種特殊需要,具備其中一項條件的城市也有可能升為直轄市。
戴均良指出,中國現行行政區劃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是調整幅度、減少層次、增強活力。而增設直轄市無疑是劃小省份、減少層次的最佳模式。據有關統計,從總體上看直轄市的發展速度不僅快于省轄市,而且也大大快于省。如直轄市的GDP是省的平均數的3倍以上。
然而,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面積第三的大國,一級政區的數量與其它國家相比明顯偏少。如果中國一級政區目標定位在50個左右,那么在現有基礎上就可再設16個省級政區。從區域經濟中心布局考慮,最少的方案也要增加4個直轄市,即在東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各設一個直轄市。
篇6
關鍵詞:《說文解字》 漢代 郡國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國家根據一定的原則,將國土劃分為若干不同層次、范圍大小不一的行政區域系統,并在各個不同層次的區域設置相應的各級地方國家政權機關和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等,它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且隨著國家的發展,行政區劃在不斷演化。中國行政區劃的演變又是有規律的:行政區劃的變化是絕對的,穩定則是相對的;非行政區劃單位向行政區劃單位的轉化多是由于軍事、經濟原因;行政區劃有發生一發展一消亡的規律;高級行政區劃單位易變、基層行政區劃單位相對穩定。中國的行政區劃形成與演變又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自然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最經常、最重要的是經濟性原則和政治性原則,這點在兩漢時期的行政區劃中體現得較為明顯,《說文解字》中出現的行政區劃名稱也符合這種經濟性和政治性原則。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東漢許慎編撰的中國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書,雖然它是一部字書,但也保留了漢代及漢以前的各類地理資料。有關《說文》地理資料的學術討論,前人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如:王霞(2009)《(說文解字)與古代地理》從古文字學的角度探討了古文字與古代地理情況的關系;高列過(2001)《試論(說文解字)所收方言詞的區域特征》、任曉彤(2007)《淺析(說文解字)中所收方言詞的地理層次》則從方言與地理的關系入手研究方言分布情況。以上這些文章都是從語言文字角度研究《說文》,但是從政區地理角度研究《說文》,至今尚未見有專著或論文論及,本文試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考察《說文》中涉及的郡國級行政區劃,并與《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以下分別簡稱《地理志》、《郡國志》,并稱“二志”)相關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說文》中郡國級行政區劃出現的時間,以便進一步了解某些郡國級行政區劃的沿革變遷。
《地理志》記載了郡級行政單位103個,其中戶籍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資料,而郡國是成帝元延、綏和(前12-前7年)年問的資料(周振鶴1987:20)。《說文解字》成書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經修訂于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由其子許沖獻給皇帝,由此可見,《說文》中所記地理資料的下限最晚可到建光元年。《郡國志》的斷代大約是在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李曉杰1999:14~15)。通過《說文》、《地理志》、《郡國志》三種文獻的對比,可以分析部分郡國級行政區劃的變遷情況。
從以上對比可以發現,在郡國級行政單位中,《說文》所記行政單位名稱數量可觀,限于篇幅,本文僅就郡國級行政區劃做一初步研究。
眾所周知,行政區劃在不同朝代之間有損益,就某一朝而論,行政區劃也并非一成不變。因為中央和地方權力的爭奪,郡、國的勢力不斷調整,出現了郡、王國之間的改易、省并等。這種行政區劃的調整在漢代尤為突出,無論是漢景帝時期的削藩政策還是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都使得許多王國所轄支郡歸入漢郡,東漢時期郡國廢置也頗為復雜。《地理志》和《郡國志》所記載的內容也只是漢代某一時期的全國政區情況。《說文》成書于兩者之間,其記錄的一些郡國級行政區劃名稱從一定角度反映了這些郡國的沿革變遷,因此對其做一番梳理研究是有意義的。
一、見于《說文》而不見于二志的郡國級行政區劃
(一)見于《說文》而不見于《地理志》者
《說文》中出現而《地理志》中沒有記載的郡國有二,即吳郡、濟北國,它們在《說文》中分別見于卷十(下)矢部:“吳,姓也,亦郡也”;卷一(下)艸部:“茬,濟北有茬平縣”。其可能原因分析如下:
1.吳郡:
《地理志》正文中無吳郡條,但“會稽郡”下有班固自注曰:“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景帝四年屬江都。”《漢書·高帝紀》記載了荊國建立的原因,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韓王信等奏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顏師古在《地理志》中也有注釋,日:“荊、吳,同是一國也。”可見吳郡的前身是秦代置的會稽郡,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荊國更名為吳,會稽郡《郡國志》載:“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荊國雖然在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吳,但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景帝平亂之后,吳國國除,以東陽、鄣郡置江都國,封劉非為江都王,吳郡之地屬于江都管轄。直到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郡置吳郡,吳郡才又重置。
由此可見,《地理志》成書之時的行政區劃已經不見吳郡,彼時吳郡已經歸江都管轄。《說文》此處“亦郡也”的“郡”是指西漢時期的吳郡,因東漢時期設置吳郡時,已經是漢順帝永建四年,《說文》早已成書并獻于漢安帝。
2.濟北國:
按《說文》體例,述及某縣時一般為“某郡(國)有某縣”,此處的“濟北”應是指濟北國(郡),而非濟水之北。
篇7
8月27日,記者從湖南省新材料產業合作對接會獲悉,湖南省新材料產業已有規模以上企業700多家,年產值有望突破4000億元,總量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據湖南省經信委主任謝超英介紹,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新材料產業企業完成產值3700億元,實現增加值610億元,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6.7%。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新材料產業企業完成產值1950億元,全年有望突破4000億元。目前,全省形成了先進儲能材料、先進硬質材料、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進復合材料5大優勢新材料領域。(來源:《湖南日報》)
云南:打造中國首席花園式旅游商業綜合體
目前,一場以“旅游·價值·云南——消費滿意在云南”為主題的云南旅游發展高峰論壇在昆明舉行。在就“以旅游配套的整體提升促進旅游大發展”話題的討論中,與會者普遍認為,云南旅游產業的升級將帶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而目前正在打造的“七彩云南·花之城”就是這樣一個創新商業模式的旅游綜合體。
“七彩云南·花之城”是一個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全新360度商業平臺,它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化妝品體驗中心、亞洲最大的世界花園、中國最大的旅游購物中心和最大的單體五星級酒店、云南最大的花卉賣場和最大的特色美食廣場,將食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完美結合,同時也將會為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提供配套服務。據悉,“七彩云南·花之城”的項目招商工作已全部完成,預計明年底投入運營。(來源:《人民日報》)
重慶:新版全市行政區劃圖出爐
日前,新版《重慶市行政區劃圖》出爐,完成印制并投入使用。相比2005年的老版地圖。8年來,4個“市”沒了,多了6個“區”——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而“縣”卻少了兩個。同時,街道多了,但鄉鎮相對少了。
“其實變化的不只是名稱,每一次調整都標志著重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重慶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街道多了,說明重慶的城市化進程在加快,城市味也越來越濃了。
重慶市行政區劃經過幾次大調整,形成了以主城區為依托,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人口最多、直管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按照計劃,重慶行政區劃地圖有望一年更新一次。(來源:《重慶日報》)
四川:核準新增境外投資民營企業35家
8月19日,記者從四川省商務廳獲悉,1月至7月,四川省核準新增境外投資企業(含增資)40家,其中民營企業35家,民營企業核準中方投資(含增資)17億美元。
民營企業“走出去”范圍正在擴大,從以往的東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逐漸走向發達國家。2013年4月,川內最大綜合性民用爆炸物品生產廠商雅化集團與新西蘭紅牛公司簽訂框架協議,擬投資9000余萬元人民幣持有紅牛公司70%的股份。
民營企業“走出去”領域不斷拓展,從原來主要以承包工程的方式到直接投資。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模式正在改變,對外承包工程呈現出民企與央企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聯合開發海外市場的模式。近兩年,四川省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共100余項,爭取經費15億元以上,民營科技型企業對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拉動作用突出。(來源:《四川日報》)
廣西:工人農民可評職稱
篇8
一、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發展概況
長株潭區域是湖南省內以長沙為核心的涵蓋株洲與湘潭的一個典型城市群,在行政區劃上呈現一個空間結構緊密、布局層次分明、大中小城鎮相結合的城市區域。三市地域鄰近,共同組成一個“品”字形城市群,歷來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金三角”。自湖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戰略后,長株潭經濟城市群的一體化推進取得了一定進展。區域內經濟合作觀念得到強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規劃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逐步推進,重大項目運作取得進展。但總體來看,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實質性進展仍然較慢。
二、基于行政區劃視角的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問題
“行政區經濟”是由我國著名學者劉君德教授提出的。所謂“行政區經濟”,是指由于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區域經濟現象。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是在計劃經濟年代逐步建立起來的,政府管理層次多,隸屬關系復雜,管理半徑過長,行政分割嚴重,行政成本龐大。長株潭城市群的行政區劃和經濟區劃存在相互矛盾的問題。
(一)政府對當地市場經濟的過度保護
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位于中部的湖南省的市場經濟發展不是很充分,政府對當地市場的過度保護使區域內貿易壁壘重重、市場分割嚴重。由于受行政區劃的影響,長株潭三市之間在市場、資源、金融、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及其它商品的流動受阻,但三市的聯合發展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啤酒市場為例,目前三市各自仍然以消費本地產的品牌為主,長沙的白沙系列、株洲的金獅系列和湘潭的湖南燕京(驕楊)系列的割據現象依然嚴重,市場上的行政壁壘仍然無形而又起著強大的作用。
(二)行政區間的激烈競爭
1.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
長沙、株沙、湘潭三市都成立了招商引資局,在招商引資的指導思想上,均把優惠政策作為吸引項目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惟一手段,從而形成了惡性競爭。事實上,靠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有很大的局限性:政策過于優惠嚴重削弱了政府財力;政策優惠是無止境的,地方政府很難保持政策優惠的順差;政策優惠也失效的時候,地方政府開始爭奪稅源。
2.產業結構的趨同
長株潭三市雖然相距很近,但由于行政區域的獨立性和排它性,在發展上基本是各自為政,工業生產門類齊全自成體系,三產的產業結構同化現象顯著。以服務業為例,餐飲、娛樂、休閑三大主體同構,服務項目相互模仿,相似系數明顯接近。長株潭三市之間的產業相互關聯度不高,缺乏品牌效應,產業同質化問題突出而引起惡性競爭,難以形成有機結合的產業體系,從而影響到三市整體功能的發揮。
3.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
現在長株潭地區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的現象比比皆是:一是到處建港口。長沙在“大力打造新港水運樞紐”,湘潭則不斷擴建“十四總碼頭”,株洲則是重點建設“株洲航電樞紐”。二是到處建開發區。2009年長株潭地區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8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5個,省級開發區13個,全省擁有國家級開發區6家,省級開發區71家,長株潭地區開發區各項主要指標占全省開發區的比重均在3成以上。然而,由于缺乏規劃協調,重復建設,各地盲目競爭,浪費資源現象嚴重。
4.跨區項目的難以實施
區劃分割的強烈干擾,區域整體開發和發展的規劃難以實施。打破行政區界、以都市為中心的都市區(圈)規劃對于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整合區內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推進城市和區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長株潭都市區規劃由于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依然普遍,利益沖突嚴重,規劃工作難以開展,更難以貫徹實施。如1994年完成的長株潭區域國土開發整治規劃以及一系列相關文本,真正一到具體實施階段,因為決策主體、利益主體和規劃主體的不同,矛盾而無法解決。
(三)行政區交界地帶的落后發展
在我國,行政區交界的邊緣地區往往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位于三市的結合部位的長沙暮云與跳馬、株洲的白馬壟、湘潭的昭山與易家灣等鄉鎮,從優越的經濟地理區位來看應該是一體化的直接和首先的受益地區,容易吸引外地資本流入而快速發展起來,可事實并非如此。一是缺少規劃,即使有規劃,落實難度也很大。二是過渡性特征使得行政管理比較混亂,行政管理效率低。三是違法建設嚴重。四是環境污染嚴重。五是社會治安混亂。
(四)城市群的經濟負外部性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外部性問題表現為各地政府部門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顯然不同于一般外部性問題,是非常復雜和難以解決的。長株潭地區地表水污染比較嚴重,流經城鎮及工業區河段的水質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邊污染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湘江的污染尤為嚴重。各市在環境保護上的政策和措施各有一套,其整治力度也各不相同,難以解決湘江污染問題。從交通基礎設施來看,三市目前主要依托長潭高速公路及107國道,交通日顯擁擠,汽車勞動效率你,因此三市市際交通網絡并不發達并對其建設沒有緊迫感。從能源基礎設施來看,長株潭地區能源較貧乏,而該區是湖南工業最集中的地區,能耗居該省前幾位的企業均在此區,因此能源缺口大,尤其是電力不足。
三、促進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發展的相應建議
(一)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市場的主體企業則在利潤最大化的引導下,根據市場的變化組織生產、銷售。
1.轉變政府職能,減少經濟干預
地方政府應對政府職能進行合理定位,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長株潭市場機制不夠完善,需要政府之間的協調來促進和引導統一市場的形成。干預經濟職能的弱化,政府也隨之失去了設置壁壘、分割市場的權利。但這里的縮小權利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應把握好度,對于宏觀經濟的調節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應合理規劃產業結構,防止產業趨同現發生。
2.創造制度環境,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當政府把經濟活動的主導權交給企業,企業自然會超越地方邊界,更自由地尋找最為必需、最為合適的資源。政府的作用應是跨區域創造統一的制度環境,減少企業跨市區從事經濟活動的障礙,降低企業跨市區運營的成本,以實現市區際的區域合作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目標。
(二)促進長株潭城市群政府協調合作
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二者的邊界沖突上,有形的行政區邊界勢必約束無形的經濟區的發展。長株潭地區由3個行政區組成,每個行政區為各自所管轄地區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因此,長株潭城市群政府協調模式的構建,應堅持互動合作的原則。互動合作原則要求地方政府通過合作、協調機制的作用,同時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吸納第三部門參與協調工作,通過省級部門組建協調委員會對整體進行宏觀調控,使區域合作協調具有現實意義。
(三)局部調整長株潭三市的行政區劃
篇9
[關鍵詞]跨行政區域;產業園;一體化
[abstract] with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park competition is intense, but space of the area near the geopolitical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differences,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 the roads are not cohes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verlapping paper, by means of jiangme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iangSha demonstration park (tangxia town, elegant yao bas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xamples analysis, propose inter-area industrial park should be unified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
[keywords] inter-area; Industrial park;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 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前言
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各地方政府均設置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區以作為城市經濟發展載體。而毗鄰城市或地區在相同空間區域條件下的產業集聚會存在互相激烈競爭的現象,而且由于不同行政區劃下地方政府體制動力、資本來源、建設基礎設施等不同制約因素的差異,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重復生產建設,產業同化相似度高等。從現代社會經濟條件發展來看,為集約用地,整合資源效應及圍繞重大基礎設施戰略需求,有必要從區域一體化層面及更高角度對這些跨行政區域產業園區的產業發展、用地布局、綜合交通建設、基礎服務設施等支撐體系進行統一規劃,重新定位,并在下一層次規劃,包括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實施。
我國國家層面已進行區域規劃的跨省大經濟區有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兩湖區域(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關中—天水經濟區等等,這些大區域進行統一規劃,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產業分工合理,重點突出,優勢得以發揮。低層次地方政府跨區域產業園區則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更容易體現這種區域一體化,從產業園區的用地開發、企業的運營及基礎設施等系統實現園區產業發展效應。
基于以上思路,文章結合實際案例,以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棠下、雅瑤基地)(以下簡稱示范園區)為例,試分析控制性詳細規劃在跨行政區域產業園的實效性,以期為越來越多的此類跨區域產業園規劃實踐以一定的啟發。
2 示范園區發展分析
2.1 規劃背景
廣東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行“騰籠換鳥”,促進產業、勞動力雙轉移。在《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中提出珠三角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并提出江門市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重點發展區。江門市劃定豐盛工業園、臺商工業園為先進制造業示范園區,發展勢頭良好。毗鄰的鶴山市雅瑤工業園則在上世紀90年代沿江沙工業走廊發展,初期以“馬路經濟”發展傳統工業,產業結構低端,環境品質較差,特色優勢不明顯。由于兩園區分屬不同行政區劃,在招商引資、發展思路存在差異,道路綜合交通、市政配套設施方面存在重復建設、銜接不當等問題,而隨著江順大橋、江番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調整,江門市、鶴山市決定對兩園區統一規劃開發建設,以有利于整合工業園區,建設大平臺招大項目,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構筑江門市、鶴山市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2.2發展條件分析
示范園區區位良好,處于廣佛、珠中1小時輻射圈內,東面緊鄰江門市棠下中心區及江門市重點發展區濱江新區,距鶴山港約12公里。臨近有佛開、江肇、江番、中江、江珠等高速公路和廣珠城際輕軌、廣珠鐵路,特別是建設中的江番高速公路、江順大道、江順大橋為承接廣州、佛山的產業轉移提供更便利的交通條件。
隨著美的、海信、康師傅等大型企業進駐示范園區,為示范園區轉型升級起到龍頭帶動作用,從產業配套、循環經濟角度出發,培育其他中小型企業,打造產業集群,產生產業集群效應和規模效應,加快園區建設的進程,促進園區成為具完整城市功能的新城市空間。
再者,示范園區及周邊生態環境良好,山青水秀,適合建設依山傍水的宜業宜居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2.3產業發展策略與定位
依托示范園區良好的區位、交通條件,實施“三邊”發展中沿路邊、沿江邊的發展戰略,以承接珠三角發達地區、國內外先進地區產業轉移為方向,重點承接廣佛、東莞、珠中等周邊發達城市產業轉移,積極推進江門市與珠三角核心區的產業一體化。示范園區大力發展以信息家電為主導產業的電子電器產業,提升發展食品飲料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產業,適度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等優勢先進制造業,打造江門先進制造業經濟增長極和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示范區。
2.4規劃結構和用地布局
2.4.1規劃結構
示范園區根據產業布局及園區主要路網骨架,提出“一心四組團五片區”的規劃結構。
一心:指教育科研孵化中心區,作為整個園區的技術支撐。
四組團:指示范園區內保留村莊升級改造成的四個生活配套組團。
五片區:指根據產業發展布局的電子電器高新區、機械化工產業區、物流倉儲配套區、綜合配套發展區、遠期發展備用區五大片區。
2.4.2用地布局
規劃在示范園區中部圍繞美的、海信等大型項目用地為主建設電子電器高新區;南部已建設園區規劃機械化工產業用地;西南部結合江肇高速公路棠下出入口以及廣珠鐵路、公交樞紐站規劃倉儲物流用地;在西部蝴蝶谷水庫地帶規劃科研辦公用地;在棠下基地北部以及雅瑤基地設置工業用地,圍繞電子電器產業發展配套的先進制造業以及食品飲料產品;在園區北部田地、林地等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區域長遠控制,以備發展。
2.5道路綜合交通規劃
篇10
關鍵詞:“倒靴型”城市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集聚效應;石家莊;發展對策
Abstract:In order to perfectly promote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ing the issue taking the two metropoli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as the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Shijiazhuang as the first provincial city south to Beijing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by means of building a “soft administrative zon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an be promoted. Different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wrapping and wrapped” between north Hebei province and Jingjin, Shijiazhuang, Cangzhou, Hengshui, Xingtai, Handan are geographically jointed together as a whole, “upside-down-boot”(UDB) shape urban system is formed taking Shijiazhuang as the center. UDB-shape urban system constructs “one core+one belt” mode regional relationship. “one core” means Shijiazhuang, formed by “Cangzhou+Hengshui+Xingtai+Handan”, on the belt three sub-centers namely Cangzhou, Hengshui, “Xingtai+Handan” are shaped, which are the center part of UDB-shape urban system. In the periphery of UDB-shape urban system, “edge city chain” must be constructed gradually, through multiple “triangles” link “edge” and “core” together, the heel, feet-top and wrist of UDB-shape urban system can be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one belt” should also build small city chain with Dezhou, Liaocheng, Jinan of Shandong province to attain fas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Upside-down-boot”-shape urban system ;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agglomeration effect ; Shijiazhuang ;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0-35(9)
1 京津周邊中等城市行政區劃調整與“軟區劃”構想的提出
1.1 京津周邊中等城市行政區劃調整
自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舉措出臺后,京津周邊隸屬河北省的中等城市在行政區劃方面都已經或者將要做出調整(如圖1),以便能夠更好地整合優勢資源并在協同發展中謀求更多發展機會。通過行政區劃調整,保定由“三區”市拓展為“五區”市,張家口由“四區”市拓展為“六區”市,唐山由“六區”市拓展為“七區”市,承德目前還未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但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趨勢,將會由“三區”市拓展為“五區”市。
1.1.1 保定由“三區”拓展為“五區”
在京津周邊的中等城市中最先做出行政區劃大幅度調整的是保定。2015年5月保定的中心城區由原先的“三區”拓展為現在的“五區”,即將原先的北市區和南市區整合為現在的蓮池區,將原先的新市區更名為現在的競秀區,將原先的清苑縣、徐水縣和滿城縣整合為現在的清苑區、徐水區和滿城區。市區面積擴展到原先的8倍。這次行政區劃調整使得保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為爭取京津保率先協同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2015年底津保(“天津―保定”)高鐵通車使得保定到天津的時間距離縮減到25分鐘以內。徐水區融為保定市區的一部分后,成為保定向東發展構建“津保新區”和向北發展構建“京保新區”[1]的觸角。“小保定”由此變成“大保定”,為從根本上解決“小馬拉大車”模式的城市發展過于緩慢的問題創造了條件。
1.1.2 張家口由“四區”拓“六區”
繼保定做出行政區劃調整后,張家口于2016年1月在行政區劃調整方面也得到國務院的批復。張家口市區進行行政調整后,市區在原先“四區”即橋東區、橋西區、下花園區、宣化區的基礎上拓展為現在的“六區”,即增加了萬全區和崇禮區,市區面積也擴展為原先的7倍。市區調整后的張家口,核心城區距離北京更近,張家口的懷來與北京的昌平將率先金融融合發展階段,“懷來+昌平”成為京張整合發展的連接點。尤其是京張高鐵開通后使得張家口與北京的融合程度更高。“北京+昌平+懷來+下花園+宣化+張家口”城市鏈的發展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1.1.3 唐山由“六區”拓展為“七區”
早在2012年,唐山就做出了將唐海縣調整為曹妃甸工業區的戰略決策。在曹妃甸納入唐山市區后,唐山市區就拓展為“六區”即路南區、路北區、古冶區、開平區、豐南區、豐潤區、曹妃甸區等。從圖1中可以看出,豐潤區通過玉田已經與天津的寶坻整合在了一起,并進一步與北三縣(即廊坊區劃內的大廠、香河和三河)整合在一起,通過通州城市副中心[2]與北京核心城區整合在一起。從圖上可以看出,在唐山的七個城區中,豐潤、豐南和曹妃甸是三個面積較大的城區,使得唐山的城市化進程提前進入分散發展階段,城市由集中發展走向分散發展是世界大都市發展的一般規律。這為唐山承接從京津大都市向東疏解的職能奠定了基礎,也為以京津為核心,將保定和唐山整合在一起發展“雙核+雙子”的城市體系提供了條件。
1.1.4 承德將由“三區”拓展為“五區”
在環京津地區,目前承德是唯一沒有做行政區劃調整的中等城市。在如上三個城市已經做出行政區劃調整的情況下,承德也會很快做出行政區劃調整,只有這樣承德才能夠在空間上更加接近大都市,并贏得更多的協同發展機會。從圖1可以看出,承德在新一輪的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需要將承德縣、灤平和興隆納入城區,在此基礎上,承德市區就與北京的懷柔、密云和平谷整合在了一起。按照這種調整計劃,承德市區的面積在京津周邊的四個中等城市中最大,不但與京津的整合程度提升,而且向南與唐山、向西與張家口的整合程度也會提升。
1.2 “軟區劃”構想的提出
根據前文分析,京津周邊中等城市行政區劃調整的目標在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雖然這種整合還是建立在既有行政區劃基礎上的,但張家口、承德、保定、唐山都能夠以較快速度發展成為京津周圍的子中心城市。從圖1中可以看出,四個子中心城市拓展后的城區集中連片發展,分別以各自為中心發展起C1、C2、C3、C4等小城市環,在朝向京津的方向上整合程度會更高,通過Cz城市環整合在一起。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解決了河北省行政區劃由于是“空心拳頭”[3]而不易形成產生凝聚作用的區域中心城市的問題,在京津周邊的各個方向上都會形成發揮連接作用的城市鏈:在“北京―保定”方向上,“房山+大興+涿州+高碑店”發揮連接作用;在“北京―張家口”方向上,“懷來+延慶+昌平”發揮連接作用;在“北京―承德”方向上,“興隆+灤平+密云+平谷”發揮連接作用;在“天津―唐山”方向上,“豐潤+玉田+保定”發揮連接作用。從圖上可以看出,Cz緊緊環繞京津,并將保定、張家口、承德、唐山串聯在一起,于是京津與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區實際上已經在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了。根據前文可知,京津冀在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分步+分片”[4]的方式進行,在京津大都市的影響下,環京津的河北省地區首先與京津得到高效整合,從而實現協同發展。而與京津距離較遠的冀中南地區則需要以石家莊為核心構建城市體系,強化石家莊的城市影響力,最終與京津大都市形鼎足發展格局,即冀北與冀中南地區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就需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樹立“軟區劃”意識,即在不突破現有行政區劃的條件下,按照近鄰原則在京津大都市與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區之間進行產業對接,職能整合或疏解,在使河北省有效規避京津大都市襲奪資源的同時,高效率地接收大都市的城市輻射,同時也能在冀中南地區盡快形成區域中心城市,使得“京津石”三角形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優先得到發展的區域。
2 京津冀協同發展思路下的“軟區劃”設計
京津兩個大都市是京津冀區域的“雙核”,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構建以“雙核”為中心的城市體系[5],京津周邊的河北省地區需要與京津大都市形成緊密聯系。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緊鄰原則,在構建“軟區劃”過程中,京津大都市要分別協管近京津的部分河北省地區,從而能夠讓大都市富集的資源能夠在更大腹地內得以均勻布局,形成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軟區劃”需要根據近京津的河北省與京津大都市間的關系實行分片設計,北京協管張家口,天津協管承德,廊坊分為京津之間的部分和天津以西的部分,可以考慮分別由北京和天津協管,秦皇島與唐山進行融合發展構建“大唐山”,同時給保定較多的自,在京津冀近京津的河北省北部地區形成“雙核+雙子”的城市體系,“雙核”即京津兩個大都市,“雙子”即“大保定”和“大唐山”。石家莊以南的河北省地區需要以石家莊為核心構建石家莊城市體系,將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倒靴型”城市體系。如上的軟區劃設計就從根本上解除了京津冀地區由于“行政區劃內鑲嵌行政區劃”而造成的河北省缺乏區域經濟發展中心的問題。河北省位于京津以北的張家口和承德由于京津大都市協管而得到發展,保定和唐山由于獨立性更強并且能夠與京津大都市高效互動也得到發展。石家莊以南的河北省區域由于能夠以石家莊為中心得到了深度整合,于是在京津南側形成了以石家莊為核心的城市體系,在京津冀地區形成“京津石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北京、天津和石家莊的鼎足發展狀態。
2.1 通過“軟區劃”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
“軟區劃”的目標在于在不打破既有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在不同行政區劃間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由于京津冀在行政區劃上存在“包裹與被包裹”的關系,并且在京津與河北省的行政邊界處存在發展“壕溝”問題,填平“壕溝”的辦法就是擴大行政區劃的融合程度,將大都市的影響力跨越行政區劃擴展到更遠的腹地。“軟區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壁壘,與“硬區劃”之間不斷磨合。根據前文,京津大都市根據近鄰原則對附近的河北省區域進行協管,大都市發展過程中更多“擁擠”的資源可以流入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區。在“軟區劃”設計思路下,河北省范圍內的子行政區劃,也要依托影響力向較高的大城市不斷進行整合,在對某些中心地進行擴權的基礎上,強化不同層次的中心地間互動,從而使得腹地內所有中心地都具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在行政區劃壁壘情況下,大城市由于能夠表現出更強的聚集經濟效應,資源在大城市聚集能夠在更大程度上達到成本節約的目的,于是大都市與大都市周邊地區在發展狀態上就會兩極分化。“軟區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繞開既有行政區劃壁壘,并且通過區域融合發展為行政區劃變更奠定基礎。
2.2 “軟區劃”需要以既有行政區劃為依托
“軟區劃”的前提是既有行政區劃不變,只是根據近鄰原則讓影響力更高的中心地跨越行政區劃邊界,使其影響力深入到鄰近行政區劃的腹地內。“軟區劃”對于發展狀況差距較大的鄰近行政區劃進行融合發展是較為理想的制度設計。行政區劃一旦固定下來就不宜經常變動,這能夠保證行政區劃內具有穩定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態。但是由于發展基礎以及資源聚集能力的差別,鄰近行政區劃的發展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就需要在行政區劃間找到融合的方式,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后“軟區劃”自然是理想選擇。在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對策中,很多專家從“首都經濟圈”、“大北京經濟圈”角度對京津冀三地進行融合的方式進行了探索,在這些方法中,“大北京經濟圈”的范圍在逐漸擴展,到目前為止“大北京經濟圈”的內涵已經將河北省的承德、張家口、廊坊、秦皇島、唐山、保定、石家莊、衡水、滄州、邢臺、邯鄲等11個子行政區劃都包括了進來,雖然討論了多種一體化發展對策,但都是在堅持既有行政區劃基礎上討論問題的。雖然京津冀間的行政區劃范圍沒有變化,但河北省在自身范圍內正在進行調整,將省直管縣的數量有原先的定州和辛集兩個縣擴大到更多的縣,每個設區市下面都有縣級行政單元分離出來獨立為省直管縣,這為京津冀進行“軟區劃”融合奠定了基礎,并且多層級的中心地同步發展,更能提升京津冀間的互動水平。
2.3 “軟區劃”需要創建“硬溝通”
“硬溝通”是建立在行政權力基礎上的溝通。鄰近的行政區劃間存在利益博弈,每個行政區劃都希望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從而在區域經濟競爭中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是在競爭力不對等的鄰近行政區劃間,博弈的結果只能是競爭力較強的行政區域對競爭力較弱的行政區域進行資源襲奪,于是鄰近的行政區劃間的發展差距就會進一步擴大。為此在“軟區劃”進行區域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介入行政干預。一般情況下,鄰近行政區劃的等級至多是平等的,所以在促進鄰近行政區劃融合發展中,需要更高級別的行政權力介入,在調節各方利益關系的基礎上強化合作愿望。“軟區劃”雖然有行政權力介入,但需要建立在雙贏基礎上。但是在此過程中,發展狀態較好的行政區劃往往會認為自身在合作中付出較多,于是會弱化構建“軟區劃”的愿望。所以在構建“軟區劃”過程中,需要找出合作各方的優勢,在合作中任何一方都能夠為對方的發展創造條件。發展勢頭較弱的合作方尤其需要“練內功”,即理順行政區劃內部資源配置,為與鄰近的行政區劃合作創造條件。“軟區劃”構建過程中,雖然“硬溝通”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硬溝通”也需要建立在詳細分析基礎上,在鄰近行政區劃間發現資源配伍的條件,增強各方合作的愿望。
2.4 依托產業鏈將“軟區劃”硬化
構建“軟區劃”的各個行政區域進行合作的基礎是構建跨行政區域的產業鏈,只有在“軟區劃”內構建產業鏈才能夠真正將各行政區劃整合在一起。一般而言,發展基礎較好的大都市由于聚合效應較大而存在“資源擁擠”問題。如圖2所示,曲線的發展軌跡表示了城市成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OM段,表示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張,資源的聚集效應是增加的,這期間城市發展速度較快;第二階段即MN段,城市已經越過了最佳規模,雖然聚集效應在逐漸降低,但資源還是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張,只是擴張的速度在降低,N點是城市向腹地擴張的最遠點,也是資源聚集由聚集經濟變為聚集不經濟的分界點,即越過N點后資源再向城市聚集就會由于資源過度聚集而使城市出現各種城市病,這就意味著城市開始由集中發展向分散發展過渡,部分職能開始向腹地分解;第三階段即N以外的區域,資源再度向城市聚集開始出現負聚集效應,這時城市的擴展速度在迅速降低,核心城市在腹地內發展衛星城,將其職能向周邊城市疏解,當行政區劃腹地內的小城市不足以承接從核心城市疏解出來的職能時,核心城市職能開始跨越行政區劃向周邊腹地疏解,跨越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得以形成。圖2中在MN段內,靠近M點的區域與靠近N點的區域城市的發展狀況也是有較大差異的,在S以內速度較快,在S以外速度較低。所以從總體上看可以將圖2中的曲線以S為界分為兩個段落,Q區域以內的區段內以聚集為主,R區域以內的區段以分散為主。京津兩個大都市目前處于SN段或者N以外的區段內,大都市職能向外擴展到河北省行政區劃范圍內,在弱化大都市發展中出現的過度擁擠問題的同時,也能夠帶動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京津與河北省間的“壕溝”,在較高程度上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
3 跨行政區劃城市體系的構建對策與聚集效應
3.1 跨行政區劃城市體系的構建對策分析
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受到行政區劃困擾,某個城市距離行政區劃內的中心城市較遠,受到核心城市的輻射力較低,而與鄰近行政區劃的核心城市距離較近,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就近原則,該城市應該與鄰近行政區劃的核心城市建立聯系,通過不斷整合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不但有利于鄰近行政區劃的核心城市的發展,而且有助于該城市發展。但是跨越行政區劃構建城市體系,涉及到經濟與行政兩方面的影響因素,后者發揮的作用往往會大于前者。圖3中的三角形ABC是處于同一行政區劃內,D、E、F分別是三邊上的小城市,在A、B、C的影響下,D、E、F得到了較快發展,并且分別發展成為AB、AC、BC邊上的節點城市。如果A、B、C這三個核心城市的影響力僅限于行政區劃內,A、B、C不與鄰近行政區劃的其他城市建立聯系,三角形ABC內就會出現過度發展而與區域外就會形成較大的差距,區域外的G、H、S、R、P、Q等在三角形ABC之外,雖然與A、B、C鄰近,但受到A、B、C的輻射力很弱,所以在三角形ABC的邊緣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壕溝”。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以三角形ABC為核心,將核心城市的影響力向區域逐漸擴展,將P、Q、R、S逐漸發展成為依托三角形ABC的子核心城市,同時要在A的形成G、H、T等次級中心城市,這些次級中心城市可以是周邊行政區劃的中等城市,也可以由級別較低的中心地提升行政級別形成。在跨行政區劃條件下,三角形ABC對行政區劃以外的區域輻射力逐漸增強,行政區劃間的發展差距逐漸弱化。在跨區劃城市體系條件下,在三角形ABC之外又形成了三角形PBQ、三角形CSR,三角形ACS和三角形ABP。依托三角形ABC形成了①⑤五條城市鏈,將三角形ABC的內部與外部融合在了一起。
3.2 跨行政區劃城市體系的聚集效應分析
圖4和圖5展示了兩個區域在整合后出現的效用放大作用。圖中的UA和UB分別表示A、B兩個區域的效用線,聚集效應是區域投入力度的減函數。曲線凸向原點表明區域投入的邊際效應逐漸遞減。EA是UA線上的任意一點,在沒有與區域B進行整合前的效用水平為UAY。區域B在與區域A整合前的效用線為UB,圖中的EB對應的點UBX與UAX相等,但是UBY>UAY,這說明相同的投入在不同區域內所得到的聚集效應是有差異的。當A、B兩個區域的行政壁壘消除后,兩個區域的資源得到了整合,在新的情況下形成了新的效用線UA+B。兩地資源整合后的UAX+UBX在效用線UA+B上對應的效用水平為UA+BY,從圖上可以看出UA+BY>UAY且UA+BY>UBY,d1為兩個區域整合后區域A的資源提高效用量,d2為兩個區域整合后區域B的資源提高效用量。所以兩個區域在突破行政區劃后各自的效用水平都得到了提升,這樣的帕累托改進需要以打破行政阻隔為前提。圖中A區域的資源UAX輸送到B區域需要建立在兩個區域合作基礎上。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在兩個區域合作前,相同的投入量(UAX=UBX)帶來了不同的效用量(UAYd2)也不同。假如A、B兩個區域代表鄰近行政區劃中的弱勢地區和強勢地區,雖然整合后強勢區域提升的效用量d2小于弱勢地區提升的效用量d1,但是兩個區域都能夠從區域整合中獲得收益。所以在具有這種區域聯系的行政區劃間,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體系就很重要。“整合效應”的程度即圖5中的陰影區域與兩個區域弱化行政阻隔的力度相關。如果B區域是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大城市,在兩個區域整合發展過程中B區域就具有更多優勢,所以在整合發展過程中B區域應該更加主動,在將A區域的資源吸引到B區域的同時,B區域的職能也應該向A區域疏解,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B區域過度發展的問題,同時增強A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兩個區域就能夠在更高平臺上開展合作。
4 石家莊“倒靴型”城市體系發展層次分析
4.1 以石家莊為核心的“倒靴型”城市體系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石家莊及其以東、以南的滄州、衡水、邢臺和邯鄲等行政區域構成了“倒靴型”城市體系。“倒靴型”城市體系是在軟區劃思路下,以石家莊為核心將滄州、衡水、邢臺和邯鄲等四個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發展的城市發展框架。河北省的行政區域與京津兩個大都市之間的關系是“包裹與被包裹”的關系,石家莊雖然是河北省的行政中心,但由于對京津以北的承德、張家口以及對京津以東的唐山和秦皇島進行整合存在一定難度,尤其京津周邊的河北省區域與京津大都市進行分隔發展的問題長期存在,這使得京津與京津周邊的河北省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距。為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京津周邊的河北省就需要充分融入京津大都市,并且以京津大都市為核心,在京津冀地區構建“雙核+雙子”的城市體系。在這種思路下,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以及保定都會通過軟區劃設計方式得到較大發展。石家莊及滄州、衡水、邢臺和邯鄲在軟區劃格局下,就需要以石家莊為核心進行整合發展。五個行政區域在空間上的形狀像倒置的靴子。“倒靴型”城市體系的五個行政區域中,滄州、衡水、邢臺、邯鄲連成一線形成“滄衡邢邯”城市鏈,石家莊位于該城市鏈的一側,以石家莊為核心形成扇面狀,雖然石家莊并不位于區域中心位置上,但與其他四個中心地距離相當,在空間上能夠形成較好的互動關系,“倒靴型”城市體系使得五個行政區域緊密整合在一起。
4.2 “倒靴型”城市體系中的“1+3”結構
在“倒靴型”城市體系中,滄州、衡水以及“邢臺+邯鄲”成為以石家莊為核心的三個子核心,與石家莊一起在區域內形成扇面結構。“1+3”的城市體系結構中實際上包括了5個中等城市中心地,每個中心地都以自身為中心形成了次級城市組團:以石家莊為核心通過整合藁城、欒城、鹿泉和正定而成的石家莊子城市團,以邯鄲為核心通過整合成安、磁縣、武安、肥鄉、永年而成的邯鄲子城市團,以邢臺為核心通過整合沙河、南和、任縣、內丘而成的邢臺子城市團,以衡水為中心通過整合深州、武邑、棗強、冀州而成的衡水子城市團,以滄州為核心通過整合滄縣、青縣而成的滄州子城市團。根據河北省的最新發展設計,在既有辛集和定州兩個省轄市的基礎上,會逐漸增加遷安、寧晉、涿州、懷來、平泉、任丘、涇縣、魏縣等8個市管縣[6],在這新增加的8個省管縣中,任丘、景縣、辛集、寧晉、魏縣在討論的區域內。從圖6中可以看出,任丘和魏縣都位于“倒靴型”區域的南北兩側,辛集和寧晉連接在了一起,與衡水、景縣整合在了一起,石家莊子團、衡水子團與辛集、寧晉和景縣等構成“倒靴型”城市體系的核心區域。“一城四星”的廣域石家莊[7]向東擴展逐漸將晉州和趙縣包容,廣域石家莊與廣域衡水就完全結合在了一起,在這種情況下,“石家莊―衡水”就成為了“倒靴型”城市體系的對稱軸,滄州子團與“邯鄲子團+邢臺子團”對稱分布在對稱軸的東西兩側,在有力支撐“對稱軸”發展的同時,對稱軸兩側的城市子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發展。在衡水與滄州間,強化武強、獻縣和泊頭的發展力度,使其在連接衡水與滄州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衡水與邢臺間,進一步強化新河、南宮、巨鹿和隆堯的發展力度,在連接衡水與邢臺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3 “倒靴型”城市體系的“邊緣城市鏈”
圖6中■區域為“倒靴型”城市體系的“邊緣城市鏈”,“邊緣城市鏈”將“倒靴型”城市體系的核心部分包圍起來,使得“倒靴型”城市體系形成內外兩層。“邊緣城市鏈”需要與“倒靴型”區域的核心部分產生較好的互動。由于“邊緣城市鏈”各個區段上的情況有差異,所以需要分段發展。“一城四星”的大石家莊腹地內的高邑、元氏、贊皇、井陘、平山、靈壽、行唐、新樂、無極、深澤等中心地與省轄市辛集、寧晉等在石家莊周圍形成環狀,與環內的晉州、趙縣及大石家莊的“四星”藁城、欒城、鹿泉和正定等高效互動,使得石家莊的核心區域影響力逐漸向空間擴展,與衡水、邢臺的核心區域整合在一起。與此同時,“大石家莊”的西側區域“行唐―靈壽―平山―井陘”即“倒靴型”城市體系的“腳后跟”部分也得到發展。從圖6中可以看出,衡水的核心區域與存在辛集、寧晉和景縣等三個省管縣,與衡水附近的深州、武邑、棗強和冀州構成“廣域衡水”。從圖上可以看出,在“石家莊―衡水”一線上存在5個省轄市,這將會成為“倒靴型”城市體系的中心區域。這個中心區域向兩側發展,與滄州互動帶動武強、獻縣和泊頭的發展,與邢臺互動帶動新河、南宮、巨鹿和隆堯的發展。在新河、南宮、巨鹿和隆堯4個中心地構成的區域內,南宮也會逐漸發展成為省管縣,于是在衡水周邊就存在4個省管縣,圖中的圓形區域內就存在6個省轄市,“石家莊―衡水”的整合力度就會進一步增強。在衡水南側、邢臺東側存在一片空白區域,包括廣宗、平鄉、威縣、雞澤、邱縣、曲周和廣平,這是衡水與“邢邯”連接的通道,需要將曲周作為發展中心,在“邯鄲―衡水”一線上形成“邯鄲―曲周―廣宗―南宮―冀州―衡水”發展線,從而“邢邯”與衡水就充分整合在了一起。在“石家莊―滄州―邯鄲”三角形形成并且圓形區域得到充分發展后,“倒靴型”區域的核心部分就能夠帶動“靴子”的“腳尖兒”、“腳踝”等地方的發展。“腳尖兒”部分即黃驊、海興、鹽山、孟村等,這是“滄州+青縣+滄縣”等組成的“大滄州”的區域。“腳跟兒”區域即邯鄲東側與南側的肥鄉、館陶、廣平、大名等,與省轄市魏縣以及由臨漳、磁縣、成安、肥鄉、武安、永年組成的“大邯鄲”互動。至此,“邊緣城市鏈”上位于“倒靴型”東側的兩段鏈,即“黃驊―海興―鹽山―孟村―南皮―東光―吳橋”以及“故城―清河―臨西―館陶―大名”等都得到了發展。在“倒靴型”區域的,“腳跟兒”、“腳尖兒”、“腳腕兒”與“倒靴型”城市體系的核心部分形成遠距離互動,圖中的圓形區域正好位于“倒靴型”區域的“腳踝+腳心”,“腳跟兒”、“腳尖兒”、“腳腕兒”、“腳踝+腳心”都是“腳”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配合適當、分工明確、溝通順暢,才能使“腳”功能健全,也才能以較高的速度奔跑,于是在“京津石三角形”的南側頂點上,以石家莊為核心的城市體系得以建成。
5 冀中南“一核+一帶”的“多三角形”城市體系發展對策分析
5.1 “冀中南+魯西”強化“一帶”發展
根據前文,冀中南地區以石家莊為核心,通過整合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中等城市,并不斷擴展到景縣、辛集、寧晉、任縣、魏縣等省管縣,在石家莊的東南側形成“滄州―泊頭―景縣―衡水―冀州―南宮―曲周―魏縣”這條城市帶,城市帶的南側與邢臺、邯鄲進行高效互動,城市帶的北側與山東區劃內的德州進行高效互動。“一核+一帶”需要從行政區劃內部和外部雙方面出發構建城市體系。河北省的行政區域北寬南狹,北部與京津兩個大都市形成了“包裹與被包裹”的關系,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以京津為核心的城市體系,并且這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區域。河北省冀中南區域缺乏起核心作用的大都市,需要將鄰近的城市整合在一起構建城市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強化以石家莊為核心的城市體系。德州和聊城隸屬山東省,但與冀中南城市體系有著緊密的區域聯系,所以“一核+一帶”需要將德州、聊城兩個城市考慮進來。如圖7,在濟南、德州、聊城等三個城市間要形成“濟聊德”三角形。“三角形”向西、向北與冀中南地區逐漸形成三條城市鏈:“聊城―館陶―廣平―肥鄉―成安―邯鄲”城市鏈;“濟南―高唐―臨清―臨西―邱縣―曲周―永年”城市鏈,“永年―曲周―邱縣”段需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使得小城市能夠更加便利地整合在一起,城市空間結構與交通效率提升相輔相成[8];“德州―衡水”城市鏈。
5.2 構建“三角形”強化“一核”與“一帶”聯系
在圖7中存在多個三角形,包括“滄州―衡水―石家莊”三角形(“CHS”三角形)、“滄州―衡水―德州”三角形(“CHD”三角形)、“石家莊―邢臺―衡水”三角形(“SXH”三角形)、“邢臺―曲周―邯鄲”三角形(“XQH”三角形)。四個三角形將“一核”與“一帶”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在“核”與“帶”之間形成了“衡水―辛集―晉州―藁城”城市鏈與“衡水―新河―隆堯―任縣”城市鏈,“SXH”三角形是四個三角形的核心,“衡水―石家莊”是“CHS”三角形和“SXH”三角形的公共邊,并且將辛集、寧晉、任縣這三個次級中心地整合在一起,該區域逐漸向東、向南擴展就將“CHS”三角形和“XQH”三角形整合在了一起,“SXH”三角形在“一核+一帶”的城市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承轉作用。從圖上可以看出,在“一帶”上有泊頭、衡水、南宮、曲周等幾個重要的節點城市,強化這幾個節點城市的發展力度有助于促進“滄州―石家莊―邯鄲”在大范圍內整合。這四個節點城市中,南宮雖然不位于任何一個三角形的頂點上,但能夠將“CHS”三角形、“CHD”三角形、“SXH”三角形、“XQH”三角形等沒有覆蓋的區域整合在一起,以南宮為中心,將由棗強、冀州、新河、巨鹿、平鄉、廣宗、威縣、清河、故城等圍成的區域整合在一起,南宮位于“一帶”的中點位置上,與“SXH”三角形融合在一起,與石家莊更能高效互動,“石家莊―南宮”逐漸發展成為“石家莊―滄州―邯鄲”三角形的中軸線,以“石家莊―南宮”為軸將“石家莊―滄州―邯鄲”三角形分為南北兩個子三角形,這對于均勻強化石家莊在南北兩個方向上的影響力會產生較大影響。
參考文獻:
[1]孟祥林. “京保新區”與“津保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保定發展對策[J]. 保定學院學報, 2015(5): 109-117.
[2]李博. 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喜、憂、盼[N].中國經濟導報, 2016-05-25(A04).
[3]孟祥林. 石家莊的發展困境與“三T+三C”發展思路[J].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4(4):39-46.
[4]孟祥林. 京津冀“雙核+雙子”“分片區”發展構想[J]. 中國經濟報告, 2014(1):94-98.
[5]孟祥林. 京津冀一體化:從“雙核+雙子”到“雙核+七子”模式的發展對策分析[J]. 中國名城, 2014(1):48-55.
[6]谷曉哲. 擴大省直管縣(市)體制蓋爾試點范圍[N]. 河北日報,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