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貿易范文

時間:2023-03-17 15:1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外貿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貿易摩擦;比較優勢;國家優勢指數

一、我國遭遇貿易壁壘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促進了商品、資本、技術等的跨國流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加劇了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尤其是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遭受了國外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當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貿易摩擦數量增長快論文

以反傾銷和反補貼為例,根據WTO的統計數據,我國上世紀70年代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只有幾起,但到2008年,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就分別遭遇73起和10起,占總數的35%和71%。

(二)貿易摩擦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

在遭受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貿易摩擦的同時,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諸多限制措施,例如2009年,印度對原產于中國、越南和斯里蘭卡三國的緊湊型熒光燈征收反傾銷稅;對原產于中國和墨西哥的青霉素工業鹽以及原產于中國的6-APA發起反傾銷調查:對原產于中國的碳酸鋇展開反傾銷調查等。

(三)貿易摩擦的涉案產品范圍不斷擴大

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發生的貿易摩擦涉及4000多種產品,涉案產品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由最初的農產品:鞋類、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向鋼鐵、彩電、電信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工業制成品轉移。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必將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貿易摩擦使得我國出口企業的成本增加、企業開拓市場的難度增加,企業利潤受損,削弱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有深刻地了解我國頻遭貿易摩擦的原因,才能制定有利的政策去應對。

二、我國遭遇貿易壁壘的理論分析

學者們從WTO的政策制定、政治因素、商品結構因素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國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例如,吳東云(2007)通過分析中外鋼鐵貿易摩擦,認為政治因素的介入是使得摩擦高發的原因之一;而李東榮(2007)認為,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才是產生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張正萍、李多全(2007)認為,中美之間貿易依存度的不對稱,使美國頻繁地挑起貿易摩擦;陶金國(2006)認為,我國遭遇反傾銷的實質性原因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及由此引致的出口秩序混亂。本文試圖借用綜合比較優勢理論,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并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我國頻遭貿易摩擦的原因。

綜合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經濟體的綜合比較優勢是外生比較優勢和內生比較優勢的聚合,在分析比較優勢時,不僅分析外生比較優勢和內生比較優勢,而且要分析兩者有機結合所構成的綜合比較優勢。綜合比較優勢分布在生產、交易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其將生產、交易和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優勢,分別稱為生產優勢、交易優勢和需求優勢。生產優勢是綜合比較優勢在生產過程中的表現,具體表現為“低生產成本”。我國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工資較低。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我國在2007年的小時工資為1.7美元,這個數據遠遠低于2007年美國的小時工資17.43美元。正因為中國具有低生產成本,也就是生產優勢,使得我國出口的產品價格較低。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的某些產業,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限制較多,例如,藍色貿易壁壘的出現提高了發達國家市場準入標準,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

需求優勢是綜合比較優勢在消費過程中的表現’這里所說的需求優勢可以表現為別國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數據庫可知,1995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種類為7575,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種類為4424,而這一優勢在2007年更是擴大到6067,說明我國的需求優勢與美國相比在逐漸增強。在既定的市場規模下,我國較強的需求優勢擠壓了國外市場,使得外國產品的市場份額受到威脅,采取限制措施降低我國的市場份額。

交易優勢是綜合比較優勢在交易過程中的表現,具體表現為“交易費用低”。基礎設施、政府治理和教育水平都是一國交易優勢的體現。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還沒有發達國家完善,但建設速度很快。例如,我國每百人中擁有的電話數量從1995年的3.7部增加到2007年的73部,增長了20多倍。提高了我國的交易優勢水平。交易優勢的增強使得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但這勢必會引起外國對中國產品的種種限制,削弱我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由以上理論分析可知,隨著生產優勢、需求優勢和交易優勢的逐漸增強,我國的綜合比較優勢也在增強,同時,遭遇的貿易壁壘也在逐漸增多。那兩者在實證檢驗方面是否也存在關聯?本文通過以下實證分析來證實。

三、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本文借助于綜合比較優勢理論,把生產優勢、需求優勢和交易優勢測算出來,最后計算出我國相對于美國的國家優勢指數。以下通過計量經濟分析來檢驗我國頻遭貿易摩擦是否是我國優勢增強所引起的。

根據綜合比較優勢理論,測算出我國相對于美國的國家優勢指數,由于數據查找的限制,本文采用1995—2007年我國遭遇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數總和表示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

(二)Granger因果檢驗

經濟時間序列常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即經濟意義表明幾乎沒有聯系的序列卻可能計算出較大的相關系數,所以,本文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來排除國家優勢指數與遭遇貿易摩擦增長之間的不相關關系。通過Eviews5.0軟件直接得到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果,Granger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08511,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滯后2期的條件下,拒絕原假設即國家優勢指數是導致我國遭遇貿易摩擦調查數量的原因。這與本文在理論分析中所述正好吻合。

(三)模型的估計與檢驗

由于國家優勢指數是影響我國遭遇貿易磨擦的原因,所以就排除了存在偽回歸的可能。因此,為進一步研究國家優勢對我國頻遭貿易摩擦調查影響的強度,本文利用E-views5.0軟件,通過最小二乘法得到方程(1)的計量經濟模型如下:

貿易摩擦調查數量=92.33252*國家優勢指數(1)

t=23.48683

(00000)

R2=0.7202R-2=0.7202D.W=2.086136

從方程(1)可知,國家優勢指數的系數顯著,且通過5%的置信水平。其中,R2=0.7202,R-2=0.7202,都較接近于1,說明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好;D.W=2.086136,接近2。表明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說明方程f1)通過了各種檢驗。模型的建立是比較合理的。

可見,國家優勢指數與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調查數量成正相關關系:且國家優勢指數每增長1個百分點,遭遇的貿易摩擦調查數量就增加92.33252%。表明國家優勢指數對于遭遇的貿易摩擦調查案件數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篇2

關鍵詞:貿易保護;外貿戰略;調整

我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較突出,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這種狀況迫切需要改變。

一、我國面臨的新一輪貿易保護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在世界貿易組織強調推行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不斷調整政府干預對外貿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關稅壁壘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這主要包括:

(一)反傾銷。在各類貿易壁壘中,反傾銷是我國遭遇最早、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措施。根據世貿組織即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共有40多個VeTO成員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立案總數超過3000件,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超過2000件。當前,國際反傾銷案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反傾銷案件數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案件數量增長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傾銷案件的絕大部分均由發達國家發起,WTO成立后,發展中國家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數中所占比例已超過發達成員國,在2005年超過70%。第三,反傾銷調查針對的目標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據統計,全球反傾銷調查針對的前8位分別為:中國、韓國、美國、中國臺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國。中國仍是國際反傾銷措施針對的主要目標。

(二)反補貼。美國和加拿大是利用反補貼措施最多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已成為當前貿易保護的新熱點。我國遭遇反補貼調查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來勢猛。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10起,反傾銷反補貼再調查4起,另有2起正在立案前磋商中。第二,影響大。反補貼調查不僅直接影響我國涉案企業出口,而且也是對我國宏觀經濟制度的挑戰。如果這些指控被認定為補貼,不僅會影響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損害我國國際形象,還會影響雙邊經貿關系,使我國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更復雜。此外,波及效應強。一方面,一個反補貼裁定中的補貼項目往往成為后續對我國反補貼的證據,從而引發更多新的反補貼調查。另一方面,美、加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做法,容易引起他國跟進。據WTO統計,最近幾年全球反補貼案件數量呈波動性減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WTO成員對其他國家政府進行調查通常持審慎態度。但對中國而言,這種趨勢恰恰相反,近年來,我國是全球遭受反補貼最多的國家。第三,不公平。美國在對華反補貼調查中存在許多違反WTO規則之處,使中國企業遭受極不公平的待遇。如,在銅版紙初裁中,美方在已考慮補貼因素對國內產品正常價值影響情況下,又計算一個反傾銷稅,給中國企業帶來雙重負擔。

(三)美國337調查。美國337調查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ITC)針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主要是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調查逐漸成為美國遏制我國具有一定出口潛力,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對美出口的重要手段。美國對華337調查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調查案件數量迅速增長。從1975年美發起第一起337調查至2007年10月,美國共對我國發起75起337調查,其中,60起案件是2002年以后發起的,占全部對華案件總數的80%。2007年1月至10月,這一發展態勢更為明顯,美總計對我國發起14起337調查,占美同期立案總數的50%以上。第二,我國成為首要被調查國。上世紀,我國臺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一直排在被調查國家或地區的前三位。自2002年以來,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地區)。第三,受影響的行業和產品集中。在美國對我國發起的337調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專利,僅有小部分涉及商標和外觀設計。其中,機電產品成為重災區,60%以上的案件針對機電類產品。第四,申請門檻低但制裁措施嚴厲。337調查中,原告無需證明侵權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即可申請337調查,極大減少了原告的舉證責任。此外,原告可不僅針對列名被告,而且可針對所有相關進口產品向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普遍排除令的請求。在美對華發起的337調查案件中,47%的案件原告都申請了普遍排除令,企圖將中國產品全面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據WTO統計,從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員國通報影響貿易的新規則總計23897件,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16974件,占總量的71%。由于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有涉及面廣、隱蔽性強、技術性高等特點,會對全球貿易產生長期的影響,特別是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帶來不利影響。2005年我國出口企業遭遇技術壁壘的比例達到15.1%,22大類出口產品中有18類遭受直接損失,金額達691億美元,占全年出口額的9.1%;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相當于全年出口額的19.3%。技術壁壘對我國影響的特點如下:第一,從趨勢上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已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延伸。機電類產品受發達國家在安全性、噪聲、電磁污染、節能性、兼容性等方面的影響已開始顯現。第二,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紡織、服裝、輕工等傳統出口商品,繼配額、許可證、原產地限制之后,受到來自發達國家技術法規、環保法規等影響加大。第三,食品、土畜產品受到的影響面最寬。我國農產品因為受到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程序、生態法規和國際公約,以及最近各國要求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等多方面的限制,出口貿易阻力很大。據日本厚生省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并最終采取了廢棄或退貨處理的進口產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其中批次最多的是中國,共476批次。這對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第四,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是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從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看,主要有:一是我國綜合貿易影響率接近貿易摩擦警戒線。對外貿易規模突破萬億美元,標志著我國外貿發展正進入一個新階段。然而,我國出口貿易規模大、增長迅猛,已接近貿易摩擦警戒區。目前,世界各國貿易綜合影響率達25%以上的國家只有美國、德國和中國。按國際經驗判斷,國家貿易綜合影響率在25%~30%之間還可以忍受,在30%~35%之間為警戒區,超過35%則難以忍受,可能引發全局性貿易摩擦。2003年我國出口對世界貿易的綜合影響率為27.6%,2004年為26.9%,2005年至2007年保持上升態勢。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長,今后一兩年達到甚至突破警戒區的可能性較大。所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適度發展問題很值得重視。二是我國出口企業的管理和行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還不完善。長期以來,我國一些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質量等方面與國際標準和法規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狀況不佳是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如,在國際標準的采用方面,20世紀末,美、英、法、德等國家的國際采標率(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就已達80%,日本新制定的國家標準有90%以上是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組織的標準,而我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技術標準的僅占43.5%。三是出口的無序競爭仍很嚴重。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競爭手段單一,主要實行薄利多銷的營銷戰略,同行競相壓價,以低價求勝。這種策略必將受到國外的反傾銷限制,也擾亂了出口市場。另外,我國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導致低價格,往往使我國產業成為國外貿易救濟措施的受害者。四是執行WTO規定的補貼政策還不到位。加入WTO后,我國在補貼方面需要遵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和多邊貿易體制下有關補貼的各項法律規定,并承擔我國人世議定書承諾的有關義務。我國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級逐步取消過去的各種補貼,但個別地方政府考慮經濟效益、就業等因素,還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況,這些補貼政策很可能招致反補貼調查。二、應對新一輪貿易保護方式的對策

隨著我國進入人世“后過渡期”,許多領域已按承諾對外開放,我國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面臨新的復雜局面,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外貿發展戰略,妥善應對貿易爭端,創造和諧的國際貿易環境。

(一)適當調整我國外貿發展戰略

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外貿事業取得巨大成績。1978年,我國外貿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2006年,外貿總額達17607億美元,增加近80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達到上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現有外匯儲備已充足且出口增長過快的情況下,必須清醒地看待形勢,警惕并努力避免外貿依存度過高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穩定。

1、保持對外貿易的適度發展。對外貿易適度發展的內涵包括適度規模和適度增長兩方面。一定的貿易規模是一個國家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的基礎,貿易規模越大,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越大,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就越突出,資源配置大量投向外貿,尤其是投向加工貿易,然后大量出口。這種資源配置傾向導致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貿易通道和交易平臺。貿易增長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綜合貿易影響率超過貿易摩擦警戒線。對外貿易保持適度增長,不僅需要從整體規模把握,還要細化到具體的商品和市場。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過警戒區的商品,而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地區,一定是有某類商品在該區域市場占有率增長過快。

2、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從長遠戰略出發調控出口和進口,通過增收關稅以及產業政策調整,對出口綜合影響率指標超高的紡織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采取有所抑制的政策。調控進口增長速度主要通過調控國內經濟、產業增長水平來實現。在繼續適度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主動發展國內大市場,發展內需型經濟,進口資源型及高科技型產品,尤其是關鍵技術設備產品,這不僅是平衡貿易、應對貿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推進新興工業化進程的需要,是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階段。

(二)實施提升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戰略

1、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據調查,我國每100萬人占有的發明專利只有1項,而日本達900多項,韓國達700多項。我國電子類100強企業2004年投入研發的資金總額還不如IBM公司一家企業的投入。目前,企業最迫切的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業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綜合運用技改貼息、研發扶持、標準認證等手段加大對企業研發,特別是出口產品企業自主研發的支持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企業要培育自有技術、創立自有品牌、提高研發能力和商品檔次,強化對產、供、銷的管理,以對自己內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分拆、兼并、收購等行為,對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以達到優勢互補、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2、努力建立企業知識產權體系。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從根本上防范知識產權糾紛,必須從源頭抓起,重視創新,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努力構建自身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將知識產權工作納入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中來。企業要從產品研發、專利申請、專利管理、專利使用、市場開拓等各環節出發,跟蹤了解競爭對手的專利情況。要重視專利檢索,及時在主要出口市場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依法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全面提高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

(三)實施“以防為主,積極應對”戰略

1、建立預警機制。我國應緊密跟蹤重點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國外某些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預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預警機制。有效的預警機制可幫助我國對國外可能實施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和新的技術法規時有所估計和預測,提醒企業及時進行價格自律,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

2、建立健全應對機制。國家商務部在總結多年指導應訴經驗并在充分借鑒WTO成員應訴工作的成熟做法的基礎上,本著“信息共享、協調溝通、形成合力、快速應對”的原則,鼓勵形成商務部、地方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進出口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以及相關企業的“四位一體”的出口反傾銷和保障應訴工作機制以及“兩橫一縱”的反補貼應對機制,各方面都應積極參與,使之發揮積極的作用。

3、規范企業出口經營秩序。要充分發揮進出口商會的協調職能,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可通過各行業協會、主管部門等制定有關行業出口產品的最低限價,并通過公布信息、提供咨詢服務,及時引導出口企業調節出口數量與價格,建立重要產品的進口數量、價格監測系統,盡可能將隱患消除在境內,爭取產業保護工作的主動權。另外,發現有競價銷售等擾亂出口秩序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對個別企業的惡性競爭,要建立必要的懲罰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篇3

    標之一,一定程度上能體現一國或地區經濟中對外貿易的地位,以及該國或地區加入國際分工、世界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此外,產業結構會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

    二、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增長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世界貿易增長率,對外貿易依存度總體呈現增長態勢,表現為:1978- 1989年外貿依存度從9.80%上升到24.75%;1990-1999年波動上升,在大幅波動中從29.58%緩慢上升到33.29%;2000-2008年外貿依存度迅速攀升,2007年甚至高達66.24%。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有影響,2008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有所下降。2009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45.01%。

    我國外貿依存的國家、地區過度集中,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國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韓國。就地區而言,盡管我國外貿總體上處于高位,但其在我國內部分布很不均勻,差異很大,呈東高西低的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方面吸收先進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另一方面積極吸引外資,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制造業。目前,我國已成為制造大國。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不斷下降, 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逐漸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我國出口競爭力高的商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商品上, 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仍有待提高。同時,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工貿易的對外依存度很高。

    我國服務業總體發展相對滯后,與貨物貿易比,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很低。

    三、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原因

    1.內部原因

    我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加入WTO 以來,我國第二產業比例呈上升趨勢,第一和第三產業比例呈下降趨勢。由于第三產業的可貿易性比較低,如果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高,外貿依存度就會越低。而恰恰相反,我國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導致了較高的外貿依存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外貿政策。這使得我國的進出口有了很大的發展,從而提高了對外貿易依存度。

    我國的貿易方式不合理,對外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很高,我國承接了全球化生產中大量的加工環節,加工貿易過快發展推動了外貿依存度的升高。

    國內的消費需求不足,需要出口來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加大出口成為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也提高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

    2.外部原因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加速帶來的貿易轉移,使得外貿依存度在全球范圍內都處于迅速提高階段。我國加入WTO之后,迅速融入全球經濟,加快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國際直接投資的增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發達國家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 我國“世界工廠”的功能日益形成,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

    美元不斷貶值改善了我國的貿易條件,使出口商品的價格更具有優勢,帶動了我國的出口。此外,我國外貿依存度較高還與統計口徑、計算方法和匯率有一定關系。

    四、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的影響

    首先,影響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由于外貿部門和加工貿易的優先增長,使得國家對于其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得困難,而且,這些加工產業的技術含量低,但企業家為了自身利益會更多的投資于加工貿易,使得資金不能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第三產業也發展不起來。加工貿易使得我國技術上依賴于國際市場,公司難以提升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難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其次,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影響國內的經濟穩定發展。受外部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容易引起經濟的大起大落。隨著外貿的迅速發展,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增大。國際市場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等不穩定因素會對我國國內經濟的運行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打擊我國的外貿出口。還會對就業的穩定產生影響。

    第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由于我國大量引進了外國的資本和技術,能源與礦產資源也多從國外進口,導致我國的經濟命脈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國的控制。隨著關鍵產品和重要戰略物資進口的不斷增長,將會進一步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 

    第四,加劇對外貿易摩擦。我   國人力比較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從而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有較大的競爭優勢。而且我國的貿易伙伴國集中,隨著外貿依存度的提高,我國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調查增多,已多次受到美國、歐盟、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調查。此外,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方面的限制也困擾著我國的出口。 第五,我國主要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

    產品,而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收益較小。我國對外貿易額雖然有了迅速提高,但國際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資源性商品價格高漲,出口商品價格沒有國際定價權, 我國貿易條件呈現惡化趨勢。因而我國雖已是貿易大國, 但并非貿易強國。

    五、對策建議

    1.擴大內需,穩定國內經濟增長。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與繁榮的基礎應是國內消費和投資。因而政府要制定有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有效的需求,將經濟的發展立足國內,改善過高的外貿依存度。

    2.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的增長不但可以優化一國的產業結構,還可以擴展GDP的經濟規模,降低外貿依存度。我國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此外,還應加大扶植高新技術產業的力度,提高其自主研發能力。減少關鍵技術對國外的依賴。

    3.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合理優化外貿增長速度。出口產品要進行結構升級,努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注重提升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內在活力。提高外貿發展的協調性,注重增強外貿發展長遠潛力。

    4.調整外資利用政策,控制引導外資流向。我國應正視招商引資,落實對外資企業的監控,外資進入中國要符合中國的產業政策和科技進步政策。鼓勵中小資本組成投資基金或投資財團投資;鼓勵海外資本投資我國債券和證券市場,減少它們對直接生產領域和外貿領域的干擾。引導外資使其向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品產業發展,適時地逐步取消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待遇。

    5.實施進出口多元化戰略。我國要構建合理的、有層次的多元化出口格局,減少貿易摩擦,開拓潛在市場和新興市場,以適當降低對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出口依存度。此外,還要推動資源與能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6.完善匯率制度。匯率下跌是刺激中國外貿增長的原因之一, 同時也是導致對外依存度提高的因素, 因此我國應使匯率制度逐步朝市場化方向發展,適時的取消對匯率的強性管制,使其在市場經濟過濾下更加合理化。

    7.保持貿易動態平衡,促進協調發展。堅持出口和進口協調發展,促進貿易平衡;堅持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外貿和內貿協調發展,促進相互補充;堅持東部和中西部協調發展,實現共同發展。

    8.建立外貿預警機制。世界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強,一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風險也在于風險管理制度、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因而要加強對外貿運行的監測分析,建立和完善外貿預警機制。我國應當根據海關統計等資料對進出口比例失衡、超出統計學合理范疇的數據及時上報國家對外貿易主管部門。主管部門根據貿易失衡發生的領域和程度,及時發出預警信息,調整產業政策,促進貿易平衡。  

    參考文獻

    [1].魯彥君,肖曼.關于理性看待我國高外貿依存度的思考.中國商界.2010(7).

    [2].李波.外貿依存度與經濟安全警示研究.現代科學管理.2010(7):86-88.

    [3].曹秋菊.基于外貿依存度的中國經濟安全分析.求索.2010(2):21-23.

    [4].劉向堯.從外貿依存度透析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商業時代.2009(35):104-105.

    [5].張神勇,肖敏.我國的外貿依存度淺析.商業時代.2010(6):35-36.

    [6].田飛.我國外貿易依存度的現狀及原因分析.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3):317.

篇4

關鍵詞:貿易救濟;貿易救濟調查;貿易救濟措施;STO;GATT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6?0032?06

貿易救濟是指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因為不公平的進口行為或產品過量進口對國內產業的沖擊,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各國政府為保護國內市場而給予國內企業的幫助或救助。為了維護公平的國際貿易和有序的競爭行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基于各國貿易救濟法律制度,制定了在貿易過程中的GATT和WTO規則,內容涉及貿易救濟調查、損害的確認、措施的實施和爭端解決機制等。WTO允許成員方在進口產品傾銷、補貼和增長過激等原因造成國內產業損害時,可以通過采取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在經貿領域的激烈競爭,使得國際間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其形式也逐漸多樣化,由關稅轉變為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知識產權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由于得到GATT和WTO規則的認可,已經成為了各國保護本國貿易的常用武器。其中,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成為世貿組織成員近年來運用較廣泛的貿易壁壘手段之一。自從中國中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度不斷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不斷發展,使得中國與其他貿易國之間摩擦不斷加劇,導致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不斷增加,甚至成為各成員國調查的重點。截至2011年,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反傾銷、反補貼的主要受害者。

一、全球貿易救濟調查概況

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世貿組織成員國在全球范圍內共發起4413起貿易救濟調查(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年均259.6起。其中,反傾銷3922起,年均230.7起;反補貼262起,年均15.4起;保障措施229起,年均13.5起。國際貿易救濟調查的發起情況,詳見表1。

由表1可以明顯看出,國際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方式是反傾銷。自1995年到2011年6月,全球共發起貿易救濟調查4413起,其中反傾銷調查3922起,在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總數中占比達到88.87%;反補貼調查262起,占比5.94%;保障措施調查229起,占比5.19%。占比情況如圖1所示,明顯看出,反傾銷是全球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手段。

并且,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全球GDP在良好的貿易環境下不斷增長,全球貿易救濟調查的發起次數也逐漸減少,立案數呈下降趨勢。詳見圖2。[3]

二、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案件聚焦分析

(一)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經濟和對外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發展,與世界各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摩擦也日益增多,我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自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發起全球共發起貿易救濟調查4413起,其中針對中國的872起,占全球貿易救濟立案調查總數的19.76%,名列第一;全球共實施2708起最終貿易救濟措施,其中針對中國的有646起,占實施貿易救濟調查總數的23.86%,名列第一。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情況見表2。[4]

據我國海關統計,199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808.6億美元,至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9734.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8.79%。圖3顯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在經貿領域摩擦不斷增加,中國企業被國外企業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次數也日漸增長。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略有收斂,中國企業遭受到的調查次數逐漸減少,有著良好的發展時機。[5]

(二)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案件特點

1. 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頻繁,主要形式是反傾銷和反補貼

國外對華發起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次數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繁榮也與日俱增,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由表3可知,國外對我國企業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次數越來越多,且方式主要是通過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我國出口產品是主要進口國的重點調查對象,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的最大受害者,并連續6年成為全球反補貼調查的重 點。[6]

隨著與世界各國經貿往來頻繁,摩擦也日漸增多,現今我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根據WTO公布的資料,如表4所示,自1995年至2011年,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872起(含保障措施1起),占全球貿易救濟立案調查總數的19.76%,名列第一;其中國外對華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825起,占全球反傾銷立案調查總數的21.04%,名列第一;國外對華發起反補貼調查46起,占全球反補貼立案調查總數的17.56%,名列第一。

2. 國外對華反傾銷立案-措施比不斷提高

從世界的角度看,從1996年以來,世界反傾銷立案與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之比(簡稱“立案?措施比”)有所提高。根據WTO公布的資料,如表5統計所示,從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發起3922起反傾銷立案調查,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案件2543起,占發起總數64.84%;而對華發起825起反傾銷立案調查,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案件612起,占對華發起總數的74.19%。

從圖4可明顯看出,自1995年至今,中國立案-措施比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各國發起反傾銷和采取反傾銷最終措施的頭號目標,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阻礙,比其他WTO任何一個成員國都要大。

3. 發起國集中,主要發起國為印度、美國和歐盟

根據WOT數據統計,自1995年至2011年6月,在對華啟動貿易救濟調查的27個國家(地區)共對華發起了4413起貿易救濟調查,排名前10的國家分別是印度(145起)、美國(135起)、歐盟(104起)、阿根廷(85起)、土耳其(58起)、巴西(48起)、加拿大(36起)、南非(34起)、澳大利亞(34)起以及墨西哥(30起),這10個國家共發起709起對華貿易救濟立案調查,占全球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立案數(872起)的81%。詳細占比情況由圖5所示。

從對我國采取最終貿易救濟措施的國家來看,盡管早期發達國家在早期是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國家,但是近幾年,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數量大幅上升,現在已經取代了發達國家成為對我國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國家。

從具體的實施貿易救濟措施次數來看,從1995年至2010年底,對我國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的前10名的國家分別是印度(109起)、美國(105起)、歐盟(71起)、阿根廷(58起)、土耳其(56起)、巴西(30起)、加拿大(27起)、韓國(19起)、、南非(18起)以及墨西哥(17起)。這10個國家共對中國實施510起貿易救濟措施,占總量(622起)的82%,如圖6所 示。

4. 涉案行業集中,賤金屬、化工業和機電設備業產品遭受調查多

從中國被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產品來看,國外對華發起調查的產品涉及4000多種,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賤金屬、化工業及機電設備等多種行業的產品。從199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我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前10名的產品有賤金屬及其制品(199起),化工業及其相關產品(167起),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104起),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75起),塑料、橡膠及其制品(55起),石料及類似材料、陶瓷、玻璃及制品(50起),雜項制品(48起),木質紙漿及其制品(2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9起),汽車、飛機、船舶和相關的運輸設備(19起),光學、精密儀器及設備(17起)。這11類產品共773起,占我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總數(871)的88.75%。由此可見,該11項產品向國外出口時應特別關注。

從我國被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產品行業來看,賤金屬及其制品為143起,化工產品及其相關產品為135起,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為72起,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64起,塑料、橡膠及其制品41起,石料及類似材料、陶瓷、玻璃及制品30起,雜項制品42起,木質紙漿及其制品12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6起,汽車、飛機、船舶和相關的運輸設備和光學、精密儀器及設備為12起,這11類產品共577起,占我國遭受貿易救濟措施總數(645起)的89.5%。由此看來,賤金屬及其制品、化工業及其制品被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比例非常高,占我國被實施措施總數的48%。

三、應對國外對華貿易救濟的戰略分析

通過上述對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形式、立案-措施比、發起國及發起行業進行分類統計,明確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現狀,得知中國現今面對著國際對華貿易救濟案件“發起次數逐年增加、形式多為反傾銷、立案-措施比不斷提高、發起調查國家集中、被訴產品范圍不斷擴大、涉案產品行業集中”的新特點,我國政府、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如何在國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前及時預警、被調查時順利應訴和被采取措施后良好控制,成為了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國政府應實行多元化的出口貿易結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出口貿易量和出口貿易額急劇增長,我國企業產品出口數量和出口額均對國外企業及國際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導致我國企業在出口產品時就必然要充分考慮進口國國內市場容量及進口國國內產品競爭者狀況,對出口產品合理的定價定位,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通過產品創新來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科學技術含量。

其次,我國政府和相關中介機構要合理利用WTO規則。我國政府與相關產品業界協會應密切配合,努力在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措施救濟調查和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時給予自身企業和產品予以更多的保護,對國外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積極應對,對國外即將采取的貿易救濟措施正確評估,以確保我國政府和出口企業在WTO規則下享有應有的權利。

最后,對于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采取最終措施排名靠前的國家和高頻行業,應予以重點防范和關注。如印度、美國和歐盟這三個國家占據了對華貿易救濟立案調查和采取最終措施的前三名,特別是印度均排首位,對于向這些國家出口產品的企業,應在出口產品之前就應做好相關的預警工作,對企業產品在出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銷售情況和競爭者信息充分把握,以便被發起調查時積極應訴和舉證;又如賤金屬、化工業產品和機電設備這三個行業的產品在過去17年里被發起立案調查數占全部行業的54%,對于出口這些行業產品的相關企業應加強出口產品的成本核算工作,對出口產品定價合理。

最后,中國企業應規范自身行為。在企業財務方面應遵守我國會計準則,不得在產品成本信息、銷售情況方面弄虛作假,并在成本核算等會計處理方面提前做出反傾銷導向。同時做好企業內部控制工作,在出口產品時加強反傾銷導向,做好應對國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應對準備,以及在應訴反傾銷階段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證據效力,確保企業在應對國外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中勝訴。

這樣,在中國政府、出口企業和行業協會這三方面積極配合下,對出口的產品未來可能發生的貿易救濟調查做好準備,在應對貿易救濟調查時提供具有證據效力的會計信息并在被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后控制其影響,這樣中國企業在應對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時也會游刃有余,充分發揮應對國外貿易救濟的“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保護中國產業的發展和獲得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更大利益。

參考文獻:

[1] WTO.TRADE TOPICS-ANTI-DUMPING[EB/OL]. http:// . 2012-05-30.

[2] WTO.TRADE TOPICS-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EB/OL]. http://. 2012?05?3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EB/OL]. http:///. 2012?05?3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EB/OL]. http:///cacs/default.aspx. 2012?05?30.

[5] 馬雙, 林漢川, 黃滿盈. 國外對華貿易救濟的新趨勢及其應對分析[J]. 商業研究. 2011(7): 150?155

[6] 劉愛東, 梁潔. 1995年~2009年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件統計分析[J]. 中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4): 73?7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Revelation of Overseas

Trade Remedy Against China

LIU Aidong, YANG Xuanyu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medies that is announced by WTO from 1995 to 2011,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medy,emphatically analysing foreign Trade Remedy against China.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Trade Remedy against China is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he form of investigation,the ratio of case registration to measures,sponsor nation and the industry of litigated products.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form of foreign Trade Remedy against China concentrating on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rade Remedies against China、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ponsor nation and the wide range of the industry of litigated products,four strategic 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cope with foreign Trade Remedy against China.

Key Words: Trade remedy; Trade remedy investigations; Trade remedy measures; WTO; GATT

收稿日期:2012?07?12;修回日期:2012?10?10

篇5

關鍵詞:貿易主義;對外經濟;保護。

新貿易保護主義(New Trade Protectionism)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目的是想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的約束,通過貿易保護,達到保護本國就業,維持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的支配地位。

它們在維護民族利益,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旗幟下,行保護之目的,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隱蔽性,手段上的欺騙性和戰略上的進攻性等特點。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原因。

1.國際競爭加劇。

在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制度逐步演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而競爭是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競爭已不再作為單純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變成為主權國家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機,成為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不僅在國際競爭中保護自身的產業與貿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方面,采用進口關稅或出口補貼等保護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國企業的收益和市場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國企業或進口產品危及本國利益時,即使發達國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預的手段。特別是在“就業”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公共品的今天,由進口增加導致的失業問題已經具有了越來越突出的政治意義。當本國產業和勞工群體受到進口沖擊時,來自公眾的呼聲或其他政治壓力必然使政府傾向于對這些領域實行保護,以排斥競爭的威脅。

2.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

隨著跨國公司及其海外經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流向和貿易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跨國公司通過內部分工和核算體系,在內部貿易中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益,但卻把各國賬面上貿易差額的此消彼長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甩給了各國政府。作為承接跨國公司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的亞洲地區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長,使其對美國、歐盟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美國和歐盟跨國公司在亞洲地區投資企業的出口已經成為美國和歐盟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發達國家處理貿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針對這些大跨國公司,而是拿出口國開刀,以解決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爭端為借口,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

3.發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沖擊。

以中國、墨西哥、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并逐步成為世界制成品市場的重要供應者。特別在中低端工業品市場上,這些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競爭力,并逐步取達國家原有的市場份額。盡管這些發展中大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并未徹底改變國際貿易不平衡增長的局面,但其出口實力的增強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發展中大國大量低價工業品進入歐美市場,對其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沖擊。為緩解由此形成的貿易逆差和各種國內矛盾,發達國家利用其政治經濟強權,加強了對這些發展中出口國的貿易制裁。

轉貼于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1.限制了國際市場的拓展。

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我國商品拓展國際市場,削弱了傳統商品的競爭優勢。我國傳統商品出口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受技術水平、人員素質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質量較低并且難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出于保護本國經濟及生產者的利益等目的考慮,往往制定較高的質量標準以技術性標準限制我國“價廉”商品的進入,這對我國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極大的障礙。

2.限制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我國服務貿易及投資業務向世界范圍擴展,打擊了我國企業參與世界貿易活動的積極性。近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糾紛不僅發生在傳統的商品貿易領域,而且還有向服務貿易及投資業務蔓延的趨勢。同時歐盟和美國還批評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特別是金融和零售業對外開放程度遠遠不夠,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衛生環境、人權等方面加大施壓力度。

三、我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

1.借助WTO解決貿易保護。

可以使爭議的雙方和平、理性、可預見地解決爭議體現了在爭端解決中的不損害公正、不歧視的特點,可避免和防止貿易限制的扭曲,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可見,W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一個主要作用,是能夠確保經濟弱國對經濟強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挑戰。研究運用WTO規則,完善我國的反傾銷、反補貼及相關保障制度,實行有理有度的保護,避免國內的產業受到嚴重損害。

2.保護本國企業應對國外貿易壁壘。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息優勢幫助國內企業收集各國關于質量、技術、環保標準的信息,建立相關的資料庫并及時更新。另一方面我國應積極鼓勵企業聯合起來應對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采取“誰應訴、誰受益”原則,在企業與政府攜手應對的基礎上,鼓勵涉案企業積極應訴、挽回市場;同時政府可以按我國成功的建立行業協會的經驗,建立不同產品的行業協會,以行業協會代表全行業進行反傾銷應訴,商務部專門代表國家,幫助企業與外國政府談判。

四、結語。

中國成功加入WTO后,對外貿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于受國外貿易保護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只有認識當前國際形式,借助國際經濟貿易條約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翠翠。我國被反傾銷的現狀與對策[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

[2]劉亞丁。歐盟反傾銷行政復審及我國企業的應對[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5(02)。

篇6

關鍵詞:中國經濟周期;對外貿易周期;關系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逐漸加快,各國之間的競爭趨勢不斷加劇,為適應當今時展潮流,對外貿易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手段,我國必須重視對外貿易發展的具體情況。我國的經濟發展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動我國對外貿易活動的發展,另外,所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也有助于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通過本文對我國經濟周期和對外貿易周期彼此相互聯系的分析和研究,從而促進二者協調發展,為我國未來良好的發展進程創造條件。

一、經濟周期的相關概述

經濟周期又可稱為商業周期或者景氣循環,是指經濟物質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周期性經濟擴張和經濟緊縮相互交替、循環往復的一種經濟情況。經濟周期預示著國民經濟資金狀況的波動變化,是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現象的反映。經濟周期的發展階段一般可劃分為四個部分,這四個階段分別為繁榮時期、衰退時期、蕭條時期以及復蘇時期。經濟周期所呈現的是國民總資產的波動情況,其數據的積累以及信息的來源主要依靠的是經濟部門的擴張與收縮狀況。

產生經濟周期原因可分為外因論、內因論以及綜合論等三個方面,具體表現如下:

1.外因論:周期主要源自經濟體系之外的一些因素,其內容包括太陽黑子理論、創新理論以及政治性理論等等理論研究。太陽黑子理論認為由于太陽黑子的周期性不斷變化,繼而導致農業收成有所下降,影響經濟的整體發展。另外,太陽黑子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出現的時間可通過預測進行一定的防御。創新理論認為生產要素新組合與經濟發展較為密切,新組合的出現使其與舊生產要素在市場上得以共存,有利于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發展,不過,如果新組合的使用范圍不斷擴散,必然動搖舊生產要素的市場地位,從而導致企業經濟出現蕭條的情況。政治性理論認為經濟周期之所以出現循環往復的情況,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不同時期內的決策內容。

2.內因論:經濟周期來源于經濟體系的內容結構,其包括收入、資金、成本以及投資等多方面內容。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的供應情況以及貨幣的流通形式對名義上的國民收入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經濟所呈現的波動情況的主要原因來自于銀行系統內部存在交替性擴張或緊縮的狀態,其中短期利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另外,其中的消費不足理論認為經濟之所以出現衰退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消費品需求所帶來的問題,無法與時代相互作用,進而造成我國經濟發生問題。

3.綜合論:經濟周期的出現,原因來自于多個方面,是由諸多因素而形成的,各個因素之間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構架形式。根據經濟周期存在的主次作用來劃分,可將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分為基本因素和影響因素兩個方面。基本因素是指經濟周期形成時所具備的根本性的條件和作用。而影響因素則是指經濟周期形成過程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用和條件。基本因素在經濟周期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意義,其他的形成因素對經濟周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又可稱為國外貿易或者進出口貿易,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根據自身條件與另一個國家進行的商品或勞務的交換活動。對外貿易可分為進口和出口兩部分,從而實現各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增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共處。對外貿易周期則是指我國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所呈現的周期性變化,是當今我國對外貿易較為顯著的特征之一。

對外貿易活動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我國資源的協調配置,促進資源的合理運用,進一步節約社會上的勞動成本,提高我國的經濟收益,借鑒國外一些優秀的技術成果,將其進入到我國現代化發展之中,增強我國的技術含量和經濟實力。對外貿易活動是我國為應對國外局勢而展開的項目內容,可極大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和總體水平,是促進我國各個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中國經濟周期與對外貿易周期

1.中國經濟周期與進口周期

經濟增長速度情況與實際的對外貿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如果我國經濟呈現著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展狀態,那么我國與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會越加緊密,與之相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也會逐漸減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進口發展情況與GDP實際增長情況二者具有一定的聯系,當GDP出現上升的情況時,進口增長率也會隨之發生一定的上升,比如1985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呈現著緊縮的發展趨勢,1990年進入到第二次低潮時期,在這段時間內,我國GDP的實際增長率僅有3.8%,而在這同一時期,進口貿易情況也大幅度下滑,出現了負值的現象,為-9.8%,由此數據分析可得知因為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聯系,使得我國與外國進行進口貿易時會隨著經濟增長情況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造成進口貿易出現一個相對不穩定的形勢之下。

對于經濟周期的實際波長,可按照波谷的形式對其進行較為準確地描述,通過波谷計算周期的波長,并根據時間安排進行詳細劃分,結果清晰可見。根據調查的數據顯示,在我國1982年到2009年,這段時間可分為三個周期,第一個經濟周期為1982年到1990年,第二個經濟周期為1990年到1998年,第三個經濟周期為1998年到2009年。從這段時間可以得知,我國共經歷了三次經濟貿易周期,每段貿易周期的平均時間長度為9年,這段時間屬于一個階段的經濟貿易周期情況。到2010年,將開始下一階段的經濟貿易活動。

2.對外貿易進口情況與經濟增長二者存在的不一致性

雖然經濟增長率與進口貿易情況二者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但部分時間之內,二者卻存在不一致,具體可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進口對外貿易所呈現的波峰和波谷有時會滯后或者超前于我國經濟周期的實際發展速度;其二是在經濟增長率還沒出現波峰的情況時,已經存在一些年份的進口對外貿易發展到極致的現象。

對于上述所產生的情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情形,由于不同國家自身實際因素導致與實際預測發生了一定的偏差,這些因素是隨經濟發展而延伸出來的主要因素,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常態現象。比如,2000年和2003年這兩年之間,我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4%和10%,而與此同一年份,我國的對外進出口貿易卻創下歷史新高,分別到達了35.8%和39.9%。

1999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波谷時期,2000年開始,我國開始逐漸恢復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走向下一環節的經濟周期擴張計劃,另外,我國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與之相互配合的是我國2000年的經濟增長率極大提高的未來,我國在這一時期經濟水平得以空前提高可以說是早已預料之中的事情,但實際情況表明,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情況遠沒有達到預想的那樣,甚至在擴張過程中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現象,進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與2001年相比,下降到了8.2%。直至2002年之后,我國經濟開始逐漸恢復,進入較為繁榮的發展時期,出現了年增長率為20%的較高記錄。進口貿易增長率往往在有時會與經濟周期發生一定的誤差,會在經濟周期達到高度時期產生一定的延遲,在還沒出現最高點時就會出現進口貿易的巔峰階段。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周期的實際情況決定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具體活動,是我國進行國外交流的關鍵,為促進我國走向世界,提高我國整體實力和水平,必須加大力度發揮我國的有利因素,創造有效的發展對策,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促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健康發展,為我國未來的經濟進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郎麗華,張連城.中國經濟周期與對外貿易周期的關系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1,11:24-30.

[2]張金艷.中國對外貿易周期波動分析[D].河北工業大學,2014.

[3]張連城,郎麗華.經濟周期與對外貿易周期的關系[J].中國集體經濟,2009,08:16-21.

篇7

英文名稱:China's Foreign Trade

主管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宣傳出版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0009-4498

國內刊號:11-1020/F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8

關鍵詞:自主品牌 綠色產品 市場多元化 匯率

2012年以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明顯減速,世界主要市場的外需嚴重不足,國際貿易競爭的日益加劇、外貿環境的日益惡化,各種貿易摩擦增多,同時國內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我國外貿在長期向好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在一段時間內會出現短期下行走勢,這種形勢也為我國外貿的升級、轉型提供了機遇,為了實現預期的外貿發展目標,保持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需要確定合理的對外貿易方案。

促進外貿健康穩定增長需采取以下戰略措施:

1.拓寬外貿途徑,實現外貿多元化

一方面要穩固當前傳統市場、加強與現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積極地開拓新興市場,使外貿市場更加多元化并保持市場的均衡性。具體體現在一下方面:穩定與美國、日本、歐盟的貿易伙伴關系;由于亞太地區的“雁形”經濟層次非常適合我國“二元”經濟發展時期的對外貿易的擴展,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產業結構下,與不同層次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更加廣泛的經貿合作,有利于我們采取互補性貿易和競爭性貿易并舉的政策,因此我們需要站穩亞太地區,以東南亞市場為重點目標,大力加強與東亞、西亞、南亞、中亞及俄羅斯各國的貿易往來;另外還需要積極開拓非洲、拉美地區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2.建設良好的對外關系,為外貿企業創造空間

我國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大力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可以為我國外貿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各國之間通過互相降低或減免關稅、開放市場的措施,可以實現國與國之間的互利共贏。此外,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了很多方面的摩擦,政府出面加強與別國的外交關系可以盡可能的減少摩擦。

3.實行科技興貿,轉變對外貿易方式

要從主要靠出口廉價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產品轉向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發展自主品牌,擴大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量,改變對外貿易的方式,由于我國人均資源匱乏,因此不能長久依靠資源出口,而只能利用科技、知識與資本向集約型、經濟型、高利潤型的外貿出口轉變。但是現階段我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我國外貿的基礎,目前這種優勢還不能放棄,如果在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產品未取得成功之前盲目放棄廉價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必然會引起整個中國外貿市場的嚴重退步。

4.以國際標準為目標,加強國際認證,加快法律法規建設

出口產品必須取得ISO14000認證,才能達到國際市場的要求,同時還要加強對于貿易對象國的認證要求,例如美國電器產品已經達到的UL認證和水產品的HACCP認證等。目前,發達國家80%以上的產品采用國際標準,然而我國取得國際標準認證的產品不足40%,這樣很難形成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必須以國際標準為目標,加強國際認證,加快法律法規建設,以減少國際貿易之中的摩擦。

5.加快我國銀行對外貿企業的融資進程

資金問題是每一個企業都面臨的重大問題,而對于外貿企業更是如此。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必然導致產量下降、縮小規模求生存,這種問題更集中的體現在中小企業身上。目前,政府大力支持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拓寬融資渠道,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融資問題。同時,貿易融資政策出臺,著重加強對中小型企業在融資、信用保險和資金擔保等方面的支持,更好的加強了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銀行對于企業的融資進程過慢導致部分中小企業難以維持,所以加快融資進程是重中之重。

6.調整現有商品結構,大力發展綠色外貿

要以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要使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逐步減少而高附加值的資本、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要不斷增加,出口商品結構必須向資源集約型發展,培養良好的企業意識,發展一批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 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流是“綠色經濟”,我國外貿行業應緊隨時代的潮流,全力以赴開發綠色產品,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改革創新,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主打綠色品牌,打開綠色產品的國際市場。

7.政府繼續推動補助、退稅政策

目前,我國外貿企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出口損失,政府采取適當的補助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挽救一批瀕臨倒閉的企業。此外,出口退稅制度對于外貿企業的幫助很大可以大幅減少企業成本和負擔以便于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保持價格優勢,從而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退稅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要求,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有義務調整經濟戰略以保障中國經濟穩定增長,與此同時,加強對外貿企業的扶植力度也是幫助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重要措施。

8.加強匯率穩定

我國匯率自2005年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有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通過分析市場供求關系,制定更加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在當今嚴峻的外貿形勢下,政府繼續加強匯率的穩定能夠保證對外貿易更加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桂環.中國進出口貿易分析與預測,科學出版社,2010.1

篇9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進口;出口;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2-0020-02

1 問題的提出: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其增長速度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從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歷史數據可以看出。1978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只有9.8%,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外貿依存度的穩步提高。1991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33.4%,隨著進出口的飛速增長,到2005年時,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變為了63.9%,最高時是2004年的70%,但由于2005年人民幣匯率略有升值,才使得2004-2005年期間的外貿依存度下降了些許,而2006年的依存度又再次上升到68%左右。

在我國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的情況下,一些學者開始深入研究,比如李霞就在她的論文中提到了很多影響外貿‘依存度的因素,她認為在現下的情況中,只是單單的考慮進出口貿易額比上GDP總值得出的外貿依存度是不合理的;再如趙勇也認為現時的外貿依存度的計算方法存在的很多的問題,比如把進口認為是負的經濟活動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學者認為即使使用新的計算方法,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仍然是逐年遞增的,關注外貿依存度的增長問題還是十分迫切以及需要的。不管如何,在我國貿易額不斷飛增的現時情況下,加工貿易、外資出口、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等等的各種問題,都表明了貿易中的外貿依存度研究的現實意義。那在本文中,我就外貿依存度的概念、意義以及它對我國的影響來分析與解釋我國該如何更好的把握這個問題。

2 外貿依存度的概述以及外貿依存度是否過高

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總額、出口額或進口額與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是開放度的評估與衡量指標。下面是名義外貿依存度的計算公式:

名義外貿依存度=一國(地區)商品進出口總值/該國(地區)GDP×100%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活動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依賴程度的經濟分析指標。從最終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角度看,該指標還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外向程度。外貿依存度的計算方法和名稱,依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別。

當只觀察國際市場需求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時,可不考慮進口對本地區市場的影響,使用“外貿出口依存度”,其計算方法是:

名義外貿出口依存度=一國(地區)商品出口總值/該國(地區)GDP×100%

其數值越大表明該地區經濟發展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越高,也反映國際市場對該地區產品的認可程度提高,對該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強。

當然還有“外貿進口依存度”,計算方法如下:

名義外貿進口依存度=一國(地區)商品進口總值/該國(地區)GDP×100%

國內的許多學者對于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存在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名義貿易依存度的計算方法是否科學。但僅僅運用之上的三個公式來簡單的斷定我國的貿易依存度過高了,是不合理的,也是過于武斷的。理由有三個:

(1)國際間的貿易依存度比較。一般來說,小國的地域狹小,市場容量也較小,自然資源不足,所以通常來說采用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這些小國來說,較高的貿易依存度會比較容易發展他們的經濟,但他們的經濟發展也會比較容易受到國外的影響。

(2)貿易集中度。雖然我國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但主要的出口商品的對象還是集中在歐盟、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東盟等。有數據顯示,在2004年中,我國對四大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日本、歐盟、中國香港的出口占2004年出口份額的89%,并且對美國,日本的出口是占大部分的,但這種增長的勢頭已經有所改變,至2007年6月為止,中國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呈下降的趨勢,而對歐盟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出口逐漸增多。這就使中國的出口份額在各個市場間日趨平衡,這也就大大的降低了中國的貿易風險。這樣的話,貿易的依存度在分散了風險的情況下,可以認為是出于一個合理的水平上的。

(3)其他。比如加工貿易、匯率、GDP構成的差異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后,加工貿易已經取代了一般貿易,成為了中國外貿中占主體地位的貿易方式。從外貿依存度的角度來看,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的比較分析顯示,加工貿易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即加工貿易的對外依存度)已大大高于一般貿易。但是問題出在加工貿易的附加值太低了,若只考慮一般貿易的話,我國出口占GDP的比重是有下降趨勢的,所以現時的高外貿依存度有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貿易帶動的,不能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真正水平。而匯率也會影響外貿依存度,原因在于我國人民幣被嚴重低估,這就使出口額以美元折算成人民幣時出現大幅上升,夸大了外貿依存度的實際值。最后GDP的構成也會影響外貿依存度,我國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較低,僅33%,而第三產業又不太容易參與貿易,所以如果一國的第三產業十分發達,那它的外貿依存度就不會很高,比如美國。

總而言之,僅僅依靠簡單的數據來得出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太高了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我國的外貿依存度。

3 對中國外貿政策的建議

(1)適量的擴大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及地區的貿易。就如上面所分析的,我國的出口貿易額大部分都給美國,日本,歐盟等給占據了,這無非提高了我國對外依存度的風險,雖然在最近這個態勢有所改善,不過總的形勢還是挺嚴峻的。再加上由于我國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出口遭遇國外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明顯增多。對外貿易摩擦加劇和惡化的貿易條件也是目前的大問題之一。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以美國和歐盟的調查為甚。除此之外,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問題也已經成為了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付我國產品的方式。所以我國可以在擴大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貿易來減少這類的風險,使我國的貿易環境有所改進。

篇10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急劇變化,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日益加深,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減弱;國內出口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經營壓力明顯增加,效益不同程度下滑。面對國際國內諸多不利因素,中國政府未雨綢繆,積極應對,不斷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出口企業也紛紛采取措施,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強化內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外環境趨緊對進出口的影響。

總體來看,前三季度,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進出口結構進一步改善,質量繼續提高,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邁出新步伐。

1.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長加快,貿易平衡狀況有所改善

在連續6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總額10740.6億美元,增長22.2%,比去年同期回落4.9個百分點。進口總額8930.7億美元,增長29.0%,比去年同期加快9.9個百分點。進口增速四年來首次超過出口增速,貿易平衡狀況有所改善,外貿順差180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

2008年1-9月月度進、出口增速及貿易差額狀況

2.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回落

前三季度,機電產品出口6170億美元,同比增長24%,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其中船舶、汽車和工程機械等產品出口增長明顯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通信設備等增長放緩的影響。但受經營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出現不同程度放緩,其中鞋類出口增長15.1%,玩具、服裝及衣著附件分別僅增長3.7%、1.8%,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3.1和21.2個百分點。部分“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量總體下降,其中玉米下降95.9%,鋼坯下降81%,鋼材下降2.1%。

3.資源性產品進口量繼續增加,進口價格9月份開始回落

進口商品中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資源類商品。其中原油進口量增長8.8%,金額增長85.5%;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0%,金額增長116.0%;大豆進口量增長32.3%,金額增長137.4%。機電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15.6%,高新技術產品增長12.7%。資源性產品進口額大幅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造成的,隨著國際市場價格開始高位回落,9月份資源性產品進口價格比8月份開始普遍下降。

2008年1-9月中國進出口產品構成

金額單位:億美元

商品構成(按SITC分類)出口進口

金額增減(%)金額增減(%)

總值10740.622.28930.729.0

一、初級產品584.133.02942.269.5

0類食品及活動物240.710.6108.725.5

1類飲料及煙類11.116.012.036.4

2類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85.429.71347.060.9

3類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242.468.51390.684.9

4類動植物油、脂及蠟4.6108.383.963.1

二、工業制品10156.421.75988.515.4

5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623.744.1952.519.7

6類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2015.322.3837.38.9

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5052.023.83400.013.7

8類雜項制品2453.613.2768.524.3

9類未分類的商品11.9-28.730.182.5

4.一般貿易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加工貿易增速繼續回落

前三季度,一般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9565.7億美元,增長35.9%。其中出口5007.8億美元,增長26.9%;進口4557.9億美元,增長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增長進一步趨緩,進出口總額8034.0億美元,增長13.8%。其中出口5087.5億美元,增長15.6%;進口2946.6億美元,增長10.8%,特別是8、9月份進口額分別僅增長3.3%和3.9%,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受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回落影響,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0.1%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47.4%;一般貿易比重上升1.7個百分點,達到46.6%,對總出口增長貢獻率達到54.2%,拉動出口增長12.1個百分點。

5.民營企業進出口較快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增長明顯放緩

前三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速度繼續快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出口2811.6億美元,增長30.6%,外商投資企業出口5961.2億美元,增長19.9%,國有企業出口1967.9億美元,增長18.9%。民營企業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6.2%,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占比分別下降1.1和0.5個百分點。從進口來看,民營企業進口1250.3億美元,增長37.2%,外商投資企業進口4843.6億美元,增長19.7%,國有企業進口2836.9億美元,增長44.2%。

2008年1-9月中國進出口貿易方式、企業性質情況

金額單位:億美元

項目出口進口

金額同比(%)金額同比(%)

總值10740.622.28930.729.0

貿易方式一般貿易5007.726.94557.947.3

加工貿易5087.515.62946.510.8

其他貿易645.446.41426.322.1

企業性質國有企業1967.918.92836.944.2

外商投資企業5961.219.94843.619.7

其他企業2811.630.61250.337.2

6.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對美歐出口增速明顯放緩

前三季度,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均保持增長。其中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對巴西增長90.2%,對印度增長43.1%,對韓國增長41.8%,對東盟增長28.4%。但受美歐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影響,我對發達國家出口增長有所放緩,其中對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出口增長25.6%,比去年同期放緩5.2個百分點,8、9月份增速分別回落到22%和20.8%;對美國出口1891.3億美元,增長11.2%,比去年同期放緩4.6個百分點;對日本出口858.5億美元,增長16.0%。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美歐等市場少增的部分。

2008年1-9月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貿易情況

金額單位:億美元

國家或地區出口額增長(%)進口額增長(%)貿易差額

世界10740.622.28930.729.01809.9

歐盟2204.725.61020.526.71184.2

美國1891.311.2623.722.11267.6

日本858.516.01168.519.2-310.0

東盟869.328.4934.918.3-65.6

中國香港1442.18.9101.510.11340.6

韓國571.741.8890.518.1-318.8

俄羅斯234.414.7195.334.639.1

中國臺灣203.418.4843.716.3-640.4

印度243.943.1176.674.867.3

澳大利亞164.130.0293.457.1-129.3

二、2008年全年對外貿易形勢預測

從前三季度情況來看,中國進出口形勢總體是好的。但是,近期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加劇了金融市場動蕩,市場流動性嚴重短缺,投資和消費信心再遭重創,短期內難以恢復,實體經濟受到的影響還在加深,世界經濟增長可能繼續減緩,國際市場需求繼續減弱,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今年后幾個月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趨緊。

美國第三季度GDP增長環比折年率由上季度增長2.8%轉為下降0.3%,其中消費下降3.1%,私人投資下降1.9%;9月份商品零售額環比下降1.2%,是近3年來的單月最大降幅,失業率連續兩個月維持在6.1%的歷史高位,汽車和住房消費大幅下降,制造業指數為2001年10月份以來的最低。綜合國內外各大機構預測,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已經陷入衰退的邊緣,美國第四季度GDP可能繼續負增長,歐日第三、四季度GDP也將出現負增長。一些研究機構預測美國第四季度個人消費將繼續負增長,歐洲和日本投資和消費需求也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我對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直接和間接出口占我出口總額的近60%。今年后幾個月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出口增長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受發達國家經濟下滑影響,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都將放慢,對新興市場出口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增加。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近幾年,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今年以來,企業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挖掘自身發展潛力,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價值,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政府將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出臺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和外貿等政策措施,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近期,國家已經提高了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從2008年11月1日起執行,涉及3486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同時,還將采取措施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進口,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這將有利于增強進出口企業信心,緩解企業經營困難,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根據目前情況預計,2008年全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6萬億美元,增長20%左右。

中國進出口增長情況及趨勢預測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進出口出口進口差額

金額增速(%)金額增速(%)金額增速(%)

20026207.721.83256.022.42951.721.2304.3

20038509.937.14382.334.64127.639.8254.7

200411545.535.75933.335.45612.336.0321.0

200514219.123.27619.528.46599.517.61020.0

200617606.923.89690.727.27916.120.01774.6

200721740.723.512181.225.79559.520.82621.7

2008.1-919671.325.210740.622.28930.729.01809.9

200826000.020.0

注:2008年全年為預測值。

三、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展望

從外部來看,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復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可能繼續增多。

一是世界經濟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將進一步減弱。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變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盡管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推出了穩定金融秩序,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但全球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美國房地產市場還沒有止跌回穩跡象,次貸問題仍有可能惡化,使更多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浮出水面,金融市場動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許多機構預計,2009年可能成為近年來世界經濟貿易最為低迷的一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會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8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僅為3.9%,為近年來的較低水平,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至3.0%。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不可避免地拖累國際貿易增長。IMF預計2008年、2009年世界貨物和服務貿易量(剔除匯率和價格因素)將分別增長4.9%和4.1%。

二是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與1997年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危機只影響部分市場不同,這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全球貿易的穩定運行。預計2009年不僅世界貿易量增長將因經濟下行而顯著放慢甚至停滯,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收購、接管,部分國家或地區信用惡化和萎縮,進出口貿易中的履約風險和結算風險將進一步增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必將加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可能采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盡管各主要經濟體之間存在著加強經貿合作、共度難關的要求,但是未來的國際貿易環境仍不樂觀。

三是金融市場仍將持續動蕩,國際市場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大幅波動。近期,由于市場信心動搖,全球需求減弱,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普遍下跌。這將有利于中國擴大進口,減輕進出口企業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但是,國際初級產品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金融市場的動蕩必然引發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加上初級產品市場高度壟斷,如近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提出調減石油產量,以維護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同時,各國政府向金融市場大量注資、美元匯率走勢不定等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此外,地緣政治因素也可能引發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大幅震蕩。

從目前情況來看,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對我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但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發展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一是中國出口產業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綜合配套能力和勞動力比較優勢仍較明顯。特別是近年來企業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研發,積極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產品,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

二是在國際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中國出口的產品仍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國際市場需求減弱,首先將影響高檔產品的需求,而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屬于中低檔,大部分產品是日用消費品,在質量、價格、性能等方面優勢相當明顯。在消費者收入預期不穩的情況下,對我出口產品的需求可能還會增加,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還是一個機遇。

三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還有很大潛力。隨著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深入實施,近幾年,中國對巴西、印度等發展中新興市場的出口持續較快增長,但對這些國家出口占我總出口的比重還不高,進一步開拓市場還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