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組化范文

時間:2023-03-30 09:2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組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免疫組化;水產品;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免疫組化技術在臨床病理診斷中的不斷深入和廣泛應用,我們也在試圖將它運用到更多領域的研究中,本文作者主要從事的就是水產動物內源性蛋白酶的免疫組化研究。由于免疫組化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生物技術,實驗操作步驟也較繁瑣,諸多的因素都可以影響到最終的染色結果,其中只要一步有問題就會影響最終結果的判定。筆者結合從事免疫組化研究以來的實踐經驗談一下關于水產動物免疫組化的經驗和體會,希望能對從事相同研究的同行有所幫助。

1 做免疫組化載玻片的準備

選用高質量的玻璃片作為免疫組化的載玻片,載玻片在使用前一定要用強酸洗液進行浸泡,之后用大量的蒸餾水沖洗干凈,再用無水乙醇清洗一遍,之后用雙蒸水沖洗干凈,烘干后要經APES處理后使用,這樣可以防止后續的處理過程中組織切片的脫落。載玻片的處理也是免疫組化中較為基礎的一步,如果處理不好,最后的組織切片上會有黑點或其他不干凈的東西,從而影響最終免疫組化染色切片的質量。

2 組織的取材和固定

組織的取材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自行決定,不宜過大或者過小,因為免疫組化后續的處理過程中有高溫加熱抗原修復的步驟,所以組織取材不宜過大,約為0.5 cm×0.5 cm×0.5 cm較為適宜,否則后續處理中組織塊很容易脫落,造成后續的染色步驟無法正常進行;但是取材也不宜過小,否則顯微鏡下視野太小,不利于結果的判定。取材后的組織要及時的進行固定,同時還要選擇適當的固定液,固定液的濃度和pH值也要把握好,我們一般選用的是10%的中性甲醛作為固定液,不恰當的固定液濃度會使組織的抗原性降低甚至消失,從而影響抗原的表達,導致檢測不到陽性結果。同時,固定時間也要掌握好,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組織的抗原性。此外,固定不當還會影響到組織細胞的通透性,不利于后續染色中抗體的進入,適宜的固定時間一般是12-24小時。固定過程中還要確保組織塊都浸沒在固定液中。

3 石蠟切片的脫蠟處理

要想得到一張高質量的免疫組化染色切片,脫蠟處理也是其中較為關鍵和基礎的一步。首先要在60℃下進行烤片30min,使石蠟融化,然后迅速放入60℃預熱的二甲苯中,但是實踐經驗表明,有時在規定的溫度和時間條件下,石蠟并不能很好的融化,此時要延長脫蠟時間或適當提高烤片溫度,使石蠟能很好的融化,而且脫蠟的效果和室溫也有很大的關系,冬天脫蠟時間相對就要長些,而夏天就可以適當短些。脫蠟后的組織切片如果發白,則說明脫蠟不徹底,這樣會造成最終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背景過深,非特異性染色嚴重,影響結果的判定。

4 抗原修復

在免疫組化操作的整個過程中,抗原修復是其中一個極其關鍵的步驟,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最終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由于組織經過中性甲醛或其他固定液固定和石蠟包埋后,組織內部的氨基酸殘基容易形成分子內或分子間的醛鍵,使得抗原決定簇被封閉,抗原與抗體的結合位點減少,從而使抗原的陽性檢測率及著色強度相對減弱。

抗原修復就是采用加熱修復或高溫高壓的方式打破抗原決定簇之間的交聯結構,使抗原決定簇重新暴露出來,以便更好的和抗體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陽性率。一般采用的是加0.01M,pH6.0的檸檬酸鹽緩沖液,微波爐內進行抗原修復,但是微波火力要控制好,否則容易造成組織切片的破碎和脫落。個人經驗認為,對于含肌原纖維較多的水產動物組織來說,微波火力可以適當高些,用中高火20~30 min即可,組織切片還可以保存的較完整;但是對于含膠原纖維較多的水產動物組織來說,由于組織比較脆弱,所以微波火力要適當降低,即先用中高火加熱至微沸,之后要改用中火或中低火,時間也要減短,大概10-15 min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加熱過程中溶液不可沸騰,發現液體里有大量氣泡產生應立即停止加熱,稍冷片刻再繼續加熱。

5 抗體的稀釋和保存

對于每一批新進的抗體,都應該按照廠家提供的建議稀釋度,進行成倍稀釋的預實驗,如果廠家建議稀釋度為1:50~1:100,那實驗就要進行1:20,1:50,1:100,1:200的梯度實驗,最終確定實驗應選用的最適濃度??贵w的稀釋要選用組織切片各步的清洗中的所用緩沖液進行稀釋,而且要保持pH值的穩定,這樣可以使抗體處于一種緩沖的狀態中,更有利于抗原抗體的結合??贵w最好是現用現配,稀釋后的抗體最好一次用完,而且不能反復凍融,因為這樣會使抗體的效價降低,影響最終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6 DAB顯色

DAB顯色劑的濃度和顯色時間也是影響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濃度過高或時間過長都會使組織切片的背景加深,甚至造成假陽性結果。顯色不宜過快或過慢,一般以5-10min為宜。顯色時間太短(如幾秒或幾十秒),很可能說明抗體濃度過高或者抗體孵育時間過長,需要下調抗體濃度或縮短孵育時間,也可能是前面的封閉非特異性蛋白不全,需要延長封閉時間;顯色時間太長(如超過十幾分鐘)才出現陽性染色,說明抗體濃度太低或孵育時間太短,也可能是封閉時間過長。

DAB顯色劑最好也是現用現配,稀釋用的緩沖液要在4℃進行存放,而溶液A和溶液C要在-20℃避光保存,現配的DAB顯色劑應該為無色或淺棕色,如果顏色過深,就不可以再使用了,應重新配制或檢查藥品是否存放不當或者是否過期等。

結語

綜上所述,免疫組化操作雖然步驟繁多,其中的影響因素也較多,但是只要把握好以上幾點,出現問題能夠及時有效的解決,就可以做出一張背景清晰,結構完整的免疫組化切片。

參考文獻

[1]倪燦榮,馬大烈,戴益民.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技術及應用[M].上海: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篇2

【關鍵詞】 兒童;幽門螺桿菌;免疫組化;檢測;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14

Hp為消化性胃潰瘍、胃炎及胃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目前, 相關臨床資料已經證實, 缺鐵性貧血以及兒童生長發育較緩等均與兒童Hp之間存在相對緊密的聯系, 因此, 采用何種方式提高Hp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意義[1]。由此, 本研究針對兒童Hp免疫組化染色檢測的價值進行分析,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患兒103例, 其中男女比例40:63, 年齡2~12歲, 平均年齡(7.48±1.56)歲;所有患兒在近1個月內均未接受抗生素或者抑酸制劑治療。

1. 2 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以免疫組化染色檢測、CIM血清學檢測、RUT試驗以及13C-UBT試驗。①RUT試驗:所有患兒均予以電子胃鏡(日本OLMPUS 260)檢查, 于距離幽門5 cm處選取黏膜組織, 將此黏膜組織分成3塊, 選取1塊予以RUT實驗, 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深紫色代表陽性, 未變色則為陰性[2]。②13C-UBT試驗:口服13C尿素散劑(河北省協和藥業有限公司生產), 于服藥前后30 min對呼出氣體進行采集, 應用13C 紅外光譜儀(北京華亙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患兒呼出氣體。③免疫組化染色檢測:檢測試劑均由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生產, 檢測Hp中的抗原成分, 陽性為棕褐色。④CIM血清學檢測:選用Hp快速檢測試劑(上海安倍醫療器械貿易有限公司), 利用免疫層析術對血清中Hp特異抗體進行檢測?;純盒枰3挚崭?, 采取末梢血, 紅色條帶為陽性。

1. 3 觀察指標 將13C-UBT試驗檢測結果作為黃金判定標準, 對本次檢測結果進行判定:RUT試驗、細菌培養、13C-UBT試驗、單克隆的抗體糞便Hp抗原檢測中一項陽性;Hp形態學、基因檢測、免疫學兩項陽性[3]。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13C-UBT試驗檢測結果 經統計, 13C-UBT試驗檢測結果陽性62(60.19%)例, 陰性41(39.81%)例。

2. 2 三種檢測結果對比 以13C-UBT試驗檢測結果作為黃金標準,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共檢出56(54.37%)例陽性, 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79.03%、82.93%、80.58%;RUT試驗檢出58(56.31%)例陽性, 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77.42%、75.61%、76.70%;CIM血清學檢測共檢出59(57.28%)例, 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88.71%、90.24%、89.32%。三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準確性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將胃黏膜標本通過石蠟包埋、乙醇固定以及切片染色進行處理的操作為組織切片染色, 將組織切片置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其以Hp形態特點、分布特征作為診斷是否存在Hp感染的重要依據。臨床研究證實, 采用組織學Hp進行診斷的同時可以進行病理學診斷, 其中W-S銀染色法的效果尤為明顯, 能夠清晰地顯示細菌, 但不足之處在于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技術[4]。本研究方案將13C-UBT試驗檢測結果作為黃金判定標準, 發現其他三組檢測結果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準確性之間無顯著差異, 上述研究結果證實兒童Hp采用免疫組化法染色檢測具有可行性。推測上述結果的產生可能與組織學免疫組化法染色檢測不僅能夠清晰觀察黏膜表面、小凹腺腔中的Hp, 而且還能夠對細胞內以及變形的Hp非菌體成分進行觀察, 因而該方案檢測在敏感性、特異性兩方面均較強。本研究結果顯示, 免疫組化法染色檢查的檢出率為54.37%, 陽性檢出率接近于13C-UBT試驗檢測法, 可見該方案的Hp陽性檢出率較高, 故可以作為一種可靠且穩定的檢測方法。相關研究指出, 在檢測胃癌或者低胃酸患者組織時, 受到其他相似細菌的影響, 可能導致誤診現象的存在, 因此更需要免疫組化染色進行辨認和診斷[5]。本研究中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采用的試劑均由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提供, 該試劑利于保存且能夠多次使用。本研究結果中免疫組化法染色檢測的敏感性相對較低, 考慮上述結果的產生可能與取材的部位以及取材的數量有關。

綜上所述, 組織學免疫組化染色檢測的準確性較高, 技術安全可靠, 且易于長期保存, 因此在兒童Hp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徐翠, 王濤, 周平.兒童幽門螺桿菌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分析.山東大學學報, 2014, 52(9):82-84.

[2] 鄒明艷, 張勇, 李錦霞, 等.兒童上消化道疾病的臨床特征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7):1138-1139.

[3] 張運玲, 朱朝敏.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19):1541-1544.

[4] 孫紅霞, 張在亭, 宋建林, 等.現癥感染條帶檢測對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價值.山東醫藥, 2014, 54(37):50-51.

篇3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是常規病理診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盡管試劑盒及自動免疫組化儀的使用使免疫組化結果陽性率大幅提高但由于免疫組化染色步驟繁多,不同的實驗室操作程序不同,結果都有所差異。影響免疫組化切片質量控制的幾個主要因素有:組織的固定、切片的制作、適宜的溫度,抗原的修復。

組織固定

組織的正確固定可以防止細胞在自身溶酶體的作用下溶解破壞。用于免疫組化染色固定的重要意義是保存組織細胞的抗原性,使抗原不發生彌散和抗原性喪失。若固定不良在以后的過程中將無法糾正。通常使用4%的中性緩沖福爾馬林作為固定劑,固定液量要充足,一般為組織塊總體積的4~5倍。盡快固定,時間8~48小時,穿刺活檢標本應盡量固定6小時以上,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也不能少于1小時。

切片的制作

免疫組化切片必須用防脫片,切片厚度以3~4um為宜,薄而平整。切片攤片時組織裱在載玻片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試劑覆蓋不到組織就會出現假陽性和陰陽“臉”的現象。組織盡量裱在載玻片中位。采用60℃恒溫烤片機烤片1小時以上。時間過短會造成脫片。用于脫蠟的二甲苯要經常更換,保證脫蠟徹底。滴抗體前用免疫組化筆在組織上方下方化橫線,劃線時不要緊靠組織,以免染色時產生邊緣效應。抗體滴量設置一般80μl,組織過大或附陽性對照是抗體滴量設置比平時量多20μl即可。

保持適宜的溫度和實驗室溫

蠟塊制備時石蠟應不超過62℃,最好用熔點低的石蠟。實驗室溫度以25℃為基準,空氣溫度在40%以上。室溫過低會影響抗原、抗體的結合,導致假陰性;溫度太高,室內空氣干燥會導致抗體孵育過程中干片,實驗失敗。如果實驗室溫度過低,可以適當延長孵育時間,溫度過高,可適當縮短時間,同時增加空氣溫度。為防止以上現象的發生,將整個過程把切片放在濕盒中再置于37℃恒溫水浴箱中進行可以防止切片干燥而導致失敗,又能解決對實驗室溫度難以達到要求的問題。

抗原的修復

組織經福爾馬林固定經常會引起蛋白質結構的改變而導致抗原決定簇被封閉,阻礙了抗原、抗體的結合。采用適合的抗原修復技術使抗原決定簇充分暴露,可以提高抗原的敏感性,染色結果要強于不修復。常用的抗原修復技術方法有微波加熱修復法、高溫高壓修復法、酶消化法。推薦方法:微波抗原修復法,抗原修復液以檸檬酸緩沖液(PH6.0)為佳。即微波高溫加熱3分鐘后(加熱至沸騰,92℃~95℃),勿拿出切片待20分鐘后溫度降至室溫,用PBS液沖洗3次后進行下一步驟。

制片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診斷的準確性,正確的操作是病理技術質量控制的基礎。因此每位病理技術工作者都應認真對待制片的每個環節。

參考文獻

1 楊瑩,魏兵,等.組織固定和處理對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的影響及其標準化探討.中華病理學雜志,2009,38(12):852-855.

篇4

關鍵詞 尖銳濕疣 HPV 原位雜交 免疫組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77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and immunohistiochemistry(IHC)associated with the diagnosis of Condyloma Acuminatum(CA)and compare it with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To understand the HPV genotype that the CA patients infect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PV genotypes in infected CA patients in XiangTan area.Methods:CA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124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were examined with ISH and IHC,respectively.Results:84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HPV-P and 82 positive for HPV-16 by IHC.Overall positive rate is 69.35%.Expression of HPV-P and HPV-16 was evident in the upper spinous and granular layer.108(87.09%)cases were positive for HPV6/11 and 14(1129%)cases were positive for HPV16/18,6 of which were positive for HPV6/11 by ISH.The overall positive rate of HPV expression by ISH is 93.5%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double infections(HPV6/11+HPV16/18)analyzed by ISH was 42.85%.In addition to the upper spinous and granular layer,the strongest reaction was observed in lower or middle stratum spinosum and stratum basale.Conclusion:IHC and ISH were the necessary assisted examin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CA.ISH can detect HPV sensitvity and specially,and locate positice of the Virus in histopathology of CA.And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type of HPV.Results:Revealed that the predominant types from patients in XiangTan were HPV11 and HPV6 with mixed infection.

Key WorodsCondyloma Acuminatum(CA);Human Papilloma Virus(HPV);In Situ Hybridization(ISH);Immunohistiochemistry(IHC)

HPV(Human Papilloma Virus)的中文名稱為人狀瘤病毒,屬于Papovaviridae家族,是一種環狀雙鏈DNA病毒,長約8kb[1]。目前發現的HPV亞型有200多種[2]。其主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或性傳播感染人類,引起人類皮膚和黏膜的多種良性狀瘤或疣,某些亞型的感染具有很強的致癌性。近年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發展,可從分子水平更早期、更準確的檢測出低拷貝數下的病毒感染情況[3]。而尖銳濕疣(CA)是由HPV感染所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HPV6、11、16、18感染。現在大多數CA的病理診斷主要依靠組織形態學改變結合免疫組化來確診,但有時并沒有典型的形態學改變如診斷性挖空細胞等,或有典型的形態學改變而免疫組化表達卻是陰性結果,這就給尖銳濕疣的病理診斷帶來了一些困難。為了更準確地診斷CA,我科對2008年1月~2009年10月的病例用原位雜交(ISH)和免疫組化(IHC)方法做了如下對比實驗。

材料與方法

材料:2008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在湘潭市各醫院皮膚性病科、婦科和泌尿科就診,經臨床和/或組織學診斷尖銳濕疣的病例124例。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齡17~67歲,平均32.1±9.2歲。皮損表現為生殖器、會陰或部位出現單個或多個丘疹狀、狀、菜花狀或雞冠狀贅生物;部分女性為陰道和/或宮頸贅生物,所有組織塊均經10%的中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在做HE切片的同時,每個蠟塊切6張4白片黏附在APES處理的載玻片上,以備原位雜交和免疫組化之用。原位雜交HPV6/11和HPV16/18試劑盒;免疫組化HPV-P多克隆抗體、HPV-16單克隆抗體及二抗即用型快速免疫組化Maxvision試劑盒。

方法:①IHC:步驟為切片脫蠟、水化。加3%雙氧水室溫10分,蒸餾水沖洗。高壓鍋檸檬酸修復,自然冷卻。滴加一抗室溫下孵育60分,PBS洗3×5分。加二抗室溫下孵育15分,PBS洗3×5分。DAB顯微鏡下觀察顯色,復染,封片。②ISH:按照HPV6/11和HPV16/18試劑盒說明書操作,脫蠟和脫水,切片于二甲苯3×10分,100%酒精2×3分,干燥。增強液處理,微波加熱30分。梯度酒精脫水,干燥。雜交,分別滴加25 HPV6/11和HPV16/18試劑盒探針加蓋,95℃變性8分,30%濕盒增效液的濕盒中37℃孵育過夜。45℃ PBS脫蓋、浸泡25分,加一抗37℃孵育30分,PBS浸泡3×5分,加二抗增強劑室溫20分,PBS浸泡3×5分,加二抗室溫30分,PBS浸泡3×5分,DAB顯微鏡下觀察顯色,復染,封片。兩組均設陽性對照和空白對照。陽性對照為已知陽性的尖銳濕疣陽性片;空白對照為ISH用PBS代替探針,IHC用PBS代替一抗染色。

陽性結果判斷標準:細胞核棕褐色著色,如病毒拷貝數較低,為細胞核內散在棕褐色點狀顆粒[4]。

統計學處理:敏感性用陽性標本中原位雜交檢測陽性的百分數計算,特異性用陰性標本中原位雜交檢測陰性的百分數計算。分析用卡方檢驗檢查樣本差異的顯著性。

結 果

所有結果均由兩位高年資病理醫師閱片后得出。IHC陽性以細胞核/核周棕褐色著色為準。其中HPV-P陽性84例,HPV16陽性82例,總陽性率為6935%(86/124),陽性細胞主要分布在棘細胞上層及顆粒細胞層。ISH陽性以細胞核棕褐色著色,如病毒拷貝數較低,為細胞核內散在棕褐色點狀顆粒為標準[4]。其中HPV6/11陽性108例,HPV16/18陽性14例。HPV16/18陽性的14例中有6例合并有HPV6/11陽性。ISH總陽性率為93.5%(116/124),陽性細胞主要出現在棘層中上層、顆粒層及角化不全細胞核內,在角化不全層被擠壓的細胞核內也可見到陽性表達可見。

討 論

原位雜交將標記的核酸探針與細胞或組織中的核酸進行雜交,稱為原位雜交。使用DNA或者RNA探針來檢測與其互補的另一條鏈在細菌或其他真核細胞中的位置。近年來,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特異性抗體的出現,使許多疑難腫瘤得到了明確診斷。在常規腫瘤病理診斷中,5%~10%的病例單靠H.E.染色難以作出明確的形態學診斷。尤其是免疫組化在腫瘤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實用價值受到了普遍的認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腫瘤的鑒別診斷時,準確率可達50%~75%。免疫組織化學的臨床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確定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原發部位;對某類腫瘤進行進一步的病理分型;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一般需根據正確的組織學分類,因其種類多、組織形態相像,有時難以區分其組織來源,應用多種標志進行免疫組化研究對軟組織腫瘤的診斷是不可缺少的;發現微小轉移灶,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包括手術范圍的確定。為臨床提供治療方案的選擇。

尖銳濕疣(CA)是HPV感染的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的性傳播疾病之一,為全球各種性傳播性疾病的第一或第二位[5],主要是HPV6、11、16、18、30~32、40、42~44、51~55等型引起。其中HPV6、11型約占90%[6],在世界各國都占絕對優勢。近年來尖銳濕疣發病率逐年增加。有研究顯示,近10年尖銳濕疣的發病率已增長10倍。所以CA的診斷也越來越受到病理科的重視,而一般情況下尖銳濕疣的診斷主要依賴其典型的組織形態學表現如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棘層明顯肥厚,挖空細胞伴實性或疣狀、狀的外生性生長。淺表有空泡的角質形成細胞(空泡化細胞)為尖銳濕疣的較為特征性的組織學表現,也成為診斷尖銳濕疣的重要形態學依據,但非典型尖銳濕疣空泡化細胞較少或無。所以單憑空泡化細胞等形態學改變來診斷尖銳濕疣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尖銳濕疣亞臨床損害和早期損害可以不出現這一特征。因此對HPV病毒的檢測就顯得更為重要。HPV是雙鏈閉環的小DNA病毒,包含約8000個堿基對,其中包括8個早期開放讀碼框架(E1-E8)、2個晚期讀碼框架和一個非編碼長控區。在早期開放讀碼框架中,E6和E7基因對細胞生長刺激最為重要,E6、E7編碼的E6、E7蛋白可引起子宮頸上皮細胞永生化。而晚期讀碼框L1和L2基因分別編碼HPV的主要和次要衣殼蛋白,組裝成HPV的衣殼[7]。我科用免疫組化方法對124例CA標本進行檢測,其陽性率為694%(86/124),而原位雜交總陽性率為935%(116/124),其中HPV6/11型占大多數,與國內外的報道大致相似。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免疫組化檢測陽性率明顯低于原位雜交檢測HPV的陽性率,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組化方法是屬于HPV衣殼抗原檢測,此蛋白僅在后期病毒顆粒中產生,且衣殼蛋白的合成及病毒顆粒的裝配只發生在最終分化的顆粒層及棘細胞上層[8];其次免疫組化方法需要足夠量的病毒顆粒才有陽性反應;另外衣殼蛋白在病理制片過程中也會受到固定、修復等因素的影響使一些抗原喪失。而原位雜交法則是利用堿基互補的原理,一種探針只能與其對應的核酸序列雜交,只要每個細胞中有50~100個病毒DNA拷貝即可獲得陽性結果[9],并且不受各種影響抗原表達的因素的影響,故陽性率及陽性強度高,且背景清晰。我們原位雜交實驗中的8例陰性病例我們分析有可能是細胞中病毒拷貝太少或者是除HPV6/11/16/18型外的其他型別感染所致。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原位雜交法檢測HPV6/11、HPV16/18比免疫組化法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要高,且定位準確,背景清晰,操作快速簡便,更有助于HPV分型研究,給臨床治療、監測及判斷預后提供重要依據。因此HPV原位雜交是診斷尖銳濕疣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如廣泛應用,可以使尖銳濕疣的病理診斷更加準確,可靠。我們的研究發現,湘潭地區的HPV感染以HPV6/11型為主,有較高的混合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Kong CS,Welton ML,Longacre TA.Rol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sguamous cell matapalasia dysplasia carcinoma of the rectum.Am J Surg Pathol,2007,31:919-925.

2 Chien CY,Su CY,Fang FM,et al.Louer prevalence but favorable survial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sgumous cell carcinoma of tonsil in Taiwan.Oral Oncol,2006,10:1016-1021.

3 Castellsague X,Bosch FX,Munoz N.Environmental cofactors in HPV carcinogenesis.Virus Res,2002,8992):191-199.

4 HPV in situ hybridization:impact of different protocols on the defection of integrated HPV.Int J Cancer,2005,115:419-428.

5 劉貞富.尖銳濕疣(修訂版).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82.

6 Zheng PS,Li SR,Iwasaka T,et al.Simultaneous detection by consensusmultiplex PCR of high- and low-risk and other types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 clinincal samples.Gynecol Oncol,1995,58(2):922-923.

7 王鶴,喬友林.人瘤病毒型別及其相關疾病.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7,29(5):678-684.

篇5

[關鍵詞] 乳腺癌;免疫組化指標;表達;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5(c)-000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immunohistochemical indexes including Ki67,VEGF,p53 and C-erbB-2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2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Pathological tissue was taken after surgery and expression levels of Ki67,VEGF,p53 and C-erbB-2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and correlations of pathologic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highest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was Ki67 accounting for 75.71%,and then C-erbB-2 for 67.14%.Expression level of Ki67 had an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neoplasm staging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e higher cancer staging was,the higher positive rate of Ki67 became in mammary tissue,expression of C-erbB-2 positive rat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lated to age,the younger,breast C-erbB-2 positive rate was higher,p53 and positive rate of VEFG had no embodied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patient age,tumor size,tumor staging. Conclusion Positive rate of Ki67 expression in mammary tissu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ancer staging. C-erbB-2 expression level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age of patient.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Ki67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C-erbB-2 and p53,and the Ki67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marker for evalu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Breast cancer;Immunohistochemical index;Expression;Correlation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女性惡性腫瘤之一,有較高的發病率[1],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范圍內每年新增乳腺癌病例超過100萬,超過15%的惡性腫瘤患者死于乳腺癌。當前乳腺癌已成為威脅女性身體健康的關鍵疾病。有報道顯示,腫瘤的產生、進展均與細胞的增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2]。Ki67是增殖細胞相關核抗原中的一種,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證實可將Ki67作為評估乳腺癌腫瘤增殖活性的相關標志物,其有較好的靈敏度與特異度[3-4]?;诖?,本組采用免疫組化法對乳腺癌組織中Ki67、VEGF、p53、C-erbB-3表達水平進行檢測分析,旨在證實其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取患者乳腺癌術后病理組織標本作為研究標本。所有納入研究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均為女性,術前均未接受化療、放射治療等抗癌治療手段,納入前均接受血常規、肝腎功能常規、胸片、腹部超聲及盆腔超聲檢查,排除癌癥遠端轉移患者。年齡29~83歲,平均(48.2±1.6)歲;乳腺癌分期:Ⅰ期20例,Ⅱ期39例,Ⅲ期11例;腫瘤分類:導管內癌1例,浸潤性導管癌64例,黏液腺癌4例,浸潤小葉癌1例。

1.2 試劑與方法

免疫組化染色一抗Ki67、VEGF、P53與C-erbB-2工作液。將所有納入研究組織標本均給予甲醛液固定1 d,作石蠟包埋,連續切片,貼于含APES的載玻片上,在60℃條件下烘烤2 h。隨后作免疫組化染色。常規石蠟切片后脫蠟,在濃度為3%的雙氧水室溫下孵育10 min左右,清除過氧化物酶活性,行蒸餾水沖洗,PBS洗滌,浸泡,時間為5 min。后作抗原修復,血清封閉,在室溫條件下孵育10 min,棄血清,加入四種一抗工作液,在37℃溫度環境下孵育2 h,作PBS洗滌,重復3次,5 min/次,滴入二抗,加入辣根酶標記物,孵育0.5 h后,作PBS洗滌,重復3次。作DAB顯色處理,隨后采用清水沖洗,復染,最后作封面處理。并將陽性標本作為對照標準,以PBS作為陰性對照。每張切片均至少取3個高倍視野,觀察細胞顏色及比例。

1.3 陽性結果判定標準

①Ki67細胞陽性:細胞多數呈棕黃色,核著色表現,少數呈弱細胞質染色;p53細胞陽性:呈棕黃色、核著色表現,少部分呈現較弱細胞質染色表現;VEGF陽性:胞漿著色;陰性:不著色。陰性(-):陽性細胞數低于10%。②Ki67、p53及VEGF陽性程度標準:弱陽性(+):陽性細胞數10%~25%;陽性(++):陽性細胞數>25%~50%;強陽性(+++):陽性細胞數超過50%。③C-erbB-2陽性:膜著色,著色細胞數超過10%。陰性:不著色;弱陽性:著色弱,不連續;陽性:著色中等,部分不連續;強陽性:著色強,且呈連續性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非參數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Ki67、VEGF、p53與C-erbB-2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Ki67在乳腺癌組織中表達陽性率最高,為75.71%,其次為C-erbB-2,為67.14%(表1)。

2.2 Ki67、VEGF、p53與C-erbB-2的表達與病理因素的關系

乳腺癌組織Ki67表達水平與乳腺癌患者年齡、腫瘤直徑無明顯聯系,但與乳腺癌患者腫瘤分期有顯著相關性,癌癥分期越高,乳腺組織Ki67陽性率越高,C-erbB-2表達陽性率與乳腺癌患者年齡有相關性,年齡越輕,乳腺C-erbB-2陽性率越高,p53與VEGF陽性率與患者年齡、腫瘤直徑、腫瘤分期均未體現明顯相關性(表2)。

3 討論

Ki67核抗原在細胞增殖中的表達作用最早由國外學者提出,當前已被臨床上認定為核增殖的特異性標志物,主要存在于人體細胞周期中除G0期外的不同階段,最初表達于G1期,在G2期與S期增殖明顯,到M期則達到峰值[5-6]。且于細胞分裂晚期消失,其半衰期相對較短,在脫離細胞周期后可快速降解,因此可將其作為測定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標志[7]。當前臨床上已有大量研究報道均證實,Ki67可反饋乳腺癌患者腫瘤增殖率,可將其作為評估腫瘤進展、轉移及患者預后水平的重要標志[8-9]。

本組研究結果證實,所有乳腺癌患者乳腺組織中Ki67表達陽性率達到75.71%,與早期研究學者報道的77.9%較為相近[10]。同時本組研究證實,患者乳腺組織Ki67表達水平同樣與乳腺癌臨床分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晚期腫瘤患者陽性率明顯高于早中期患者,提示乳腺組織Ki67水平與癌癥組織的生長與浸潤存在關聯[11]。當前國內外尚無較多報道對Ki67表達與乳腺癌分期進行研究,僅有部分文獻提示可將Ki67指標作為評估乳腺癌患者化療敏感性的重要標志[12]。同時本組研究證實,患者乳腺組織Ki67表達水平與其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無明顯相關性,與早期研究報道意見尚未統一,有待下一步探究。

當前也有部分研究報道提示,腫瘤的生長、浸潤、轉移同樣與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3]。而VEGF屬于調控血管生成的關鍵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在細胞有絲分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而達到促進腫瘤生長的目的[14]。且有報道證實,VEGF與Ki67在乳腺腫瘤的進展過程中有顯著的協同作用,癌癥細胞增殖活性提升,同樣可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15]。而本組研究結果證實,乳腺組織中VEGF與Ki67的共同表達與患者腫瘤直徑、癌癥分期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認為惡性腫瘤的進展與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及新生血管等不同的生物學因素相關。而p53位于17號染色體短臂上,其中野生型p53基因可限制細胞轉化,抑制癌細胞活動,突變型p53基因則可引起細胞的癌變及轉化,促進癌細胞無限增生,是引起乳腺癌患者病情進展及惡化的相關因子。有研究者表示,超過50%的腫瘤均存在p53基因突變表現,而統計顯示乳腺癌患者p53蛋白陽性率在20%~60%,本組p53陽性率為62.86%,稍高于早期報道,且其與Ki67的表達呈正相關,提示兩者均在乳腺癌腫瘤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與協同作用。此外,p53基因突變在一定程度上可調節促進血管增生的內皮生長因子,調控腫瘤血管生長。且p53表達陽性的腫瘤其侵襲性高,需引起重視。C-erbB-2則為來源于細胞的癌基因,一般情況下處于未激活狀態,參與細胞的分化與生長調節構成,具備腫瘤轉化活性。當前已公認其為與乳腺癌發生與進展相關密切的腫瘤基因。其過度表達通常提示乳腺癌腫瘤程度高,患者預后水平差。本組結果證實,乳腺癌患者C-erbB-2表達水平與患者年齡呈明顯相關性,年齡越輕,其乳腺癌陽性表達率越高。進一步證實,腫瘤的發生與進展與多種基因變異及協同作用相關。

綜上,乳腺癌患者乳腺組織中Ki67表達的陽性率與癌癥分期呈正相關,C-erbB-2的表達水平與患者年齡有密切聯系,且Ki67陽性表達與C-erbB-2及p53表達呈正相關,可將Ki67指標作為評估乳腺癌患者病情進展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黃玉鈿,譚云山,曾海英,等.乳腺癌組織Livin和PTEN表達與腫瘤血管生成的相關性[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2, 28(10):886-889.

[2] 李文婷,王瑩,張銀華,等.年輕女性乳腺癌中ER、PR、HER-2和Ki67的表達與臨床病理意義[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2,37(9):783-786.

[3] 杜Z,張曉麗,蔣麗娜,等.雌、孕激素受體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9):5405-5407.

[4] 陳穎,李睿,劉源,等.免疫組化和PCR檢測乳腺癌Her-2、EGFRt和CK5/6過表達水平用于乳腺癌療效的評估[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3,47(1):56-59.

[5] 李惠蘭.乳腺癌組織中Ki-67與C-erbB-2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307-4308.

[6] 徐東旭,徐璐,李彥君,等.SPARC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6):493-498.

[7] 王蓓莉,應明真,蔣馬偉,等.核心組蛋白H2A與乳腺癌預后相關因素的生存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4,43(9):17-21.

[8] 葉珊,吳正升,王曉楠,等.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變中BCL-6 mRNA和蛋白表達及生物學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28(1):7-10.

[9] 劉紅艷,宋豐舉,雷蕾,等.1267例乳腺癌臨床與免疫組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1,38(11):656-659.

[10] 劉向真,王如美.乳腺癌組織中E2F-1和Skp2的表達及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12,20(11):2286-2288.

[11] 郎志強,姜蕾,吳艷秋,等.乳腺癌組織中DLL4、VEGF的表達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藥,2013,53(3):55-57.

[12] 劉更,連文靜,周鴻鷹,等.BMP6在乳腺癌組織的表達及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5(2):249-253.

[13] 趙亞男,孫冬霞,王蕾,等.三陰乳腺癌組織中p57和ki67的表達意義及相關性研究[J].西部醫學,2013,25(5):654-656.

[14] 馮云,張練,李振宇,等.Bmi-1和P16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廣東醫學,2012,33(17):2616-2618.

篇6

[關鍵詞] 細胞涂片;細胞塊切片;胸腔積液;免疫組化染色;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0.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1(a)-0179-02

胸腔積液的來源主要于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和惡性彩胸膜間皮瘤等,長期以來,胸腔腔積液的診斷主要采用細胞涂片檢查,其診斷的敏感度可達78%[1]。但單純應用細胞涂片進行檢查,無法對轉移性癌和漿膜腔原發性間皮性腫瘤進行區別,這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較大的困難,目前臨床研究發現,常規細胞塊切片結合免疫組化染色的檢測方法效果較好[2]。為探討細胞塊切片免疫組化染色在胸腔積液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采用常規細胞塊切片結合免疫組化染色的檢測方法對2010年6月―2012年7月收集82例胸腔積液患者進行診斷,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呼吸內科收治的82例胸腔積液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齡16~77歲,平均年齡為(46.83±3.09)歲;納入標準:送檢標本均為胸腔積液;每1例患者均給予常規細胞涂片和細胞塊切片及免疫組化染色檢測。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由護理人員收集患者新鮮的胸腔積液100 mL,分為4個試管進行離心,轉速:2 500 r/min,離心時間:10~15 min;離心后采用移液槍吸出上清液;取部分沉渣進行常規細胞涂片學檢查,合并余下的沉渣,加入戊二醛 2.5 mL 進行固定,離心,轉速:2 500 r/min,離心時間:5 min;離心后采用移液槍吸出上清液,取出沉渣,濾紙包好后,常規脫水,用石蠟包埋切片,應用HE染色。

1.2.2 免疫組化 采用 Maxvision 快捷免疫組織化學 S-P法染色,Maxvision 試劑盒及二氨基聯苯胺( DAB) 顯色試劑均購于福建邁新有限公司。CEA、CK7、WT-1、CR抗體均購于自基因公司,染色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結果判斷[3]:CEA 及 CK7 在胞漿或胞漿胞膜同時出現棕黃色為陽性,Calretinin在細胞漿、細胞核和細胞膜或細胞漿膜出現棕黃色為陽性,WT-1 的細胞核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間皮細胞或腺癌細胞達 10% 以上細胞陽性診斷為陽性。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各組陽性率比較分析

細胞塊切片結合免疫組化陽性82例,陽性率為100%,常規細胞學涂片的陽性46例,陽性率56.10%,細胞塊切片結合免疫組化陽性率明顯高于常規細胞學涂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腺癌與間皮性腫瘤細胞不同抗體表達分析

結果顯示,CEA、CK7 是腺癌較為特異性的抗體,而CR 是間皮性腫瘤細胞較為特異性的抗體,各抗體在腺癌細胞和間皮性腫瘤細胞均有交叉表達,見表 2。

3 討論

胸腔積液是胸部腫瘤的常見并發癥[4],腫瘤患者并發胸腔積液后,使間皮細胞、腫瘤細胞均浸泡于胸腔積液中,長期受胸腔積液的刺激,致使間皮細胞和腫瘤細胞均發生形態學改變,而使兩種細胞應用常規方法很難鑒別是出來[5]。傳統的檢測方法是細胞學涂片,常規細胞學涂片操作易于掌握,且可有效保持細胞的形態特點,但其準確性及敏感性不高,尤其是對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診斷準確性較低,約為60%[6]。

免疫組化染色法是利用已標記的特異性抗體來檢測細胞內未知抗原,并通過酶所產生的著色反應來顯示細胞的活性、定位及其分布。此方法操作易于掌握,陽性物質定位準確、特異性強。同時,細胞塊的應用彌補了傳統細胞涂片方法單一的缺點,使細胞標本得以保存,具有了連續切片的性質,更利于進行多項檢查。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常規細胞學涂片的診斷陽性率為56.10%,這與以往報道相似。采用CEA、CK7、WT-1、CR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檢驗,結果顯示,82例患者均得到了明顯的診斷,其診斷陽性率為100.00%;說明細胞塊切片聯合免疫組化染色可顯著提高胸腔積液診斷的陽性率,為臨床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參考,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斯向東,李慶.細胞塊切片及免疫組化在惡性漿膜腔積液診斷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8):114-115.

[2] 張志剛,梁希軍,崔東輝,等.間皮細胞、癌胚抗原、角蛋白、波型蛋白在胸腔積液臨床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24):2080-2081.

[3] 侯剛,尹燕,韓丹,等.胸腔積液脫落細胞免疫組化染色對腫瘤來源鑒別診斷價值的探討[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21):1647-1648.

[4] 唐應成,梁利斌,楊瑞仙,等.胸腔積液細胞塊免疫組化染色的病理診斷價值[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5):1568-1569.

[5] 謝深科,舒千玉,姚軍.細胞塊免疫標記在胸腹水細胞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療前沿,2011,6(4):73-74.

篇7

關鍵詞:細針穿刺;卵巢癌;上皮型間皮瘤;免疫組織化學;聯合抗體

腹膜惡性間皮瘤(PMM)與低級別卵巢漿液性癌(OSA)細胞學形態極其相似,單純依靠組織學鑒別二者非常困難,尤其是經后穹隆盆腔腫瘤穿刺標本,由于取材困難,穿刺過程中組織損傷,診斷更加困難,只能依靠免疫組織化學方法進行鑒別診斷。目前標記間皮瘤的抗體較多,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差異很大,找到一組簡單可靠的抗體組合正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40例,腹膜上皮型惡性間皮瘤26例,應用CK5/6、CK8/18、CEA、Vim、Cal、D2-40、ER、PR、CA125九種抗體對盆腔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和卵巢漿液性癌進行檢測,希望找到鑒別二者較好的抗體組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盆腔腫瘤手術標本66例,其中上皮型惡性間皮瘤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16例有石棉接觸史,年齡35~72歲,平均(52.8±5.6)歲。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40例,年齡40~75歲,平均(50.5±12.4)歲。

1.2 SP法免疫組化試劑盒來源(表1)

1.3方法 所有標本均經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4μm厚度連續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SP法,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操作,DAB顯色,蘇木精復染、脫水、透明和封固。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4結果判定 免疫組化染色陽性信號呈棕褐色或棕黃色,ER、PR定位在細胞核;CK5/6、CK8/18、Cal、Vim定位在細胞漿;D2-40、CEA、CA125定位在細胞漿/膜,陽性細胞數

2結果

2.1病理組織學形態 40例卵巢癌病例均為低級別漿液性癌,呈腺管狀、狀排列,瘤細胞單層或復層,呈矮柱狀或立方型,相似于間皮細胞,結構較寬,可見多級分枝,有的間質內可見砂粒體(圖1,圖2)。26例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光鏡下組織結構多樣,表現為管狀、狀、實性巢狀等(圖3)。細胞圓形或卵圓形,核通常為單個,居中或稍偏位,核仁1~2個,核分裂像少見,少數病例可伴有砂粒體形成。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在CK5/6、Cal、D2-40中高表達(圖4~圖6),而卵巢癌在ER、PR、CA125中高表達(圖7~圖9)。

2.2免疫組化表達情況(表2)

3討論

盆腔腫瘤中,腹膜惡性間皮瘤和卵巢癌為最常見的2種腫瘤,由于組織來源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因此組織學的分型對指導臨床的治療、腫瘤的分期及預后的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文獻報道惡性間皮瘤90%發生于胸膜[1],3%~12%發生于腹膜[2]。

腹膜間皮瘤是腹腔內惡性度極高的腫瘤,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死于診斷后的1~2年內,男性發病多于女性,發生于兒童的病例罕見報道[3]。根據國內資料統計,間皮瘤的發病率為0.04%,且多與石棉接觸有關[4],其他原因包括職業和周圍環境的接觸[5]。近年其發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有研究表明,惡性間皮瘤的潛伏期為35~40年[6],目前發病率增高的原因,可能與20世紀70年代我國大面積手紡石棉加工有關。

由于間皮細胞的組織學形態多樣,在光鏡下與卵巢分化好的腺癌很難鑒別,尤其是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光鏡下幾乎無法鑒別。所以尋找一組有效的抗體能夠鑒別惡性間皮瘤與卵巢癌的組織學類型,對病人的準確診斷和正確治療尤為必要。由于單一抗體的敏感性、特異性不同,往往達不到鑒別診斷的作用,因此,國際間皮瘤小組建議至少同時使用2種間皮標記和2種其他癌的標記[7]。

3.1 CK5/6 通常標記鱗狀上皮和導管上皮的基底細胞、部分前列腺基底細胞以及部分鱗狀上皮生發層細胞,腺上皮細胞不表達。在肉瘤樣惡性間皮瘤中陽性率較低,而在上皮型間皮瘤中高表達,本結果中,CK5/6在PMM中的陽性率極高(100%),而卵巢癌全部陰性??梢宰鳛镻MM的可靠標記物用于PMM和OSA的鑒別診斷中。

3.2 CK8/18 是單層腺上皮來源腫瘤的首選標記物,鱗狀上皮不表達,由于間皮細胞多潛能分化的特性,CK8/18在間皮腫瘤也高表達,通常和CK5/6聯合使用標記間皮細胞。

3.3 CEA 是腺癌常用的標記物,在少部分間皮瘤中有局灶弱的陽性表達,腺癌細胞分化越低則CEA含量越高。本結果CEA在OSA中表達(87.5%)明顯高于PMM中的表達(3.8%),因此CEA是鑒別腺癌和間皮瘤的重要標記物,可作為二者鑒別的一線抗體使用。

3.4 Vim 在梭形細胞為主型惡性間皮瘤呈陽性表達,國外的研究也表明,Vim在間皮瘤的陽性率較高,而在腺癌為陰性,雖然Vim在本結果中的表達率僅為76.9%。而在卵巢腺癌中全部為陰性表達,二者之間陽性率差異仍十分顯著。

3.5 Calretinin是一種鈣結合蛋白,表達于神經組織、脂肪組織、間皮細胞,腺癌極少表達,因此,Calretinin是上皮樣間皮瘤最敏感和特異的抗體,在鑒別腺癌和間皮瘤中有較強的特異性。

3.6 D2-40 是一種分子量為40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胚胎和生殖細胞腫瘤中,近幾年的研究表明,D2-40在上皮型間皮瘤中亦高表達,本研究D2-40在間皮瘤中表達率為95.2%,與文獻報道一致。因此可作為間皮瘤鑒別診斷有用的標記物。

3.7 ER 雌激素受體存在于正常子宮內膜、平滑肌細胞以及正常乳腺的上皮細胞中 ,在間皮瘤中陰性表達,在卵巢漿液性腫瘤中陽性表達,此抗體識別雌激素受體的N端功能區(A/B區),研究表明ER表達陽性的病人對其進行激素治療往往有效,預后較好。

3.8 PR 孕激素受體表達有兩個異構體PRA(94KDa)和PRB(114 Kda),其功能是作為配體活化后轉錄因子存在于子宮內膜、卵巢及乳腺上皮細胞中,間皮瘤陰性表達。PR也可作為鑒別間皮瘤的有用標記物之一。

3.9 CA125 幾乎在所有的卵巢漿液性癌中陽性表達,宮頸、子宮內膜、乳腺、胃腸道及甲狀腺腺瘤均有少數表達。而卵巢粘液性腫瘤和間皮瘤陽性率很低,對鑒別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單純的形態學診斷間皮瘤非常困難,目前對于間皮瘤的診斷基本依賴于免疫組化的輔助診斷,迄今為止尚無一種抗體對間皮瘤完全特異,都是依靠一組抗體的聯合應用。以往用于間皮瘤的抗體組還有HBME、WT1、P-CK等,但由于抗體昂貴或敏感性、特異性、穩定性差等原因沒有廣泛的推廣使用。本研究抗體組試劑便宜、操作簡單,特異性、敏感性較高,使間皮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綜上所述,由于惡性間皮瘤的病理形態多樣,對于臨床影像學和組織學鑒別困難的病例,需要依賴于免疫組織化學抗體的聯合檢測??贵w組CK5/6、Vim、D2-40和 Cal對間皮瘤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CK8/18、CEA、ER、PR、CA125對腺癌敏感,兩組抗體的聯合應用對PMM和OSA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夏海玲,張幸.惡性間皮瘤生物標志研究進展[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4,32(5):397-400.

[2]李媛,吳人亮.兒童胸膜惡性小細胞型間皮瘤一例[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2,23(5):480-481.

[3]魏思忱,鄭國啟,王志剛,等.滄州地區162例腹膜惡性間皮瘤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4):335-336

[4]倪燦榮.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新技術及應用[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26.

[5]胡余昌,阮秋容.惡性上皮性間皮瘤免疫組化特征及其鑒別診斷[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3,10(5):264-266.

篇8

概述:當前,經過權威資料認證的免疫組化實驗方法,已經對免疫組化的最基本問題做出了解答,并可以作為免疫組化技術中一種相對的標準。本文對免疫組化的操作步驟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描述,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項,并且對當前、今后的免疫組化自動化和標準化作出了評價和展望。

免疫組織化學在病理診斷中的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認同,具有特異性高、敏感性高、程序相對一致等特點,并已成為病理診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技術。盡管免疫組化的理論比較簡單,但方法與步驟卻比較繁瑣,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最終的病理診斷。要想達到可靠的實驗結果,最重要的是將免疫組化技術的全部程序形成一種概念上的標準化。本文就免疫組化技術的標準化進行一些淺顯地探討。

1 標本的固定

為了使細胞和組織保持原有的形態結構,防止組織自溶和抗原性丟失,固定是關鍵。標本離體后要求在15分鐘內用10%中性緩沖甲醛固定,在常溫下時間為8-24小時,避免過度固定,固定時間過長,切片中容易產生甲醛色素顆粒,會影響結果觀察以及抗原的破壞。固定組織的固定液為標本體積的5-10倍,脫鈣液對抗原也有較強的破壞,所以濃度和脫鈣時間不易太長。

2 防脫片的制備

目前通用的是Sigma多聚左旋賴氨酸(Poly-L-ly-sine)或硅化片,具有很理想的防脫片效果。

3 包埋與切片

用過高溫度的石蠟包埋組織會破壞抗原,對于固定不太好的組織影響更大,包埋用的石蠟應選用低熔點的石蠟,切片的厚度在3-4微米,以利于觀察,太厚的切片會影響染色結果和診斷。

4 烤片

切片在50-60℃的恒溫箱里烤片2小時,至少1小時才不至于脫片,烤片時間過短易脫片,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會破壞抗原。

5 脫蠟

免疫組化的脫蠟應與常規HE脫蠟分離,以保證脫蠟徹底,脫蠟不徹底會影響組化染色結果,切片脫蠟后進入梯度乙醇脫水至水化。

6 抗原修復

6.1 抗原修復是組化的關鍵技術

免疫組化染色中最關鍵的步驟可以說是抗原修復了,組化染色結果的表達與抗原修復直接相關。因組織被甲醛固定后蛋白質發生交聯,抗原決定簇封閉,只有恢復抗原的免疫原性才能完成免疫化學反應。抗原修復方法有多種,主要是酶消化法與加熱修復兩種方法,現在由于加熱抗原修復方法的廣泛應用,酶消化法在免疫組化中的應用已很少。免疫組化的加熱抗原修復方法包含微波法、水煮法、高壓法,現在比較公認的修復效果是高壓法大于水煮法,水煮法大于微波法。

6.2 抗原修復液的選擇

抗原修復液有多種,有檸檬酸鹽緩沖液(PH6.0)、EDTA(PH8.0)、Tris(PH7-8)等,目前檸檬酸鹽緩沖液(PH6.0)可作為首選的常規使用的抗原修復液,它適合于大多數種類抗體,染色背景清晰。一般抗原難以表達的可以選擇EDTA和Tris緩沖液,這兩種修復液對一部分抗原修復效果較強,但染色背景較深。

6.3 抗原修復實例

在全國,有多家實驗室對ER、PR進行了反復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強力推薦使用高壓抗原修復方法。

我們單位在最近的免疫組化測評賽中,對參賽的5個待測抗原進行抗原修復,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根據我們得出的經驗,檢測CD10、CD30這兩項抗原,我們推薦使用高溫水煮修復,修復液為tris-EDTA(PH9.0),檢測ER、PR、CK這三項抗原,推薦使用壓力鍋,修復液為檸檬酸鹽緩沖液(PH6.0),各單位可根據實驗室的具體條件和經驗選用微波、水煮、高壓修復以及抗原修復液。

6.4 高壓抗原修復方法

組織切片經二甲苯脫蠟至水,浸泡于蒸餾水中待用,取一定量抗原修復液于壓力鍋中,修復液必須浸沒整張切片,加熱沸騰,將脫蠟水化后的切片置于耐高溫染色架上,放入已沸騰的修復液中,蓋上鍋蓋,扣上壓力閥,繼續加熱至噴氣(整個時間約需4-5分鐘),開始計時1-2分鐘后,壓力鍋離開熱源,室溫冷卻15分鐘,取下氣閥,打開鍋蓋,切片冷卻至室溫后,蒸餾水洗,PBS洗2min×3次。

7 生物素封閉

一般進行抗原修復處理的切片都需要進行內源性生物素封閉處理;

7.1 3%H2O2浸泡切片10min

在免疫組化染色中如果采用過氧化物酶檢測系統,必須進行封閉處理,這樣可以消除組織中的紅細胞、粒細胞對染色結果的干擾。雖然3%的H2O2對抗原有輕微的損害,但封閉效果非常顯著。

7.2 血清封閉

一般在加載一抗之前使用封閉血清(室溫15-20分鐘),可以減少非特異性顯色。血清的種屬一般與二抗的種屬相同,一抗中若含正常血清則可以免去此步驟。

實驗中通常用的沖洗緩沖液為PBS和TBS,加入Tween20可以加強沖洗效果,在組化染色中嚴格的沖洗可防止背景著色。

8 一抗孵育

加載一抗50-100ul,室溫靜置1小時或者4℃過夜或者37℃1小時,如4℃過夜后需在37℃復溫45分鐘,PBS洗3次各2分鐘。

9. 加一滴(50ul-100ul)檢測試劑(二抗),室溫或37℃放置30分鐘, PBS洗三次,每次2分鐘。

10. DAB顯色5-10分鐘

11. 蘇木素復染、脫水、透明、封片。

襯染的步驟十分簡單,但襯染的好壞對染色質量的影響很大,不易太深或太淺。首選的是Harris蘇木素襯染,它在水中洗滌后可以呈鮮亮的蘭色,與DAB染色對照效果很好,使用簡單方便。

對于即用型抗體,廠商已進行多種實驗條件的檢測,可以直接使用,而濃縮性抗體,可按照供應廠商提供的稀釋度進行預實驗,一般在廠家提供的滴度前后各加一個滴度做預實驗,抗體的最佳稀釋度為在無背景染色的情況下獲得最強陽性信號。

通用的檢測系統是生物素標記的辣根過氧化物酶為基礎的檢測方法,有SP、LSAB、ABC等方法,都是目前實驗室廣泛采用的檢測方法,其方法簡便易行且試劑穩定。SP三步法和Envision二步法高效經濟,為國內免疫組化首選的檢測系統。

顯色系統通常采用的是辣根過氧化物酶系統,因此選擇DAB(棕色)和AEC(紅色)酶底物,常規組化顯色首選的是DAB,它定位清晰,易于保存。

在免疫組化的質量控制中,最重要的是設立陽性和陰性對照,每批實驗中最好有一張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這樣才能確保實驗的可靠性,雖然很多醫院病理科的工作量很大,但是不要怕麻煩,可以每月進行一次室間質控,以保證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自動染色儀,它是一種各種試劑高度通用的儀器,可使用大多數免疫組化染色的抗體、檢測系統和其他試劑,是當今最流行的開放式的自動染色儀。它利用電腦控制代替技術人員手工操作,大大地減少了手工操作出現的誤差。自動染色儀能精確泵出每次滴加試劑的量,以及將每一步的染色時間精確到秒,空氣壓縮泵能均勻地吹掉切片上多余的液體,這一切徹底避免了免疫組化染色過程中人工操作的誤差,染色儀將所有的染色步驟存儲在電腦里,這些優點保證了染色結果的一致性,不同單位的實驗室選擇相同的試劑及染色過程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染色結果。

近年來,隨著免疫組化標準化的逐步實行,免疫組化自動染色儀將逐步進入病理科,技術人員將從煩瑣的人工操作中解脫出來,會極大提高免疫組化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將免疫組化標準化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篇9

【關鍵詞】

胃腸間質瘤;病理學;免疫組化;CD117;CD34;S-100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分化尚未明確,以往根據發生的部位和形態學的多樣性表現被診斷為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等。近年應用免疫組化法對其特定抗原和基因表達產物進行標記,研究結果對胃腸間質瘤的組織起源、病理診斷標準和生物學行為仍然存在分歧。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胃腸間質瘤(GIST)并描述了這是一組位于胃腸道和腸系膜上具有明確病理和免疫組化特征的胃腸道肉瘤[1]。本文通過對一組胃腸間質瘤的回顧研究,以提高對間質瘤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1月經手術后病理診斷證實的24例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臨床和病理資料進行分析。患者為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齡 51(29~72歲)。胃 13例,小腸及結腸 8例,腸系膜3例,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及發現腹部包塊等。

1.2 病理學標準 GIST良、惡性判別采用 Lewin[2]的標準:即將 GIST的惡性指標分為肯定惡性指標和潛在惡性指標,從而將 GIST分為良性間質瘤(無惡性指標)、潛在惡性間質瘤(僅具備 1項潛在惡性指標)、惡性間質瘤(具備 1項肯定惡性指標或 2項以上潛在惡性指標)??隙◥盒灾笜藶?①遠處轉移(經病理證實);②浸潤鄰近臟器。潛在惡性指標包括:①胃間質瘤>5.5 cm,腸間質瘤>4 cm;②胃間質瘤核分

裂數>5/50 HPF,腸間質瘤只要出現核分裂,就具有潛在惡性;③腫瘤壞死明顯;④核異性大;⑤細胞密度大;⑥鏡下可見黏膜固有層或血管浸潤;⑦上皮樣間質瘤中出現腺泡狀結構或細胞球結構。24例中良性 3例,潛在惡性 7例,惡性 14例。

1.3 方法HE染色 甲醛固定,常規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北京中衫公司即用型第二代免疫組化EliVision plus廣譜試劑盒。免疫組化二代二步染色法標記CD117、CD34、SMA、S-100 蛋白。

2 結果

2.1 病理組織學觀察 ①大體形態:GISTs 腫塊可單發或多發,體積大小不等,小者為黏膜下或肌壁間結節,大者為肌壁內腫塊或向腔內生長,可繼發黏膜潰瘍,也可向漿膜側生長形成漿膜下腫塊。腫塊邊界較清,但無真包膜,多呈膨脹性生長。良性間質瘤3例,瘤體一般較小,直徑 2~4.6 cm,平均直徑約3.5 cm 切面實性灰白,質地韌。潛在惡性間質瘤7例,體積較大,直徑3.5~10 cm,平均直徑約6.5 cm,切面實性灰白或灰紅色,或伴出血囊性變,質地較韌;多數瘤組織邊界較清楚,有 2例與 周圍組織有粘連。14例惡性間質瘤瘤體大,最大直徑20.5 cm,最小瘤體直徑4.5 cm,平均直徑約11.5 cm,5例累計漿膜外、腸系膜或大網膜多發瘤結節,切面灰白灰紅色,質地細膩呈魚肉狀或腦回狀,可見出血、壞死及囊性變;②組織學形態:GISTs瘤細胞形態主要為梭形和上皮樣形。大部分梭形瘤細胞排列呈束狀或交織狀,灶性可呈車輻狀、柵欄狀及圍繞血管呈器官樣排列。上皮樣形瘤細胞主要成彌漫片狀、巢狀和腺泡狀排列,多數瘤細胞胞 界較清楚,細胞呈圓形、卵圓形、不規則形或呈鐮刀形,可出現胞質空泡化,似印戒樣細胞。本研究 24例腫瘤中梭形細胞型 13例(54.2%),上皮樣細胞型5例(20.8%),混合型 6例(25%)。

2.2 免疫組化染色表型 免疫組織化學抗體 CD117陽性定位于腫瘤細胞細胞質或細胞膜呈棕黃色或棕褐色,CD34定位于細胞膜、SMA定位于細胞質、S-100 蛋白定位于細胞核和細胞質。CD117 與 CD34 陽性瘤細胞一般呈彌漫或片狀分布,而SMA與 S-100 陽性瘤細胞大部分為散在或小灶狀分布。24例GISTs 的 CD117 陽性21例(87.5%),CD34 陽性19例(79.2%),SMA陽性10例(41.7%),提示平滑肌分化。S-100蛋白陽性2例(8.3%),提示神經分化。CD117 和 CD34 共同表達 16例(66.7%),CD117 單項表達4例,CD34 單項表達3例。

3 討論

1998年,GIST的分子研究有了重大突破。Hirota[3]等發現大部分 GIST表達 C-kit基因蛋白KIT(CD117),C-kit基因有功能獲得性突變,而真正的平滑肌腫瘤和雪旺氏細胞腫瘤無 C-kit基因突變和 CD117蛋白表達。故 GIST的概念迅速發生重大改變,現在 GIST特指胃腸道間葉腫瘤(GIMT)中C-kit基因蛋白(CD117)表達陽性,組織學呈梭形和上皮樣細胞的腫瘤。目前對 GIST的認識是:GIST只是 GIMT的其中一種類型,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與平滑肌腫瘤、神經鞘瘤、脂肪瘤、脈管腫瘤等 GIMT并列。

由于 Cajal細胞與 GIST體同樣表達 CD117和/(或)CD34,兩者在超微結構上具有相似性,有學者認為 GIST起源于[4]Cajal細胞。但有學者認為[5]GIST來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潛能分化的中胚葉的間質干細胞,其理由主要是間葉干細胞廣泛存在于消化系統的各部位,具有多向分化潛能,這樣可以較好地解釋 GIST不僅可以發生在胃腸道,也可以發生在腸系膜、網膜和腹膜后等消化道外,而且有如此高的發病率,免疫表型的表達多樣化。

C-kit基因是 H24貓科肉瘤病毒 kit癌基因的同源物,位于人染色體 4q12-13。C-kit基因的產物是 Ⅲ型酪氨酸激酶,編碼 47kD的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受體,即 C-kit受體(CD117)。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 Cajal細胞都表達 C-kit,黑色素細胞、生殖細胞及造血細胞也有表達[6]。CD34 是一種骨髓造血前體細胞標記物,內皮細胞和肌纖維母細胞可陽性表達。

近年來,大量的免疫組化研究發現CD34和CD117在GIST中均有高表達,本組病例CD117陽性表達率為87.5%,且其陽性表達不受組織學類型,良惡性及部位不同的影響。CD34陽性表達率79.2%。本組所研究的大部分病例(87.5%)表達CD117,且CD34陰性的GIST病例CD117幾乎全部陽性表達,提示CD117是比CD34更敏感的指標,CD34及CD117的陽性率并不能對判斷間質瘤的良、惡性起決定作用。但也有報導CD34在鑒別中間性及惡性GIST方面較CD117更為敏感[7]。本組病例SMA, S-100只在惡性,潛在惡性病例中散在表達而良性無一例表達(見表1),提示SMA,S-100免疫表型可作為鑒別GIST良、惡性參考指標,即間質瘤向平滑肌或神經分化多惡性度高。

參 考 文 獻

[1]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Am J SurgPathol,1983,7(6):507-519.

[2] Lewin KJ,Riddell RH,Weinstein WM,eds.GastrointestinalpathologyandItsClinicalImplications.NewYork:Igaku-Shoin,1992:284-341.

[3] Kindblom LG,Remotti HE,Aldenborg F,et al.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 show phenol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stitiall cells of Cajal.Am J Pathol,1998,152(5):1259-1269.

[4] 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VirchowsArch,2001,438(1):1-12.

[5] VannucchiMG.Receptors i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dentification and possible physiological roles.MicrosdRes Tech,1999,47(5):325-335.

篇10

[關鍵詞] 免疫組織化學;腫瘤;腫瘤分子;靶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b)-0188-03

Immunohistochemical clinical pathological application and tumor molecular significance

GUAN Lei

Department of Pathology,Jiangdu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200,China

[Abstract] Medical technology is changing rapidly,in the 197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ology,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is developed in pathology,IHC brings people from the traditional pathological histology (morphology) into protein levels (qualitative and positioning of antigen and antibody) and it is widely applied increasingly in modern pathological diagnosis,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diagnosis of tumor,tumor classification,prognosis estimation,and expand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diseases and tumor formation,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research.Recent molecula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umor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argeted therapy becoms a ho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Immunohistochemistry;Tumor;Tumor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利用免疫學基本原理,即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標記顯色劑的抗體和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是免疫學和組織化學相結合而形成的[1]。它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操作比較簡便,能將形態和功能代謝相結合,定性、定位和定量相結合,細胞水平和超微結構水平相結合,基因水平和蛋白質水平檢測相結合,其特點是形態學改變與功能、代謝變化結合起來。分子病理的發展只能是完善補充之,而不能取而代之。對疑難病例的診斷和分型、指導臨床治療、了解腫瘤預后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病理科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持。

1 IHC的一般臨床病理應用

1.1 判斷腫瘤的組織起源及確定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原發部位

如上皮性標記常用HCK (34βE12)、LCK、CK-pan、CK7、CK19、CK20、EMA、CEA、TG、TTF-1等;軟組織標記常用Vimentin、Desmin、SMA、MyoD1、CD31、CD34、CR等;神經組織標記常用GFAP、NF、S-100、CgA、SY、NSE、MBP等;對于某些轉移性腺癌可以通過CK7、CK20、TTF-1、CA125、CA15-3、E-Cadherin等來確定癌的來源。

1.2 確定腫瘤及分期

腫瘤相關抗原有利于臨床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常用的有AFP、CEA、CA15-3、CA19-9、CA125、Melan-A、HMB45等。判斷腫瘤是原位或浸潤,有無血管、淋巴管或神經侵犯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如用層粘連蛋白(laminin)和Ⅳ型膠原抗體(collagen Ⅳ)可以顯示基底膜受損破壞情況,用于區分原位癌和浸潤癌。有研究發現,IHC檢測胃癌標本的CD34、D2-40有助于判別血管浸潤和淋巴結轉移[2]。

1.3 判斷腫瘤良惡性以及淋巴瘤的分型

如用免疫球蛋白(Ig)的輕鏈抗體檢測B淋巴細胞增生的單克隆或多克隆性來區別是腫瘤性增生還是反應性增生。淋巴系統、髓系統的細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階段和外周淋巴細胞活化的過程中細胞表達的抗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各種惡性淋巴瘤和白血病也可通過IHC檢測腫瘤細胞所表達的抗原來診斷與鑒別診斷[3]。通常采用CD3、CD45RO、CD43、CD20、CD79a、CD10、Bcl-2等,一組抗體有時作幾個T系及幾個B系,IHC幾乎已成為常規開展的工作項目。

1.4 發現微小轉移灶

常規病理組織學方法要在一個組織中認出單個轉移性腫瘤或幾個瘤細胞是困難的,采用IHC則有助于發現微小轉移灶,如胃黏膜活檢中的印戒細胞癌,淋巴結內極少轉移性瘤細胞的尋找,骨髓內個別轉移性瘤細胞的認定等,使微小癌、微小轉移灶(淋巴結及骨髓)、甚至不易察覺的病變得以確診,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包括手術范圍的確定等。

1.5 檢測腫瘤增殖活性

腫瘤增殖活性的高低直接影響臨床治療與預后,用IHC檢測增殖細胞抗原(PCNA)、Ki-67最為簡便、可靠。標記指數高者常淋巴結轉移率高,無瘤緩解期和存活時間短,預后不良。Ki-67高表達與乳腺癌的ER陰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高級別及淋巴結轉移相關,是其重要的預后與預測標記[4-5]。其他預后指標如p53、Bcl-2等也常應用于臨床。

1.6 診斷感染性疾病

可以識別組織切片中的病原體而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6]。IHC應用特異性抗體檢測結核分枝桿菌、幽門螺桿菌、梅毒螺旋體、乙型肝炎病毒(HBV)、巨細胞病毒(CMV)、人狀瘤病毒(HPV)、皰疹病毒(HSV)等,這樣病理醫生就可以在病毒感染導致的可識別的細胞形態病理改變之前或病毒培養結果之前明確發現病原體抗原的部位及定量。

2 幾種常見癌基因檢測及腫瘤分子靶向治療

2.1 HER-2

HER-2基因位于17號染色體q12~q21,是具有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屬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具有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增強侵襲力及抑制細胞凋亡的作用,HER-2受體蛋白介導的信號轉導有RAS/RAF/MEK/ERK途徑和PI3K/PIP2/PIP3/PDK1/AKT途徑[7]。20%~30%的乳腺癌患者有HER-2的擴增和蛋白過表達,其陽性與乳腺癌分級和淋巴結轉移正相關,提示預后差。HER-2基因高擴增與ER、PR陰性表達相關,對內分泌治療的反應差及生存率低[8]。近年來一種新型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曲妥珠單抗,已被成功應用于治療HER-2基因擴增或過表達伴或不伴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臨床最常用的HER-2基因檢測方法是IHC和熒光原位雜交(FISH),IHC操作簡便、價格低廉,與FISH符合率高,HER-2蛋白高強度表達(3+)與基因擴增有極好的一致性,而中等強度表達(2+)必須進一步行FISH法基因檢測,IHC可用作臨床治療是否應用曲妥珠單抗的初篩[9]。

2.2 拓撲異構酶Ⅱ(TOP2)A

與HER-2基因相鄰,參與DNA的重組、修復、轉錄與復制過程,可促進癌發生。TOP2A的異常分為擴增與缺失。三陰性乳腺癌(TNBC)預后差、缺少特異治療,TOP2A蛋白過表達可見于TNBC,它是細胞內蒽環類藥物治療的靶點,蒽環類藥物給TNBC患者帶來福音[10-11]。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尚未建立可靠的診斷和預后的標志物,用IHC法檢測胃癌組織樣本中HER-2和TOP2A的表達均高于癌旁正常胃組織,與胃癌的發生、發展、遠處轉移和腫瘤分期相關,但兩者表達無相關性,HER-2與胃癌的淋巴結轉移相關,TOP2A與胃癌的浸潤深度相關,它們可作為評價胃癌患者預后的有用標記[12]。

2.3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EGFR是HER家族成員之一,其高表達與腫瘤細胞的增殖、血管生成以及轉移相關。在全球范圍內,肺癌是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80%,存在EGFR的異常高表達,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gefitinib 或erlotinib)單藥治療NSCLC,可增加患者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特別是不吸煙、腺癌和EGFR基因突變患者[13]。用IHC方法分析肺癌組織中EGFR突變蛋白,觀察染色腫瘤細胞的比例和染色的深度,以此標準量化NSCLC 患者EGFR突變陽性,并可用以預測EGFR- TKIs的治療效應[14]。

2.4 p53

p53位于人類第17號染色體短臂上(17p13.1),是一種抑癌基因,在腫瘤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野生型p53為細胞周期調節蛋白,當DNA或染色體損傷嚴重時,觸發凋亡機制,抑制細胞增殖,而突變型p53則具有致癌活性,與許多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5],具有泛瘤性。p53突變率高的乳腺癌細胞增殖活力強、分化差、惡性度高和淋巴結轉移率高,用IHC檢測p53蛋白表達,可作為評判乳腺癌生物學行為的一個獨立因素。近來報道[16]利用二氧化硅納米顆粒的p53基因治療,對人乳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效應。不斷增加對p53調節機制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新藥的研究,以期在癌癥發展時通過重新激活p53的療法讓患者獲益[17]。研究發現在24例NSCLC患者體內注射rAd-p53并聯合順鉑治療,17例患者達到病情穩定,提高了生活質量并延緩了病情發展[18]。

2.5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

棘皮動物微管相關類蛋白4(EML4)與ALK融合基因存在于3%~5%的NSCLC,EML4-ALK融合基因激活了ALK酪氨酸激酶,引發凋亡抑制和促進腫瘤細胞增殖,ALK融合基因作為NSCLC一個特殊的分子類型,該患者具有獨特的臨床特點,諸如肺腺癌、從不吸煙或少吸煙、通常與EGFR突變不同時存在。IHC法檢測ALK基因重排靈敏度、特異度及可重復性均佳,個別檢測結果不確定可結合FISH和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法[19-20]。Crizotimib是一種新型靶向抗癌藥,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用于ALK陽性的晚期NSCLC效果明顯,能改善腫瘤患者癥狀、延長患者的PFS,且毒性低,患者耐受性較好,受到臨床關注[21-22]。

3 結語

石蠟切片是制作標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IHC首選之,對組織形態保存好,能連續切片,便于各種染色觀察,還能長期存檔,供回顧性研究,但甲醛固定法封閉了細胞內部分抗原決定簇以及蛋白發生交聯使抗原決定簇隱蔽,因此IHC首先要行抗原修復或暴露,還強調做好組織前期的處理以及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避免假陽性和假陰性,嚴格做好IHC質量控制,才能得到可靠的IHC染色[23]。IHC便于在大部分基層醫院開展,滿足基層患者疾病診治的需求,提高了病理診斷的水平。

在常規腫瘤病理診斷中,大約10%的腫瘤診斷是疑難的,隨著IHC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特異性抗體的涌現,使越來越多的疑難腫瘤得以明確診斷。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腫瘤的鑒別診斷時,準確率可達50%~75%。

正如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面性,IHC亦如此。迄今為止特異性單抗比較少,目前沒有一種抗體只對其相應的組織或細胞是絕對特異的,病理醫生選擇抗體及判斷結果都要客觀謹慎地以HE形態為依據,這是一個重要原則,IHC結果判斷的正確性和可靠性體現病理醫技人員的綜合水平。

隨著分子病理學的發展,靶向治療在腫瘤治療中有了很大進展[24-25],為一些細胞毒類藥物療效不佳的惡性腫瘤患者帶來了希望,選擇合適個體化治療的藥物正成為一種發展方向和趨勢,IHC則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媛,鄭文嶺,馬文麗.基因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進展[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3,33(1):15-18.

[2] Gresta LT,Rodrigues-Júnior IA,de Castro LP,et al.Assessment of vascular invasion in gastric cancer:a comparative stud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24):3761-3769.

[3] Naz E,Mirza T,Danish F.Clinico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subgroup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1,12(12):3335-3339.

[4] Kilickap S,Kava Y,Yucel B,et al.Higher Ki67 expression is associates with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shorter survival in breast cancer[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4,15(3):1381-1385.

[5] Yerushalmi R,Woods R,Ravdin PM,et al.Ki67 in breast cancer: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potential[J].Lancet Oncol,2010,11(2):174-183.

[6] 吳秉銓,劉彥仿.免疫組化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76-483.

[7] 舒文斌,曹家慶.HER-2在胃癌中的新進展[J].生命科學,2013,25(3):324-328.

[8] Fan Y,Guan Y,Zhao WH,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with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receptor negative and HER-2 overexpression[J].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08,30(12):917-920.

[9] Sui W,Ou M,Chen J,et parison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ssessment for Her-2 status in breast cancer[J].World J Surg Oncol,2009,7:83.

[10] Gennari A,Pronzato P.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nthracyclines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patient selection considerations[J].Clin Breast Cancer,2008,8 (Suppl 4):S179-S183.

[11] Mrkli■ I,Pogoreli■ Z,Capkun V,et al.Expression of topoisomerase II-α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2014,22(3):182-187.

[12] Liu HQ,Zhang SL,Song S.HER-2/neu and TOPⅡa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 reflect disease severity[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2, 59(116):1290-1293.

[13] Yang X,Yang K,Kuang K.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GFR inhibitor mon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Curr Oncol Rep,2014,16(6):390.

[14] Zhao J,Wang X,Xue L,et al.The use of mutation-specific antibodies in predicting the effect of EGFR-TKI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4,140(5):849-857.

[15] Bykov VJ,Wiman KG.Mutant p53 reactivation by small molecules makes its way to the clinic[J].FEBS Lett,2014,588(16):2622-2627.

[16] Rejeeth C,Kannan S.p53 gene therapy of human breast carcinama:using a transferrin-modified silica nanoparticles[J].Breast Cancer,2014.[Epub ahead of print]

[17] Meulmeester E,Jochemsen AG.p53:a guide to apotosis[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08,8(2):87-97.

[18] Guan YS,Liu Y,Zou Q,et al.Adenovirus-mediated wild-type p53 gene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for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one year follow-up[J].J Zhejiang Univ Sci B,2009,10(5):331-340.

[19] Demidova I,Barinov A,Savelov N,et al.Immunohistochemistry,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and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gene rearrangement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methodologic pitfalls[J].Arch Pathol Lab Med,2014, 138(6):794-802.

[20] Zhu X,Li H,Cao B,et al.The research of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LK positive lung cancer in 525 patients and the discussion of detection methods[J].Zhongguo Fei Ai Za Zhi, 2014,17(3):226-232.

[21] O'Bryant CL,Wenger SD,Kim M,et al.Crizotinib:a new treatment option for ALK-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n Pharmacother,2013,47(2):189-197.

[22] Gridelli C,Peters S,Sqambato A,et al.ALK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SCLC[J].Cancer Treat Rev,2014,40(2):300-306.

[23] 馬恒輝,周曉軍.如何提高組織處理的技術水平[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4):415-418.

[24] Forde PM,Ettinqer DS.Targeted 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past, present and future[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13,13(6):7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