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驗范文

時間:2023-04-04 20:3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測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企業通常是依據“面談”來檢視一個人的專業、個性是否適合,但“面談”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局限。故而現在一些企業開始引入心理測驗來輔助面談不足或面談的盲點

心理測驗是指對心理特質進行測量時所使用的工具,有時也稱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組精心設計的測試題目或項目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組標準化的行為樣本,通過對這組行為反應進行觀察分析,測驗者就可以對引起行為的心理活動做出推論和解釋。

心理測驗測量的對象是心理特質。心理特質指的是使個人對于較廣泛的一類情景穩定地做出同一反應的心理特點,它是建立在對人類大量相似行為進行觀察的基礎之上的一種科學構想,是心理學家用以描述或解釋行為的工具,不是客觀事物。如求職動機、推理能力、自信心和情緒穩定性等等都是心理特質。心理測驗對心理特質的測量是一種間接測量,因為心理特質作為一種科學構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觀察到,只能從行為樣例中推理得出。

常模

一個心理測驗的選擇,常模(Norm)的適合性是重要考量。常模是指一群人測驗的分布情形。這一群人到底指“哪一群”很重要。因為一個人做完測驗后,它的分數要經過常模比較后才具有意義的。例如:一個人答100題數學題,對了70題,那么他的成績是屬于優良、普通還是不及格,就看與誰比較了,與小學生還是大學生比,其結果其意義截然不同。

企業常模

篇2

關鍵詞 心理測驗 信度 提高策略

1信度

1.1信度的定義及分類

信度:試紙測量結果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程度。例如:王老師以成就測驗對其班上的同學進行測量,即每一個學生在不同時間所得的分數的一致性如何,或是同樣的學生在兩個不同題目的的等值測驗上得分的一致性如何,這兩種情況是信度所要考慮的最主要的問題。在測量理論中,信度被定義為:一組測驗分數的真變異數與總變異數的比率。即

ST代表真分數的變異,sy代表總變異數

一般情況下,標準化或者成績測驗的信度應在0.90以上,人格測驗的信度應在0.80以上,教師自編學績測驗的新都能達到0.60以上,就應認為是較高信度的測驗了。

由于信度是一個理論上構想的概念,在實際應用時,通常以同一樣本所得的兩組資料的相關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而測驗分住的誤差來源是多樣的,所以信度的估計方法也是多樣的。主要有:

(1)重測信度,是指用同一個量表對同一祖輩是實測兩次做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該信度能表示兩次測驗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驗分數的穩定程度。

(2)復本信度,指的是兩個平行測驗測量同一批被試做的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停一批被試在兩個不同復本測驗上所得分數的斯皮爾積差相關系數。

(3)分半信度,是指將一個測驗分成對等的兩半后,所有被試在這兩半上所得分數的相關。

(4)同質性信度,也叫內部一致性系數,它是指測驗內部所有題目間的一致性程度。

(5)評分者信度指的是多個評分者給同一批人的答卷評分的一致性程度。

1.2影響信度的因素

(1)被試因素,被試的各種除分組設計之外的差異都有可能造成測驗的信度不高,就像測試智商測驗,背時的原有的認知水平,年齡,受教育程度,情緒都有可能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2)主試因素,主試作為心理測試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安指導語施測,或者實驗者效應的出現都會影響測驗的結果。

(3)施測情境因素,測驗的場所對測驗的結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周圍環境上,同樣進行智商測驗,在安靜的環境中和嘈雜的環境中的結果應該是存在顯著性差異的。

(4)測量工具因素,測量工具對測驗結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試題的數量。題目越多,信度越高。②測驗的難度,難度過大的題目除了會降低分數的變異,還有可能引起猜測③試題的同質性程度,當一個測驗的同質性題目過多的時候,所要測量這一特質被測量到的幾率就會越大。信度就會增加。

(5)兩次施測的時間間隔。在計算重測信度和穩定性時,兩次測驗間隔的時間越短,其信度值越大。

1.3提高信度的常用辦法

(1)適當增加測驗題目長度。測驗長度是指測驗題目的多少。測驗題量增加,信度也隨著增加。首先測驗的題目越多,選取題目的隨機誤差就越小,有一個英語拼寫測驗,假設學生學過1000個單詞。如果測驗只要求學生拼寫一個單詞,那么拼對的學生得滿分,拼錯的學生得零分。這個測驗的信度自然低下。同時測驗越長,分數受猜測的影響就越小。測驗長度與信度的關系,可用斯皮爾曼――布朗公式的通式表示。測驗信度的起始值越小,由增加長度而提高的信度數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因素分析和鑒別力分析。測驗的信度依賴于所有項目測量的同一種特質,盡管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設想,但往往不能完全實現,往往會存在一些項目并不是測量同一種特質的,這些項目的存在會降低測驗的信度,所以做好因素分析,如果一些項目在這一因素上沒有負荷就可以考慮刪除。

(3)控制測驗項目的難度,測驗的難度與信度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然而,當測驗分數范圍縮小時,信度將降低。因此,如果測驗太難,大部分學生得高低分;測驗太易,大部分學生得高分。這兩種情況都會減少分數分布范圍而降低,因此信度編制測驗的時候應使測驗所有試題的難度接近正態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4)選取恰當的被試團體,提高測驗在各同質上較強的亞團體上的信度。由于所有的被試團體的平均水平和內部差異情況均會影響測驗信度,所以在檢驗測量的信度時,一定要根據測驗使用目的選擇被試。

(5)主試嚴格控制試驗程序,測驗的過程中如果嚴格控制實驗的程序,可以減少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6)避免計分過程中的錯誤,計分中的錯誤也能影響測驗的信度。有測量就有誤差,教育與心理測驗是一種間接測量,因此一個人的測驗分數可能比真分數高,也可能比真分數低或者剛好相等,剛剛好的時候就是我們理想的信度值。

從對校標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和心理測量學者們關于效度的看法越來越謹慎,這是由測量的對象――人的特點所決定的。人具有生命,具有個性和能動性!由于人的復雜性,教育和心理測量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人們的設想,遠遠比對于長度、重量、溫度、電子運動、火箭速度、星球運行軌道等物理現象的測量復雜得多。這是教育和心理測量學者們關于考試效度的看法越來越謹慎的內在原因。

參考文獻

[1] 謝小慶.測驗效度概念的新發[J].考試研究2013,3(38).56-65.

[2] 鄭日昌.心理測量與測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陳希鎮.教育與心理測驗中的信度研究[J].統計研究1996,3,69-75.

篇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30

隨著世界信息一體化,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在競爭中生存并持續良性的發展除了經濟因素更需要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人才隊伍。這就需要不斷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資源管理歸根結底是管理人的活動,運用心理測驗工具可以輔助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培養體系。

?奈頤塹某鏨?開始,測驗已無處不在。醫生查看我們的脈搏和血液,是一種生理機能的測驗,讀書時學校組織的考試是對我們知識技能的測驗,工作后招聘方對我們的面試,是對我們工作技能的測驗。從小到大,我們經歷著無數的測驗。心理測驗是通過測量工具或技術,量化行為,幫助我們更深層次的理解并預測行為。人類的行為可分為多種類型,有些是外在顯現的,還有一些隱秘的。合理的運用能力模型和測評工具,能衡量甄別員工深層人格特質、行為習慣等無法短時間內觀察到的特質,為人才選拔提供參考依據。

1心理測驗的發展歷程

1.1我國古代心理測量思想的發展

我國有顧問記載的最早的測量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所蘊含的陰陽觀念,對中國古代的心理測量乃至心理學思想的產生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后來的古代思想家采用陰陽之道來解釋人的心理活動。代表性的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將人的智力分為上、中、下三類,近似于現代心理學家將人的智力分為“低常”、“正常”、“超常”,雖然這一主張缺乏科學的論證依據,但是對后面的心理測量具有重要的思想意義。

1.2近代心理測量的萌芽

1987年馮特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心理學的誕生,馮特的心理實驗目標就是研究人類的行為趨勢,關注的是人類行為的共同點。后來英國的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高爾頓在馮特的心理實驗基礎上開創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嘗試了心理調查量表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首次應用。而另一位心理學家卡特爾則對心理測量做出更為突出的貢獻。卡特爾結合了他的老師馮特的實驗心理學與心理測驗,開創了美國心里測量學的先河。

1.3現代心理測量的蓬勃發展

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家比納發表了包含30個項目的智力測量量表,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心理測驗。后來心理學家們又編寫了各式各樣的量表,比如明尼蘇達個性調查表,羅夏克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桑代克測驗量表。歷經幾代心理學家的不斷摸索,心理測量學不斷的發展成熟。

2心理測驗的分類及常用工具

心理測驗一般分為人格測驗、職業興趣測驗、情境測驗、智力測驗等。而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常用到的測驗有人格測評、職業興趣測驗、情境測驗。

2.1人格測評

人格指是指人類內在的,與生俱來的生理特質,所以在心理學中人格也被稱為特質。人格理論最早起源于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卡特爾。奧爾波特認為特質分為兩類:常見特質和個人特質。常見特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常見,是群體性特質;個人特質是指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特質。個人特質又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征,次要特質。首要特質是最典型的特質,無時無刻伴隨著人的行為傾向。中心特質是構成個人獨特性的重要特征,也叫核心特質。奧爾波特認為每個人大約是5-10個中心特征,例如果敢、善良、憂郁;次要特質是在一般情況下往往不會表現出來,通常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不同的人格特質造成人們做事的不同風格。有的人做事嚴謹,有的人則做事馬虎,有的人遇事敢于果敢的判斷并付諸行動,有的人則遇事優柔寡斷。不同的做事風格帶來不同的工作業績。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發揮自己的能力給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而科學的人格測驗可以有效的辨別人們的特質及處事風格,為合理配置人力資提供依據。

大五人格測試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常用的人格測驗工具。近十年來,大五人格模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被許多研究所證實和支持,也被眾多的人力資源管理者認為是人格測試的最好模型。

心理學家諾曼在20世紀8年底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型,后來被廣泛的應用和深入的研究。所謂的“大五”指的人格五因素,即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這五大人格因素中神經質主要指負面情緒,例如焦慮、害羞、憂郁、憤怒等。外向性指的熱情、開朗,有活力,擅長社交,勇于冒險。開放性指對經驗持有樂于接受,積極探究的態度。宜人性指利他、信任他人,謙虛溫和。盡責性指勇于承擔責任、自律謹慎。心理學家認為人格與人們從事的職業類型及工作中的業績緊密相關。大五人格測驗可以是人力資源招聘與選拔環節的預測支撐。例如具有宜人性、外向性的人更適合從事行政事務性的工作,具有盡責性的人更適合管理類的工作。而團隊的領導者則需要具有積極地情緒,敢于在關鍵時刻做決策。

2.2職業興趣測驗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尤其是新生代員工的大量涌入,他們身上帶有明顯的群體特征:學習能力強、規則感低、心理素質普遍較差。根據職業興趣測試的結果結合這批年新生代的心理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招聘、培訓方案變得越來越重要。

MBTI理論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邁爾斯。她們認為一個人的個性可以從四個維度、八個方向進行分析,其中兩兩組合,可以組合成16種人格類型。MBTI理論被廣泛的應用于人才選拔、沖突管理訓練、人際溝通訓練,職業生涯發展等領域。MBTI職業興趣測試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主要用于了解受測者的行事風格、性格特點、職業適應性等,從而為選拔和培訓提供合理建議。

2.3情景測驗

情景測驗又稱為評價中心法,起源于世界大戰中美國情報局心理專家在選拔管理人員中使用的方法。戰后被廣泛用于企業挑選管理人員。情境測驗是通過情景模擬來選拔人才,這種情景是事先設置好的特定的場景,由被測試者模擬,專家和人力資源管理者針對被測試者在模擬的環境下的行為表現進行記錄、評價。常見的情景測驗有公文筐測試、無領導小組討論。公文筐測試指交給被測試者一堆文件,要求其在限定的時間內處理完畢。這些文件都是某職位日常需要處理的文件,被測試者要像處于該職位的人員一樣,認真閱讀文件,做出處理,并且解釋原因。無領導小組討論指把被測試者分為一個小組,給他們一些材料或者任務并要求討論后提供解決措施。評價者通過觀察小組成員的表現,判斷及領導能力如何。

情境測驗在人力資源管理的選拔階段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以較為全面和真實的測試面試者的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但是因為測評的結果往往較為主觀,需要考評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觀察能力。

3心理測驗應用中的問題及建議

人力資源管理的本質是管人,人類的智力、情緒、人格等都是抽象的概念,我們既看不著也摸不著,但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量技術可以將這些指標量化,這就是心理測量技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意義。但是心理測驗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3.1測驗結果的保密性

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對應聘者或者員工進行心理測驗后是否需要張榜公布?公布后是否侵犯了應聘者的隱私?在很多企業中對于心理測量尚未制定嚴格的保密制度,有的甚至在測評后將結果張榜公布,以顯示測評的公平公正。一般來說心理測驗的結果應該是要保密的,不得私自外泄。不僅測量結果保密,測量中相關材料也需要統一保管,不能隨意擴散。

3.2測驗者的技能要求

心理測驗屬于專業的測評工具,需要測評者具備較高的技能,否則不僅會影響測評過程,更為影響測評結果的判斷,而在我國心理學尚處于發展階段,很多管理人員尚不具備心理學知識儲備,使心理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大大降低。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員不僅要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更要掌握心理測驗的標準,使測驗結果盡量標準化、客觀化。

篇4

論文摘要:近幾年,心理測驗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這一做法無論是對學校、學生,還是就業單位、人事部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介紹了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中較為常見的一些心理測驗。對當前就業指導工作心理測驗的應用提出了質疑,并就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對未來的工作進行了展望。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心理測驗就已被美國的職業心理學家應用于學校的職業指導工作中,用來測量學生的智力、能力、興趣和個性特征.并將其結果作為對學生評價的科學依據。幫助他們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在我國,心理測驗在學校職業指導中的應用并不算晚。早在民國時期的中華教育社就曾嘗試使用.但始終因為時代或觀念的原因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轉型、就業政策的變化,心理測驗作為一種科學的測量手段.越來越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心理測驗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意義

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心理測驗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突現,無論是對學校、學生,還是就業單位、人事部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對于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來說。心理測驗是確保科學指導的一種科學、有效的工具。當前高校進行就業指導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個體的能力和心理素質與某種職業工作或專業學習相適應.減少不必要的工作損耗。心理測驗是一種能夠相對客觀了解人們的心理素質的科學手段。就業指導可以以心理測驗的結果為基礎.通過心理測驗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最終達到就業指導的目的。

另一方面.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心理測驗是了解自我、專業定向和職業選擇的客觀依據。此外。對于就業單位和人事部門來說.心理測驗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應用也是一件值得推廣的工作。在國外.很多企業都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測驗結果作為考評人員、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

由此可見。心理測驗對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具有日益凸現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越來越多的心理測驗被應用于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中。

二、我國高校就業指導中常用的心理測驗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較為常用的心理測驗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即職業興趣測驗、一般能力測驗和個性測驗。

1.職業興趣測驗

職業興趣是指人們對某種職業或專業持有的積極的態度和趨向。如果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或專業感興趣,他就會在這種職業或專業的學習、培訓和具體的工作中表現出積極投入、不斷努力的精神面貌.從而創造性地工作。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就。反之。即使這個人非常聰明能干.如果較少產生積極主動的工作熱情.那么很少會在工作中有所建樹。可見,職業興趣對于人的工作學習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會對個體的職業或專業選擇產生影響。常用的職業興趣測驗有庫特爾職業興趣量表(OlS)、斯特朗一卡姆貝爾興趣記錄(SCII)和霍蘭的“自我指導探索”(SDS)等。

2.一般能力測驗

不同的職業和專業對人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對于人的一般能力傾向的測驗就是要考察個體的能力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能力測驗的分數對于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和今后能否獲得職業成功都具有重要的預測意義。目前我國有些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常用美國就業服務社編制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ATB)。

3.個性測驗

不同職業和專業除了需要個體具備相應的一般能力之外,還對個體的個性特點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像服務性行業就需要從業者具有細心、隨和的個性特點,而像IT業的軟件開發工作就需要敢于挑戰、不斷進取、富有創造性的個性。因此,個性測驗也是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常用的一種心理測驗。具體的量表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卡特爾16PF人格測驗”等。

三、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應用心理測驗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實踐經驗,心理測驗的使用改變了以往就業指導缺乏相應科學指導的局面,幫助了一大批高校學生完成了自己的職業選擇和專業定向活動,但在獲得了一定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有待于進一步的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是心理測驗的質量問題。信度和效度是衡量心理測驗質量好壞的兩項指標。信度主要是指同一被試在測驗中分數的穩定性,代表了測驗的可信程度。效度則是指測驗的有效性程度,即測驗能夠準確地測量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并不是已有的心理測驗都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測量中要考慮到測量工具的誤差、測驗的對象性以及文化差異。

二是如何看待心理測驗的結果問題。運用心理測驗對學生進行大范圍測查只是了解學生的職業興趣、能力和個性概況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我們不能將心理測驗的結果視為唯一、正確、不變的“真理”,“一切從心理測驗的結果出發”。因為這其中除了心理測驗的質量問題。還存在著一個操作的問題,即在測驗過程中,主測人員和被測學生的操作不當,以及二者之問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測驗的結果的有效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能僅僅依靠心理測驗,還應當在心理測驗結果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和訪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予以具體指導。

三是如何根據心理測驗結果進行就業指導的問題。現在很多高校都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開展了心理測驗工作,但多半測驗結果卻不了了之,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反饋,更談不上相應的指導了。就業指導不同于心理咨詢.是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向被指導者提出具體建議的。要讓他們知道測驗的情況,然后由他自己決定未來的方向。對于測驗結果不能亂解釋。有些指導人員缺乏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又不認真閱讀測驗指導手冊,完全憑借自己的經驗對結果進行解釋,這是絕對不科學的。另外,職業指導人員在工作中還應該注意測驗結果和指導建議的個人保密性。

四是時間安排的問題。許多學校往往是“臨時抱佛腳”。心理測驗只面向馬上要離開學校的畢業生。而通常效果都不會太好。正常的時間安排應當盡量前提,最好是放在大一的下學期期末,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更為重要的職業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職業咨詢活動,也方便學生本人在以后的時間里對自己的專業學習和職業定向進行調整。

四、對未來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目前,心理測驗作為一種就業的輔助手段,已在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在具體實踐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也引起了廣大就業指導者的重視。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在某種程度上對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挑戰。

篇5

【關鍵詞】 神經心理測驗;信度;效度;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12-0865-05

許多非癡呆類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等都被證明存在認知損害。近年來,盡管我國引進的認知評定工具較多,但有些過于復雜,耗時長,難度大,患者不易完成[1];有些雖然簡捷,但對有認知損害但不嚴重的神經精神疾病不敏感[2]。因此,需要引進更適合各種神經精神障礙評估用的認知評定工具。Randolph C于1998年編制了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驗(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該測驗具有快速、有效、敏感、易操作等優點,可重復使用,無明顯的學習效應[3],可用于治療前后的療效評估。目前,在國際上已被廣泛用于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腦梗死和帕金森氏病等的認知評定[4-6]。

國外研究已經證實RBANS的信度、效度、靈敏度良好[3,7-8]。本研究組將RBANS英文原文譯成中文,并分析RBANS中譯本在中國人群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為國內開展多種精神障礙認知評估提供便捷有效的評定工具。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北京市城鄉選取8個村莊和4個城市社區的人口進行調查,采取招募的方式,兼顧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的不同,分別選取一定數量的志愿者。運用臨床使用的癥狀自評量表,排除患有身心疾病的被試,最后,共調查460例正常人,資料完整者451例,其中男性185人(41%),女性266人(59%);年齡在20-70歲之間,平均45±13歲;平均受教育程度9.6±5.3年;居住地為農村253人(56.1%),城鎮198人(43.9%)。所有參與者在了解研究程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評估時間是2007年4月30日到2007年7月31日。

451人全部獨立完成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驗(RBANS)中譯本測驗, 97人同時完成簡易韋氏成人智力和韋氏記憶測驗。間隔12周后選取41人再次進行RBANS 測驗,檢驗重測信度。41人均為男性,年齡28-55歲,平均46±6歲,受教育程度5-11年,平均(8.3±1.9)年。

1.2工具

1.2.1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驗(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3] 包含12個分測驗,可概括成5組神經心理狀態:注意(Attention)、言語(Language)、視覺廣度(Visuospatial/ Constructional)、即刻記憶(Immediate Memory)、延遲記憶(Delayed Memory)。其中,注意反映受試的記憶容量和在視覺與口頭上控制短時程記憶庫呈現信息的能力,得分來自數字廣度和編碼測驗。言語測驗是通過圖畫命名或者回憶已知的素材反映受試言語應答能力,其得分來自圖畫命名和詞語流暢性測驗。視覺廣度反映受試感知空間關系和構建一幅畫的正確的空間拷貝能力,其得分來自圖形復制和線條定位。即刻記憶反映受試在接觸到信息后短時記憶的能力,其得分來自詞匯學習、故事回憶兩個分測驗。延遲記憶反映受試順行性記憶的能力,得分來自詞匯回憶、詞匯再認、故事回憶和圖形回憶。

RBANS量表總分可以對認知功能做總體評價。其中12個分測驗的計分方式如下:詞匯學習是根據受試復述詞匯的數目計分,計分范圍0~40分;故事復述根據受試復述故事的關鍵詞匯的數目計分,計分范圍0~24分;圖形臨摹根據臨摹圖形各部分的正確完整性和位置關系各記一份,計算總分,計分范圍0~20分;線條定位根據正確識別線條的數目計分,計分范圍0~20分;圖畫命名每答對一個記一分,計分范圍0~10分;詞語流暢性測驗根據60秒內說出的水果和蔬菜的數目給分,計分范圍0~40分;數字廣度根據正確重復數字的多少計分,計分范圍0~16分;編碼測驗根據90秒內填對的數字數計分,計分范圍0~89分;詞匯回憶記錄受試回憶出的詞匯數目,根據回憶多少計分,計分范圍0~10分;詞匯再認根據再認詞匯的多少計分,計分范圍0~20分;故事回憶根據回憶起關鍵詞匯的數目計分,計分范圍0~12分;圖形回憶根據回憶出的圖形各部分的正確完整性和位置關系各記一份,計算總分,計分范圍0~20分。完成后,依據美國常模將原始分轉換成量表分。

在本次收集樣本前,對2名醫生進行了一致性培訓。12個分測驗中,僅圖形回憶一項的評定者之間有差異,計算其一致性,Kappa值=0.893。

1.2.2 簡易韋氏成人智力測驗[9] 采用中國修訂韋氏智力量表簡式版,測驗內容包括:知識量表分、相似性量表分、填圖量表分、木塊圖量表分,計算言語記憶商和操作記憶商,再計算出總分。本簡式版的信效度良好[9] 。

1.2.3韋氏記憶測驗[10] 測驗分甲乙兩式,分別由10個分測驗組成:個人經歷、關于時間和空間的定向、數字順序關系、視覺再認、圖片回憶、視覺再生、聯想學習、觸摸測驗、理解記憶和順背和倒背數字。信效度指標俱佳[10]。

測驗選擇在一個安靜的、光線充足的房間內,嚴格按照標準的測驗程序進行。完成RBANS的12個分測驗耗時20~30分鐘。完成簡易韋氏成人智力測驗的時間為10~20分鐘,完成簡易韋氏記憶的時間為10~20分鐘。

1.3 量表的翻譯與回譯

由8人組成的研究小組來負責量表的翻譯、回譯和協調,小組成員都是熟練掌握中英文兩種語言的中國人。由翻譯組(2人)獨立地將量表翻譯成中文,由協調組(2人)將其相互對照并與原版進行比較,找出差距較大的地方,然后對中譯本進行適當修改,形成協調版。然后讓未看過原版量表的回譯組(2人)將中文協調版回譯為西文,再由評論組(2人)對每個人的翻譯、回譯等進行比較并作出建議和修改。在此基礎上形成中文版供測試用。

1.4統計處理

使用SPSS13.0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用Cronbachs α 系數檢驗內部一致性信度,采用Spearman-Broown相關分析計算量表的重測信度、效標效度。用Lisrel 8.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考察結構效度。

2結果

2.1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驗得分情況

全樣本的RBANS總量表分為(82.24±15.15)。各因子中:即刻記憶為(73.5±18.2),視覺廣度為(86.3±16.2),言語功能為(93.0±13.8),注意功能為(85.2±20.6),延遲記憶為(85.7±16.6)。

2.2量表的信度

RBANS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數及間隔12周兩次測量RBANS總分和因子分的相關系數見表1。

2.3 量表的效度

以簡易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和簡易韋氏記憶量表為效標,以判定RBANS在認知功能等方面是否與效標等價。對97例正常被試做了RBANS和簡易韋氏成人智力、韋氏記憶的相關性檢驗,結果見表2。

表2顯示除簡易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的言語得分與RBANS量表的視覺空間因子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 RBANS與簡易韋氏成人智力和韋氏記憶量表總分和各因子分均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正相關。

以Lisrel 8.70軟件對RBANS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擬合函數最小卡方/自由度(χ2 /df)為4.13,相對擬合指數(comparative fit index,CFI)為0.91,非范擬合指數(non-normed fit index,NNFI)為0.93,近似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為0.079。完全標準化解(MI)。見表3。

3 討論

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驗是一個簡明的、由單人操作的測驗,測評神經心理狀態的注意、言語、視覺廣度、即刻記憶和延遲記憶5個方面。本測驗由12個分測驗組成,由經過培訓的檢驗者操作。完成整個測驗一般需時20-30分鐘,適用于20-89歲的成年人。它能快速有效地評估認知功能,還能區別皮層和皮層下癡呆[11],對認知損害測查的廣度和結構與許多神經心理測驗的結果一致[12-14],所有這些特點均表明RBANS是一個有效的臨床評定工具。

由于目前還沒有中國人群的常模資料,因此在原始分轉換成量表分時,采用了美國常模。但是,由于美國人群和中國人群之間在教育水平、文化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致使本測驗所得量表分(82.24±15.15)與美國常模(100±15)差異很大。因此有必要對本量表進行修訂,建立中國人群的常模。

本文RBANS的信度分析結果比較滿意。首先,評定者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是因為本量表除了圖形回憶一個指標可能會受評定者的主觀影響外,其他指標的判分標準比較直觀標準化。并且,圖形回憶這一指標也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93,與Randolph C的結果符合[3]。其次,總量表和即刻記憶、延遲記憶、注意功能三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均高于0.70,只有言語功能和視覺廣度的Cronbach α系數略低(0.684,0.670),與McKay C的研究結果符合[15]。最后,本樣本RBANS的重測信度也比較好,其中,總分的重測信度達到0.90,各因子的重測信度從0.53到0.80不等,這與國外的結果一致[8,16-17] 。本研究的局限是重測人群全部為男性,但是,目前并沒有關于RBANS得分在性別方面差異的報道。

RBANS的效度分析結果也較滿意。從內容效度來看,RBANS的內容和形式在本質上與某些使用頻率很高的臨床測驗工具的任務、內容相似,如WAIS、WMS、波士頓命名實驗(BNT)[18],以及詞語流暢性測驗。從效標效度來看,在RBANS量表中,除了視覺空間與簡易韋氏成人智力測驗的言語分無相關外,RBANS總分和因子分與簡易韋氏成人智力總分和因子分、簡易韋氏記憶總分和因子分之間均有明確的相關關系,其中RBANS總分與簡易韋氏成人智力總分和簡易韋氏記憶總分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528、0.563,呈中度相關。而國外的同類研究比較了RBANS和WAIS-III,WMS-III、CVLT-II(The California Verbal Learning Test-Second Edition)、BVRT(the 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Fourth Edition)、MAE Visual(the Multilingual Aphasia Examination Visual Naming subtest)、COWAT(the Controlled OralWord Association Test)的相關后,發現RBANS和WAIS-III,WMS-III 、CVLT-II、BVRT 、MAE 、COWAT在總分或因子分之間呈高度相關,相關系數(0.38~0.83)[15,17,19]。本研究的相關系數偏低一些,這可能是因為目前國內使用的簡易韋氏成人智力和簡易韋氏記憶版本較低有關。

Lisrel驗證因素分析方法認為,當χ2 /df(擬和函數最小值卡方/自由度) 0. 90、非范擬和指數(NNFI) >0. 90、近似均方根誤差(RMSEA) < 0. 08、完全標準化解(M I) > 0. 40時,被驗證模型結構合理[20] 。其中,前三者是評價被測模型結構與真實結構擬和近似程度的指標,M I相當于因子負荷,指每一個條目對所屬因子的貢獻程度。本研究中前3項指標符合要求,M I值顯示:有十一個條目符合要求,只有線條定位一個條目的MI值為0.38。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被試剛開始做線條定位測驗時,只注意兩條線條間的角度而忽視兩線條的位置。這需要對量表進行改進,讓被試充分理解題目要求。由于Lisrel驗證性因素分析僅僅是一種統計方法,MI

總之,本文初步驗證了RBANS在中國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并認為RBANS的信度和效度基本上是良好的,可以作為認知功能損害的篩查工具。雖然RBANS僅能提供認知的幾個重要方面的測查。但是,由于其簡捷、快速、有效,對于那些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神經精神疾病病人比較適用。這樣的工具適合一些臨床和科研,但不能代替廣泛的神經心理測驗。對于廣泛的神經心理測驗,還需要引進WAIS-IV等較新的測驗。此外,對于RBANS 的常模建立需要按照人口統計學資料進一步收集樣本。同時,RBANS在神經精神疾病病人的使用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擴大研究。

參考文獻

[1]Putnam SH,Deluca JW. The TCN professional practice survey: Part I: General practices of neuropsychologists in Primary employment and private practice settings[J]. ClinNeuropsychol,1990,4:199-243.

[2]Feher EP,Mahurin RK,Doody RS,et al.Establishing the limits of the mini-mental state[J].Arch Neurol,1992,49(1):87-92.

[3]Randolph C.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 [M].San Antonio,TX: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1998.

[4]Duff K,Beglinger LJ,Kettmann JD,et al. Pre-and post-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in a young adult: a case study examin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 [J]. Appl Neuropsychol,2006,13(3):194-200.

[5]Dickerson F,Boronow JJ,Stallings C,et 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n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J]. Psychiatry Res,2004 ,129(1):45-53.

[6]Beatty WW,Ryder KA,Gontkovsky ST,et al: Analyzing the subcortical dementia syndrome of Parkinson's disease using the RBANS[J]. 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3 ,18(5):509-20.

[7]Weber B.RBANS has reasonabl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n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2002 ,159(5):838-44.

[8]Wilk CM,Gold JM,Bartko JJ,et al. Test-retest stability of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in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2002 ,159(5):838-44.

[9]龔耀先,林傳鼎,張厚粲,等.中國修訂韋氏智力量表簡式手冊[M].長沙:湖南醫學院,1986:9.

[10]龔耀先,江達威,鄧君林,等.修訂韋氏記憶量表手冊[M]. 長沙:湖南醫科大學,1989:2.

[11]Gontkovsky ST,Mold JW,Beatty WW. Age and educational influences on RBANS index scores in a nondemented geriatric sample[J]. Clin Neuropsychol,2002 ,16(3):258-63.

[12]Saykin AJ,Shtasel DL,Gur RE,et al.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neuroleptic naiv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124-131.

[13]Braff DL,Heaton R,Kuck P,et al. The generalized pattern of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with heterogeneous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results[J]. 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891-898.

[14]Goldberg TE,Ragland D,Torrey EF,et al.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 of monozygotic twins discordant for schizophrenia[J]. Arch Gen Psychiatry,1990,47:1066-1072.

[15]McKay C,Casey JE,Wertheimer J,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BANS in a traumatic brain injured sample[J]. 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7,22(1):91-98.

[16]DuffK,Beglinger LJ,Schoenberg MR,et al. Test-retest stability and practice effects of the RBANS in a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sample[J]. 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5,27(5):565-575.

[17]Gold JM,Queern C,Iannone VN,et al.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as a screening test in schizophrenia I: sensitivity,reliability,and validity[J]. Am J Psychiatry,1999 ,156(12):1944-1950.

[18]Kaplan E,Goodglass H,Weintraub S. The Boston Naming Test. 2nd ed. Philadelphia: Lea &Febiger,1983.

[19]Hobart MP,Goldberg R,Bartko JJ,et al.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as a screening test in schizophrenia,II: convergent/discriminant validity and diagnostic group comparisons[J]. Am J Psychiatry,1999 ,156(12):1951-1957.

篇6

【關鍵詞】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1894年,法國比納創立了“兒童心理研究社”,制訂了“比內西蒙智力量表”,專門用于鑒別兒童智力發展水平,首開心理健康實踐的先河。此后歷經“心理測驗”、“心理治療”、“心理輔導”等三個發展階段,至20世紀30年代,“心理健康”終于作為一重要命題進入西方學術界的視野。到20世紀90年代,心理健康研究在世界各國再次掀起熱潮,并獲得教育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支持。至今,有關研究已經呈現出縱深發展、流派分立、趨向整合的發展態勢,主要人物有考溫、凱普萊,凱勒姆、伯林、德萊福斯、普萊斯、馬蒂亞斯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學術界開始高度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經過20年的研究,本土的心理健康理論基本形成。目前,中、外理論成果已涵蓋心理健康的各個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與標準、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等。

1.心里健康在三個方面的不同表現

在標準上,我們傾向于我國心理學教育專家林崇德教授的看法,下面從學習關系、人際關系及自我發展等三個方面給以具體的描述:

1.1 在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現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能夠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排除不必要的恐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2 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現為: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能客觀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需要;誠心地贊美和善意的批評;積極地溝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發展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現為:善于正確地評價自我;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及時正確地歸因;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具有自制力。

2.心里健康理論的實踐意義

心理健康理論涵蓋了有關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并與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的關系最為直接和密切,對轉化的具體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學生心理問題轉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理論的產生及系統化始終與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整體情況相對應,是為滿足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解決之需,是將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研究成果具體應用于學校教育的產物,其理論的進程折射出的確良好的發展態勢,當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問題存在著多重性與復雜性,這不得不提醒我們:應時刻將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和對策工作視為教師的重要職責。

2.2 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科學地指導學生并做好轉化工作。

心理健康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健康觀問題,該問題由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標準研究直接支撐,學術界的有關理論成果提示我們:

2.2.1 應整體地衡量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權衡一名學生的發展,不能只看他的學習表現和學業成績,還要關注其他方面;面對一名學生,我們更不應只抓住問題不放,而應同時看到這個學生身上健康的一面,從而使其健康的方面帶動問題的轉化。

2.2.2 應寬容地看待問題學生,主要是不求責備。沒有十全十美的心理健康,同樣,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學生,因此,我們轉化的目標具體指向現實的、可以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即可。

2.2.3 應周備地考察學生心理問題個體和外部環境的關系及互動狀態,從而為學生的心理問題轉化找到工作的著眼點。

2.3 有助于我們科學地設定學生心理問題轉化的目標,合理地選擇學生的心理問題轉化所需的教育內容。

篇7

[關鍵詞]高校;就業心理;分析對策

一、高校學生就業時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關于高校學生就業時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常見的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對此我們將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高校學生就業時的心理誤區

首先,高校學生就業時最為常見的一個心理誤區就是急功近利,大學生就業向往外資企業、合資企業、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以及黨政機關等經濟豐厚、社會聲望較高的單位。此外就是更多的選擇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生活環境優越的城市地區。他們所選城市地區的工作崗位有限,不能夠滿足高校學生的普遍需求,加之他們自身條件和能力水平存在差異性,如此極易造成他們工作崗位中很難做出一番事業。

其次,高校學生就業時面對激烈的競爭,他們更多的對家人、親朋好友、國家、學校乃至老生產生一種依賴心理。

再就是,高校學生就業時較為異常的情緒波動,例如焦慮、不安及抑郁等,這些情緒普遍存在,因為就業形勢嚴峻、缺乏自信心與承壓力,再加上家庭或者生活方面的諸多因素的影響。

最后,高校學生就業時不顧自身實際情況盲目的攀比。不考慮自身專業范圍、職業興趣與追求、實際能力水平以及綜合素質等,在就業過程中盲目從眾。缺少冷靜科學的全盤考慮,這種心理誤區很容易就延誤或者喪失良好的就業機會。

(二)高校學生就業時的心理障礙

通過上述中,高校大學生就業時的心理誤區可知,這些都是因為他們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礙所致,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因果關系。

當前,高校學生就業時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焦慮、自卑、自傲以及冷漠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問題,造成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精神負擔重,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缺少勇氣和信心,不能夠正確的表現自己和追求工作目標,還有較差的適應能力,也讓他們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環境,在就業中很容易就受到挫折。

二、關于高校學生就業心理的教育對策

(一)學校方面

高校應當重視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加強對大學生健康就業心理的教育。

首先,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教育過程中,加強大學生對當前基本國情的了解,保證他們能夠正確處理國家需求與個人志愿兩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國家需求不斷調整自身的期望值,以實現國家需求與個人利益的關系的協調統一。

其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學校應該主要從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以及現代管理與人文社會知識等方面培養大學生,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再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技巧的指導和教育,開展健康就業心理教育。針對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誤區與心理障礙加強教育指導。結合大學生的社會閱歷、知識結構、心理承受能力等,廣泛開展宣傳教育,讓大學生及時了解國家就業政策、社會發展情況,對當前的就業環境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借助一些體驗式培訓,讓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相關經驗,能清晰明確的認識到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

(二)大學生自身方面

大學生必須正確的認識與評價自己,因此,全面、客觀的評價對于大學生至關重要。他們通過對自己的定位,才能確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和發展方向。由此,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應該主要通過自我反省、社會比較以及心理測驗等方式,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明確自身個性,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目標,減少就業過程中的盲目從眾心理,繼而減少就業時出現的心理問題。

三、高校學生心理調適的方法

高校學生就業過程中,關于心理問題自我調適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轉化法、適度宣泄法、松弛練習法、自我安慰法以及理性情緒法等,通過這些方法及時的調整和轉換就業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良情緒。通過健康良好的心理,讓大學生積極應對就業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切問題,最終保證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四、結論

本篇論文通過分析高校學生就業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兩方面的問題,我們又從學校方面和大學生自身方面提出解決對策。同時,結合現狀分析為大學生調試提供了簡單的心理調適的方法,以最終保證大學生順利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和成就事業夢想。

參考文獻

[1]孟勇.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5年第4期

[2]馮嵐.大學生就業難的心理分析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文科版,2004年第1期

[3]李貞濤,閆榮雙.論新形勢下高校就業心理指導體系的構建[J].青少年研究,2005年第2期

[4]王永進.轉型期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5]劉燕.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及其調適[J].社會研究,2005年第4期

[6]丁歆,王華敏.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探析[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作者簡介

篇8

背景介紹

職高生頻繁走向不歸路使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對現代職高生的心理現狀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對職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們的目標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樣的人才,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們教育的成功與失敗?用什么檢驗我們教育的得與失?在新形勢下,我們不得不對這些問題重新加以思考。當前的學校教育更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心理需要,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筆者作為一線的教師,深深地想了解當今職高生具體的心理現狀,并根據職高生存在的具體心理問題加以分析,盡量尋找到解決的方法,給以后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以指導。

調查方法

筆者采用《職高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對某市職業高職高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192份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181份。筆者著重對職高生的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八個方面進行調查。每項調查都有相應的標準分,如果某一項調查的標準分≥8分,屬高分,說明學生在該項目上有困擾或障礙,需要給予特別輔導。如果標準分<3分,屬低分,說明學生在該項目上正常。隨標準分分值增加,程度也依次增強。

調查結果分析

在這八項調查中,引起筆者特別關注的是學生的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五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在這些調查問卷中,對人焦慮高分的學生為5.1%,此類學生過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與人交往,退縮;過敏傾向高分的學生為6.7%,此類學生過于敏感,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身體癥狀高分的學生為8.9%,此類學生在極度焦慮的時候,會出現嘔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顯癥狀;恐怖傾向高分的學生為5.6%,此類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等,有較嚴重的恐懼感;沖動傾向高分的學生為11.6%,此類學生十分沖動,自制力較差。

分析討論

某一項高分的學生必須接受為他制定的有針對性的特別指導計劃,他們已經產生某些方面的嚴重的心理障礙,如果不及時調節,有可能產生心理疾病。那么當代職高生為什么會出現此種心理狀況呢?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職高生心理年齡特色

高中階段上與少年后期相接,下與青年中期相連,因此,在身心發育和社會成熟方面與之互有一些交叉。作為少年期的結束、青年期的開始的高中階段心理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特點。

(1)不平衡性。青年期是個體在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發展上走向成熟的時期。作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處在從幼稚的兒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過渡的時期,處于與兒童的外界獲得時期相對應的內部獲得時期。在這一時期、高中生的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后于生理的發展,他們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還處在人格化的過程中。也就是說,高中生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不同步的,具有異時性和較大的不平衡性。

(2)動蕩性。高中生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發展同道德或其他社會意識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創造了個性發展以及道德和社會意識發展的條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過程的種種矛盾和沖突,表現出一種成熟前的動蕩性。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過渡的時期,這種過渡往往總是分裂、不調和的……一個人已經不滿足于自然的意識和樸素的感覺,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為他在獲得令人滿意的知識之前,必須經過千百次的迷誤,必須對自己作斗爭,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時候。這一點無論對于個人或是對于人類,都是一個確定不移的法則。”高中生心理發展的動蕩性表現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例如,他們思維敏銳,但片面性較大,容易偏激;他們熱情,但容易沖動,有極大的波動性;他們的意志品質也在發展,但在克服困難中毅力還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冒險混同起來;在行為舉止上表現出明顯的沖動性,是意外傷亡率最高的年齡階段,在對社會、他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上,常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對家長、教師表現出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另外,生理上的劇烈變化,會帶來所謂“青春期騷動”,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劇烈的“性困擾”,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說,青年既不是一切顯露無遺、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見內部結構的“黑箱”,而是一個以模糊不定、動蕩多變為主要特征的“灰箱”。

(二)獨生子女特色

目前我國高職高生的年齡大部分在十六歲至十九歲之間,獨生子女占了大多數。這些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特別是一些家庭中孩子儼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為主宰,心理脆弱,經受不住風雨和磨練。根據上海市、遼寧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調查,發現獨生子女在社會性行為方面,存在問題的比例高于非獨生子女23-40%。應該正視我國獨生子女存在的弊端:

(1)依賴性。對父母、家庭、環境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一個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制造成的。“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可以通過親身接觸來提高認知能力,可是父母由于過分擔憂,隔斷了孩子同周圍環境的接觸。孩子們自我探索活動都變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屬活動。同時,由于父母的過分疼愛,對孩子大包大攬,從而使獨生子女在父母的一系列的替代活動中,最終喪失了自我,養成很大的依賴性。

(2)利己性。首先,由于父母對他們過分寵愛,使他們習慣于接受他人的關心、愛護,而不知道去關心、愛護他人;沒有兄弟姐妹相互謙讓的生活體驗,使他們不能感到關心、遷就他人也是一種責任。其次,父母怕自己孩子在與他人交往中吃虧,有意無意地教了一些自私的觀念和方法。此外,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如走后門,拉關系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等,也強化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識,形成了自私心理,功利主義較強。獨生子女的利已性一旦形成,往往很難糾正,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害了周圍人。

(3)反抗性與任性。“兒童的蠻橫── 其野蠻和破壞程度并不很小── 往往與父母的專制同時存在,這種專制往往表現于濫用威權,遇事過分:過分的愛、過分的嚴厲、過分的溫和、過分的嬌養、過分的急躁、過分的盲目和自作聰明。可是以后呢,頑固不再是一種反抗,而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永久性的,習以為常的接觸方式了。”由于獨生子女從小就處在家庭的核心地位,是家中的“小皇帝”,呼風喚雨,往往憑感情辦事,自我約束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緒波動大,容易形成對他人的反抗性和任性。

總之,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刻不容緩。依賴性排斥了自主性和創造性,利已性排斥了社會性和利他性,反抗性和任性排斥了和諧性和理智性。

(三)網絡游戲的沖擊

網絡的出現,使很多家長都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對于辨別力和自控力較弱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心理正處于迅速發展的時期,心理上的動蕩不安使他們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網絡正好符合了他們渴望自由與成熟的心理需要。職高生思想單純,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東西在網絡中都可以得以滿足,有時,孩子對網絡的迷戀程度往往出乎家長的意料。

據一項全國青少年媒介接觸調查顯示,早在1998年,僅北京城區就有超過20%的青少年在網吧等場所上網,此后各地青少年進入網吧上網的人數均在逐年上升。到2004年,80.8%的學生均有過上網經歷,而其中56.1%的學生一周上網時間在1至4小時之間。另據一組針對1.7萬網民的調查顯示,10%的人一段時間不上網就會有空虛感,更有高達30%的人承認上網已成為逃避現實的重要手段。“網絡心理障礙”導致的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混淆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等癥狀嚴重影響了上網學生的生活,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自殘意識和自殘行為。有關調查發現,未成年人進網吧,90%以上的活動是打電子游戲或聊天。網絡游戲中很多都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很容易使玩者產生沖動傾向,而且在網絡游戲中,人的命是不值錢的,可以隨心所欲地燒殺搶奪,在滿足玩者的某種心理后,也很容易讓其反觀自身:我的命如何。這樣很容易產生恐怖傾向。

(四)對學習沒有興趣

根據筆者的調查顯示:只有4.9%的學生感覺自己每天的心情還可以,有61.4%的學生不同程度地感到苦悶,煩躁,33.7%學生嚴重地感到自己苦悶、煩躁、心里不舒服。在心里不高興時,會向別人傾訴的調查中,只有18.5%的學生會傾訴,38%的學生不會傾訴,43.5%的學生偶爾會傾訴。在對課業負擔的調查中,只有27.2%學生認為課業負擔還可以,18%的學生認為課業負擔能承受,54.9%的學生認為課業負擔太重。嚴重的課業負擔影響了學生參加學校社團以及課外活動的機會,49.2%的學生從不參加社團活動,41.9%的學生偶爾參加,只有9%的學生經常參加。嚴重的課業負擔使很多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厭學的傾向,調查中顯示:只22.3%的學生沒有厭學心理,28.3%的學生有嚴重的厭學傾向,其余的49.4%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傾向。學生每天都忙于學業,與家長交流時間也比較少,調查中顯示:平均每天與父母交流的時間,1個小時以上的為10.4%,半個小時以內的為57%,5.6%的學生從不與父母交流。筆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對教師價值的忽視,這不能不說也是對學生心理影響的一種不小的因素,學習上有困難時,15.8%的學生不求助任何人,只有25.5%的學生會向老師求助。生活上有困難時,19%的學生不求助任何人,只有4.3%的學生向老師求助。

轉貼于 建議對策

(一)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常見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協調影響和輔導中得以疏導和排解,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升學、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障礙,對學生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矛盾和障礙。

(1)學校營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氛圍。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深入人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周活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全面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組建學生社團,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通過對學生中的骨干力量引導,然后由學生自己宣傳與行動,產生輻射效果,把學校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們的內在需求和自覺行動。

(3)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保健網,做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一級保健網,成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員隊伍。二級保健網,充分發揮班主任(輔導員)工作優勢。三級保健網,加強學校心理輔導室工作。

(4)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

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建立心理障礙學生的跟蹤輔導檔案,保證心理輔導的實效性。對學生進行AAT測試(學習適應性心理測試),對有輔導愿望的學生提供學習心理輔導。對教育子女存在問題并有主動要求的家長及學生進行親子關系心理測驗,找出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家長提出建設性意見。

(二)通過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使教師成為學生可以信賴的良師益友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說溢美之詞。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職高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職高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作為孩子的家長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維特征,注重研究孩子的情感和動作技能等特點,要以自己健康成人應具有的心理素質和行為規范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盡力創造最優的家庭環境。作為孩子成長的社會以及為孩子樹立職業形象的各行各業,都要從關心祖國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努力創設積極健康、蓬勃向上的社會發展風貌,盡力輔佐學校及家長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盡量減少或避免各種負面、消極的因素對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

(四)在校園網上開展網絡德育

通過網絡俱樂部、網上論壇等形式讓學生相互討論,規范自己的網上言行。網絡德育作為學校德育的延伸,與現行德育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開放性:網絡可以進行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通過網絡信息高速公路連通學校、家庭、社會各個角落,人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建立學校、社會網上德育信息資料庫,使學生能根據需要選擇健康的精神食糧。

(2)交互性:開辟網絡聊天室,讓師生進行網上交流,就某一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網上辯論,促進師生的雙向民主交流,增強學生對非主流意識的免疫力。

(3)趣味性:集文字、圖像、三維動畫及影視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給我們的網上課堂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故而,網絡德育也使學生變得輕松起來,這里再也看不到老師嚴厲的面孔,聽不到老師枯燥乏昧的說教,學生可通過德育軟件(CAI)來感受德育內容,使學習更愉快、更自主。

(4)預見性:網絡仿真實驗可以預報其結果──針對這一特性,德育仿真實驗就可以根據某一德育內容,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來設計模擬現實的德育活動,由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針對某一主題設計虛擬社區,讓受教育者進入社區活動并根據活動者不同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導出最終結果,這樣就可以使受教育者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準則,而這些現行德育是無法做到的,也不允許那樣做。

(5)能動性:在網絡上開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絕對自由的,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內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強迫他們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這樣更容易調動他們接受教育的主動性,更容易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

(6)超時空性:在網絡德育中,教育工作者可隨時掌握新資料,吸取新知識,利用新材料,以優化德育效果。網絡德育構建了開放型的德育方式,可以聯合校內外德育工作者、心理學專家等成立“網絡德育咨詢室”,共同會診學生的德育問題。

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學校理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網絡德育的重任,積極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遏止當今學生對網絡游戲等的迷戀。網絡德育是德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傳統德育模式的挑戰,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未來的網絡德育前景非常樂觀,提高網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還有待進一步開拓。

總之,職高生的心理現狀應引起教育者、管理者、領導層們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矯正。本人的分析與對策只是拋磚引玉,有待深入研究,不足之處請同仁們共同探討,批評指正。

參考書目:

1.《職高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生心理學》,鄭和鈞、鄧京華,浙江教育出版社.

3.《馬卡連柯全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出版.

篇9

1 缺乏興趣,難以有學習的主動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干每一件事的重要條件,一般的說,在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學生對這門功課往往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這使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挺濃,也會有一定的勁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學習難度的加深,記憶量大,對自己的要求又不高,跟不上學習的進展,漸漸地把英語學習當作是一種負擔,興趣也急速下降,厭學情緒由此產生。學習英語就變成了一種累贅。

2 方法不當,學習效果不好

學習方法得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一些學困生,平時功夫也花的不少,但沒有適合自己的方法,靠死記硬背來學習,運用時一籌莫展。如有的學生在單詞、句子上用漢語注音,說出的英語讓人摸不著頭腦;有些語言點當時記得,由于沒有完全理解,過一段時間又忘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適當的學習方法是發揮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也是增進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如果有良好的學習能力但無恰當的學習方法,好比有箭無弓,有彈無槍。

3 習慣不良,知識缺陷面越來越大

英語學習與其他知識的學習一樣。必須遵循一定的語言規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逐步提高。一些學困生腦子反應比較快,但從小沒有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課;誅后不能及時鞏固:做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敷衍口頭作業;遇到不懂的地方不習慣請教同學和老師;連續的缺漏而不及時補上;……。久而久之,勢必造成知識的斷層,使英語學習難以跟上進度。

4 缺乏自信。最終由厭學導致棄學

英語學習者除了有強烈的興趣、恰當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外,還需要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學習困難的學生,因為學習興趣的下降,不當的方法和不良的習慣,再加上家長和老師對他們過多的批評與指責,漸漸對自己學好英語失去了信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總覺得“我太笨了,怎么也不行了”。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拿起英語課本就瞌睡”,想方設法逃避學習,最終完全放棄學習。

二、消除厭學心理的對策

1 明確學習目的,激起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之源。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潛心研究學困生的心理,觸發他們的樂學點,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并給他們創造可以達到目標的機會,誘導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讓他們嘗試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并能下苦功夫學,覺得其樂無窮。興趣被激發后,如何保持是關鍵,還要尋求多種方法,花很大的功夫。筆者認為,加強對學困生進行英語學習目的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學好英語的意義和作用。

2 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學困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精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致力于交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發展。例如,在單詞記憶中,許多學困生總是死記硬背,機械的記憶,這樣的效果事倍功半。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指導學生利用讀音規則、詞綴和構詞法學習單詞,如有的學生將word讀成[wつ:d],wardrobe讀成【wa:drつub],我們應該告訴他們,[w]后的or讀【ε:】,ar“讀【つ:】;等等,使他們輕松愉快的記住這些單詞。我還以“詞不離句子為原則,指導他們將單詞的記憶與句子記憶同步進行,這樣既記住了單詞的拼寫、單詞在句中的位置與作用。還記住了句子的結構,使記憶由機械記憶轉化為意義記憶,起到了一石幾鳥的效果,有助于他們將知識運用于日常交際。

3 糾正不良習慣,培養學習能力

好的習慣對學好英語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制定一些學習常規,如課前的預習、課上的聽課常規、課后的作業常規、復習常規、閱讀常規等,讓學生按照常規學習,就可以糾正不良習慣而養成良好習慣。實施常規學習方法時,既要對學習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學生按規章去做,這樣才能從學會到學會。才能實現學習效率的真正提高和學習能力的真正發展。如有一次為了檢查他們復習歸納常規的實施情況,我給班上的學生布置了一道復習題:今天我們學習了Shali we…?這表示建議的方法,請同學們回去后找一找我們以往學過的句型中,你認為哪些也是屬于表示建議的?(其他同學則有別的作業)結果,第二天的課堂上,我得到了他們給我的三個答案,即Why not…?(或Why don’L you…?),What about…?(或How about…?)和Let’s…?,這說明他們真正按照常規做了。養成了好的復習習慣。

4 進行賞識教育,樹立學習信心

賞識學生就是承認學生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激發學習愿望。”教師的稱贊和鼓勵,會像春風化堅冰一樣,化開學困生自卑自棄的心扉。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心理障礙,讓他們“抬起頭來走路。”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捕捉學困生的閃光點,并不失時機地給予贊美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師恩的溫暖,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火。樹立起強烈的學習自信心。

5 融洽師生關系

篇10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問題 對策

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一直被人們視為是最活躍、最健康的群體之一。然而,根據近年來的有關研究和統計結果表明,盡管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仍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中國教育報》2003年9月28日刊登了一組關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數字: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達到30%。最近,某高校對270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其中5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態煩躁或比較煩躁;1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狀態是得過且過 [1]。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科學分析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成為一項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1 當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表現

大學階段是一個向成熟過渡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尚未穩定,心理表現比成人更為敏感復雜,受環境、情緒和社會因素等的影響,引發許多心理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1.1 環境適應方面

環境變化對于大部分新生來說,面臨的是陌生的地區、新的校園、生疏的班集體,多數學生又是初次遠離家門,這些總是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環境適應問題。其表現為失眠、神經衰弱、煩躁不安、嚴重焦慮,甚至想退學等。

1.2 專業學習方面

這類學生有的表現為學習效率不高,或擔心和懼怕考試,產生焦慮情緒;有的學習目標迷失,缺乏學習主動性,經常感到迷惘失落,動力不足,興趣不高,甚至出現厭學情緒;有的由于學習方法不適應,個體智能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心理上的困擾。

1.3 人際交往方面

這類學生表現為想要和別人交往但不知怎樣和別人交往或交往失敗,經常性地難以招架,復雜的場合難免尷尬叢生,故而形成懷疑他人、懷疑一切的心理,對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教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應,以至出現僵局和冷場;有的遇到困難和不順心事時,常表現為不能克制自己,不尊重別人意見,常處于矛盾之中;有的怕得罪同學,常采取封閉自己的心理,從而導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慮。

1.4 戀愛與性方面

情感困惑在大學生中主要集中在戀愛者身上,在異性選擇過程中的疏遠與親密、決裂與恢復、拒絕與接受,相愛雙方感情發展歷程中的變幻起伏、陰晴風雨,以及同性間的競爭與挑戰,都會給戀愛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沖突。同時,大學校園里越來越多的戀愛信息,對未曾戀愛的學生造成巨大壓力。在他們四周,到處是親親熱熱或打打鬧鬧的戀人,使他們不由自主地感到孤獨、空虛、甚至自卑,從而誘發起自己的心理沖突。除了戀愛問題導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負擔是性心理方面的問題。有的學生因習慣或因自認為性器官的某些缺陷而背上精神十字架,對生活失去希望,產生焦慮自責等心理。

1.5 求職擇業方面

這種問題主要反映在高年級學生身上,他們在跨入社會前,往往有很多的困惑和擔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求職需要些什么樣的技巧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給他們帶來困擾和憂慮,甚至對即將面臨的畢業求職心存疑慮和恐懼。在低年級學生中,也有一些學生由于專業不理想或就讀的所謂“不熱門”專業而過多地擔心今后就業問題,從而產生了厭學、逃避等現象。

1.6 經濟方面

一些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長期節衣縮食使其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情緒低落,性格內向,不愿意主動與人交往,不愛參加班級活動,經常獨來獨往;有的對別人消費優越而產生排斥、憎恨、猜忌心理,有的在消費行為上表現為想超越他人優于自己方面,而出現物質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沖突。這種心理的存在有可能會引發偷盜行為。

1.7 網絡方面

大學生中因網絡成癮而引發的心理障礙或社會適應障礙等案例正逐漸增多。網絡成癮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行為異常,心理錯位。在極端情況下,有些網絡成癮者不再清楚虛擬和現實世界的區別,使得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從而阻礙學習、生活的正常進行。有材料表明,2002年浙江大學開除了120名學生,他們大都沉迷于網絡不歸路,考試多門“大紅燈籠高高掛”。

2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個體心理等因素。本文主要從學校環境和個體因素進行分析。

2.1 學校環境因素

校園環境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學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三脫節”現象是影響學生心理問題主要的外在因素。

2.1.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脫節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學習思維及整個生活層面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因此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實際工作中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心理活動日趨復雜,誘發心理問題的原因也日益多樣,有的呈現出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膠著在一起,這無形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就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來看,仍存在諸多不足,從而引發了學生的心理問題。

一是認識問題。一些高校沒有正確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存在重思想政治教育,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許多高校至今還沒有完善的心理咨詢組織機構和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教師,更談不上對大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診斷[2]。

二是方法問題。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當引發的心理問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時期學生實際的調查研究不夠,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教育觀念、方法和手段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因而在教育中缺乏針對性;也有的在發現學生思想問題后,沒有深入了解、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實際,而是采取回避態度,甚至采取生硬的訓訴態度,致使原有的思想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給學生增加了新的思想負擔,從而產生了心理上的障礙。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單一、方法呆板也成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問題。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上而不能在更高層次上引導學生,給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存在咨詢效果的“短頻快”問題;調查中有69%的學生不滿意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同樣也有37%的學生需要心理輔導和幫助,這說明:高校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可能存在問題,學生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以致有些學生即使有了心理問題,也羞于咨詢或不太愿意去咨詢。

三是協作問題。當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于專業研究限制及工作領域不同和認識的偏差,在實際工作中彼此主動溝通交流不夠,工作合力不明顯,從而使部分學生因學習生活的不適應等引發的心理沖突矛盾,無法得到及時、有針對性地解決,出現心理問題德育化或德育問題心理化的現象。

2.1.2 學生教育工作的面與點脫節

高校同社會一樣同樣也存在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由于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競爭能力、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原因而使一部分大學生處于困難和不利境地,從而表現出種種的不適應。雖然這些弱勢群體有其積極的態度和行為的一面,但相對其他同學,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更容易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言行。

歸納起來,當前高校中,從學生群體上看主要存在五種“困難生”:一是經濟困難生,主要指那些在校期間家庭經濟貧困而難以交付學雜費及購置必要學習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經濟保障的學生。二是學習困難生,主要指那些學習能力較差,或學習方法欠佳,或基礎不好,有的雖然努力但仍效果不佳的學生。三是心理困難生,主要指那些心理水平低或心理品質不完善的學生。四是行為困難生,主要是指那些遇事容易沖動,自控力較差,或經常打架,或沉迷網絡,或經常曠課,或其他小錯不斷的學生。五是生理困難生,主要是指身體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從而產生極強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悶悶不樂的學生。從年級分布上看,集中表現為:一年級的適應問題,二年級的人際交往問題,三年級的戀愛情感問題,四年級的求職擇業問題。

以上不同類別的“弱勢群體”在心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弱項”,相對其他學生而言,他們對學校組織的活動和生活環境要求更高,更需要老師的特別關心和幫助。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高校學生工作者對此類學生缺少辦法,深入學生不夠,情況了解不多,組織開展的宣傳或教育活動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過多強調面上,發現某一問題,或發一紙文件,或在大會、班會上強調一下,僅此而已,對不同對象、不同年級的學生問題沒有采取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幫助,致使弱勢群體的問題進一步蔓延、擴大。調查中顯示:有78.6%的學生認為老師對他們的關心不夠,80.1%的學生對開展大集體活動有異議。這說明傳統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已難以跟上當前學生的思想變化。

除此之外,許多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也存在只抓“點”而不抓“面”問題。即:只重視少數可能或已經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咨詢或診治,而輕視面上學生的預防和教育。重診斷輕教育帶來的后果是疲于應付心理診斷治療而無暇顧及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工作,從而使大部分學生缺少自我保健和調節的必要知識。

2.1.3 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實際需要脫節

目前許多學校,特別是新辦或新建的學校過分強調靜態文化建設,如校容、校貌及各種設施建設,而忽視動態文化建設。隨著高教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學生的需要,特別是對校園文化的需要呈多樣化,他們更加關注自身的發展,要求更加務實,如:對學校組織開展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要求,對在活動中提高自我能力的需要,就業前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以及心理輔導等的需要都特別關注。調查中發現有46.3%學生認為集體活動最好由部分志趣相投的人自由組合開展,33.8%的學生認為開展集體活動應適可而止,有16.4%的學生渴望有人關心、指導。有不少學生抱怨:學校課外活動內容過于單一,一些社團組織虎頭蛇尾,組織一兩次活動后就毫無音訊。這說明在學校組織開展的活動中,存在著主觀的個體需求與客觀的現實環境的矛盾。一方面,大部分學生是樂于參加積極健康的活動,另一方面學校或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的形式內容過于單一、缺少“吸引力”或活動中“友好氣氛”不夠濃。這種矛盾的存在難以促成學生注意力的轉移,無法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一些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轉變學生觀念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形勢報告以及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生活、活躍思想、擴大交往等調整、淡化心理矛盾和沖突的活動缺乏,使學生一時的不良心理缺少疏導渠道,因此增加了多種心理問題的發生。

2.2 學生個體因素

2.2.1 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變化引發的問題

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至23歲之間,正處于生理發育的成熟期和心理發展的過渡期。從生理上講,大學生已經進入生長穩定期。從心理上講,大學生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階段,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許多過渡狀態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展但易帶主觀片面性。由于大學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看法往往飄忽不定,容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會因一點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調試能力較低,并由此導致心理和行為偏差;第二,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波動性較大。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伴隨性發育的成熟,他們渴望愛情,憧憬婚姻,卻缺乏成熟的愛情觀念、正確的性觀念和性道德,當遇到這類問題或相關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第三,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還不成熟。有些大學生片面追求所謂的自我實現,對生活中的一些不盡人意之事不能正確對待,有懷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看到其他同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得到大家的好評,就埋怨別人沒有看到自己的長處,因而感到心理壓抑。第四,獨立性、閉鎖性與依賴感、歸屬感同時存在。心理走向成熟,將為大學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但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2.2.2 自我認識心理誤區引發的問題

大學生從少年步入成年,自我關注增強,自我認識趨于深化,這種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和行為。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自我評價過高。一些學生把在中學時的“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帶到大學來,他們將個人設計、期望的我當作現實的我,在與他人交往相處中,用理想我期待別人的評價和認可,在得不到所期望的評價時就產生較深的挫折感;有的同學還出現自我認識混亂,自己錯將理想我當現實我,為人處事多具表演,竭力掩飾自己的不足,時間長了,品質內化并沒有實現,就會感到很累,很緊張,出現孤獨,躲避人群,心理不正常等情況。第二種是自我評價過低。一些大學生自我評價較低,表現出較強的自卑感,實際上是在自我評價中存在較強的求全心理,自我評價的著眼點也總是將自己的劣勢與別人的優勢相比,過分關注自己的失敗,忽視自己的成功,夸大問題的難度和嚴重性,嚴重影響了其與同學的交往以及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易產生心理問題。

2.2.3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引發的問題

從個體發展心理來看,大學生正處于自我確認期,在他們腦海里容易把未來設想得過于完美。然而,校園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客觀條件,會妨礙學生理想的自我實現。面對這種事實,大部分學生能夠坦然接受,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因對這一客觀事實認識不足,引起認識上的矛盾,從而嚴重影響心理狀態,企圖逃避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出現心理上的適應不良,覺得無所適從,失去了自我。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引發的心理問題在新生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調查中,在“剛入學時,你最突出的感受”項目下,排在前兩位的是: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32.8%)、環境雖生疏,但相信會適應(29.7%);新生入校的第一個月感到“無聊、太空虛、沒目標等”占22.3%。一旦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有些學生情緒會急劇下降,加上大學生情緒易激動的特點,增強了自身失落感的程度,其強度大大超過了成年人經常體驗到的類似的失落感所帶來的悲傷。于是,有些學生焦慮感、厭煩感、孤獨感等心理異常現象就發生了。

3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策略

實踐證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科學的工程,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應在保證優質教學的同時,充分整合和發揮校內優勢,更加積極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干預機制。

3.1 構筑多層級學生心理輔導網絡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綜合立體的工作,要使之形成良性合作與分工的工作機制需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心理咨詢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大學生心理咨詢隊伍刻不容緩。各高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整體規劃,提出具體要求,要充分發揮“心理咨詢中心”的龍頭作用,實現心理咨詢工作的日常化和經常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為確保整個系統良性運作,必須建立咨詢輔導制度、崗位責任制、督促檢查制度、會診制度、及時反饋制度、職業保密制度、交流研討制度等,特別要加強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間的協調合作制度,要把心理教育與德育結合起來。第三,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級實施與管理工作。要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基點,構筑一個從個人到宿舍、學生社團、班級、系院、學校甚至社會的網絡管理體系。即:不僅要認真培養選拔有學生社團、宿舍舍長、學生聯系人等具有一定心理學知識、心理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同學組成的大學生心理自助組織,通過他們的努力達到學生自助、助人的目的;而且也有系院、班級學生工作人員、德育工作者組成的心理健康輔導組,面對更多的學生個體,對學生日常的心理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及時干預;同時也有專兼職心理咨詢教師組成的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規劃與統籌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實施專業心理咨詢與行為治療。只有建立完善的多層級學生心理輔導網絡體系,才能保證做到學生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有效減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發生[3]。

3.2 健全完善學生工作機制,實現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諧發展

一要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以預防為主,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著眼于全體學生,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況,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關課程列為必修課,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體系,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均衡發展。對新入學的大學生,應通過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測驗等方式盡早建立心理檔案,應發揮心理輔導網絡各層級作用,及時發現和調解學生心理問題。對新生、違紀學生、失戀學生、特困生、畢業生等重點人群應加強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發現有心理障礙傾向者應進行重點跟蹤和心理咨詢,對個別嚴重者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4]。

二要以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和問題為突破口,建立健全弱勢群體學生的教育幫扶制度。以上分析表明,“弱勢群體”學生相對其他學生更易引發心理問題,而其根本在于自身的“弱勢”――困難和問題。俗話說,扶貧貴在扶志,扶志貴在明德。“扶志”就是引導弱勢者正視困難,培養自強自立精神;“明德”就是給弱勢者講明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樹立樂觀向上、回報社會的思想。因此,一方面要引導“弱勢群體”加強理論學習,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正確認識高校和社會實際情況,正確對待學習、勞動和生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以喚起和激發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提高其“自立、自強、自尊、自信、自愛”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要針對“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和憂慮。要及時幫助弱勢學生消除由于家庭困難、生理缺陷、學習困難等引發的障礙因素,幫助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要為弱勢學生建立一種共同的群體組織,讓他們在其中互相啟發、彼此團結一致共同克服各種困難,造成一種心理相融的氣氛。

3.3 加強心理環境建設,實現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與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有機結合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見之牛津》中深有感觸地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給大學生以積極的情緒影響和精神啟迪,能使大學生感受到溫馨柔美的文化氣息,緩解因學習、生活、工作而帶來的心理壓力,有效地調整心理狀態。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對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觀念,著眼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各方面需要,加強學校的軟硬件建設。一方面,要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堅持從嚴治校,使學生一入校就置身于秩序井然、人際關系和諧、奮發向上的良好學習環境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娛樂和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活動,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和管理;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技能的培訓,拓寬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幫助他們去發現自己多方面的價值,增加社會閱歷,增進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自信、樂觀、坦誠、豁達的心理素質[5]。

高素質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棟梁,他們的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關系到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敗,只有各級領導和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才能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人格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報,2003-9-28

[2] 房振宏, 田偉. 試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J]. 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6, (5): 97-99

[3] 劉杰.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4, (3): P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