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患關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8:0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患關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護患關系;現狀分析;護理對策
護患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是指以護理工作者為一方,以病人為另一方之間的人際關系。護患關系從病人就診即建立,直至出院后才告完結,因此,可以說護患關系貫穿于護理的全過程。而在臨床工作中,與病人接觸最多的也是護士。面臨當前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形勢下,怎樣在護理工作中協調護患關系,減少摩擦與糾紛,已成為擺在護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護理工作者只有不斷規范護理行為、加強護患溝通,提供與社會進步、病人需求相適應的護理服務,才能有利于護患和諧的構建。
1護患關系現狀分析
11護理方面
111護理隊伍年輕化,綜合素質不高,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業務技術。
112護士的溝通能力與患者的溝通要求還遠遠不相適應,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溝通的理念、知識和技巧。具體表現如下:(1)語言不規范:過于簡單、生硬而引起護患關系緊張。(2)溝通方式和技巧欠妥:以自我為中心,不顧病人想法;使用說教式的語言主觀判斷;談話中隨意改變話題,阻斷病人表達感情和信息,這些使病人及家屬心情不愉快,有礙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3)在繁忙的工作情況下,溝通信息發出量大、速度快,急于求成;不講成效同時忽略了病人的感受。
113工作中執行查對制度不嚴格,實施錯誤治療,使患者對護理人員不信任,甚至給醫院帶來了不良影響。
114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不強,服務不主動,護理人員對病人的生命表現出冷漠或不以為然,對待病人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或不耐煩,甚至指責病人或家屬,導致護患關系緊張。
115向病人宣教疾病的有關知識和住院相關規定不到位,引起護患糾紛,導致護患關系緊張。
116臨床一線護理人員編制缺額導致護理工作不落實,護士責任與義務履行不夠。
12患者方面
121缺乏應有的就醫道德規范,無端提出不合理要求。
122患者預后不佳,將自身疾病的潛在風險轉嫁給醫護人員,引起護患糾紛。
123患者對護士履行護理工作職責不予理解,不予配合,導致護患關系緊張。
124患者及其家屬的過度維權。患者不了解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不懂醫學道理,將自己作為商品消費者對待,導致過度維權。
125患者和家屬不尊重客觀事實,不遵守醫院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過度強調自身利益。
13社會方面當前國內的醫患關系跌到了國外罕見、國內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低谷,醫患之間的誠信度大大降低。一方面,普通大眾、社會輿論極力要求擴大患者就醫的自、選擇權,另一方面又用過高的期望值要求醫務人員“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還有一些人對發生在醫患之間的類似事件作壁上觀,甚至彈冠相慶;其次一些媒體對醫患糾紛帶有濃厚情感色彩而非客觀公正的報道,直接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的正確判斷。
2對策
提供與社會進步、病人需求相適應的多元化護理服務,是建立新型、良好的護患關系前提,也是未來系統化整體護理順利開展的關鍵。
21護理工作者要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堅持工作原則和科學的工作態度。
22護理工作者要鍛煉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及時、準確、熟練地執行各項治療、護理措施,為患者解除痛苦,避免因操作失誤或不熟練導致患者痛苦加重或延誤治療時機,從而引發護患糾紛。
23護理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進患者信任感。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美化自身的言行舉止,滿足多元化知識結構的需要。
24護理工作者要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41正確運用語言,掌握好語音語調。語言應清晰、文雅、通俗易懂,不要過多使用專業術語或方言,語調應平穩、柔和,語速應流暢而不太快,真正體現出對患者的關心,以避免產生生硬難以接受或消極、怠慢、不重視感,語言可治病,也可致病。
242正確使用身體語言。語言溝通過程中,配合相應的動作、表情、手勢等形體語言,如撫摸、攙扶等來表達對患者的關愛,強化溝通效果,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
243對不同的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根據社會地位、文化層次、信仰、年齡及對疾病治療的需求不同實施相應的護理。
244善于傾聽,誘導患者交談。在傾聽過程中,護士應充分體現出對患者的關心,不要東張西望、漫不經心,也不要隨意打斷患者的談話,從而使患者敞開心扉,展現內心世界。
25護理人員儀表端莊、舉止穩重。莊重的儀表及大方的舉止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成為良好溝通的開始。
26對工作認真負責,嚴格執行各項醫療制度。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是獲得患者認同、贊賞、信任的良好基礎。
27護理人員要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健康、穩定的情緒有助于營造和諧的心理氣氛,形成融洽的護患關系。護士應更多地從自身出發,多學習心理學知識,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調整情緒,用樂觀、向上、穩定的態度去感染患者,為患者樹立榜樣,促進護患間的人際吸引。
28尊重患者隱私。護士應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患者的隱私保密,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征得患者同意,方可告知他人。
29詳細、耐心向病人宣教疾病的有關知識和住院院相關規定。使病人對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和認識,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增進護患間的交流,為患者疾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保障。
210護理人員要學會換位思考。時刻站在病人的角度為患者著想,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將人文關懷滲透于護理服務的各個環節。真正把“以病人為中心”做到實處,滿足病人的全方位需求。
211護理人員要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改變“懂醫不懂法、懂法不執法”的被動現狀,臨床工作中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操作程序、醫療護理常規等,避免護患糾紛。
212加大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力度,培養正確規范的就醫行為和道德,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診療活動,遵守就醫程序和醫院有關管理制度。
篇2
1.1臨床資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選擇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6-70歲,平均(65.09±5.13)歲;體重指數19.70-30.11kg/m2,平均(24.46±2.58)kg/m2;手術時間2-6h,平均(3.96±0.34)h;術中出血量200-400mL,平均(236.33±20.81)mL。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7-70歲,平均(65.93±5.00)歲;體重指數19.75-30.24kg/m2,平均(24.40±2.51)kg/m2;手術時間2-6h,平均(3.90±0.33)h;術中出血量200-400mL,平均(230.14±20.34)mL。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保溫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保溫措施,即層流手術間溫度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1h預先調至22℃-25℃,濕度40%-60%,讓患者吸入加溫加濕的氧氣。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保溫護理措施,具體如下:①預計手術前1h,應用亞低溫治療儀對手術臺加溫,保持穩定37.5℃左右。②液體加熱。采用電子加溫儀對輸入的液體及血液進行加熱。③減少面積。手術過程中加強術區以外的部位保暖,如冬季可身蓋“T”形棉被等。④氣管導管上接濕熱交換器,可保持呼吸道內恒定溫、濕度。
1.3觀察指標:
①低體溫發生率:應用多功能監護儀連續監測手術過程中患者機體的核心溫度,只要監測到1次體溫低于36℃,即可定為出現低體溫。②液體輸入量及手術時間。③術中應激:患者術前及手術結束時分別抽取靜脈血,測定腎上腺素(AD)、去甲腎上腺素(NE)和C反應蛋白(CRP),AD和NE檢測采用放射免疫法,CRP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散射濁度法,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④凝血功能:患者術前及手術結束時分別抽取靜脈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纖維蛋白原(FIB),采用日本東亞CA50型自動血凝儀檢測。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率比較:
手術過程中,觀察組2例患者體溫低于36℃,低體溫發生率5.00%;對照組8例患者體溫低于36℃,低體溫發生率20.00%;觀察組患者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液體輸入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液體輸入量(2516.32±137.09)mL,手術時間(3.90±0.43)h;對照組患者液體輸入量(2553.75±142.58)mL,手術時間(3.85±0.45)h;兩組患者液體輸入量及手術時間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術中應激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時,血中AD、NE及CRP水平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時,二者AD、NE及CRP水平較進入手術室時均升高,但是觀察組升高幅度較對照組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前PT、TT、APTT和FIB水平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時,觀察組患者PT、TT、APTT和FIB水平與術前比較變化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對照組患者手術結束時PT、TT、APTT和FIB水平與術前比較顯著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3
1.1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因膝關節長期疼痛、功能障礙,使患者將希望寄托在關節置換上,但由于患者和家屬對手術的不了解而缺乏信心,因而術前經常出現恐懼、憂郁、緊張等情緒。故醫護人員應主動關心了解患者的情況,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并介紹過去成功的例子,要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強調只有加強膝關節術前及術后的功能鍛煉,才能提高手術效果,最大限度的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1.2身體狀況評估了解患者用藥史、過敏史、手術史、既往史,術前有合并癥者要積極治療,高血壓應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應控制在10mmoL/L以下,為了預防感染術前3天開始應用抗生素。
1.3患者的準備①術前2周戒煙②習床上大小便③教會患者使用拐杖和助行器,④導有關活動及下肢肌肉訓練:講解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⑤會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減少術后并發癥。
1.4皮膚準備觀察膝關節周圍皮膚狀況,有皮膚破潰、化膿感染灶、蟲咬騷痕、皮膚病等需治愈后方可手術。術前1天備皮,剃除術區汗毛,肥皂水清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無菌巾包扎。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術后去枕平臥及暫禁食禁飲6小時后進食,術后1—2小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以預防肺部并發癥,術后常規使用自控型鎮痛泵,一般48—72小時后撤除。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必要時吸氧。患肢保持伸直中立位并抬高20°—30°,用踝托使足跟部墊空,此可減少術后出血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并可防止足后跟皮膚壓傷。
2.2引流管護理術后傷口滲血、滲液較多,常放置引流管引流。引流期間應保持引流通暢和負壓狀態,將負壓引流器固定于低膝關節10—20cm處,避免受壓和折疊。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并做好記錄,引流液過多時要及時傾倒,注意無菌操作。引流管一般持續放置2—3天,當引流液<50ml/d可拔除引流管。
2.3心理護理患者經歷了手術創傷,對疼痛特別敏感和畏懼。針對患者害怕疼痛,擔心出血,不愿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心理,給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和過程,同時讓家屬參與患者康復訓練,以利于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2.4術后感染的護理患者在床上可做擴胸運動2次/h—3次/h,同時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或叩背5次/h—10次/h,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3康復護理
每位患者身體狀況、手術方式等有所差異。因此應根據個體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訓練計劃。應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向患者家屬講解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必要性、持久性。
3.1術后6小時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開始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的等長收縮活動,方法是用力將腿伸直并用力將足后跟往后蹬,20—30min/次,4—5次/天.2術后4—7天使用關節被動器(CPM)。CPM開始活動度從起始0°—30°,每天2次,每次30—60min。逐日增加5°-10°,達到120°。做CPM訓練時盡量放松,不要繃緊腿部肌肉以免受傷。通過訓練達到完全伸直膝關節,并且被動曲達90°,能適應坐凳和站立狀態。
3.3術后8—14天根據恢復情況據繼續以上練習。可進行臥床直腿抬高練習,要有10s左右的滯留時間。如傷口愈合良好無并發癥一般術后10—14拆線。2周后能適應下地行走,可以出院。此時膝關節功能未達到理想狀態應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練習。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4護患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