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4:3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詞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誦讀古詩詞,不僅可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增加文化積淀,提升語文素養,而且對于學生改進作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有很大的作用。仔細研讀古詩詞,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常用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隨處可見,而且運用得更為恰當。1.比喻:如“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2.擬人: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歷久不衰。3.夸張: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壯觀的瀑布從高處急沖而下,真讓人懷疑這是從天上傾瀉下來的銀河,夸張的手法道出了廬山瀑布向下傾瀉的磅礴氣勢,現在人們常常用這兩句詩來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色。4.對偶: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5.設問: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除上述修辭外,還有反復、排比、互文、借代等,真可謂博大精深。只要我們潛心研讀,一定會受益無窮。
二、引經據典,增強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語言的魅力,一靠生動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語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動形象,又有內容上的文化內涵,就能一下使文章變得厚重起來。因此,在作文中正確、巧妙地運用一些經典的東西,會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執著,我們可以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們可以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豁然開朗,喜獲豐收時,我們可以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又如寫到春播可引用詩句“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寫到螢火蟲可引用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寫到荷花可引用詩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到秋天的楓葉時可引用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如果覺得經典古詩詞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適當改動,表達效果更佳:市場上看到兩位婦女較勁,一學生這樣表達“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滿天落臉盤”;弟弟年齡小,卻是萬分“奸詐”,一學生慨嘆“老媽呀老媽,您老人家真是‘不識老弟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一家中’”;考試前夕,一學生這樣改動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試快到了,復習不慌張!”……
三、展開想象,填補空白
篇2
愛國情懷在古詩詞中隨處可見,王昌齡的《出塞》、岳飛的《滿江紅》等詩篇,都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情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詩人陸游通過《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陸游85歲臨終前不忘祖國統一的那份牽掛。這樣的詩句還有“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教師要介紹詩人創作的時代背景,并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反復品味吟誦,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自比冰壺,不但表達了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還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無辜、藐視功名利祿的操守。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梅花“凌寒獨自開”,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也體現了王安石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元代詩人王冕憑借《墨梅》詩中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學這些古詩詞融入人生理想與信念教育,會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在學清照的《絕句》、賈島的《劍客》后,學生在品味詩句韻律美的同時,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對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風云的氣概佩服不已,在課后的搜集“詠懷詩”的過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說出自己喜歡其它詠情詩的理由,聲情并茂地背誦抒發自己壯志的“詠懷詩”。教師相機設計“用一兩句詩抒發一下你的理想;讀了詠懷詩后你受到什么啟發的課堂練習。在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氣息中,激起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譚嗣同一樣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讓學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學生高尚靈魂,猶如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學生徜徉于這樣的詩詞王國,定會啟迪心智,流連忘返。
三、愛家鄉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出門在外的詩人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這樣的詩句還有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感受詩人思鄉之情的同時,讓學生也談談家鄉的風土人情,進而營造出熱愛家鄉的教學氛圍。
四、親情教育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在遠方想到的是:故鄉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之時,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卻發現唯獨少了一位兄弟,親人間在佳節未能完全團聚的缺憾躍然紙上,親友間的魚水親情感人至深。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母親“密密縫”的動作和母親“意恐”“遲遲歸”的心理。五、六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暉”比喻母親恩情,形成對比,襯托出母愛的溫暖、博大,表達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學這樣的古詩詞時,教師應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想象,詩中的人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進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自己的母親、朋友說說心里話,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華。
五、友情教育
在古詩詞中抒發朋友間真摯情誼的佳作極多,如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教學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摯愛親情的同時,引導他們要珍惜朋友、同學之間的感情。如教學《贈汪倫》時,教師要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有踏歌而行的汪倫,有乘船待發的李白,并相互說離別贈言,進而體會到他們的深厚情誼。
篇3
學生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對所學詞匯進行歸類和總結。這樣,由于這些詞匯是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得到的,因此,他們對這些詞匯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反之,如果教師將自己的分類結果告訴了學生,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去記憶這些詞匯,這樣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也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分類和總結能力。比如,在學習完外研版高中英語選修7第一模塊Basketball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不參考課本的情況下,總結出該模塊中所涉及到的有關籃球這項運動的詞匯。教師可以做出如下引導:Now,youshouldworkwithyourgroupmembersandtrytohaveasummarizethewordswehavelearnedaboutthebasketball.Iwillcheckwhichgroupisthefinalwinner.
2.指導學生畫出相關詞匯的思維導圖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真正以學習的主人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還可以指導他們畫出相關詞匯的思維導圖,這樣,學生便可以從語音、語義、用法以及構詞法等多方面全面掌握重點詞匯,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些詞匯的理解。比如,在學習了高中英語外研版選修6第6模塊WarandPeace中的disagreement這個單詞之后,教師可以做出如下指導:Now,pleaseworkbyyourselfandtrytodrawthemindmapsoftheword“disagree-ment”.Youcan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ofthisword,themeaningsofthisword,thespecificusagesofthisword,thedifferencesbetweenthiswordandothersimilarwordsandtheword-formationofthisword.這樣,學生便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探討disagreement這個詞匯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的區別,或者是相關詞匯a-gree,agreement,disagree等的意思和用法等。這樣,通過學生自主繪制相關詞匯的思維導圖,學生不僅可以從多個層面對一個重點詞匯進行全面地再次學習和總結,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3.指導學生運用相關詞匯就某一話題進行口語練習或者寫作練習
高中英語詞匯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實際的英語會話或者英語寫作中正確恰當地運用這些詞匯。另外,通過形式多樣的口語練習和寫作練習,也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詞匯的學習過程中,并能在實際的場合中運用這些詞匯。比如,在學習完高中英語必修五第五模塊TheGreatSportsPersona的單詞之后,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在具體的場合中恰當地運用詞匯,實現活學活用的目的,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學生:Now,pleaseusethewordsinthisunit,suchasathletics,rugby,bat,club,net,pitch,ring,stadium,track,tracksuit,trainer,perform,sportswearandsoontodescribeasportsituation.這樣,通過在寫作中進行實際聯系,學生不僅可以對這些詞匯的語義和用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值得在實踐中進一步地進行實施。
4.結語
篇4
傳統陶瓷藝術教學中老師們應該適當的創新改革一下。首先,老師們應該以更加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樣才能使課堂知識新鮮豐富生動起來,保持學生們的新鮮感,才能充分的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其次,理論結合實踐。陶瓷藝術課中如果只是空洞洞講理論的話,即是興趣多么濃烈遲早也是會消散的。老師們可以在陶瓷藝術課中適當的增加實踐課的比重,使得課堂不那么乏味單調。最后,在陶瓷藝術理論課的講解方面,力求把深層次的東西挖的更清晰明了,這樣學生們才能更好的領悟和掌握陶瓷藝術的理論知識,才有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2現代模式的陶藝教學
現代陶藝雖然仍以傳統陶藝為基礎,但是經過現代的一些思想藝術流派的影響,在一些觀念和部分技藝上已經大不一樣了,有了自己的藝術審美,有了自己的工藝進步,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情感在現代的陶瓷藝術作品中融會貫通,對于同一陶瓷藝術作品,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在陶瓷藝術課的教學中可以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會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互動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各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以各自的文化交流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樣化的歷史文化產物具有極大的魅力。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這片沃土的成功典型去發揚陶瓷藝術。陶瓷藝術技法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從作品中吸取經驗,同時還要能夠舉一反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創新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所以對于現代的陶瓷藝術教學和學習亦是如此。老師們應該著重的去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以及提高其創新能力,而且在創新的過程中要有毅力。因為所有的創新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他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繁復實踐才能得以證明。所以老師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挑選一些視頻去給學生們看,讓他們知道好作品的產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期間需要歷經多少的風風雨雨,讓同學們明白任何事都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成功的,讓學生們能有所領悟、有所感想,這樣不僅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斗志,還能從側面達到育人的目的。
3總結
篇5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人文教育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必須要能夠理解并背誦教材中精選的古詩詞,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均有較大幫助,也是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小學生在理解并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品位以及氣質,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靈動,使小學生接受深層次的人性教育。
一、通過體味意境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精神
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多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意境表現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設一定的情景引領小學生去體驗并感受詩人的情感。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形成健康積極的樂觀情懷,凈化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對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幫助。
二、通過理解內涵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懷
詩人一般是通過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學生在
理解詩詞內涵的過程中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并真切
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他們在理解不同內涵的詩詞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以及感恩意識等,進而
使其不斷端正自己的行為,培養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質,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生活意識以及思想認識有很大
幫助。
三、通過詩詞朗誦來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感
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大部分都有極強的節奏及韻律,小學生在朗讀以及背誦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感受并體驗到詩詞傳達的情感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小學生在節奏的平仄起伏以及樂感的體驗中受到詩詞美感以及情感的熏陶,不斷培養自己的人文情感,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
在新課程標準下,學校不但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思想認識的培養,尤其是小學生的思想認識還不夠成熟,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習古詩詞可以使學生在感受以及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對其成長及發展極其重要。
參考文獻:
[1]陳怡潔.論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吉林教育,2009(35).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技巧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并取得優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慨嘆;三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地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現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如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我們對其的鑒賞應該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文化詞匯 文化模式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引言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必須重視漢語詞匯和漢文化的關系,必須對產生和使用漢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加以聯系和闡述。漢語有許多語言現象和詞語的語義內涵,往往都直接或間接地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透過漢語的詞匯層,[1]可以窺見漢民族文化的狀況和詞匯的文化淵源。
一、中國文化模式及其價值觀
(一)中國文化模式的形成
中國傳統文化以農業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社會結構,尊祖重情尚人倫。
1、中國文化在形式上形成了
(1)宗法性――家國同構,皇權與父權一體,理論與政治互滲;(2)官本位――官權是社會文化的核心,一切價值都轉換為官權價值才有價值;(3)泛權力化――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納入王權系統和等級位置中,都被賦予官權色彩。
2、在內容上表現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2)宗法家庭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文化。(3)忠君觀念、王權崇拜觀念、政治權威神圣化觀念,“王化”和倫理教化行為。
(二)中國文化模式的價值觀
漢文化的價值觀中,首先是對自我價值的壓抑,[2]由此體現出漢語詞匯的兩個特點:
第一是自謙詞匯特別豐富,例如可以替代“我”的詞語就多達十幾個,除“本人”外,都是自謙語,它們是:鄙人、不才、在下、小可、愚等。
第二是等級觀念,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長幼有序,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父子、爺孫、舅甥、兄弟、姐妹、親疏、老幼、婆媳、叔侄、老少),尊卑有序(貴賤、君臣、師生、師徒、將士、官兵)。
2、男尊女卑。“夫妻”、“公婆”、“哥嫂”、“龍鳳”、“子女”都是男在前,女在后。
二、詞匯理解的障礙
文化模式的不同導致詞匯理解的障礙。“狗”一詞,學生僅知道它的母語對應詞是“狗”就不一定能準確理解它的文化內涵。[3]文化模式的不同會導致文化障礙的產生,這在語言的理解中也同樣存在。在漢語閱讀中,跨文化詞語障礙致漢語閱讀者由于文化背景與漢語的不同而對漢語語篇中某些文化內涵詞語產生理解困惑,并由此引起閱讀中的背離閱讀材料原意的理解上的錯誤和偏差。[4]
例如在英國east wind(東風)是一股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寒風,類似于中國的西北風。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所以當英國學生學起“等閑識得東風雨,萬紫千紅總是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詩句時,就要告訴他們,“東風”就等于“春風”,中國的“東風”就等于英國的“西風”。
三、文化詞匯的分析
(一)何謂文化詞匯
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5]文化詞匯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文化詞匯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隱含著深層的民族文化的含義;二是它與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里文化有各種聯系,有的是該文化的直接反映,如漢語中的“紅、黃、白、黑”等顏色詞及“松、竹、梅”等象征詞語;有的和各種文化存在淵源關系,如來自文化典籍的詞語以及來自宗教的詞語。
(二)漢語文化詞匯系統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而邏輯思維相對西方不是那么發達,反映在文學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形象、類比的手法非常豐富。中國人重形象,實際上強調了思維中的表象作用,漢語通過比喻、類比、借喻等修辭手段來確立和規范詞的意義。漢語詞匯具有模糊性的特色和精于想象思維的模式。
(三) 漢語詞匯的構詞特點
漢語的復合詞不僅數量多,還有許多西方語言復合詞不具有的特性, 構成方式多樣化,語速之間的組合方式多樣化,構詞后的詞性也是多樣化:
聯合式:人民道路語言偏正式:冰涼草綠血紅
述賓式:滿意熱心冷眼述補式:年輕性急辛酸
附加式:老張老師初三重疊式:往往匆匆徐徐
從“構詞”方面來看,反映漢文化模式特征的詞語在構詞時或多或少融入了漢民族形象思維、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及其他傳統文化特征,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認識。
1、偏正式和主謂式詞語與漢民族形象思維。許多漢語詞語除具概念義外,還有鮮明的形象色彩,如“蛙泳、雪白、針眼”等詞語給人以真實具體感,這與漢民族形象思維特征相符。聯合詞語與辯證思維。有些由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聯合式詞語體現了漢民族辯證思維特征,如“好壞、大小、粗細、是非、黑白、悲歡”等在表述對客體的看法時顧及了矛盾的兩端,不偏不倚。
2、聯合式詞語與傳統觀念。一些以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的語素構成的聯合型詞語內部很講究排列順序,如“君臣、官兵、師徒、夫婦”等,其語序為官在前、民在后,尊在前、卑在后,長在前、幼在后,男在前、女在后,不能隨意顛倒,這是傳統的等級觀念、尊卑觀念的反映。
四、教學設計對文化詞語的取舍
(一)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透露的文化信息
1、漢語中所反映的諸如生活習俗、歷史典故,以及這些文化特點同學習者所在民族文化模式的比較,這是我們教授語言過程中必定要體現出來的。這些知識,大多在課堂內進行語言講授時隨機導入,并以講解的形式進行。2、中國人的習慣思維方式,嚴格的說,是漢語思維。3、聯想。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聯想含義。4、漢語學習的組織文化,學生學習外語的境地。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和強化:第一,開設《中國概況》、《中外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等課程。這將有利于解決文化學習與語言知識學習的沖突。第二,創設漢語教學課堂文化。包括:教室布置要有中國色彩,使學生感受到漢語的氣氛;二是師生關系是平等、互動和開放的關系。第三,在組織文化上,應該有組織地開展各項語言實踐活動,創設校園韓語學習環境,從而使得學生在這一環境中獲得對文化的理解。
五、結語
以文化詞匯為研究對象,從價值觀、思維方式、文化心理和行為等方面來挖掘詞語的深層意義,可以看到漢文化模式的印記,通過觀察不同文化模式的相似和差異來構建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理論。對比漢外兩種語言中詞語的文化內涵差異有助于語言學習,并能揭示出漢外文化間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使得外國留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漢語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J].中國文化,1991,8(4):93-96
[2]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188.
[3]Rod Eliss.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9:26
篇8
關鍵詞: 唐詩宋詞 情感教育 高中語文教學 意境欣賞 寫作實踐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璀璨的明珠,江蘇在高中階段增設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編者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詩的風韻,體會宋詞的雅致,從而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中學選修課,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語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的薈萃。教學中利用好唐詩宋詞的教學并滲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學古詩詞知識的同時,精神得到充實,正所謂“潤物細無聲”,通過唐詩宋詞教學,培養青少年強烈的愛國意識、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一、在詩文誦讀中激感
余秋雨認為:“古代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誦讀,便是這些經典綿延不絕的長廊。歐洲經典的長廊安靜肅穆,中國經典的長廊書聲瑯瑯。”朱光潛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唐詩宋詞選讀》中選取的詩詞作品皆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師范讀,有表情地朗讀,并且帶有真情的投入,激起學生的感情漣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渴望。同時讓學生多讀,讓學生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直面經典,品味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朗讀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詩句的背景和意義,共同領會作者所表達的精神境界;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最后師生共同體會作出正確的評價,教師注重當好“導演”。
初唐階段隨著以“四杰”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突破宮廷詩風的格局,給詩歌注入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其中《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此詩的難點是詩歌中所傳達出來的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教師誦讀與學生誦讀結合,找出詩中月夜美景的語句、闡述人生哲理的句子反復朗讀。誦讀的同時要將問題講深講透,并且要進行正確引導。感受詩歌本身韻律節奏美,感受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悲慨激蕩的感情旋律,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又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地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教學中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奇麗景色,了解詩人對人間純潔的愛情的謳歌,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凸顯出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吸引學生探尋其中美的真諦,深刻體會詩作中蘊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識。
二、在意境欣賞中理解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在《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通過帶領學生理解詩詞作品中的意境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沉郁頓挫的杜甫詩”這一專題時,先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詩歌的特點,他形成了韻律完美、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被尊為“詩圣”,為后世的詩歌藝術樹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輝典范,具體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意境的欣賞理解詩人的情感。《旅夜抒懷》勾畫了這樣的意境: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的長夜,星空低垂愈顯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意境凄冷與雄渾闊大并存。詩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氣,對統治集團內部黑暗的強烈不滿,以及對國家命運、蒼生疾苦的滿懷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表現得異常深沉婉曲。憂愁郁結,卻往往欲吐還咽,柔腸百轉,真正體現其“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李白詩歌意境的塑造,主要通過他恣意的夸張和奇特卓異的想象變現出來。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木暮成雪”感受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感受蜀道的高聳;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受友情的珍貴。教學中通過意境的賞析理解詩人們在追求建功立業的道路上,顯示強烈的自信心和錚錚傲骨;理解詩人崇尚獨立人格和高潔品質,進而引導學生主動進入文本世界進行審美體驗,培養學生自己的人格、氣質、生命意識。
三、在寫作實踐中培養情感
《唐詩宋詞選讀》教學與學生的寫作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情感。教學時指導學生將詩歌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將某一首詩歌,或是多首詩歌的整合中提煉的主題讓學生進行寫作,或者進行研究性論文寫作活動,在寫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情感,這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詞時,讓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敘述詞作內容: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都見不到,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在理解了全詞的基本內容后,讓學生用文字解讀作品中“那人”及其處境?學生解讀方式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寫照”、“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狀態”。寫作時指導學生將詩文遷移到相關的文題中。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 愛國情感
詩歌的源頭,最早我們可以追溯到《詩經》,它是現實主義的開山鼻祖。歌詠愛情,展現熱烈歡快的勞動場面,表達對國土的熱愛,這些生動形象的題材,都是當時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寫照。其中《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全詩是這樣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一共三段,以重章復唱的形式,它生動的表現戰士們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厲兵秣馬,互相召喚,互相鼓勵,舍生忘死,同仇敵愾。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是秦地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贊歌!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反復誦讀,除了加強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精神。兩千多年前的秦地人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尚能以大局為重,團結友愛,協同作戰,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為了捍衛神圣的領土,抵御外族的侵略而英勇參戰,無私無畏。今天,雖然是和平年代,但境外一些國家對我們是覬覦已久,磨刀霍霍,不斷挑起事端,諸如問題、。所以我們要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感,共同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
除了《詩經》,在春秋戰國時期,還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不僅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風格,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間。詩里詩外洋溢著的高山仰止,千古生輝的愛國主義情懷。我們閱讀他的詩,就是要學習他滿腔的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堅持自己理想的不屈信念,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人民疾苦。堅持正義,堅持節操,敢于同腐朽集團進行不屈斗爭。屈原的詩篇,對祖國充滿熱愛,對人民寄予無限同情。
《楚辭》和《離騷》,是屈原詩歌中的兩顆璀璨的明珠。“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千古名句表現了自己對楚國前途、人民生活的憂慮和擔心。一個強大的秦國正在北方崛起,可是楚國卻在節節敗退,而楚王又是如此的聽信于小人,這不能不引起屈原深深的幽思和憂慮。膾炙人心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堅持高潔,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的精神是其苦苦探索與追求的最深層次的表現。“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樣一種憎惡黑暗,嫉惡如仇以及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正是屈原詩篇中愛國主義的精髓。雖然屢次遭流放,他依然愛國忠君,當秦國的大軍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時,屈原徹底絕望了,他毅然以身殉國,負石自沉,投汩羅而死!
屈原的詩篇,千古不朽;屈原的人格,永不磨滅。它們“沾溉萬世,澤被蒼生。”屈原永遠與日月同輝,與地齊壽!
到了唐代,由于國家太平、山河海晏,經濟繁榮,文化發展,與國內、國外的交流、融合頻繁進行,所以唐朝在早期形成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兩個恢弘的鼎盛時期。詩歌的發展也在這一時期迎來了它的巔峰時刻。層出不窮、類型迥異的詩篇,群星璀璨,風格不同的詩人,都傾盡自己的情,來扮靚百花盛開的詩壇大花園!
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的詩多反映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可以說,杜甫的詩就是中華名族的一部血淚史。杜甫的詩始終植根于現在的土壤,植根于人民。“憂國”即使憂民。他心懷蒼生,悲天憫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崇高的人格,集中體現了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最寶貴的品質,從而教育、激勵了后世無數的文人和愛國者。
從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望春》為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情景交融,情感深沉,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濃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詩人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風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了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唐代邊塞詩也唱響了愛國主義的正氣歌。“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愿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育玉門關”這些邊塞詩洋溢著宋觀主義的豪情,寫出了邊關將士渴望建功立業,勇殲來敵,捍衛國土的愛國精神。赤誠之心,殷殷之情,戎馬倥惚,馬革裹尸。
北宋后期,由于宋金對抗,外族入侵,統治者的無能,致使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金人擄走,北宋的歷史就在屈辱中草草謝幕。到了南宋,統治者依然奉行俯首稱臣,投降求和,割地賠款的賣國政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政治的黑暗,經濟的凋敝,金人鐵蹄踐踏下的人們過著非人的生活。現實的悲涼,戰爭的災難,人們的苦難,不斷撞擊著有志之士和大量詩人特別是詞人痛楚的心扉,他們力主抗金,收復失地,恢復中原。即使是烈士暮年,依然壯心不已。除了用筆喚起人們的愛國情感外,他們甚至愿意投筆從戎、上馬殺敵。陸游、辛棄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詞人。
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篇10
論文關鍵詞:創作,朗誦,詩歌,教學法
詩歌教學如何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和強化學員的人文精神,提高學員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初步掌握文學作品鑒賞的步驟和方法,領悟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等培養目標?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了“創作性朗誦”教學法。該教學法引導學員對詩歌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不僅能使學員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的內涵,還能提升美感、涵養語感、培養戰斗精神,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及人文素養。
一、概念詮釋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師生依據自身對詩歌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藝術加工處理之后的朗誦,即再創造式的誦讀練習的方法。
二、教學目的
使學員全方位理解把握詩歌的內涵、情感、結構特點,深入體驗詩歌作品的語言美、節奏美、情感美、意蘊美,全面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并達素質的培育和滋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導學員在初步領會詩歌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根據自身的認識、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技巧的處理和標注,即將個人選擇的情感基調、語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標注在詩文當中,然后反復練習,使學員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文教學論文,讀出情感。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初級階段,學員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對詩文進行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處理,即對重點詞、句所需要運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進行設計。比如:朗誦“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句詩時,視線是長、是短、還是中等距離,是虛的,還是實的;面部表情是剛強、堅毅,還是豪爽、豪邁;手勢是用掌還是用拳,是用雙手還是單手;劈刺的動作是在上區、中區還是下區,是橫劈、直劈還是斜劈等,然后反復練習,為下一階段上臺表演做準備。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中級階段,學員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臺表演。即以登臺表演的方式,將經過自己二度創作,亦即經過藝術加工處理后的詩歌朗誦,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向全體學員進行展示。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高級階段。這時學員對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發和各種口語、態勢語表達技巧已渾然一體,學員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從而創造出我“這一個”的詩歌朗誦作品。
四、優勢特點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內涵。讀,是詩歌教學之魂龍源期刊。[1]由于朗讀是腦、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腦、化于心,使紙上的詩變為學員心中的詩的過程,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學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因而作品豐厚的內涵是在朗誦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品味出來的。朗讀的遍數越多,與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課文的內容就更透徹。[2]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就是通過牽引學員的眼、口、耳、心,在有聲語言再造文學語言中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激發學員全部的注意力與創造力,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動、溝通和共鳴,讓學員走進文本、靠近作者,在與文本、作者零距離的接觸中,達成對文學作品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學作品為學員提供了審美對象,而美感的產生還需要學員在實踐中獲得。創作性朗誦這一實踐活動是對精神產品的再生產活動,是人文與個性結合的再創造過程。由于詩歌音調和諧,注重押韻,本來就富有音樂感,[3]而“讀”使詩歌的精華潤物無聲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使學生變得“多情”、變得“愛美”、變得“樂善”,[4] 所以正是在這種“創作性朗誦”的過程中,學員不知不覺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體會到作品不同風格的美語文教學論文,進而感受到詩的美,使審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養語感。培養語感、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感情的朗讀有喚起形象、表達感情、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即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內心感情的共鳴,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古人就是通過誦讀培養語感的。“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很好地傳承了這一做法,使培養學員語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戰斗精神。“創作性朗誦”強調進入、交融、共鳴,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強調再創造。因而,當學員雙眼放射著豪邁的光芒,口吟“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揮手做出抽刀取劍、劈刺的動作時,當他們伴著“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做出由外向內歸攏的手勢時,當他們雙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視蒼天,高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詩句時,學員與作者已融為一體,“我”就是渴望戍邊殺敵、建功立業的李白,“我”就是胸懷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氣壯山河的岳飛,……學員的戰斗精神即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㈤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素質。陳丹老師說:“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它具有很強的表演性。”[8]正是這樣,學員在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情感基調、語音輕重、語速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口語表達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態勢語言技巧的過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在這一過程中,學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內涵及情感態度,并將自身認識和情感體驗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從而提高解讀、建構作品的能力和審美能力;在登臺表演的過程中又很好地鍛煉了心理素質、形象氣質等,從多方面培養了學員的能力素質。
五、注意事項
㈠從理念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員讀。學詩當然要從讀詩開始,作為語文教員務必要傳承這一理念、重視這一環節。其道理在于,“在詩歌教學中,熟讀成誦是基于漢語的特點而形成的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數千年一以貫之語文教學論文,自有其獨到的價值。宋學家朱熹指出:“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讀,注中訓釋之意、事物名義、發明經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透處。”詩歌教學尤其是這樣,只有熟讀背誦,才能仔細品味詩句的意蘊,體悟作者的情感與操行,繼而咀嚼其中的語文味道。[9]還在于:“詩歌作品的精華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不讀,這些精華是不會自動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緞子上的文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通過讀,而且要出聲地多讀、細讀,才能讓它在你的嘴里“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來,最終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員須加以指導。教員應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對學員加以教導、提示。“可用體態語進行提示,用目光激發學生誦讀的情緒,用面部表情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用手勢表示誦讀聲音的高低、語意的輕重、節奏的快慢……以此來激發學員的誦讀情緒,引導學員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11]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龍源期刊。
㈢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在運用“創作性朗誦”教學法時,可穿插采取教員范讀、學員領讀;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輪讀;單讀,齊讀,接龍讀,分角色讀;小聲讀、大聲讀、輕聲讀、喊著讀,快速讀、緩慢地讀;模仿播音、錄音、錄像朗讀;配上音樂、畫面朗讀,欣賞(錄音、錄像)性朗讀等方法,“讓學生觀其畫、吟其詞、入其境、悟其情,教學效果就會事半而功倍。”[12] 這樣的訓練可使學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和興趣。
㈣大力倡導吟唱古詩詞。教學實踐證明,“音樂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詩境”。[13]彭士強先生認為,吟唱古詩詞對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藝術趣味都是有積極影響的。[14]以曲配詞誦讀,既符合詞的特點,又能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融在其中,樂在其中。彭先生說:“曼吟、輕誦、放歌詩詞語文教學論文,有助于充分發揮民族語言的魅力,有助于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古詩詞的懷抱,有助于人文底蘊的增厚、精神的升華!何樂而不為?”[15]我們可以選用彭士強先生編著的《古詩詞吟誦唱鑒賞》教材,也可選用勞在鳴先生編著的《古典詩詞吟唱曲譜》[16],還可選用葉至善先生編撰的《古詩詞新唱》增訂本(開明出版社1998版)。這本古詩詞歌曲集創意極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經典名曲與我國經典古詩詞配合而成。其經典+經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獲的是雙份經典,雙份享受。這里熱心推薦邵燕祥在文匯報上“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的文章,[17]讀后,《古詩詞新唱》的精妙之處就了然于心了。
㈤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朗讀之后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評議,而且評價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師或學員要進行歸納、提煉、升華,錯在何處,教師或學員應針對性指出,并提出訂正建議,使學員獲得朗讀方法的正確導向。[18]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的效果如何?在對本院2006級44名學員的調查問卷中(有效問卷41份),認為本教學方法不好的無,一般的4人,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達63.4%。認為該方法所產生的效果達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認為效果達到80%以上的學員達到80.5%。
參考文獻:
[1]龍泉明.讀——詩歌教學之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4.
[2]馬素娟.語文教學應重視朗讀和背誦[J].文學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編.文學教育[M].山東: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30、31.
[4]馮晨辰.古詩閱讀教學方法趣談[J].文學教育,2006,(4,上):44.
[5]江亞平.美讀學古詩[J].文學教育,2008,(7,上):45.
[6]李麗萍.通過有效朗讀培養學生語感[J].文學教育,2007,(11,下):126.
[7]龍平.語感培養的途徑[J].文學教育,2009,(1,下):52.
[8]陳丹.古體詩的朗誦技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0):71.
[9]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詩歌教學需重視“讀”》,(粵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劉榮.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8,(11,上):36.
[11]黃群芳.誦讀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9,(3,下):85.
[12]王躍琳.例談詩歌的誦讀教學法[J]文學教育,2006,(4,上):39.
[13]張守敏.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嘗試[J]文學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6]勞在鳴.古典詩詞吟唱曲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N].文匯報,2009-7-6,11.
[18]丁志珍.新課改中的朗讀教學[J].文學教育,2008,(9,下):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