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學教學范文

時間:2023-03-31 15:08: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腫瘤學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腫瘤學教學

篇1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三步教學法,容易被學生所接收是個很好的教學思路,值得推廣,現介紹如下。

板面的書寫

腫瘤的基本概念:腫瘤是人體中正在發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細胞,在不同的相關因素長期作用下,出現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事物,也就是細胞產生的贅生物細胞群。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良性腫瘤一般情況下,不影響人的健康。根據所處的部位與大小,可手術切除,愈后良好。惡性腫瘤就是癌癥。癌癥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了嚴重危脅,攻克癌癥、戰勝癌癥、行之有效的治療癌癥是全球都在研究的課題。它與正常的組織和細胞完全不同,不遵循新陳代謝規律生長,不受約束與控制,沒有規律的快速生長,破壞正常組織器官,使其功能喪失。惡性腫瘤細胞向周圍浸潤延伸,并可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迅猛成倍地增長,使組織器官結構破壞,功能喪失,器官衰竭,最后導致死亡。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見表1。

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干細胞在體內的再生、補充過程時刻都在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使生命得以持續。新陳代謝異常,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與刺激,導致干細胞不能向下分化及增殖,而異常表達,導致細胞過度增殖、異常分化而形成腫瘤。惡性腫瘤對人本組織器官進行破壞,使其組織器官失去功能,人的生命停止。

早期發現是關鍵:目前,在全球沒有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治療。只能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后,及時地進行化療。可使患惡性腫瘤患者得以生存,或延緩生命。中晚期發現,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等治療,效果均不佳,死亡率極高。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與發現的早晚成正比。

幻燈片的放映(以肝惡性腫瘤為例)

見圖1~3。

病例討論

通過在醫院的課間實習,查房,病例討論,加深了對惡性腫瘤的認識。以肝癌病人為例,學生們看到了患者的臨床表現,找到了診斷依據。一是彩色超聲診斷及CT診斷,二是胎甲球陽性。

篇2

關鍵詞:腫瘤學;教學改革;實踐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1-0097-02

目前隨著社會發展和醫療環境的改變,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發病譜慢慢發生轉變,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成為疾病譜的主要疾病。惡性腫瘤逐漸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原因,在城市人群中處于腫瘤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在農村人群死亡率中處于第二位。提高對腫瘤疾病的認識,加強腫瘤預防,提高腫瘤治療手段,變得刻不容緩,腫瘤學醫學人才的培養需要進一步加強。但目前我國醫學院校腫瘤學教學中缺乏腫瘤學材,大部分院校還是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教材,把腫瘤學的教學分散到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婦產科、耳鼻喉科、外科、放療科、核醫學科等學科,但具體到一個病人的綜合治療,必須把這些學科的治療方法綜合起來,根據患者不同疾病的發展情況,合理安排,遵循循證醫學指南探索出疾病治療規律。這就要求我們探索出一條符合目前腫瘤治療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

一、改革基礎理論教學

1.改變目前醫學生對腫瘤學的學習態度。目前醫學教育中,腫瘤學內容分散,分別安插在不同的系統和章節中,由不同的科室在分別承擔腫瘤科的內容教學,因為本科醫學生還沒有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所以感覺學習內容生澀難懂,建立不起來完整性,再加上腫瘤疾病的治療方法繁雜,與普通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大的差別,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造成醫學生有畏難情緒,沒有學醫學的成就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的改變是改變目前腫瘤學教學效果的前提,腫瘤種類繁雜,治療方法變化多樣,學生在學習中不可能完全掌握,但從常見腫瘤的具體病例入手,會大大地縮小知識范圍,用臨床具體病例做引導,增加學生的直觀感、親切感,由教師引導、提出問題做引線,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范圍、方向,避免學習的盲目性。通過學習臨床知識、指南內容,學生可以較好地理解臨床腫瘤的學習方法,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將自己的基礎知識儲備和臨床的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對疾病的了解、認識,增加學習信心。不斷地提高對常見腫瘤的學習認識,對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是有幫助的。

2.編寫適合目前腫瘤學教學的教材。腫瘤科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衛生部的教材把腫瘤學內容按章節分散到各個系統中分別講授,以常見的腫瘤支氣管肺癌為例,除了疾病發生學、臨床表現和診斷的教材內容排列和其他疾病一致外,牽涉臨床疾病病理類型、疾病分期、治療方法等問題,疾病的分期基礎是將外科切除作為分期標準。臨床分期方法是以影像學作為分期手段,而臨床分期又是作為治療手段的選擇基礎。但這些內容被放在呼吸科的內容來講解,而呼吸內科不是手術科室,對影像學判斷的疾病分期也不是呼吸科醫生所見長的內容。在治療內容方面,早期的肺癌需要手術治療,大部分的中晚期肺癌需要化學治療、靶向治療,這些也不是呼吸科醫生最熟悉的。編寫綜合的腫瘤學教材,由腫瘤外科、腫瘤內科醫生去講解這方面的內容,更符合目前的臨床實際。

3.成立腫瘤學教學的專職教研室。教學專職機構是提高腫瘤學教學的基礎。腫瘤學內容繁雜,牽涉廣泛的基礎學科,如解剖、組織學、胚胎學、生化、生理、病理、藥理、影像診斷、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腫瘤學科又是目前醫學發展得最活躍的學科之一。新的科學技術不斷運用于臨床實踐中。新的尋證醫學證據對腫瘤的認識不斷豐富,臨床指南得到及時完善、更新。這要求臨床腫瘤學教育要緊貼臨床,緊貼醫學發展前沿,所以要有一支專業水平很高的專業隊伍,完成腫瘤學基礎理論、中間橋梁課程和臨床診治等系統教育,實現對腫瘤病因學、分子生物學、臨床病理學、腫瘤診斷技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多方面知識的全面教學。

4.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合理的教學大綱是腫瘤學教學的靈魂,隨著學科的發展不斷變化,針對不同教學對象提出合理的要求。本科生教學要注重基礎,研究生教學應注重基礎與臨床并重,而博士生教學應多注意前沿方向,對進修生,其教學要多注意臨床規范,安排合理的教學課時,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提出不同的了解、熟悉、掌握的重點內容,根據本醫院的特色,加減綜合治療的內容,根據本科室的研究特點讓碩博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前沿內容。

5.分清腫瘤學的教學對象。目前腫瘤學的教學對象很復雜,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住院醫師、進修醫師等。教學大綱內容和教學對象要對應合理,讓本科生重基礎是為了建立興趣,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研究生學習是為了適應臨床實踐和緊跟學科發展,培養良好的學科素質。當然,對博士生的培養要求是為了推進學科發展而培養人才。

二、臨床腫瘤教學方法的改進

1.CBL教學模式。以CBL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適合于腫瘤學的臨床教學。CBL教學是以臨床真實為基礎,將課本抽象內容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通過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指標、影像學檢查,有創活檢檢查等質料,給出疾病的明確診斷。根據影像學檢查判斷出患者的明確分期,根據最新的指南、最新的尋證醫學證據,給出目前的最好治療策略。這樣的CBL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不斷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熱情,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鍛煉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在CBL臨床實習教學中,小組教學適合目前的教學條件,實習學生每組分配4~6人,有中級職稱資質的臨床醫生專職帶教。除了每天跟隨不同的醫療小組進行床邊查房外,選取科室內真實的常見臨床病例,讓兩人一組根據真實病例,由帶教教師分別給每個小組就病例提出、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原則、治療模式、目前進展等問題,一周完成一個病例學習周期,第二實習周再選擇另外的常見病例,這樣經歷4周的臨床實習,就能解決腫瘤科實習所要掌握的常見腫瘤,包括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等腫瘤的診治學習。由于實習學生的基礎課和臨床課學習結束,他們所學的都是些分散的知識,不能有機地綜合在現實的病例上,而帶教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教學要求需要掌握的內容,既突出重點,防止學生負擔過重,又讓學生了解疾病治療的進展情況,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興趣,為繼續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帶教教師是科室的教學秘書,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合理的帶教計劃。比較過去只有床邊帶教的學習模式,有較大的改進。本教研室中,應用CBL教學法進行臨床實習教學兩年,回顧對比過去床邊教學臨床實習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沒有明顯差異。但是觀察考研報考腫瘤方面研究生的學生數量有明顯上升。這說明學生對腫瘤學習產生了興趣,對腫瘤方面的知識了解有所提高。

2.重視循證醫學在腫瘤教學中的重要性。循證醫學是制定目前臨床指南的基礎,遵循尋證醫學是改變過去經驗醫學的最好方法。遵循尋證醫學是指運用目前最好的有證據的醫學方法解決疾病問題,是目前有章可循的方法中的最好節點。要求帶教教師要有循證醫學意識,能夠做到不斷追蹤最新的醫學進展,不斷保持知識更新,能夠結合循證醫學的最新、最佳證據寫出高質量的教案,才能成功實施循證學教學。其關鍵是在醫學教育中不斷灌輸循證醫學的理念,幫助醫學生正確地理解尋證醫學,做到任何結論都有證可循,有據可查,明白目前尋證的局限,為尋證醫學與個體化治療提供明確的理論根據。

3.樹立腫瘤綜合治療和個體化理念。腫瘤綜合治療是根據患者疾病本身的發生、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不同特點以及患者本人的身體基本體質和各器官功能的不同狀態,以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選擇最適合患者目前個人身體特點和疾病特點的治療選擇。綜合外科學、放射學、內科學、生物療法、中醫療法等方法,合理運用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使患者獲得治療利益最大化,提高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和生存期。

4.加強網絡利用學習。現代社會是信息化時代,要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主動學習,懂得如何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適應腫瘤學科的快速發展。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腫瘤疾病的診治情況,查閱腫瘤學的新技術和新進展。現今由于國際醫學界很重視對腫瘤的治療,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尋找更合理的治療模式,使得對腫瘤的治療不斷出現新變化,我們要時刻把握腫瘤進展的脈搏。

參考文獻:

篇3

目的:探究分析案例教學法在臨床腫瘤學中的效果。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方式將90名遵義醫學院學生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和案例教學方式,對比分析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實驗組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授課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成績、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案例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彌補臨床腫瘤教學和實踐的缺陷,提高了醫學生專業技能,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臨床腫瘤學;成績;效果

二十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醫學院相繼提出案例教學方法,后通過哈佛大學商學院廣泛推廣應用,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成熟的教學方式,也在醫學中廣泛應用推廣[1]。本研究在臨床腫瘤教學過程中分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方法,現將整個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抽取遵義醫學院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選修腫瘤學的學生45名(實驗組)2015級學生45名(實驗組),其中男生30名,女生15名,在該組學生理論教學和臨床實習階段實施案例教學法,并同成績和專業相同的2013級學生成績作為對照組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是課堂講解教材,課后學生自由提問,由教師進行解答,課后開展臨床實踐活動。實驗組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2.1選擇典型病例資料

采用以下標準選擇病例:(1)典型臨床腫瘤病例選擇與實習科室相一致,參照臨床實習教學大綱標準選擇多發腫瘤;(2)典型腫瘤資料應該全面具體。對同一腫瘤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測結果和影像學圖片等信息全部收集起來,如果有手術診療視頻,也可將其作為教學材料。

1.2.2典型案例討論

選擇科學合理的討論切入角度,可以是選取病例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使按照診斷疾病過程。首先選取一名標準化患者,指導學生接診該病人,在接診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或者其他學生、教師發現任何問題都可以停止接診,該組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同時教師對接診過程進行全程引導,并適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討論,所提出問題的解答必須同臨床腫瘤教學大綱要求進行分析。

1.2.3總結點評

案例討論完成后,教師認真全面總結分析典型腫瘤案例,并科學點評接診學生的表現。

1.3評價標準

學生總成績為100分,其中理論總分為60分,實踐技能總分為40分;采用匿名調查問卷的方法調查學生對兩組教學方法的評價。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值、卡方值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成績對比

通過不同方式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總體成績(理論成績53.47±3.64、臨床操作成績36.19±3.81)明顯高于對照組(理論成績44.78±5.77、臨床操作成績33.41±3.49),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t=4.654,P<0.05)。

2.2兩組對教學方法問卷調查結果對比

通過對兩組學生對課堂內容掌握、教學效果、學生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得知,實驗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案例教學方法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具體表現在:

3.1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

71.11%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營,比傳統教學方法高出48.89%的支持率。案例教學方法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過多解釋一些繁瑣的知識點,而是將其融入到案例分析中,學生從中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知識點,而且還能夠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

3.2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91.11%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2]。改變了傳統“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生切身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主動、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3.3有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

在臨床腫瘤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真學習老師選取的典型案例,以臨床醫生的角色進行思考和決策,不僅增加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還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相比于傳統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方法在臨床腫瘤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果更優,值得臨床教學廣泛推廣。

作者:邢時云 張瓊 單位:貴州省遵義市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醫院

參考文獻

篇4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及分組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我科實習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員60名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的方法隨機分為EBM組(n=30)和對照組(n=30)。EBM組接受EBM教學模式,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齡20~24歲;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中男17名,女13名,年齡20~24歲。每位學員實習期為6w,由同一教學組老師任教。兩組年齡、性別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EBM組教學步驟如下:(1)學員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病史、癥狀、個人史及家族史等,通過體格檢查發現陽性體征,總結初步輔助檢查結果,根據上述信息做出初步診斷。(2)要求學員通過查閱資料,尋找有關該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依據、治療原則和預后的相關證據。(3)學生和帶教老師共同討論證據的可信度,對證據進行客觀評價,確定最佳證據。然后根據最佳證據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確定進一步診治方案。(4)將診治方案應用于患者,觀察患者療效和預后,檢驗方案的合理性和實用性。(5)如果在診治過程中出現新的問題,及時再次查找證據,尋求解決方案。對照組學員采用傳統的老師帶教方式,跟隨帶教老師問診、體格檢查、書寫病程記錄、查房等。

1.3觀察指標和考核方法學員入科后采取統一的腫瘤學理論筆試,實習期結束后再次進行理論考試,總分為100分,由同一老師出題并閱卷。另外,在實習結束后,進行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即給出3個病例摘要,要求學生列出初步診斷、診斷依據、診療方案,滿分為100分,采用筆試方法,由同一老師出題并閱卷。采用自制的學員自我評價問卷調查表,對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同時采用自制教學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滿意問卷調查。

1.4統計學方法考試分數以x±s表示,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問卷調查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考核成績兩組入科時理論考試成績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習結束后,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均較入科時顯著提高(P<0.01),但EBM組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習后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成績,EBM組成績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實習生自我評價實習結束后,所有學員接受教學自我評價問卷調查,EBM組所有學員及大部分對照組學員均掌握了腫瘤科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治療原則和預后,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并且兩組學員均表示通過實習有助于今后工作和學習。而EBM組學員在提升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自學能力、提高文獻檢索能力、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2.3教學滿意度所有學員在實習結束后均完成教學滿意度不記名調查,結果發現,EBM組30名學員中,對教學滿意者28人(93.3%),基本滿意2人(6.7%),不滿意0人;對照組30名學員中,對教學評價滿意者22人(73.3%),基本滿意5人(16.7%),不滿意3人(10.0%)。EBM組對教學滿意率較對照組顯著增高(χ2=4.3200,P<0.05)。

3討論

對實習學員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員跟隨帶教老師,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做,學生看的被動學習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尤其是腫瘤患者起病隱匿,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診斷較為困難,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往往需要具備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帶教老師往往感到不好教,學員也不掌握。EBM模式強調學習方法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思想和模式,從傳授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徹底改變目前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促使醫學生從終結性教育轉變為終身教育。目前,國內有報道將EBM理念應用于腫瘤科的教學中,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參與意識、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增強臨床實踐能力。本研究將EBM教學模式應用于腫瘤科本科實習生,結果發現EBM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能夠提高學生理論考核成績以及病例分析能力,同時提高了學員臨床思維能力、自學能力、文獻檢索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有助于學員今后的工作和學習。可見EBM教學模式在腫瘤科本科實習生中應用效果顯著。

本研究采用的EBM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五步教學法,即提出問題、尋找證據、證據評價、臨床應用及效果分析,符合EBM思維方式。我們體會,采用EBM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親身參與到診治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中,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每一個病例。通過搜集多中心、大規模、隨機對照和前瞻性研究獲得的證據,可以豐富臨床經驗,掌握文獻檢索方法,了解某種疾病的診治進展,開闊了視野。值得一提的是,EBM組學員中有12名學員撰寫了醫學綜述類或病例報告類論文。這在以往本科實習生中是少見的。

EBM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要提供學員查閱文獻的便利條件,我院為學員提供了便利的網絡資源,開設了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數據庫等中文免費全文鏈接,以及MEDLINE、PubMed等外文文獻檢索鏈接。其次要對證據的可信性和科學性進行判斷和評價。所有證據應來源于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并且要注重研究的質量、設計、偏倚、樣本、個數和結果是許多標準考慮的因素。此時,帶教老師要協助學員對證據的可信度和權威性進行把關。另外,在疾病的診治過程中,要對出現的新問題再次尋找證據,用EBM的證據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尋找證據并進行總結,提高了學員對疾病的認識程度。

篇5

關鍵詞:循證醫學;臨床腫瘤學;教學

1循證醫學的發展

1.1循證醫學的萌芽

在1789年,法國巴黎學派的PierreLouis首次將統計學觀念引入了臨床醫學,他反對僅僅依據既往的古典理論就對患者做出臨床決策,要求醫生給予患者的診斷必須是依據對患者個體進行全面仔細的觀察,同時運用醫學的“系統性規律”,即“數值法”來對這些觀察結果作出的結論[1]。Louis的這一思想和實踐被后世認為是循證醫學的開始。之后,隨著醫學的發展,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對醫療實踐進行評價的必要性。希波克拉底提出醫學成果不僅來自合理的理論,也要依靠綜合推理的經驗[2]。這就將觀察性研究首次引入了醫學領域。阿拉伯醫生Avicerma更提出在動物體內進行的藥物試驗結果不能等同于人體的用藥結果,在藥物試驗中應當設計兩種情況的對比,同時要滿足可進行重復性評價[3]。與此相呼應的是AlexanderHamilton在1816年記述了一項大型對照試驗,試驗目的是評價放血療法的效果[4]。這也是記載中最早采用交替的方法產生對比組的試驗。

1.2循證醫學的成長

循證醫學證據的主要來源是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而世界首例RCT是英國醫學研究會于1948年開展的,目的是為了明確鏈霉素在肺結核治療中的療效[5]。這一RCT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臨床醫學研究新紀元的里程碑。此后,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SackettDL和FletcherRH等人將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有機的融合到了臨床醫學中,從而創建了現代臨床流行病學。這一學科的建立更是以大樣本、多中心的RCT取代以往分散的、個別的觀察性研究和臨床經驗總結,從而奠定了循證醫學的發展基礎[6、7]。選擇最佳的證據是循證醫學發展的核心,1979年ArchieCochrane提出針對某個疾病或診療方法,應將所有與之相關的RCT匯總后進行綜合分析,并隨著新的相關臨床試驗的出現而不斷更新,由此可得出更為可靠的證據。這也就是在醫學研究中應用Meta分析。在這之后,ChalmersTC更是提出了累積性Meta分析的概念[8]。到了1982年,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InternationalClinicalEpi-demiology,INCLNE)成立,標志著循證醫學發展所必需方法與技術已得到完善并逐漸成熟,這中間包括統計學、文獻評價方法學、臨床研究設計方法、人群疾病研究方法學等等,而這些正是循證醫學賴以存在的基礎。

1.3循證醫學的成熟

1992年的JAMA雜志發表了“Evidence-basedmedicine.Anewapproachtoteachingthepracticeofmedicine”這一文章,其中史無前例的提出了“Evi-dence-basedmedicine”的概念,并探討了如何將這一概念引入臨床醫學教學,從而促進循證醫學的實踐發展[9]。同年,世界上首個循證醫學實踐機構--英國循證醫學中心,在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在這一基礎之上,著名的Cochrane協作網(CochraneCollaboration)而后也隨即成立。Co-chrane協作網由全球多個中心組成,各個中心均是地區性協調組織,其主要作用是為所在地的研究人員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并設計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最后以技術和研究數據為基礎向用戶提供最佳的臨床證據。此外,Cochrane協作網更是全球不同地域的研究人員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通過Cochrane協作網可以實現研究技術和數據等資源的共享。至此,循證醫學完全成熟并迅速發展起來。伴隨著循證醫學的成熟與發展,如今醫療衛生領域各個方面的決策和行為都是以研究所取得的科學證據為基礎的,醫學教育也不例外。

2循證醫學指導下的臨床腫瘤學教學

作為當今醫學研究最關注的熱點和難點,臨床腫瘤學研究成果更新速度之快,研究內容之廣令人目不暇接。相應的臨床腫瘤學教學也成為了臨床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可以隨時獲取全球的醫學信息。因此,既往以臨床經驗、推理和教科書理論為基礎而進行的傳統臨床腫瘤學教學早已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在新時期的臨床腫瘤學教學中,如何獲取有價值的醫學信息資源?如何合理運用相關醫學研究證據?這些問題的答案成為教學的重要目的。因此,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的概念,并將循證醫學理念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是順應世界醫學發展趨勢的,也是滿足現代醫學教育要求的。

2.1指導學生尋找證據、解讀證據、評價證據

在傳統醫學模式下,醫學理論知識、個人臨床經驗、甚至直覺都是醫生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而對治療的有效性評價則完全依賴于非實驗性的結論。與之相對,在現代醫學模式中,醫生的臨床決策是在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融合個人臨床經驗而制定的[10]。循證醫學要求每一項臨床決策均應由現有“最好”的證據支持。然而,面對海量的文獻,如何在眾多的證據中去偽存真,找到最佳的證據?將證據分類、分級管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Cook等人提出了根據研究方法和統計學的應用程度,即根據證據可靠性,來衡量分級的評價辦法。具體而言:I級證據可靠性最高,主要來自于高質量設計和實施的多項前瞻性RCT的綜合分析結果,或是有明確結論的大樣本RCT;II級證據有較高的可靠性,來自于嚴格設計和實施的前瞻性RCT的分析結果,但樣本量較少;III級證據有一定的可靠性,主要來自于設計良好的前瞻性研究,如非隨機的、單組對照的、時間序列、前后隊列或配對病例對照系列等;IV級證據可靠性較差,主要來自于設計良好的非前瞻性或非隨機性研究;V級證據可靠性最差,主要來自于個案報道和臨床總結[11]。另外,臨床指引(clinicalguideline)是獲取信息較為便捷的途徑,例如美國NCCN腫瘤指南是當今應用最為廣泛的指南之一。正確、可靠、可重復和可更新是一個好的臨床指引所應具備的條件。同時,好的臨床指引還應具備臨床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目前臨床指引的制定有三種方法:一是基于專家意見。專家具有豐厚的臨床實踐經驗,對所專注的領域有深刻的理解,對科學證據能進行正確解讀和合理解釋,在決策過程中能夠運用自身經驗和學識來融合多方面意見。但是,專家意見是非結構化的,在進行醫療決策時無法完全做到自覺的、準確的和公正的選取最優證據。二是基于一致性方法。指的是針對某一臨床問題,由持有不同觀點的專家討論而取得一致性意見,并形成對處理這類問題的推薦意見以供臨床醫生參照。該方法所產生的推薦意見屬于正式的、結構性的指引。主要用于取得明顯證據的實驗室研究向臨床實踐過渡的階段。三是基于證據方法。這類臨床指引是通過匯總大量相關的系統評估結論,進而形成對某病種的臨床診治規范,以指導階段性的臨床行為。綜上所述,臨床腫瘤學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通過一定量的文獻檢索學會對循證醫學證據進行分類、分級,依據證據評價方法對已獲得的循證醫學證據進行評價,針對不同的可靠性程度進一步解讀證據。特別是在證據解讀中,教學者應引導學生使用臨床指引,結合臨床實踐將不同臨床指引中的循證醫學證據進行評價,從而得到對證據的具體解讀,最終將這些證據應用于臨床診治。通過不斷的練習與使用,學生學會了尋找證據,并且學會正確的解讀證據、評價證據,才能進一步在腫瘤內科診治決策中做到“循證”。

2.2循證醫學在腫瘤內科學教學中的實施

2.2.1循證醫學理論與腫瘤學理論結合在學習

臨床腫瘤學期間應該安排合理的課時數進行循證醫學的理論學習。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開展學習:第一階段學習內容囊括循證醫學概念、意義、主要研究方法、文獻檢索方法等等,使得醫學生對循證醫學有理論上的充分認識,并且了解循證醫學相關的主要研究方法,能夠熟練應用文獻檢索方法。總體上做到能夠通過文獻檢索找到循證醫學證據,進而能夠讀懂循證醫學證據,包括RCT研究、Meta分析、非隨機對照研究、甚至是個案報道等等;第二階段學習臨床腫瘤學理論知識,在臨床腫瘤學理論學習中會不斷遇到已有可靠證據證實的腫瘤診斷及治療知識,在這一學習階段可以參照這些可靠證據來復習循證醫學理論,并分析、學習、總結臨床腫瘤學理論與循證醫學理論之間的對應性和契合點;第三階段學習循證醫學指導下的典型臨床決策。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對前兩階段學習內容的具體實踐,教學者應帶領學生針對臨床中的具體問題,運用循證醫學原理并結合臨床腫瘤學專業知識進行證據檢索,對獲得的證據進行評判和解讀,并在實踐中結合臨床指引進行具體的醫療決策。比如在腫瘤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中,針對出現惡液質的患者,從人們的一般認知和生活經驗上來講應該給予靜脈高營養治療,但依據循證醫學原理,查找循證醫學證據可發現,有大規模RCT結果提示靜脈高營養治療會對患者肝腎功能造成的影響并且增加醫療花費。這樣的學以致用不但提高了學生對醫學的學習興趣,也逐漸培養了學生在臨床診斷與決策過程中善于利用循證醫學來解決問題。因此,臨床腫瘤學與循證醫學這兩項理論學習缺一不可,并要求兩者相互融會貫通,促使在臨床腫瘤學的實踐中時刻貫徹循證醫學的證據。

篇6

我們借鑒其它院校CBL教學模式,將CBL教學引入腫瘤外科教學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現將我們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與大家共商。

1腫瘤外科學教學的現狀

腫瘤外科屬于臨床外科學的重要的一個分支,獨立屬于腫瘤外科教學內容不多,身體各部的腫瘤教學內容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外科分支學科教學。隨著腫瘤疾病發病率處于逐年上升趨勢,對于腫瘤治療需要相對應的處理原則和方法,如腫瘤手術的無瘤原則、腫瘤的綜合治療原則仍掌握不夠,這對腫瘤外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腫瘤外科學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教學學時少,其教學內容繁多,講授難度大。在教學實實踐中也發現許多臨床專業的醫學生認為腫瘤內容知識點多、很難掌握要領,從而地點降低臨床學生學瘤外科學學習的興趣。

近年來,腫瘤外科學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不斷創新和深入,對腫瘤發生和治療的認識也從組織細胞水平上升到分子、基因水平。腫瘤是一多階段、多基因參與的疾病,涉及到癌基因的激活與抑癌基因的功能改變。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前沿知識應及時貫穿到腫瘤外科的教學實踐中,這樣不但可激發學生學瘤學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充分理解腫瘤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傳統的講授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雖可系統地完成教學內容,但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并與臨床脫節難以完成這一目標。

2CBL教學的實施

案例教學(case-based learning,CBL)是在一個可控制的環境中對現實世界的部分模擬,在案例學習提供的情景中,學生可充分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自主地進行分析或決策。醫學專業的教學案例一般以病案為主,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通過對病案的分析,模擬醫生的身份,直接面對患者的過程。

2.1典型病例的選取

合適病例的選擇是CBL教學實踐中的首要工作。病例應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并適用于教學需求。根據腫瘤外科的教學特點及以往的教學經驗,案例的選擇應符合以下4個方面要求:(1)選擇不同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使病例更具典型性,符合腫瘤外科的教學需要,可以適當將臨床相關病例進行合并、歸納總結。(2)必須緊扣課程講授的重點內 容的理論要點。為使疾病的癥狀、體征具有啟發性,盡可能多搜集相關疾病的實驗室、影像等輔助檢查的資料、圖片和視頻材料。(3)要求典型、簡單明晰,學生可經過思考,能初步正確得出結論;診療過程應清晰易辨。(4)選取合適的病例,將某一個疾病的診斷思路、綜合治療完整展現出來。

現將一例乳腺癌CBL病例教學經驗介紹如下:患者女性,42歲,發現左側乳腺腫塊2年,潰爛一月入院。專科檢查:右側乳腺正常,左側內陷,皮膚呈橘皮樣變,左側乳房外上象限可及一腫塊,約6×5㎝,質硬,界限不清,與深部組織無明顯粘連,腫塊表面皮膚破潰,面積約2×1㎝,左側腋下可觸及多枚散在腫大淋巴結,約1-2.5㎝,活動,無壓痛,右側乳腺未及明顯腫塊,右側腋下及雙側鎖骨上下區域未觸及明顯腫大淋巴結。入院后需完善相關檢查,包括血常規、生化常規、腫瘤標志物、胸片等常規檢査,還需要完成乳腺癌專科檢査:包括乳腺、肝臟超聲,雙側乳腺鉬鈀攝片,行骨掃描檢查評估患者有無骨轉移等。該病例經相關檢查完善后發現未發現肺部、肝臟及骨轉移,借助影像學資料完整展示,幫助學生掌握乳腺癌的診斷方法和診斷依據。由于本例患者分期為T4N2M0,原發病灶較大,屬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先行空芯針穿刺明確病理診斷,決定下一步治療措施。患者穿刺病理報告提示:左乳腺浸潤性導管癌,ER(十 十)、PR(十)、HER-2(一)該患者應先予以新輔助化療。該例患者經過4周期新輔助化療后,左側乳房腫塊較前明顯縮小,皮膚水腫消退,局部皮膚破潰愈合;行左乳腺改良根治術,術后完成輔助化療共6周期,化療后予以胸壁及鎖骨上下區域的放療,放療同時予以口服他莫西芬內分泌治療。該典型病例涵蓋了乳腺癌的除分子靶向治療以外的綜合治療手段,可以將問題拓展,如HER-2過表達,啟發同學了解分子靶向治療在乳腺癌治療中的作用。

CBL教學過程中是求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并以學生思考、研究為主,教師負責指導、答疑為主,解答為輔。病例問題的選擇是聯系實際的,可以由學生提出后經教師加工后使每一個案例的問題討論分成幾個專題進行。案例通常是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或是經修改而成。選擇的案例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具有典型性、較復雜、有理論和實際意義。學生可有機地將知識點、重點掌握的內容串聯起來。CBL教學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2探索能反映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綜合評估體系

    一項教學改革的進行,其內容應是綜合性、全面的。CBL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因此,對學生進行學習成績評價不能單以試卷為準而做出終結性評價,而應從學生態度,參與度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體系中可以包括腫瘤外科有關理論知識內容的考核;外科臨床技能的考核;綜合能力的持續性評估。最終評估結論應包括CBL討論的課堂表現、病例報告、臨床見習期的學習記錄、總結和心得體會等,從而全面、實事求是地評估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臨床腫瘤外科技能和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篇7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于1969 年由美國的Barrows教授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3]。該教學法是以疾病為主線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學、討論與學習相關的知識,所提出的問題既是學習的焦點也是多個相關學科的集合體。這種教學方法將復雜的醫學知識以" 疾病" 串聯起來,將相關學科的基礎與臨床知識進行整合,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PBL方法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內容而量身定制的病例使學生如同面對病人,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利用多種方式尋求答案,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PBL 教學法常規操作方法為:學生以一個實際的臨床問題為出發點,由此引出一系列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臨床技巧方面的問題;通過查閱有關的參考書和檢索文獻尋找答案;然后大家共享查到的結果互相補充達到取得各個問題的滿意答案。

PBL教學法非常適合應用于腫瘤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因為腫瘤學碩士教學中學生數相對較少,學生的知識水平相對較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及初步的臨床工作經驗,更有可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真正在PBL教學方法中獲益。為了更好地進行PBL教學,高質量的典型病例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獲得優質的病例,我們在教學中將PBL教學法與多學科小組(MDT)討論相結合,以便充分利用MDT的典型病例。

多學科診療的觀念起源于1994年,Junor在回顧分析533例卵巢癌的病人資料時,發現影響病人5 年生存率的因素之一為是否曾進行多學科小組討論,因而,得出結論:多學科小組討論可以影響病人預后。后來結直腸癌治療專家Bill Heald在提出全直腸系膜切除術( TME) 概念后,一直積極倡導結直腸癌MDT工作模式。Palmer G[4]等對于直腸癌治療的研究表明,術前多學科小組評估對手術范圍和腫瘤的可切除性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在胃癌和結直腸癌及非小細胞肺癌NCCN 指南中均提出MDT會議的工作模式。多學科小組的成功構建和實施,不僅有助于開展更好的腫瘤治療、獲得更好的病人和醫務人員的滿意度,而且可以促進多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聯系,為所有醫務人員建立一個普遍的指導性的方針提供了便利[5]。多學科小組是指兩個以上的相關學科組成固定的工作組,針對某種疾病進行定期定時的臨床討論會議,提出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6]。MDT強調的是團隊合作精神,有效的團隊合作對于給患者提供高效而安全的服務是至關重要的 [7]。Bydder S[8]等人在肺癌治療中的多學科會議報告中指出,多個學科小組的會議討論有助于癌癥病人綜合治療的發展。從以上研究可看出,經過MDT討論后的病例,往往濃縮了某一特定腫瘤的診治精華及最新進展,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疑難性,非常適合用于PBL教學,所以我們將PBL法與MDT結合,以便充分發揮這兩種方法的優勢,能夠更好地進行腫瘤學碩士研究生的教學。

PBL+MDT討論組織形式上以事先以專業分成數個小組,包括外科、內科、放療科、影像科及病理科等,各組推舉代表做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各組之間展開討論。教師在課堂上要扮演主持人、講解員、評委、旁觀者等多重角色,引導和把握問題。調動現場氣氛,控制討論進程,講授專業基礎知識。點評學生提出的論據,最后總結和評價、分析討論。通過學生的踴躍發言和激烈討論,形成各種觀點和看法,教師應正確評價學生的發言,點評總結, 重點強調該病的診斷依據和放射治療原則, 同時指出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的成績和不足, 進行彌補性、提高性講解,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示。

一個典型的教學案例如下:教師首先提供病例的資料:患者男性,47歲,因“大便帶血2個月”收住院。治療前檢查及診斷:2011年4月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癌。活檢病理檢查結果:腺癌。腹部及盆腔CT檢查:考慮乙狀結腸癌,腹膜后多發小淋巴結,肝內多發轉移瘤,大者7.2×5.4 cm。實驗室檢查:癌抗原19-9(CA19-9) 196.9 U/ml,癌胚抗原(CEA) 64.21 ng/ml。入院診斷:乙狀結腸癌,肝多發轉移。教師同時提出問題:患者的診斷是否可成立,如可確診,分期是怎樣的,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確定分期,需要進行何種治療,依據是什么。然后腫瘤影像研究生代表為大家現場讀CT片并提出診斷意見及進一步檢查建議;腫瘤病理研究生分析已有的病理結果并進一步闡釋此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外科、內科、放療科研究生結合臨床提出進一步檢查及分期意見,及初步治療意見。

接下來教師給出患者實際采用的治療方案及治療后檢查資料:2011年5月~9月,接受9個周期化療+靶向治療(FOLFOX6+西妥昔單抗)后,肝臟腫瘤明顯縮小,CA19-9 降至54.68 U/ml,CEA降至 18.26 ng/ml。2011年9月化療后復查腹盆腔CT:乙狀結腸擴張欠佳,局部腸壁略增厚,管腔略狹窄,同前大致相仿;乙狀結腸周圍脂肪間隙內索條影、斑片影及小結節影,部分較前縮小,大者約1.0×0.8 cm。肝臟多發轉移瘤較前縮小,大者位于右前葉,大小約4.3×3.3 cm 。復查腸鏡:結腸距18 cm潰瘍型腫物,管腔狹窄。接著教師揭示MDT專家意見,并就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指出不足。再提出問題,下一步該如何治療,依據是什么?

繼續給出患者實際采用的治療方案及治療后檢查資料:2011年10月,行乙狀結腸癌姑息性切除術。原發灶切除后病理學檢查:直乙交界處中分化腺癌,癌組織退變不明顯,符合輕度治療后反應,腫瘤侵透深肌層達漿膜下脂肪并形成癌結節,淋巴結查見轉移性癌(5/7),切緣未查見癌。2011年11月乙狀結腸癌切除術后復查CT:乙狀結腸切除術后,肝臟多發轉移瘤較前增大,約7.4×5.7 cm;腹膜后轉移淋巴結較前增多增大,CA19-9增至 295.2 U/ml,CEA增至 89.54 ng/ml,考慮疾病進展(PD)。教師再次揭示MDT專家意見,再次進行點評,再提出問題,依次循環,直至次病例結束。將典型病例分析密切結合學生的臨床工作實際,從而調度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同時可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

總之,在腫瘤學碩士研究生的教學中采用PBL+MDT教學方法,把培養開拓型、實用型人才作為教學目標, 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疏導式的教學模式,強化醫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精神,是當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迫切要求。只有優化醫學生的能力結構,培養醫學生廣泛收集資料,并結合腫瘤學臨床工作實際,才能促進學生從記憶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創新型轉變,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推動醫學教育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薇,姜文奇,戎鐵華. 腫瘤學醫學教育的任務及目標[ J] . 中國腫瘤, 2002, 1(4) : 207.

[2] 王南平, 樊中麗. 早期接觸臨床提高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教學實踐與體會[ J] . 時珍國醫國藥, 2008, 19: 2054-2055.

[3] Tavakol. K Reicher ter. E. A. 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 [ J] . J Allied Health, 2003, 32 ( 2) : 110~5

[4] Palmer G, Martling A, Cedermark B, et al. Preoperative tumor staging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ssessment improves the outcome in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rectal cancer[J]. Colorectal Dis,2010.

[5]Sugiyama N, Takashima A, Hashimoto H, et al. Introducing multidisciplinary team practice-through our experience gained from visiting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J]. Gan To Kagaku Ryoho,2010, 37(4) : 753-757.

[6] Mac Dermid E, Hooton G, MacDonald M, et al. Improving patient survival with the colorectal cancer multi-disciplinary team[J]. Colorectal Dis, 2009, 11( 3) : 291-295.

篇8

【關鍵詞】CNST病理教學 病例教學思維 運用

病理學屬于形態學科,也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聯絡的橋梁學科,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必須加強重視。中樞神經系統腫瘤(CNST)病理教學難度較大,除了在于其本身疾病種類較多、形態復雜外,還在于其發生和部位、影像學及臨床等息息相關,故而臨床診斷難度較大[1]。為了提高CNST病理教學學員的診斷水平,除了要幫助他們學習與掌握相關組織形態與影像學特點,還要促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為此本學院將病例教學思維應用在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存檔CNST病例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病例皆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同時包含完整影像學資料。80例CNST病例中含有40例常見多發腫瘤、10例疑難腫瘤、3例誤診病例、7例WHO新分類的CNST及20例考核病例。

2. 方法

對本院CNST病理教學學員實施病例教學思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熟悉病例:課前,教師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對CNST教學內容與病例反應的病理知識要熟知,從而更好地引導學員學習。同時,需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根據CNST分類來指導學員學習,并督促他們積極討論。此外,學員熟悉病例且充分掌握理論知識與病變特點后,要自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做好發言準備。

(2)病例探討:教師通過簡單病例引入課程,提高學員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加深他們的感性認知。比如,教師在介紹CNST臨床表現時,可通過病例的影像學資料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了解本病患者特殊步態,甚至可播放各種癲癇發作視頻引入教學。病例探討應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每個小組成員3―5名,自愿組隊與積極發言,提高他們的分析與思維能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可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3)總結歸納:教師針對學員討論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尤其要重視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同時還要重視本次課程中需要達到的目標,而哪些問題還未處理。此外,在討論中可能出現少數難度較大,甚至超過本學科范圍的知識,此時應廣泛聯系相關學科,做到全面、深刻掌握理論知識,促使學員習慣臨床思維,同時將案例關鍵點詳細講明,以便揭示涉及的理論知識。

二、結果

20例考核病例檢查結果顯示,有45名學員確診率在95%―100%之間,剩余5名學員確診率均未低于85%。

三、討論

CNST有著種類繁多與形態復雜等特點,同時其病理類型與臨床、影像學等密切相關,成為臨床病理診斷中比較困難的一環。以往診斷教學模式主要強調傳授知識與經驗及技能等,培養人才的目標為知識技能型,故而教材的周期過長,內容也比較陳舊,加上教科書多應用過時或臨床經驗與邏輯推理“原則”,往往缺乏大量隨機對照研究進行驗證[2]。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多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盡管基礎知識與技能成績很好,但缺乏必要的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當前,國內醫學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地更新與變化,以往的教學模式自然無法適應,而且之前學習與掌握的技能可能很快就會過時,從而不利于學生與時俱進。基于此,現代醫學人員應不斷學習與更新自我知識,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除了要將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學生,更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獨立嚴謹及開拓創新的精神。

基于此,我院近幾年將病例教學思維應用在CNST病理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從抽取的50名學員對20例考核病例診斷結果來看,有45名學員確診率在95%―100%之間,剩余5名學員確診率均未低于85%,最終50名學員平均確診率在95%以上,效果十分理想。總的來說,病例教學思維應用在CNST病理教學中,除了可將臨床、影像與病理三個方面的特點詳細呈現在學員面前,促使他們全面了解與掌握外,還能提高他們的臨床診斷水平。以往病理教學中,教師多以傳統教學模式處理,教師講解以理論知識為主,而且比較系統與深入,但過于枯燥,導致學員學習積極性不強,而且臨床思維能力未能充分發掘,僅以單純說教為主,無法讓學員充分了解疾病病理,故而大部分學員對特定腫瘤診斷要點無法深入了解與掌握,從而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準確判斷,導致誤診或漏診。

病例教學思維則是當前教學改革中比較理想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對于臨床教學比較適用。從相關學科教學中可知,該類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滲透到教學事業中,而且國外已有很多教學成果進行例證,表明這種教學方式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能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創造力,促使臨床診斷更科學與合理。病例教學思維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求選取的病例要典型且含有很多信息量,比如病例臨床癥狀與體征、實驗室檢查與特殊檢查情況等,而這些內容在書本上很難找到。教師應指導學生主動去發現病例癥狀與體征,從而弄清病例病變發生與發展規律,同時將影像學與病理診斷結果等讓學生了解與掌握,找出內在規律,更好地融入實踐中。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循證醫學;婦產科;卵巢腫瘤;教學

循證醫學是近些年新興的一門臨床學科,循證醫學強調要以臨床經驗、知識為基礎,在最佳證據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循證醫學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使臨床醫學研究、實踐發生了顯著轉變[1]。為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在卵巢腫瘤臨床教學課程設計中引入了循證醫學理念及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教學體會如下。

1 循證醫學與卵巢腫瘤

循證醫學的定義即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所能獲得的研究依據,結合醫生本人專業技能及臨床經驗,同時考慮患者的意愿,將三者完美結合從而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措施[2]。從定義看來,循證醫學包括三大要素:(1)收集最新最準確的研究依據,通常主要通過基礎研究、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等找到更敏感更準確的診斷方法、治療手段及防治措施。(2)熟練、豐富的臨床經驗,臨床醫生積累的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幫助醫生迅速而準確的對患者病癥作出初步診斷及處理。(3)患者的個人狀況及意愿,醫生應當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體特征,進行針對性診治。只有將以上3點全面有機結合,醫生與患者才能在診斷、治療上達成共識,并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婦產科屬于第一個運用循證醫學的學科[3],從1987年皮質醇激素應用于先兆早產孕婦并挽救了大量早產兒生命開始,循證醫學一直在婦產科疾病的臨床決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卵巢腫瘤屬于婦產科常見腫瘤,卵巢癌的高死亡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更有效的早期篩查出卵巢腫瘤患者?如何進行有效治療并取得最佳療效?如何處理治療中遇到的矛盾性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目前都是臨床醫生在實踐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合理科學解答,都將從循證醫學收集的科學證據中獲得[4]。

2 循證醫學對卵巢腫瘤教學的積極影響

2.1 有利于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

現代醫學主要根據臨床醫生的經驗、醫生對疾病的理解來進行診治,而循證醫學主要強調治療證據,通過收集大量科學合理準確的文獻資料以支撐和完善臨床醫生對不同患者的診治,因此在卵巢腫瘤臨床教學課程設計中引入循證醫學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循證醫學思維,使他們在臨床實踐中,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發現問題、查找資料、歸納總結并進行求真務實的基礎研究,進而在前人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學生通過問題式循證醫學課程的訓練,無形中掌握了終身學習的技巧和能力[5],進而為以后的醫學實踐道路中不斷進行科學準確合理的臨床診治奠定基礎。 轉貼于

2.2 有利于教學相互促進

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促進的,通過在卵巢腫瘤臨床教學課程設計中引入循證醫學觀念,能有效地將醫學教育、臨床實踐融合起來。這對教師自身要求更上了一個臺階,教導卵巢腫瘤課程的老師不僅自身需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需要其充分利用網絡收集各種病例、標本、影像學資料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接觸到最新最準確的觀念、方法,從而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和新意。因而循證醫學的引入有利于教學相互促進,從而共同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經濟的治療方法。

3 循證醫學在卵巢腫瘤教學課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循證醫學被稱為21世紀臨床醫學,其鼓勵以問題為基礎進行醫學教育。在卵巢腫瘤臨床實踐中,臨床實習生每天都會面臨卵巢腫瘤的許多診療相關問題,在課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或教師提出某一個卵巢腫瘤相關問題,以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學生針對問題根據循證醫學思路進行資料的收集、文獻查找,以尋找最科學最準確的依據,并最終了解和掌握卵巢腫瘤的臨床癥狀、診斷方法、標準及治療等相關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學習了如何正確處理臨床問題的思維方法,將被動接受醫學知識變成了主動思考解決辦法,將死記硬背真正意義上變成了活學活用,將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究。

4 結語

將循證醫學引入到卵巢腫瘤臨床教學課程設計中是大勢所趨,是推動醫學教育不斷發展的具體表現,是對新世紀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人員的新的要求。然而,卵巢腫瘤循證醫學課程還剛開始起步,還要面對許多現實問題及困難,這還有賴于教師及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Brody H,Miller FG,Bogdan LE.Evidence based medicine:watching out for its friends [J].Perspect Biol Med,2005,48(4):570-584.

[2]Sackett DL,Rosenberg WM,Gray JA,et a1.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J].BMJ,1996,312(7023):71-72.

[3]李幼平,鄒燕.婦產科學與循證醫學[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l9(6):368.

篇10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人民醫院科教科,山東淄博 256300

[摘要] 目的 探討案例教學法在腫瘤外科護理帶教中應用的研究。方法 隨機整群抽樣法選擇2011級、2012級、2013級3個護理學院來我院實習的專科學生120名,隨機分為案例式教學組和傳統教學組,各60例,觀察比較兩組學生接受課程后對學習收獲的自評情況和接受課程后理論和操作技能評分。結果 案例式教學組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基本實驗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抬高自學和組織能力上都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案例式教學組的理論得分、操作技能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觀察組的總分(79.9±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腫瘤外科護理帶教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

關鍵詞 ] 案例教學;腫瘤外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c)-0085-02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以分析典型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1]。該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對該院護理學院部分學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探討案例式教學在腫瘤外科護理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整群抽樣法選擇2011級、2012級、2013級3個護理學院來我院實習的專科學生120名,隨機分為案例式教學組和傳統教學組,各60例,案例式教學組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齡19~24歲,平均(20±2.1)歲;傳統教學組其中男性15例,女性45例;年齡20~23歲,平均(21±1.9)歲;統計學分析,兩組學生一般情況(性別、年齡)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李夢櫻編著的《外科護理學》[2]作為教學內容。嚴格把握大綱要求,突出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教師通過口述,板書或PPT進行講解,學生通過耳聽、筆記。講解后老師演示后學生模仿,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答疑。課后開放實驗室學生練習。案例式教學組通過結合腫瘤外科教學特點,選擇不同系統常見的、多發的典型案例引出課程內容,師生共同探討所學內容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要求學生根據案例情境收集資料,通過所學的腫瘤外科知識,經過思考,提出問題所在,研究解決方法。在實踐課中根據案例的具體情境研究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術,如腫瘤科多數患者需要進行靜脈化療,護士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腹腔灌注、靜脈滴注化療。此外,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不盡相同,帶教老師可以結合具體案例和藥物指導護士進行全程觀察和護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主動觀察和綜合判斷能力,然后要求學生總結匯報,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同時進行總結驗收,拓展原來的案例介紹新的案例。

1.3觀察指標

于2013年10月對兩組學生進行自評式問卷調查和相關專業技能考核,比較兩組學生接受課程后對學習收獲的自評情況及專業技能掌握情況。調查問卷主要依據社會問題解決修訂量表[3]自行設計,主要包括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問題解決修訂量表[3],共52個條目,有5個分量表:正性問題定向(Positive、Problem Orientation);理性問題解決(Rational Problem Solving);負性問題定向(Negative Problem Orientation);沖動/疏忽風格(Impulsivity\Carelessness Style);回避風格(Avoidance Style,AS)]、提高基本實驗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抬高自學和組織能力等方面內容;技能考核主要考評兩組學生在接受課程后理論和操作技能(隨機從相關專業題庫中選題,其中急癥護理理論和操作技能各計50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接受課程后對學習收獲的自評情況比較

共發放調查文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回收率為100%。治療組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基本實驗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抬高自學和組織能力上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接受課程后對學習收獲的自評情況比較[n(%)]

2.2兩組學生接受課程后理論和操作技能評分比較

案例式教學組的理論得分、操作技能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觀察組的總分(79.9±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1)分,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接受課程后理論和操作技能評分比較(分 )

3討論

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稱之為案例教學[4-5]。案例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它將乏味的講說形式轉變為熱烈的討論,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和鞏固理論知識[6],在本研究中,采用案例式教學的學生,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學生整合利用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證明其在教學授課中的重要作用[7-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案例式教學組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基本實驗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抬高自學和組織能力上都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組( P<0.05);案例式教學組的理論得分、操作技能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總分(79.9±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1)分,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傳統教學法即傳授-接受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對所傳授知識進行講解和說明,多采用灌輸性教育,導致學生消極被動的心理狀態和求知狀態,進而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并且很難將所學知識付諸于實踐中[9-10]。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案例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不但增強教學效果,加強知識的應用,還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專業素質和較少臨床的差距[11]。

案例教學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老師用大量的時間來精心策劃符合教學需要的病例,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對典型的案例加以說明,讓學生在情景的創設中對病例進行分析、推斷和判斷,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出適當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12]。綜上所述,腫瘤外科護理帶教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獨創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

參考文獻]

[1] 賈淑平.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護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中的教學效果比較[J].現代預防醫學,2014,40(6):1199-1200.

[2] 李夢櫻.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1:41.

[3] 梅碧琪,周英,周薇.案例式教學法在護理本科生傳染病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1):57-58.

[4] 顧志華.案例學習對護生職業態度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2):13-14.

[5] 鞠昌萍,喻麗,陳香.小組討論案例教學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0,36(23):2868-2869.

[6] 朱珠.案例教學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637-638.

[7] 李久霞.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1):146-147.

[8] 馬素慧,竇娜,陳長香,等.臨床運動療法學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效果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5):454-456.

[9] 郭貴龍,李卓英,胡孝渠.案例教學法在腫瘤外科教學中應用的實驗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10,9(9):12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