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就業工作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13:2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返鄉創業就業工作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返鄉創業就業工作經驗總結

篇1

2006年12月,在清華大學“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研討會上,河南省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應邀演講。此前,劉朝瑞曾作為首位登上北大報告廳的縣級市的市委書記,為北大學子講解中部農區縣域經濟與新農村建設。在聽慣了專家們的高談闊論之后,劉朝瑞帶來的基層工作的豐富實踐與深刻思考讓聽眾耳目一新。

“長得不帥,思想很帥”,一位老領導對劉朝瑞的這句“中肯”評語,在鄧州乃至河南都流傳甚廣。外表樸實、農民出身的劉朝瑞在任何場合都不憚于談他的農民情結,2001年,劉朝瑞針對基層工作提出“三問”,曾引起全社會的強烈震撼與共鳴。多年來,他對“三問”的思索與求解,以及發展縣域經濟獨辟蹊徑的做法,都讓外界刮目相看。

求解“三問”

“2000年是我們基層干部和群眾關系最為尖銳的時候,干群對立,積怨很深。”一次,劉朝瑞下屬的車子在半道上陷到了泥坑里,這位下屬拿著煙到附近找老百姓推車。老百姓問他:你們是不是鄉干部?你們是不是來收稅的?聽說都不是,老百姓們才把車子推上來。有老百姓說,如果是鄉干部或是來收稅的,那我們還給你推個球!時任西峽縣縣長的劉朝瑞聽說了這個事情后,非常感慨。

“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進了,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為什么基層干部文化素質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卻少了?為什么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基層干部的意見反而增多了?”從民辦教師、鄉鎮干部一步步干上來的劉朝瑞,對基層群眾工作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體會,他總結的這“三問”迅速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從微觀上看,‘三問’的實質在于,很多基層干部對群眾沒有了真感情。”劉朝瑞告訴《決策》,通過進一步思考他發現,一些領導干部天天講抓大事,其實很多大事跟老百姓都不沾邊。有一次,劉朝瑞在調研走訪中發現,有個村子里的水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被沖壞了,但一直到2000年還沒有修復,致使當地很多田地無法灌溉。

“老百姓的大事是什么?就是怎么蓋房、能不能吃上干凈的水、生病了有沒錢去看、孩子長大能不能娶上媳婦等等,這些對農民來講是天大的事,但我們恰恰沒有去關心和解決,這樣群眾怎能沒有意見?”劉朝瑞認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則,但許多地方正是打著這三個原則的旗號,去漠視、忽視甚至侵犯群眾的具體利益。

2003年,在“7?1”講話中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劉朝瑞反復琢磨這句話,困擾他多年的“三問”終于從中找到了答案。

“總書記的講話就是對‘三問’精辟深刻的回答,如果我們基層干部都能向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群眾利益再小的事都當作大事來慎重處理,那這‘三問’就不存在了。”2003年底,劉朝瑞調任農業大縣鄧州,他開始在實踐中破解“三問”。

“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要立足于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鄧州這幾年就是抓住了這幾個‘最’,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先后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和‘空心村’治理,并且在133個示范村開展以‘修路挖塘’為重點的村莊整治,修建村內道路,凈化村內坑塘,并因地制宜興建村級游園和文化茶館,讓有線電視和寬帶進村入戶等。”而這其中最讓劉朝瑞感到滿意的就是太陽能進村入戶工程。

在農村,很多地方洗澡是個大問題,大部分農民一般都是夏天在河里洗,冬天基本不洗澡。“能不能給農村每家每戶都安上太陽能熱水器?”劉朝瑞很快把他的這個想法付諸實施。

經過測算,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加上配套設施共需980元,由政府補貼350元,其余由老百姓自愿籌集資金。2004年下半年,政策出臺后,出乎劉朝瑞意料的是,推廣的太陽能熱水器非常受當地農民歡迎。截至2006年底,鄧州共推廣8738臺。2007年,鄧州市計劃推廣5000臺,而到目前為止實際申報已達6500臺。

“我們一定要帶著真感情來做群眾工作,我們是為老百姓干事,而不是為了干事而干事。”劉朝瑞經常告誡下屬,集中精力干大事,大事要抓具體,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小事也是大事,有時小事做不好反而是大事。

“做好事也要講道理”

為什么為群眾做好事,反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滿意?這是讓很多基層干部困惑的問題。在新形勢下,很多基層干部“老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新辦法不會用”,那么新時期到底該用什么樣的“新辦法”來做好基層工作?

劉朝瑞思考的結果是“用民主的辦法來治理鄉村”。然而民主并不是新鮮的東西,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就提出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鄉村治理機制。自1992年制定村民自治法以來,基本解決了民主選舉的問題,村務公開解決了民主管理問題。但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劉朝瑞發現如果決策不民主,管理也民主不了,只有決策過程的民主才能帶來管理和監督的民主。

在總結多年基層管理經驗和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礎上,2004年,劉朝瑞提出以民主決策為重點的“4+2”工作法。“4”即支部會議提議、“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2”就是決議公告和實施結果公告。

“‘4+2’工作法立足于決策過程的民主,實質就是建立一個完整、流暢的決策程序。”劉朝瑞認為,走程序不是走形式,按程序的決策一定比沒程序的決策更民主,同時還培養了基層干部和老百姓程序的觀念,程序的觀念就是民主的觀念之一。

“在農村,籌集資金搞建設是最難的事情。像鄧州這樣一個擁有578個行政村、百萬農民的農業大市,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各項公益事業能順利進行,同時能妥善處理和化解基層中的各種矛盾,都和我們運用‘4+2’工作法密切相關。”據鄧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萬洪志介紹,在“村村通”工程、村莊整治、推廣“楊樹經濟”等基層工作中,通過“4+2”工作法,啟動基層民主程序,村民紛紛自覺自愿出資投勞,而沒有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什么是民主,最直接表現是協商和妥協,通過協商達成妥協,學會妥協就是在民主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除了用民主的方法做基層工作,劉朝瑞把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總結為:第一,基層干部做好事也要講道理,這是領導干部執政的出發點。不講道理做的好事就是不得民心的好事,或是動機不純的好事。第二是得理也要讓人。得理不讓人就不是公務員,政府不能和群眾論輸贏,應該對老百姓寬點再寬點、厚點再厚點。第三,政府不能報復老百姓,不能懷著報復的心理來處理,懲治的只是極少數人。

“這些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要求很高,需要有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劉朝瑞告訴《決策》。

“三抓帶動”

從西峽到鄧州,劉朝瑞工作過的地方都是人口多、以農業為主的貧困地區。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一個論斷:貧困的地方,一般是低收入帶來低儲蓄,低儲蓄帶來低投入,低投入帶來低效率,低效率帶來低增長,低增長帶來低收入。劉朝瑞對這個貧困惡性循環有著切身的體會。

在他看來,這個怪圈還派生出許多怪圈,如財政越窮吃財政飯的人越多,人越多越加劇財政困難,財政越困難投入社會事業越少,就業更加困難,擠進機關的人就越多;行政亂收費造成經濟環境惡劣,企業負擔越重、辦企業越少,就加劇了亂收費等等。而且一旦陷入這些貧困怪圈就會產生鎖定效應,很難跳出來。如何打破這個怪圈,發展縣域經濟?

2004年初,劉朝瑞帶隊赴浙江幾個比較發達的縣市考察。浙江之行給了劉朝瑞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學浙江,要學其神而不只學其形,鄧州與浙江表面上是差在工業上,實質上是差在企業家群體上。

“從理論上講,根據經濟學上的二八法則,即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劉朝瑞認為,農業大縣困難在于最初的突破,必須從關鍵少數中尋求突破,有了這個突破口,農區的低水平惡性循環才會逐步打破。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劉朝瑞開始在鄧州探索他的“三抓帶動”戰略。

“三抓”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資本積累、發展潛力強的人,即優勢農戶、經濟能人和企業家。通過優化創業環境和給予鼓勵政策,培育這三種人。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企業家資源,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地人才,另一方面把現有的企業家、本地拔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養成企業家隊伍,最終形成企業家群體。在具體做法上突出重點人群,也就是“五路大軍”: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業家,二是引進外地企業家,三是鼓勵外出打工者返鄉創業,四是動員轉業軍人建功立業,五是調動市鄉基層干部中有經濟頭腦的人興辦實業。

“‘三抓’具有裂變效應,可以發揮關鍵少數的‘鯰魚效應’來帶動重要多數,從而一舉撬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口子。”劉朝瑞認為鄧州3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他當初的判斷,2006年,“三種人”對鄧州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近70%。

“‘三抓’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應當成為催生縣域經濟裂變的大戰略。”劉朝瑞認為,相比一些地方單純靠招商引資而言,鄧州的“三抓”戰略關鍵在于培育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縣域經濟的四種現象

除了“三抓”之外,在劉朝瑞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頗具鄧州特色的“五不”、“三為主”。“五不”就是不盲目趨同,不強求培育龍頭企業,不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藝流程,不盲目搞產業升級。“三為主”,即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以中低檔次消費品制造業為主,走農區工業化的新路子。

“現在縣域經濟發展往往結構趨同、容易追風,很多地方都追求大企業、大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而看不上配套產業和傳統行業。”劉朝瑞認為這些做法值得反思,政府研究指導經濟要務實,不能理想化,必須審時度勢,準確把握縣域經濟的發展階段。不同縣域的基礎不同、優勢不同、階段不同,發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會相同,但一個共同選擇是必須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在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原則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準、只求優。只有因地制宜,準確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別于其他地區、有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縣域經濟才會有強勁的競爭力和旺盛的活力。

正在攻讀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劉朝瑞,特別善于觀察和總結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在各種會議上,劉朝瑞經常要求大家注意幾種現象:第一種是騎自行車現象。要想保持穩定就要有一個較快的速度。在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時,不能僅解決過去的問題而不前進,必須邊發展邊解決問題,等經濟社會發展了有些問題可能都不成為問題了。如果一開始就陷入解決問題中,那只會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是打撲克現象。問題不在于牌好牌壞,而在于怎么去整合資源,所以區域經濟發展要提高整合資源的能力。

第三是大蓋釘現象。要把面上的力集中到點上去突破。一個貧困地方,這也抓那也抓,肯定突破不了,必須集中精力培育優勢產業,抓住關鍵帶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