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1:22: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比較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比較句和比擬句探究論文
一比較句和比擬句及其糾纏現象
目前學界較公認的比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樣”等構成的句式,但這些句式同時還可以表達比擬的意思。本文所謂的“比擬”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與修辭學上的“比擬”不同。比較句與比擬句的區分對現代漢語比較范疇的研究以及漢語史上比較范疇演變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淺嘗輒止,沒有就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馬氏文通》首先提出漢語中的比較句,“凡色相之麗于體也,至不齊也。同一靜字,以所肖者淺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謂比也。”但就其所舉例句來看,馬氏并未就比較與比擬做出區分。呂叔湘(1942)把比較范疇分為“類同、比擬、近似、高下、不及、勝過、尤最、不如、倚變”等九類,可見呂先生認為比較包括比擬。首先提出區分比較句和比擬句的是丁聲樹(1961),在討論“和、跟、同”和“比”時涉及到比較句,并認為:“‘比’字說的是程度差別,‘和、跟、同’說的是異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擬句,而不是比較句,但并未提出具體的區分標準。“比較句”是就事物間的程度、數量和性狀等方面的異同或高下做出客觀的描述,屬于一種敘實句。而“比擬句”一般只就兩種事物進行比較,更多的是重在說明,主觀性更強,屬于一種說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標記,因而在自然語言中比較句和比擬句常常糾纏在一起很難辨別清楚,故有的學者認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難以辨清。“純粹比較與純粹比喻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線。這時,比較結構的確切含義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輔助相應的語法手段、語氣成分來加以明確。很多時候,在這個重疊區,比較句型在語義上是可以有歧義的。”(夏銘2000)陸儉明、馬真(1999)指出“還”和“更”的兩個重要的區別:“還”只能用于兩者的比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較;“還”有比擬的意思。該文用變換分析的方法,細致地分析了“還”和“更”用于不同比較句中的語義特性,并進而指出比較句和比擬句的區別:
(1)a.哈爾濱比這里還冷。→哈爾濱比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還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張跑得比王平還快。→小張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針眼兒還小。→*那孔比針眼兒更小。
比較句和比擬句分析論文
一比較句和比擬句及其糾纏現象
目前學界較公認的比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樣”等構成的句式,但這些句式同時還可以表達比擬的意思。本文所謂的“比擬”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與修辭學上的“比擬”不同。比較句與比擬句的區分對現代漢語比較范疇的研究以及漢語史上比較范疇演變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淺嘗輒止,沒有就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馬氏文通》首先提出漢語中的比較句,“凡色相之麗于體也,至不齊也。同一靜字,以所肖者淺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謂比也。”但就其所舉例句來看,馬氏并未就比較與比擬做出區分。呂叔湘(1942)把比較范疇分為“類同、比擬、近似、高下、不及、勝過、尤最、不如、倚變”等九類,可見呂先生認為比較包括比擬。首先提出區分比較句和比擬句的是丁聲樹(1961),在討論“和、跟、同”和“比”時涉及到比較句,并認為:“‘比’字說的是程度差別,‘和、跟、同’說的是異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擬句,而不是比較句,但并未提出具體的區分標準。“比較句”是就事物間的程度、數量和性狀等方面的異同或高下做出客觀的描述,屬于一種敘實句。而“比擬句”一般只就兩種事物進行比較,更多的是重在說明,主觀性更強,屬于一種說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標記,因而在自然語言中比較句和比擬句常常糾纏在一起很難辨別清楚,故有的學者認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難以辨清。“純粹比較與純粹比喻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線。這時,比較結構的確切含義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輔助相應的語法手段、語氣成分來加以明確。很多時候,在這個重疊區,比較句型在語義上是可以有歧義的。”(夏銘2000)陸儉明、馬真(1999)指出“還”和“更”的兩個重要的區別:“還”只能用于兩者的比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較;“還”有比擬的意思。該文用變換分析的方法,細致地分析了“還”和“更”用于不同比較句中的語義特性,并進而指出比較句和比擬句的區別:
(1)a.哈爾濱比這里還冷。→哈爾濱比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還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張跑得比王平還快。→小張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針眼兒還小。→*那孔比針眼兒更小。
論語中使動句和使字句比較研究論文
【摘要】在古代漢語中,使動句是一種普遍的語法現象,它的動詞和賓語之間關系雖然是“動賓”關系,但是較為特殊。而使字句是兼語式最主要的一種類型。此二種語法現象在語法意義上是相通的。本文主要從古代經典名著《論語》中廣泛擷取論據,在比較的基礎上闡述使動句和使字句的本質特點及二者間的關系。
【關鍵詞】《論語》;使動句;使字句
一、引言
在古代漢語中,使動句是一種普遍的語法現象,而使字句在古籍著作中也是較為常見的語法現象,現結合孔子經典著作《論語》中有關語法現象的比較分析,對古代漢語中使動句與使字句的比較談一點我的粗淺的認識。
二、使動句在古代漢語里是一種普遍的語法現象
“使動”又叫“致動”,“使動”(和意動)的名稱是1922年陳承澤先生在《國文法草創》中提出來的。這個名稱很快就得到了語法學界的公認。
詞句目標教學管理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詞句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含義比較深的詞句在課文中的意義和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據此,我們可以明確:詞句的教學目標有兩層。第一層是:理解詞義句意;第二層:是品味詞句。什么是品味詞句呢?我認為是:在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詞句在課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詞語、句子與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體會作者造詞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讓學生體味這些詞句在表達上的準確、優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實詞句教學目標呢?要達到第一層目標,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要達到第二層目標,我常常采用比較法去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出“味”來。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例去談談幾種比較法。
(一)換詞比較
如《可愛的草塘》一課中,“浪花翠綠翠綠的,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中的“趕”,可以引導學生換上“接”字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層浪花過去了,后一層浪花跟上來;“趕”是指前一層浪花還沒有過去,后一層浪花就追上來,起弧的節奏快,能顯示出浪花的活躍。這樣——比較體味,學生隊“趕”用在這里的含義和表現力就理解得比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中寫道“一位老奶奶雙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把‘拄’換成‘拿’,好不好?”學生一比較,紛紛說:“不好,因為拄著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須借助拐杖撐地才行,從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來。”我順勢引導學生:“老奶奶年紀大,快站不住了,還要在那里等候總理的靈車,這說明了什么?”學生便會得出:這表現了老奶奶對總理的尊敬、懷念、渴望見到總理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換詞品味,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
金沙方言探析論文
一、差比句
(一)“比”字句
1.A比B+W
這個句式在金沙方言中很常見,表示A勝過B。A和B可以是名詞、形容詞,也可以是短語甚至是復雜小句。如:
(1)她比我來事。(她比我強。)
(2)安安頓頓總比沒得安穩好。(安安穩穩總比不得安穩好。)
燕子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一、比較觀察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在這幅圖中,燕子是主體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這一點學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對主體景物——燕子進行觀察時,是按由近及遠的順序好,還是由遠及近的順序好?學生就難以把握了。這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分別用上述兩種順序進行觀察,并說說分別觀察到了什么?接著要求學生比較一下,哪種觀察方法比較好?(暫不要求作出結論)然后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聽罷錄音,再讓學生作出結論。通過觀察比較,再結合課文,學生都能體會到,觀察燕子,用由近及遠的順序好,它符合人們的一般觀察習慣。
二、比較字詞本文中有許多精妙傳神的用詞,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但小學生是難以體會到的。如:“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樣使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學時,教者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么量詞?(根)然后讓學生比較:在這里是用“根”好,還是用“痕”好呢?如學生還不能比較得出,教師再啟發學生說說:我們在看一樣東西的時候,近看時覺得它怎樣?(大)遠看時又覺得它怎樣?(小)提示學生把電線在高處、遠處這一因素帶進去考慮。通過這樣的比較之后,學生一下子就會發現,這里用“痕”作量詞好,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與后面寫“燕子”成了“小黑點”珠聯璧合,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而用“根”則沒有這種效果。
三、比較句子對小學生來說,具體與羅唆還不容易區分,把句子寫具體有什么好處也不一定說得清楚,這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如:“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帶著它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在天空里掠過,唧的一聲,已經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這一句具體描寫了在風和日麗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飛行的情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體會,教者可先出示一個根據原句濃縮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過,由這邊飛到那邊。”讓學生將“概括句”與原文“具體句”進行比較,看看“具體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詞語或詞組?接著引導學生逐個分析多出來的詞語或詞組與描寫燕子飛行有什么聯系?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具體句”與“概括句”相比,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還是“具體句”即原句寫得好!與“概括句”比起來,原句交代了燕子飛行的環境,表現出了燕子飛行時快捷靈巧的特點。同時學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寫具體,不是面面俱到地寫,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四、比較朗讀重讀是表現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讀技巧之一,但是重讀不一定就得用力讀,有一種重讀法叫做“重音輕讀”,即用“虛聲”來讀。這是學生在朗讀時容易忽略的。如“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氨一句,打了個非常貼切而又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燕子的贊美之情。朗讀時,為表達出這種感情,其中“曲譜”要重讀,這一點學生知道,但“曲譜”要用“虛聲”來讀,學生就不明白了。教學時,教師可分別用“虛”和“實”兩種讀法來讀,讓學生對比體會,哪種讀法顯得美些?然后再把“虛聲”讀法的要領(一輕二慢)教給學生。通過比較,學生得出結論,還是“虛聲”讀法顯得美些。因為此時的環境是很靜的,如果讀得太“實”,則會破壞當時的靜態美。
五、比較寫法小學生在描寫人物(或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時,不注意抓住特點來寫,而是從上寫到下,面面俱到,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教者應結合閱讀教學,多進行一些比較訓練,讓學生在比較訓練中,掌握正確的寫法。本文在描寫燕子外形時,是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來寫的,卻沒有寫到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學生感到不理解。通過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的特點不像它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那樣突出,所以沒有寫。同樣的,翠鳥的翅膀和尾巴的特點也不像它的爪子、羽毛、眼睛、嘴那樣突出,所以也沒有寫。同時學生還懂得了,描寫外形、外貌,一定要抓住有特點的方面來寫,沒有必要處處寫到。
官話和臺灣話比較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古漢語否定詞在官話和臺灣話中存留的不同情況的比較研究,認為〈一〉臺灣話
處于古漢語和官話所代表的漢語兩個發展時期的過渡階段;〈二〉古漢語同官話、臺灣話在否定詞上的差異
,是詞匯中和與句法壓縮的結果,詞匯中和是“相競性變化”造成的;〈三〉“中和”和“壓縮”應是所有
語言簡化變化中若干共有方式中的兩種。
關鍵詞官話臺灣話問句否定詞
***
金沙方言研究論文
一、差比句
(一)“比”字句
1.A比B+W
這個句式在金沙方言中很常見,表示A勝過B。A和B可以是名詞、形容詞,也可以是短語甚至是復雜小句。如:
(1)她比我來事。(她比我強。)
(2)安安頓頓總比沒得安穩好。(安安穩穩總比不得安穩好。)
燕子教學談研究論文
[內容]
一、比較觀察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在這幅圖中,燕子是主體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這一點學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對主體景物——燕子進行觀察時,是按由近及遠的順序好,還是由遠及近的順序好?學生就難以把握了。這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分別用上述兩種順序進行觀察,并說說分別觀察到了什么?接著要求學生比較一下,哪種觀察方法比較好?(暫不要求作出結論)然后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聽罷錄音,再讓學生作出結論。通過觀察比較,再結合課文,學生都能體會到,觀察燕子,用由近及遠的順序好,它符合人們的一般觀察習慣。
二、比較字詞本文中有許多精妙傳神的用詞,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但小學生是難以體會到的。如:“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樣使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學時,教者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么量詞?(根)然后讓學生比較:在這里是用“根”好,還是用“痕”好呢?如學生還不能比較得出,教師再啟發學生說說:我們在看一樣東西的時候,近看時覺得它怎樣?(大)遠看時又覺得它怎樣?(小)提示學生把電線在高處、遠處這一因素帶進去考慮。通過這樣的比較之后,學生一下子就會發現,這里用“痕”作量詞好,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與后面寫“燕子”成了“小黑點”珠聯璧合,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而用“根”則沒有這種效果。
三、比較句子對小學生來說,具體與羅唆還不容易區分,把句子寫具體有什么好處也不一定說得清楚,這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如:“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帶著它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在天空里掠過,唧的一聲,已經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這一句具體描寫了在風和日麗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飛行的情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體會,教者可先出示一個根據原句濃縮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過,由這邊飛到那邊。”讓學生將“概括句”與原文“具體句”進行比較,看看“具體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詞語或詞組?接著引導學生逐個分析多出來的詞語或詞組與描寫燕子飛行有什么聯系?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具體句”與“概括句”相比,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還是“具體句”即原句寫得好!與“概括句”比起來,原句交代了燕子飛行的環境,表現出了燕子飛行時快捷靈巧的特點。同時學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寫具體,不是面面俱到地寫,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四、比較朗讀重讀是表現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讀技巧之一,但是重讀不一定就得用力讀,有一種重讀法叫做“重音輕讀”,即用“虛聲”來讀。這是學生在朗讀時容易忽略的。如“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氨一句,打了個非常貼切而又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燕子的贊美之情。朗讀時,為表達出這種感情,其中“曲譜”要重讀,這一點學生知道,但“曲譜”要用“虛聲”來讀,學生就不明白了。教學時,教師可分別用“虛”和“實”兩種讀法來讀,讓學生對比體會,哪種讀法顯得美些?然后再把“虛聲”讀法的要領(一輕二慢)教給學生。通過比較,學生得出結論,還是“虛聲”讀法顯得美些。因為此時的環境是很靜的,如果讀得太“實”,則會破壞當時的靜態美。
五、比較寫法小學生在描寫人物(或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時,不注意抓住特點來寫,而是從上寫到下,面面俱到,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教者應結合閱讀教學,多進行一些比較訓練,讓學生在比較訓練中,掌握正確的寫法。本文在描寫燕子外形時,是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來寫的,卻沒有寫到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學生感到不理解。通過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的特點不像它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那樣突出,所以沒有寫。同樣的,翠鳥的翅膀和尾巴的特點也不像它的爪子、羽毛、眼睛、嘴那樣突出,所以也沒有寫。同時學生還懂得了,描寫外形、外貌,一定要抓住有特點的方面來寫,沒有必要處處寫到。
語文閱讀文段分析論文
一般的文段都有中心句,考場閱讀的文段也不例外。在考場閱讀題中,如果能夠迅速地找到中心句,對于我們快捷準確地理解與把握文段是大有好處的。中心句在文段中出現的位置是多樣的,有時在文段之首,有時在文段之中,有時在文段之末,有時中心句又不明確地寫出來,而是要求我們去自行歸納。這里介紹的文段與中心句的關系,主要是指中心句明確出現了的一類文段。
文段中句子之間的組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組合的手段標志也常常是各不相同的,歸納起來主要有關聯的方式、指代的方式、物聯的方式、時空的方式等等。我們在考場閱讀題中,就要利用這些文段組合的方式去分析文段的結構,準確把握文段的意義。本文主要介紹找出中心句的相關因子作答、進行中心句的邏輯分析解題、進行中心句的關聯判斷答問三種得用中心句來解答考場閱讀題的方法。
根據中心句的相關因子作答
根據中心句的相關因子作答就是說在文段閱讀中,只要中心句是明確的,就一定要充分使用好中心句,利用并逐一在文段中落實中心句的相關因子,這樣,我們的理解就會比較踏實。因為一般的情況下,中心句與它所在的文段中的每一個句子,有一種融洽的關系,也就是說,中心句既不應該大于文段里的支撐句,也不應該小于支撐句,更不會游離于支撐句。根據中心句的這一特點,我們在對文段進行閱讀分析時,逐一落實了中心句的相關因子,也就全面準確把握了文段的真正含義。
如:1989年高考語文試題現代文閱讀所選的關于朱自清先生新詩現代化理論的文段,其后第五題: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從幾個方面論述的?把每層意思概括成一個句子,每句前用序號標明。
這道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并要求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概括。回答第一問,要弄清楚這段文字的層次結構:第一句提出論題,然后展開論述,這時如果注意尋找文中提示層次的關聯詞語,就會發現“……首先注意到的……”、“……還以十分明確的語言……”和“……他也著重于……”中的“首先”、“還”、“也”,它們所在的位置正是文段分為三層的語詞標志。因此,第一問的答案為“三個方面”概括層意,在這里主要表現為考查考生選取中心句的能力和摘取關鍵詞語組成句子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心句的相關因子在這里就是本題目所要求作答的內容了。第一層首尾都有中心句在相互呼應,因此,把它們摘出來就是答案,即“①新詩與時代及時代先進思潮之間有血肉聯系”。第二句首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拿來就是所需的答案,即“②從新詩運動開始,就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詩”。第三層沒有明顯的中心句,需要我們摘取關鍵語句,把它們聯綴成為一句話就是:新詩人所表達的國家觀念是一個現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國。標準答案為“③新詩中的‘愛國詩’所表達的國家觀念是一個現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