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結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3:31: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出口結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出口結構

出口商品結構

一、轉換出口觀念,增強競爭優勢意識

傳統貿易觀念認為,運用比較優勢理論,我國應該在外貿戰略上突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但是,在當今的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并不一定能轉變為競爭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已趨飽和,國際消費需求結構以及相應的投資需求結構已向更高層次轉換。此外,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歧視性的貿易政策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到諸多壁壘的阻礙,在國際市場上發展的空間越來越有限。我國大部分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其所得不過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有很多企業在為諾基亞、摩托羅拉、英特爾等跨國巨頭貼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片面追求“出口創匯”,使出口企業競相殺價“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國出口利潤率低下,給中央財政造成沉重壓力。因此,我們首先要轉換自己的觀念,認清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貿易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努力增強商品的競爭優勢意識,警防陷入“片面追求貿易順差”和“強調比較優勢”的陷阱。

二、鼓勵科技興貿及扶持出口農林牧副漁產品的政策

要在政策上給予扶持,用足國家和省的政策,鼓勵企業積極申報高新技術研發資金。針對目前出口商品結構科技落后局面,設立科技興貿專項基金,在經營許可方面、資金投入方面給予傾斜,并實行重獎措施,對科技興貿有突出貢獻的部門、企業及個人給予重獎,提高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對能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林牧漁產品出口,要積極扶持。

三、促進工業制成品的升級換代

多年來,發達國家一直把一些勞動密集、污染嚴重、耗原料能源多的產業逐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對本國資本密集的行業進行以自動化、節能、清潔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是無法快速跟上這些科技實力強大的國家來進行工業制成品的結構調整的。但是,我們要想搞好本國商品的升級換代,也可以從下列兩個方面來采取措施:第一,劃分工業制成品的層次,建立分市場、分品種的各類加工區,使出口生產企業都能建立以國別出口為目標,來規劃對象國需求產品發展,保證實現出口產品的適銷對路。第二,增加生產所需的優質原料、配件以及一些關鍵設備,提高出口商品生產的工藝水平,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發展新品種填補一些出口產品的空白。

查看全文

出口結構對電產品出口額的影響

關鍵詞:機電產品出口結構出口額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對近年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和出口結構的變化做了闡述,運用計量方法分析了出口結構與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相關性,并就如何優化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提出了建議。21世紀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電產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1995年以來,機電產品已取代紡織品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意味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正在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正在向世界加工制造業中心快步邁進。21世紀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電產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從絕對額和比重看,機電產品早已成為外貿出口的龍頭產品。自1995年,機電產品取代紡織品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以來,這一成績已連續保持15年之久。

機電產品在我國外貿出口中的地位

2003年,機電產品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1.9%,該類產品占據我國出口額半壁江山的局面也一直延續至今。這意味著機電產品對我國出口的貢獻有著決定性意義。據商務部統計,2004至2007年,機電產品的順差額分別為215.2億美元、763.7億美元、1,216.6億美元和2,021.9億美元;2007年機電產品順差占全部貿易順差額的77%。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率下降到17.2%,2009年呈現負增長13.2%,但從機電產品占總出口額的比重看,2008、2009年仍然保持著57.6%和59.3%(見表1)。這一方面說明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行業出口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說明國外市場對國內機電產品仍有較強的剛性消費需求。

與此同時,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國際排名也不斷上升,2006年超過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2008年超越德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機電產品出口國。

查看全文

小議出口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和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幅增強,而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相對下降。這說明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口作為重要的需求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顯著。出口結構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各類出口產品在整個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國外貿結構狀況的重要依據。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生產產品,從而決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結構。理論上而言,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可以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信息和方向,從而最終推動自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國內外學者關于出口貿易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多集中在出口總量影響產業結構變化上。在關于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上較多地使用回歸分析,而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和協整分析的較少。鑒于此,本文將使用Granger因果關系和協整理論檢驗出口與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由于在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中,大多是將出口產品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然后研究這兩類產品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將采用聯合國的國際標準貿易分類方法對中國出口產品歸納為三類: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并且分別將這三類產品出口額與第一、二、三產業比重進行回歸分析。這對于優化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總額中占據過半比重的輕紡產品及其制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這說明在我國即使是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大多數也屬于加工程度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制成品,其依靠的都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缺乏國際競爭力,容易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在國際貿易持續收縮的影響下,為了保證我國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關鍵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二、出口貿易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的選取

由于從1992年開始,中國海關統計改用新的對外貿易商品目錄,為了使所選數據的統計口徑一直,故本文的研究時間是從1992年到2008年,基礎數據是中國的總出口額、分類商品出口額和三次產業產值。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中心。用EX表示出口額,用Gi(i=1,2,3)表示各產業的產值,用Ii(i=1,2,3)表示各產業占GDP的比重,用RES、LAB、CAP分別表示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另外,由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且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因此,本文用第三產業的比重(13)來代表產業結構這一變量。

查看全文

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軸承產品出口進入新的快速增長階段。本文分析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商品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和出口經營主體結構的特征與演變規律。我國軸承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總體反映了我國勞動力資源的稟賦和比較優勢特征;東部地區是軸承產品出口的主要區域;軸承產品出口市場比較集中;軸承產品貿易的市場化程度在顯著提高,但國有企業出口比重顯著減少。

關鍵詞:商品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經營主體結構

軸承產品在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近年來我國軸承產品出口取得長足發展,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出口產品結構仍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入世后軸承產品出口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軸承產品貿易變動趨勢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筆者從軸承產品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及經營主體結構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及特征,提出優化其出口結構的策略。

一、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

(一)軸承產品出口的商品結構。從表1可看出,目前我國軸承產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競爭優勢的球軸承、圓錐滾子軸承、軸承滾動體和軸承散件。1998年以來,我國軸承產品結構呈現以下特點:

查看全文

出口結構產業效益影響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出口貿易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實證檢驗;出口貿易對各產業影響程度的定量測算;出口結構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相關性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數據來源與變量的選取、時間序列的平穩性ADF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性檢驗、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與第一產業比重進行回歸的系數均為負數等,具體資料請見:

本文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協整檢驗證明我國出口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別測算出口對各產業的影響程度大小,得出出口貿易對各產業產值的增長和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作用,并重點討論了三類產品出口對產業結構優化的拉動作用,最后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關鍵詞

出口結構產業結構實證研究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和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幅增強,而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相對下降。這說明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口作為重要的需求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顯著。出口結構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各類出口產品在整個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國外貿結構狀況的重要依據。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生產產品,從而決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結構。理論上而言,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可以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信息和方向,從而最終推動自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國內外學者關于出口貿易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多集中在出口總量影響產業結構變化上。在關于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上較多地使用回歸分析,而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和協整分析的較少。鑒于此,本文將使用Granger因果關系和協整理論檢驗出口與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由于在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中,大多是將出口產品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然后研究這兩類產品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將采用聯合國的國際標準貿易分類方法對中國出口產品歸納為三類: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并且分別將這三類產品出口額與第一、二、三產業比重進行回歸分析。這對于優化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總額中占據過半比重的輕紡產品及其制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這說明在我國即使是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大多數也屬于加工程度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制成品,其依靠的都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缺乏國際競爭力,容易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在國際貿易持續收縮的影響下,為了保證我國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關鍵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查看全文

出口貿易結構優化研究

摘要:在當前全球經濟低碳發展的背景下,出口貿易結構的調整優化成為我國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遼寧省作為我國東北重工業基地之一,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農副產品、傳統能源類、傳統重工業以及傳統服裝制造業等領域,大多屬于高污染、高耗能、勞動資源密集型且附加值不高的行業。本文基于低碳發展的視角,分析了遼寧省出口貿易結構的現狀特點,并結合當前低碳發展的要求,提出了促進遼寧省出口貿易結構低碳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遼寧省;低碳;出口貿易結構;優化

出口貿易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一方面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傷。轉變我國經濟貿易出口結構,將有利于降低國內碳排放量,實現產業結構的綠色升級,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促進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遼寧省地廣物博,作為中國重要的老重工業基地,為我國工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振興東北工業基地的核心省份。遼寧地處環海地帶,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對外貿易發展較快。與此同時,遼寧省對外出口貿易結構存在較多問題,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技術含量偏低。農產品行業深度加工不夠,受出口國家出臺的綠色貿易壁壘影響較大,利潤空間極其有限。原油出口占比較大,成品油精細提煉不夠,浪費較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在鋼鐵產業產能全球過剩的情況下,仍然以毛剛、鋼板出口為主,精鋼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依然依賴進口,煉鋼過程以煤炭等傳統能源為主,污染十分嚴重。因此,在全球經濟推行低碳發展的主流意識下,遼寧省轉變出口貿易方式、調整出口貿易結構是必然選擇。

一、低碳發展背景下遼寧省出口貿易結構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出口貿易整體呈現上揚趨勢。入世以后,出口貿易規模得以持續迅猛增長,年均增長高達20%以上。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遼寧省出口貿易在2009年明顯下滑,降幅達到20.48%,隨后穩步回升,保持了年均18%的增長率,并于2013年達到峰值645.4億美元。此后隨著國際間貿易摩擦不斷加大,貿易環境相對不穩定,遼寧省出口貿易持續走低,2016年僅為430.7億美元(見圖1)。數據來源:歷年《遼寧統計年鑒》,下同從遼寧省出口貿易商品結構來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農副產品、傳統能源類、傳統重工業以及傳統服裝制造業等領域。(一)農副產品出口。遼寧省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省,地處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雨水和光熱同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農產品種類多樣,其中水海產品占出口的主要地位,玉米、大豆、鮮蘋果次之(見圖2)。2005年水海產品出口數量為31.23萬噸,2014年增長到73.48萬噸,隨后稍有回落,2016年水海產品出口規模仍保持在68.81萬噸的規模。可見水海產品在遼寧省農產品出口中始終占據較大比重,而遼寧省水產養殖占地100多萬畝,水產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飼料、營養液殘留,加上水域非循環流通會導致嚴重的水域污染,從而產生高碳排放。農產品如大豆、玉米生產中,涉及大量化學肥料、薄膜、大棚、農藥的使用,也會帶來農業面的污染和土壤退化。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無疑增大了環境壓力,急需探求低碳農業生產和出口轉型。(二)傳統能源類出口。從遼寧省傳統能源出口來看(見圖3),成品油占據絕對優勢地位。2005-2016年間成品油出口雖有起伏波動,但整體呈現上揚態勢。成品油出口從2005年的314.9萬噸增長到2016年的722萬噸,翻了一倍多。原油出口規模相對較小,但在2015年原油出口激增,高達222.2萬噸。這些都屬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且成品油在勘探、鉆井、生產油井、油氣集輸、儲藏外運整個流程中會帶來大量的廢氣、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損害。同時傳統能源出口容易受到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綠色壁壘等影響,使得遼寧省傳統能源的出口貿易環境不斷惡化。因此,遼寧省能源出口嚴重犧牲了國內的環境質量,需要推動能源出口的環保節能轉型,關鍵在于提高現有開采資源的效率以及加強成品油冶煉完成后的回收治理再利用。圖32005-2016年遼寧省傳統能源類出口(三)傳統重工業出口。從遼寧省傳統重工業的出口貿易來看,主要集中在水泥、鋼板、金屬加工機床、軸承等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見圖4)。尤其在全球鋼鐵過剩的情況下,遼寧省鋼板出口仍然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除2009年出現明顯回落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2015年遼寧鋼板出口躍升到1320.1萬噸的峰值,隨后稍有下降,2016年出口也保持在119.1萬噸的規模。大規模鋼板等重工業產品出口在帶來惡劣的環境影響的同時,也會越來越多地面臨發達國家的環境管制和壁壘,對遼寧省重工業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十分不利。(四)傳統服裝制造業出口。從遼寧省傳統服裝制造業出口看來,合成短纖與棉混紡機織物、皮革服裝和鞋子等都屬于勞動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產業。在這些傳統服裝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會帶來大量的污水排放和有害氣體排放,使得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有限。圖52005-2016年遼寧省傳統服裝制造業出口由圖5可見,遼寧省傳統服裝制造業出口規模總體呈現穩步下滑趨勢,尤其是皮革服裝和鞋子出口規模近年來不斷縮減。這說明在當前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污水治理監管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傳統服裝制造業的出口結構有所改善。整體看來,遼寧省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比較優勢相對明顯的水產養殖等農副產品、原油、成品油等傳統能源以及以鋼板為代表的重工業領域,這些行業都會帶來大量的污染排放,給環境質量帶來嚴重的損害。在當前低碳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遼寧省出口貿易結構急需優化調整。

二、低碳發展背景下遼寧省出口結構優化建議

查看全文

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透析

文獻述評

貿易結構既是一國經濟技術水平、商品國際競爭力等指標的綜合反映,也是其產業結構高級化驅動力的源泉之一。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對外貿易結構比貿易規模更能體現出一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于是,由此所引發的各種問題開始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相關研究也成為國際貿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領域。針對外貿結構的影響因素,國外學者作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從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著手研究了各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形成原因。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強調國內市場規模對貿易結構的影響。弗農(1966)、馬庫森和斯文森(1985)將技術看作外生變量,認為技術差距和轉移影響各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巴拉薩(1963)、格魯貝爾和勞埃德(1975)、赫爾普曼(1981)等人把技術作為內生變量,主要研究技術變動原因以及技術進步與國際貿易的互動關系。坎特維爾和托蘭惕諾(1990)、小澤輝智(1992)、鄧寧(1993)等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結果均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一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具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在多數研究指出對外直接投資可以促進母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Ng、Slaughter等學者卻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一定優化母國的產業結構,甚至會有不利的影響。FukaoKyoj、IshidoHikari、ItoKeiko(2003)等學者則把產業內貿易理論運用到對外貿易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來,結果表明:國際直接投資對東亞區域內垂直產業內貿易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改變了區域內的貿易結構。目前,國內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作用,該類研究普遍認為FDI不但有利于中國出口的總量增長,還對其結構變化有很大的優化作用。如江小娟(2002)研究表明,跨國投資作為各種要素跨國流動的重要載體,對出口增長與出口結構升級的影響顯著;二是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研究,如張亞斌(2000)、原毅軍(2005)等人認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胡秋陽(2005)、陳元(2007)則認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三是匯率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如胡均民(2006)、馮正強(2007)等,從“價格”機制角度尋求貿易結構的變化原因;四是關于技術進步與出口結構升級的研究,如易綱、樊綱、李巖(2003)、賴明勇、許和連、包群(2003)等人認為在要素稟賦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改變要素生產率來影響一國生產函數變化,最終促使產品生產和出口結構發生轉變。杜修立和王維國(2007)研究發現中國出口貿易結構整體技術結構在上升;五是關于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的研究,王英和劉思峰(2007)研究表明:對外直接投資不僅促進了出口增長,還促進了出口結構的優化。隋月紅、趙振華(2008)研究發現:外國直接投資、貿易開放程度、產業結構、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形成有正向作用,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仍不能產生作用;俞毅、萬煉(2009)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商品結構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綜觀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雖然較多,但就某一具體因素單獨展開研究的居多,從優化貿易結構視角,對影響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進行綜合系統分析的卻并不多見。因此,筆者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各類影響因素歸納到一個框架內,并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最新數據,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對影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展開系統研究。

模型的建立與實證分析

(一)指標體系構建1.出口商品結構(ECM)出口商品結構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對于出口商品結構的衡量有很多指標,考慮到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提高的方向發展,本文試圖用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分類中SITC5化學品及有關產品(Chemicalsandrelatedproduction)和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Machineryandtransportationequipment)占總出口額的比重作為出口商品結構的量化指標,因為SITC5和SITC7兩類產品通常被認為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該比重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的變化過程。2.產業結構(GL)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一國出口是由其專業分工所決定,因此可以認為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是高度相關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理論解釋了國際貿易分工格局。一般來說,一國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總是從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發展到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最后到以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因此,發展產業內貿易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圖用GrubelHerbert和P.J.Lloyd(1975)構建的GL指數作為量化指標,用來測量我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GLi=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3.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一般認為,外商直接投資(In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對于彌補東道國資金不足、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中國,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同時也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為確保分析的有效性,該指標選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4.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貿易大國,其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不僅應當有利于尋求原材料供應和改善管理技能,擴大市場份額,還應當有利于促進國內生產要素向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充分帶動貨物、技術和服務的出口,從而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對外直接投資對于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也需要進行探討并加以實證的支持。為確保回歸分析的有效性,該指標選用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5.人民幣實際匯率(RER)匯率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匯率升值或貶值,改變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從而對貿易結構產生影響。在開放經濟中,匯率政策可以用來調節貿易結構。考慮到價格變動因素,本文選取直接標價法下的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來衡量我國的匯率水平。其表達式如下:RER=etCPI1tCPIot其中,et代表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CPI1t代表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ot代表中國消費物價指數。各期的消費物價指數以2000年為基期計算得出。6.技術進步(TFP)技術進步指科學技術和組織管理的改進,導致勞動力和資本的效率提高。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進步可以在一國要素稟賦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作用于該國的生產函數,最終促使產品產出和出口結構的轉變。本文選用生產函數的總量測算法,即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我國的技術進步。TFP=YtKαtLβt其中,Y是產出,K和L分別代表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t代表時間,α、β分別為資本產出彈性和勞動產出彈性。對上式取對數,得到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公式為:lnTFPt=lnYt-αlnKt-βlnLt利用上式可以測算出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本文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資本投入(K),采用年末就業人口數表示勞動投入(L),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產出(Y),并借鑒我國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設定我國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為0.6和0.4②。為消除物價影響,以1990年為基期,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使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價格指數進行價格處理。(二)樣本數據來源所有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并根據其數據計算得出(表1)。(三)回歸分析本文應用R統計軟件進行數量分析。為檢驗以上各因素對中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筆者采用如下回歸計量模型:ln(ECM)=β0+β1ln(GL)+β2ln(OFDI/GDP)+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1)其中ECM為出口商品結構,GL為產業內貿易指數,OFDI/GDP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中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重,IFDI/GDP為外商直接投資占中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ER為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TFP代表技術進步,∈為隨機擾動項。利用最小二乘法對方程(1)擬合的結果如表2所示。從上述回歸擬合結果中可以看出,技術進步(TFP)的擬合系數為1.01530,其所對應的P值為0.00167,即該變量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序列,表明擬合效果較好,TFP對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和技術的不斷積累會呈現出邊際報酬遞增的現象。一國知識存量越大,則投資和資本的收益就可能越高,其經濟增長率就越快,該國產業結構也會隨著產業的資本、知識密集度增加而升級,產業比較優勢結構升級,帶動出口商品市場的擴張,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隨之升級。人民幣實際匯率(RER)的擬合系數較大(1.90649),而且其小于0.01的P值表明在99%的置信度上擬合結果理想,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的變化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作用。其作用機理主要在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外投入比例不同,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對進口投入的依賴在一般意義上要強于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負面影響相對要小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從而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高級化的進程③。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對應的擬合系數為0.11976,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小于0.05的p值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上擬合結果理想。產業結構(GL)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所對應的系數分別為0.19860和0.08360,說明這兩個變量與出口商品結構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由于它們的p值均大于0.1,說明即使在90%的置信度上,擬合結果也不理想。由此,我們應該排除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根據后退選變量法,將GL和OFDI/GDP這兩個變量在模型中予以剔除(后面單獨探討)。然后,對包含剩余變量的模型做進一步檢驗,由此得到下列回歸方程(2):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2)方程(2)回歸擬合結果如表3所示:在剔除掉產業結構(GL)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兩個變量后,方程(2)回歸結果中的P值表明所有變量擬合結果均比較理想,其調整后的R2為0.9263,也表明In(ECM)的變動中有92.63%可由自變量解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人民幣實際匯率(RER)、技術進步(TFP)與出口商品結構自身(ECM)都是該模型的有效解釋變量,方程檢驗結果符合經濟現象,可以說明其有效性。因在方程(1)和方程(2)的回歸分析中得到的RER和TFP擬合系數較大,所以筆者進一步考察在去除其他變量影響下,兩者和出口商品結構之間的關系,因此得到下列回歸方程(3):ln(ECM)=β0+β4ln(RER)+β5ln(TFP)+∈(3)方程(3)回歸擬合結果如表4所示。在剔除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因素干擾影響后,方程(3)擬合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匯率和技術進步系數增加,說明其對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增加。(三)殘差平穩性分析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檢驗方法指出,對回歸方程的單位根進行檢驗以此來探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因變量能被自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兩者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因變量不能被自變量所解釋的部分構成一個殘差序列,這個殘差序列應該是平穩的。鑒于筆者已經完成回歸分析,將采用上述方程(2)直接計算對應殘差序列,并檢驗其單位根。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平穩,亦即判斷序列∈是否含有單位根,模型估計的殘差為:∈=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4)因此我們采用R語言中的ur.df函數檢驗單位根,得到p值為0.08082,說明在90%置信度下殘差平穩性檢驗通過。因此,從長期來看,出口商品結構與技術進步、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格蘭杰均衡關系。(四)對GL和OFDI的趨勢分析單獨探討產業結構和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的關系。通過對表1中的產業結構(GL)、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與出口商品結構(ECM)歷年數據的移動平均項來實現對他們關系與趨勢的判斷。如圖1和圖2所示。圖1表明,用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的產業結構與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基本上呈現出正向上升趨勢,而且產業結構的改善速度要稍緩于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速度,因此,可以理解為產業結構的升級推動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而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又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起到了促進作用。圖2表明,從1990年到1995年OFDI/GDP比值與ECM兩者是正向上升趨勢,但從1996年到2005年間OFDI/GDP比值在振蕩下跌過程中對ECM的變化幾乎毫無影響,而2006年到2010年OFDI/GDP比值的快速上漲對ECM的改善也并無明顯影響。這表明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這與目前國內部分學者研究結論也基本相符。

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進行計量分析,得到以下有關研究結論及啟示:第一,技術進步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且兩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回歸分析表明,技術進步對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正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而日益顯著。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的積累對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技術的作用不容小覷,正是技術的進步加速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促進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預見,隨著我國資本的進一步深化和勞動成本絕對優勢的減弱,技術進步將在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我們應該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切實提升國內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造就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從而真正優化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第二,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但作用不是十分明顯。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是投向制造業,這對我國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的形成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于其顯著的加工貿易傾向,中間品主要依靠進口,沒有實現國內的供給替代④,再加上跨國公司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其技術外溢效應有限,這就導致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作用并不如人們普遍所預期的那么明顯。這充分說明在推動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我們應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來改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同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外商直接投資向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第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優化之間的直接關系盡管相對比較復雜,但回歸分析結果仍然表明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對此做出了理論詮釋。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是與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直接相關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加強技術創新與積累,進而提升產業結構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正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黃金時期,為更好地發揮其對國內產業結構進而對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需要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加大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力度,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注重對技術和生產經驗的積累,同時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實現技術對國內的傳輸和擴散,充分發揮技術的“外溢效應”和“示范效應”,推動國內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

查看全文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運用統計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存在的四大特點和相應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出口貿易結構問題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去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量超過1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實現貿易順差110.1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平穩而且快速增長的出口貿易,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主要特點

1.從出口商品結構上看,我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但高技術產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開放后,工業制成品在我國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術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一直是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達7,129.6億美元,同比增長29.0%,占出口總額的93.6%,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導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182.5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僅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的28.6%。據世貿組織(WTO)統計,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國和地區的產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達4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工業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從貿易方式上看,加工貿易仍然是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國出口效益不高,這種低效益是由于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近年來,加工貿易一直占我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貿易額為4,164.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4.7%。我國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產品的比重偏低,特別是機電產品出口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查看全文

產業結構外貿出口與能源消費分析

摘要:目前,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能源資源的日益匱乏已經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力,同時也影響著我國的出口貿易。而出口貿易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熱議的話題,二者之間的關系相互促進同時也相互制約,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基礎之上,如何優化外貿出口以及能源消耗之間的關系,確保二者可以穩步發展將成為目前我國急于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針對基于產業結構的外貿出口與能源消費關系進行分析,通過研究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能源消費與產業結構以及在產業結構基礎上能源消費與外貿出口之間的關系三方面展開研究,力求找到和諧發展的平衡點,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外貿出口;能源消費

我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后,使得對外貿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進而提升了我國的經濟實力,逐步成為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國民經濟也得到了迅猛的提升,加快了能源消費的速度。在2009年,我國的煤能源消耗總量已經趕超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居于第二名,其總量高達30.66億噸。目前,由于出口貿易量的增加,能源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這就需要對能源資源進行大量的開采,進而導致能源匱乏程度加重,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加重。面對逐漸惡劣的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短缺的現狀,我國的對外貿易若想要獲得穩步發展,就必須合理優化能源消耗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并且,二者之間的關系狀況對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此,本文中,筆者將從我國的產業結構方面入手,深入分析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耗以及出口貿易之間關系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之間的關系

通常情況下,在研究產業結構的時候,將其視為國內問題,可是,隨著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國外貿的依存度,進而提高了我國內部市場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深了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之間的聯系。產業結構直接受到對外貿易的影響,其主要表現為:我國國內的產業結構隨著世界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而調整;結構在調整的同時,會打破供求結構的平衡,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利用對外貿易有效的將其解決。目前,一個國家的商品出口情況可以直接反應國際經濟需求結構與國內產業的交流情況,由此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對于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行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家在針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時候,需要結合對外貿易過程中反饋出來的信息而進行,以確保國家調整之后的產業結構符合世界經濟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可以說明,在一個國家的產業調整過程中,對外貿易對其調整方向具有指導作用。產品出口結構直接受到產業結構的影響。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建立完成之后,才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商品的出口結構,并且產業間易出口產品的多層次是由不同產業的多層次決定的,而產業內貿易出口的多層次則是由同一產業內部的多層次決定的。出口貿易結構直接受到產業結構的重要影響,商品出口結構層次的高低嚴重受到產業結構合理程度的制約。商品結構優化的能力由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突破的能力所決定。此外,一個國家想要保持持久的出口競爭力就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確保產業結構的先進性以及合理性。

二、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

查看全文

出口貿易結構統計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運用統計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存在的四大特點和相應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出口貿易結構問題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去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量超過1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實現貿易順差110.1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平穩而且快速增長的出口貿易,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主要特點

1.從出口商品結構上看,我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但高技術產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開放后,工業制成品在我國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術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一直是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達7,129.6億美元,同比增長29.0%,占出口總額的93.6%,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導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182.5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僅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的28.6%。據世貿組織(WTO)統計,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國和地區的產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達4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工業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從貿易方式上看,加工貿易仍然是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國出口效益不高,這種低效益是由于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近年來,加工貿易一直占我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貿易額為4,164.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4.7%。我國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產品的比重偏低,特別是機電產品出口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