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董事規章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20:56: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獨立董事規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獨立董事規章的時效
在我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合理地對其功能和使命進行定位。我們不能期望獨立董事們完成太多的工作,他們的可投入的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為公司或股東做太多的事。我們應該實際一點,確定給獨立董事的任務少一點,明確一點,或許他們還可能起到一些真正的作用。
一、獨立董事現有功能定位的有效性難以發揮
《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第一條第二款對獨立董事的定位有了明確規定: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負有誠信與勤勉義務。獨立董事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本指導意見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認真履行職責,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要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獨立董事應當獨立履行職責,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其他與上市公司存在利害關系的單位或個人的影響。
可以看出,在指導意見中將獨立董事定位偏向于保護中小股東利益。
獨立董事要發揮這一功能定位的有效性需要很多前提條件,但我國在這些前提條件方面還存在很多障礙,以至于獨立董事有效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證。
1、上市公司股權相對集中,國有股一股獨大
小議獨立董事規章的質疑
獨立董事是除了他們的董事身份和董事會中的角色之外,既不在公司擔任其他職務、領取薪金,在公司內也沒有其他實質性利益關系的外部董事或非執行董事。作為獨立董事,必須同時具備五個方面的條件:一是獨立的財產;二是獨立的人格;三是獨立的業務;四是獨立的利益;五是獨立的運作。
獨立董事制度最早出現于美國的《1940年投資公司法》。興起于20世紀60~70年代。當時,美國大公司的董事會雖然由股東選舉產生,但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如ce0)對董事的提名有著實質性影響,使得董事會在確定公司目標及戰略等方面無所作為,喪失了監督經營者的職能,形成了內部人控制。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正是為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防止內部人控制。
一、獨立董事制度的理論缺陷
1.委托問題。在所有權與管理權從而控制權分離的現代公眾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負責經營決策的高層管理人員沒有自己的非人力資本,他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剩余索取權者(風險承擔者),而經營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總是握有相當的控制權。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不對應的情況下,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合同的不完全,管理者便會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引入獨立董事的目的是讓他們來監督管理層,避免內部人控制。但是獨立董事也不擁有剩余索取權和承擔風險,即權力與責任(風險)的分布并不對稱,其控制權還是一種“廉價投票權”,因此也不可能解決股份公司內的各種問題,而只能是產生新的問題,從而引發更大的道德風險,有可能造成獨立董事和管理層達成共謀,損害承擔風險和擁有剩余索取權的股東的利益。
2.信息問題。獨立董事要有效發揮經營決策和監督作用,取決于對公司及其業務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就是說,及時地獲取信息來了解公司及其業務情況是獨立董事有效作出決策和判斷的關鍵,而管理層是董事會和獨立董事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全的情況下,管理層的兩類行為會威脅獨立董事的獨立判斷:一類行為是不完全或歪曲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有目的的誤導、歪曲、掩蓋和混淆等企圖;另一類行為是非欺騙性的信息誤導或信息提供的不完全性,也就是信息披露的重大遺漏。在這種情況下,連審計師都擔心他們充分閱讀公司帳冊后不能發現欺詐,怎能期望獨立董事僅僅讀了提交給董事會會議的漂亮專業文件后就能察覺不誠實的行為呢?可見獨立董事難以掌握公司經營的各種信息,對公司的組織、文化和人際關系等無法保持足夠的敏感,因此也就不太可能有效監控管理層的行為。
3.責任和薪酬問題。為了保持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企業給獨立董事支付報酬主要以年費和出席會議費等形式,與公司的業績無關。但這往往導致了獨立董事的謹慎和保守。由于獨立董事的報酬通常與公司的利潤無關或關系不大,在風險項目成功時并不能得到直接的經濟利益,在項目失敗時卻可能名譽受損并承擔法律責任,這就決定了獨立董事總是傾向規避風險。而且獨立董事并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管理,他所了解的信息大多來源于現任經營管理層的介紹和相關記錄,再加上公司業務日趨復雜專業化,獨立董事沒有時間對上市公司進行深入的了解,在此情況下,最有利的監督行為莫過于謹慎和保守。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把其報酬與公司業績更緊密地掛鉤,但似乎又帶來其他問題:其一,金錢獎勵對這種董事可能并不重要,一般而言,專家往往視聲譽為生命;其二,強有力的報酬鼓勵可能在效果上適得其反,若獨立董事由于公司業績良好而獲利頗豐,就會極欲保持其職位,因而在關鍵問題和有爭議的事項上就不愿自由發表意見,而偏向于采取短期行為,喪失獨立性。在維系“獨立性”中薪酬和責任制度陷入了兩難境地。
小議獨立董事規章的十點質疑
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獨立董事對規范上市公司市場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這種“洋產物”是否能適合中國的國情呢?旨在“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中國獨立董事是否只是一個“花瓶董事”呢?我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有無法律障礙?獨立董事制度正式引入一年多來其效用究竟如何?本文本意不在于責難或貶低獨立董事制度的作用,而只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實施的一些質疑。
質疑之一:獨立性
獨立董事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獨立性,我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上市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不合理,上市公司被當作“圈錢”的工具,“大股東”、“內部人”控制非常嚴重。如果一個獨立董事依附于大股東,無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那么這樣的獨立董事又有什么用呢?表面上看,只要董事不參與經營管理,與公司或經營管理者沒有重要的業務或專業聯系就可以被認為是獨立的,“獨立”并非難事。而事實上,無論是獨立董事的推舉、任命,還是獨立董事的薪酬多寡,在一個“大股東控制”的企業里,無一不體現了大股東的意志。
首先,我們看一看獨立董事的產生。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已有的獨立董事均由大股東推薦或由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推薦并以簡單多數的選舉方式由股東會選舉產生。如果我們想用獨立董事制度來對目前是大股東俱樂部的董事會進行必要制約,從而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目前實際上難以做到。其次,有獨立董事的董事會能否真正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呢?在現行《公司法》的制度下,董事會的所有決議均應是全體董事過半數以上通過,此種董事會決議制度并不能保證獨立董事能有效行事。不占董事會多數席位的獨立董事對董事會決議的影響是有限的,難以達到公眾所期望的作用。另外,由于獨立董事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多是通過企業管理層的介紹及財務報表了解公司的情況,通過大股東控制的管理者的眼光來看企業,其獨立性何在?再者,支付獨立董事報酬也與獨立董事保持其獨立性存有矛盾。道理很簡單:獨立董事如從公司中獲取薪酬,其獨立性必遭質疑;如不獲取薪酬,又難免會造成獨立董事不情愿地去進行監督。
質疑之二:合法性
獨立董事制度不可無法可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是法制經濟,就獨立董事制度而言,它屬于“公司法”調節范圍。該部法律沒有規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必須建立獨立董事制,更沒有規定獨立董事應占到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三分之一以上。因此,中國證監會作出的必須設立獨立董事這一規定,則其與《公司法》相違背。獨立董事雖然能夠作為董事會成員參加會議,參與重大事項決策,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行使獨立權力的合法依據,更不能依照現行《公司法》去享受《指導意見》賦予的權力。如果考慮到《證券法》中“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督管理”,其中并沒有明確是中國證監會,且中國證監會在國務院組成機構中非行政單位,其是否有權出臺這樣一個法律性規定也是令人生疑的。退一步說,如果中國證監會有權出臺這一規定,則其對外的應是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規定”而不應是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而指導意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并無法律地位,不存在必須執行的問題。
漫談獨立董事規章在我國的實施
2001年5月31日,中國證監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征求意見稿,對獨立董事的條件、權利、義務、職責作了規定。2002年8月21日,《指導意見》正式出臺,這標志著我國獨立董事制度正式啟動。但是,對于這一制度的爭議卻相當激烈,有的學者稱之為“皇帝的新裝”,有的稱之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塊里程碑。究竟該如何看待獨立董事制度?如何確保這次制度改革是真正的“管制革命”,而不是一場“裝飾革命”呢?
一、獨立董事之來由
1、設立獨立董事之緣由
(1)監督者弱勢影響權力制衡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僅可以保護全體投資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減少市場風險,保持金融穩定,實現股份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證監會主席史美倫2001年在“中國上市公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公司治理”大會上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應當做到:全體股東的職能和責任界定清晰;內控機制健全,各方制衡;嚴格的檔案制度;依法運作;及時、真實、充分地向公眾披露企業信息。在世界上并沒有一種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完全實現上述目標。
西方股份公司的治理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的一元制。在這種公司中,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由其代行財產所有權、經營者聘用權,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另一種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二元制。例如日本的公司,由股東大會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聘用經理層;監事會對董事和經理實行監督,經理層對董事會負責,董事會、監事會共同對股東大會負責。又如德國,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監事會任命董事會,董事會對監事會負責,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通過對兩種模式的比較可以看出,一元制模式缺少專門的監督機構,難以保證董事會科學決策,并對全體股東負責,而不是對股份控制者負責;難以保證經理層既盡心盡職打理企業又不錯位越位操縱企業。這樣,內部人控制無法保證法制化運作和信息的真實披露,最終將降低企業運作效率,侵害中小股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設立獨立董事就成為必然。即使在二元制公司中,也并不能真正實現權力制衡。作為常設監督機構的監事會總是處于相對弱勢,面臨地位不對等、信息不完全的局面,難以有效約束董事會和經理層的行為。因此,二元制公司也仿效一元制公司,紛紛設立了獨立董事。
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探究
摘要: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相關制度為研究對象。首先梳理和回顧了國內外學者關于獨立董事制度的研究成果與現狀,再分析了獨立董事制度與我國當下環境的融合程度,然后結合獨立董事制度的相關理論分析我國獨立董事制度在制度構建、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最后給出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的優化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獨立董事;公司治理;制度優化機制
一、引言
所謂獨立董事,是指僅在公司內擔任董事之職,除此之外不在公司內擔任其他職務的董事,并且應保持獨立性,獨立性即與其所受聘任職的上市公司內部尤其是主要股東之間,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關系。獨立董事產生存在其歷史契機。學術界通常認為,獨立董事制度被正式以法的形式認可是在1940年,美國的《投資公司法》,伴隨著現代公司制的建立以及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現代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實現了分離,兩權分離帶來的后果即委托代理問題愈發凸顯,內部人控制與董事會失控的現象頻發,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間的矛盾危害了公司的整體利益,內部權力制衡是現代公司的迫切需要,更加公正的監督需要加入到公司的日常治理中。自此,獨立董事制度由構想變為現實。被寄予厚望的獨立董事制度,自引進開始便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成為了公司治理等領域的研究焦點之一。獨立董事究竟是上市公司粉飾門面的虛設機構還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讓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獨立董事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防止大股東掏空、防止舞弊行為、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反地,2015年的地產界“寶萬之爭”除了吸引了廣大民眾的目光,也將獨立董事制度推到聚光燈下接受評判,更有甚者給其打上了虛有其表的“花瓶董事”的標簽。無論理論界還是實務界的分析和案例,都說明了獨立董事在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二、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問題
1.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中的規定,上市公司設獨立董事,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由此條可知,獨立董事制度沒有得到《公司法》明確、清晰的細則規定,而是以證監會的《指導意見》的形式規定其主要任免流程、職權和義務,獨立董事的重要作用遭到忽視,進而導致其發揮職能的效果不理想。在獨立董事責任界定的方面,相關政策僅僅在宏觀層面提出了獨立董事提名、選聘、職權及享受待遇的規定,但對于其在履職應達到的水平和違反法律法規、公司章程、董事會決議等方面應承擔的責任沒有過多描述。獨立董事所被賦予的職權與普通內部董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區別,沒有單獨的規定說明獨立董事區別于一般董事應承擔的相關法律責任,這就加大了實際操作中的難度。在企業日常運行中,如果獨立董事違反了義務,往往承擔的并不是真正的法律責任,而是由證監會主導的行政責任,以證監會罰單形式在行業內進行公示和處罰。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缺少法律依據保障其順利實施。一方面,獨立董事制度缺少法律強制實施,獨立董事難以行使自己的職權。另一方面,獨立董事權責不一致,對責任的界定模糊,無法督促獨立董事積極履職,完成自己的使命。
剖析企業引入獨立董事體制思考論文
摘要:要建立健全我國的公司治理制度,必須從公司之根本入手,重塑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外部治理的法治基礎。新修訂的公司法仍然沒有規范在西方發達國家廣為使用并行之有效的獨立董事制度。本文在簡要介紹了該制度后,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就獨立董事制度的立法和該制度的推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公司治理;獨立董事;內部人控制
公司肇始于商品經濟,成熟于發達的市場經濟,并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而組成的團體。然而,在我國當前的公司治理實踐中,卻存在著許多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內部人控制現象”、“用腳投票機制失靈”等。經濟學界進行了諸多理論探索,設計了一些治理模式。但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H.米勒所言:“在公司治理問題上至今為止并不存在一個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答案”。由于從根本意義上講,公司是一個法律范疇,是法律擬制之人,其設立、變更、終止、運行、發展無不系于法網上的某一個“結”,因此,要建立健全我國的公司治理制度,必須從公司之根本入手,重塑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外部治理的法治基礎。
一、公司治理模式
實際上,在西方發達國家股份公司的治理結構中,其權力機制的制度性安排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美英等國家為代表的一元模式或叫單層模式。其權力結構是由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由其托管公司財產、選聘經營管理班子,全權負責公司的各種重大決策并對股東大會負責。另一種是以日本、德國等國家為代表的二元模式或叫雙層模式。二元模式中日德的具體權力形式又有區別。日本公司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都對股東大會負責,由監事會對董事會進行監督,并與董事會共同行使對經營管理層的監督制衡。而德國公司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再由監事會來任命董事會,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董事會對監事會負責。德國模式中的監事會相當于美英模式中的董事會,但其權力重點在于監督而非決策,而董事會相當于經營管理班子。在法國,公司究竟采取一元模式,還是采取二元模式,可以由公司章程確定,經過對公司章程的修改,兩種模式還可以互相轉換。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二元模式的公司內部有一個監督董事會行為的常設機構,而一元模式的公司內部則缺乏一個監督董事會行為的常設機構。正是這一缺陷使得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美國人率先創造了獨立董事制度。
探究獨立董事利弊分析管理策略論文
摘要:獨立董事制度是加強公司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但由于其在我國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實現獨立董事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的均衡。從而,應對獨立董事進行適當的激勵,以激發其監督內部人、維護公司的和全體投資者利益的積極性;同時,還應加強對獨立董事的約束,懲罰獨立董事違反義務的行為。
關鍵詞:公司;獨立董事;激勵;約束
獨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內擔任其他職務和領取薪水,與公司沒有其他實質性利益關系的那一部分非執行董事。獨立董事是英美模式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英美公司創立了獨立董事制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01年8月21日頒布的《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在上市公司實施獨立董事制度,這是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一大創新。它的建立有利于解決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問題;有利于制衡控股股東,監督經營者;有利于解決政企不分現象;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專業化運做水平等。但是由于獨立董事制度在中國還屬于新鮮事物,對于如何有效的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問題引發廣泛討論,筆者認為重要的就是對我國獨立董事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的研究。
一、對獨立董事進行激勵與約束的原因分析
獨立董事是代表全體股東對內部人進行監督和制約,其本質上是人,不是所有者,“要使獨立董事能真正落實獨立董事制度的初衷,而不是消極應付或成為控股股東的附庸,沒有足夠的獎勵只能是一廂情愿”。從約束機制來迫使獨立董事履行職責,卻產生:一是擔任獨立董事的人數會減少,因風險和責任高,但獲得利益少;二是即使有人愿意擔任獨立董事,也只愿意付出很小部分來達到相關要求即可,不會真正為公司的利益而服務。同時,由于獨立董事的過于保守,傾向回避風險,以及其謹慎、注意義務等,為了激勵獨立董事的工作力需要,需要給予其激勵。
此外,由于獨立董事可能違背承諾,導致道德風險,即獨立董事為獲得高利潤與內部人互相勾結,與內部人一起來欺騙投資者,這就要求也應對獨立董事進行約束,以實現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初衷。
公司法移植獨立董事制度論文
【內容提要獨立董事制度源于英美國家。我國具有導入獨立董事制度的土壤,新《公司法》應授權公司章程自由選擇單層制和雙層制,尋求良好的獨立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構成比例,完善獨立董事的能力建設機制、選拔機制、利益激勵機制,準確定位獨立董事角色。
【公司法/獨立董事/移植
改革現行公司治理結構是我國《公司法》修改的重點課題之一。本文僅就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發表幾點粗淺看法。
一、英美國家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歷史背景
“獨立董事”一詞源于美國的“independentdirectors”,在英國被稱為非執行董事(non-executivedirectors)。美國公司法中的董事分內部董事(insidedirector)和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若采兩分法,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可互換使用。如采三分法,董事可分內部董事(insidedirector)、有關聯關系的外部董事(affiliatedoutsidedirector)和無關聯關系的外部董事(unaffiliatedoutsidedirector),即獨立董事。內部董事指兼任公司高管人員的董事;有關聯關系的外部董事(灰色董事),指和公司存在實質性利害關系(如公司已退休高管人員、高管人員的親朋好友、公司律師、供給商的總裁)的外部董事;獨立董事指不在上市公司擔任董事之外的其他職務,并和公司、內部人及大股東間不存在可能妨礙其獨立作出客觀判定的利害關系(尤其是直接或者間接的財產利益關系)的董事。獨立董事不兼任公司高管職務,屬外部董事范疇;又不和公司存在實質利害關系,故不同于關聯董事。
美國傳統公司治理結構中并不存在獨立董事制度。最早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的聯邦公司立法為1940年《投資公司法》。至于投資公司之外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在20世紀70年代前基本由內部董事控制。偶然設立的外部董事往往由公司總裁的親朋好友擔任。結果,外部董事往往對公司總裁言聽計從,唯唯諾諾,扮演著花瓶角色。
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問題論文
[摘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加強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建立現代保險企業,對于進一步促進保險業改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我國國有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對國有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提出了產權配置創新、優化國有股權結構;加強董事會的職能、完善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建立管理人員有效的激勵機制等相應的對策。對股份制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提出了正確發揮董事會職能及正確發揮經理層的職能的有關建議。
[關鍵詞]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董事會,監事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蓬勃發展,保費收入年均增長34%,是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目前,保險公司總資產已經突破1.9萬億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對保險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加強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建立現代保險企業,對于進一步促進保險業改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1AIS)于2004年1月的保險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則指出,公司治理結構和保險公司決策程序是保險監管的關鍵組成部分,根據這一理念,把政府監管與公司治理結構結合起來,既有利于通過監管督促保險公司不斷完善治理結構,也有利于從根本上防范風險。
一、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有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存在的共性問題
1.法律法規滯后
證券市場融資再啟動注意的問題探討論文
摘要:在證券市場再啟融資之際,管理層應加強立法,上市公司要強化獨立董事制度,同時應借鑒外國證券監管經驗,使證券市場真正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市場。
關鍵詞:證券市場獨立董事制度融資證券監管
中國證監會公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于2006年5月8日起正式實施,這預示著已經停頓一年的內地證券市場融資功能開始逐步恢復,股權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市場開始起步。
對于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來說,融資始終都是證券市場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再融資重啟也意味著證券市場再次進入正常發展軌道。這里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被稱為“圈錢”,那么圈錢會繼續成為現在重新啟動后的再融資的代名詞嗎?,圈錢的典型表現為:編造融資和再融資項目,獲得資金之后就改作他用,比如將再融資的資金用作委托理財,被大股東直接占用或通過不公允關聯交易轉到上市公司體外;投資項目回報與預期相差很大,不能給股東創造價值,相反使股東遭受嚴重損失。例如:2000年6月27日,吉林通海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海高科)發行新股1億股,發行價高達16.88元,股,其61.83倍的發行市盈率創下當時發行市盈率之最。
論文百事通2Oo0年7月3日,在通海高科股票發行后的第5天,通海高科因有“內部人士”舉報,涉嫌欺詐上市,被中國證監會緊急叫停,并對公司進行調查。經查明,通海高科的財務會計文件存在重大虛假記載,其股票發行帶有明顯的圈錢性質。通海高科發行時共募集資金16億元,但當發行兩個星期后,證監會凍結其賬戶時,賬上便只剩下了2.1億元。公司已用其中1O億元還了銀行貸款,2-38億元投入STN在建項目,1,1億元撥給江門高路華作流動資金。惡意的超額融資不但降低了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而且逼迫政府成為最終的買單者。
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融資尋求發展非常正常,但圈錢行為本質上是一部分股東剝奪另一部分股東的利益。圈錢來自于上市公司的融資沖動,即使公司發展根本不需要融資或者不需要那么大的規模,上市公司也拼命融資。以至于證監會只能對再融資的規模做出硬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