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統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9:20: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平統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華民族和平統一論文
一臺灣問題的背后是中美問題,它實際上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法寶。美國把中國的崛起看成是一種威脅,有意制造中國人之間的內耗,而我們卻沒有很好的反制手段,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文化自信而喪失了文化武器。美國是一個最相信實力的國家,但從來沒有放棄“軟”力量,他們把“文明沖突論”直接運用到國際戰略中,而我們在批判“文明沖突論”的同時卻自動解除武裝,將文明與非文明的沖突也否認了。雖然從官方到民間都在“猛烈”批判“文明沖突論”,但采取的是你對我也對的老好人立場,別人以“文明”為武器,而我們卻說你是對的但我們也不能說是錯的,如此缺乏底氣怎么會是美國人的對手?美國人的“文明沖突論”絕對不只是一種理論,它更是一種戰略,是意識形態斗爭的替代品。美國人清楚地看到了其利益與現秩序的一致性,強制性地將現秩序與特定的文明捆綁在一起,以“文明”來維護其霸權。當今世界的問題絕不是文明的沖突,而是“與文明的沖突”,對付“文明沖突論”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區分文明與現實,在強調文明之間“非沖突性”的同時,指出現存秩序的問題。
美國人成功地在兩岸中國人之間制造了“文明的沖突”,將一個民族在文化認同上“一分為二”,一步一步地將我們逼到武力統一的絕路,而我們卻空有民族主義情緒,到現在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美國人的“維持現狀”是什么用意?實際上是想繼續利用文化上的分裂制造中國人的內耗,進一步消耗我們的力量。一些民間戰略家看到了美國的用意,提出拿下臺灣,以短痛取代長痛。這看起來有理,但實際上是下下策,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美國人為什么能制造中國人的內耗?原因在于中華文化失去了其力量,這個最有融合力的文化被我們自己破壞了。如果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大的戰略思路也就清晰了。美國人要和我們玩時間游戲,為什么不跟它玩下去?他要“不統不獨”,我們為什么不能利用這一點解決文化上的分裂狀況?為什么不進一步提高實力強化統一的基礎?只要我們掌握了反制手段,這種狀況就會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在新舊力量的較量中,新生力量是不害怕時間考驗的,我們應該有和美國人玩時間游戲的勇氣和自信。要相信中華文化的力量,也要相信中國的未來,完成文明的復興、解決好自身的問題并保持實力的提高,這就在精神和物質上做好了統一的準備。
二
臺灣大選之后,一些人斷言武力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唯一手段,這種觀點很危險。如果把武力看成是唯一可用的手段,那么最終必然要靠武力解決問題,這一點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如果臺灣最終要靠武力統一,那真是中華民族的災難。現在都在講“和平崛起”,但如果連和平統一的氣魄和自信都沒有,談“和平崛起”還有什么意義?很多人認為臺灣問題拖下去對我們不利,這種觀點讓人難以理解,道義在我們這邊,為什么害怕時間的考驗?一些所謂的戰略家缺乏勇氣和智慧,對歷史也沒有感悟力,他們不去籌劃和平統一的大戰略,不能把握局勢而是被動地被局勢所牽引,總是過高地估計跳梁小丑的作用,好象李登輝、陳水扁真的能將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如果這些丑類真的能改變歷史方向,那么歷史也就沒有什么值得敬畏的地方。
從表面上看,除了武力和武力嚇阻之外,我們確實沒有什么辦法去阻止臺獨,但戰術總是受制于戰略,沒有和平統一的大戰略,戰術就極其匱乏。在覺得沒有辦法或無牌可出的情況下,人們卻很少反思大思路是否正確,因此很容易陷入死胡同。“無牌可出”的局面是特定思維方式的結果,擺脫這種思維方式之后就會發現道路實際上還很寬廣,問題也沒有那么嚴重。“武力成為唯一手段”這種說法與其說是對未來的判斷,還不如說是既定政策的結果。雖然我們一貫主張和平統一,但并沒有真正利用“和平”的力量,采用的是以“力”促統的策略,或者說是以“強力”迫使對方“理性地”算計戰爭的結果。雖然武力只是針對臺獨和分裂勢力的,但并沒有真正把臺獨分子和臺灣民眾分開,這一點恰恰被李登輝、陳水扁利用,他們把統獨問題刻意歪曲成“專制”和“民主”的對立,挑撥民眾抗拒“惡”勢力。跳梁小丑反而有了“道德上的優勢”,“中華”的代表除了武力之外只能以“自古以來”、“血脈相連”和“國際承認”這樣的字眼與其對抗,這種局面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臺灣問題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清楚,它不是什么經濟或政治制度問題,而是認同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陸目前追求的只是一個統一的名號,已經沒有可以繼續讓步的地方,但陳水扁政府對抗的就是這個名號,在這種情況下去設計更寬松的制度框架還有什么用?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在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概念上下工夫,但最根本的問題是中華認同,沒有后者,即使能夠用某種“松散”政治的形式將臺灣放進去,還是“面和心不和”。中華認同是與文化、民族、政治和歷史相關的概念,其基礎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中國歷史上,分裂的狀況并不少見,但各個政權都把自己看成是正統的代表,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中國,但這個中國并不是現代政治學意義上的“主權”國家,而是對對中華道德教化的認同。地域處于分裂的狀態,但文化、思想上是統一的,這是最終能夠實現統一的基礎。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喪失了文化自信,因而不能充分利用“文化”或“和平”的力量,武力就成了唯一可用的手段。武力的作用是保證“和平統一”的底線(不獨立)不被破壞,但要真正實現和平統一,必須解決中華認同問題。
和平統一與武力解放論文
筆者以為,一國兩制是臺灣方面所能指望的最好條件,它是在中國處境不佳的情況下提出的一種委曲求全的方法。而一國兩制確實觸及政客的切身利益,若臺灣政客不順其自然的話將變得不可調和。臺獨的民意主要出于臺灣精英階層的一種“魚與熊掌二者得兼”的投機心理,但他們的根本利益已經與大陸的民族主體聯結在一起。中共對臺工作的成效只聊盡人事而已,解放大概是一種不出奇跡就會自動發生的事態。
一、一國兩制是陳腔濫調嗎?
一國兩制并非為解決港澳提出的,而是為臺灣問題量身定做的。是鄧小平于1983年在接見一位來自美國的大學教授楊力耕時,在談到臺灣問題時提出的。在隨后的港澳解決方案中因襲了這一說法。
雖然同樣是一國兩制,但港澳的一國兩制和臺灣有本質的不同,港澳模式是“有條件統一”,而臺灣模式是“有條件獨立”。港澳模式是在統一的前提下給予優惠條件,保證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便利條件不變。臺灣是在名義統一的前提下,黨政軍人才物均不予置問的實質性獨立,當然名義統一還是含有實質條件的,否則統一就毫無必要了。這個實質條件就是不反華,所以在外交上必須部分地接受中央政府的節制。臺灣模式明顯比所謂的聯邦制寬松,極其接近于實質的邦聯制(除了一個統一的名義以外)。臺灣放棄反華政策,是兩岸民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這是大陸政府和民眾所能接受的最低條件,不可能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也是臺灣方面所能得到的最高條件。
為什么大陸一次就開出最低條件,而陷自己于“僵化”和毫無變通的境地呢?這要從當時的條件來看,1983年初,鄧小平從江蘇考察回北京后,曾經召集政治局常委開會,說是不要總是擔心戰爭、經濟建設該搞的還是要搞;1984年,二炮戰略部隊才開始戰斗值班;1985年,開始百萬大裁軍,提出和平與發展是兩大主流趨勢。所以實際上,在提出對臺方案時,中國政府還未完全走出戰爭恐怖的陰影,執行的還是“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軍事戰略,處于明顯的“等待挨打”的態勢之中。所以根本談不上做“奸商”,漫天要價著地還錢。
16年來,大陸經濟有了長足的進展,軍事技術和力量也有了提高。現在大陸民眾中對原方案中的保留軍隊的條款,提出質疑和抨擊的占相當的比例。實際上這一條款的存在,國防力量的不統一,對于中國周邊領土安全(如釣魚島)是極其不利的。但共產黨政府仍然同意按原方案,而且表現出更大的善意(如新提出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談)。這可能不完全是因為要守信譽,大概與美國加快了圍堵中國的步伐、大陸不希望臺灣成為美日對抗中國的犧牲品有關。只要解決臺灣問題,兩岸民眾不再為美日的戰略目標花血汗錢,至于釣魚島大概又是準備留待子孫后代去想辦法了。
反分裂國家法本質分析論文
一、《反分裂國家法》本質上是一部維護臺海和平與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法律
從立法目的來看,《反分裂國家法》是“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從立法內容來看,該法緊緊圍繞著遏制“臺獨”,促進和平統一這一主軸,用3/4的篇幅對關于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岸關系、兩岸平等協商和談判的問題作了規定,充分體現我們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它充分考慮和照顧了臺海現狀和兩岸民意,沒有規定“統一時間表”,為和平統一而非使用武力,留下了充分合理的空間。然而,近年來“臺獨”分裂勢力日益猖獗的嚴峻事實不得不使我們從多方面加以防范和進行斗爭,其中包括軍事準備。由此,在《反分裂國家法》中規定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和第九條對有關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問題作了規定。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三種情勢,亦即三個前提條件:“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應當指出,上述的“事實”、“重大事變”和“可能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界定。該法沒有明確地給“臺獨”和“分裂國家”下定義,但上述規定明確地為“臺獨”分裂活動劃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線或“紅線”。只要出現上述三種情勢中的任何一種,非和平方式條款就可啟動。
非和平方式完全是針對“臺獨”勢力,而非廣大臺灣同胞。《反分裂國家法》第九條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它要求國家在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組織實施時,“盡最大可能保護臺灣平民和在臺灣的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正當權益,減少損失”;同時,“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權利和利益。”在戰爭和武裝沖突中保護平民的生命和財產是一項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我國一向遵守。在維護臺灣同胞權益方面,我國政府已制訂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規。因此,本條規定只是重申我國政府遵守關于武裝沖突的國際法的一貫立場,進一步明確地把“臺獨”勢力與廣大臺灣同胞區別開來,把非和平方式的目標限定于“臺獨”勢力。這有利于爭取廣大臺灣同胞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孤立“臺獨”勢力。
二、《反分裂國家法》的法律意義
《反分裂國家法》將我們黨和政府在解決臺灣問題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一貫立場法律化,表明了全中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同時也明確了我們有權采取必要的方式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除了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和政治意義之外,還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
大陸同胞和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兩岸同胞要加強交往,加強經濟文化交流,繼續拓展領域、提高層次,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這些充滿民族大義、民族深情的重要論述,對海峽兩岸同胞的天然關系作出了符合歷史、現實、未來的正確判斷,宣示了我們黨推動加強兩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兩岸同胞加強交往、溝通、理解、合作的正確方向。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道出了兩岸同胞關系歷史和現實的基本事實。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2300萬臺灣同胞中98%是漢族,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梅縣、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們同13億大陸同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臺灣同胞同大陸同胞無論從血緣上、文化上、社會關系上、經濟來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交流逐漸開放以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規模越來越大,人員往來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即使那些主張“臺獨”的人士,也大多親自或委托親人到大陸尋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國化”,都不可能切斷臺灣同大陸的血脈、文脈、人脈,不可能人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提出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岸同胞走向共贏的基本要求。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區都不可能再孤立發展。實行開放交往以來,兩岸經貿聯系和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截至2007年6月,兩岸貿易累計達到6589.7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大陸累計445.8億美元,其中2006年兩岸貿易額達1078.4億美元,臺灣順差663.7億美元,2007年1—6月兩岸貿易額為552.8億美元,臺灣順差332.6億美元;截至2007年上半年,臺灣同胞來大陸累計達到446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累計151萬人次,其中2006年臺胞來大陸44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近21萬人次,2007年上半年臺胞來大陸22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超過10萬人次。大陸是臺灣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和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輸出地,臺灣同胞的投資也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上已經形成互利互補、相互促進的共贏關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潮流,兩岸同胞完全可以攜手建立共同市場,實現兩岸共同繁榮。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表達了對兩岸同胞抓住機遇、攜手并肩、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來,中華民族歷盡磨難,終于迎來民族復興的難得機遇。兩岸同胞都有責任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服從民族大義,順應時代潮流,超越歷史恩怨,加強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領域,提高交流層次,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同胞命運相連,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唯有追求雙贏,才能避免雙輸。要盡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鬩墻、親痛仇快的悲劇。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基本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這些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莊嚴宣示,其根本著眼點就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由于長期的歷史隔閡,部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和心存疑慮,要讓所有臺灣同胞真正確立“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的正確觀念,需要相當的歷史過程和付出艱苦的努力。近年來,我們不斷出臺和實施的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登陸、實行有利于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就業的政策、積極推動兩岸節日包機常態化、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大陸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權益等,已經并將繼續產生良好效果。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們黨涉臺政策強烈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大陸同胞和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兩岸同胞要加強交往,加強經濟文化交流,繼續拓展領域、提高層次,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這些充滿民族大義、民族深情的重要論述,對海峽兩岸同胞的天然關系作出了符合歷史、現實、未來的正確判斷,宣示了我們黨推動加強兩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兩岸同胞加強交往、溝通、理解、合作的正確方向。
13億大陸同胞和*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道出了兩岸同胞關系歷史和現實的基本事實。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萬臺灣同胞中98%是漢族,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梅縣、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們同13億大陸同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臺灣同胞同大陸同胞無論從血緣上、文化上、社會關系上、經濟來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交流逐漸開放以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規模越來越大,人員往來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即使那些主張“臺獨”的人士,也大多親自或委托親人到大陸尋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國化”,都不可能切斷臺灣同大陸的血脈、文脈、人脈,不可能人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億大陸同胞和*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提出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岸同胞走向共贏的基本要求。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區都不可能再孤立發展。實行開放交往以來,兩岸經貿聯系和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截至*年6月,兩岸貿易累計達到6589.7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大陸累計445.8億美元,其中*年兩岸貿易額達1078.4億美元,臺灣順差663.7億美元,*年1—6月兩岸貿易額為552.8億美元,臺灣順差332.6億美元;截至*年上半年,臺灣同胞來大陸累計達到446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累計151萬人次,其中*年臺胞來大陸44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近21萬人次,*年上半年臺胞來大陸22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超過10萬人次。大陸是臺灣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和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輸出地,臺灣同胞的投資也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上已經形成互利互補、相互促進的共贏關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潮流,兩岸同胞完全可以攜手建立共同市場,實現兩岸共同繁榮。
13億大陸同胞和*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表達了對兩岸同胞抓住機遇、攜手并肩、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來,中華民族歷盡磨難,終于迎來民族復興的難得機遇。兩岸同胞都有責任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服從民族大義,順應時代潮流,超越歷史恩怨,加強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領域,提高交流層次,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同胞命運相連,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唯有追求雙贏,才能避免雙輸。要盡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鬩墻、親痛仇快的悲劇。
13億大陸同胞和*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基本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這些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莊嚴宣示,其根本著眼點就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由于長期的歷史隔閡,部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和心存疑慮,要讓所有臺灣同胞真正確立“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的正確觀念,需要相當的歷史過程和付出艱苦的努力。近年來,我們不斷出臺和實施的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登陸、實行有利于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就業的政策、積極推動兩岸節日包機常態化、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大陸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權益等,已經并將繼續產生良好效果。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們黨涉臺政策強烈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一國兩制的設計教案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告臺灣同胞書》;《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撒切爾夫人訪華及中英談判;中國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中英聯合聲明;中葡聯合聲明;香港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的交流。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中國*******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代表了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中國*******愛國為民的立場和路線。
2.“一國兩制”是在爭取祖國完全統一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是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事求是的產物,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和香港回歸祖國,充分表現出鄧小平的創造精神、宏偉氣魄和非凡智慧。
反分裂國家法和平分析論文
《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充分體現了我們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表明了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這部重要法律的頒布實施,對推動兩岸關系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本版特約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教授對《反分裂國家法》進行法理分析。
《反分裂國家法》標志著中國開始用法律方式來處理國家統一的事務,它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對于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大意義。它的出臺凝聚了中國共產黨新的執政經驗,并體現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仔細審視這部《反分裂國家法》,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充滿著和平、憲政、法治和人權精神的法律。
首先,和平是這部法律的主旨和基調。
它的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了這部法律的宗旨是反對“臺獨”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在這部法律中,“和平”一詞共出現了十一次,基本上在每一條中都出現過,這充分體現了大陸一直以來的對臺政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它最大限度地避免采取非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論是在法律條文的具體規定還是法律的具體語言表達上,都體現了國家和人民追求和平的最大誠意,是一部求和平、求得兩岸共同發展的法。
應當避免那種片面的解讀方式,就是僅僅著眼于第八條而判斷這是一部為使用武力而制定的法律的錯誤解讀方式。這種理解毋寧說是一種管中窺豹的觀察方式,只執一點而不及其余,從而片面地曲解了這部法律的主旨。實際上,本法中的第八條規定的所謂“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采取必須是在三種特定的情形下——“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只有發生這三種使得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侵害的情形,和平才可能無法訴求。無論是從歷史來看,還是從法理來看,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害的時候,任何國家和民族從來沒有放棄為自己的主權和統一利益而斗爭的權利。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所制定的《反脫離聯邦法》就是為反對南方分裂美利堅合眾國的行動而制定的一部法律。先哲早就說過,和平是需要盾牌來守衛的。
青少年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一、確定調研課題的依據和目的
在本世紀之初,黨和國家就把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為本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在黨的十六大上,黨中央又表達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強決心,提出要為早日解決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繼續奮斗。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世紀大業,是13億中國人民的神圣使命,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和平發展的核心利益。
然而,島內臺獨分子大肆鼓噪,不斷制造“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言行,對抗祖國大陸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問題的方針政策,違背海峽兩岸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共同心愿,使兩岸關系蒙上陰影,使臺海形勢日趨緊張。與此同時,國際敵對勢力妄圖利用我國改革開放的環境,加劇對我實行“西化”和“分化”的圖謀,為“臺獨”濁浪推波助瀾。
面對嚴峻的臺海形勢,要完成祖國全面統一大業,既要立足當前,也要注重今后和長遠。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發展的成長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在當前社會劇變的形勢下,各種思想文化激蕩,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特別是市場經濟活動帶來的一些消極東西,也給青少年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當局在學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采取種種手段對島內青少年進行“臺獨”意識滲透的做法更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開展涉臺教育,深入宣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拓寬他們的涉臺知識面,提高對黨和政府解決基本方針的認知度,培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思想感情,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基于以上認識,從年5月起,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會同區教育局、區臺辦、區僑辦、中國民主促進會區委員會的有關同志組成課題組,以區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區域性青少年涉臺教育現狀的調查,旨在摸清和掌握區青少年對臺問題的認知度、真實情感和行為態度,從而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開展涉臺教育,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提供建議和對策。
二、開展調研的方法手段:
公務員考試模擬試題《公共基礎知識》分項訓練題--鄧小平理論 (2)
公務員考試模擬試題
公務員考試模擬試題
三、簡答題
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為什么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