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績效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3:30: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營績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飼料企業經營績效研究
一、飼料企業總體特征概述
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飼料企業屬于“C制造業”下的“C13農副食品加工業”,指直接以農、林、牧、漁業產品為原料進行的谷物糜制、飼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等食品的加工。飼料加工大類上分為畜禽料和水產料兩大系列。飼料企業的上游為豆粕、菜粕等植物性蛋白原料以及魚粉等動物性蛋白原料生產商或貿易商,飼料企業的下游為畜禽、水產的養殖戶或經銷商。飼料企業的經營與業務管理通常劃分為研發、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其他職能部門板塊。因此,本文對經營績效指標中的財務指標將根據各個經營板塊的具體業務特征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財務績效指標。
二、飼料企業各經營板塊具體特征與財務績效指標設計
(一)研發板塊財務績效指標設計。飼料產品的成本結構中材料成本占比較高,通常可以達到90%以上。因此,對配方成本的管理和分析是飼料企業研發部門的核心任務。結合管理會計中對產品定價的分析,配銷差指標是飼料行業人比較普遍認可的指標。配銷差即銷售凈收入減去配方成本即材料成本后的差值。飼料產品價格的波動與其主要原料市場價格的波動關系密切,原料市場價格的波動通常會傳遞到飼料產品,雖然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原料市場價格波動的轉嫁使得配銷差指標更能體現配方結構的設計和安排,促使研發部門去重點考慮如何在保證產品品質的情況下進行原料替代或產品升級來提高配銷差。(二)采購板塊財務績效指標設計。飼料企業產品的最大成本是材料成本,因此采購價格和原料周轉效率的管理是飼料企業采購活動的核心管理項目。每一種主要原料對應的市場供需情況、原料供需的關鍵影響指標都是采購管理的監控對象。例如,水產飼料企業的主要原料魚粉,每年進口魚粉量、國產魚粉量、魚粉需求量分析,國外魚粉捕撈配額、捕撈期、魚粉生產國氣候變化等等指標跟蹤都是采購宏觀分析報告內容。飼料企業可以設計采購價格指數、原料周轉率以及應付賬款周轉率三個核心財務指標對采購中心進行績效考核。原料周轉率指標以原料的出庫和庫存平均數進行對比,比通常計算存貨周轉率時使用的營業成本與庫存對比更加精細,更有利于考核原料周轉效率。應付賬款周轉率采用入庫成本計算,比通常使用的營業成本更能真實體現應付賬款周轉效率。(見表1)(三)生產板塊財務績效指標設計。通常情況下,飼料企業中畜禽飼料的加工成本比水產飼料略低一些,普通水產飼料的加工成本比特種水產飼料略低一些。飼料企業的加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生產廠房及機器設備的折舊成本、水電氣能源消耗成本、設備備品備件消耗成本、生產損耗成本等項目。飼料企業生產板塊的主要財務績效指標包括一次成品率、產出率、加工費等三項指標。(見表2)(四)銷售板塊財務績效指標設計。飼料企業的銷售板塊是企業的利潤中心,對銷售板塊進行利潤考核在理論上是較為理想的,但實際上企業的管理模式、銷售板塊的權利大小與利潤考核的可行性密切相關。如飼料企業通常由公司制定統一的價格政策,不同地區、不同產品系列都可能存在價格差異,銷售部門不能決定產品成本的大小,而且產品成本每月都在變動,銷售板塊可以控制的是對銷售費用、欠款額以及產品的周轉速度。因此,飼料企業銷售板塊的價值創造活動量化財務指標主要為銷售費用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飼料產品周轉率三大指標。銷售費用率是以銷售板塊可控的人工成本、差旅費用、促銷費用等銷售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計算,量入為出。不少飼料企業習慣采用噸費指標,這對于品種較多、單價差異較大的飼料企業不太具有可比性,因此,采用銷售費用率指標促使銷售板塊在增加收入的同時考慮銷售費用的降低。成品周轉率指標是對銷售板塊在訂單管理和銷售預算計劃安排時的集中和統籌管理,該指標考察了銷售板塊的成品調度和統籌能力。應收賬款周轉率是對銷售板塊綜合對每個產品和每個事業部的市場分析、競爭分析以及公司策略分析后做出的對客戶的授信管理安排,是對賒銷資金成本和產品定價的平衡。(五)綜合板塊財務績效指標設計。綜合板塊是指除了上述研發、采購、生產、銷售之外的職能部門作為綜合板塊。飼料企業的綜合板塊職能從財務績效的角度看,主要有營銷中心對銷售價格政策的制定、人力資源規劃及成本控制、股東權益管理及職能部門其他費用管控等。
針對以上職能,飼料企業可以選擇毛利率、職工薪酬收入比、銷售凈利率及凈資產收益率四個指標來考核。毛利率指標反映了飼料企業營銷總部對產品的定位、價格策略制定等,可較為全面反映飼料企業的產品力。職工薪酬收入比指標考慮了量入為出原則,將各個部門對職工薪酬的控制與飼料收入掛鉤,體現每萬元飼料收入所需耗費的職工薪酬成本支出。銷售凈利潤率指標考慮了綜合板塊對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等期間費用的管控能力。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則綜合體現了公司對股東權益的運營產生的收益能力。
作者:許夢華 單位: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延伸提升經營績效論文
摘要:面對激烈的競爭,服裝企業為自身在同行中站住腳、站穩腳并有更大發展,開始對服裝品牌進行延伸。目前,對服裝品牌的延伸大致有4種情況:一是服裝服飾類內延伸;二是服裝檔次間的延伸;三是年齡延伸;四是性別延伸。文章通過對上述4種延伸的分析,對其在品牌延伸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服裝;品牌延伸
品牌對于服裝猶如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制勝已經成了服裝企業間競爭的不二法則。很多企業為擴大規模、提高經營績效,讓自身在同行業中站住腳、站穩腳并有更大發展,開始對服裝品牌進行延伸。我國在過去的10年里,品牌運作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品牌延伸。
1服裝服飾類內延伸
服裝品牌的延伸最常見發生在服裝服飾類之間,這種延伸可以分為3種情況:一是服裝不同類別之間的延伸;二是服裝向服飾的延伸;三是服飾向服裝的反向延伸。眾所周知,浙江是全國的服裝大省,雅戈爾、杉杉、羅蒙、報喜鳥、莊吉、步森等已成為中國服裝界最響亮的品牌。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企業的延伸情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這些服裝企業普遍采用了品牌延伸策略,由單一品牌轉變為綜合性品牌。如雅戈爾由襯衫向西服、西褲等多種產品方向擴展。實踐證明,對于服裝不同類別之間的延伸,是被企業普遍采用。而且往往是成功的。
制造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經驗研究
企業國際化與績效文獻評述
Hitt(2007)認為國際化是一種戰略,企業跨越邊境擴張其產品或勞務進入不同的地理市場。國際化戰略績效對國際商務和戰略管理有重要的理論含義,國際商務就是在國際化能增進企業經營假設下進行研究的(Contractor,2007)。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國際化能為產品多樣化或發展其他組織能力提供一種十分有效的選擇,提高和應用現有組織能力、搜尋有價值的特質性資源。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的研究迄今已有三代模型。早期研究大多強調國際化水平對企業經營的正向影響。Hameletal(1985)認為國際化企業能增進市場勢力;Vernon(1971)強調國際化過程中能沿著學習曲線的迅速增長;BartlettandGhoshal(1989)主張跨國經營企業在多市場接觸中培育多樣化能力;Rugman(1981)、Caves(1971)和Dunning(1988)認為跨國企業更有機會獲取低廉的特質資源從而培育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使得國際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Hennart(2007)則強調企業特定資源在市場交易中難以定價,通過國際化經營活動內化這些高昂的交易成本。早期的經驗研究大多致力于尋求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間的正向線性關系,但這些研究結論各式各樣甚至相互沖突,一些研究支持正向效應,另一些研究卻是反向效應或沒有系統性聯系(Sullivan,1994)。對于國際化水平和經營績效關系早期研究結論使學者對于二者間簡單線性關系產生懷疑,同時也是出于構建更為復雜理論的需要,第二代研究考慮到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之間的二次關系。對于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二次關系的研究結論同樣飽受爭議,其中LuandBeamish(2001)、Wagner(2007)支持了國際化水平和績效存在“U型”關系,但GomesandRamaswamy(1999)、Hittetal(1997)的研究支持二者間存在“倒U型關系”。很自然,“U型”假說和“倒U型”假說分別代表國際化-績效關系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U型”假說表明因為規模經濟水平和國際化早期階段對新市場的適應等不利因素使的企業必須越過某個國際化水平的門檻后才能充分分享到因為國際化帶來的利益。對“U型”理論的通常解釋是國際化經營的部分成本支出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Overheadnature),如對國外市場知識獲取、培育跨國交易的能力、國外市場合法性地位的獲得和總部經濟運營等活動都可能包含初始的裝套成分(setupcomponent),而不論企業處在國際化水平的哪個階段。某些經營能力和跨國經營所需的知識需要通過一段時間后才能漸漸培育,以克服在國際化進程早期企業對新市場的陌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在經過某個國際化水平的門檻后,國際化經營企業處理這些不利因素能力提高和規模經濟開始作用,使得企業開始從國際化活動中受益。相比之下,國際化水平與績效關系的“倒U型”假說表明國際化水平對績效的正向影響在某一水平上停止,因為協調不同國際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帶來成本超過從進一步國際化中獲得的累積利益。于是超過某一水平后,國際化水平與績效的正向關系被負相關系取代。目前關于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文獻處在第三個階段,該階段理論實際上將前述理論進行了綜合,國際化水平和績效的關系隨著企業經歷三個連續的國際化擴張階段而變化。依照“U型”假說的分析邏輯,國際化初期國際化績效與水平的反向變動關系。初期的負相關系隨著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外跨境經營經驗和知識的累積,國際市場經營合法性的確立以及從國際商務中獲得的規模經濟等因素作用而逐漸淡化。在第二階段中,對于大部分國際化水平來說,從國際化經營中獲得的增量收益超過這一過程中的增量成本,使得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間呈現正向聯系。最后,在“倒U型”的分析邏輯下,三階段模型預測超過一定國際化水平后,跨國運營中困難的協調成本會超過進一步國際化的增量收益。構成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的理論基石是在不同國際化水平上的收益和成本比較,對不同理論關于國際化活動中收益和成本變動的基本原理進行梳理就顯得十分有必要。戰略管理和國際商務研究者例舉了一系列企業從國際化經營中獲得的優勢,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強化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Caves,1971;Dunning,1988;Vernon,1971);延伸和增進市場勢力(Hameletal.,1985;Hymer,1976);獲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資源的機會(Rugman,1981);通過國際市場分散風險(Bartlettetal.,1989);通過對更廣范圍市場刺激的反應,培育多樣化能力(Hennart,2007)。國際化的利益主要是從這一過程中實現的規模經濟中獲得,而成本則直接來自于國際化經營活動本身:從事跨國商務活動各種困難如不同區域經營活動管理、增加的協調和信息處理成本、應對不同制度環境的需求反應等都會直接增加國際化經營成本。概言之,已有關于國際化利益的大多數理論都直接或間接與規模經濟相關,但是企業獲得規模經濟完全可以通過國內市場而不是國際化來獲得。換言之,這些文獻最大不足之處是未能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國際化企業從國際化經營本身中獲得利益。與此相反,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企業面對新的市場和環境等不利因素卻直接給跨國經營企業相比較國內經營企業增加額外成本。Hittetal.(1997)強調地理上分散組織單元的協調費用;Denisetal.(2002)強調信息不對稱和總部經理與分市場經理的激勵沖突;Luetal.(2004)強調信息在管理層傳遞過程中組織成本。國際化經營不可避免地增加企業必須面對的股東和機構投資者的數量,隨著國際化程度上升,這些不同投資者利益的協調將變得異常困難。國際化企業管理信息處理需要面對不同的政府規章制度、貿易法規和幣值波動等,隨著國際化程度提高,這些信息處理難度將成倍上升(Hittetal.,1997)。近年來國內對于國際化程度和績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魯桐(2000)提出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蛛網模型,包括跨國經營方式、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戰略、組織結構、人事管理和跨國化指數六個方面;季春禮、李振東(2010)以2007年中國國有控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嵌套層級模型方法著重考察企業管理層特征對企業國際化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管理層學習能力、持股比例和年齡對于企業國際化績效有顯著影響。但季的研究將國際業務銷售占總業務銷售比重來衡量企業國際化績效值的商榷,顯然企業外銷比例做為國際化程度而不是國際化績效更為合理。錢海燕、張驍、楊忠(2010)認為關系網絡對于知識和經驗缺乏的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尤為重要。以江蘇省184家中小企業為樣本,考察了企業橫向社會資本和縱向社會資本與企業國際化績效關系,結果表明橫向社會資本對國際化績效有正向影響,而縱向社會資本對國際化績效存在負向影響。許暉、鄒慧敏(2010)研究國際化企業感知風險對國際化績效的影響,對463家中國國際化企業的數據研究發現國際化感知與國際化績效之間存在顯著負向關系。影響因素與政策支持方面,夏清華(2003)認為,國際市場選擇、投資能力和戰略方式方面的差異對企業國際化績效產生不同影響,國內企業要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和維持競爭優勢,必須在創利與創牌、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戰略目標上進行權衡;宋淵洋等(2010)認為,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CEO特征對企業國際化發展有一定影響,發現CEO的教育程度與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呈負相關,CEO年齡與國際化程度之間表現為“U型”關系。總體來看,這些文獻是國外研究方法對中國國際化企業的簡單應用,未能體現出轉軌經濟中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特殊性。
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關系經驗研究結論差異的原因
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學界對國際化程度和經營績效關系的理解不同,對國際化程度和經營績效的測算指標也不完全一致,這或許是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比如說對于國際化程度很多研究采用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衡量,而另一些研究以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FETE來表征,還有一些研究以海外雇員比例FETE或海外機構占總機構的比例FOTO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盡管采用單維指標簡化了問題分析和數據收集難度,國際化程度指標間存在或多或少的相關性,但是由于不同企業所處的國際化階段和類型不同,任何單維指標只能刻畫企業國際化的一個側面,無法完整揭示企業國際化全貌。一般而言,對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的單維簡化會影響其對績效的作用程度和顯著性,特殊情形下這種簡化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直接導致變量的影響方向發生突變。企業國際化動因可以歸納成六種類型:市場獲取型、資源獲取型、效率增進型、戰略資產獲取型、獲得制度優惠型和產業推動型。對于市場獲取導向的國際化企業,使用FSTS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國際化程度指標,但該指標肯定會低估資源獲取導向的國際化企業國際化程度。而對于資源獲取導向國際化企業,使用FETE指標更能體現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同時,國際化程度指標通常都是相對指標,忽略了企業絕對規模大小對國際化程度的影響。一家針對某特定市場的出口導向型小企業其FSTS可以高達95%以上,而另一家大企業FSTS雖只有60%,但在多個國家擁有海外子公司,僅使用FSTS衡量國際化程度就可能給研究帶來重大偏誤。對于企業經營績效的測量指標也不完全一致。多數研究使用凈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企業經營績效,而有的研究采用托病Q值做為績效指標(Grant,1987)。盡管絕對財務指標數據增加了研究可信度,但獲取準確的財務數據相當困難,因而許多經驗研究采用相對績效。通常認為財務績效能反映國際化企業經營的一個側面,而主觀績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企業績效水平且便于橫向和縱向比較。
研究設計和研究假設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鑒于以往研究對于國際化程度的測度上存在分歧,因此建立科學的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是獲得可靠研究結論的前提基礎。(一)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的建立關于國際化程度,過去研究常用指標包括海外銷售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FA-TA、海外雇員占總員工比例FETE、海外子公司數目OSC和跨國經營國家數OCC等指標。但在具體某項研究中,很少有文獻同時使用這些指標并探求指標間內在關系。任何一個單維指標都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國際化程度,但每個指標又不能完全蘊含國際化的全部內涵。Sullivan(1994)發展了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提出國際化程度模型,包括外國銷售占總銷售的比重、外國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高級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海外經營的心理離散程度等指標。值的一提的是,海外市場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不能準確反映國際化深度,因為企業海外銷售既可以源于國內生產,也可以源于國外分支企業生產。參照Hitt等人的研究,這里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從國際化深度(dep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和國際化廣度(bread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兩個層面展開。國際化深度可以從國際化企業海外具有承諾價值的資源投入程度,一般可以從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中得到體現。如通過出口能有效降低企業在海外承諾資源價值,國際化深度較低,而對外直接投資興辦海外工廠的承諾資源價值高,代表國際化深度較高。國際化廣度指企業海外運營市場的范圍和分布。結合Sullivan(1994)發展的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將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FATA,海外雇員占總員工比例FETE和海外子公司占總子公司比例FOTO視作企業國際化深度指標。國際化廣度可以應用國際化企業跨國經營國家數OCC和分布范圍OCD來衡量。據此,這里建立如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二)研究樣本和數據來源在本研究中,將企業國際化定義成那些在海外市場有大量穩定的貿易或商業活動,不包括零星或偶然的出口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擁有或控制海外分支分配機構;海外生產設施的投資、收購或控制;擁有海外重要的R&D機構;總部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基于數據可獲性與真實性考慮,這里選取200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有較多國際化經營業務的制造業為研究樣本。以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不低于10%為界限,排除該會計年份股票被特別處理、破產重組或者年報中審計師出具否定或保留意見的企業,經過篩選后共得到137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樣本包括紡織業、燈具制造、重型制造業、家用電器、建筑材料、鋼鐵、醫藥、化工、汽車制造和冶金等行業,基本包括所有制造業子行業,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北京色諾芬CCER數據庫2008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庫,部分數據源于上市公司年報。(三)研究假設與變量設計1、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設計根據前文對單維指標衡量國際化程度局限性討論,我們從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兩個層面設計了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定義如下:其中海外資產比例核算中僅統計實物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用以體現出國際化企業海外經營資產的承諾價值,更準確反映企業所處的國際化經營階段。海外經營國家數OCC和海外經營地區分部從不同側面反映企業國際化廣度,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對于中國某個制造業外向型企業,在亞洲15個國家有國際化業務與在分屬亞洲、歐洲、美洲、非洲15個國家開展國際化業務,其國際化程度不能相提并論。具體核算海外經營地區分部OCD采用打分法,考慮到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在亞洲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化業務賦值1,相應地非洲賦值2,歐洲、美洲和亞洲日韓賦值3。在核算總國際化程度時,為了與國際化深度指標相匹配,對國際化廣度指標做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通常認為,國際化企業強化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延伸和增進市場勢力、獲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資源的機會、通過國際市場分散風險、培育多樣化能力等優勢。除了從規模經濟角度,近年來許多文獻從學習視角研究國際化經營的優勢和利益。主要觀點有:企業面對不同的環境和經驗的積累增加自身知識基礎,助長企業在產品價值鏈不同階段的革新能力(Huber,1991)。國際化經營企業在特殊的環境下開拓市場,學習機會隨著企業面對各種制度環境、競爭條件和消費者行為而得到提升,這反過來也激勵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不斷嘗試新方法,從一個市場上獲得的知識在另一個市場上發現新的問題。產品擴散使企業有足夠激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迎合按購買行為和購買力分層的不同市場單元消費全體的需求,也會提高企業的技術和營銷能力(BarkemaandVermeulen,1998)。有理由認為國際化程度越高,企業經營績效越好,于是提出以下假說:假說1: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國際化程度越高,經營績效越好。2、經營績效變量績效主觀變量的準確性受到質疑,這里采用客觀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盡管用財務指標衡量國際化績效也有不足之處,如一個富有遠見的企業的國際化行為會通入更多資源在研發、開發新的市場渠道等方面的投入獲得未來更多的收益流,而這些投入對企業短期財務指標影響甚微,但客觀財務績效指標仍是一個不錯的次優選擇。由于本研究樣本是制造業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企業價值最大化在于股東財富最大化,凈資產收益率最能體現企業的獲利能力。故在各種財務績效指標中,我們選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企業經營績效,利用企業稅后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比值來衡量。3、企業國際化與管理層特征委托理論主張增加企業管理層持股水平可以作為一種內在激勵機制緩解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管理層持股部分協調了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減少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管理層學習能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提高經營績效的關鍵,對于從事國際化業務的企業管理團隊更是如此,只有盡早適應東道國的經濟、文化,企業才能從國際化中獲得收益,克服國際化帶來的不利成本。一般說來,管理團隊的學習能力與高管人員的學歷、海外經營經驗和年齡等因素相關。年輕化的管理團隊比年長的管理團隊更有國際化視野和銳意進取的意識,從而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這是因為青年管理團隊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相對較強,更容易適應不同國際市場文化、制度差異,管理決策更好把握國際市場需求。故提出以下假說:假說2: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越高、管理團隊越年輕和學習能力越強,國際化績效越好。與發達市場國家不同,中國國有經濟成分仍占相當比重,尤其在制造業上市公司國有經濟比重更為突出。對那些國有控股企業,管理者的激勵機制有一般公司制企業的共性,其特殊性表現在管理人員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管理者本身就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行政官員。由于此時管理者經營的是國有資產,所有者監督缺位使得這些企業比普通公司制企業面臨更嚴重的委托問題,管理者更便利利用自身信息優勢發生短視行徑。因此,我們在分析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經營績效時,將產權結構變量進入分析模型增強模型分析穩定性與解釋力,這也構成本研究區別于以往研究的特色。依據經典產權和激勵理論,我們提出以下假說:假說3: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國有經濟比重越低,國際化績效越好。關于變量的選取。學習能力取決于人力資本,管理團隊的學習能力一個簡單易行的衡量方式可以應用管理團隊中擁有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比例(DBR)。管理層激勵度用公司高管(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持股數占公司總股數的比例來衡量(MSR)。管理層年齡用管理層年齡平均數的自然對數來LnMGA衡量表示。產權結構變量簡單起見選用國有資產占企業總資產比重Rsown衡量。4、其他控制變量為增強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能力,對國際化績效的經驗研究中需要對某些變量進行控制。產業組織理論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該企業在行業中市場勢力越大,越容易通過控制價格獲得壟斷利潤。因此,國際化績效許多文獻研究都將公司規模納入控制變量中,這里也借鑒這一做法,以企業資產的對數Lnsize衡量企業規模水平。其次,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營運風險高低對經營績效也有一定影響。通常情況下,資產結構指標如資產負債率可以反映企業經營風險,這里選用更為穩健的長期資產負債率LDR作為風險控制變量,它等于企業長期負債總額與總資產比例衡量。
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探究
【摘要】物流業在我國現代服務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面對著日益劇烈的同業競爭及經營效益差等問題,科學的經營績效評價體系及方法可有助于物流企業認識自身不足,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提高自身的經營績效。目前關于物流企業經營績效相關研究已經較為豐富,通過梳理關于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評價體系及評價方法相關文獻,可為物流企業科學評價自身經營績效及給未來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方法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物流業成為當下熱門行業。而良好的經營績效水平是物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及重要保障。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可有效反映物流企業在經營效益及服務質量方面的表現,有助企業了解自身發展優勢與不足,制定有效的發展策略、提高自身服務能力與水平補缺發展短板,促進自身經營績效可持續。
1關于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評價
經營績效是指一個企業在一定經營期間時的經營效益與經營者業績,總體來說表現為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運營能力等。評價一個企業的經營績效水平,要依據企業所處行業性質而定。國內外學者對物流企業績效評價主要從財務及服務兩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NeelyA(1998)[1]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經營績效評價進行了分析。章芳等(2020)[2]認為主要從物流運作質量、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從業人員及客戶服務質量四個方面構建物流績效評價體系。于書鳳(2009)[3]認為企業物流績效評價應從整體角度考慮,從物流資源、持續競爭力、財務發展水平及服務質量出發。楊靜(2019)[4]也認為物流績效評價指標應該從一個全面系統的角度出發,從財務、內部流程、市場與顧客、員工成長等四個方面構建經營效率評價體系,克服了單一評價的局限性。學者ChowG(1994)[5]則認為對物流績效的衡量是多維度的,應從多個視角考慮。周玉梅(2019)[6]、謝阿紅(2019)[7]基于生態文明視角,從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與能源、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馬麗榮等(2019)[8]從物流經濟效率、物流投入系數、物流投入彈性系數三個方面構建指標。FugateBS(2010)[9]也認為物流績效是有物流效率、物流有效性、物流差異化三個維度構成的形成結構。王娟等(2000)[10]指出物流系統是一個涵蓋供應商、采購、制造、分配等一個全面的過程,對物流績效的財務評價體系應從反映物流與商流、資金流的關系入手。
2關于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方法
企業經營者績效考核
一、企業經營者現狀與績效考核中的問題
(一)企業經營者的現狀
由于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備、目標不一致而產生的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任危機,將直接導致企業未來發展狀況。通過對企業經營者現狀進行的分析將不難發現問題的癥結。
1、視自我為環境主宰。成功的經營者都是瞬時而變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無法控制身邊的環境,面對市場這個大的經濟環境,他們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變化而做出決定。但是,有些經營者卻看不到這點,他們認為自己能主宰周圍的環境,在做出經營決策時,往往不顧市場的需求,以致做出錯誤的決定。
2、將公司與個人混為一體。如果CEO是公司的創辦人或是協助公司成長的元老級人物,他們就特別容易將公司的成就混淆為個人的成就。有這種心理的CEO常常利用公司為他們實現一些并不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個人野心。
3、固執己見、鏟除異己。胸懷宏圖大略的CEO在他們經營期間,在全公司灌輸他們理想中的信念,讓公司所有員工都為達到他們所設立的目標而奮斗。如果有某個經理游離于CEO制定的這一目標之外,這些CEO就會覺得他們的理想受到了侵害。在給出對方一段很短的寬限期后,他們最終會給這些躊躇不前的經理兩個選擇:要么照計劃行事,要么卷鋪蓋走人。最終導致公司大量人才流失,使企業人才短缺,失去市場競爭力。
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的評價指標論文
內容摘要:經營績效是保險公司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綜合體現。本文嘗試采用基于極效率DEA模型,對我國9家主要保險公司績效進行評價,并且區分出基于傳統DEA模型的有效決策單元之間的績效差異,實現對9家主要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排序。并對各家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簡單評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極效率數據包絡分析績效評價指標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保險體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個以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并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多元化市場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隨著國內保險業的競爭日益劇烈,迫切要求國內保險公司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經營績效。因此,能否科學合理地衡量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水平并據此分析經營管理中的優勢與不足變得十分關鍵。目前國內對保險公司績效的考察主要是從定性的角度出發,多是采用一些常規單因素指標,存在極大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極效率DEA模型,有效區別出有效決策單元(績效值=1)之間的績效差別,對我國9家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做出有效排序,并對各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簡單評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極效率DEA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是Charnes和Cooper等學者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其功能是進行多個同類樣本間的相對優劣性的評價。利用數學規劃技術,該方法可以較好的解決具有多輸入多輸出特征的同行業企業生產率評價問題。學者魏權齡也證明了相對有效的決策單元就是在相同情況下采用多目標規劃解出的Pareto有效解。
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j(j=1,2,Λ,n)的輸入輸出向量分別為xj=(x1j,x2j,Λ,xmj)T>0yj=(y1j,y2j,Λ,ymj)T>0
上市銀行經營績效實證研究
摘要:2020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劇變對我國金融系統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銀行業能否高質量穩定發展關乎國計民生。作為行業領頭羊,上市銀行經營狀況與銀行業整體發展息息相關。本文通過建立評價模型,基于因子分析,立足投資者回報、盈利能力、資本充足度、經營健康度和流動性五個維度,就2020年前三季度A股36家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開展實證研究,分析各類銀行在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利用大數據紅利、順應市場層次化發展、完善普惠金融四方面優化建議,為我國上市銀行提升經營績效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上市銀行;經營績效;因子分析;實證研究
1.引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也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同時,受肺炎疫情和西方單邊主義抬頭等的影響,我國內外部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銀行通過經營貨幣使資金得以籌措和融通,在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發揮著信用中介的職能,是金融系統三大支柱之一。作為“領頭羊”,上市銀行經營狀況與銀行業總體發展息息相關。我國上市銀行能否化解不利因素帶來的危機,不僅關乎銀行業高質量穩定發展,還關乎國計民生。因此,研究我國上市銀行經營績效對維持金融體系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等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針對A股36家上市銀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經營績效開展了研究,以期發現業內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2.文獻綜述
Deyoung(1998)認為資產規模和不良貸款率是影響銀行財務績效的重要因素;Kaplan&Norton(1992)利用“平衡記分卡”模型,從財務、運營、客戶和成長四個維度對銀行經營進行評價;此外,杜邦分析法等傳統分析法也為評價銀行經營績效提供了思路;梁彩欣,李友誼[1]從合規性、盈利性等五個維度評價了2017年粵浙兩省24家農商行的經營績效,為農商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蔣雪柔[2]通過研究利率市場化,得到了商業銀行必須保持盈利能力才能繼續生存的結論;陸召眾[3]基于年報數據和因子分析,分析總結出26家銀行財務競爭力存在差異的成因;唐莉萍,任雙倩等[4]側重研究股份制商業銀行,從資本、盈利等四方面研究了17家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并提出促進銀行健康發展的相關建議。
環保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分析
[提要]環保型上市公司為保障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堅持對企業的研發投入。但企業的研發投入與其經營績效的關系,以及和經營績效之間的滯后性,還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在查閱相關文獻后,使用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的形式,并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三者關系,為其他環保型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保型上市公司;滯后性;研發投入;經營績效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規模和總量在不斷擴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與之伴隨的是環境問題日趨尖銳。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呈現整治速度遠趕不上毀壞速度的場面。生態環境指標的惡化已經十分明顯地影響著當前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向。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意味著必須要推進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資產化,使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堅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步可持續發展戰略,增加環保產業研發投入。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技術的提高能夠促使產業結構的完善與升級,而研發投入又是可以推進技術進步的關鍵要素。因此,有效合理的研發投入也變為企業競爭的關鍵。本文在對研發投入與環保型上市公司財務績效影響的研究中,也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需要多久才會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發生作用,進行了論證。以環保型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樣本選取的是滬市板塊中的環保型企業37家。通過查閱這些公司2014~2017年的財務報表,搜集一系列數據,并對數據進行了演繹、處置和剖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發投入滯后性的多元線性回歸、線性回歸模型的檢驗等研究方法。結合樣本企業的經營現狀、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推力,深入調查,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今天,在已有的研究結論基礎上,做出突破性研究,填補相關理論的不足之處。
二、文獻回顧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整理發現,相較國內學者來說,國外學者較早對企業研發投入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Sougiannis(1994)將研發支出作為自變量,繼而將市場價值作為因變量。研究結果顯示:每增加1%的研發支出,則將引起市場價值增加5%,且該影響是具有明顯滯后性的。以Narin為代表的學者(1999)探究了研發投入與企業成長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研發投入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呈現明顯的促進作用。Jeffer-son等人(2008)研究發現,研發投入能明顯促進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國內學者梁萊歆和張煥鳳(2005)以中國高科技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索研發投入和經營績效的關系得出了研發收益具有明顯滯后性的結論。王燁等人(2009)把R&D人員與資金投入作為指標來衡量研發投入,以及選取EPS和ROE等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績效,經分析實證表明:研發投入與績效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郭丹丹、馮國忠(2015)采用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研究,經各方比較發現研發人員、政府資助占比對企業研發投入有比較強烈的影響。上述文獻表明,大多數的國外學者以企業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實證,而大多數國內學者則更傾向于通過分行業從而進行研究。企業在研發投入與綜合績效關系的衡量指標選取方面,許多公司選擇了沒能全面地反映出企業經營狀況的盈利能力作為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指標;而且發現研發投入的收益具有些許滯后效應。為進一步實證研究,本文擬以我國滬市37家環保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選取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這三項指標進行因子分析以獲得企業綜合績效,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研發投入與經營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運營績效公共交通經營模式比較
【摘要】為比較國有和民營兩種經營模式公共交通系統的運營績效,選擇了浙江省55個樣本城市,以車輛、能耗與從業人員為投入指標,而以運營里程、客運量為產出指標,采用投入導向的數據包絡分析(DEA)計算樣本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以運營績效為因變量的Tobit回歸顯示,經營模式對運營績效的影響顯著于人口和GDP,這一影響主要來自規模效率而非技術效率。結果表明,推進民營化改革或提升國有公共交通系統的規模效率,是改善公共交通運營績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公路運輸;公共交通;數據包絡分析;績效評價
1、前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事業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公共交通領域形成了國有和民營兩大“陣營”共存的局面。由于地方公共交通供給體制與機制的形成有著復雜多樣的社會、經濟背景與歷史淵源,實踐中對“國有好還是民營好”一直存在爭議。類似地,公共交通民營化取得長足進步的發達國家,從運營績效角度進行公共交通運營模式比較的結論也不一致。一方面,西班牙、挪威和美國的實證研究表明,國有和民營公共交通績效的差異并不明顯,而且VicentePina與LourdesTorres(2001)認為民營與國有的績效差異不受外部因素影響,FinnJor-gensen、PalAndreasPedersen和RolfVolden(1997)提出不應為提升生產效率而進行私有化改革,SuzanneLeland和OlgaSmirnova(2009)認為經營模式的績效差異不明顯的根源在于壟斷經營導致缺少競爭和交易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瑞士、法國的實例分析發現,民營公共交通的績效明顯高于國有;更多研究認為,民營公共交通的績效比國有高,是受規制環境、市場結構及所在城市社會與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顯然,不同經營模式下公共交通運營績效比較研究未形成一致結論,有必要從運營績效構成及其影響因素角度進行探索。而且,國內公共交通經營模式與運營績效實證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為例,嘗試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方法,從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角度分析公共交通運營績效影響因素,比較兩種經營模式下運營績效的差異,旨在為公共交通產業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2、數據描述
2.1樣本選擇。樣本選自2015年《浙江省城市公共交通年度綜合報表》,該報表共包含浙江省67個縣及縣以上城市的公共交通行業統計數據。為進一步明確經營模式對運營績效的影響,剔除了國有和民營混合經營的11城市及數據不完整的1個城市,保留了55個城市作為本文數據包絡分析的決策單元,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城市38個、私營或個體經營的城市17個。2.2變量選取。公共交通系統主要投入要素為車輛、人員和燃料,通常選擇公交車輛標臺數、從業人員數和能源消耗量三個投入指標,其中從業人員包括駕駛員、乘務員和其他相關工作人員。由于公交車輛消耗燃油、天然氣、電等不同燃料,這里統一折算為標準煤。同時,運輸產品的無形性使其產出的度量復雜且具有爭議性,車輛行駛里程(車公里)、客運周轉量(人公里)、客運量(人次)、營業收入等在不同情況下均會被用作產出指標使用。不過,由于客運周轉量(人公里)作為產出指標容易導致公交企業為獲取補貼而產生無效行駛里程,同時考慮各地票價差異會對公共交通運營收入產生影響,因而借鑒Karlaftis的做法選擇運營里程和客運量作為產出指標。具體投入和產出指標如表2-1所示。
無形資產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外國研究學者近幾年來對無形資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僅僅有從理論角度出發的,也有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出發的。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近幾年國外的一些學者開始集中研究其價值相關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響,其大量結果表明,無形資產與企業的經營績效有很大的相關性。
(二)國內文獻
國內關于無形資產的研究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的,最開始我國學者致力于研究無形資產的性質、內容、確認、計量以及信息的披露問題,主要采取規范的研究方法。但是這些研究缺乏實證方面的支持,說服力較弱。直到后期逐漸有學者開始采取實證的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的適用以及信息披露以及其對企業盈利的相關性影響。
二、研究設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營管理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