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07:5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柔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柔性財務戰略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加劇,財務管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提高。文章介紹了動態環境下的柔性戰略觀,進而提出基于柔性思想的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整合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帶給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蛘哒f,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民主行政柔性操作論文
摘要民主行政是現代行政的本質特征。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具有人性化、平民化、彈性化、效率化等特點,就如何在行政的過程中推行柔性操作,實現民主行政,為民謀利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民主行政柔性操作柔性管理
民主思想是中國優秀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于商周時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突出體現了這一時代政治中的民本色彩。作為一種理念與一種制度而存在的民主,其內涵則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得豐厚。關于“民主”的命題,歷史家們的思想都是從國家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層面上來理解的,不過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理解跟當下中國政府的闡釋大不相同。中國古代思想家和開明皇帝提出的“民主”主張,從手段的意義上強調了依靠廣大普通老百姓的必要性,這無疑是既明智又抓住了統一天下、坐穩江山的根本。但是,他們并不是真正要為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謀利益,他們提出的“民主”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孫后代謀利益。今天的中國政府主張“民主行政”,是既把廣大的人民群眾視為手段,更把廣大的人民群眾視為目的,認為行政管理工作的展開與推進,既要依靠人民群眾,更要為了人民群眾。“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的和根本原則。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用非強制的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并主要依據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進行人格化管理。民主行政有很多剛性的目標,但為了更好的為民謀利,構建和諧社會,在堅持行政的剛性目標的同時,更要注意行政的柔性操作。隨著社會進程的日益推進,人民群眾的需求偏好瞬息萬變,社會已變成了一個由個性化、多樣化組成的、變幻不定的萬花筒。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是一種“軟”行政模式,它強調的是識別出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進而預見到變化并自如地應對變化,從而更好的為人民謀利,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1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理念
當前管理界人士對柔性及柔性操作觀點較多,看法不一。在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進程中,雖然聽到了來自各方擁護的聲音,但與此同時,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有人認為,柔性操作的理念不清晰;還有人認為,柔性操作是一種妥協,一種緩沖,為的是掩蓋矛盾,是因為政府沒能力解決問題而采取的一種緩兵之計。甚至,有少數政府官員把柔性操作當作為自己謀利的一種手段,他們在行政之時,也采取了“柔”策略,可此種“柔”操作是建立在他們濫用權力、為非作歹、以權謀私之上的。誰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在行政之時就“柔”一把,大開綠燈。這種“柔”操作將正義拋之腦后,將人民的利益拋之腦后,與我們的民主行政的理念背道而馳,從而造成黨風不良、官風腐敗,致使干群關系緊張,并影響了政府的權威和合法性等。
民主行政柔性操作研究
摘要民主行政是現代行政的本質特征。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具有人性化、平民化、彈性化、效率化等特點,就如何在行政的過程中推行柔性操作,實現民主行政,為民謀利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民主行政柔性操作柔性管理
民主思想是中國優秀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于商周時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突出體現了這一時代政治中的民本色彩。作為一種理念與一種制度而存在的民主,其內涵則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得豐厚。關于“民主”的命題,歷史家們的思想都是從國家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層面上來理解的,不過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理解跟當下中國政府的闡釋大不相同。中國古代思想家和開明皇帝提出的“民主”主張,從手段的意義上強調了依靠廣大普通老百姓的必要性,這無疑是既明智又抓住了統一天下、坐穩江山的根本。但是,他們并不是真正要為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謀利益,他們提出的“民主”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孫后代謀利益。今天的中國政府主張“民主行政”,是既把廣大的人民群眾視為手段,更把廣大的人民群眾視為目的,認為行政管理工作的展開與推進,既要依靠人民群眾,更要為了人民群眾?!皩崿F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的和根本原則。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用非強制的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并主要依據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進行人格化管理。民主行政有很多剛性的目標,但為了更好的為民謀利,構建和諧社會,在堅持行政的剛性目標的同時,更要注意行政的柔性操作。隨著社會進程的日益推進,人民群眾的需求偏好瞬息萬變,社會已變成了一個由個性化、多樣化組成的、變幻不定的萬花筒。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是一種“軟”行政模式,它強調的是識別出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進而預見到變化并自如地應對變化,從而更好的為人民謀利,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1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理念
當前管理界人士對柔性及柔性操作觀點較多,看法不一。在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進程中,雖然聽到了來自各方擁護的聲音,但與此同時,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有人認為,柔性操作的理念不清晰;還有人認為,柔性操作是一種妥協,一種緩沖,為的是掩蓋矛盾,是因為政府沒能力解決問題而采取的一種緩兵之計。甚至,有少數政府官員把柔性操作當作為自己謀利的一種手段,他們在行政之時,也采取了“柔”策略,可此種“柔”操作是建立在他們濫用權力、為非作歹、以權謀私之上的。誰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在行政之時就“柔”一把,大開綠燈。這種“柔”操作將正義拋之腦后,將人民的利益拋之腦后,與我們的民主行政的理念背道而馳,從而造成黨風不良、官風腐敗,致使干群關系緊張,并影響了政府的權威和合法性等。
人才柔性流動實施制度
第一條為進一步拓寬招才引智渠道,更好地吸引和使用國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根據省委、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和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人才柔性流動,是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打破國籍、地域、戶籍、身份等對人才流動的制約,形成與人才資源開發配置市場化、社會化、全球化趨勢相適應的,政府引導、市場調節、智力流動、來去自由的人才流動方式。凡不轉移原人事關系或不改變原戶籍、國籍來我省工作、服務或創業的外省市人才、外國專家、港澳臺專家、海外留學人員以及在本省其他地區或單位從事兼職服務的省內人才,均可視為我省柔性流動人才。
第三條鼓勵和推行人才柔性流動,是我省吸引和使用國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舉措。根據我省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重點引導各類高層次人才通過柔性流動方式向省內電子信息、現代醫藥、石化、紡織等支柱性產業,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等成長性產業,文化、醫療衛生、物流、金融、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學科和技術創新領域、重點開發項目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集聚,積極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
第四條鼓勵國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采取各種柔性流動方式來我省工作、服務或創業。
1、鼓勵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在我省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各類技術中心以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兼職、咨詢、講學或者擔任顧問、名譽職務等。
2、鼓勵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設備和資金等條件,與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研究。
動態背景下企業柔性財務策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或者說,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三)柔性資源與能力是實現柔性戰略的根本保證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必須有能力發現新資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以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企業柔性財務戰略初探論文
「摘要」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加劇,財務管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提高。文章介紹了動態環境下的柔性戰略觀,進而提出基于柔性思想的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整合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或者說,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轉印技術及柔性電子研究
摘要:轉印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確定性組裝技術,主要用于將微納米材料按照一定的功能要求組裝成二維或者三維結構,從而制造出各種微納米器件。首先對轉印技術的工藝流程進行了介紹,接著對目前已報道的主要轉印方法進行了分類,對每種方法轉印的功能結構材料、轉印時使用的圖章材料、受主基片的材料、功能結構的特征尺寸等進行了歸納,然后介紹了轉印技術在柔性電子中的幾個典型應用,最后,列舉了幾點轉印技術還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轉印技術;圖章;功能結構;施主;受主;柔性電子
轉印技術(Transferprinting)通常是指利用柔性圖章(Stamp),將制作在一種材料基片(施主基片,Donorsub⁃strate)上的功能結構(Ink)有序地轉移到另一種材料基片(受主基片,Receiversubstrate)上,從而組裝成各種微納米器件。與很多微納米制造技術相比,轉印技術具有很多優點。例如,轉印技術可以在常溫下進行,避免了溫度可能對器件功能帶來的影響。再如,轉印技術兼容性強,可以與很多其他加工技術相兼容,例如已發展成熟的半導體技術,因此無論是簡單的納米線、二維結構,還是復雜的三維多層結構,都可以利用轉印技術進行轉移和組裝。美國西北大學的Rogers教授課題組[1-2]在轉印技術方面做出了最突出的成果。2002年,該課題組[3-5]便提出了一種所謂的納米轉印方法(Nanotransferprinting,nTP),可以實現金屬納米線條的大面積轉印,用于制造各種柔性納米器件。2006年,該課題組[6-8]又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種基于控制圖章與基片之間分離速度的轉印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很快便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轉印技術在很多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尤其在柔性電子領域,目前已成為柔性電子制造的一種最常用的加工方法,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了多種不同形式的轉印方法,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本文首先介紹了轉印技術的典型工藝流程,接著對現有的轉印方法進行了分類,最后介紹了轉印技術在柔性電子領域中的幾個典型應用。
1轉印技術
1.1轉印技術簡介。如圖1所示是轉印技術的一種典型工藝流程。首先,在施主基片表面制作出需要轉印的功能結構,將柔性圖章貼合到功能結構表面上(圖1(a))。理論上講,只要功能結構的制造方法與施主基片的材料性質相互兼容,功能結構的材料種類、形狀和尺寸等不受限制。材料既可以是常見的各種無機材料,如硅等無機半導體材料、金屬等[9-11],也可以是有機材料,如功能聚合物、光刻膠等[12-13];形狀既可以是簡單的單層二維結構[14],也可以是復雜的多層三維結構[1];尺寸既可以是毫米或者厘米級的宏觀尺寸,也可以是納米級的微觀尺寸[15-16]。圖章要求具有良好的柔性,能夠與功能結構形成共形接觸,目前用到的圖章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和各種柔性膠帶等[17-19]。其中,PDMS彈性模量約1MPa[20],遠低于常見的各種聚合物材料,在轉印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接著,將圖章從施主基片表面剝離(圖1(b)),此時需要確保圖章與功能結構之間的結合力大于功能結構與施主基片之間的結合力,功能結構才能夠從施主基片表面轉移到圖章表面。然后,將圖章貼合到受主基片表面(圖1(c))。最后,將圖章從受主基片表面剝離(圖1(d)),此時則需要確保圖章與功能結構之間的結合力小于功能結構與受主基片之間的結合力。圖1所示的工藝流程看似簡單,但其中不同界面間的黏附與脫黏過程涉及到復雜的物理、化學和力學問題,對柔性圖章與功能結構之間、功能結構與施主和受主基片之間的界面結合力控制決定了轉印過程的成敗。為此,國內外學者開發了各種各樣的轉印方法,用于轉印不同材料、結構和尺寸的功能結構。1.2轉印方法的分類。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已開發出了多種轉印方法,根據界面間結合力的控制策略等對目前已報道的常用轉印方法進行了分類,對每種方法轉印的功能結構材料、轉印時使用的圖章材料、受主基片的材料、功能結構的特征尺寸等進行了歸納,如表1所示。(1)控制分離速度法[6,7,17,21-23]。Rogers教授課題組提出通過控制圖章與施主和受主基片之間的分離速度來實現功能結構的轉印。功能結構與施主和受主基片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與分離速度無關,而由于柔性圖章的粘彈性行為,功能結構與柔性圖章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與分離速度密切相關。總的來說,分離速度越快,功能結構與柔性圖章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越大。當將柔性圖章從施主基片表面剝離時,采用一個較快的分離速度,例如10cm/s,功能結構與柔性圖章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將大于功能結構與施主基片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因此功能結構將被轉移到柔性圖章表面;當將柔性圖章從受主基片表面剝離時,采用一個較慢的分離速度,例如1mm/s,則功能結構與柔性圖章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將小于功能結構與受主基片之間的界面能量釋放率,功能結構將被轉印到受主基片表面[6]。這種通過控制分離速度實現轉印的方法,操作簡單,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2)微結構圖章法[18,24-27]。這種方法所用的圖章表面不是光滑平面,而是加工了特殊設計的微結構。在貼合和剝離圖章的時候,通過控制外部施加力的大小等來控制圖章與功能結構之間的結合力大小,從而實現功能結構的轉印。例如,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的Lee等[24]從章魚吸盤的吸放中得到啟發,設計制作了一種表面帶有微孔陣列結構的PDMS圖章,成功將銦鎵砷(InGaAs)納米結構轉印到了多種材料的受主基片表面上。(3)表面改性法[3,16,28]。通過對施主基片表面進行改性減小功能結構與其之間的結合力,或者通過對受主基片表面進行改性提高功能結構與其之間的結合力,來幫助實現功能結構的有效轉印。例如,三星電子公司的Kim等[28]在施主基片上自組裝了一層硅烷類薄膜(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DTS),這層薄膜使得施主基片的表面能從1140mJ/m2降低到了21mJ/m2,從而減小了功能結構與施主基片之間的結合力,實現了量子點結構的轉印。(4)外部作用輔助法[29-33]。在功能結構轉印的過程中,通過施加一些外部作用,比如激光、等離子體、紫外光、熱等,來改變不同界面之間的結合力,從而達到轉印的目的。例如,韓國先進科學技術研究院的Choi等[33]通過對受主基片進行加熱,減小了待轉印的聚苯乙烯晶體結構與PDMS印章之間的結合力,從而實現了晶體結構的轉印。(5)膠帶轉印法[15,19,34-36]。利用各種性質的膠帶作為轉印圖章,來實現功能結構的轉印。例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Xu等[15]利用一種水溶性膠帶作為圖章,首先將功能結構轉移到水溶性膠帶上,接著將水溶性膠帶貼合到受主基片表面,然后再將受主基片浸泡到水中去除掉水溶性膠帶。再如,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的Yan等[19]利用一種熱釋放膠帶作為圖章,通過對膠帶進行加熱來控制其與功能結構之間的結合力,從而達到轉印的目的。(6)犧牲層法[37-40]。先在施主基片表面制備一層犧牲層,然后將功能結構制作在犧牲層表面,最后通過腐蝕犧牲層來實現功能結構的轉印。例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Kim等[37]先在施主基片表面旋涂一層PMMA犧牲層,然后在PMMA表面制備功能結構,最后利用丙酮降解掉PM⁃MA,實現功能結構的轉印。
2轉印技術在柔性電子中的應用
柔性制造技術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簡述了柔性、柔性制造技術的概念、分類、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以及發展應用趨勢,以促使人們對新的制造技術認識和重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產品多樣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趨迫切,傳統的制造技術已不能滿足市場對多品種小批量,更具特色符合顧客個人要求樣式和功能的產品的需求。90年代后,由于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機械與控制設備的發展,制造業自動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技術日臻成熟。柔性制造技術已成為各工業化國家機械制造自動化的研制發展重點。
1基本概念
11柔性柔性可以表述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統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可用系統滿足新產品要求的程度來衡量;第二方面是系統適應內部變化的能力,可用在有干擾(如機器出現故障)情況下,系統的生產率與無干擾情況下的生產率期望值之比來衡量?!叭嵝浴笔窍鄬τ凇皠傂浴倍缘?傳統的“剛性”自動化生產線主要實現單一品種的大批量生產。其優點是生產率很高,由于設備是固定的,所以設備利用率也很高,單件產品的成本低。但價格相當昂貴,且只能加工一個或幾個相類似的零件,難以應付多品種中小批量的生產。隨著批量生產時代正逐漸被適應市場動態變化的生產所替換,一個制造自動化系統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開發周期內,生產出較低成本、較高質量的不同品種產品的能力。柔性已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柔性主要包括1)機器柔性當要求生產一系列不同類型的產品時,機器隨產品變化而加工不同零件的難易程度。
2)工藝柔性一是工藝流程不變時自身適應產品或原材料變化的能力;二是制造系統內為適應產品或原材料變化而改變相應工藝的難易程度。
3)產品柔性一是產品更新或完全轉向后,系統能夠非常經濟和迅速地生產出新產品的能力;二是產品更新后,對老產品有用特性的繼承能力和兼容能力。
柔性關鍵制造技術分析論文
柔性制造系統(FMS)系指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的制造系統。目前所談及的FMS通常是指在批量切削加工中以先進的自動化和高水平的柔性為目標的制造系統。隨著社會對產品多樣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趨迫切,FMS發展頗為迅速,并且由于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機械與控制設備的發展,也促使柔性制造技術日臻成熟,80年代后,制造業自動化進入一個嶄新時代,即基于計算機的集成制造(CIMS)時代,FMS已成為各工業化國家機械制造自動化的研制發展重點。
一、規模
按規模大小FMS可分為如下4類:
1.柔性制造單元(FMC)
FMC的問世并在生產中使用約比FMS晚6~8年,它是由1~2臺加工中心、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及物料運送存貯設備構成,具有適應加工多品種產品的靈活性。FMC可視為一個規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價化及小型化方向發展和一種產物,其特點是實現單機柔性化及自動化,迄今已進入普及應用階段。
2.柔性制造系統(FMS)
財務柔性對企業投資的影響
摘要:財務柔性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能夠保持較多的現金持有量,或者能以較低的代價迅速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企業非效率投資主要是指企業對外投資中,投資了凈現值小于零的項目或放棄投資凈現值大于零的投資。這是一種損害企業長遠利益的非理性投資行為,與實現企業價值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相違背。本文通過理論分析企業財務柔性和非效率投資之間的關系,希望能為企業構建適度的資本結構提供依據和建議。
關鍵詞:財務柔性;非效率投資;現金持有量
1財務柔性
1.1財務柔性的定義。財務柔性,也稱企業財務適應性、財務靈活性或者財務彈性,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能夠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所需資金或者調整企業資本結構的能力。面對外部環境中的不穩定性,較強財務柔性的企業能迅速調動資源,免于自身陷入財務困境;或者迅速抓住市場投資機會,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Gambaetal,2008)。1.2財務柔性的獲得。財務柔性理論(又稱DD理論)明確提出在確定企業財務政策時,應該同時權衡成本、現金成本以及證券估值成本。企業最優的財務政策應該具備保持較低財務杠桿、能夠持續提供可觀的權益支付,并且有較為充裕的現金等特點。該理論明確提出了應該從企業自由現金、債務融資能力以及權益融資能力三個角度去考查分析財務柔性。1.2.1自由現金與財務柔性。企業能夠通過保持一定的自由現金來獲得財務柔性。如果市場是有效的且信息不存在不對稱,企業最佳的現金持有量為零。但是現實中完美的資本市場是不存在的,因此企業不可能保持現金零持有。企業持有現金最基礎的三個動機:預防動機、投資動機及交易動機。其中預防動機是指企業把一部分資產以現金的形式保存起來,防止企業有預期之外的貨幣需求;投資動機是企業能恰當的抓住投資時機。一般來說,企業擁有自由支配的現金越多,意味著可以動用滿足企業擴大再生產、發放股利、償還債務等項目的資金需求就越多。1.2.2債務融資和財務柔性。債權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會通過提高借款利率、限制借款使用范圍來約束企業的投資行為。出于預防盈余不足和非預期的投資機會的考慮,企業應該在當期保持較低的負債水平,未來就能夠比高杠桿企業更容易獲得借款,就可以為投資和增長機會籌集資金;另外,由于本身財務杠桿較低,不用承擔過高的利息費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自由現金流的支出。1.2.3股利政策與財務柔性的獲取。如果企業能夠持續且高比例的向股東支付股利,會向外界傳遞一個積極的信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具有實力且業績很好。根據有效資本市場假說,信息就會通過企業股票價格體現出來。所以持續且高比例的股利政策能夠保證企業的股票不被低估,企業價值不被低估。企業通過增發、配股等形式從股東處籌集資金是比較容易的。如果資本市場是有效的,高股利政策可以幫助企業獲取財務柔性。另外,不同的股利政策影響企業的財務柔性。現金股利會減少公司現金儲備,從而減少現金柔性。股票股利可以在不減少企業現金流的基礎上達到分紅的目的,所以股票股利既可以儲備權益融資,也可以儲備現金柔性。股票回購政策的選擇權在管理層,在企業資金不足或有對外投資需要的時候可以取消股票,從而增強企業的財務柔性。但是在我國,權益融資受到嚴格的管制,所以我國企業即使具備權益融資的能力,但不一定能夠保持權益柔性。
2企業非效率投資
2.1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內涵。依據股東財富最大化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應以凈現值(NPV)大于或等于0為投資項目決策的基本財務準則:當企業不存在資本約束時,應接受所有凈現值大于0的投資項目,拒絕凈現值小于0的投資項目,這樣企業投資效率為才是最高的。企業在實際投資決策時可能會有非效率行為,包括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企業將資金投資于凈現值小于0的項目,被稱為過度投資,這會導致企業價值的降低;企業放棄凈現值大于0的投資項目,被稱為投資不足,會讓企業失去財富增長的機會(Myers,1977)。無論是過度投資還是投資不足,都會使企業的資本偏離了最優配置,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生產要素的浪費。2.2非效率投資產生的動因。2.2.1投資不足產生的動因分析。資本結構無關論認為債務資本不涉及企業所有權轉移。債務籌資成本會低于股權的籌資成本,所以提高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的比重將有利于企業加權平均成本的降低。伴隨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的增加,企業面臨的風險會增加,股權資本成本會增加,所以企業的加權平均成本也會相應增加。不考慮所得稅和交易成本,債務成本和股權成本的一增一減會完全抵消。所以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無關,企業資本的籌集方式和籌集金額不會影響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但是現實中,不考慮交易成本和所得稅的完美市場是不存在的。由于現實中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企業面臨著融資約束。企業投資所需資金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內源資金;二是外源資金。融資優序理論的觀點認為,企業在進行融資時通常先考慮內部融資。只有在企業內部無法提供足夠的自由現金流時,企業才會選擇外源融資。由于定期的利息費用支出,債務融資中能夠用于投資的資金將減少;債權人出于自身利益的維護,也會在借款合約中增加約束條款,導致外源融資成本高于內源融資成本。如果企業內部融資不足,不能提供充足現金流,又無法承受外源融資較高的成本,就只能放棄一些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造成投資不足。2.2.2過度投資產生的動因分析。(1)股東——管理層委托問題與過度投資。股東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將日常經營委托于管理層,問題由此產生。管理層擁有企業的經營權,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管理層與股東的目的和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股東和管理層沖突由此產生。管理層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會主動向股東發放現金股利,在投資所有凈現值為正的項目后會利用剩余自由現金流繼續投資,造成過度投資。管理層進行過度投資的動機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商業帝國構筑。企業通常會設置一定的內部激勵措施來激勵管理層,擴大公司規模。管理層為了獲得更多的績效獎勵,會通過不斷投資新項目來增加業績。當企業有多余的自由現金流時,管理層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拒絕發放現金股利,投資用于滿足自身利益的項目,導致過度投資。第二,聲譽提升。社會知名度的提升也是管理層的謀取的私利之一。因此管理層會選擇投資于一些短期回報快的項目,以達到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自己聲譽的目的。第三,管理者過度自信。公司管理層擁有的日常經營權很容易導致管理層過度自信。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高估項目收益低估項目風險,造成心理預期和實際情況偏離。第四,職業擔憂。出于職業前景的考慮,管理層會想辦法保證自己的業績,所以可能會選擇風險大、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2)股東——債權人委托沖突與過度投資。企業通過外部融資渠道,向債權人借款。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債權人對股東行為很難實施有效監督。股東在債權人無法對自身進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選擇將債權人的資金投于風險較高的項目。債權人和股東共同承擔高風險,超額收益由股東獲得,這種“資產替代效應”會急劇過度投資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