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6:16: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黨代表審查報告
中共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關于代表資格的審查報告(草案)
中國共產黨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資格審查小組,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對出席中國共黨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的代表進行了資格審查。現將代表資格的審查結果向大會報告如下:
根據2006年8月11日中共綏中農電局黨委會會議《關于召開中國共產黨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和2006年8月14日局黨委《關于召開中國共產黨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的通知》,全局按黨支部劃分了23個選舉單位。由這些選舉單位召開黨員大會選舉產生出席中國共產黨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代表選舉工作于2006年8月18日前全部完成。
至2006年7月底,全局共有黨員219名,其中預備黨員5名,局黨委會確定綏中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為67名,分配到各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代表67名。
中國共產黨綏中縣農電局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工作,認真貫徹執行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各選舉單位精心部署,認真組織實施,代表候選人的醞釀提名,堅持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充分醞釀,反復協商,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代表的產生,都嚴格按照黨章和縣委有關規定辦理,都是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實行差額選舉。當選代表得到的贊成票,都超過了實到會黨員的半數。
這次選出的67名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中,各級領導干部占代表總數的25%左右,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代表總數的15%左右,生產一線工作者占代表總數的60%左右,婦女代表占9%左右,45歲以下的代表占64%以上。這次選出的代表,絕大多數是各部門、各單位能聯系群眾,有威信、有貢獻、有議事能力的黨員。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政府信息保密審查規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省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暫行辦法的通知》(**政辦〔**〕11號)以及其他相關法規和國家政策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行政機關對擬公開政府信息的保密審查。
第三條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政策有關規定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保密審查。
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按照部門管理、統一的要求,堅持“誰公開、誰負責”的原則,實行逐級把關、一把手總負責制。
第四條依法公開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應根據工作需要成立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機構或指定機構、人員負責政府信息保密審查工作。
法規備案審查與違憲審查分析論文
最近,不少媒體都在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成立法規備案審查室一事,有的媒體還稱這是中國違憲審查的開始,看后不禁啞然。其實,成立這樣一個機構與啟動違憲審查機制是兩碼事。
法規備案審查室只是一個辦事機構,連工作機構(如委員會之類)都不是,更不是一個有違憲審查權的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這個權力)。那么,成立辦事機構能不能對違憲違法審查有所作用,是否有利于加強違憲審查呢?我認為,目前加強違憲審查不在于是否成立這個機構,而在于是否能建立一套違憲審查的工作程序并公開之,把公民提起的違憲審查建議按程序審查并給予公民一個回答。當然,成立了辦事機構可以協助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違憲審查,但辦事機構協助搞法規備案審查并不是現在才開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如果這個辦事機構還是像過去那樣工作,法規違法違憲的問題依然不會得到太大改變。
法規備案審查工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六屆全國人大法規是只備案不主動審查。七屆、八屆全國人大期間對備案法規主動審查,七屆全國人大以前法案是由辦公廳聯系局承擔,八屆和九屆全國人大是由辦公廳秘書局承擔。不過到九屆全國人大特別是《立法法》制定后,法規便只備案不做主動審查了。過去對備案法規進行主動審查工作,由于不提交常委會進行實質審查,結果是勞而無功。
因為這種審查勞而無功,因此在九屆全國人大期間,對備案法規主動審查這一繁重工作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2000年《立法法》設定的被動審查原則,即通常所說的“不告不理”。真正違憲審查的機制通常是不告不理的。
《立法法》規定了“告”的兩種方法,一種是由國家機關提出的審查“議案”,一般是必須審查的事項;另一種是由單位和個人提出的審查“建議”,要經過法規審查辦事機構篩選以后,決定是否再送專門委員會審查,專門委員會可以審查也可以不審查。但是,這里“理”沒有進入實質階段。現又回到主動審查的老路,而不啟動“理”的實質程序,可能不一定有效。
首先,法規備案審查室是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下面的一個辦事機構,它沒有撤銷法律法規的權力,發現違法問題要由法工委提出審查意見報告,而人大常委會的慣常做法是讓地方人大常委會自行糾正。由于審查意見沒有法律效力,地方人大可以考慮,也可以不考慮,法規備案審查室同樣可能像以前一樣陷入無人理睬的尷尬。
行政訴訟中的事實審查與法律審查
「摘要」行政訴訟具有不同于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構造,行政訴訟除了具有保障人權的基本價值外,還不得不重視權力分立的價值,即在行政訴訟注重司法權對行政權的控制和審查的同時,也要防止司法權對行政權的過度侵入,從而妨礙行政權的獨立行使,這就是司法審查強度的問題。我國《行政訴訟法》應當重視區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并進行不同強度的司法審查。
「關鍵詞」事實問題法律問題權力分立行政裁量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余地
一、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同樣,《刑事訴訟法》第6條、《民事訴訟法》第7條均進行了類似的規定,由此可見,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進行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審查,不僅是對行政訴訟的要求,更成為我國司法訴訟的普遍原則。但是,由于訴訟功能的不同,刑事訴訟用來懲罰犯罪,民事訴訟用來解決當事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發生的糾紛,而根據《行政訴訟法》第5條,行政訴訟主要用來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導致三種訴訟中審查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性質的差異。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在于,作為行政訴訟審查對象的具體行政行為,是由與法院同為法的適用機關的行政機關作出的,而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將法的一般規范適用于特定行政相對人或事的活動,因此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也就是對行政機關適用法的過程的審查,它所審查的事實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認定的事實,它所審查的法律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立法,[1][1]因此行政訴訟中法院適用法的活動帶有“二次適用”的性質。英美法中將司法審查稱之為司法復審,并看作上訴審,亦是該道理。相反,無論是民事訴訟,還是刑事訴訟,都不涉及二次適用的問題,法官根據自己的職權獨立調查事實,適用法律。因此,行政訴訟本質上乃基于權力制約之功能,涉及司法權與行政權之間的協調,而與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發揮單純的司法權之裁斷職能不同。
如果把行政訴訟看作是一種上訴審,那么相應地,行政機關適用法律的過程就是初審,傳統地關于上訴審的結構可以有以下幾種模式:(1)復審主義,此種模式認為上訴審與初審無關,上訴審法院從頭重新審理案件。(2)繼審主義,此種模式并不是把在初審中出現的資料置之不理,而是在初審已有審理結果的基礎上允許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追加新的資料,提出新的攻擊和防御。(3)限制繼審主義,鑒于繼審主義如果無限地承認上訴中的更新資料權,必然將事實審理的重點移至上訴審,削弱初審的作用,造成訴訟拖延,故此種模式主張上訴法院僅使用在初審中所提出的資料進行審理,而不采納繼審主義中的更新資料權,所以這是徹底的初審中心主義。(4)事后審查制。無論繼審主義還是限制繼審主義,都是對案件進行審理后再回頭看一看初審判決是否妥當,而事后審查制則是以初審判決所認定的事實為前提,上訴審法官認為初審判決的理由大體合理,而且推測自己親自審理也會得出同一結論時,法官就不直接接觸案件進行調查,而僅集中在對法律問題的審查。但是如果上訴審法官對初審法官認定的事實有疑問,就應該親自審理事實并加以糾正。[i][①]因此,各國上訴審模式的不同,必然影響到行政訴訟中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審查方式。我國長期以來對上訴審奉行復審主義,故在行政訴訟中區分事實審查和法律審查的意義不大,這種做法的好處是便于查清事實真相,但另一方面由于無視行政機關已經進行完畢的事實調查而重起爐灶,也極大地浪費了司法資源,造成了訴訟的拖延。反觀美國,由于在上訴審中傾向于事后審查制,上訴法院通常不對初審法院業已決定的事實問題予以重新考慮,而僅對其法律問題享有絕對審查權,故事實與法律的區分在行政訴訟中至關重要。[ii][②]
當然,僅僅通過將行政訴訟類比于上訴審來說明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在行政訴訟中區分的重要性,理由還稍嫌不足。行政訴訟的真正獨特之處在于訴訟程序的設計和訴訟過程的運作無不關系到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是各國行政訴訟都要面臨的問題。根據權力分立的理論,行政訴訟固然是司法權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方式,但在憲法地位上,司法權并不比行政權有更高的優勢,而是平等之關系。所以,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一方面體現在并非所有的行政行為都要接受法院的審查,即受案范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體現在法院只能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不能侵入到與合法無關的合理性領域,同時,即使在合法性審查中,法院也要對行政機關基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優勢作出的判斷給與一定的尊重,當然這種尊重的前提是法院在此方面并不具有這種優勢。后一問題又涉及到司法與行政的功能分化。與司法活動奉行不告不理而具有事后性和消極性相比,行政活動是面向未來的連續性的社會形成活動,[iii][③]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司法和行政雖然都起到了將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具體化的作用,然而,行政適用法律固然要受法的支配,可是其解釋法律、適用法律除了必須合法以外,還要考慮其所追求的目的,亦即行政目的,因為行政是追求利益的作用。但是法官適用法律,卻沒有利益的考慮,法官只就其所認定的“法”加以宣示。當然,法官決不只是所謂制造判決的單純的機器,法官仍然要運用各種解釋的方法來發現法是什么,但是其所要發現的僅止于“法”,不同于行政在“法”之外還要追求行政目的、追求公共利益。這種合目的性的追求不僅決定了在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方面,行政遠比司法緊密,也決定了行政無法像司法一般處于獨立的地位,超然地行使其權限。因此,對法律問題而言,司法機關是最后一道防線,其它的國家機關雖然也要正確地適用法律,但司法機關較其他機關有更正確的保證。[iv][④]所以,行政訴訟雖然以一種司法權審查行政權的面目出現,但兩者并非一種魚死網破的對抗,在統一的憲政體制下,更多是一種分工與協作,既要保證司法“說最后一句話”的權力,也要尊重行政的自主權和首次判斷權。而在行政訴訟中區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并進而實行不同程度和標準的審查,正是這種訴求的反映。
政府保密審查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暫行辦法的通知》(皖政辦〔2008〕11號)以及其他相關法規和國家政策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行政機關對擬公開政府信息的保密審查。
第三條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政策有關規定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保密審查。
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按照部門管理、統一的要求,堅持“誰公開、誰負責”的原則,實行逐級把關、一把手總負責制。
第四條依法公開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應根據工作需要成立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機構或指定機構、人員負責政府信息保密審查工作。
違憲審查原則研究論文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完備的憲法,憲政未必會降臨。憲政的實現除了憲政基因的培養外,更有賴于一套科學合理并運行良好的違憲審查制度。因此,許多國家均在借鑒國外經驗與結合本土資源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構建具有自身特性的違憲審查制度,并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具有普適性的違憲審查原則。我國正在推行法治建設,“依法治國”、“憲法至上”已成為國人共識。然而,實踐中的違憲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且作為違憲審查機關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又嚴重不作為。面對如此差強人意的窘境,我國憲法學界一直致力于違憲審查制度的研究,但現有成果均集中于違憲審查模式選擇等宏觀、抽象的領域內,而對違憲的概念,違憲的構成要件、違憲審查程序,特別是違憲審查原則等微觀、具體制度的構建缺乏創新性研究。本文擬從比較法和實證分析角度入手,并結合我國憲政實踐,對世界各國違憲審查原則進行歸納和探討,以期對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構建有所裨益。
一、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
“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是“不告不理”的司法原則在違憲審查制度中的具體表征。依據該原則,憲法審判機關不能主動審理憲事案件,解決憲事糾紛,制裁違憲行為。因此,一項違憲的法律,如果未被訴至憲法審判機關,則該法律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在美國,有關總統任命行政官吏的權限爭議,自1789年第一屆國會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1876年,美國國會制定了《任期法》(TenureofofficeAct)規定總統有任命行政官吏之權。對于這部法律,不少人士包括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在內,均認為是違憲無效的。可是直至Myersv.Unitedstates一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才有機會對此問題發表意見,并于1926年判定1876年的《任期法》違憲無效,解決了自1879年以來這場憲法問題的“歷史論爭”。[i]
從實證層面而言,“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在具體適用過程中,可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1)如原告需與違憲案件有利害關系,則違憲審查為主觀性審查,與普通案件一樣應嚴格遵守“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如原告無需具有訴之利益,則違憲審查已被客觀化,那么當事人則可以維護憲政秩序為由,向憲法審判機關提起違憲審查請求,而不需遵守傳統司法意義上的“無訟案則無審查”的原則;(2)如原告在提起違憲審查請求時需遵守“成熟原則”,亦即原告只有在遭受被訴法律、法規的損害時,才能提起訴訟,則違憲審查制度就應嚴格遵守“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如在憲法審判中,當事人可提起預防性違憲審查,亦即在法律、法規尚未傷害自己權利時,或該法律、法規尚未頒布前就可向憲法審判機關挑戰法律、法規的合憲性,則該違憲審查制度在“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的遵守程度上就降低了許多;(3)如果憲法審判機關可對一些明顯具有政治性質的問題進行審查,則憲法審判機關無異于議會與行政部門,“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就被徹底放棄,因為這時的憲法審判機關已被徹底政治化了。如果憲法審判機關嚴守“政治問題不審查原則”,則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4)如果憲法審判機關享有“憲法問題的咨詢權”,則違憲審查制度根本無須遵守“無訴訟案則無審查”原則;如果沒有,則憲法審判機關則需或多或少地受該原則的約束。美國是遵循“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最為嚴格的國家。在美國,根據憲法第3條規定,原告提起違憲審查請求必須要符合“案件”或“爭議”的要求。何謂“案件”或“爭議”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資料處理組織聯合會案件中提出了“事實上的損害”標準,亦即原告只有在其權利受到法律、法規的侵犯,并造成了損害或有造成損害之虞時,方能向法院提起違憲審查請求。[ii]馬歇爾在1824年的sbornV.BankofUnitedstates一案中,也認為:當事人依法律規定之形式就有關法令向法院主張其權利時,司法權才有行使可能。如果專就抽象問題是否違憲,請求法院加以審理、裁判,因其是非訴訟案件,法院不能受理。所以,美國法院拒絕就“憲法性問題”接受咨詢;拒絕對法律、法規進行事先性、抽象性審查;拒絕就“政治問題”作出裁判。由此可見,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憲法審判機關在遵循“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上存在巨大差異,具體而言,這種差異可通過以下論證獲得說明:
1、事先性審查、事后性審查與混合性審查模式。以被審查對象是否已經生效為根據,違憲審查可以分為事先性審查、事后性審查與兼兩者之特征的混合性審查。在事先性審查中,因法律、法規尚未生效,不可能產生利害關系人,就不具有“訴之利益”的原告,因此在該模式中,根本不可能遵循“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例如,根據法國憲法規定,各有權主體應在法律頒布以前向憲法委員會提出審查請求,在法律頒布以后即使發現該法律違反憲法也不得向憲法委員會提出審查請求,憲法委員會也不得對該法律進行審查。另外,根據該國憲法第61條規定,各項組織法律在頒布以前、議會兩院的內部規則在執行以前,均應提交憲法委員會審查,以裁決其是否符合憲法。可見,組織法律和議會規則無須任何人向憲法委員會提出審查請求,即應自動接受審查。這表明法國的違憲審查制度徹底放棄了“無訟案則無審查”的原則。事后性審查是指法律、法規頒布后或在特定行為產生實際影響之后,由違憲審查機關對之進行的違憲審查。因為法律頒布實施后,就會對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產生影響,法律與當事人之間便會產生利害關系,在該模式中,違憲審查提請人或多或少地具有訴之利益,因而該模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需遵循“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在混合性模式下,其遵循“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的程度介于事先性審查與事后性審查兩種模式之間。可見“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的遵守程度以事后性審查、混合性審查、事先性審查模式為順序遞減。
2、抽象性審查與具體性審查。具體性審查是指在具體的訴訟案件中,當事人認為具有違憲爭議的法律、法規涉及其權利、義務時,而向違憲審查機關提起審查請求。具體性審查因不能脫離個案爭議,故其遵循了“無訟案則無審查”的原則。抽象性審查是指有關提請主體脫離具體的爭議,單就某一憲法疑義而向違憲審查機關提請違憲審查。抽象性審查是脫離具體案件而單純就法律、法規的合憲性問題進行的審查,故其遵守“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的程度較具體性審查為低。德國的違憲審查制度雖屬事后性模式,但其憲法法院可以對違憲的法律、法規進行抽象性審查,故其遵守“無訟案則無審查”原則的程度比美國要低。
政協提案審查條例
為使提案審查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維護提案的嚴肅性,保證提案質量,根據《政協市區委員會提案工作條例》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一、提案審查的程序
(一)政協市區委員會(以下簡稱區政協)全體會議期間的提案,由大會秘書處提案組進行初審,提出能否立案和確定提案承辦單位的建議,交由提案委員會或提案審查委員會審定。
(二)區政協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的提案,由提案委員會主任或副主任審定;各派、人民團體、區政協專門委員會的提案和委員的重要提案,由提案委員會全體會議或主任會議審定。
二、提案審查的內容
(一)提案者資格的審查:
中國違憲審查制度分析
一、序言
當前,現代憲政發達的國家大多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國情的違憲審查制度,我國也正在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制度。目前我們國家的憲政相較于其他國家來說不夠發達且問題較多,原因很大部分在于違憲審查制度不夠完善。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因為其他的諸多原因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倒不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們應當從當前的違憲審查制度存在的問題出發,從諸多方面綜合考慮,在符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外國的先進制度與經驗,從而完善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這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更是憲政實施的必然要求。
二、違憲審查的歷史演變
從憲法制定到實施的歷史經驗來說,憲法的制定與實施理所當然離不開違憲審查制度:憲法規定違憲審查制度以保障憲法規范得以真正實現。正是憲法與違憲審查制度如此緊密的關系才使我們可以通過某國家的憲法史了解違憲審查制度的發展史,這兩種歷史通常是平行的甚至可以是重疊的。但是中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演變卻沒有嚴格遵循這個規律而是呈現出一個奇特的現象:即立憲目的并不在于行憲。以制定憲法的統治政權的性質為標準,可以將舊中國的立憲運動大致分為清末時期、辛亥革命之后、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南京國民黨時期。首先是清末時期,這個時期的立憲活動有《欽定憲法大綱》,《憲法重大十九信條》。前者僅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君上大權以及臣民權利義務;后者同前者相比對皇權則進行了更多的限制,確立了更加接近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政體形式。接著是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立憲活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此憲法并沒有對違憲審查制度作出任何規定。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與憲法有關的的有三個,其中《天壇憲法草案》有關于違憲審查制度的規定,但《中華民國約法》沒此沒有作出任何規定。在南京國民黨時期,制定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憲法》三部憲法。這三部憲法對違憲審查制度都有規定,但我認為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違憲審查制度的規定最為詳盡。接下來就是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違憲審查制度,新中國成立后曾頒布過四部憲法,其中1975年憲法沒有對違憲審查制度作出規定,而1954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現行憲法則對違憲審查制度有一些規定。
三、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之爭
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說,針對是否存在違憲審查制度,理論界尚且存在爭論。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聲音,一種“否定論”,一種“肯定論”。其中有的學者持“否定論”,認為我國不存在違憲審查制度,而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存在違憲審查制度。持否定論的學者認為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前提是要有專門的機構,但是我國至今都沒有建立這種機構。另外只有當規范性文件與憲法抵觸時,才有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前提,即建立違憲審查制度必須滿足憲法的最高性和憲法的可適用性兩個條件。然而我國憲法不具有可適用性。另外我國在法律適用中并沒有啟動違憲審查制度,使違憲審查制度等同虛設,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我國沒有違憲審查制度。持“肯定論”的學者認為雖然我國的違憲審查模式有一定的缺陷,憲法的適用性也不夠強,但這依然不能否認我國存在違憲審查制度。有學者認為我國是司法審查模式,也有的學者認為是立法機關審查模式。雖然我國沒有直接明文規定我國的違憲審查模式,也沒有說我國存在違憲審查制度,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不管是何種審查模式都說明我國是存在違憲審查制度的。
政府信息保密審查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暫行辦法的通知》(皖政辦〔2008〕11號)以及其他相關法規和國家政策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行政機關對擬公開政府信息的保密審查。
第三條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政策有關規定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保密審查。
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按照部門管理、統一的要求,堅持“誰公開、誰負責”的原則,實行逐級把關、一把手總負責制。
第四條依法公開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應根據工作需要成立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機構或指定機構、人員負責政府信息保密審查工作。
政協提案審查立案制度
為了進一步提高提案質量,鼓勵政協委員多提提案、提好提案,更好地發揮提案在履行政協職能中的作用,推進提案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政協*省委員會提案工作條例》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一條提案委員會在常務委員會和主席會議領導下,負責提案的審查立案工作。政協*省委員會每屆第一次全體會議期間的提案審查立案工作,由大會提案審查委員會負責,第一次全體會議以后的提案審查立案工作由提案委員會負責。
第二條提案委員會和提案審查委員會本著尊重和維護提案者的民主權利、保證提案質量的原則,嚴格按照審查程序和立案標準,對收到的提案進行審查并根據提案內容合理確定承辦單位。
第三條在全體會議期間規定的提案截止時間之前收到的提案為全體會議期間提案,截止時間之后收到的提案為平時提案。
第四條全體會議期間提案由大會秘書處提案組提出初審意見,經提案委員會或提案審查委員會審定后,向大會提交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平時提案由提案委員會辦公室提出初審意見,由提案委員會主任或專職副主任審核,經提案委員會主任會議審定。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提案即時審定。
第五條提案者是指現任省政協委員,參加省政協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別,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以及全體會議期間的委員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