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協調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0:46: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協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協調

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協調河道整治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某地區河道整治為工程實例,對河流形態、河道整治對河流生態環境影響進行探究,提出基于生態協調的河道整治措施,最后簡單介紹了具有較好生態功能的河道整治材料,及其相應的適應性,并將其運用到此工程實例中,經過5a的河道整治發現,該河段濕地面積增加、綠化面積增加、動植物種群增多,鳥類能夠在此棲息,此時的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和治理前對比提高5.2%。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環境;生態協調

1工程概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河(簡稱瑪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經濟開發區核心地帶,地理位置為東經84°58′~86°24′,北緯43°54′~45°01′,地處準噶爾盆地南緣,東至塔西河,西至巴音溝河,南至依連哈爾尕山,北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瑪河灌區是全國特大型灌區之一,灌區總耕地面積23.8萬hm2,年灌溉用水量16億m3。灌區內有石河子市、瑪納斯縣及所屬8個鄉、沙灣縣及所屬5個鄉、農八師及所屬14個大型農牧業團場,農六師的新湖總場和克拉瑪依市的小拐鄉。近幾年,由于人類活動范圍不斷增加,此河段河槽淤積萎縮現象較為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生物多樣性銳減,原有的河道整治工程體系較簡單,基本無生態適應性,EEI(彈性度指數)值為39.06,EBI(環境承載指數)值為36.75,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該河流段環境污染壓力較大,河流抗干擾能力較弱,生態恢復能力較差。

2河道整治和河流形態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2.1河道整治對生態環境影響。2.1.1河流平面形態改變影響。傳統河道整治主要方式為利用工程控導方式改變河道的穩定邊界和河勢,在進行整治施工時多使用不透水的剛性施工材料。為了保證河道的航運、防洪需求,河道整治改變了河流自然形成的縱坡及平面形態,整治后將河道邊界固化、順直,導致河流邊界無法呈現自然發展,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影響。使用不透水的剛性施工材料進行河道整治增加了河堤的抗壓、抗洪、抗沖擊能力,使航運路線更加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傳統河道整治方式嚴重影響了河道的正常形態,限制了河道自然發展,河道自然水位降低,生物多樣性降低,河流自凈能力減弱。2.1.2河流漫灘效應改變影響。河流灘區附近一般聚集較多村莊、農田,所以在河道整治時為了避免洪水流入農田、村舍內,常需要修建堤圍。堤圍的修建改變了河流洪水沖擊下自然形成的漫灘特性,使灘槽水沙無法進行交換,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對下游徑流控制比較嚴格,河流漫灘洪水出現的次數非常少,限制了河流自然生境,對河流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生物種群銳減。2.1.3河流灘區整治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附近的河流整治為了適應城市發展,河道整治材料一般采用不透水的剛性施工材料使河道形態邊緣形態固化、不透水、規范化,將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態整治呈平直狀態,平緩的河岸邊坡被替代,間接破壞了遷徙鳥類的棲息地,生存條件被不斷破壞。另外由于近岸河流邊界被不透水剛性施工材料替代,河流自然通透邊界微循環被阻斷,削減了河流周邊地下水的側向補給,對河流周邊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城市建立的盆景化景觀工程對河流自然洲渚、河岸邊灘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影響,河流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生物鏈逐漸單一。2.2河流形態對生態環境影響。河流形態是指河流自然形成的體貌特點,河流自然彎曲是河流沖擊形成的自然屬性,河流的曲折系數一般在1.32.9之間,一些學者研究表明,順直湍急的河流不利于河流內動植物生存,自然形成的彎曲河流更適宜河流內動植物生長。河流深槽和淺灘不斷交替出現是河流自然形成的形態特征,有利于保證河流一定生物多樣性,使多條生物鏈共存。研究表明河流自然狀態及生境和河流周邊生物多樣性關系密切,自然河流形成的環流、旋渦等為河流中多種物質交換傳遞提供動力支持,隨著季節變化河流進行周期性的淺灘深槽沖淤可以有效調節河流縱比降數值,為河流內生物生存、遷徙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F代城市發展進步,不斷改變河流的原有狀態,限制河流的自然發展,使河流原有生境發生轉變,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查看全文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分析

摘要: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空間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4個維度,以及生態環境水平、生態環境壓力和生態環境保護3個維度,構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測算城鎮化和生態環境水平,并借助耦合協調度模型,對2007—2017年浙江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測度與實證分析。結果表明,2007—2017年浙江省城鎮化、生態環境指數以及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總體均呈上升趨勢,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間的耦合協調度由0.0116提升至0.7856,兩者間關系實現了從不協調到良好協調的轉變。為進一步提升兩者的耦合協調關系,結合浙江省實際,提出城鎮化戰略和城鎮化發展方式應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城鎮化發展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協調發展等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環境;耦合協調;浙江省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許多城市面臨著空氣、水環境、垃圾、噪聲等污染,以及自然資源退化等問題。近十多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每增1個百分點,平均需多消耗合4940萬t標煤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645萬t鋼材和2190萬t水泥。從1999年起,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超過工業廢水排放成為主要污染源,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成為主要污染物[1]。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交互耦合關系。在資源環境條件約束下,厘清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對于推進城鎮化的綠色轉型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關于城鎮化和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較多,主要從理論和實證2個方面展開。宗寧等[2-4]探討了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何剛等[5]運用全局Moran指數和局部Getis-OrdGi指數,探討了城鎮化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空間影響。周正柱等[6]運用VAR模型,探討了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互動關系,認為城鎮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發展的影響具有階段性和波動性。部分學者采用理論研究或者借助綜合評價模型、耦合協調度模型、面板數據模型等手段,從城市群、省、市等層次研究了城鎮化和生態環境間的影響制約關系[7-11]。浙江省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的先行省份,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2017年浙江省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8%,高出全國約10百分點,但也較早遭遇了城鎮化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如城市生態空間被擠占以及水體、空氣、噪聲污染加重等。筆者分析了浙江省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及其演變歷程,以期促進浙江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提供有效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指標體系構建

城鎮化和生態環境都是極其復雜的概念,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研究城鎮化和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系的前提。城鎮化過程是一個集合了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過程,主要表現為人口、經濟、空間、社會等方面的城鎮化,其中空間城鎮化是外在表現,社會城鎮化是內在本質[12]。因而將城鎮化分解為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空間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4個維度。根據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生態環境可由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水平和生態環境保護3個維度的指標來表征[13-15]。遵循科學性、可獲得性和可比較性的原則,結合浙江省實際情況,選取10項城鎮化指標和8項生態環境指標(表1)來量化表征城鎮化發展和生態環境綜合情況。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

【摘要】如何處理以上種種亂象,成了擺在鄉村振興面前的“攔路虎”,文章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原則,重點探討新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問題。

【關鍵詞】農村生態治理;經濟;協調發展

早在2005年8月考察浙江湖州安吉時,提出了“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社會發展理念。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生態治理的六大理念,即“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此六大理念是對關于生態治理的科學總結和概括,為新農村的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明的方法和路子,是對當下廣大農村地區和諧發展路徑的引領與燭照。文章將結合農村生態治理現狀與成因、農村生態治理的科學設想以及農村生態治理應與經濟協調發展共三個方面,重點剖析和展望廣大農村地區帶來的鄉村巨變。

1農村生態治理的現狀與成因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取得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對著諸多生態治理困境?!傲己玫纳鷳B環境是我國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唯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當前我國很多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總的說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水土污染、空氣污染、良田被占用等,接下來重點論述其現狀及成因。11.1水土污染水土污染是水污染與土壤污染的總稱。水污染主要表現在農村飲用水與灌溉用水的污染,我國中部和西部基層鄉鎮為了快速發展本地經濟,盲目地從東部地區引進一些化工、造紙、陶瓷生產與電池制造等類型的企業,一些企業為了追逐效益最大化,進而出現未建設廢水再處理中心或者是廢水排放標準未達標等現象,有時甚至會出現工業用水偷偷排入河道與地下等違背道德、違反環境保護法的惡行。除此之外,農業種植過程中夾雜著農藥、化肥的濫用,土壤污染也逐漸走進污染防治專家的視野。水污染與土壤污染是相輔相成的,一些地區用污染水進行土壤灌溉,勢必會造成糧食、土壤和地下水的多重污染。11.2空氣污染農村地區的空氣污染主要表現在人畜糞便與生活垃圾的堆積、燃燒植物秸稈等方面。傳統的農村廁所被稱為“旱廁”,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污水排放系統,長期堆積就會產生相應的空氣污染;而生活垃圾的堆積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缺乏必要的垃圾處理經費與運輸車輛,長期堆積也會造成空氣污染。燃燒植物秸稈等現象雖然在許多農村地區已經嚴令禁止,但由于天干物燥等原因造成的森林和秸稈自燃等情況時有發生。11.3無序占用耕地農村土地主要分為宅基地與耕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基層鄉鎮為了發展養殖經濟,允許一部分人通過申請和批復在耕地地面上建設雞舍、豬舍等建筑附著物,隨之而來的便是無序的小搭小建用以占據更多的耕地,產生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層政府缺乏有效的治理和監督,更缺乏長遠的鄉村規劃視野,是與倡導的“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理念相違背的?;谝陨仙鷳B治理的現狀,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未能全面看待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價值所在,進而導致了人與自然環境未能和諧相處的情景。此外,部分農民的思想意識還比較狹隘,小農經濟發展思維仍占據主體大腦,錯誤地認為“破壞生態,古已有之”,這種自我麻痹的觀念令人震驚,倡導綠色鄉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設想應大力推行。

2農村生態治理的科學設想

查看全文

探究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摘要: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在帶來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各方必須共同努力,關鍵是要保護和建設好農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查看全文

小議土地利用與生態協調的措施

摘要:我國的土地問題特別是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等問題己經成為了土地管理的核心和焦點。能否科學、合理地解決這些矛盾,保持和維護土地生態系統乃至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于整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就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旨在為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工作提供幫助。同時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之據。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查看全文

闡述鄉村旅游和生態環境的協調性發展

摘要: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在帶來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各方必須共同努力,關鍵是要保護和建設好農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查看全文

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科學協調論文

摘要:黨中央提出以“五個統籌”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敖y籌和協調”就是要解決矛盾,化解沖突。

關鍵詞: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科學問題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干旱半干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干旱區在20世紀處于氣候干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于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干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但關于溫度升高后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查看全文

經濟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對策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粗放型過渡到集約型,生態環境社會、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主流,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林下生態種植是在自然森林生態環境和林地資源的基礎上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旅游業等多種模式的新型優化的復合生產產業模式,可以快速實現農民增收的產業,也是目前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更快的發展好林下經濟,確保健康可持續、和諧共生平衡發展,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針對林下生態種植的重要性及如何發展林下經濟提出幾點對策研究。

關鍵詞:林下經濟;生態;發展對策

2005年,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明確了以森林為基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迅速、多樣,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戰略和“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思路的基礎上,始終堅持把林業建設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重大措施的方向,大力發展山區特色森林區,保護天然森林資源,綜合森林資源管理。然而在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林下經濟的特殊性及云南省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的特殊性,也讓云南省林下經濟面臨與生態區域發展相協調的問題。

1云南省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性

1.1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云南省由于自然、歷史、文化等原因總體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且經濟發展相對不平衡,較全國平均經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云南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綠色經濟、推動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大潮流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國務院明確要把云南建成中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致力提供生態產品,建設生態文明環境,成為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限制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意味著云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民生的改善不宜采用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方法,要從長遠角度出發,注重生態及資源的可再生,在快速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問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的建設、可持續,發展林下經濟是其最好的起始點和切入點,充分利用云南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抓住機遇,加大生態財政投資,扶持“綠色企業”,開通“綠色通道”,鼓勵生態型企業、項目的落地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查看全文

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路徑探索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占據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對農業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加大力度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并進增長。促進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就要加大科學技術推動生態農業,同時提高生產者的綜合素質和生態環保意識,加大政府引導作用,以此加大我國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農村經濟

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的發展模式決定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追求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保證農業生態資源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1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

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即其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局限性雙重特質較為突出,兩者協調交互可以有效優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與此次同時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必須持續性的進行農業技術更新,在充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基礎上做好合理的生態保護工作,形成周邊環境不會因農業發展受到影響同時加速區域資源最大化利用的產業運作模式,以此為我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路徑掃清障礙。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本身聯系性極強,兩者往往不可分割,而在農業生態發展期間對資源以及生產技術結合指標要求會隨時間推移而全面增加,為確保各項資源技術能夠協調交互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功能作用,便必須從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層面入手,遵循基本原則;即確保農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以此為前提充分利用各項資源來對產業結構做全方位的改進優化,達到提升農業生產技術的目的。這也是農業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學合理的協調路徑方案,往往會提升區域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會促進農業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2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

查看全文

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思考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建設,經濟飛快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本文就此展開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生態建設;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從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建設來實現,并促進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我國發展的良性循環,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本文就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進行了一些思考。

1當下環境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很多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選擇采用傳統生產方式,導致污染物排放量飛速增長,甚至已經超出當下環境能消化的荷載。各種環境問題此起彼伏,如全球變暖、森林劇減、干旱洪澇、土地沙漠化等等,導致生態環境嚴重失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與工業垃圾也與日俱增,現在已經包圍我國大部分城市,很多城市空氣質量經常達到紅色指標。這些問題都是由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將生態建設提上日程。

2生態建設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