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質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17:24: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睡眠質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內科住院病患睡眠質量監護干涉
良好的睡眠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其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統計資料表明,約80%以上的內科老年住院患者(≥60歲)常因基礎疾病本身的癥狀和體征、精神壓力、經濟負擔等因素,而出現睡眠障礙、睡眠形態紊亂等現象[1-2]。隨機抽取60例伴睡眠障礙的該類患者予以差別護理,以觀察睡眠護理干預對其睡眠質量改善情況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伴睡眠障礙患者均為我院內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期間所收治的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齡60~79歲,平均(66.5±7.1)歲;冠心病13例,糖尿病11例,腦血管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消化性潰瘍4例,其他14例。入選標準:①住院時間≥1周,②無言語表達障礙、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③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難、睡時縮短、覺醒過早、不能熟睡等睡眠障礙。將上述60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基礎疾患、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
兩組患者住院后,均根據具體基礎疾患及病情予以對癥治療及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睡眠護理干預:①加強住院指導,幫助患者及早熟悉住院環境、認識病友以消除其陌生感,并注意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以了解其心理狀、睡眠障礙誘因,然后對癥分析,幫助其恢復一個安然入睡的平和的心態;②構建和諧睡眠條件及環境,注意住院條件的改善,如床被的更換、清晰,保持住院環境的干凈、舒適,如保持空氣新鮮暢通、避免夜間強光、合理分配陪護;③健康宣教,詳細向患者講解良好睡眠對預后的作用,加強睡眠衛生知識、心理指導及用藥原則等知識的宣講,及時了解患者睡眠狀況并針對性分析影響睡眠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④合理的安排睡眠時間,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科學的作息時間表,并嚴格執行,以促使患者適應勞逸結合、作息規律的生活習慣,如盡量減少白天的睡眠量、縮短午睡時間、晚上按時入睡等;⑤適當滿足患者睡前習慣,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及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滿足患者睡前需求,如聽音樂、散步等,但要避免不良的刺激及劇烈運動以保證患者在睡前心態趨于平和;⑥藥物輔助,對嚴重睡眠障礙患者可適當予以鎮定劑、催眠藥物以促其睡眠,但應嚴格管理藥量、服用方法,切記盲目用藥。
睡眠質量評價與疾病診斷研究
近年來,中國成人及青少年的失眠率持續上漲,失眠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睡眠不僅是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普遍生理現象。睡眠時間占據了人的一生的三分之一,健康又規律的睡眠可以為機體正常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保證。但是,WHO在2002年的一項全球睡眠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全球27%的人存在睡眠問題,在中國更是達到了43%[1]。一般來說,如果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則屬于失眠的范疇[2]。睡眠不足和睡眠質量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世界性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長期失眠會讓人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嚴重的失眠甚至會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體內系統失衡,抵抗力降低,易患其他嚴重疾病。由于現代社會學習和工作壓力大,失眠現象不僅中老年人易得,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都需要有效調整睡眠計劃,以確保身體健康。影響失眠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是環境變化,睡前茶或咖啡等;主觀因素一般是生活壓力,情緒失落,精神興奮等精神因素。本文以2017年APMCM數學建模競賽賽題所給的樣本數據作為分析對象,篩選出所有影響睡眠質量的指標,并分析指標與睡眠質量的關系,依據實際醫生對失眠患者的診斷結果建立模型,通過模型分析,提出了可行有效的睡眠計劃方案,以及改善睡眠計劃的相應措施。
1指標體系的建立
1.1數據的采集與處理。所給數據包括年齡、性別、睡眠質量、人的可靠性、精神狀態、緊張情緒、性格七個指標。通過實際調查分析確立了影響睡眠質量的四個指標,分別是人的可靠性、精神狀態、緊張情緒和性格。其中,人的可靠性是指人從事某項活動的表現力,它會受到年齡、心理狀態、身體健康、態度、情緒、某些常見錯誤、錯誤和認知偏差等因素的影響[3]。統計數據顯示,所有年齡段的女性的睡眠時間都略高于同年齡段的男性。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更容易失眠。而且,睡眠和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綜合以上原因分析,將年齡和性別納入到分析變量中。由于所收集到的數據中涉及的病癥繁多且數量不一,為了更加直觀的分析睡眠和診斷結果之間的關系得到一般化的結論,本文將相應癥狀的診斷數據數字化并篩選出頻率高于1%的病癥。這些癥狀的數據更有利于后續建模的需要。睡眠質量和人類年齡密切相關。年紀較大的人更容易入睡且更早醒來;青少年則有更長的睡眠時間;不健康的老年人會有更多的問題,他們常患有令人更早衰老的疾病;所有年齡段的女性睡眠會多一點,而另一方面她們也更容易失眠[4]。上述各種情況,在對所給數據的針對年齡和性別的分類分析中都能看到。注意到這一些后,分析睡眠和診斷結果之間的關系會有更大的幫助。1.2指標的篩選。為了剔除無關指標,特對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相關性可以用來研究現象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依賴關系,并對具體有依存關系的現象探討其相關方向以及相關程度。Pearson相關系數用來衡量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線性相關關系,相關系數越接近正負1,相關度越強,相關系數越接近于0,相關度越弱。利用此系數來篩選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將睡眠質量作為因變量,其中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分別用于計算各指標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我們采用SPSS20軟件做相關分析,對所有指標和睡眠質量進行分析,綜合分析表明,性格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為-0.031,表明性格與睡眠質量之間相關性極弱,應考慮排除,即不考慮性格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2建立睡眠質量等次分類模型
確定了5個與睡眠質量密切相關的指標后,利用多元邏輯回歸模型來建立分類模型,具體模型見公式(1)-(4)。從模型檢查的顯著性水平看,回歸模型通過檢驗,有統計意義,應該能反映5個指標與睡眠質量等次分類的關系。將指標值代入模型,分別計算三個分類的概率,根據最大值判斷睡眠質量等次應屬分類。本文又根據已有數據進行模型正確率檢驗,從睡眠質量的正常、異常、差三類比對中發現,正確率為82.6%,我們認為模型具有良好的分類性能。G0=0.864-0.037×AG+0.014×RE+0.008×PS-0.046×NE-0.594×S0(1)G1=2.080-0.025×AG-0.004×RE-0.008×PS-0.019×NE-0.019×S0(2)G2=1.938-0.018×AG-0.003×RE-0.009×PS-0.011×NE-0.141×S0(3)i,=0,1,2(4)其中:(4)式為分類模型,AG是研究人員的年齡,RE是研究者的可靠性,PS是研究者的精神狀態,NE是研究者的緊張情緒,S0是研究者的性別變量(女性為0,男性為1)。對所建立的分類模型進行分析可以得到:在每種分類研究者的性別以及年齡對應的系數絕對值較大,即年齡和性別與睡眠質量的好壞密切相關,并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睡眠質量等級的劃分。在社區服務活動中,我們調查了中小學生、上班族、敬老院的老年人有關信息,利用上述所建模型對人們睡眠質量進行等次分類,分類結果與被調查的睡眠情況描述基本一致。說明模型有很好的適用性,可以應用到現實當中。
3建立睡眠相關的疾病診斷模型
精神科護士睡眠質量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科護士的睡眠狀況與影響因素。方法對130名精神科護士采用睡眠質量調查表和艾森克個性問卷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量表評定結果顯示:睡眠質量好者20名(15.4%),一般91名(70%),差者19名(14.6%);睡眠質量差者以年齡偏大者居多。睡眠質量好者其個性特征傾向于外向情緒穩定型,睡眠差者則傾向于內向情緒不穩定型。結論精神科護士睡眠質量的好壞,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心身健康,也有可能影響對患者正常的治療過程。提示應關注護士睡眠衛生,科學安排工作班次。
【關鍵詞】護士;睡眠質量;心身健康;睡眠質量調查表;艾森克個性問卷
有報道顯示[1],成人中15~30%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難及早醒問題。精神科護士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由于其職業特點,睡眠質量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他們,且被人們所忽視。為此作者對我院130名護士進行了睡眠質量的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調查對象均為我院精神科護士。共發放問卷152份,回收有效問卷130份,回收率85.5%。入組的130名護士中,年齡18~55a,平均35.23±9.81a;已婚92名,未婚38名;工齡1~35a,平均14.12±7.23a;職稱:初級97名,中級29名,高級4名。
1.2方法采用睡眠質量調查表[2]和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入組者進行調查分析。睡眠質量調查表根據李氏編制修改,共11個項目,以5分制表示5個等級,最好5分,最差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好,反之則越差。最高得分55分,最低11分。
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研究
摘要:睡眠質量問題是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近期研究表明,醫學實習生存在睡眠質量問題。一些研究對睡眠質量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發現學習壓力、人際關系、作息時間的改變和就業壓力等是影響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的主要因素。基于近年來關于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的研究發現,本文對當前醫學生睡眠質量現狀和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概述。
關鍵詞: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
睡眠質量問題是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成年人中大約有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1],一項針對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10國的調查研究發現,社區患者的失眠患病率為32.6%[2]。醫學生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需要面臨長期高強度的臨床知識學習、臨床實踐壓力(如夜班、多變而緊張的工作氛圍)以及生活抉擇等,會產生顯著的心理壓力,引起睡眠不良[3-5]。國內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約有20%~32%的醫學實習生存在睡眠問題[6-8],同時醫學實習生睡眠障礙發生率要顯著高于醫學非實習生[9-10]。大量證據表明,良好的睡眠質量對神經認知和神經運動具有改善作用,可以提高生理和心理健康[11]。任何未被發現的睡眠問題都可能產生心理壓力,對醫學生的個人健康以及整個醫療系統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12]。因此,本文對近年來關于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概述,為改善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提供一定科學依據。
1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現狀
匹茲堡睡眠質量問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是目前國內外評價睡眠質量最常用的測評工具[13]。張莉等[7]在廣州對146名實習護生(專科60人,本科86人)的調查發現,護士實習生PSQI總分為6.27±2.99,以PSQI≥7作為睡眠質量差的標準,31.5%的實習護生睡眠質量較差。其他研究多以PSQI≥8作為睡眠質量差的標準,如曾祥英[14]對廣州本科實習護生的調查發現,58%的本科實習護生睡眠質量較差(睡眠質量總分6.57±3.02)。可能受到研究樣本及評價方法的影響,導致兩研究結果差別較大。四川的1項研究發現,19.26%的實習護生存在睡眠質量問題,顯著高于非實習生(7.11%,t=2.731,P<0.05),實習生PSQI總分為7.18±2.02[9]。而楊麗君等[6]對拉薩地區的臨床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PSQI總分為6.02±2.75,25%的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較差。國內的研究普遍認為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受到學業及就業壓力、人際關系、作息時間改變包括上夜班等主要因素的影響。印度1項調查發現,醫學實習生的PSQI得分為4.76±2.36,明顯低于國內研究結果,該研究同時發現與醫學生相比,實習生和臨床研究生失眠和嗜睡問題更嚴重[11]。與進入臨床前相比,臨床實習后,醫學生白天更易嗜睡,那些報告有睡眠不良和心理壓力的學生也更易白天嗜睡[15]。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評價結果可能因為使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而有差異,也可能受到樣本基線資料如地區、年齡、性別、專業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影響[1]。但是,本次研究發現,醫學實習生存在睡眠問題比較普遍,而且存在白天嗜睡或者失眠等問題,關于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現況還需要進行大樣本、多地區的綜合研究予以評價,為改善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2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主要影響因素
學生睡眠質量與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調查某醫學院校大學生睡眠質量現狀,探討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為采取措施改善睡眠質量提供依據。方法采用以班為單位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某醫學院校大學生348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影響因素調查表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來評價大學生的睡眠質量。結果PSQI平均得分為4.423.89分,32.18%的大學生睡眠質量較好,56.61%的大學生睡眠質量一般,11.21%的大學生睡眠質量較差。男生女生睡眠質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年級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睡眠質量與個人情緒、學習壓力、所學專業、人際交往、每周鍛煉身體頻次、戀愛狀態、家庭經濟狀況、考試因素、入睡時間、睡前使用手機、睡眠環境等因素有關。結論大學生睡眠質量不容樂觀,且影響因素多樣。
關鍵詞:大學生,睡眠質量,匹茲堡
睡眠質量指數,影響因素睡眠是一項與人類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命活動,它不但可以調節人體的激素分泌、葡萄糖水平和心血管功能,而且直接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和身心健康發展[1]。長期低質量的睡眠不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且會引起免疫力降低、抑郁,甚至會導致多種疾病[2]。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低質量的睡眠已成為影響世界人口健康的主要問題。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于2001年發起了“睡眠日”活動,“睡眠質量”方面的研究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3]。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睡眠質量問題[4-5]。為深入了解蚌埠醫學院在校大學生的睡眠質量現狀,探討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為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提供依據,課題組對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8年3-5月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蚌埠醫學院護理、臨床、物聯網和食品工程與質量專業的部分班級學生發放問卷367份,收回361份,剔除缺項、漏項13份,最終有效問卷348份(96.39%)。以此有效問卷的348人為研究對象,其平均年齡為(20.23±1.47)歲;其中男生152人(43.68%),女生196人(56.32%);一、二、三年級學生分別為132人(37.93%)、103人(29.60%),113人(32.47%)。1.2研究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了蚌埠醫學院一、二、三年級的本科生348人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先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再采用統一標準進行調查。調查時以班級為單位,調查員說明研究意義及填寫時注意事項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回收問卷。對調研人員進行統一培訓使其熟悉調查內容,并統一調查方法;進行正式調查前,于2017年12月抽取了一個班57人進行了預調查;未選擇剛開學的時間和正處在實習期間的學生進行調查以排除大學剛入學不適應和實習面臨的環境變化和就業壓力所導致的睡眠障礙;避開考試月調查以排除學生因考試壓力而造成的睡眠問題。1.3調查內容。(1)基本情況與影響因素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年級、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每周鍛煉身體頻次、學習壓力、戀愛狀態、睡眠環境、睡前使用手機時長等資料。(2)睡眠質量調查: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該量表由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其中第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不參與計分。將18個條目歸納到不同的7個睡眠評分因子,分別計算“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運用、日間功能障礙”7個得分因子。每個因子得分為0-3分,得分越高,說明該因子情況越差;再累計各因子得分構成PSQI總得分,PSQI總分范圍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將PSQI總因子得分劃分為3個等級,PSQI≤4分為睡眠良好,PSQI5-7分為睡眠一般,PSQI≥8分為睡眠差,即睡眠障礙。
2結果
中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研究論文
一、中學生睡眠存在的問題
(一)問卷調查
有人說,學生是最“困”的群體。為了解中學生的睡眠狀況,筆者近期對本校和附近3所鄉鎮中學做了有關中學生睡眠方面的調查,共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收回的282份有效答卷中顯示,78.7%的學生存在睡眠障礙或睡眠時間不足。調查結果表明,包括午休時間在內,282名中學生中有146名初中生有睡眠障礙,其中有86名睡眠不足8小時,136名高中生睡眠全部不足8小時,即222名學生睡眠時間不足,占調查人數的78.7%。
(二)調查結果分析與思考
筆者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數據統計和分析,結果發現八成學生有睡眠障礙現象,近六成學生因睡眠質量問題而出現日間功能障礙現象(日間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而這些直接會影響學生成績并導致心理問題。通過調查發現,目前中學生睡眠嚴重不足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多數學生都在6點左右起床,睡覺時間約為11~12點,因作業過多而睡眠不足,能保證標準8小時睡眠的學生很少。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還未達到成人狀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年級越高睡眠越不足
精神分裂癥睡眠質量與代謝綜合征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研究。方法: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結果分為對照組(n=77)和觀察組(n=43)。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觀察組代謝綜合征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和睡眠質量呈顯著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與睡眠質量密切相關。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睡眠質量;代謝綜合征;睡眠障礙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占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患者的50%以上。近來研究發現[1],長期的抗精神病藥物服用可增加患者罹患代謝綜合征風險。而代謝綜合征可增加精神分裂癥患者罹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并增加死亡率。睡眠障礙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約72.4%,睡眠障礙不僅對患者社會功能和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而且對疾病的治療帶來嚴重的困難[2]。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睡眠質量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結果分為對照組(n=77)和觀察組(n=43)。2組一般資料見表1。1.2納入標準1)符合DSM-IV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2)具有獨立讀寫能力和臨床資料完整者;3)符合DSM-IV非器質性失眠癥的診斷標準;4)患者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1.3排除標準1)伴有智力或語言溝通障礙者;2)因并發癥所致身體活動受限者;3)伴睡眠呼吸阻塞綜合征等其他睡眠障礙。1.4研究方法1.4.1入組患者信息采集患者入組后采集年齡、性別、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體質量指數(BMI)、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和血壓等基本信息。1.4.2代謝綜合征判斷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尿病已確診;HDL:<1.29mmoL/L(女)或<1.03mmol/l(男);TG≥1.7mmoL/L;BMI≥24;BP≥130/85mmHg(1mmHg=0.133kPa);腹部肥胖(男腰圍>85cm,女腰圍>80cm)。滿足上述3項及以上者即可判斷為代謝綜合征陽性。1.4.3睡眠質量判斷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4]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定。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珋±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兒科護理人員睡眠質量調查探析
摘要:目的:調查分析兒科護理人員的睡眠質量。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法對醫院的92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將兒科的46名護理人員設為觀察組,其他科室的46名護理人員為對照組。采用問卷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定量表進行調查。結果:觀察組的平均PSQI得分為(8.12±1.8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2±1.76)分(P<0.05)。觀察組每月夜班天數為8~15d,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d(P<0.05);職稱越高睡眠問題越嚴重,觀察組護士、護師及主管護師的PSQI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兒科護理人員廣泛存在夜班天數多、睡眠質量差的問題,為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人員的身體健康,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
關鍵詞:兒科;護理人員;睡眠質量
兒科是醫院中極其重要的部門,因患者多為自我表達能力較差的嬰幼兒,且家屬情緒焦慮,護理難度較大,對護理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其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抗壓能力。因兒科護理人員工作強度相對較大,精神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加上三班倒,易導致睡眠質量發生問題[1]。充足的睡眠是保障人體功能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睡眠障礙不僅影響護理人員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其心理產生影響,導致其出現煩躁不安、精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問題,直接影響護理質量,為此本文就兒科護理人員的睡眠質量進行了相關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7年12月~2018年4月隨機抽取醫院兒科護理人員46名為觀察組,另隨機抽取其他科室46名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在職兒科護理人員,且已獲得相關執業資格;在兒科工作1年以上。排除實習或進修的護理人員。觀察組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1~48歲;護士20名,護師19名,主管護師7名;本科學歷及以上15名,大專學歷24名,中專學歷7名。對照組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2~46歲;護士21名,護師18名,主管護師7名;學歷為本科及以上14名,大專學歷24名,中專學歷8名。兩組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1.2方法。采用自制基本資料調查問卷調查護理人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每月值夜班天數等。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定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中文版調查護理人員的睡眠質量,包括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及安眠藥物使用情況七個方面,采用0~3分等級評分制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差,各領域得分之和為PSQI總得分。若總分7分以上說明護理人員存在睡眠質量問題[2]。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平均PSQI得分、不同職稱者的PSQI得分和護理人員每月夜班天數。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χ±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值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圍絕經期門診患者睡眠質量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關鍵詞】,圍絕經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
Sleepqualityandinfluencingfactorsin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prevalenceand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ofsleepdisorderin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METHODS:Atotalof516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wereinvestigatedby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Zungsselfratingdepressionandanxietyscales(SDSandSAS),andKuppermanindexforsurveyingtheinfluencingfactorsonthesleepquality.DatawereanalyzedbySPSS11.5software.RESULTS:ThemeantotalscoreofPSQIwas5.69±4.22,and22%of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showedpoorsleepquality.Thesleepqualityof40-44age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45-49and50-55agegroups(P<0.05).Thedifferenceofsleepquality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Factorsinfluencingthesleepqualitywerestress,anxiety,depressionandsevereperimenopausalsyndrome.Thephysicalexercisewasaprotectionfactorofsleepquality.CONCLUSION:Highincidenceofsleepdisorderexistsamong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Someefficientinterventionsshouldbetakentoimprovethesleepqualityof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
【Keywords】perimenopausaloutpatients;sleepquality;influencingfactors
【摘要】目的:了解圍絕經期門診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影響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圍絕經期婦女睡眠質量影響因素調查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Zungs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圍絕經期綜合征改良Kupperman評分量表.對516名圍絕經期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資料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PSQI總均分為5.69±4.22,有22.2%的圍絕經期門診患者睡眠質量較差.40~44歲組睡眠質量優于45~49歲組及50~55歲組(P<0.05).城鄉睡眠質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經歷重大事件、焦慮、抑郁、更年期綜合征癥狀嚴重為影響睡眠的危險因素,體育鍛煉為保護因素.結論:圍絕經期門診患者存在睡眠障礙的比例較高,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圍絕經期門診患者的睡眠質量.
【關鍵詞】圍絕經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
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與睡眠質量現狀及分析
護理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護理專業是一項專業性強且學業繁重的專業,護理專業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往往面臨著諸多的心理壓力[1~3],易于引發各種睡眠及健康相關問題,并導致多方面的情感和職業能力損害及行為問題的發生[4,5]。為此,本次研究針對在校護理專業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與睡眠質量現狀進行調查并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擬揭示心理壓力對睡眠及健康的影響,為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心身健康維護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均來自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系在校大學生,各年級采用分層抽樣,共發放調查問卷564份,回收有效問卷554份,問卷有效率98.23%,均為女性。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