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7:14: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藝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當代文藝學研究論文
本文對中國當代文藝學與政治文化的內在關系進行了梳理。文章認為,政治文化作為中國當代文藝學發展的重要依據,既與當時中國特殊的社會境遇有關,又與長期以來我們的文藝思想不可分割。文藝學雖不能從政治文化中分離出來,但它必須遵守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
無論我們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對當代中國文藝學學術史的梳理或描述,都是相當困難的。一般說來,學術史是指專門的系統知識的變化和發展,是對該學科認知過程的清理和總結,它可以是比較的方法、思想史的方法、傳記的方法或問題的方法等等。但對中國當代文藝學學術史來說,由于它的特殊性,即在政治文化的規約中,它并沒有在學科的知識層面充分地發展,文藝學并沒有被當做一個專門性的知識范疇。在50—70年代近30年的漫長歲月里,它直接延續的仍是40年代以來延安的傳統,戰時的文藝思想和建設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總體需求,也成為當代文藝學研究的主導思想。在這樣的規約中,文藝學沒有多少機會在自身的范疇內得以展開討論,并取得相應的學術積累。我們發現,在近30年的時間里,文藝學學術專著的匱乏是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我們不僅沒有對諸如文學語言學、敘事學、修辭學、符號學、接受理論、闡釋學、現象學、知識社會學等進行過專門研究,甚至文藝學教科書的編寫都成了一個問題。我們不缺乏的則是不間斷的爭論和批判,而每次爭論的背后都潛隱著明晰可辨的意識形態話語。這樣,也就形成了我們作為現代化后發國家文藝學發展的特色。也就是說,文藝學的發展始終是我們現代性焦慮的一部分,或者說,它是我們焦慮的表意形式之一。因此,我們在書寫這一時段的文藝學學術史的時候,有必要放棄對學科剝離或整合的幻覺期待,“結構”出一部本體意義上的文藝學學術史,因為它是勉為其難的。它的每一步啟動或發展,不僅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聯系著百年中國激進的思想傳統。這同其它人文學科在當展所面臨的問題是相同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進入歷史的細部,去考察當代中國文藝學發展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僅僅指出文藝學的研究受到壓抑的不合理性是不夠的,盡管這是一種普遍流行的思想方法。同時,我們還有必要揭示出,在現代性的允諾——代表未來的歷史表達中,文藝學和它的知識生產者是如何一步步從迷頓、遲疑進而追隨并傾心認同的。這一充滿了問題的歷史過程,是否也隱含了它的“必然性”;而確立并不斷強調統一的文藝思想,為什么總是在不斷的分化中遇到危機和挑戰;這一統一的要求為什么會成為悖論的先在條件等等,都需要我們清理和回答。
一、政治文化和學術史
系統和專門的學問,它的生產和發展有內在的機制和規律,但它從來就不是自足的,特別是人文學科,它總要密切地聯系著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實。關鍵詞或核心語詞是通過專業表達的方式,來對某一時期的社會提出問題或解決問題的。因此,在福柯看來,“一個語詞只有進入特定話語的范疇才能獲得意義,也才有被人說出的權力。否則,便要被貶入沉寂。特定的話語背后,總體現著某一時期的群體共識,一定的認知意愿。”(1)福柯在這里揭示的是,一個人的認識是否被接受,是否被視為“真理”,有賴于他的認識是否符合群體的共識。(2)而政治文化就是這一“群體共識”的一部分。1966年,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在一部著作中,對政治文化這一概念做出了如下權威性的界定: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進程所形成。人們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3)
根據不同政治學家對政治文化的解釋,有人把它概括為如下三個特征:(1)它專門指向一個民族的群體政治心態,或該民族在政治方面的群體主觀取向;(2)它強調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的社會運動對群體政治心態型式的影響;(3)它注重群體政治心態對于群體政治行為的制約作用。(4)政治文化不是社會總體文化,但作為社會總體文化包容下的一部分,卻可以把它看做是社會群體對政治的一種情感和態度的簡約表達。既然政治文化規約了民族群體的政治心態和主觀取向,那么,知識生產者作為民族群體的一部分,也必然要受到政治文化的規約和影響。尤其在中國,知識分子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的學術活動很難與時事政治分離開來。梁啟超在談論晚明學者時指出:
文藝學邊界研究論文
關鍵字:文學觀念審美意識形態論意識形態
當新時期開始之際,對于文藝學界來說,所面對的是“”時期留下的“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一套僵硬的理論和口號。文學理論的泛政治化泛哲學化是當時最為嚴重的問題。誠然文學理論是有政治性的,是必須以一定的哲學為基礎的,但單一政治的或哲學的對文學問題的解決,把文學僅僅說成是政治斗爭的風雨表,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并不能解決文學自身的種種復雜問題,尤其不能揭示文學固有的特征問題。文學理論是做政治的附庸,還是要尋找自己的學理的園地,成為當時在這一領域工作的人們必須作出的選擇。我認為新時期的文藝學建設就是從這種選擇開始的。
一、面對六種文學觀念
新時期二十年來文學理論最大的變化莫過于文學觀念的多樣化。可以列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的文學觀念,但我以為影響最為持久和巨大的文學觀念有以下六種:
第一,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或審美反映論。這種觀念采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視角,但與傳統的單一的認識論視角又不同。傳統的認識論實際上是知識論,把文學僅僅理解為一種知識,這種觀念的局限是明顯的。審美意識形態論最重要的改變是引入“審美”這一概念,從而把文學看成是美的價值系統。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學熱潮中,它力圖擺脫了對“文學政治工具”論的單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縛,力圖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地平線上揭示文學自身的特征。這一觀念二十年來歷久不衰,在我看來,至今仍是文藝學的第一原理。當然這種觀念的不足之處是過分看重作品,沒有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的過程。
第二,文學活動論。這種觀念采用馬克思早期人學的視角。它的新穎之處是把文學看成是區別于動物的生命活動的生活活動和精神活動,這種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自然的人化。這種觀念的長處是揭示人與人性與文學的密切關系,揭示了主體的人的實踐是文學活動產生的根源,進而說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實踐的收獲。但這種觀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學活動與其他活動的共性,對于如何來確定文學區別于人的其他活動的特性,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藝學學科反思研究論文
當代社會與文化的一個突出變化是審美的泛化與日常社會生活的審美化。這一現象在國外已引起文化學家、社會學以及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等的廣泛關注。EduardodeFuente在題為《社會學與美學》(‘Sociologyandaesthetics’,發表于《歐洲社會理論雜志》2000年5月號,第239-247頁)的一篇文獻綜述中對此進行了富有參考價值的概述。他介紹了當代西方社會學與美學相互滲透的最新趨勢,指出:西方的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審美化(aestheticization)過程,以至于當代社會的形式越來越像一件藝術品。越來越多的社會學開始把審美化作為自己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并開始重新思考社會學與美學的關系。他縱覽最近10多年來的西方社會學、美學著述后指出:許多西方著名的社會學家與美學家都一致認為:審美化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織原則。審美化這個論題的一個主要倡導者維爾什(WolfgangWelsch)在發表于《理論,文化與社會》的《審美化過程:現象,區分與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認為:“近來我們無疑在經歷著一種美學的膨脹。它從個體的風格化、城市的設計與組織,擴展到理論領域。越來越多的現實因素正籠罩在審美之中。作為一個整體的現實逐漸被看作是一種審美的建構物。”維爾什所說的“審美化過程”實際上不僅限于城市裝飾、購物中心的花樣翻新、各種城市娛樂活動的劇增等表面的現象。維爾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學者)實際上是把審美化看作是一個深刻的、經過媒介而發生的、體現于生產過程與現實建構過程的巨大社會-文化變遷。這種變遷使那些把審美僅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會學家感到震驚。維爾什理解的深層的“審美化過程”意味著一種重要的社會組織或社會變遷過程,它對于社會學或社會理論具有核心的意義。他甚至于認為,如果說經典的社會學家把理性化(韋伯)、社會分層(杜克海姆)等看作是現代性的動力并以此為研究中心,那么今天的社會學研究則應該把審美化作為研究中心,因為審美化無疑與理性化等一樣成為社會組織的核心因素之一。
文章指出,今天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逸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等與其他社會活動沒有嚴格界限的社會空間與生活場所。在這些場所中,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界限。接著文章分析了在這種審美泛化的語境下文藝學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文化研究興起的必然性,指出文藝學的出路在于正視審美泛化的事實,緊密關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現的文化/藝術活動方式,及時地調整、拓寬自己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
對于文藝學的學科反思正在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1)引發這種反思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于文藝學的現狀并不滿意,而這種不滿又集中表現在文藝學研究與公共領域、社會現實生活之間曾經擁有的積極而活躍的的聯系正在松懈乃至喪失,即大家所說的文學研究的“邊緣化”。(關于文學研究的“邊緣化”,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一種是指文學由于獲得了獨立于政治與經濟的地位以后,不再做工具了,因而也就邊緣了,這個意義上的“邊緣化”很多人認為是好事,我也認為是好事,因為文學研究在革命年代雖然很“中心”,但是它是計劃體制與專制政治的產物,它實際上是通過自覺地做政治的工具、喪失自主性而成為“中心”的。這種說法我在很大程度上認同,我自己也曾經撰文這樣主張過。但是這只是邊緣化的一種含義,獨立于政治的東西不一定就是邊緣化的,文藝學研究擺脫了政治的奴婢地位以后也不見得就一定是邊緣化的。“邊緣化”的另外一種含義是由于脫離研究對象的實際而造成的封閉孤立。
文藝學知識生產的特出問題之一表現在不能積極有效地介入當下的社會文化與審美/藝術活動,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文學藝術活動,尤其是大眾的日常文化/藝術生產與消費活動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在大學文藝學這個教科書形態的文藝學的研究與教學中,問題尤其嚴重。學生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傳授的文藝學知識存在嚴重的脫離實際、僵化教條的問題,從而生產對于文藝學課程的厭倦、不滿以及消極應付的態度(當然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否定有些大學的文藝學教學正在進行改革)。這里,我們無法詳細地描述或列舉這些變化。(2)而把目光集中于因文化的大眾化、商業化以及大眾傳播方式的普及等原因而導致的大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以及相應的審美活動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審美的泛化)。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在今天,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占據大眾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經不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雕塑等經典的藝術門類,而是一些新興的泛審美/藝術門類或審美、藝術活動,如廣告、流行歌曲、時裝、電視連續劇乃至環境設計、城市規劃、居室裝修等。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逸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如北京的中國美術觀、北京音樂廳、首都劇場等),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可以說,今天的審美/藝術活動更多地發生在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等與其他社會活動沒有嚴格界限的社會空間與生活場所。在這些場所中,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界限。
探求馬克思文藝論下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特點
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人類文藝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觀念及其結構體系發展到現時代所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主導的當代中國文藝學,區別于其它歷史形態、社會形態的文藝理論結構體系的根本標志。它的產生既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觀念及其理論體系的歷史和邏輯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的歷史時代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自從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的原理以來,包括文藝理論在內的中國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就始終與如何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即如何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綜合運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新時期以來,當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歷史命運問題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的時候,提出建設以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主導的當代中國文藝學整體結構體系的目標,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文藝具有什么本質特性,這是文藝研究最核心、最基礎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文藝,規定文藝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也就是說,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決定與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規定著文藝的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和對文學藝術的考察,也都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入手來揭示文藝的本質特性的,但他們對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揭示又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時代所提供的理論條件的差異,他們的文藝思想也表現出各自理論形態上的特殊性,從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歷史條件下,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理論以新的內涵。
二、文藝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問題,在那里被具體化、現實化為文藝與社會生活、文藝工作者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兵群眾的關系問題。
這里的“社會生活”,是對“經濟基礎”這一概念的更具體化、更易于讓人接受的表述。認為文藝反映和作用于經濟基礎,實際上就是反映以人民為主體的社會生活實踐,文藝為經濟基礎服務,說到底就是為人民服務。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一事關中國文藝發展方向的重要命題,并以此為核心貫穿和解決其它一切文藝問題,確立了“文藝為人民”這一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這是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一個創舉,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創新。沿著側重從意識形態的建構實踐方面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把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問題進一步深化為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問題,把創造生活的人民大眾放在了核心和主導的地位,這時的文藝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也就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說,文藝反映和作用于經濟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文藝為誰服務這一現實的中介來完成和實現的,這恰恰是文藝不同于其它意識形態的特點。因為經濟和政治的內容在文學藝術中并不以赤裸裸的形態出現,而是滲透和融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中,是政治和經濟的人學內容。鄧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論斷,是把文藝意識形態理論從自在的社會客體結構向自為的人與人的主體結構的擴展和延伸,是對文藝主客體關系的更加明確和全面的規定。這里的“人民需要藝術”,是從文藝表現的對象方面講文學藝術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的問題;這里的“藝術更需要人民”,則是從文藝主體方面講文學藝術家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以什么樣的世界觀來對待人民群眾,來反映現實生活的問題,并把這一點作為文藝與人民關系的主導方面。面對相同或相近的客觀現實生活,由于文學藝術家的立場不同,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內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藝意識形態觀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文學藝術家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示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鄧小平從強調文學藝術主體的自由創造和歷史選擇的角度來揭示文學意識形態的本質,這可以說是一種嶄新的閃爍著入學思想的藝術本質理論,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義和人性論的文藝觀,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
文藝學歷史趨勢管理論文
現代科學的特點是一面高度分化,一面又高度綜合,這就要求人們的思維方式朝著一體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文學雖不同于科學,但科學不能不給予它以深刻和巨大的影響。當今,文學研究一體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已日趨明顯,建立多樣、綜合、整體化的文藝學研究方法體系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建立多樣、綜合、整體化的文藝學研究方法的歷史趨勢,主要看文學藝術對象是否提供可能性,文藝學研究的歷史經驗是否提供必要性,人們的思維方式是否提供可行性。
(一)文藝學研究對象的豐富性、系統性與文藝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綜合性
研究方法作為認識的工具,始終受制于研究對象,它是對象的“類似物”,是“工具,是主觀方面的手段,借助它使主觀方面與客體保持相互聯系”[①]。因此,依據研究對象及其特征,才能產生相應的研究方法。毫無疑問,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學,問題在于如何看待文學。
文學是自然科學、哲學、神學的附庸,是一個獨立實體,還是一個系統,這在人類認識的不同歷史階段,認識是不同的。在古希臘美學和文學思想的萌芽時期,把文學和美當作自然現象的一部分;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一直到黑格爾,始終把文學看作是哲學的一個環節;中世紀神學則把文學作為維護宗教統治的工具;當今,文學被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按照現代系統觀,宇宙萬事萬物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著,文學也不例外。與自然系統相比,它是由人“根據一定的原理”創造的“所謂立體性地統一起來的一個整體”[②]。當屬人工系統。作為人工系統,它既是人與自然結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又是與社會生活環境、文化環境雙向聯系的開放系統、動態系統,它所具有的要素、結構層次、功能遠比自然系統豐富和復雜。系統原則揭示,文學內部的各個要素(作家、作品、讀者;生活、創作、欣賞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它既自成系統,又與其他各子系統發生聯系,構成一個綜合化的大系統。不僅如此,它還置于藝術文化背景之中,與其他門類的藝術構成藝術文化系統。文學要存在、發展,又必須與社會各個方面發生關系,不斷互相傳遞信息,進行系統的反饋運動,來實現自身的反饋調節運動。因此,文學本身就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網絡復合系統。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拓展論文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經典文本會產生新意義,取得新發展。
【摘要題】文論大視野
【正文】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學理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伴隨著歷史的轉型,中國當代文壇進入了一個沸沸揚揚、紛紛擾擾的時期。特別是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進,對中國當代文論的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僅僅20年,中國學術界幾乎走過了西方文論近一個世紀的學術路程。現當代西方各種文藝思潮、批評模式、文藝觀念、文藝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演練,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過程,出現了一些發育不甚成熟的中國版。中國當代文論的結構正在發生重組與新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面臨著嚴峻的沖擊與挑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所謂“祛魅化”運動的磨礪和考驗。然而各種理論資源和學術思想的碰撞、對話與競爭,只能給科學的文藝理論的發展提供開拓創新的動力和契機,通過承接和吸納一切有益的、合理的思想因素,來豐富和優化自己。事實表明,經歷了新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仍然蓬勃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不是偶然的,是由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自身的學理優勢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論文
【摘要題】文論大視野
【正文】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學理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伴隨著歷史的轉型,中國當代文壇進入了一個沸沸揚揚、紛紛擾擾的時期。特別是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進,對中國當代文論的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僅僅20年,中國學術界幾乎走過了西方文論近一個世紀的學術路程。現當代西方各種文藝思潮、批評模式、文藝觀念、文藝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演練,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過程,出現了一些發育不甚成熟的中國版。中國當代文論的結構正在發生重組與新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面臨著嚴峻的沖擊與挑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所謂“祛魅化”運動的磨礪和考驗。然而各種理論資源和學術思想的碰撞、對話與競爭,只能給科學的文藝理論的發展提供開拓創新的動力和契機,通過承接和吸納一切有益的、合理的思想因素,來豐富和優化自己。事實表明,經歷了新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仍然蓬勃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不是偶然的,是由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自身的學理優勢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具有博大的宏觀性質開放的多維視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從現實主義文藝現象中總結、提煉、概括出來的理論體系。強調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以真為基礎,盡可能地求得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追求的審美理想和價值目標。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重視和尊重文本存在,運用“美學觀點”、“人學觀點”和“史學觀點”對作家作品進行審美的、人文的和社會歷史的解讀,形成了一種比較嚴謹的理論系統。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理論是與文本包含著的審美因素、人文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有機相連的,不同于西方封閉的文本主義文論;從“美學觀點”看文藝,認為美學因素作為文本的審美特性,負載著一定的人文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有別于西方的純粹的審美主義文論;從“人學觀點”看文藝,認為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是通過具有審美特性的文本表現出來的,作為歷史的人與人的歷史發生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而與西方的那些具有疏離社會歷史傾向的人本主義文論大異其趣;從“史學觀點”看文藝,認為作品中的社會歷史因素同樣是通過具有審美特性的文本表現出來的,作為人的歷史必然同歷史的人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與那種“只見物不見人”的庸俗社會學、庸俗歷史學和庸俗政治學劃清了界限。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論文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經典文本會產生新意義,取得新發展。
【摘要題】文論大視野
【正文】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學理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伴隨著歷史的轉型,中國當代文壇進入了一個沸沸揚揚、紛紛擾擾的時期。特別是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進,對中國當代文論的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僅僅20年,中國學術界幾乎走過了西方文論近一個世紀的學術路程。現當代西方各種文藝思潮、批評模式、文藝觀念、文藝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演練,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過程,出現了一些發育不甚成熟的中國版。中國當代文論的結構正在發生重組與新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面臨著嚴峻的沖擊與挑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所謂“祛魅化”運動的磨礪和考驗。然而各種理論資源和學術思想的碰撞、對話與競爭,只能給科學的文藝理論的發展提供開拓創新的動力和契機,通過承接和吸納一切有益的、合理的思想因素,來豐富和優化自己。事實表明,經歷了新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仍然蓬勃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不是偶然的,是由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自身的學理優勢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研究論文
【摘要題】文論大視野
【正文】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學理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伴隨著歷史的轉型,中國當代文壇進入了一個沸沸揚揚、紛紛擾擾的時期。特別是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進,對中國當代文論的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僅僅20年,中國學術界幾乎走過了西方文論近一個世紀的學術路程。現當代西方各種文藝思潮、批評模式、文藝觀念、文藝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演練,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過程,出現了一些發育不甚成熟的中國版。中國當代文論的結構正在發生重組與新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面臨著嚴峻的沖擊與挑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所謂“祛魅化”運動的磨礪和考驗。然而各種理論資源和學術思想的碰撞、對話與競爭,只能給科學的文藝理論的發展提供開拓創新的動力和契機,通過承接和吸納一切有益的、合理的思想因素,來豐富和優化自己。事實表明,經歷了新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仍然蓬勃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不是偶然的,是由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自身的學理優勢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具有博大的宏觀性質開放的多維視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從現實主義文藝現象中總結、提煉、概括出來的理論體系。強調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以真為基礎,盡可能地求得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追求的審美理想和價值目標。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重視和尊重文本存在,運用“美學觀點”、“人學觀點”和“史學觀點”對作家作品進行審美的、人文的和社會歷史的解讀,形成了一種比較嚴謹的理論系統。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理論是與文本包含著的審美因素、人文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有機相連的,不同于西方封閉的文本主義文論;從“美學觀點”看文藝,認為美學因素作為文本的審美特性,負載著一定的人文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有別于西方的純粹的審美主義文論;從“人學觀點”看文藝,認為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是通過具有審美特性的文本表現出來的,作為歷史的人與人的歷史發生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而與西方的那些具有疏離社會歷史傾向的人本主義文論大異其趣;從“史學觀點”看文藝,認為作品中的社會歷史因素同樣是通過具有審美特性的文本表現出來的,作為人的歷史必然同歷史的人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與那種“只見物不見人”的庸俗社會學、庸俗歷史學和庸俗政治學劃清了界限。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論文
【摘要題】文論大視野
【正文】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學理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伴隨著的轉型,中國當代文壇進入了一個沸沸揚揚、紛紛擾擾的時期。特別是西方各種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進,對中國當代文論的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僅僅20年,中國學術界幾乎走過了西方文論近一個世紀的學術路程。現當代西方各種文藝思潮、批評模式、文藝觀念、文藝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演練,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過程,出現了一些發育不甚成熟的中國版。中國當代文論的結構正在發生重組與新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面臨著嚴峻的沖擊與挑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所謂“祛魅化”運動的磨礪和考驗。然而各種資源和學術思想的碰撞、對話與競爭,只能給的文藝理論的發展提供開拓創新的動力和契機,通過承接和吸納一切有益的、合理的思想因素,來豐富和優化自己。事實表明,經歷了新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仍然蓬勃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不是偶然的,是由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自身的學理優勢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具有博大的宏觀性質開放的多維視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從現實主義文藝現象中、提煉、概括出來的理論體系。強調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以真為基礎,盡可能地求得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追求的審美理想和價值目標。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重視和尊重文本存在,運用“美學觀點”、“人學觀點”和“史學觀點”對作家作品進行審美的、人文的和社會歷史的解讀,形成了一種比較嚴謹的理論系統。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理論是與文本包含著的審美因素、人文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有機相連的,不同于西方封閉的文本主義文論;從“美學觀點”看文藝,認為美學因素作為文本的審美特性,負載著一定的人文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有別于西方的純粹的審美主義文論;從“人學觀點”看文藝,認為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是通過具有審美特性的文本表現出來的,作為歷史的人與人的歷史發生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而與西方的那些具有疏離社會歷史傾向的人本主義文論大異其趣;從“史學觀點”看文藝,認為作品中的社會歷史因素同樣是通過具有審美特性的文本表現出來的,作為人的歷史必然同歷史的人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與那種“只見物不見人”的庸俗社會學、庸俗歷史學和庸俗學劃清了界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文藝作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