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侵權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20:11: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侵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侵權

行政侵權探討論文

(一)主體

行政侵權的主體是指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職權損害了相對方的法益,并依法獨立承擔侵權責任的行政主體。

行政侵權主體首先必須是行政主體,這一點不同于行政違法主體,行政違法主體不是單一的組織主體,而是兩個實施違法行為的主體——一個是對外的整體的組織主體,一個則是具體實施行政違法的行政公務人員。由此,行政違法的主體類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違法的外部主體,另一類是行政違法的內部主體(楊件君《論行政違法的主客體的構成》)。行政侵權的主體是法律授權的行政組織,被授予的權力之所以具有公權力的性質,是因為此類組織本身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但公務員不能作為行政侵權主體,因為只有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職權行為并對職權行為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才可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并不具備這一條件,其行為只是行政主體的而已,其身份被行政主體所吸收。而刑事責任的主體則為具有相應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并無特別要求。

(二)客體

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法益”不同于“合法權益”,其不僅包括有實定法依據的權益,而且包括符合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的權益。

民事侵權的客體一般可以適用于行政侵權,但兩者并不完全一致。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行政侵權行政侵權法行政侵權與違法犯罪行為比較

【論文摘要】: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統治階級專斷獨行,廣大百姓權利意識薄弱,對于統治階級對自己權利的侵害,往往才忍讓的態度。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開展,行政侵權在中國得到重視,行政侵權法律制度也在不斷的得到發展和完善。根據中國的重刑傳統,將行政侵權與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比較,應該是最適宜中國人接受的方式,尤其是其中的歸責原則,正是彰顯了行政侵權的特色。

侵權行為具有普遍性。但我們一提到“侵權”,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民事侵權,而很少提及行政主體的侵權行為。這主要是與我國傳統的服從、聽令習慣有關,即上級、長官的命令只需服從,包括其對自身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行政侵權雖是行政法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基本命題,卻至今仍沒有喚起行政法學者足夠的重視,對此的研究僅僅是淺嘗輒止。

實際上,不從公法私法化或私法公法化的層面上看,僅就侵權行為的普遍性角度,侵權是行為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私人行為還是公共行為,由于社會矛盾和利益的沖突,自利行為的他者致害在所難免。因為無論公法領域還是私法領域中的人,都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符合“經濟人”的理論。隨著1994年《國家賠償法》的出臺,“行政侵權”概念得到我國行政法學界的廣泛認同。

“行政侵權”在我國得到認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古代社會雖廣泛存在行政侵權行為,卻因無“行政侵權”的概念和理念而不被人們所認識。建國初期,法律上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不存在行政侵權,即處于事實上的行政侵權免責時期。1957年之后,一切法制破壞殆盡,行政侵權法律制度被否定,更無從談對“行政侵權”的認同問題。即使是1978年憲法及其它法律的頒布,也未曾提到行政侵權方面的規定。1982年憲法原則及初成體系的國家賠償制度標志著我國已在理論上及法律原則上對行政侵權予以肯定;然而在具體的責任范圍和賠償標準上,并未完全依法實施,這一時期處于行政侵權的有限責任時期。直至1988年由羅豪才先生主編的《行政法論》才最先較為系統地提出“行政侵權”概念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行政侵權法產生的邏輯起點表現為行政侵權法律制度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如果說,民事侵權產生在于多元化的主體之間人格的獨立和利益的分離,那么,行政侵權產生的邏輯起點則是民主制度的確立及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的調和(參考王世濤《行政侵權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主權在民的原則及民主制度的確立,使人們對于侵權主體的行為不再持忍受態度,而拿起武器起來反抗。為維護自己權益而產生的反抗心理,是行政侵權法產生的根本條件,行政侵權在救濟上體現了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博弈。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行政侵權行政侵權法行政侵權與違法犯罪行為比較

【論文摘要】: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統治階級專斷獨行,廣大百姓權利意識薄弱,對于統治階級對自己權利的侵害,往往才忍讓的態度。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開展,行政侵權在中國得到重視,行政侵權法律制度也在不斷的得到發展和完善。根據中國的重刑傳統,將行政侵權與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比較,應該是最適宜中國人接受的方式,尤其是其中的歸責原則,正是彰顯了行政侵權的特色。

侵權行為具有普遍性。但我們一提到“侵權”,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民事侵權,而很少提及行政主體的侵權行為。這主要是與我國傳統的服從、聽令習慣有關,即上級、長官的命令只需服從,包括其對自身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行政侵權雖是行政法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基本命題,卻至今仍沒有喚起行政法學者足夠的重視,對此的研究僅僅是淺嘗輒止。

實際上,不從公法私法化或私法公法化的層面上看,僅就侵權行為的普遍性角度,侵權是行為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私人行為還是公共行為,由于社會矛盾和利益的沖突,自利行為的他者致害在所難免。因為無論公法領域還是私法領域中的人,都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符合“經濟人”的理論。隨著1994年《國家賠償法》的出臺,“行政侵權”概念得到我國行政法學界的廣泛認同。

“行政侵權”在我國得到認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古代社會雖廣泛存在行政侵權行為,卻因無“行政侵權”的概念和理念而不被人們所認識。建國初期,法律上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不存在行政侵權,即處于事實上的行政侵權免責時期。1957年之后,一切法制破壞殆盡,行政侵權法律制度被否定,更無從談對“行政侵權”的認同問題。即使是1978年憲法及其它法律的頒布,也未曾提到行政侵權方面的規定。1982年憲法原則及初成體系的國家賠償制度標志著我國已在理論上及法律原則上對行政侵權予以肯定;然而在具體的責任范圍和賠償標準上,并未完全依法實施,這一時期處于行政侵權的有限責任時期。直至1988年由羅豪才先生主編的《行政法論》才最先較為系統地提出“行政侵權”概念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行政侵權法產生的邏輯起點表現為行政侵權法律制度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如果說,民事侵權產生在于多元化的主體之間人格的獨立和利益的分離,那么,行政侵權產生的邏輯起點則是民主制度的確立及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的調和(參考王世濤《行政侵權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主權在民的原則及民主制度的確立,使人們對于侵權主體的行為不再持忍受態度,而拿起武器起來反抗。為維護自己權益而產生的反抗心理,是行政侵權法產生的根本條件,行政侵權在救濟上體現了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博弈。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客體論文

內容摘要: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行政侵權客體的合法權益論已經不符合世界行政侵權保護范圍擴大化的趨勢。行政侵權客體的理論研究應擺脫民事侵權理論的桎梏。行政侵權客體要滿足不斷發展的權利需要,范圍應逐步擴大。精神權利應當納入行政侵權的客體范圍,進行特殊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行政侵權,法益,客體,精神權利

行政侵權客體的概念是行政侵權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然而,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行政法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包括研究民事侵權理論的學者們,也很少提及“侵權客體”這一概念,只是在侵權構成要件中介紹“損害事實”。然而,損害事實與侵權客體具有質的差別。前者反映的是侵權的事實狀態,是已然的結果,是一種人們可以感知的現象范疇;后者反映的是侵權的權利狀態,可以是已然的結果,也可能是應然的預期,是通過理性分析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社會關系。可以說,兩者是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行政侵權的“損害事實”是“侵權客體”的表現形式。

一、行政侵權客體的界析

客體是相對主體而言的,以主體為參照才能確立客體。如果說主體是權利義務本體的話,客體就是權利義務的標的,是主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所指向的目標。所謂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

“法益”不同于“合法權益”,法益的概念要比合法權益的概念外延更廣。合法權益通常是指有實定法依據的權益;而法益除了包括合法權益之外,還包括符合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的權益以及行政相對方享有的正當的權益,即法益包括合法權益和可保護權益兩部分。傳統上一般認為行政侵權的客體應當是相對方的合法權益,但從世界行政侵權保護范圍擴大化的趨勢來看,這一觀點明顯已經陳舊。對行政侵權客體的概念可以作如下分析:其一,行政侵權客體具有單向性和確定性的特點,這是由行政侵權的主體單向性,確定性決定的,即行政侵權的客體指向的是行政相對方,而不能是行政主體。[1]而民事侵權客體不具有這一特點,法律地位的平等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雙方都可以成為侵權主體,也都可以成為侵權的對象。研究這一特點的法律意義在于,民事侵權救濟原則的根本在于同等保護,雖然任何侵權只能保護受害者的利益,但由于民事侵權主體關系不具有特定性和單向性特點,因此對任何一方遭受另一方民事侵權時,都應受到同樣的保護。而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就不存在平等保護的問題,由于侵權客體的單向性,行政侵權保護的對象只能是特定的行政相對方;其二,行政侵權指向的是行政相對方,但侵害的是行政相對方的法益。行政相對方為行政侵權的對象,而行政相對方的法益則為行政侵權的客體。也就是說,行政侵權的對象不同于行政侵權的客體,行政侵權的對象是在某一具體的侵權行政行為中所指向的特定的相對人,而行政侵權的客體則是指該相對人受損的法律上的權益。行政侵權客體和對象的關系不同于行政違法的客體和對象的關系。行政違法的對象是行政違法行為所直接施加影響的物或人;而行政違法的客體是行政違法行為所侵害的受行政法所保護的一定社會關系。行政侵權行為既有侵害的對象也有侵害的客體;但某些行政違法并不一定存在侵害的對象,它可能不直接侵犯特定人的特定權利,卻直接侵害了行政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或行政權力運行秩序。[2]其三,行政侵權的客體與行政侵權的主體的關系是在相互沖突中發生的,兩者關系的連接點表現為相互間價值和利益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作為行政侵權客體的法益是以行政侵權主體違法不當行為的致害結果表現出來,而以行政相對方的抗拒行為來實現其受損權益的恢復。其四,行政侵權的客體具有弱損性。與民事侵權不同,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性決定了任何一方主體不能任意處分對方的權益,而行政主體的優益權使其可以在職權范圍內處置行政相對方的權益。特別是在專制行政體制下,行政相對方在行政主體面前顯然處于弱勢地位,非常容易受到侵害。即便是在法治社會大力倡導服務行政的國度,行政主體仍處于優益地位、握有強制權力,服務與其說是行政主體的宗旨,不如說是其一項職能。因此,盡管在服務行政的環境中,行政相對方的權益有了更多的關切和法律保障,但其在行政主體面前的弱勢地位并沒有改變。由于這一弱勢地位,在實體程序中即在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行政相對方時常處于被動。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國家賠償法》對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金沒有做出相應規定,導致行政審判實踐中大部分以缺乏法律依據為由對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予以駁回,少數案件則判決侵權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金。而且最高人事法院的司法解釋中行政侵權賠償,尤其是對刑事司法領域中諸如錯捕、錯判等造成人身權利遭受嚴重侵害的情形,沒有規定應當給予精神損害賠償,研究解決這一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我國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歷史發展和現狀。二、我國行政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的必要性、可行性.我國對于行政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在當前存在現實可行性。(一)對于行政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財產救濟,是現代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我國憲法及行政訴訟法規定的需要。(二)對于行政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財產救濟,是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要求。(三)對于行政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財產救濟,也是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要求。(四)當前對于行政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時機已成熟。三、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問題分析。(一)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二)行政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原則。(三)確定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金額。(四)行政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法律適用。

對于行政侵權行為如不給予必要的精神損害賠償金,不能全面有效地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也不能更有效地防止行政侵權行為發生。我國已將依法治國作為國家基本方略,對于行政侵權而造成的精神損害,采取有效的賠償措施,確立相應的財產救濟法律制度,勢在必行。

[關鍵詞]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

近年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法理論及民事審判中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民事案件審判質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將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擴大到包括物質性人格權、精神性人格權、一般人格權在內的人身權利,標志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事審判領域得到全面承認和保護。1995年1月1日我國開始施行《國家賠償法》,也標志著行政賠償制度在我國全面確立。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被學術評價為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方面繼民法通則以后的“第二個里程碑”。然而我國《國家賠償法》對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金沒有做出相應規定,導致行政審判實踐中對于相近似的精神損害案件做出截然不同處理結果,大部分以缺乏法律依據為由對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予以駁回,少數案件則判決侵權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金。而且最高人事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對刑事司法領域中諸如錯捕、錯判等造成人身權利遭受嚴重侵害的情形,沒有規定應當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對于行政侵權能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理論界觀點不一。在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今天,研究解決這一問題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歷史發展和現狀。

查看全文

行政不作為侵權研究論文

[摘要]行政不作為并非必然違法,合法的行政不作為是行政職能發揮作用的重要形式。因而,對行政不作為是否構成侵權,不能只依據行政不作為是否存在的事實狀態,還應當對其作出是否違法的價值判斷。行政不作為侵權以行政不作為違法為前提,因為不存在不當的行政不作為侵權。抽象行政不作為應當納入行政侵權法調整的范圍,其歸責原則應以過錯原則為補充。

[關鍵詞]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違法、抽象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侵權

行政不作為是與行政作為相對而言的,對行政不作為的認識由于劃分標準不同而各異。根據行為方式標準,以行政行為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存在狀態為依據,有學者認為,行政不作為系指具有消極動作的行政行為,如不履行法定義務等。(參見胡建淼著:《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74頁。)有學者按照行政行為是否改變現有法律狀態(權利義務關系)為標準,將行政不作為認定為行政主體維持現有法律狀態,或不改變現有法律狀態的行為,如不予答復或拒絕頒發許可證等。(參見馬懷德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79頁。)有學者從行政程序方面的認定標準出發,認為,行政不作為即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負有某種作為的法定義務,并且具有作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為的行為。(參見周佑勇:《論行政不作為》,載于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15頁。)根據這一觀點,行政不作為的基本特征為違法性,即從法律后果上來說,行政作為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違法的,而行政不作為則只能是違法的。筆者認為,應當完全按照行為的意思表示和行為形式來劃分行政作為與行政不作為,只要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消極的未有意思表示或未實施行政行為,即可視為行政不作為。

一、違法的行政不作為

違法的行政不作為可以構成行政侵權。違法的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有積極實施法定行政作為的義務,并且能夠履行而未履行的狀態。此定義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首先,行政不作為違法必須以行政主體具有法定義務為前提。這種法定義務是法律上的行政作為義務,不是其他義務。行政作為的義務來源于法律的明確規定,根據我國的行政組織法,各行政機關都有法定職責,同時,也有要求行政機關的履行法定職責時遵守法定程序的義務。在實體上的行政義務,主要是要求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應盡到保護的職責;在程序上的義務,由于我國行政程序法典尚未出臺,行政程序的法定義務主要散見于各單行法律、行政法規及行政規章中,如行政處罰法中規定的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的表明身份的義務,告知的義務,聽取申辯和陳述的義務等。有學者認為,作為行政不作為違法前提的義務是行政作為義務,它是法律義務,而且這種義務是現實的行政作為義務,不是一種泛泛的、抽象的法律義務。法定的行政作為義務主要來源于五個方面:第一,法律直接規定的行政作為義務。這種法律正面規定的行政作為義務只能來自狹義的義務性法律規范,禁止性或授權性法律規范都不能正面體現行政作為義務。第二,法律間接體現的行政作為義務。所有授權性法律規范均隱含相應的行政職責,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行政作為義務。另外,行政相對人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規范也隱含行政主體的行政職責,從而包容著行政作為義務。第三,行政法規、行政規章以外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行政作為義務。第四,先行行為引起的行政作為義務。它指由于行政主體先前實施的行為,使相對人某種合法權益處于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行政主體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措施防止損害發生的作為義務。第五,合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行政主體因訂立行政合同所產生的作為義務。(參見朱新力:《行政不作為違法之國家賠償責任》,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上述五個方面的行政作為義務雖然表現形式各異,但其精髓是義務法定。因為對于行政主體而言,其義務即是其職責,而行政主體的職責必須是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的。這是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相對于行政法責任,如果行政職責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那么行政主體就不能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然后,現實中行政主體職責因行政行為形式的不同而變化多樣,如行政附隨義務即是先行行為引起的行政作為義務,從表現上看,只是因行政行為的發生而隨機產生的另外一種義務。但實質上這一附隨義務也是存在著法律依據的,也就是必須以先行行政行為的法定作為義務為根據。又如行政契約的作為義務。從表面上看,契約是合同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產物,當然合同的義務也是雙方約定的結果。但行政契約的最高原則不是意思自治而是法治原則,這與民事契約有本質的區別。也就是說,行政契約的成立,是以行政主體法定職責為根據和內容,行政契約的訂立過程也是就行政主體以職責范圍的內容向行政對方發出要約,而相對方據此決定是否作出承諾。可見,行政合同中行政主體的作為義務不是合同主體雙方約定的結果,而是先定于行政主體法定職責而存在。因此,盡管形式各異,行政作為義務貫徹的仍然是義務法定原則。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論文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和行政賠償制度是現代民主法治社會在侵權賠償法律制度領域的兩大重要成果。近年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法理論及民事審判中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民事案件審判質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將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擴大到包括物質性人格權、精神性人格權、一般人格權在內的人身權利,標志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事審判領域得到全面承認和保護。1995年1月1日我國開始施行《國家賠償法》,也標志著行政賠償制度在我國全面確立。然而我國《國家賠償法》對精神損害賠償金沒有作出相應規定,導致行政審判實踐中對于相近似的精神損害案件作出截然不同處理結果,大部分以缺乏法律依據為由對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予以駁回,少數案件則判決侵權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金。而我國理論界對于行政侵權能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也莫衷一是。筆者認為解決這一研究課題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西方國家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歷史發展過程和趨勢。

行政賠償與歷史悠久的民事賠償相比,其歷史顯得短暫,至今不過100多年。在此之前的漫長人類文明史中,由于國家絕對主權觀的影響,一直沒有行政賠償。19世紀中后期,由于民主思潮在西方興起,行政賠償制度在西方率先得以建立。進入20世紀,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后,行政賠償立法得到迅猛發展,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越來越受到重視。行政侵權是否應承擔給付精神損害賠償金,通過激烈辯論,經歷了一個從不予賠償到給予賠償的過程。對行政侵權進行精神損害賠償,首先在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出現,最初采用限定主義,只對造成物質后果等一些特定精神損害給予賠償金,到了本世紀60年代,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的英美法系,判例確認給予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種類逐漸增多,實際上為非限定主義,對于不產生物質后果但引起巨大精神痛苦的,也開始給付賠償金。而大陸法系國家在審判實踐中也逐漸改為采用非限定主義,如法國最高行政法院1961年11月24日對勒都斯蘭德案件的判決中認為,盡管缺乏物質損害,兒子死亡給父親造成的痛苦,也可作為給予父親賠償的充分理由,遂判決侵權人賠償一千法郎。從而開始判決賠償死者近親屬感情上的損害。(1)此后又通過判例將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延展到宗教信仰損害、感情損害、精神痛苦等。(2)非限定主義目前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發展趨勢,精神損害行政賠償的發展呈現出賠償責任不斷擴大、賠償范圍不斷拓寬的趨勢。隨著社會發展,當今世界各國的行政賠償制度進入了全面深入發展的新時期,許多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行政賠償制度的建設。(3)是否確立行政賠償制度以及行政賠償的賠償范圍、賠償標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民主與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志,而是否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原則則是其中一個重要標準。

二、國內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現狀。

中國法律制度史源遠流長,但在中國漫長的奴隸、封建社會,由于奴隸制和封建制從根本上漠視人的權利,皇權至上思想根深蒂固,不可能產生行政賠償思想,在內容豐富的中國歷代法律制度中,難以找到有關行政賠償的規定,更別提行政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新中國建立后,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而為建立行政賠償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礎。(4)1954年憲法第97條規定:“由于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憲法中確立行政賠償的原則。(5)但在侵權損害賠償理論上,基本上照搬前蘇聯簡單的侵權理論,在賠償數額上以低額化賠償為特征,輕視人的精神權利,根本不承認精神損害賠償。在中,公民的人身權利成了一紙空文。1982年憲法,重申了行政賠償的原則。1986年我國頒布了《民法通則》,該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條款成為行政賠償的具體法律依據。而《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該條款中的賠償損失,目前被普遍理解為包括對精神損害在內的賠償,在審判實踐中被廣泛援用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那么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對于行政侵權案件也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1994年我國頒布并于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國家賠償法》,對包括行政賠償在內的國家賠償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但該法無論從“賠償范圍”還是“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都沒有對精神損害作出可給予金錢賠償的法律規定,只在該法第三十條規定了非財產性的救濟措施,這應當說是立法上的一大缺陷。當然這與當時我國對于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在立法上及司法上認識與準備均不足有關。由于《國家賠償法》對于賠償采用列舉方式,其中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金,故在審判實踐中,對于此類案件當事人所提出的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大多以缺乏法律依據為由予以駁回。但這樣的處理結果,與《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精神相違背,也不符合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不符合國際發展潮流。可喜的是,目前已有少數行政賠償案件法院依據法律基本原則,參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對行政侵權作出給予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處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如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1995年審理上訴人吳興旺訴被上訴人江蘇省江寧縣公安局侵犯人身權糾紛一案,經審理認為被上訴人江寧縣公安局對上訴人吳興旺收容審查,屬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收容審查給上訴人吳興旺造成嚴重精神損失,可以用金錢賠償,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一審未判令精神賠償不當。遂增加判決被上訴人江蘇省江寧縣公安局賠償上訴人吳興旺精神撫慰金人民幣2000元。(6)該案對行政侵權適用了精神損害賠償金,對于完善我國行政賠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三、我國行政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環境侵權行政訴訟的問題研究

賦予環境侵權受害人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督促環境職能部門及時履行其環境監管職責,保護環境資源如前所述,環境受害人提起行政訴訟的兩個主要情形,前者是違法審批(行政作為),后者則是疏于監管或不予監管(行政不作為)。在這兩種情形下,環境職能部門都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在實踐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地追求“經濟建設”的錯誤的政績觀,進行地方保護,在環境方面干預執法或者不作為,從而變相成為了環境違法的“保護者”。許多地方環境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的處理,表面看責任在生產單位,但本質根源實際上在政府。政府不履行環境責任以及履行環境責任不到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環境事業發展的嚴重障礙[2]121。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比如損害涉及利害關系人眾多、受損利益單個不大而總量巨大、損害結果往往不具備可逆轉性等,因而,加強環境的事前的審批監管和日常的例行監管十分重要。在我國尚未建立行政公益訴訟的情形下,賦予環境受害人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既可以督促環境職能部門依法審批,促使其承擔起日常監管的職責,也可以為環境職能部門提供監管的線索。這樣才可能將潛在的環境污染消滅在“萌芽”狀態或者限制在有限的規模中。避免實踐中往往出了問題后再進行片面的罰款或其它處罰的事后監管的不利局面,從而達到既推動行政法治建設又達到保護環境資源和貫徹維護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目標。(二)有利于保護環境侵權受害人的合法權利1.有利于保護環境侵權受害人與公眾的環境權。一般而言,環境權是指公民享有良好的環境品質的權利。當前,許多國家已經將環境權列入公民的基本人權。作為一種憲法上的基本人權,環境權具有憲法位階,對國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動具有當然的拘束力。我國雖然沒有將環境權寫進憲法,但已經制定了大量的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法律。但是如果在行政執法和司法裁判中這些法制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公民的環境權也就會被架空。因此要想保護環境受害人的環境權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的物質精神方面的權利,就必須賦予環境受害人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其次,眾所周知,環境侵害一般不僅損害某一個具體的受害人的利益,而是往往會損害大量的相關人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正是因為這樣,許多國家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以達到監督政府和保護眾多人的權益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在我國尚未建立行政公益訴訟情形下,賦予受害人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顯得更加緊迫。2.保護環境受侵權人的訴權。法彥有云“凡無救濟即無權利”。公民的環境權同樣如此,必須為之設置救濟制度。而進行訴訟當然是一種主要的救濟途徑。因此,公民的環境權與公民的環境訴權是密不可分的。訴權是當事人資格的必要條件。所謂環境訴權,是指環境當事人請求司法機關以裁判的方式處理它們之間的環境糾紛的一項權利。由于行政訴訟的特殊性,因而,原告是“行政相對人”,但可惜的是在理論和實踐中卻把“行政相對人”曲解為“直接的行政相對人”。但是,目前的理論界認為間接相對人完全可以具備原告資格。國外環境保護的救濟措施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放寬了訴訟資格的限制。公民環境訴訟的原告往往并非是利益直接受害者,甚至有些國家賦予潛在因環境污染等將來可能受損的公民和其他關聯主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在環境權直接保障的案例中,菲律賓的JuanAntonioOposaandothersvTheHonourableFulgen-cios.Factoranandanother就是一個著名的案例。45名兒童代表他們自己以及尚未出生的后代起訴環境與資源部部長,訴請撤銷所有已經發放的伐木許可證,并且停止發放新的許可證,理由是該部發放的大量伐木許可證導致菲律賓森林資源急劇減少,從而損害了憲法所保護的環境權[3]39。其次,訴權還表現為當事人選擇訴訟類型的權利。也就是環境受害人到底是選擇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那是受害人訴訟類型選擇權。在訴訟競合的情形下,我國目前也沒有哪項法律制度明確規定先行政訴訟還是先民事訴訟。這與有關國家的憲法訴訟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啟動憲法訴訟往往貫徹“成熟性原則”或“窮盡救濟原則”,但涉及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競合時卻沒有任何國家做出了類似的規定。換而言之,這本質上是當事人選擇訴訟類型的權利。3.保護環境侵權受害人其他的權利。在普通的環境民事訴訟中,環境受害人往往處于極度不利的情形。通過賦予他們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以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首先,受害人的分散性使得受損利益具有分散性,雖然總量巨大,但單個的利益不太大,它容易被造成環境侵權的生產單位通過法院以“變相調解”等方式“逐個擊破”。而行政訴訟原則上不適用調解制度,從而避免這種不利的局面。其次,單個的環境侵權的受害人由于“能力”的有限性,很難與環境侵權的生產單位相抗衡。一方面,單個受害人的經濟力量十分有限,精力有限,而生產單位財力一般比較雄厚,還可以聘請強大的“雇傭軍”———律師團隊。另一方面,單個受害人的技術能力有限,而環境侵權的確認往往涉及大量的技術難題,普通的環境侵權受害人難以收集證據和進行論證。走行政訴訟道路,從表面上看,單個的環境侵權的受害人也很難與代表國家權力的行政權相抗衡。但是,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被告行政機關對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在實踐中還要對相關“因果聯系”等負有“論證責任”。環境行政監管機關要想“勝訴”,就必須進行依法監管,并且要提供證據。從實踐來講,環境行政監管機關還應當提供“最近”的監管的證據。相對于環境受害人而言,環境行政監管機關進行監管時,由于其具備的技術條件以及國家行政權的運作的便利條件,對生產單位調查取證遠比普通的環境受害人的能力大得多。相關的信息與證據,環境受害人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取得或者依照知情權的行使方式獲取。根據“不準翻供”的訴訟原則,這些證據和因果聯系的論證,在將來可能進行的民事訴訟中是“十分難得”和非常有用的“武器”。

有關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的構建

(一)原告1.原告的確定。依照《行政訴訟法》第2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與第41條“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規定,以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學術界提煉出原告資格的“合法權益”要件與“法律上利害關系”要件。[3]127環境侵害受害人符合這兩個基本要件,因而具備原告資格。2.原告資格轉移。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4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的規定,原告資格在以下情況可以發生轉移:一是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二是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作為環境侵權受害人,不論是公民還是法人或其他組織,是有可能發生上述情形的,因而存在原告資格發生轉移的可能性。3.共同原告。由于環境污染往往涉及面廣,損害眾多人的利益,依照《行政訴訟法》第26條的規定,原告一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的,為共同訴訟”,多個原告即可以構成共同原告的情形。當原告數量眾多,法院依法可以采取代表人訴訟或者集團訴訟模式解決,從而避免“累訟”以達到訴訟經濟效益目標和避免前后判決矛盾的情形。(二)被告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法定條件有三:第一,具有行政主體資格(這里已經包含行政主體與責任主體要件);第二,實施了原告認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第三,人民法院通知其應訴。在環境侵權的行政訴訟中,被告即是違法審批或不履行法定監管職責的行政主體。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3款的規定,環境侵權行政訴訟中同樣也可能存在共同被告的情況。同樣,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5款的規定,被告也會存在“被撤銷”而發生“由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為被告的被告資格轉移的情形。(三)第三人———環境侵權單位的法律地位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7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的規定,在環境受害人依法對相關環境職能部門提起行政訴訟時,環境侵權單位具備第三人的資格。首先,行政訴訟的被告恒定為行政主體,因而環境污染單位不可以成為共同被告,只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行政訴訟。其次,由于原告的訴訟請求一般是要求環境職能部門撤銷違法審批或者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因而環境污染單位一般只能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環境侵權受害人行政訴訟的裁判

如前所述,環境行政訴訟主要存在于兩種情形,即違法審批與審批后不予依法監管。因此,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4條、55條、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問題解釋》第53條至60條等的有關規定,環境受害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一審裁判主要有下列情形:1.駁回起訴判決。駁回起訴判決,是指經過人民法院的審查,認定原告起訴的事實和理由不成立,判決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適用的條件是:被告依法審批和依法進行了環境職能監管、監管時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起訴理由不成立;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等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界對于“維持判決”頗有詬病,認為它超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應將維持判決統一為“駁回起訴判決”[4]。本人贊同這種觀點。2.履行判決。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履行判決,是指經過人民法院的審查,確認作為被告的環境職能部門沒有依法履行(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監管相關破壞環境的生產單位的職責的情形確實存在,依法作出的責令環境職能部門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監管職責的判決。適用的條件是:相關環境職能部門依法負有監管職責;環境職能部門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監管職責;環境職能部門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監管職責沒有合法或正當的理由;環境職能部門繼續履行法定監管職責仍然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人民法院作出履行判決時,應當確定一個合理的履行期限。3.撤銷判決。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撤銷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經過審查,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由于具備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落實到環境受害人的行政訴訟中,撤銷判決一般適用于環境職能部門的違法審批行為,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依法撤銷環境行政職能部門違法發放許可證照等,從而“剝奪”環境污染單位“合法污染”的依據,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4.確認判決。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經過審查,確認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形式。傳統的確認判決認為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確認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合法或者有效;一是確認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如上所述,本人認為對于前者的“確認”應該與“維持判決”同理,歸于“駁回起訴判決”之類。因此,本處的確認判決就是確認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形式。適用的條件是: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的內容。這既可以針對環境職能部門監管中的事實行為,也可以適用于一些環境職能部門的某些形式瑕疵行政行為。5.賠償判決。賠償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經過審查,確認環境受害人的合法權利受到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的侵害并且造成了現實的損害的,在環境受害人的請求下依法判決環境行政職能部門予以賠償損失的判決形式。因此,賠償判決往往構建在“確認判決”的基礎之上的。而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人民法院對于行政賠償請求人未經確認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案件,在判決時應當對致害行為是否違法予以確認。環境受害人行政訴訟中的賠償判決適用情形是: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客觀的損害結果存在;被訴的環境職能部門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與客觀的損害結果有因果聯系。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環境職能部門與實際造成環境侵權的生產單位的法律關系則另當別論。鼓勵環境侵權受害人通過多種途徑解決環境糾紛問題,尤其是在傳統的民事訴訟之外開辟新的路徑,有利于把環境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即可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還可以促使政府切實落實環保責任、保護社會環境等公共利益,彌補當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缺失的弊端。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客體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行政侵權客體的合法權益論已經不符合世界行政侵權保護范圍擴大化的趨勢。行政侵權客體的理論研究應擺脫民事侵權理論的桎梏。行政侵權客體要滿足不斷發展的權利需要,范圍應逐步擴大。精神權利應當納入行政侵權的客體范圍,進行特殊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行政侵權,法益,客體,精神權利

行政侵權客體的概念是行政侵權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然而,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行政法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包括研究民事侵權理論的學者們,也很少提及“侵權客體”這一概念,只是在侵權構成要件中介紹“損害事實”。然而,損害事實與侵權客體具有質的差別。前者反映的是侵權的事實狀態,是已然的結果,是一種人們可以感知的現象范疇;后者反映的是侵權的權利狀態,可以是已然的結果,也可能是應然的預期,是通過理性分析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社會關系。可以說,兩者是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行政侵權的“損害事實”是“侵權客體”的表現形式。

一、行政侵權客體的界析

客體是相對主體而言的,以主體為參照才能確立客體。如果說主體是權利義務本體的話,客體就是權利義務的標的,是主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所指向的目標。所謂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

“法益”不同于“合法權益”,法益的概念要比合法權益的概念外延更廣。合法權益通常是指有實定法依據的權益;而法益除了包括合法權益之外,還包括符合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的權益以及行政相對方享有的正當的權益,即法益包括合法權益和可保護權益兩部分。傳統上一般認為行政侵權的客體應當是相對方的合法權益,但從世界行政侵權保護范圍擴大化的趨勢來看,這一觀點明顯已經陳舊。對行政侵權客體的概念可以作如下分析:其一,行政侵權客體具有單向性和確定性的特點,這是由行政侵權的主體單向性,確定性決定的,即行政侵權的客體指向的是行政相對方,而不能是行政主體。[1]而民事侵權客體不具有這一特點,法律地位的平等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雙方都可以成為侵權主體,也都可以成為侵權的對象。研究這一特點的法律意義在于,民事侵權救濟原則的根本在于同等保護,雖然任何侵權只能保護受害者的利益,但由于民事侵權主體關系不具有特定性和單向性特點,因此對任何一方遭受另一方民事侵權時,都應受到同樣的保護。而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就不存在平等保護的問題,由于侵權客體的單向性,行政侵權保護的對象只能是特定的行政相對方;其二,行政侵權指向的是行政相對方,但侵害的是行政相對方的法益。行政相對方為行政侵權的對象,而行政相對方的法益則為行政侵權的客體。也就是說,行政侵權的對象不同于行政侵權的客體,行政侵權的對象是在某一具體的侵權行政行為中所指向的特定的相對人,而行政侵權的客體則是指該相對人受損的法律上的權益。行政侵權客體和對象的關系不同于行政違法的客體和對象的關系。行政違法的對象是行政違法行為所直接施加影響的物或人;而行政違法的客體是行政違法行為所侵害的受行政法所保護的一定社會關系。行政侵權行為既有侵害的對象也有侵害的客體;但某些行政違法并不一定存在侵害的對象,它可能不直接侵犯特定人的特定權利,卻直接侵害了行政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或行政權力運行秩序。[2]其三,行政侵權的客體與行政侵權的主體的關系是在相互沖突中發生的,兩者關系的連接點表現為相互間價值和利益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作為行政侵權客體的法益是以行政侵權主體違法不當行為的致害結果表現出來,而以行政相對方的抗拒行為來實現其受損權益的恢復。其四,行政侵權的客體具有弱損性。與民事侵權不同,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性決定了任何一方主體不能任意處分對方的權益,而行政主體的優益權使其可以在職權范圍內處置行政相對方的權益。特別是在專制行政體制下,行政相對方在行政主體面前顯然處于弱勢地位,非常容易受到侵害。即便是在法治社會大力倡導服務行政的國度,行政主體仍處于優益地位、握有強制權力,服務與其說是行政主體的宗旨,不如說是其一項職能。因此,盡管在服務行政的環境中,行政相對方的權益有了更多的關切和法律保障,但其在行政主體面前的弱勢地位并沒有改變。由于這一弱勢地位,在實體程序中即在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行政相對方時常處于被動。

查看全文

行政侵權的客體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行政侵權客體的合法權益論已經不符合世界行政侵權保護范圍擴大化的趨勢。行政侵權客體的理論研究應擺脫民事侵權理論的桎梏。行政侵權客體要滿足不斷發展的權利需要,范圍應逐步擴大。精神權利應當納入行政侵權的客體范圍,進行特殊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行政侵權,法益,客體,精神權利

行政侵權客體的概念是行政侵權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然而,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行政法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包括研究民事侵權理論的學者們,也很少提及“侵權客體”這一概念,只是在侵權構成要件中介紹“損害事實”。然而,損害事實與侵權客體具有質的差別。前者反映的是侵權的事實狀態,是已然的結果,是一種人們可以感知的現象范疇;后者反映的是侵權的權利狀態,可以是已然的結果,也可能是應然的預期,是通過理性分析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社會關系。可以說,兩者是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行政侵權的“損害事實”是“侵權客體”的表現形式。

一、行政侵權客體的界析

客體是相對主體而言的,以主體為參照才能確立客體。如果說主體是權利義務本體的話,客體就是權利義務的標的,是主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所指向的目標。所謂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

“法益”不同于“合法權益”,法益的概念要比合法權益的概念外延更廣。合法權益通常是指有實定法依據的權益;而法益除了包括合法權益之外,還包括符合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的權益以及行政相對方享有的正當的權益,即法益包括合法權益和可保護權益兩部分。傳統上一般認為行政侵權的客體應當是相對方的合法權益,但從世界行政侵權保護范圍擴大化的趨勢來看,這一觀點明顯已經陳舊。對行政侵權客體的概念可以作如下分析:其一,行政侵權客體具有單向性和確定性的特點,這是由行政侵權的主體單向性,確定性決定的,即行政侵權的客體指向的是行政相對方,而不能是行政主體。[1]而民事侵權客體不具有這一特點,法律地位的平等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雙方都可以成為侵權主體,也都可以成為侵權的對象。研究這一特點的法律意義在于,民事侵權救濟原則的根本在于同等保護,雖然任何侵權只能保護受害者的利益,但由于民事侵權主體關系不具有特定性和單向性特點,因此對任何一方遭受另一方民事侵權時,都應受到同樣的保護。而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就不存在平等保護的問題,由于侵權客體的單向性,行政侵權保護的對象只能是特定的行政相對方;其二,行政侵權指向的是行政相對方,但侵害的是行政相對方的法益。行政相對方為行政侵權的對象,而行政相對方的法益則為行政侵權的客體。也就是說,行政侵權的對象不同于行政侵權的客體,行政侵權的對象是在某一具體的侵權行政行為中所指向的特定的相對人,而行政侵權的客體則是指該相對人受損的法律上的權益。行政侵權客體和對象的關系不同于行政違法的客體和對象的關系。行政違法的對象是行政違法行為所直接施加影響的物或人;而行政違法的客體是行政違法行為所侵害的受行政法所保護的一定社會關系。行政侵權行為既有侵害的對象也有侵害的客體;但某些行政違法并不一定存在侵害的對象,它可能不直接侵犯特定人的特定權利,卻直接侵害了行政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或行政權力運行秩序。[2]其三,行政侵權的客體與行政侵權的主體的關系是在相互沖突中發生的,兩者關系的連接點表現為相互間價值和利益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作為行政侵權客體的法益是以行政侵權主體違法不當行為的致害結果表現出來,而以行政相對方的抗拒行為來實現其受損權益的恢復。其四,行政侵權的客體具有弱損性。與民事侵權不同,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性決定了任何一方主體不能任意處分對方的權益,而行政主體的優益權使其可以在職權范圍內處置行政相對方的權益。特別是在專制行政體制下,行政相對方在行政主體面前顯然處于弱勢地位,非常容易受到侵害。即便是在法治社會大力倡導服務行政的國度,行政主體仍處于優益地位、握有強制權力,服務與其說是行政主體的宗旨,不如說是其一項職能。因此,盡管在服務行政的環境中,行政相對方的權益有了更多的關切和法律保障,但其在行政主體面前的弱勢地位并沒有改變。由于這一弱勢地位,在實體程序中即在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行政相對方時常處于被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