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翻譯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01:01: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英漢翻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漢翻譯

小議英漢翻譯的語用移情

關鍵詞:語用移情英漢翻譯文化歸化異化

摘要: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處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譯語文化。在準確判斷源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恰當地采取歸化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語中或將英語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漢語中來,以達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語用移情

“移情”(empathy),又稱為感情移人,指“設身處地”的行為,即超越自我,對別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能夠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觀點。Ruben把移情能力列為有效交際的七種要素之一。他認為在語用學上,“移情”指的是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感情,即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進行移情,向對方表示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他于1991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表的《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一文中認為,“語言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并設身處地地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移情主要表現在語言語用移情和社會語用移情兩個方面。跨文化交際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語言是移情體驗的主要手段。語言語用移情的微妙之處是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總是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的編碼和解碼。社會語用移情現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當然也涉及到語境,主要指交流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從而在交流過程中相互默契,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聽者和讀者應持一種合作態度,在信息數量、信息內容、信息傳遞方式上做合理推論,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具體來講,“相信說話人的陳述已經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強的陳述”;“擴充說話人所說話語的信息內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認定這就是說話人的發話意圖”;“如果說話人使用了冗長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式,他的意思就與他本來可以用無標記的表達式所表示的意義不一樣”。Leech談到聽者和讀者的任務時說,理解是一個“問題一解決”的啟發性的過程,即聽、讀者通過形成假設,并利用可及的證據驗證假設,來識別話語的語用含義。形成假設的過程突出了理解過程的語用移情。這表現在聽讀者努力調用相關的語境信息,補全語篇的缺省信息,加工說、寫者提供的新信息,作出最相關的推理即假設。操漢語的本族人對操英語的本族人說英語往往要注意尊重對方的語用習慣,見面打招呼時,他們不用“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而用“Itisaniceday,isntit?這種擺脫自身文化習慣的語用移情,實際上是“人鄉隨俗”的一種普遍現象。反過來說,當操英語的本族人身處中國這塊異地,聽到中國人用英語冒出一句帶中國味兒的寒暄話:

Haveyouhadyourmeal?他也不會反感,也許還會感到異國情濃而欣然接受。這顯然是語用移情的認知心理在起作用的緣故。

二、漢英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語用移情

查看全文

英漢翻譯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實例,從借助邏輯選擇詞義、翻譯句子、翻譯段落及篇章和進行表達四個方面,闡述了在翻譯過程中運用邏輯進行分析的必要性,并提出“邏輯在翻譯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這一結論。

關鍵詞:邏輯分析;翻譯;必要性;不容忽視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它包含著一個對原文含義的理解逐步深入,對原文含義的表達逐步完善的過程。大凡一篇文章,一個段落甚至單獨的一句話,沒有不按一定的邏輯組織構成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運用邏輯進行分析,按照語義層層剝出原文所表達的邏輯意義是必不可少的。而譯者在深入透徹地理解原文以后,要以譯文的形式準確生動地反映和表達原文,使內容和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樣需要邏輯思維。可見,邏輯與翻譯是密不可分的。從一定意義上講,翻譯就是進行邏輯思維活動。借助于邏輯分析、理解和表達原文,可大大提高譯文的質量,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下面,從翻譯的幾個層次人手,談談如何借助邏輯進行英漢翻譯。

一、借助邏輯選擇詞義

選擇詞義是理解原文的第一步。沒有正確的詞義選擇,就談不上是一篇好的譯文。英漢兩種語言都有一詞多類、一詞多義的現象,這就增加了詞義選擇的難度。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我們善于從邏輯分析人手,而不僅僅從單詞的表面意義上選擇和確定詞義,那么,譯文的準確和忠實就可得到較大的保證。

查看全文

深究借助邏輯進行英漢翻譯

摘要:借助邏輯選擇詞義、翻譯句子、翻譯段落及篇章和進行表達四個方面,闡述了在翻譯過程中運用邏輯進行分析的必要性,并提出“邏輯在翻譯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這一結論。

關鍵詞:邏輯分析;翻譯;必要性;不容忽視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它包含著一個對原文含義的理解逐步深入,對原文含義的表達逐步完善的過程。大凡一篇文章,一個段落甚至單獨的一句話,沒有不按一定的邏輯組織構成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運用邏輯進行分析,按照語義層層剝出原文所表達的邏輯意義是必不可少的。而譯者在深入透徹地理解原文以后,要以譯文的形式準確生動地反映和表達原文,使內容和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樣需要邏輯思維。可見,邏輯與翻譯是密不可分的。從一定意義上講,翻譯就是進行邏輯思維活動。借助于邏輯分析、理解和表達原文,可大大提高譯文的質量,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下面,從翻譯的幾個層次人手,談談如何借助邏輯進行英漢翻譯。

一、借助邏輯選擇詞義

選擇詞義是理解原文的第一步。沒有正確的詞義選擇,就談不上是一篇好的譯文。英漢兩種語言都有一詞多類、一詞多義的現象,這就增加了詞義選擇的難度。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我們善于從邏輯分析人手,而不僅僅從單詞的表面意義上選擇和確定詞義,那么,譯文的準確和忠實就可得到較大的保證。

查看全文

英漢翻譯中翻譯癥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英漢翻譯;翻譯癥

論文摘要:英漢翻譯的過程中。存在著翻譯癥這一詬病。文章首先介紹了翻譯癥。然后通過分析翻譯過程中理解、表達、審校三個階段翻譯癥的一些表現形式。總結出翻譯癥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譯癥

英漢翻譯把英語表達的意思用漢語表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的目的,譯文的基本標準一般為“忠實而通順”。所謂的忠實指的是譯文要忠實于原作的思想內容和并且盡量保持原作的風格;在忠實的基礎上譯文還應該修辭正確、邏輯合理、語言精簡、文理通順,即所謂的通順。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結構與遣詞造句的習慣也相去甚遠,語際轉換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矛盾。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這種矛盾不斷妥協的過程。著名學者、翻譯家余光中將其形象地概括為“比如英文譯成中文,既不許西風壓倒東風,變成洋腔洋調的中文,也不許東風壓倒西風,變成油腔滑調的中文”。但在英漢翻譯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英語的先入為主,矛盾對峙的結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風就壓倒了東風,譯出來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驢非馬,似通非通、詰屈聱牙”;讓人看起來“看起來礙眼、聽起來逆耳、說起來拗口”。尤今·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提到了這種現象,專門造了一個詞——translationese。翻譯癥不但嚴重影響譯文的質量,而且會影響漢語語言的純潔性,不利于漢語語言的健康發展。

二、探尋翻譯癥的原因

查看全文

英漢翻譯中翻譯癥研究論文

一、什么是翻譯癥

英漢翻譯把英語表達的意思用漢語表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的目的,譯文的基本標準一般為“忠實而通順”。所謂的忠實指的是譯文要忠實于原作的思想內容和并且盡量保持原作的風格;在忠實的基礎上譯文還應該修辭正確、邏輯合理、語言精簡、文理通順,即所謂的通順。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結構與遣詞造句的習慣也相去甚遠,語際轉換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矛盾。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這種矛盾不斷妥協的過程。著名學者、翻譯家余光中將其形象地概括為“比如英文譯成中文,既不許西風壓倒東風,變成洋腔洋調的中文,也不許東風壓倒西風,變成油腔滑調的中文”。但在英漢翻譯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英語的先入為主,矛盾對峙的結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風就壓倒了東風,譯出來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驢非馬,似通非通、詰屈聱牙”;讓人看起來“看起來礙眼、聽起來逆耳、說起來拗口”。尤今·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提到了這種現象,專門造了一個詞——translationese。翻譯癥不但嚴重影響譯文的質量,而且會影響漢語語言的純潔性,不利于漢語語言的健康發展。

二、探尋翻譯癥的原因

英漢翻譯是一項及其復雜的工作,理解、表達、審校三個翻譯階段,任何一個階段處理不好都可能導致翻譯癥的發生。

(一)理解階段

查看全文

英漢翻譯主位理論論文

關鍵詞:主位主位結構主位推進主位推進模式語篇翻譯

內容提要:主位理論應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為語篇翻譯單位的研究、主位結構在英漢翻譯中的轉換研究、主位推進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進模式在語篇翻譯中的轉換研究。本文在對不同時期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和簡要評述的基礎上,認為應加強實證性的研究,在描寫譯學的總體框架下對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換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描寫,基于大型語料來探討和總結這種轉換規律。

一、引言

隨著篇章語言學的興起并引入到翻譯研究中,語篇逐漸成為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的關注點。“主位”作為一個在語篇的大背景下針對小句結構進行描述時的重要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到語篇翻譯研究中。對不同時期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和簡要的評述,可以幫助我們對此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并啟發人們對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論應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二、主位結構與語篇翻譯研究

根據布拉格學派的創始人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實義切分法,每個句子都可以從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劃分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兩個語義組成部分。后來系統功能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韓禮德(Halliday)接受并發展了這一理論。Halliday和Thompson均認為任何句子或話語從交際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為主位和述位兩個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發點,是小句所關心的成分;述位則是對主位的陳述,是圍繞主位而展開的內容。”主位和述位構成主位結構,主位結構的基本單位是小句。Halliday認為主位結構是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語篇特征和語篇的結構性銜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曉霞將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主位結構理論應用于漢語研究并探討了漢語語篇中的主位結構。研究主位和主位結構的意義在于了解信息在語句中的分布情況及其體現出的交際功能和句子的內部結構。事實上每個語篇都可以看作是一個主位的序列,在結構形式上表現為主位的相互銜接和層層推進。主位的選擇決定了語篇的信息起點和發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組成適當的推進模式,體現了語篇的結構框架并有效地傳遞語篇的信息。小句主位還具有銜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過對主位成分的選擇引導讀者對語篇進行連貫的解讀。由于翻譯時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通常發生在小句的層面上,因此主位對于語篇翻譯中句子的分析、轉換和構建以及語篇的銜接和連貫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將其作為翻譯單位應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譯者首先通過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來了解源語語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況,以及它們在語篇中的地位與作用,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轉換;而且在譯語語篇的構建過程中,選用什么成分充當主位會影響到譯文的句子結構以及上下文的銜接與連貫。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漢翻譯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主位、述位的理論有助于更精確地理解原文,指導翻譯實踐。楊信彰從主位角度探討了英漢翻譯中的意義等值問題,認為與英語原文相比,漢語譯文中出現的主位錯位會破壞原文的信息結構,影響原文和譯文之間意義傳遞的效度。劉士聰、余東根據主/述位切分和翻譯思維的特點,提出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對原文進行分析和轉換。認為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對譯文句子的構建有直接幫助,同時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點及其在語篇中的銜接功能,特別是它在翻譯過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還必須考慮到語篇中信息的層層推進和發展,否則就無異于以句子作為翻譯單位。由于語篇中小句所承載的信息是不斷地向前推進和發展的,進而構成段落和篇章,以語篇為視角研究翻譯,就必須考慮到主位推進以及由此形成的語篇宏觀組織結構,體現出語篇的連貫性和動態性,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主、述位的層面上。

查看全文

對比語言學在英漢翻譯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逐漸提升,英語也成為我們日常交際中的主要語言之一。但是在交際過程中,由于語言不通阻礙交流,因此翻譯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但是翻譯作為一種交流的環節,由于它是一門跨語言的藝術,所以需要涉及到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的重組。同時翻譯過程作為一種語言傳播的過程,需要對源語言和目的語言各自的語言學要素進行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這樣才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實現信息的交流。在實際的硬漢翻譯過程中,語言學知識貫穿著翻譯過程的各個部分。因此接下來本文將對語言學在英漢翻譯中運用展開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語言學;英漢翻譯;運用分析;探討研究

中英翻譯作為一種語言、一種文化之間的轉換,包含著眾多的語言學知識。在翻譯的過程中,講求信、達、雅,不僅僅要將源語言轉換成目的語言,同時翻譯過來的語言要能夠和目的語言表達方式相一致。我們可以將翻譯的過程看成是編碼解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翻譯人員擔任著中介者的作用,翻譯信息的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交流的整個工程。因此在翻譯中需要對源語言和目的語言的語言學要能夠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義與內涵意義在英漢翻譯中的運用分析

(1)外延意義在英漢翻譯中的運用語言的外延意義就是指語言的概念知識,是一個詞語最為基本的含義,也是語言交際過程中的核心概念。我們在平時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于一個詞語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義,也是其最為基本的含義。我們在平時學習英語查字典的過程中,相對應的英語詞匯的相關漢語解釋就是其外延意義。外延意義通常來講具有穩定性,只和這個詞語有關。外延意義并不會因為說話者本身所處的國家、說話者身份或者是所處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翻譯人員在對dragon、dog、book這些詞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他們的基本含義就是龍、狗以及書本,不會出現在澳大利亞是這個意思,而在中國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概念。外延意義具有明確性,不會隨著國家、地域的不同就變成意外一種含義。(2)內涵意義在英漢翻譯中的運用語言的內涵意義就是指語言深層次的含義,是在一定的國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蓋下,給予詞語的外延意義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一個詞語的外延意義只是一種表面化的意義,需要根據不同的文化環境賦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種更加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就是說外延意義是一個詞語基本的、表面的含義,而內涵意義就是指一個詞語的深刻的、潛藏的意義。前文講過,外延意義具有穩定性以及明確的指向性,而內涵意義則具有不穩定性。一個詞語的內涵意義需要讀者自己根據其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體會。一個詞語的內涵意義會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會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一個詞語的內涵意義也會有所變革,同時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一個詞語的內涵意義也不一樣。同樣,我們可以舉例進行說明:Youarealuckydog.在這句話中,dog的外延含義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狗的意思,無論是在英語語境或者是在漢語語境中。但是由于所處的社會背景不一致,其內涵意義呈現出差別,在英語中,dog通常代表著忠誠,具有褒義,而在中國,dog則代表著不好的東西,例如狗仗人勢。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從源語言的內涵意義出發,將其翻譯為“你真是個幸運兒”,而不是“你真是條幸運的狗”。

二、指示意義在英漢翻譯中的運用分析

查看全文

剖析英漢翻譯的信息傳遞及語言區別

一、英漢文化伯息傳遞與英漢語言差異

為了提高英漢翻譯水平,有必要開展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這種研究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說,有利于在進行雙語轉換時,判斷哪些是對應信息和非對應信息,并選擇適當的轉換模式;從宏觀上說.可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英漢語言之間的相同是相對的,而相異則是絕對的,以免造成翻譯中文化信息傳遞的誤差。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可以想象,英語和漢語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不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別,準確的翻譯則無從談起,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下面就從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的特點和區別來說說英漢翻譯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詞匯方面,英漢翻譯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一種語言里的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里并沒有對應詞。如: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三伏”等,在英語中就沒有這些概念;而英語中的‘`coffee","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國也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怎樣在翻譯中處理這些詞呢?我們可以采取音譯和意譯的辦法。如把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等分別音譯成“jiaozi"}"kungfu","chigong",把“coffee","radar”音譯成漢語“咖啡”、“雷達”;而漢語中的“三伏”則可意譯為“thehottestdaysinsummer",英語中的"bingo”可意譯為漢語“一種類似玩彩票的游戲’,。

(二)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語中rest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漢語中“農民”尹farmer,“愛人”并lover等。在翻譯中,我們不能隨意“對號人座”,而要根據其詞匯的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如:英語中的rest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洗漱設備等,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廁所”或“洗浴間”等;busboy在英語中指是餐館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雜工,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店小二”、“餐館服務員”等;漢語中的“農民”最好譯成“peas-ant",因為英語中的‘`farmer”指的是“農場主”,與漢語中的“農民”大有區別;漢語中的“愛人”最好譯成“wife”或"husband",因為“lover”在英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與漢語中“愛人”的意思大相徑庭。

查看全文

英漢翻譯語篇銜接論文

關鍵詞:銜接手段轉化翻譯策略

摘要:本文依據Halliday和Hasan的語篇銜接理論,針對各語篇銜接手段在英漢語篇中的表現進行了對比研究,并結合英漢兩種語言的根本差異,即英語多用“形合法”,漢語則重于“意合法”,總結出在英漢語篇互譯中轉化語篇銜接手段的翻譯策略。

本研究將漢英語篇銜接手段與翻譯策略這兩個問題相結合,將翻譯研究向語篇層次拓展,強調分析英漢語言中不同的語篇銜接模式是譯者合理調整翻譯策略、正確傳達源語信息的有效途徑。

一、銜接的概念、意義及特征綜述語言學界對于語篇銜接理論出作突出貢獻的當數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和Hasan。

他們多年來潛心研究銜接概念、理論定位、范圍及其在語言系統和語篇連貫中的地位,1976年他們合著的《英語中的銜接》促進了銜接理論的廣泛應用。Halliday和Hasan將英語的銜接手段(cohesivedevice)歸納為五種: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及詞匯銜接(lexicalcohesion)。詞匯銜接手段又分為兩類:復現關系(reiteration)和同現關系(collocation)。復現關系指詞匯手段的再現,包括1)原詞復現,2)同義詞、近義詞復現,3)上下義詞復現,4)概括詞復現。銜接是將語篇不同部分聯系在一起的語法、詞匯和其他手段的統稱。從語篇生成的過程來看,銜接是組句成篇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如同建筑物的鋼筋接頭,將整個結構牢固地聯系在一起。

二、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及翻譯策略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篇銜接手段,因此漢英兩種語言在語篇銜接手段的使用上有所偏重。

查看全文

英漢翻譯解讀研究論文

一、什么是位移:

從字面上來理解,當然是指位置的移動。但從翻譯的角度來看,位移是指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將英語原文中的成分進行技術性處理而產生的位置變化。直觀地說,假定某英文句子的結構形式是:主語s+謂語V+賓語O+狀語A。而翻譯成中文后,其結構形式則成了狀語A+主語S+謂語V+賓語O。顯然。原居英文句尾的狀語,一躍而成了漢語譯文的首部。類似這種句子成分的位置轉移,也即是位移。這種位移現象在翻譯中其實是屢見不鮮的。以下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Shelostherpurse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

在超市購物時,她丟失了錢包。

分析:該句的時間狀語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由句尾移位至句首。

Differencesinculturesthroughouttheworldhaveresultedindifferentexpectationsaboutprivacyinelectroniccommerce,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