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對照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5 02:0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漢對照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時間段,很多學生利用清晨時間做一些記憶性的學習任務,也可以選擇半上午或者傍晚;
2、最好不要直接記憶詞匯手冊,而是在閱讀中甄選和記憶,這樣能一舉兩得,既訓練了閱讀理解,又記憶了生詞;
3、精讀英漢對照讀物,是提升英語理解能力的一條捷徑,英漢對照讀物,可以幫助準確地理解每一句英文,閱讀多了,就能提升理解能力;
篇2
關鍵詞: 泛讀教學 閱讀習慣 積極閱讀
一、教學大綱中閱讀的要求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英語專業泛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包括細讀、略讀、查閱等能力;通過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吸收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因此,閱讀教學應注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閱讀速度的提高。教材應選用題材廣泛的閱讀材料,以便向學生提供廣泛的語言和文化素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顯然,泛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應是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并利用閱讀中的各種技能提高閱讀的速度并擴大知識面。最終,在課中課后閱讀的量的積累上,達到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和閱讀速度的提高,從而在語言水平上產生質的飛躍。
二、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教材難度和學生實際水平脫節,學生對閱讀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師教學思路桎梏等問題讓英語泛讀教學中的問題層出不窮,亟待探討。
1.泛讀教材的難度
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所選的課堂閱讀教學材料以《英語泛讀教程4》第三版(劉乃銀主編)為主,并適當補充了一些新穎的閱讀材料。筆者從中挑選了7個單元作為教學單元,內容涉及經濟、文學、文化、醫學等各個領域。原計劃是兩個課時即80分鐘完成一個單元的閱讀和講解分析,然而,筆者發現每個單元的文章字數都在2000字左右,其生詞量要比綜合英語多出3~4倍,很多單詞的用法難度都超出英語專業八級難度;材料內容來自各個領域,與學生知識背景關系性不強;再者,材料的句子結構復雜,很多句子都是主句里包含三層以上的從句。所以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大,興趣不濃。
2.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閱讀情況
《英語泛讀教程4》針對的學生為大二英語專業學生,他們還處于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一般處于專業四級水平。鑒于我校生源情況,很多學生還未達到專業四級水平。
學校有關老師對英語專業各個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查表明,學生閱讀過的原著平均為2本,閱讀過的簡寫本或英漢對照本為2.96本;且調查發現,58%的學生學習比較被動,沒有目標,老師有要求就去做,沒有要求就不去做。
根據筆者對學生的觀察和對學生的訪談,超過一半的學生閱讀沒有計劃,沒有目標。對于老師布置的一個學期完成800頁的原著閱讀的讀書筆記,要么抄襲應付,要么無法完成。一個班級里成績最好且學習態度很認真的學生告訴筆者,她到現在讀的都是英漢對照本的讀物;而對于原著,總是每每拿起,但因讀不下去而放棄,總覺得自己的水平還遠遠不夠,沒法理解。
對于泛讀教材,大多數學生叫苦連天,表示材料很難,讀一次壓根兒不知道在講什么,查了很多生詞,但還是在云里霧里。
所以筆者認為,教材難度和學生實際水平脫節是影響閱讀速度和閱讀興趣的很大原因之一。
3.教師的課堂教學
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泛讀教學存在泛讀課精讀化現象,即在泛讀課程中,教師對于文章講解過于詳細,對于詞匯講解過于深化,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使學生對于泛讀的目的和意義不明確,且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中閱讀的資料過少,無法達到泛讀的目的。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設計問題,以問題貫穿全文;讓學生將難以理解的詞組表達進行中英文連接搭配,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處理語言難點,努力讓學生跟著筆者的思路進行信息的搜索,并積極地進行思考。然而,閱讀材料的難度還是阻礙了學生有效的信息搜集,課堂的時間限制也讓學生無法深入思考,所以泛讀課最終還是變成了教師講解為主,學生似懂非懂地聽著的課。期間雖然有互動,但由于篇幅之長,教學活動很難深入進行。
三、教學反思
1.培養閱讀習慣
(1)重要性
由于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因此在大量閱讀時會遇到許多問題。然而,學生的閱讀習慣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只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讓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量的積累;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斷提高閱讀速度和進行積極地思考。總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英語水平提高的基礎和保障。
(2)從大一抓起
如若在高中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從大一開始,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大量的英語材料的閱讀。教師可建議學生每人訂閱一份英語報紙,每天以英語語言的形式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學生既可以獲取時事新聞,又可以擴大詞匯量,學會一些有用的表達,理解與讀懂別人的評論,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在這個進步的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總之,從學生跨入英語專業的第一天開始,教師就應該積極地提醒并督促學生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與興趣。
(3)營造創造閱讀的氛圍
學校可以開放相應的閱覽室,推薦難度適宜的閱讀材料,訂購英語報紙、雜志及大綱要求的簡寫本、英漢對照本及經典原著等作品供學生閱讀與借閱,讓學生積極閱讀,積極思考,在閱讀的入門階段少走彎路,盡量避免不知從何讀起的閱讀狀態。
2.轉變教學思路
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語言水平,選擇難度適宜的閱讀材料,并設計多樣的形式讓學生積極閱讀,積極思考;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泛讀課中,學生應占主體地位,教師的講解更應以評論學生的理解的形式出現,而不應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課文的通篇講解上;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課堂的分析只是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不應拘泥于個別詞匯的理解,而應通篇把握,泛讀的真正工夫應下在課外。
四、結語
英語專業泛讀教學課程是一項充滿挑戰、極其重要的課程,它能否在學生的閱讀中起到向導性的作用將直接影響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與否。然而,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泛讀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
[2]劉乃銀主編.英語泛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關鍵詞】英漢語序差異性 高職高專 英語寫作教學 方法研究
從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育實際來看,掌握英語寫作能力是必要的技能之一,也是體現學生英語交際的重要內容。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對于詞匯、詞組、語句、語篇的教學往往是英語寫作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面臨的重要難點之一。特別是語序、詞序、語篇結構等形成的中式英語,更是制約英漢思維模式的重要問題。為此,關注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本文將從英漢語序差異性上來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法和措施,以幫助廣大師生走出寫作困境。
一、當前高職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
從高職英語教學及考核方式來看,以傳統的考試為主體的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學生所掌握的具體知識量,而對于寫作能力的考察往往通過等級測試來獲得。而對考試環節進行探討又存在諸多問題,如遣詞造句能力匱乏、寫作內容程式化、語篇結構漢語化等,都表明當前的英語表達中存在較大的漢式思維,并非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在語篇邏輯上多使用單一句式,雖然也能表達相應的邏輯,但并不能體現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需要強調的是,由于中西思維方式及英漢語言結構的差異性而帶來的寫作教學問題更加突出。例如在句子1:We only trade with that country.與句子2:We trade only with that country.兩個句子中的“only”因位置不同而所表達的意義也不同。前者表明我們跟那個國家只做貿易,后者表明我只跟那個國家做貿易。可見,對于英語句型結構中的修飾詞的語序的調整,所帶來的英漢翻譯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從英漢學習心理學反應來看,對于遷移理論的認知與運用就需要從英語寫作中加以改進。當兩種語言具有相似性時正遷移將有促進作用,相反,當兩種語言不一致時,其負遷移將帶來更多影響。
二、英漢語序差異表現及規律分析
無論是英語學習還是漢語教學,對于修飾詞的運用往往較廣泛,而因語序差異性所帶來的語義及語用的不同,也是當前學生寫作教學的主要難題之一。如對于定語位置上的修飾詞的運用上,從概念上有前置定語和后置定語之分,如對于單個形容詞在修飾不定代詞時需要放在其后,而在翻譯中又要結合其定語位置來進行必要的強調修飾,否則的話,由于定語位置差異性而帶來的語句意義的差異很容易混淆。同樣,對于多個形容詞做定語來修飾句子時,由于其排列順序的不同,如在漢語中,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描述往往置于前面,而對于力量較弱的詞往往置于后面,而在英語習慣中,靠近中心詞的定語往往表示事物的本質,而其他定語則根據其密切程度來依此安排。一般情況下,其順序表示為:指示代詞、數詞、形狀、性質、顏色、新舊程度、原材料、名詞。對于英語中的短語位置的分析,無論是不定式短語、介詞短語還是分詞短語,往往置于修飾詞之后,而在漢語使用中,兩者存在截然不同的用法,這也是常見的混淆之處。
三、改進英漢語序差異對寫作教學的對策和建議
英語寫作是借助于對英語篇章的內部結構和特點,通過引入必要的詞匯、短語來表達意義,因此在理解英漢語序差異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教學實踐中來提出積極的對策,來避免因漢式思維而帶來的寫作不足。一是要從習作展示、朗誦、模仿寫作上來強化練習。針對性的開展英語寫作訓練是提升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程教學需要適當布置寫作任務,如對于優秀的范例或精度文章,首先從題材及結構的分析中來探討其謀篇布局的特點,并從英漢語言的差異性思維上來引導學生理解和認知,加大對課后經典范文的朗讀和背誦,加大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強對英語的邏輯性和嚴謹性認知,從而提升英語敏感度。二是強化描述、講述練習法的融合,對于學生習作教學,關鍵要從主題句和發展句的關系上來強化描述,對于省略的內容如何安排,對于突出的主題應該如何發揮,從而形成英語描述的講練結合。多引入詢問方式來探討文稿的主旨,對于中文的翻譯與英語原文之間的關系進行多次探討,如何把握文章的邏輯,如何梳理文章的結構,如何從英漢對照中避免生硬的直譯,從而分析與歸納,增強學生對英語主題的明確。如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對于片中英語的認知與理解,既要從內容上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還要從影片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上來構思,阿甘的性格雖然有些愚鈍,但其踏實純真,不自暴自棄的精神獲得了總統的嘉獎,從而凸顯了一個平凡人在堅持自我、不卑不亢中成就非凡人生的精彩。三是在語句寫作上強化訓練,對于英語篇章的布局一旦謀劃,就需要從具體的語句、詞匯、短語的運用中來組織。詞組是構成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英語寫作教學主要的訓練內容,在英漢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下,就需要從具體的寫作訓練中來增進英漢語序的差異性認知,以獲得熟練、準確的運用方法。四是借助于分層次練習法來強化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英漢語序差異而帶來的教學困難,教師在寫作訓練上要注重分層練習的運用,特別是結合當前學生的興趣來組織教學內容,引入當前學生關注的話題,來闡明寫作任務和寫作目標。如就當前大學生輟學問題及就業問題展開分類討論,從中來提煉習作訓練主旨及大綱,并從主題句及分段主題句中來引導學生把握主題,避免寫作上的跑題問題。再者從范文的評改及課堂講評中強化英語寫作的規范性,對于學生習作中的優劣進行點評和互評,增進學生對英語寫作的積極性。
四、結語
對于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語序差異性影響,要客觀認識到漢語教學及漢語思維與英語寫作中的問題,從其負面影響上避免負遷移對寫作固定思維的影響。漢語及英語在寫作上都有各自的思維模式及修辭手法,要從兩者的差異性上充分了解文化差異,強化訓練,積累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英語寫作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嘉.英漢語篇差異對我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海外英語,2011,(02).
篇4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語料庫語言學發展的探討,簡要介紹了語料庫語言學的應用,其中主要闡述了其在外語教學研究及詞典編纂方面的應用。同時文章展望了該學科的發展前景,指出了其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
語料庫語言學是基于大量真實的語言資料,從調查語言信息的分布頻率入手來研究語言在現實使 用中的規律和模式。自20世紀中后期,電腦被大量使用在語料的存儲上,興起了專門針對大規模儲存于計算機里的語料庫所進行的研究,自此語料庫語言學進入了現代語料庫語言學時期。由于電腦語料庫容量大、語料真實、檢索快捷,它在現代語言學研究和語言教育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有學者為制定基礎漢字字表開始建立文本語料庫;70年代末以來,漢語現代文學作品語料庫(1979年)、現代漢語語料庫(1983年)等機器可讀語料庫開始建設。90年代后,以《人民日報》光盤數據庫、北大語料庫為代表的大型漢語語料庫日益發展,語料庫成為研究中文信息處理的基本語言資源。在英語語料庫建設方面,楊惠中教授80年代主持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學科技英語語料庫(JDEST),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同類語料庫,也是國內最大最完備的英語語料庫之一。1996年廣州外國語學院開始建立中國學生交際英語語料庫。此外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桂詩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楊惠中教授牽頭開發的“中國學習者語料庫”(CLEC)于1999年建成,該語料庫廣泛收集了包括我國中學生、大學生在內的一百多萬詞的各種書面語資料,并對所有的語料進行語法標注和言語失誤標注,對研究中國學習者的英語特點具有開創性意義。
二、語料庫語言學發展趨勢
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發展總是以語料庫的建設為基礎的。沒有語料庫的建設,語料庫語言學所進行的研究只能是紙上談兵。近十多年來,國內語料庫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建設的語料庫有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平行語料庫、特殊英語語料庫、漢語語料庫四種類型。
(一)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其中包括書面語和口語。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建設的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100萬詞次;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大學英語學習者口語語料庫COLSEC,5萬詞次;香港科技大學建設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習者語料庫HKUST Learner Corpus;南京大學建設的中國英語專業語料庫CEMC,148萬詞次;南京大學建設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語料庫SECCL,100萬詞次;華中科技大學建設的碩士寫作語料庫MWC,12萬詞次。
(二)平行語料庫。有北京外國語大學建設的漢英平行語料庫PCCE;南京大學建設的南大———國關平行語料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建設的英漢文學作品語料庫,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漢英對照語料庫,李約瑟(Joself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英漢對照語料庫;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建設的雙語語料庫,5萬多對;香港城市理工大學建設的對比語料庫LIVAC;臺灣建設的平衡語料庫Sinica Corpus和樹圖語料庫Sinica Treebank;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應用研究所建設的計算機專業的雙語語料庫,柏拉圖(Plato)哲學名著《理想國》的雙語語料庫;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建設的英漢雙語語料庫,15萬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建設的英漢雙語語料庫,包含LDC香港新聞硬漢雙語對齊語料36 294段以及香港法律英漢雙語對齊語料31萬句子對,并從英漢雙解詞典中摘取例句25 000個句子對。
(三)特殊英語語料庫。有河南師范大學建設的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語料庫;解放軍外語學院建設的軍事英語語料庫(Corpus of Military Texts);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語料庫。
日前國內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表現為:(1)學習者語料庫的建設與中介語的研究是今后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2)口語語料庫的建設和相關話語特征分析已成為該學科的發展方向;(3)平行語料庫建設與研究代表了當今基于語料庫方法進行語言對比研究、翻譯研究和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4)語料庫建設日益呈現出普遍性特點;(5)語料庫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
綜上,國內語料庫語言學通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在語料庫的利用上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在各研究領域發展欠平衡,有些研究語料庫的選取不夠恰當,采取的統計方法還不夠嚴謹等。但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及其作用正如應用語言學家McCarthy所說的那樣:“它是先進技術和方法的代表,顯示了在語言學研究方法上的巨大變化,而且這一變化會改變長期存在我們頭腦中對教師的角色、教育的文化背景理論和技術的觀念。”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重視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它對于外語教學的指導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篇5
(陜西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漢中723001)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為克服同質化危機在教學中引入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的必要性,然后以陜西理工學院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實踐為例,闡明了運用和開發地方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是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克服同質化危機、實現錯位競爭、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學科專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地方高校;英語專業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26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6—0058—02
基金項目:2014年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差異發展的英語卓越人才生態培養模式研究》(SGH140744)。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簡介:張俊(1975— ),女,陜西漢中人。陜西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翻譯,翻譯教學。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社會對于優質外語人才的需求仍然強勁。然而,根據麥可思研究院調查,自2010年以來,英語專業連續出現在本科失業人數最多的前10個專業中。當反思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究竟出了什么問題的時候,研究發現:在全國已逾1000所開辦英語本科教育的高校中,人才培養呈現出“多種形態一樣化”的局面;在生存與發展的競爭中,無論是綜合類、外語類、師范類、理工類高校,職業技術學院,還是民辦院校,在成長訴求上追求“高、大、全”者居多,課程設置同質化,并且趕時髦、大雜燴的現象很普遍。眾高校英語專業“弱項未強、強項丟失、特色全無”的培養模式導致了畢業生知識和能力結構趨同,這當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優質英語專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克服同質化危機、實現錯位競爭對于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來說已是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務。
一、英語專業改革中引入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的必要性
一邊是大眾化人才高居失業排行前列,一邊是優質人才需求遞增卻供應不足,這促使教育界清醒地認識到:向社會輸出的人才質量必須與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必須堅持英語專業優秀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英語專業教育雖然都是同一種外語作為教學客體,但教育環境不同,辦學條件不同,受教育者條件不同,這些現實的差異必須面對。只有不同類型高校找準自己的生態位,開發、利用好自己的優勢資源,走特色發展之路,各校間才能實現錯位競爭,英語專業教學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危機,全國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才能走出就業困境。在當今充滿競爭的高等教育場域中,追求全國英語專業教育的生態平衡,其實質就是實現差異性現實基礎上的平衡,讓差異性教育資源發揮積極、正面的效用。
對于各地高校而言,其所處的區域地理資源環境、 經濟文化產業特點各不相同,開辦英語專業的歷史積淀也存在明顯差異,其享有的教育生態資源必然存在差異。如何能整合校內外、院系間、院系內部的優勢教學資源,為英語卓越人才培養所用呢?研究和教學實踐證明,開發特色課程體系是高效的路徑。
二、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在特色翻譯課程開發中的運用
(一)構建地方教學資源語料庫,開發特色翻譯課程體系
漢中地區以兩漢三國文化、漢水流域文化著稱,位于該地區的陜西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結合區域經濟文化特點,將其文史哲方面的本土資源進行發掘利用,在開發特色翻譯課程方面進行了嘗試性的改革。
該院翻譯課程的任課教師通過互助合作,搜集整理出自己所承接的來自本地企事業單位委托翻譯的材料,建立了一個地方教學資源語料庫,將這個語料庫中的英漢對照平行文本放到共享空間,以供相關教師翻譯教學使用。其中主要包括《漢中民間文學英漢對照》、《漢中民俗》、《魅力漢中》等書,《興元湖片區建設項目招商系列》、《美國南加州先鋒大學生訪問交流致辭》、《陜西理工學院學生求職信》、《陜西理工學報目錄及摘要翻譯》、《漢中旅游景點翻譯》、《漢中美食英譯》等文本。這些文本均來自真實案例,采取英漢雙語平行對照的方式收入自建語料庫。這個語料庫的建設一直保持著動態更新:一是添加更多雙語文本,二是上課之后改進原有英語譯文的不足。
該院英語專業翻譯課程共11門,分三個模塊,即專業必修課、翻譯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課包括筆譯和口譯課;翻譯方向課程包括翻譯概論、文史哲翻譯、實用文體翻譯、應用文體學、導游實務、筆譯實務、商務翻譯、旅游英語、口譯實務等九門課程;專業選修課有翻譯名家賞析。專業必修和選修課向全體英語專業學生開放,其他九門課程僅向翻譯方向學生開放。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取自建語料庫中的內容。
學生先接觸到語料庫中的中文文本,在相應章節結束之后,其對應的英文文本也會提供給他們作為參考。學生反映:第一,這些中文文本讓他們了解了漢中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領域的歷史和現狀;第二,這些對應英文翻譯文本在他們與老師交流合作翻譯后更新,這使他們頗具成就感,對其反思改進翻譯弱項、培養翻譯能力大有裨益。
(二)運用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翻譯教學模式
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再進行傳統學科型知識傳授和點狀技能訓練,而是按照翻譯工作過程的步驟組織教學。從明確翻譯任務開始,然后依據人力制訂翻譯進度和分配任務,當任務初步完成后,就譯文中用到的策略、方法、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案進行討論,然后學生進行修改后將譯文提交教師,教師評價后進行反饋和點評,并要求學生進一步改進譯文。這五個步驟對應專業翻譯員真實的工作步驟:接受任務、安排計劃、實施翻譯、提交譯文、用戶使用后總結。這五個步驟的譯文產生過程具有程序化團隊合作的特征,它是學生將來從事翻譯工作的全過程的預演,可以促進學生的交際能力、翻譯能力和職業能力全面、協調地發展。
(三)拓展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的可利用空間
首先,結合我院師資特點,可以聯絡其他教師參與收集更多的本土文本,開發更多雙語語料庫利用方式,比如編寫翻譯案例教程、案例文體閱讀教材。
其次,結合本市區域經濟文化特點,開發本土文化翻譯課程,可以充分利用文史哲方面的本土文本,設置為翻譯專業限選課,例如“兩漢三國文化翻譯”、“漢水流域文化翻譯”。
再次,采取校內校外合作方式,聘請本地應用翻譯行業專家講學,豐富本地翻譯案例文本;與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讓學生有機會進入翻譯現場,有機會拿到翻譯任務,進行更多的翻譯實踐,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實力。
最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計算機網絡教室裝入實時更新的語料庫資源,借助網絡擴散教學內容。學生在求解翻譯問題時,可以借助網絡互動,教師也能參與其中,這樣能夠“確立學習者在翻譯問題求解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增強翻譯學習的生態效度”。
本研究主要對陜西理工學院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如何開發利用地方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進行了介紹,研究認為:運用差異性教育生態資源的英語專業特色課程結合了區域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產業特點、歷史文化特色,有助于地方高校克服人才培養同質化危機的問題,有助于各地高校實現錯位競爭、落實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從長遠來看,由于實時更新發展的差異性資源也是學科專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其開發和利用必然對實現英語學科專業可持續發展、實現全國層面的英語專業教育的生態平衡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
參考文獻]
[1]王銀全,王菊芳.改革我國高校翻譯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王銀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微[J].外語界,2008(2).
[3]王愛琴.基于本土實用文本的翻譯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9(4).
篇6
關鍵詞:認知隱喻 典故 文化 喻義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057-02
1 引言
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所創造的不朽的精神財富。它文字簡潔洗練,語義含蓄深邃,回味雋永深長。“引經據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日常交際和寫作時常常因為典故的恰當的運用而增色不少。典故作為常見的語言現象,一直引起學者們的注意。在當今世界交往頻繁的情況下,對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認知和了解已成為國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礎知識。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典故,但由于兩國在歷史演變、生態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各自的語言都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典故可以說是文化的縮影,因此各自的民族色彩在典故中體現得也十分明顯。可見對兩種語言中典故的研究將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復雜的。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研究幫助語言研究者推開了一扇探索之門。
隱喻長期以來被看作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段。20世紀以來, 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隱喻的研究有了新的認識。1980年, 美國兩位學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 明確提出了“概念隱喻”, 將隱喻研究從“表象”提升到“概念”層次。“概念隱喻”理論用源域(source domain)與的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映射(mapping, projection)以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來解釋隱喻現象,即隱喻是人們用清楚的、具體的經驗建構復雜的、抽象的概念的過程。人類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往往以比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較陌生的事物,從而認識人類自身及其周圍的世界。例如“時間是金錢、“爭論是戰爭”等等。據統計,日常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是源于隱喻概念。實質上, 隱喻是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
2 典故的隱喻性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典故是一種隱喻。典故的隱喻性體現在典故在引用過程中,不是直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通過字面意思去理解其隱含的意思。典故的語用隱含意義應該既包括典故的喻義又涵蓋典故的文化特色。從本質上講,典故的產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隱喻式的。典故的隱喻性這一特點只有在以文化語境為基礎、通過想象、聯想、映射等途徑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時,典故的隱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白民軍,2004)。下面筆者主要在認知語言學和隱喻理論的框架下,依據典故的理據性和來源類型,對英漢典故在本體、喻體、喻義、喻源之間的對應與非對應關系進行簡單地對比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從而把握其準確的含義,以便于正確理解和引用。
2.1英、漢語中同源對應的典故
同源對應的典故是指分別屬于兩種語言中的典故在來源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它們的喻體和喻義完全或基本相同。這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兩種語言中的典故的來源或出處完全相同,即兩種語言中典故的形成是根據同一個事典或語典凝固而成的,喻體和喻義完全相同。如“ugly duckling”和“丑小鴨”,雖然英、漢語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它們均出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話故事,且喻義都是指“小時丑長大后好看的人或先遭歧視后受贊美的人(或物)”。二是兩種語言中典故來源類型相同或相近,喻體和喻義也基本相同或相近。如“blow hot and cold”(《伊索寓言》)與“朝三暮四”(《莊子》),它們都來自寓言故事,喻義均為“變化多端,反復無常”。英漢同源對應的典故在數量上雖然不多,但卻在人們日常語言交際中經常用到,因此,這些典故的引用頻率高于其他類別的典故。
2.1.1喻體、喻義完全對應的同源典故
英、漢語在隱喻性方面完全對應的典故的數量不是很多,主要因借用而產生的,也就是把本民族語言中沒有的典故性詞語從對方語言中翻譯過來,并被本民族的人們普遍接受,而成為本民族語言中的常用成分。雖然文字表達形式不同,但來源和喻義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以漢語借自英語中的典故為主。這些典故主要來自于《圣經》,《伊索寓言》和童話等。從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來:
例:“garden of Eden”(伊甸園)、“forbidden fruit” (禁果)(《圣經》)
這是英語從《圣經?創世記》中有關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兩個典故性詞語,現在已被東西方文化普遍接受。它們的喻義“幸福之地”和“因遭到禁止而更想得到的東西”也已從隱性轉為顯性,不需要解釋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隱含之義。
這些來自英語的典故已成為漢語的基本詞語或句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被引用。如“sour grapes”(酸葡萄)、“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Open sesame”(芝麻開門)、“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等。
2.1.2喻體、喻義基本或大致對應的同源典故
英、漢語中有一些在本體、喻體、喻義和典源方面基本對應的典故,它們一般都淺顯易懂,其隱含義都可以從字面義中看出來。因此,這類典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下面是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英漢基本對應的典故,從中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它們的隱含之義。
(1)Walls have ears.(歷史故事)- 隔墻有耳(《管子》)
(2)castles in the air(《天方夜談》中的《神燈記》)- 空中樓閣(佛教)
(3)skating on/over thin ice(美國民間諺語)- 如履薄冰
(《詩經》)
2.2英漢語中非同源對應的典故
非同源對應的典故是指英、漢中的典故雖然來源和出處不同,喻體也不完全相同,但它們在喻義上相同或相近。在對典故的隱含意思的理解上,可根據所處的語言環境和本民族語言的表達習慣,選用一個或幾個相應的典故來對應。這類典故在英漢對應的典故中占多數,而且彼此之間的聯系與變化也比較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2.2.1 喻義一對一的對應典故
這類對應的典故不多,主要是指一種語言中喻義單一的典故對應另一種語言中喻義單一的典故,它們在喻義上是一一對等的,不會作別的意思理解。東西方由于所處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的不同,在表達同一種事物或概念時,就會受到各自傳統文化的影響,英、漢語各選用適合本民族特點和語言習慣的典故來映射現實中的人或事,雖然喻體不同,但在喻義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其中有些典故由于出處(典源)不同,在引用和理解過程中它們的喻義仍會受到各自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從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異同。
例:智多星吳用(《水滸》)- Odysseus(俄底修斯)(《希臘神話》)
諸葛亮(《三國演義》)- Solomon(《圣經》)
在表示人的足智多謀時,英、漢語中都有許多人物典故隱含此義。一般在表示“智多星”之義時,吳用與俄底修斯相對應;表示“智慧謀略”之義時,諸葛亮與所羅門相對應。
英、漢語中這種一一對應、喻體不同,但喻義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的典故還有不少。如:
(1)直言不諱(《戰國策》)- call a spade a spade(格言)
(2)禍不單行(《說苑》)-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諺語, 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傾盆大雨)
(3)吹毛求疵(《韓非子》),找碴兒 - find quarrel in a
straw(《哈姆萊特》)
2.2.2喻義一對多的對應典故
英、漢語中的典故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表達同一事物時,兩種語言會出現理解上的差異,一種語言中的一個典故可能在另一語言中會找出幾個或更多的在喻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典故,這樣就形成一種語言中的典故對應另一語言中的幾個或更多的典故。在語言表達中,要根據具體語境選擇不同的典故與其對應。如下:
例:cast the pearl before swine(《圣經》)
對牛彈琴(《莊子》),明珠暗投(《史記》)
英語字面意思是“把珍珠丟在豬前面”,隱含諷刺之義。一般用來比喻把珍貴的東西送給不識貨的人,相當于漢語中的“明珠暗投”,或用來比喻某人說話不看對象,隨意發表高談闊論,與漢語中的“對牛彈琴”相對應。
英、漢語中這種對應關系的典故不多,雖然語言表達受地理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但由于人類觀察和認識事物方式具有相似性,所以語言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典故也處在多種復雜的關系之中。下面再看幾個一對多的對應典故:
(1)apple of Sodom(所多瑪的蘋果)(《圣經》)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明?劉基《賣柑者言》)/徒有虛名(《北齊書》)/徒有其表,華而不實(《左傳》)
(2)no smoke without fire(諺語)
無火不生煙/無風不起浪(佛教)
(3) 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被自己的炸藥筒炸上天)(莎劇)
作法自斃(《史記》)/害人反害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食其果/請君入甕
2.2.3 喻義多對多的對應典故
除了以上兩種對應情況外,還有一種多對多的對應,即在兩種語言中都有不只一個典故表達同一喻義。這是與人類思維的多樣性、語言表達的豐富性、歷史以及事物之間聯系的相似性和復雜性有密切的關系。不過這種多對多的對應典故在英、漢語之間畢竟是少數。但在具體引用時,要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話題選取恰當的對應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下所見:
例: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習俗)/at one’s wit’s end(《圣經》)
不知所措(《論語》/智盡能索(《史記》)/智盡謀索(后漢?張奐《與延篤書》)/計窮力屈(唐駱賓王)/計窮智短(《元曲選》)
這些典故中只有“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在繩索的末段/盡頭)的隱喻性比較強,雖然它的隱含義與其它幾個典故相同,但它的理據性(來源)從字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它的隱含理據是這樣的:家養的牲畜在外吃草時,主人一般總要用繩索把它拴起來,它的活動范圍受繩索長短的限制。即使范圍之外有嫩草可吃,它也很難掙脫繩索,只能是束手無策,無計可施。而“at one’s wit’s end”(在才智的盡頭)的理據性比較顯現,和漢語的典故一樣,它的喻義也很容易理解,都用來比喻“人到了緊急關頭或處理較棘手的問題時,而感到的那種智窮才盡,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的境況”。
英、漢語在喻義上多對多的對應典故的形成,說明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眾多的典故不僅為我們表達不同的思想提供了方便,同時典故的語言形式簡潔,言語婉轉,喻義深刻,給人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3 結語
認知隱喻對典故的產生、演變和發展都有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典故的認知隱喻對比分析,可以加深我們對英漢兩種不同文化中典故的認識:英語典故和漢語典故之間的對應關系比較復雜,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有些典故在劃分過程中彼此之間也有重疊的地方。在這些喻義方面的對應關系中,一對一對應的典故數量較多,一對多的典故次之,多對多的典故最少。不過,在英、漢語的典故中,這種有對應關系的典故畢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對應是典故性詞語與非典故性詞語之間的對應。隨著兩種語言在國際交流中接觸的增加,以后會發現更多彼此之間有聯系的典故,使我們對英語中的典故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使漢語中更多的典故為西方乃至整個世界所接受,最終使典故這種語言與文化的存在形式成為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典故是英漢兩種語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典故存在于獨特的文化環境之中,與環境息息相關,一經移植,差異性大于互參性,就會適應不了異族文化環境。因此,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必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典故所體現的精神和熟知典故的本意,通過聯想,運用認知主體的語言思維能力,才能理解并恰當運用典故的隱喻涵義,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Deignan Alice, Metaphor [M]. 北京:外文出版社(北京)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1.
[2]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白民軍. 典故的隱喻文化透視[J]. 唐都學刊,2004,(7).
[4]陳家旭. 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4.
[5]藍純. 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的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6]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補[Z].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7]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8]王麗穎. 英語新詞中的認知隱喻.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
(6).
[9]武恩義. 英漢典故對比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學,2006.
篇7
【關鍵詞】英語翻譯技巧 基本方法 提高翻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48-03
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文字的意思通過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想要準確、地道地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就需要譯者對兩種語言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了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能改動原文本有的內容和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原文就是起點,也可以稱作為重點。學生的翻譯能力是以基本翻譯技巧和基本方法為基礎的,掌握好了這幾點將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同時,想要提升自身的翻譯能力,還需要譯者經歷長期訓練和積累經驗的過程,作為初次接觸翻譯工作的譯者來說,想要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一 自身素養的提高
在各行各業中,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相關從事人員具備一定的從業條件,在這里我們不妨將其稱之為自身素養。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對譯者來說,自身素養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和要求。不僅要求具有認真負責、嚴謹踏實的態度,同時還應該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特征:豐富的英語詞匯量、扎實的漢語底蘊和專業的翻譯基本功。經過一定數量的翻譯實踐過程證明,以上素養越好,就越能精確完滿地完成既定的翻譯工作。關于豐富的英語詞匯量,應注意盡量擴大自己的閱讀量,拓寬自己的視野,遇到不認識的詞匯盡早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不僅要記住而且還要通過詞組或者句子來理解這個詞匯的用法,這樣才能更快地掌握詞匯,而且還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平日里也應當盡量閱讀一些英漢翻譯技巧方面的書或者文獻資料,而且在閱讀的同時最好能加入聽、說、寫、譯方面的訓練。除了學習英語外,要想翻譯出地道的漢語,還需要譯者擁有一定的漢語底蘊,除了多看書外,平日里還應該多了解漢語在語法規則、修辭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在翻譯專業文獻資料方面,還需要譯者多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通過參閱國內外期刊來關注該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做好潛在的知識儲備工作。
二 翻譯實踐
在從事翻譯工作時,若譯者沒有經過一定數量的翻譯實踐而只想通過學習英語翻譯技巧來提高其英語翻譯能力,就像想學走路卻又不愿意摔跟頭一樣。誠然,任何實踐性活動都需要講究它的科學性。剛開始學習翻譯時如果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可以找一些較為容易且有漢語翻譯的文字來進行翻譯訓練。將翻譯出的文字同原有的漢語相比較。首先分析一下自己能否精確把握原文的意思,其次分析自己能否翻譯合適的漢語用語習慣的譯文,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修改。當自己的翻譯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尋找一些相對容易的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文章進行翻譯,然后逐漸進行英語文獻的翻譯。如此堅持進行訓練,一定會卓有成效的。如果時間充裕,最好可以堅持每天都翻譯一段文字,付出總會有回報的,你的翻譯技巧和能力將會得到很大提升。
三 總結創新
剛學習翻譯的學生可以讀一些英漢對照類的文章或者有漢語注解的英語文章;通過翻譯對比,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積累和學習其他人在翻譯表達和理解等方面的優點,幫助自己提高翻譯能力。若是自主選擇文章進行翻譯,發現有翻譯問題難以克服的時候,需要踏實地向高手請教。在翻譯時,不應該局限于別人所做的譯文,還應該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翻譯方法,集合別人的優勢和自己的優勢盡量形成一種完全適合自己的、屬于自己的新方法,新技巧。
四 方法積累
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翻譯技巧也在隨著交流的過程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翻譯的基本方法變化不是很大。熟練地掌握基本的翻譯方法有助于翻譯工作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翻譯的基本方法是翻譯工作者長期以來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和總結出來的經驗,初學者掌握了這些基本方法將有效地提高翻譯水平和效率,所以對于譯者而言,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要多加積累翻譯的技巧,接下來筆者將介紹常用的幾種翻譯方法。
1.增譯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用語習慣以及表達方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區別,因此,在翻譯時,應該適當添加一些詞匯、短語、句子等來完善句子的意思。該方法大部分適用于漢譯英里面。一般情況下,漢語里面沒有主語的句子比較多,但在英語句子里都存有主語。因此,在對漢語中沒有主語的句子進行翻譯的時候,可以利用英語中的無主句、被動語態或者“There be…”等結構類型來翻譯,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就要結合句子的意思,利用添加主語的方法來翻譯,以保證句子的完整性。除此之外,在一些詞的使用上英語和漢語也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在名詞、代詞等詞匯的使用上。在這些詞匯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要屬代詞,當原文里出現“人的器官”、“歸某人所有的”或“與某人有關的事物”時,應該要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詞。因此,在把漢語翻譯成英語時有時需要添加物主代詞,然而在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又要根據文章中句子的語境做出適當的刪減。所以,用增譯法增加一些詞語等可以保證句子的結構完整和語義的準確性。如:(1)這里的人們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權。Here people lost their basic human rights.(增譯物主代詞)(2)In fact,the opposite has occurred.實際上,正好發生了相反的情況。(增譯名詞)
2.省譯法
省譯法是與增譯法相反的一種翻譯方式,就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詞語、詞組或者短語等,避免語句意思的累贅。這種刪減并不是意味著翻譯工作者可以隨意地去掉一些不符合語言環境的詞語、詞組或者短語等,而是必須以保證句子結構和意思完整的前提下進行修改的。我們可以從英語的語言法則和修辭手法兩個方面分析省譯法。僅從語法實際運用方面來講,省譯法可以刪除一些非人稱代詞、it、連次等。其次就是刪除句子中可有可無的詞,而且要保證句子原意沒有變化。如:(1)He learned a lot during his study abroad.在出國留學期間他學到了很多東西.(省譯物主代詞)(2)I hope that I can live my every day well.我希望過好每一天。(省譯物主代詞)
3.轉換法
轉換法就是在翻譯原文的過程中,為了更加符合漢語的用語習慣和表達方法,通常會將原文里面出現的一些詞的詞性或者句子的句型、語態在譯文中做適當的修改。比如,在詞性轉換方面,通常可以將名詞轉換成動詞、代詞、形容詞來翻譯,或者將原文里出現的動詞轉化成名詞、副詞、形容詞、介詞來翻譯;在句子成分轉化上,通常可以將原文里面出現的主語轉化成譯文里面的定語、狀語、表語、賓語等成分來做翻譯,或者將原文的謂語轉化成譯文里面的主語、定語、表語等成分來翻譯;在原文句型上,可以通過并列句與復合句之間的相互轉化或者利用狀語從句同定語從句的轉化來達到符合漢語用于習慣的翻譯目的。在保證句子結構完整和句意準確的基礎上,可以對詞性、句子成分、句型、語態等方面進行適當地調整,從而更好地表述出句子的意思。如:(1)Troppo exposure to sunlight is harmful our eyesight. 長時間看太陽對我們的視力不好。(2)Too much soak in the water is harmful to your skin.長時間泡在水里對皮膚不好(名詞轉動詞)(3)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改革開放政策備受關注。(動詞轉名詞)
4.拆句法和合并法
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原文句子進行拆分、合并的方法來翻譯。拆句法是利用拆分的方法將組成復雜的句子分開翻譯成幾個簡短的句子,在英譯漢翻譯過程中經常使用;合并法翻譯過程正好與拆句法相反,大多數應用于漢譯英翻譯。在漢語句子中,注重意思的完整,但在結構上較為松散,所以短句用得比較多,而英語注重結構的完整和嚴密;因此,經常適用于長句。所以,根據英漢在表達方式上側重點不同,將分開解釋一下漢譯英和英譯漢兩個翻譯過程。在將漢語翻譯成英語時,可先分析語境,通過利用某些特定詞匯或者句式,比如連詞、分詞、介詞、不定式、定語從句等,把幾個漢語短句連接成一個英語長句;在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可先分析英語原文,弄清楚英語原句的組成,然后在由連接詞或者從句出現的地方將句子拆分開來,分割成一個個漢語短句來翻譯。通過這種方法,在翻譯時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解決了在長句面前不知如何下手的問題。如下例句:(1)He appreciated our enthusiastic help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famous for warmhart.他感激我們的熱心幫助,中國人正是以熱心腸聞名的。(在定語從句前拆譯)(2)Increased communic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untry.同周邊國家加強交流,符合該國的發展。(在主謂連接處拆譯)
5.正譯法和反譯法
在英漢互譯中,還通常用到正譯和反譯的方法。所謂正譯法,就是根據漢語語境中人們所熟知的用語習慣和表達方式將英語翻譯成漢語。所謂反譯法,就是原文語句按照漢語語境中相反的用語習慣和表達方式將原文翻譯成英語。無論是正譯法還是反譯法,其通常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是在英語中,通常反譯法更加符合英語的用語習慣和表達方式,翻譯出來也更為地道。如:他突然被車撞了。Suddenly,he was in a car accident.(正譯)Suddenly,a car accident was occurred to him.(反譯)
總的來說,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學會靈活多變,不能只知道死記硬背積累的翻譯技巧,要結合已有的英語基礎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技巧進行翻譯,將積累的翻譯技巧盡量地運用到實踐中。
五 結束語
不管提供多少合理高效的提升途徑,在從事英語翻譯工作時,想要翻譯出高質量的譯文,沒有長久的訓練是無法達到要求的,在這個過程中,譯員不僅要學會如何靈活地應用各種翻譯方法,而且還要學會經驗總結。因此,我們必須在翻譯過程中對翻譯技巧有足夠的重視,熟練地掌握基本方法并在實際翻譯工作中靈活運用,使翻譯的文章更為準確和流利。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使得翻譯技巧不斷提升,從而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翻譯工作,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志于成為優秀翻譯人員,并能不斷實踐、學習,堅持積累,一定可以不斷進步,最終翻譯能力獲得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春柏編.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劉硯杰、邵紅策.科技英語翻譯技巧[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5)
篇8
【關鍵詞】英語教學;閱讀訓練;有效性;閱讀習慣;方法;課外讀物
如今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單一,在閱讀課上只是讓學生進行一些類似考試習題的練習,因為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能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而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根本不感興趣,因而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單調、乏味和程式化。而有些課是完全開放式的教學,名為閱讀課,學生在整堂課中根本就不用打開課本閱讀,只是在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中熱熱鬧鬧地“活動”。學生有了樂趣,但教學效果卻不佳。另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沒能很好地顧及到學生的不同層次,有些課簡單的教學設計使優等生不想聽,后進生聽不懂,中等生聽得似懂非懂。當今新課改的重點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地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為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幾個方面談談英語閱讀教學的體會。
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不少學生不會閱讀,是因為他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和前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閱讀分為泛讀和精讀。所謂泛讀主要追求閱讀速度,只需對閱讀材料有大概的理解。一般的課外讀物都屬于泛讀,也叫瀏覽。在泛讀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詞匯量有限,總會碰到不認識的單詞,不少學生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會退縮,沒有信心再讀下去。這時候老師就應該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鼓勵學生去猜測單詞的意思,可以聯系本句,也可以聯系本段或是聯系上下文,不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最好先別用工具書,免得讓學生對工具書產生依賴性,不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因為是泛讀,所以不一定要知道單詞的絕對正確的意思,只要能猜測出單詞的大意就行了。所謂精讀就是指為了達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熟練掌握的程度,而對文章進行反復鉆研,細心領會的一種閱讀方法。一般來說課本上的文章都要求是要精讀的。在精讀過程中,學生同樣也碰到類似的問題,所以老師必須教會中學生使用簡單的工具書,這樣學生就能借助工具書了解和理解單詞在文章中的具體意義。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養成不總是依靠老師的幫助來進行閱讀的習慣,同時教會學生平時注意詞匯量的積累習慣。
二、教師要交給學生利用構詞法識別新詞,降低閱讀難度的方法。
猜測詞義的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運用英語構詞法來理解詞義。中國學生普遍不會直接識別英語單詞的意思,因而只好靠漢語解釋來機械地進行英漢對照來記憶英語單詞的意思,這樣去學英語自然會陷入苦海無邊的英漢符號記憶的災難中。其實,英語單詞的字母排列是有規律可循的。一是英語中有許多發音相同的字母組合。這些組合會出現在不同的單詞中,記得單詞越多,越能發現這些單詞其實只是改變了幾個字母而已。二是許多簡單的單詞是詞根,而復雜的單詞多數是由詞根、前綴、后綴以及單詞的組合演變而成。英語的詞根、詞綴或單詞組合就諸如漢字的“偏旁部首”一樣,或表達詞義,或表達語音。我們借用漢語的“偏旁部首”來代表詞根,詞綴,是因為兩者有共性,而中國學生對“偏旁部首”是再熟悉不過了,很容易用遷移的法則來學習掌握英語的詞根、詞綴。知道了”偏旁部首”就可以根據它們來直接讀出單詞,猜測單詞的意思。詞根為單詞提供一個基本意義,而前綴、后綴等則增加詞義或改變詞義,或者改變單詞的詞性和用法。利用構詞法或者英文的“偏旁部首”來猜詞,雖說不能百分之百猜準,但起碼可以猜測個大概,至少在知道單詞的意思后,你可以恍然大悟地領會它,這樣就可以大大增強對英語單詞“見字識意”的能力,做到不再機械記憶一個單詞,而把它的漢語意思僅做為一般參考。因此,掌握單詞的結構規律,不僅有利于掌握單詞的讀音,有利于對單詞的記憶,而且對猜測詞義也有很大幫助。
三、閱讀要不拘泥于書本,教師要把學生的閱讀拓展到課外讀物。
篇9
關鍵詞:格律;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I561.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38-01
一、十四行詩的英語背景及內容
(一)孕育者及所處時代
莎士比亞是英國最杰出的作家也是文學長河里一位出類拔萃的語言大師。而莎翁所生活的時期恰好也是英語從中古時期進入早期現代英語后不久,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錮,為文化發展提供條件。當時的歐洲大陸仍大量盛行拉丁文、法語,英語耳濡目染,融入了較多的新詞匯,但拉丁文在文學作品中所占據的地位還是很崇高的。不過,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活動卻完全是以英語來進行,他把外來語和本族語巧妙的結合起來,大大豐富了英語的詞匯。
(二)十四行詩的創作
十四行詩,原為“小調”或“歌曲”之意。音譯為“商籟體”。出自普羅旺斯語Sonet。 起初泛指中世紀流行于民間、用歌唱和樂器伴奏的短小詩歌。它的創始人是意大利詩人彼得拉克(Petarch)。十六世紀初,十四行詩體傳到了英國,逐漸發展成為了英國最流行的詩歌體裁。莎翁的十四行詩共計154首,詩文大概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寫他與一位青年貴族的友情,此主題較長,約計有126首,情感真摯熱烈,體現出作者對美的追求。第二部分較為奇特,描述了詩人與一位黑夫人的愛情。頗為有趣的是第三部分,它主要探討了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問題,只有兩首詩組成,構思奇詭,卻是啟人智慧,意蘊深遠,讓人回味悠長。
二、寫作中的美
(一)格律之美
英語是以語音為基礎的文字,故英語詩歌的格律就自然以音節為單位。十四行詩中的“格”有意大利式的每行11個音節和法國式的每行10個音節,莎翁的十四行詩采用的是每行10個音節的模式,即 a-b-a-b, c-d-c-d, e-f-e-f, g-g或 a-b-a-b, b-c-b-c, c-d-c-d,e-e。語言簡潔精辟,主題鮮明豐富,思路曲折多變,起承轉合運用自如。而詩中對“律”把握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靚麗風景,古語有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發言即有聲,有聲即歌詠,歌詠亦是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講究聲韻、節奏、抑揚頓挫,便于讀者吟誦,亦使聽眾感到悅耳,朗朗讀詩之聲繞梁三日,往復回還,給人以音樂的美感。后來文人寫十四行詩,仍繼承這一優良傳統。請君欣賞:“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ensilvered o’er with white,When lofty trees I see barren of leaves…”這首詩中描寫的主題是規勸友人生子。全詩由三個四行詩和一個雙行詩構成,朗朗上口,一氣呵成。
(二)語言之美
十六世紀的到來,英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日趨頻繁,僅從詞匯方面看,就有一大批代表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的外語詞融匯入英語,例如:shawl[波斯語,披肩],coffee[土耳其語]等。莎翁的作品更是將外來語與本族語相結合,采取引進外來詞、詞類轉換等方法,創造出更多的詞匯運用,增加了英語的表達能力。莎翁運用這些詞匯所組成的語言也是將美的發展提升了一個高度,如十四行詩中最經典的第十八首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這首詩所描寫的是友人的美貌將與詩人的詩歌永存于世。其中不乏可愛又優美的語言,如:darling buds of May(五月的嬌蕊),eye of heaven(蒼穹的目光有時過于灼熱),nature's changing course(世事滄桑)等。此首詩歌中大量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把友人比作可愛的夏天,將太陽比作天上的眼睛有著金色的面容,簡潔易懂,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熱愛,讓我們感到人與自然息息相融,凝住我們美好的希望。
三、結語
通過對莎士比亞時期的背景了解,我們不僅能從莎翁的十四行詩中看出英語在當時時代的運用,也有機會感受了其中英語的格律之美和語言運用之美,這為我們對十四行詩的欣賞及翻譯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朱延波.莎士比亞詩歌研究(英漢對照)[M].廣州: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2]李賦寧.英國文學論述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版社,1997.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英語教學 美感教育 應用
美感教育,是指運用科學的、美的規律和藝術實踐,訓練和強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人具有審美知覺能力和創造力。英語教學活動是智慧與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類追求文明的活動,英語教學活動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英語教學不能缺乏美感教育。只有學生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產生了愉悅的情緒,“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充分的落實。一堂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體現了一個“美”字,美無處不影響著學生情感、智慧、身心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的任務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學習,沒有什么輕松、愉快可言,教學質量不佳的情況就司空見慣了。為此, 作為一名年輕的英語教師,我嘗試將美感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不僅獲得知識,同時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教學過程中,我從英語語言本身入手,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了英語語言的美。
一、有趣而有哲理的英文卡通片——充實學生的內心世界
初中學生童心未泯、天真活潑,卡通片依然是他們最喜歡的節目。如果讓他們自己扮演卡通片中的人物角色,那又會怎樣呢?能不能讓學生從中體會英語語言的美呢?
觀看《獅子王2》時,學生們伴著優美的音樂,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心情此起彼伏、沉浸其中。在此之后,我截取影片中最后五分鐘左右的大結局,鼓勵學生模仿表演。學生興致高昂,積極參與,樂在其中,在教室里反復地觀看影片,反復模擬所扮角色的語音、語調、心理活動,表演投入,儼然一個個小演員。在反復的角色模擬中,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同時感悟到卡通片中所蘊涵的生活哲理,他們從語言的表述中體會了“寬容是美麗的”的處世方式。
二、簡單而有意義的英文歌曲——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初中課程標準語言技能三級目標之一:能背誦一定數量的英語小詩或歌謠,能唱一些英語歌曲。馬克思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可以給學生美感教育,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生在音樂中能感受到濃厚的英語氛圍,哪些地方該爆破,哪些地方該連讀,等到歌唱熟了,歌詞也理解了,聽力與朗讀能力也隨著提高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美韻也能從中領悟。
因此,我平時嘗試著在教學中穿插了一些英文歌曲,讓學生在英語歌曲中體會音樂的美,并從其內容中領會生活的美好。當我教《yesterday once more》這首歌時,伴著抒情委婉的旋律,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學生有許多的感觸。
有的學生說:this song makes me recall the past beautiful time. they are still important to me now. it makes me cherish the present time.
有的學生說:this song makes me recall my childhood. when i was a child, …
學生們各抒己見,既學會了這首歌,同時又深深地體會到回憶是美麗的,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也是美麗的。
三、英文書籍——心靈的感悟
英語課程標準學習策略五級要求之一是:嘗試閱讀英語故事及其
他英語課外讀物。所以,我嘗試著向學生推薦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牛津英漢對照讀物,讓學生從中領悟英語內容的美。
我推薦的《書蟲》系列,學生們愛不釋手,在世界名著的海洋里徜徉,孜孜不倦地咀嚼著字母的那一只“書蟲”,從而獲得了心靈的感悟。一個人應該怎樣面對困難重重的生活,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老人與海》昭示我們,生活是永恒的戰場,我們可以孤獨,卻不能放棄,不可以失去希望。“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熱愛生命》給了學生極大的震撼,教會了學生如何面對困難、面對挑戰,希望就在堅持的下一秒……在英文書籍的熏陶下,學生感悟了許多的道理,心靈得到了充實。
以上是我把美感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的一種嘗試與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與學生們共同創造了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美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內涵,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充實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用的人才。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只要有心,一定能尋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實踐英語教學中的美感教育。
參考文獻
1、朱光潛 美感教育,1940年7月15日在樂山武漢大學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