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防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21:28: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災害防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災害防御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減災等活動。
第三條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應當堅持預防為主、趨利避害、統籌協調、分級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必要的氣象基本建設和事業經費。
第五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以下簡稱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管理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氣象災害應急服務,以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雷電災害防御等工作。
山洪災害防御會議講話
同志們: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防總、水利部召開的全國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會議和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專題研究部署水庫保安和山洪防御工作,經廳黨組研究決定召開這次會議。昨天下午大家一起參觀考察了松陽縣山洪災害防御示范現場及水庫保安加固工程,今天上午又聽了松陽等五個縣(市)介紹的經驗和做法,剛才各組把討論情況進行了匯總和發言。這次會議總結了水庫保安和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經驗,研究部署了下一階段的工作,討論了即將實施的有關規定和辦法。這次會議時間雖短、但內容豐富、安排緊湊,開得很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上午,佳學同志已對下一步工作作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講得很好,我都同意。回去后,請大家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和要求,結合各自實際,抓好落實。借此機會,我再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主要講三個問題:
一、充分肯定成績,認真分析問題,進一步明確目標
省委、省政府及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工作,始終把水利放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地位。全省各級水利部門緊緊圍繞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按照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浙江”和“生態省”的要求,以水利“十五”規劃為指導,在防汛抗旱、水利建設、水利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標和任務。“十五”期間,全省水利總投資達到600多億元。先后建成標準海塘近1400公里、錢塘江江堤1000余公里,70個縣級以上城市的防洪體系基本建成,全面開展病險水庫應急除險加固和千庫保安建設,水庫安全度和攔蓄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防汛抗旱非工程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省、市、縣結合實際制訂了一批防災救災預案,在防汛防旱工作特別是近幾年的防臺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間,我省經歷了干旱和強臺風,特別是在**年和**年連續遭受了多次強臺風的正面襲擊和外圍影響,全省各級各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致,協同作戰,取得了抗臺救災的全面勝利,并鑄就了偉大的抗臺救災精神。據初步統計,五年來全省各類水利工程直接減災效益達800億元。
總之,“十五”期間是浙江水利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個時期,也是水利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顯著的一個時期。“十五”時期的水利發展和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為全省水利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尤其是分析近年來在我省遭遇連續干旱和強臺風的襲擊中,部分地區暴露出來的水利基礎設施標準不高、建設滯后、設施老化、管理不善、預警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如:
(一)部分地區防洪排澇工程標準還不高。水利工程特別是千里標準海塘和水庫在去年和今年的防臺風中發揮了巨大的防災減災效益,但也暴露出浙南、浙中等部分地區缺少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部分城鎮設防標準偏低等問題。沿海一些易受洪澇影響的地區,上游缺乏必要的防洪控制性工程,下游又受潮水頂托影響,洪澇災害嚴重。溫黃平原易澇問題還未徹底解決,樂清、永嘉等縣城由于防洪排澇能力不足,多次受淹。
氣象災害防御水平提升分析
摘要:自然災害對社會發展、工業進步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政府災害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積極開展氣象災害預報和預警工作,已成為氣象工作的關鍵。相關部門應該加大重視力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人民。
關鍵詞:監測預警;災害應急;災害防御
1我國目前的氣象災害防御現狀
近年來,中國成立了氣象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制定了氣象災害防治計劃。成果如下:一是氣象災害預防和治療的相關法律和制度不斷改善。“氣象法”、“國家氣象災害的防御計劃”等在內的相關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是氣象災害的防災和減災的基礎。二是提高氣象災害預防預報技術。中國氣象頻道24h播報預報和警報。各省市、縣設有1000多個氣象服務站和1.5×104多個鄉鎮服務站。通過加強人工管理、防雷等氣象維護工程,提高了減災效果。三是氣象防災救災和防災避險知識宣傳教育不斷普及。相關部門不斷加強氣象知識普及和宣傳,有效提高了人民群眾在氣象災害面前的防災自救能力。
2我國氣象災害的社會防衛問題
可以看出,我國在氣象災害的社會防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氣象災害的社會防御還不能滿足現實需要。一是氣象監測精度不足,特別是氣象災害觀測精度差,極端天氣預警能力薄弱,災害性天氣連續觀測能力不足。由于監測準確性存在各種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交通和電力行業。二是應急機制不完善。氣象災害信息采集不完整,報告不及時,部分地區敏感性不足。三是防災減災方案可操作性不高,活動流程不明確,在社會交往、部門協調、預防效果等方面存在不足。四是基層防災減災意識不強。目前,氣象預警信息基本滿足當前公眾需求,覆蓋范圍逐步擴大,但一些單位、組織和社區對氣象預警信息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同時,預警信息通過新聞媒體的傳播能力不強。媒體對災難的事后報道,無法達到預警的效果。
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思考
摘要:氣象災害防御一直以來都是開展農業生產工作的重點關注內容。隨著科技的進步,關于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也愈發完善,在給種植戶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降低了災害損失,本文將著重分析新時期發展農業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防災減災水平,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物高質,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部門應結合地區實際,將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理念形成和建設作為工作中心,綜合提升服務質量,強化預報效果,提出多種方案應對氣象災害。
1建立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農業是最易受自然條件影響的行業,而農民則是最需要專業氣象服務保障的群體。近些年,各地氣象部門紛紛把氣象為農服務作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服務,擴大災害防御的知識宣傳面,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效降低了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但也應看到,一些地區在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廣大群眾的需求。如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較弱、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完善、抗災救災資金不到位、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預警信息覆蓋率不高、氣象服務針對性不強等,使得農業公共氣象服務較為薄弱。并且隨著世界范圍內氣候條件的多變性,我國每年發生的暴雨、低溫凍害、大風、干旱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繁出現,對人們的生活質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都帶來了惡劣影響。因此,建立并完善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各地區和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加大氣象支農惠農力度,為實現作物增收、提質,增強村級能力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把科學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加強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指導理念,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改革,經濟提升作為工作的總體要求,發揮好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大幅度提升人們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及時采用合適的方法應對氣象災害,減少災害發生帶來的人身、財產損失。
2加強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有效措施
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減災等活動。
第三條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應當堅持預防為主、趨利避害、統籌協調、分級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必要的氣象基本建設和事業經費。
第五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以下簡稱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管理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氣象災害應急服務,以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雷電災害防御等工作。
氣象災害防御意見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我省地處長江上游,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差異大,生態環境脆弱,災害頻繁,是氣象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風、高溫熱浪、低溫凍害、雷電、冰雹、大霧、連陰雨等災害時常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次生衍生災害也十分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近年來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和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氣象災害損失,確保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49號),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貫徹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全面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制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傳播、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指揮協調機制。各級氣象部門要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和氣象災害信息傳播服務系統建設,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將氣象、水利、農業、林業、國土資源、民航、交通和地震等部門的氣象觀測站點納入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絡總體布局,建立氣象觀測數據的實時共享機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和公共信息平臺,提高信息的綜合處理和應用能力。在國家氣象觀測站網的基礎上,結合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需要,在**平原、**、**北等城市群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農牧區、重要生態保護區、主要江河流域建設區域氣象觀測站網;完善氣象衛星應用業務系統建設;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站網建設和應用系統開發;建立移動氣象監測服務系統;構建雷電、大氣成分、土壤濕度、水汽、酸雨和能見度等專業觀測網,形成空基、天基和地基相結合,固定站網與移動觀測相補充,常規要素觀測與特種氣象觀測相配合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體系,提高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
防御氣象災害意見
**縣、各區人民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屬各委、局、辦:
**市是氣象災害頻發的地區之一。暴雨(雪)、雷電、寒潮、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49號)精神,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市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加快區域氣象自動站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風廓線雷達、氣象衛星工程、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雷電、酸雨、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市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做好農村、山區、流域、森林草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鄉鎮地質災害防御預案
我鎮地質環境十分脆弱,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區。為了更好的貫徹地質災害“預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我鎮實際,認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主要發災時段為5-9月,大面積、長時間、集中性降雨,是導致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因此,在降水時期,特別要加強預警工作,地質災害預防工作責重如山,事關百姓安危,要認真扎實地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堅持以人為本,確保人民生命安全。防災對策措施如下:
(一)加強組織管理和職責分工
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扎實有序進行,避免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件,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鎮黨委政府決定調整充實鎮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以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管理,負責防災救災中的日常事務。各村(居)發現異常,要及時準確地向上級相關部門報告。領導小組在防災救災中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各村(居)成立了防災應急領導組織,組建搶險救災應急分隊。各村(居)主任是第一責任人,負責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預防和臨災救護工作。
(二)加強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工作
地質災害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要求各村(居)必須加大地質災害危害性的宣傳力度,大力普及如何鑒別地質災害及其發生前兆、如何預報避讓地質災害、減少和防止其危害等知識,提高廣大群眾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自測、自報、自防和自救等防御能力。各地應將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群測群防“明白卡”發至受威脅的村民手中,向群眾通告,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
洪誘災害防御分析論文
婁底市地處湘中腹地,轄兩縣兩市一區,人口399萬,地理座標為東經110°45′40″~112°31′05″,北緯27°12′28″~28°14′27″,東西橫跨160公里,南北縱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83%;是一個山、丘、崗、平地貌俱全的地區。
一、基本情況
(一)地貌形態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東低,南北山地對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輪廓,湘資兩大水系在境內呈樹枝狀,幅射式發育,地貌類型呈山地成片,崗丘交錯成串,平地綿展的組合特點。
(二)氣候特征及洪澇災害情況
我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區呈現較明顯的區位性和季節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