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4:54: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竹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竹業調研報告

竹資源是重要的產業和生態資源,竹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竹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區有竹林35萬畝,竹加工企業400多家,初步形成了百丈竹制品、瓶窯竹筍和中泰笛竹三大竹業集聚區。20*年全區竹業總產值15億元,竹業為社會提供了7萬個就業機會,同年我區加盟“中國竹子之鄉”,成為浙江省竹業經濟五強縣市之一。規劃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是順應竹產業發展趨勢、占據竹產業發展先機的必由之路。

一、規劃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的三個理由

1、規劃與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是竹產業快速增長、內外銷日趨旺盛和區域產業集群的必然選擇。竹產業正從竹子的傳統利用階段、竹制品精深加工階段,向竹化工、竹商貿、竹裝飾材料等方向發展。我省有竹林面積1200萬畝,竹業經濟180億元,形成了以**、**、**、**為主的浙北竹區,**、**為主的浙中竹區和**、**、**為主的浙南竹區。浙北是我國竹產業最為發達的區域,五個“中國竹子之鄉”中有四個集聚在浙北地區。浙北竹區有著完備的產業體系,僅用占全省20%的竹子資源,就創造了占全省55%的竹業產值。而我區是浙北竹區的主產區,竹業產值和竹區面積均名列全省前五位。近幾年來,我區的竹業蓬勃發展,出口成倍增長,內銷十分興旺,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竹制品加工企業有30余家,其中出口加工企業5家,年出口總額約三千萬美元。20*年竹業總值占全區農業總值33.7%,竹業已成為我區都市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彭公竹制品市場是我區最大的竹制品商貿市場,也是全國最大的竹制品集散中心,該市場竹制品年銷售量約占我區竹產值的70%,20*年市場交易額達5億元。因此,規劃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改善市場硬件設施,提升市場服務檔次,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竹制品商貿物流市場,十分必要,意義重大。

2、規劃與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是加快發展我區生態經濟、提升竹產業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西部生態經濟區是**最具生態活力的地區,其竹林面積占該區域土地面積的44.11%、森林面積的59.80%,竹業已是西部生態經濟區中最具規模、優勢最為明顯的產業。該區域集聚了**區70%以上的竹制品加工企業,對我區竹業經濟貢獻率達90%以上。而彭公竹制品市場在帶動我區竹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增加竹農收入等方面,作用十分明顯,規劃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是保持我區生態經濟持續增長的生態項目,更是民生項目。據估算,市場建成后至少可為西部四鎮7萬農業人口貢獻30-50%的經濟收益,人均收益可達2000-3000元。

3、規劃與建設彭公竹制品市場,是發揮我區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和傳統優勢必然要求。彭公竹制品市場位于104國道**與**接壤處,是浙北竹制品外運的必經之處,是一個自發形成的竹制品集散地。經歷了20多年興衰變遷,市場不斷成長,“彭公”已經成為浙北竹制品集散中心的代名詞。目前,彭公竹制品市場已培育了一批熟悉竹制品生產和經營、銷售網絡穩定的經營商戶,這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鍛造出來的竹制品經營團隊,是市場賴以成長的基礎,也是我們的優勢與潛力所在。

二、彭公竹制品市場的現狀

查看全文

竹業發展狀況報告

最近,我們深入對毛竹重點林區鄉鎮,對四位種植大戶低改竹林、五家毛竹加工企業及鄉鎮毛竹新植任務的落實,進行了走訪了解,現將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毛竹產業現狀

**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顯示,全市毛竹林6.7萬畝,至今,面積略有增加。據主管部門統計,現有毛竹林面積10萬畝,集中分布在“五鄉三場”,占全市毛竹面積的91.4%。其中:澤覃鄉及原綿江林場5萬畝;拔英鄉及原拔英林場1萬畝;日東鄉及日東林場2萬畝;大柏地鄉1萬畝;崗面鄉1萬畝。毛竹林面積仍然只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3.6%,蓄積量約1000萬根。通過招商引資等措施,買竹山搞低改萬畝以上大戶3戶;毛竹加工企業13家,其中:大柏地2家、澤覃4家、拔英2家、日東1家、城區4家,包括6家外商企業。毛竹新植(連片30畝以上),從**年至**年,全市僅3694畝,其中,沙洲壩七堡村境內一種植大戶就新植毛竹實生苗2000多畝,占新植面積的一半以上。

二、毛竹發展趨勢

毛竹發展逐步為各級黨政所重視,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去年,市委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毛竹產業發展的意見》(瑞發[2006]11號)文件,成立了專門機構,提出了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竹產業體系的指導思想,確定了2015年毛竹面積增至30萬畝的發展目標,并在政策扶持、科技指導、優化服務及獎、補激勵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做大做強毛竹產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這是今后我市毛竹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

趨勢之二,隨各級、各媒體的廣泛宣傳和毛竹種植大戶典型示范,廣大干部群眾,尤其竹農,對發展毛竹產業的認同感在不斷增強。大柏地鄉領導認為應把毛竹作為山區主導產業來抓,并提出“把竹山當田耕、把竹子當菜種、把竹林當果護”。

查看全文

我鄉竹業協會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近幾年來,我鄉根據發展竹產業的具體要求,大力發展竹業協會,將農民的利益與協會的發展緊緊地捆在一起,實現了產銷兩旺,有效地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竹業協會得到發展壯大,農民收入得到較大提高。

一、竹業協會基本情況

治平畬族鄉鄉域面積178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積14.5萬畝。現有1個鄉竹業協會和12個村竹業協會,鄉村協會會員382個,會員占全鄉農村人口總戶數的12.7%,其中黨員96個。通過協會的引導帶動農戶2000余戶大力開發竹業,一年多的竹業協會動作,有力地促進了竹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99元,而協會會員的人均純收入達3400余元,高出本地其他農民400余元。

一、主要做法

1、成立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切實加快我鄉經濟發展,根據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2005年3月中旬,我鄉分別成立鄉竹業協會和12個村竹業協會,鄉竹業協會由分管林業鄉黨委副書記任協會會長,鄉直各部門負責人和各村主任為成員。各村竹業協會由村支部書記任會長,按“黨管、民辦、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和完善了領導機制和服務機構,制定了協會章程,明確了會員權利與義務。為廣大竹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竹業產化經營。通過建立竹業協會,把廣大竹農組織起來,提高了竹業的規模化程度,在不違背竹山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了規模化生產,暢通了產品流通渠道,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了竹業增效、農民增收。如社福村竹業協會,通過深入市場分析和行情調查,把帶領竹農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組織廣大竹農大力發展竹膠板半成品,采取“協會會員五戶聯保、林權證抵押竹農貸款”的方法,幫助竹農解決購買生產竹膠板半成品機器設備的難題。組織10位文化程度較高的會員到外地培訓加工技術,學成后回村幫助村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生產的竹膠板半成品由村竹業協會統一收購,銷售到三明、永安和沙縣等地。社福村在短短的一年內發展會員45戶,年產竹膠板半成品1.75萬套,實現產值70萬元,同時帶動全鄉10個行政村生產加工竹膠板半成品。2005年全鄉竹膠板半成品加工戶達320戶,年產竹膠板半成品15萬套,產值達600余萬元。

2、以服務會員為宗旨,全方位為會員服務。一年多來,先后邀請了省林學院竹業專家陳存及教授、市高級工程師周東雄等省市縣竹業專家到我鄉進行培訓授課,現場指導,共舉辦了8期毛竹豐產技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培訓班,培訓1000余人次,發放相關資料1500余份。充分利用電腦竹業,制作畬鄉竹業網,將各行政村的產業特點制作成“各村特色產業”版塊,積極向外推介治平。鄉竹業協會定期為會員刊發“治平竹業簡報”讓會員可以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產品供求信息,經常跟蹤走訪會員,及時傳遞會員的困難和需求,形成了鄉、村、協會三級之間真正的良性互動。積極推進了我鄉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竹業協會通過提供信息、技術、加工、營銷等方面的服務,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變“我能生產什么就向市場推銷什么”為“市場需要什么我就生產經營什么”,改變粗放經營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如高峰村竹業協會,充分認識到竹山公路對改善竹山生產經營條件、提升竹山附加值的重要性。采取“群眾籌集一點、政府補助一點、上級爭取一點“的籌資方法,積極帶領群眾開通竹山公路5條18公里;治平村竹業協會針對市場閩筍干暢銷行情,鼓勵廣大竹農并率先關閉小型造紙廠,大量生產閩筍干,協會組織人員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購銷售,2005年治平村生產閩筍干達150噸,實現產值300萬元。2005年三節岌組筍干加工大戶劉堯林僅這項達4萬元。

查看全文

我鄉竹業協會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近幾年來,我鄉根據發展竹產業的具體要求,大力發展竹業協會,將農民的利益與協會的發展緊緊地捆在一起,實現了產銷兩旺,有效地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竹業協會得到發展壯大,農民收入得到較大提高。

一、竹業協會基本情況

治平畬族鄉鄉域面積178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積14.5萬畝。現有1個鄉竹業協會和12個村竹業協會,鄉村協會會員382個,會員占全鄉農村人口總戶數的12.7%,其中黨員96個。通過協會的引導帶動農戶2000余戶大力開發竹業,一年多的竹業協會動作,有力地促進了竹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99元,而協會會員的人均純收入達3400余元,高出本地其他農民400余元。

一、主要做法

1、成立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切實加快我鄉經濟發展,根據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2005年3月中旬,我鄉分別成立鄉竹業協會和12個村竹業協會,鄉竹業協會由分管林業鄉黨委副書記任協會會長,鄉直各部門負責人和各村主任為成員。各村竹業協會由村支部書記任會長,按“黨管、民辦、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和完善了領導機制和服務機構,制定了協會章程,明確了會員權利與義務。為廣大竹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竹業產化經營。通過建立竹業協會,把廣大竹農組織起來,提高了竹業的規模化程度,在不違背竹山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了規模化生產,暢通了產品流通渠道,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了竹業增效、農民增收。如社福村竹業協會,通過深入市場分析和行情調查,把帶領竹農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組織廣大竹農大力發展竹膠板半成品,采取“協會會員五戶聯保、林權證抵押竹農貸款”的方法,幫助竹農解決購買生產竹膠板半成品機器設備的難題。組織10位文化程度較高的會員到外地培訓加工技術,學成后回村幫助村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生產的竹膠板半成品由村竹業協會統一收購,銷售到三明、永安和沙縣等地。社福村在短短的一年內發展會員45戶,年產竹膠板半成品1.75萬套,實現產值70萬元,同時帶動全鄉10個行政村生產加工竹膠板半成品。2005年全鄉竹膠板半成品加工戶達320戶,年產竹膠板半成品15萬套,產值達600余萬元。

2、以服務會員為宗旨,全方位為會員服務。一年多來,先后邀請了省林學院竹業專家陳存及教授、市高級工程師周東雄等省市縣竹業專家到我鄉進行培訓授課,現場指導,共舉辦了8期毛竹豐產技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培訓班,培訓1000余人次,發放相關資料1500余份。充分利用電腦竹業,制作畬鄉竹業網,將各行政村的產業特點制作成“各村特色產業”版塊,積極向外推介治平。鄉竹業協會定期為會員刊發“治平竹業簡報”讓會員可以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產品供求信息,經常跟蹤走訪會員,及時傳遞會員的困難和需求,形成了鄉、村、協會三級之間真正的良性互動。積極推進了我鄉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竹業協會通過提供信息、技術、加工、營銷等方面的服務,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變“我能生產什么就向市場推銷什么”為“市場需要什么我就生產經營什么”,改變粗放經營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如高峰村竹業協會,充分認識到竹山公路對改善竹山生產經營條件、提升竹山附加值的重要性。采取“群眾籌集一點、政府補助一點、上級爭取一點“的籌資方法,積極帶領群眾開通竹山公路5條18公里;治平村竹業協會針對市場閩筍干暢銷行情,鼓勵廣大竹農并率先關閉小型造紙廠,大量生產閩筍干,協會組織人員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購銷售,2005年治平村生產閩筍干達150噸,實現產值300萬元。2005年三節岌組筍干加工大戶劉堯林僅這項達4萬元。

查看全文

竹業參與式發展分析論文

摘要:遂昌縣三仁畬族鄉自2000年開始,圍繞竹業發展,進行了參與式林業體系建設。通過投入機制創新,改變政府資金投向,引導和形成經營者對竹林經營的主動投入并成為投入主體。實施推廣機制和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通過技術的參與式設計和技術推廣新體系建設,構建自下而上的技術推廣新機制;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開展竹林高效經營新技術示范與推廣,竹業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參與式機制創新技術推廣竹產業

遂昌縣三仁畬族鄉距縣城妙高鎮6公里,總面積79km2,轄十四個行政村,總人口0.83萬人。全鄉林業用地面積0.56萬公頃,其中竹林面積0.12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0%。竹林基本集中分布在縣道三石公路兩側,立地條件較好的低山丘陵地帶,是我縣的主要竹產區之一。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鄉竹業產值1700萬元,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43%,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081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于竹產業。竹產業已經成為遂昌縣三仁鄉廣大農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竹子真正成為遂昌縣三仁鄉人民的“聚寶盆”。

遂昌縣三仁畬族鄉開展竹類經營歷史悠久。早在清朝,遂昌縣三仁小忠的“龍藏”冬筍即作為貢品向朝廷進貢,說明當時三仁的竹筍生產已有一定的規模和知名度。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政府和業務部門的重視、扶持下,遂昌縣三仁鄉的竹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自2000年開始,圍繞竹業發展,在遂昌開展了參與式林業體系建設[1],通過竹林高效經營示范與推廣,竹林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據調查,高效經營的竹林年產值達到3.0-4.5萬元/公頃,最高產值僅竹筍一項就達6.0萬元/公頃,竹林經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農戶參與竹林高效經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遂昌縣三仁鄉竹產業化發展對推進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對遂昌縣三仁鄉在竹業發展過程中機制創新的實踐和效果進行總結。

1問題提出

竹業是浙江省主要林業產業之一,竹產業對我省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竹業在我省實行的是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制度,屬于“超小型”經營組織規模。小規模經營政策,使土地生產經營缺少規模效應,減緩了現代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替代步伐。從農業生產保障體系上,由于農業制度的不完善,林地承包到戶后,林地經營主體不明確,使農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缺乏基本建設投資,使林地病蟲害統一防治、農業科技推廣等現代化集約經營技術措施難以實施,農業生產的計劃性下降。其次,小規模農戶經營使每個農戶在信息獲得、農產品生產、搜尋消費者以及農產品銷售等市場化過程中,交易成本提高,降低了農業的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從土地制度來看,目前我國實行的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土地制度。農戶對土地的使用完全依據農戶自己的意愿,農戶對自己經營的土地可以采取精耕細作,也可以粗放經營,甚至擱荒,還可以進行短期化掠奪式經營,無論是從土地資源,還是從農戶行為,都直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木竹業發展工作打算

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加快林業社會化服務是發展現代林業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建立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五建立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規范評估程序和標準。大力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民營林場等林業合作組織,開展自我服務,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提高林業經營效益。支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承擔林業和經濟建設項目。鼓勵發展各類林業專業協會,引導和規范各類林業中介組織健康發展。

具有基礎性、多樣性、生態性、戰略性。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瓶頸約束效應日益凸顯,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必然要求,林業產業是涉及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的復合產業群體。作為林業大縣,林業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尤顯重要,為適應新形式要求,搶抓發展機遇,立足科學發展觀,做大做強我縣林業產業,特編制本發展規劃。

一、林業產業現狀及發展情況

一森林資源

全縣林業用地520.6萬畝,縣具有較為豐富的森林資源。其中:有林地面積476.2萬畝,占林業用地91.4%疏林地面積3.85萬畝,占0.7%灌木林地面積17.3萬畝,占3.3%未成林造林地3.68萬畝,占0.7%宜林荒山7.54萬畝,占1.4%有林地蓄積1397.13萬立方米,有林地以杉松為主,殘次林、低產林所占比重較大。有林地平均每畝蓄積2.68立方米。

全縣森林覆蓋率72.8%林木綠化率74.5%

查看全文

培育高效筍竹林基地促進竹業增效竹農增收

×上坪鄉素有“毛竹之鄉”之稱,毛竹林面積約10萬畝,人均擁有竹山面積15畝,竹山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80%左右。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2003年,上坪鄉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兩個百萬畝”基地建設的要求,一手抓林改,一手抓低改,培育高效型筍竹林基地,促進竹業增效竹農增收。本次林改,應改面積為95606畝,現已完成林改發換證面積89930畝,占任務的94.1%。2004年8月被三明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毛竹鄉鎮”稱號。我們的主要做法是:突出一個重點,抓好一個示范,組建一個協會,培育一個龍頭。

一、突出一個重點,抓好林權制度改革

根據上坪鄉發展實際,鎮黨委、政府統一認識,抓好林改就是抓住農村工作的中心,牽住了農村工作的牛鼻子;抓好林改就能使鄉村干部有所作為,真正做到“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抓好林改在林區就能更好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抓早、抓緊、抓好”林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穩妥地組織開展了進一步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一是精心組織,加強領導。全鄉上下積極行動起來,鄉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班子成員每人掛包一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配有3-5名干部。同時調動村、組干部的積極性,形成齊抓林改的工作格局,這是搞好林改的前提。二是廣泛宣傳,群眾參與。廣大村民是林改工作的主體,林改工作涉及每戶竹農,看山場、簽合同,都必須發動竹農共同參與,這是搞好林改的關鍵環節,我們通過進村入戶,開會座談,印發材料、張貼宣傳單等,充分發動竹農參與林改工作,做到林改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三是依法辦事,規范操作。我們始終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的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林改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這是搞好林改工作的保障措施。四是落實到戶,增效增收。這是林改的目的所在。我們把林改工作當作貫徹去年中央9號文件和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具體實踐,順從民意,發證到戶。林改工作,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

1.確保了林區穩定,人心安定。由于我鄉1997年沒有進行毛竹山第二輪延包工作,2004年正好是第一輪承包到期,村民思想有所波動,“打亂按人均分山”的想法在一些村民中有一定的影響,鄉里存在著一定的社會穩定工作的壓力。去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開展林改工作,對上坪鄉來講這好比是一場及時雨,我們抓住這次機會,一步到位,“大穩定、小調整,延包30年”發證到戶,群眾吃了定心丸,這樣確保了林區穩定,人心安定。按群眾的話講就是“山定主,竹定根,人定心”。

2.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群眾的生產經營觀念的轉變:由過去的被動、粗放的經營管理轉變為主動的參與式高效經營管理。體現在“二個提高”:①竹農護筍養竹的積極性空前提高。過去護筍養竹政府下通告,干部巡山分兵把守,效果還很不理想,現在群眾自覺留“大、好、壯”的筍種,插上標簽、象選女婿一樣。②竹農科學育竹的積極性空前提高。老小病竹下山,竹山實行動態管理,示范園區的竹山Ⅰ度、Ⅱ度、Ⅲ度竹的比例基本上達到1:1:1。“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的經營理念為越來越多的竹農所接受。二是政府職能發生轉變:從過去的行政命令、計劃管理轉變為指導、引導、幫助、服務。三是干群關系發生轉變:過去群眾看到干部能躲就躲,群眾把鄉鎮干部看作是“要錢、要糧、要命”的三要干部,現在是找干部、盼干部、要干部來幫助解決問題。

3.實現了“三個增加”:一是增加了投入。做到了三個舍得:舍得將錢掏出來,購買筍竹專用肥,搞高效經營;舍得將錢投入開設竹山便道;舍得將錢掏出來搞山地水利、竹山引水噴灌。二是增加了收入。村集體通過收取林地使用費全鄉可增收40萬元左右,村均收入4萬元,示范園區2000多畝竹山平均畝收入1200元左右,最高畝收入3000元。三是增加了就業。男女老幼齊上山,冬閑變農忙,大部份農戶在生產季節都要雇工,同時全鄉有20多個竹膠板半成品加工點可增加就業200多人。明新竹業有限公司增加就業近200人。

查看全文

培育高效筍竹林基地 促進竹業增效竹農增收

上坪鄉素有“毛竹之鄉”之稱,毛竹林面積約10萬畝,人均擁有竹山面積15畝,竹山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80%左右。2003年,上坪鄉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兩個百萬畝”基地建設的要求,一手抓林改,一手抓低改,培育高效型筍竹林基地,促進竹業增效竹農增收。本次林改,應改面積為95606畝,現已完成林改發換證面積89930畝,占任務的94.1%。2004年8月被三明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毛竹鄉鎮”稱號。我們的主要做法是:突出一個重點,抓好一個示范,組建一個協會,培育一個龍頭。

一、突出一個重點,抓好林權制度改革

根據上坪鄉發展實際,鎮黨委、政府統一認識,抓好林改就是抓住農村工作的中心,牽住了農村工作的牛鼻子;抓好林改就能使鄉村干部有所作為,真正做到“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抓好林改在林區就能更好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抓早、抓緊、抓好”林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穩妥地組織開展了進一步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一是精心組織,加強領導。全鄉上下積極行動起來,鄉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班子成員每人掛包一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配有3-5名干部。同時調動村、組干部的積極性,形成齊抓林改的工作格局,這是搞好林改的前提。二是廣泛宣傳,群眾參與。廣大村民是林改工作的主體,林改工作涉及每戶竹農,看山場、簽合同,都必須發動竹農共同參與,這是搞好林改的關鍵環節,我們通過進村入戶,開會座談,印發材料、張貼宣傳單等,充分發動竹農參與林改工作,做到林改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三是依法辦事,規范操作。我們始終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的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林改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這是搞好林改工作的保障措施。四是落實到戶,增效增收。這是林改的目的所在。我們把林改工作當作貫徹去年中央9號文件和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具體實踐,順從民意,發證到戶。林改工作,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

1.確保了林區穩定,人心安定。由于我鄉1997年沒有進行毛竹山第二輪延包工作,2004年正好是第一輪承包到期,村民思想有所波動,“打亂按人均分山”的想法在一些村民中有一定的影響,鄉里存在著一定的社會穩定工作的壓力。去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開展林改工作,對上坪鄉來講這好比是一場及時雨,我們抓住這次機會,一步到位,“大穩定、小調整,延包30年”發證到戶,群眾吃了定心丸,這樣確保了林區穩定,人心安定。按群眾的話講就是“山定主,竹定根,人定心”。

2.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群眾的生產經營觀念的轉變:由過去的被動、粗放的經營管理轉變為主動的參與式高效經營管理。體現在“二個提高”:①竹農護筍養竹的積極性空前提高。過去護筍養竹政府下通告,干部巡山分兵把守,效果還很不理想,現在群眾自覺留“大、好、壯”的筍種,插上標簽、象選女婿一樣。②竹農科學育竹的積極性空前提高。老小病竹下山,竹山實行動態管理,示范園區的竹山Ⅰ度、Ⅱ度、Ⅲ度竹的比例基本上達到1:1:1。“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的經營理念為越來越多的竹農所接受。二是政府職能發生轉變:從過去的行政命令、計劃管理轉變為指導、引導、幫助、服務。三是干群關系發生轉變:過去群眾看到干部能躲就躲,群眾把鄉鎮干部看作是“要錢、要糧、要命”的三要干部,現在是找干部、盼干部、要干部來幫助解決問題。

3.實現了“三個增加”:一是增加了投入。做到了三個舍得:舍得將錢掏出來,購買筍竹專用肥,搞高效經營;舍得將錢投入開設竹山便道;舍得將錢掏出來搞山地水利、竹山引水噴灌。二是增加了收入。村集體通過收取林地使用費全鄉可增收40萬元左右,村均收入4萬元,示范園區2000多畝竹山平均畝收入1200元左右,最高畝收入3000元。三是增加了就業。男女老幼齊上山,冬閑變農忙,大部份農戶在生產季節都要雇工,同時全鄉有20多個竹膠板半成品加工點可增加就業200多人。明新竹業有限公司增加就業近200人。

查看全文

村鎮竹業生產工作意見

各行政村: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鎮的竹林經營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的要求,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如下工作意見:

竹林資源培育與措施

1、目標任務:

全鎮留養新竹187萬株以上,大年竹林畝均留養新竹胸徑在8寸以上的60株,花年竹留養新竹胸徑在8寸以上的40株,小年竹林全部留養新竹不得采挖竹筍。

2、技術與措施:

查看全文

林業局毛竹業發展工作意見

為了更好地培育毛竹資源,搞好竹產業的開發利用,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齊頭并進。特制訂關于進一步推進毛竹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一、大力推進毛竹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

隨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空間的不斷擴大,毛竹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親睞,廣泛用于建材、家俱、醫藥、造紙、電腦鍵盤、醫療保健、綠色食品、高分子材料以及旅游觀光等,為保護森林生態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批新開發的竹產品,如重竹地板、高檔竹家俱、竹模壓平托盤、側壓板、竹鍵盤等竹產品已經走上市場,并形成了規模生產和出口創匯。近年來,由于全市加大了竹產品的研發,僅今年投入竹產品開發的資金達到了8.92億元,明年將突破10億元以上;全市工業園區就竹產業一項可增加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以上。綜上所述,大力推進我市竹產業的發展,對于建設森林、實現綠色崛起、維護生態安全、推動強縣富民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大力推進毛竹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

引導林農和企業走綠色崛起、低碳環保之路,下大力氣培育豐產林基地,千方百計提高單產、增加毛竹蓄積量,進一步優化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環境,不斷創新產品科技研發,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檔次,走出一條以竹代木、以竹代塑、強縣富民的新路子,從而打造為全省最大的竹產業加工基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