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業參與式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3 04:52:00
導語:竹業參與式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遂昌縣三仁畬族鄉自2000年開始,圍繞竹業發展,進行了參與式林業體系建設。通過投入機制創新,改變政府資金投向,引導和形成經營者對竹林經營的主動投入并成為投入主體。實施推廣機制和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通過技術的參與式設計和技術推廣新體系建設,構建自下而上的技術推廣新機制;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開展竹林高效經營新技術示范與推廣,竹業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參與式機制創新技術推廣竹產業
遂昌縣三仁畬族鄉距縣城妙高鎮6公里,總面積79km2,轄十四個行政村,總人口0.83萬人。全鄉林業用地面積0.56萬公頃,其中竹林面積0.12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0%。竹林基本集中分布在縣道三石公路兩側,立地條件較好的低山丘陵地帶,是我縣的主要竹產區之一。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鄉竹業產值1700萬元,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43%,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081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于竹產業。竹產業已經成為遂昌縣三仁鄉廣大農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竹子真正成為遂昌縣三仁鄉人民的“聚寶盆”。
遂昌縣三仁畬族鄉開展竹類經營歷史悠久。早在清朝,遂昌縣三仁小忠的“龍藏”冬筍即作為貢品向朝廷進貢,說明當時三仁的竹筍生產已有一定的規模和知名度。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政府和業務部門的重視、扶持下,遂昌縣三仁鄉的竹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自2000年開始,圍繞竹業發展,在遂昌開展了參與式林業體系建設[1],通過竹林高效經營示范與推廣,竹林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據調查,高效經營的竹林年產值達到3.0-4.5萬元/公頃,最高產值僅竹筍一項就達6.0萬元/公頃,竹林經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農戶參與竹林高效經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遂昌縣三仁鄉竹產業化發展對推進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對遂昌縣三仁鄉在竹業發展過程中機制創新的實踐和效果進行總結。
1問題提出
竹業是浙江省主要林業產業之一,竹產業對我省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竹業在我省實行的是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制度,屬于“超小型”經營組織規模。小規模經營政策,使土地生產經營缺少規模效應,減緩了現代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替代步伐。從農業生產保障體系上,由于農業制度的不完善,林地承包到戶后,林地經營主體不明確,使農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缺乏基本建設投資,使林地病蟲害統一防治、農業科技推廣等現代化集約經營技術措施難以實施,農業生產的計劃性下降。其次,小規模農戶經營使每個農戶在信息獲得、農產品生產、搜尋消費者以及農產品銷售等市場化過程中,交易成本提高,降低了農業的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從土地制度來看,目前我國實行的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土地制度。農戶對土地的使用完全依據農戶自己的意愿,農戶對自己經營的土地可以采取精耕細作,也可以粗放經營,甚至擱荒,還可以進行短期化掠奪式經營,無論是從土地資源,還是從農戶行為,都直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村社區的發展中,經營者不僅從對林地的經營中獲取較優的經濟收入,而且,就社區的全面發展而言,如環境、基礎建設和文化的發展,同樣是社區或農戶生產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特點,建立多元結合的良性循環體系,通過機制創新,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農民增收、農村致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投入機制的創新
幾十年來,受經營主體不明確等因素的影響,政府對竹業的投入,上到國家,下到省、縣、鄉鎮,其投入竹產業的主要形式為對經營者竹林的經營補助。由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凡符合規定,達到一定經營標準的,均可享受一定的資金補助。廣大經營者或僅為了得到政府補助,對竹林進行一定的經營管理——做“政府部門所要求做的事”。政府部門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投入機制本身存在的缺陷。從根本上講,是經營者(農民)和管理者(政府部門)對經營主體的認識偏差[2]。這種觀念一旦形成思維定勢,嚴重抑制林農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挫傷了林農對竹林經營的積極性。
為了扭轉上述不合理投入機制在林農中所形成的觀念,遂昌縣三仁鄉在竹產業的投入機制和觀念上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徹底改變以往撒胡椒面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政府資金投入重點轉向,引導和形成經營者主動投入并成為投入主體。政府資金主要投向為:
2.1技術創新資金投入
針對遂昌縣三仁鄉竹產業的實際,重點開展了竹林高效經營關鍵技術的試驗發展。應用推廣的技術成果面向農戶、面向生產,可操作性強、效果明顯而可見。近年來,在遂昌縣三仁鄉投入技術發展資金達8萬元,重點開展了竹林高效經營技術試驗與示范、區域性土壤測試分析、技術推廣與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建設與評估等項目的試驗和研究工作,為竹業發展提供管理和生產的技術保障。
2.2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事業,根據三仁鄉具體情況,開展了竹子現代科技園區建設。園區建設投入資金15萬元,基本完善了道路、水分管理設施和示范基地建設,將新技術在示范園區內率先進行推廣和示范,通過示范園區建設,改善了生產環境,使當地老百姓能夠直觀的看到通過應用竹林經營新技術所產生的效益,并通過園區的可視性,對外展示和宣傳了三仁鄉竹業發展的良好效果。
2.3激勵機制建設
實行以獎代補、重獎示范戶和獎勵積極參與技術推廣與社會化服務的政府管理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等手段,建立激勵機制,在當地樹立應用新技術出效益、技術致富新觀念。三年來,用于獎勵的資金3萬元,其中對2001年實行示范戶重獎2戶,每戶獎勵0.5萬元。
2.4新技術的推廣、宣傳和社會化服務建設
三年來共投入新技術的推廣、宣傳和社會化服務建設資金32萬元,其中遂昌小忠竹筍市場建設投入資金12萬元,品牌宣傳等投入資金10萬元,竹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投入10萬元。
自開展項目以來,在遂昌縣三仁鄉竹產業上共投入資金58萬元,95%資金投入屬于公益性投入。政府資金投入轉向的根本改變是,投資主體發生質的轉變,由林農依賴政府投入為主發展為農戶主動投入并成為投入主體。根據2002年調查數據表明,三年來林農自發投入在竹林管理上的資金達327.5萬元,其中肥培管理投入資金120萬元;共計對1000公頃竹林進行了墾復改造,投入資金187.5萬元;新造毛竹林33公頃,投入資金20萬元。政府投入和林農投入兩者的投資比例為1:5.6,也就是說政府只要投入1元錢,可以引導農戶投入5~6元。
3技術推廣機制的創新[3、4]
長期以來,林業技術推廣實行的是以技術為導向、技術人員為主體的推廣方法,即對技術的選擇和決策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下達的過程。技術推廣體系為政府組織建設的縣——鄉——村各級技術推廣機構,決策者和技術人員是這一體系中的核心和主體。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部門組織專家或科技人員根據已有的技術經驗舉辦培訓班、講座、技術咨詢和印發技術資料等傳播經營技術。專家和科技人員對廣大經營來說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林農處于被動接受新技術的狀態,缺乏主動性和能動性,盡管政府及科技人員花了很大力氣,但往往收不到如期效果。為了克服這種弊端,遂昌縣三仁鄉在技術推廣機制上進行創新,構建了自下而上的推廣新機制。
3.1推廣主體即技術本身的參與式設計
圍繞推廣實施的竹林經營新技術,應用農村快速評估技術,對當地竹林經營現狀、社會、經濟基礎和經營者經營方式取向等進行調查[5]。根據調查評估和反饋結果,技術專家組應用參
與式設計的原則,吸收經營者參與,根據不同推廣實施時期,采用“階梯式”技術推進方式,設計推廣的新技術措施,使推廣實施的技術具備相對先進、可操作性強、關鍵技術準確、及與經營者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適宜等特征,分階段進行推廣、落實,從而能被經營者真正快速、準確地接受和使用。
3.2建立技術推廣人員與農戶之間互動式的伙伴關系
在以往的技術推廣工作中,專家、技術人員自覺或不自覺的把自己居于經營者之上,與林農在心理上產生了距離和隔膜,并形成技術推廣人員和林農之間的認識矛盾。推廣人員認為農民不接受科技成果是農民自身的問題,因為農民“素質低、思想落后、保守、僵化”;農民則認為研究和推廣人員根本不了解他們,技術推廣的方法及技術本身和他們的經營狀況及經濟和文化環境現狀不符合。基于此,浙江林學院和縣林業局的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在進行技術推廣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積極與林農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建立起政府官員(決策者)、管理人員(執行者)、研究人員(技術擁有者)、技術推廣人員和經營主體——廣大經營者的雙向互動,建立伙伴關系,實現多學科、多層次共同參與產業發展。
積極引導農戶就生產、新技術的實施和竹業發展過程所碰到的問題和困難發表意見和建議。針對林農的困難和建議,專家和技術人員,不厭其煩,一一予以解答或協同有關部門解決。目前,遂昌縣三仁鄉的林農,特別是一些示范戶,與專家技術人員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成為關系融洽的好朋友。有的示范戶針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做法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與專家進行探討,這是技術推廣工作到位的一種具體表現。
3.3轉變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作風
在技術推廣工作中,林農對新技術的接受和使用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不但要使林農知道竹林經營新技術,還要林農能熟練掌握使用新技術,使新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專家和技術人員轉變工作作風,強化“服務”觀念,在不同生產環節,到村、到戶、到山片進行技術指導。以浙江林學院竹類研究所方偉教授為首的技術專家組,在技術推廣過程中,無論人員培訓、舉辦講座、還是座談會、走訪林農、查看現場,工作踏實、負責,深入農戶、基層技術人員,從早到晚,基本上沒有空余時間,連飯后的休息時間也與縣里有關技術人員探討技術推廣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在項目實施的這幾年中,技術專家每年在各生產季,如春節前后就深入到重點村組和示范戶進行走訪,為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服務。通過改變工作作風,帶動廣大基層管理人員和林業技術人員,把技術推廣工作做細、抓實。
3.4建立以人為本的傳播機制[6]
改變原有技術推廣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建立以經營者為主體,鄉鎮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和農戶共同參與的推廣機制。采用技術研討、技術培訓、技術座談和現場指導及推廣效果評估與反饋等形式,建立多學科、多層次技術推廣與社區發展管理技術新體制。針對鄉鎮管理干部和技術人員,主要采取技術研討、技術培訓的方式,傳播管理和竹林經營新技術,使管理干部和技術推廣人員在竹林經營的觀念認識上得到提高和轉變。使管理人員對竹材高效經營的技術有所了解,便于指導農村工作;使技術推廣人員深入了解和掌握竹林的生長發育規律,竹林高效經營的原理和技術,不但要知道怎么做,還要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樹立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竹林經營與推廣新理念。對經營主體——廣大經營者,主要采用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座談、現場指導和技術資料等形式,建立技術二級流動體系,傳播經營新技術。通過多層次的培訓、示范戶示范作用及農戶間的人際傳播,使竹林高效經營技術在全鄉的普及面達到90%,竹林高效經營面積實施率達到76.9%以上。
4服務機制的創新
竹林培育業發展如何和二產、三產聯動,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是實現增產增收的又一重要任務。遂昌縣三仁鄉在竹產業實施過程中,始終把服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林農想做,但各家各戶難以做好的事。
4.1品牌建設
遂昌縣三仁鄉“小忠”冬筍是遂昌傳統名品,近年來政府通過注冊了商標和各種途徑宣傳“小忠”品牌,在市場樹立了良好聲譽。2001年在杭州的“麗展會”和北京的“全國林產品博覽會”上,“小忠”牌冬筍深受各地客商歡迎,并被評為省優質農產品銀獎和被認定為中國名優經濟林產品,增加了“小忠”品牌的知名度。
4.2市場建設和培育
竹林培育業的發展顯著提高了竹林產品生產和經濟產量。鄉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市場培育對竹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及時在該鄉的小忠村投資12萬元,建立竹筍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到480萬公斤以上。在搞好市場基礎建設的同時,積極鼓勵農戶經營和外銷鮮筍,現有市場經營戶26戶,外銷經營戶19戶。鮮筍市場初具規模及“小忠”筍的品牌效應,吸引了一批外地客商到遂昌縣三仁來收購鮮筍,使市場鮮筍購銷價始終高于本縣其它地方和周邊縣市,經濟效益大大提高,使林農在經營中通過品牌效應,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提高了經營效益。
4.3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
成立了遂昌縣竹產業協會和遂昌縣三仁鄉竹產業協會,建立了遂昌縣科興竹類研究所等社會化服務機構,為農戶提供了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在無公害竹筍生產上,以浙江省竹筍無公害生產技術地方標準為依據,建立監督機制和體系,開展了以竹筍病蟲害為重點的綜合治理與調控服務。受竹林病蟲害為害區域性和防治區域性等條件限制,一家一戶很難開展綜合防治。2001年為了有效控制竹林病蟲危害,委托專業機構進行了病蟲害綜合防治,實行有償服務。起到防治效果好,單位成本低的效果,深受林農歡迎。該項工作僅為初步嘗試,有關有償防治的收費標準,林農的接受程度等都有待進一步摸索和完善。
5技術創新
根據當前竹業發展現狀,圍繞竹林高效經營,以無公害竹筍(特別是冬筍)為突破口,對竹林平衡施肥技術、水分定量管理技術、竹林結構動態管理技術、竹林生態經營技術等關鍵技術進行了試驗發展[7],并綜合配套形成竹林分類定向培育技術包,為竹林經營提供了技術保障。2001——2002年生產季,結合現場會等形式,對毛竹高效經營筍用試驗示范基地進行產量、產值驗收,結果表明,試驗示范基地平均產值達2488.5元/年?666.7m2,最高可達4191.9元/年?666.7m2,平均畝成本為705.2元,平均勞動盈利率77.6%,最低為76.9%,示范基地竹林產值平均高出對照區2.1倍,最高達3.9倍,竹林經營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在當地起到了良好的試驗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葉敬忠,劉金龍,林志斌.參與?組織?發展:參與式林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李小云.誰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3]邵小根,金愛武.毛竹筍竹林技術推廣模式調查與分析,經濟林研究,2000,18(4):64~66
[4]李明華,錢杭園.參與式的農村技術傳播機制.浙江林學院學報,2000,17(1):1~4
[5]吳禮棟,金愛武.遂昌縣三仁鄉毛竹筍用林開發經濟技術需求分析,見:沈璇,汪奎宏,周曉麗.新世紀浙江林業發展研究,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259~263,
[6]陳會英,鄭強國.中國農戶科技水平影響因子與對策研究,農村技術經濟,2001(2):116~121
[7]金愛武,吳鴻,傅秋華等.竹筍高效益生產關鍵技術.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 上一篇:鉛電子裝配材料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速公路材料質量控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