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3:2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子宮肌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子宮肌瘤剖宮產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肌瘤挖除術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同時行肌瘤挖除術減少出血量措施及其可行性。方法妊娠合并子宮肌瘤96例在剖宮產時同時行肌瘤挖除術與96例單純剖宮產的產婦做對照。結果手術時間、產褥病率、術后住院天數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時出血量肌瘤挖除組多于單純剖宮產組;肌瘤較大,多發性子宮肌瘤與肌瘤較小、單個肌瘤相比出血量增多,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時肌瘤挖除術是切實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較常見的妊娠合并癥,近年來,隨著剖宮產術的不斷上升,術中遇見婦科肌瘤的幾率明顯增加,包括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剖宮產時的正確處理是預防產后出血,減少患者痛苦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此問題作一探討。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自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入本院行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挖除術的96例產婦為觀察組,年齡(28.3±3.6)歲,其中漿膜下肌瘤31例,肌壁間肌瘤58例,黏膜下肌瘤7例,肌瘤最大約8cm×8cm×6cm,肌瘤直徑>5cm者34例,多發性肌瘤40例,單個肌瘤56例,肌瘤以前后壁尾多,其次為子宮角,下段最少,另取同樣多單純剖宮產的產婦做對照,年齡(27.1±4.2)歲。兩組孕周均大于37周。兩組的年齡、孕周、產次、新生兒體重比較無差異性(P>0.05)。
1.2手術方式兩組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腹壁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取胎術,觀察組待胎兒娩出后,靜滴縮宮素20U,宮體注射20U,可吸收線縫合子宮,瘤體周圍注射縮宮素20U與非妊娠期子宮肌瘤挖除方式相同。
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婦科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以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為主,近年來,隨著手術方法的改進、更新,手術醫師經驗的積累和技巧的提高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較多。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對36例子宮肌瘤患者施行了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6例子宮肌瘤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宮,年齡27~45歲,平均35歲。均已婚已育,曾陰道分娩34例,剖宮產2例,有生育要求12例,既往有下腹手術史12例,包括剖宮產2例,輸卵管結扎術8例,其他2例。子宮大小平均7.5周(4~12周),前壁18例,后壁20例,前后壁均有肌瘤6例;單個肌瘤24例、多個12例,肌瘤大小平均直徑4.6cm(0.5~10cm)。選擇標準:(1)要求保留子宮者;(2)子宮活動好,無明顯盆腔粘連;(3)子宮<14孕周,肌瘤最大直徑<10cm;(4)排除宮頸、子宮內膜等生殖道惡性腫瘤。
1.2手術方法
影像學變化和子宮肌瘤病理關系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在判斷子宮肌瘤病理類型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浙江省榮軍醫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41例,術前均行DCE-MRI檢查。結果41例患者共計71個肌瘤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普通未變性肌瘤49個,富于細胞性肌瘤11個,黏液樣變性肌瘤5個,透明樣變性肌瘤4個,囊性變肌瘤2個。MRI診斷子宮肌瘤類型與病理診斷結果Kappa值為0.828,一致性極佳;DCE-MRI診斷普通未變性肌瘤、富于細胞性肌瘤、黏液樣變性肌瘤、透明變性樣及囊性變肌瘤的準確率分別達到91.84%、81.82%、100.00%、100.00%及66.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子宮肌瘤病理類型總準確率為91.55%。普通未變性肌瘤和富于細胞性肌瘤達峰時間(TTP)明顯低于其他類型肌瘤,而最大對比增強率(MCER)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肌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DCE-MRI在子宮肌瘤病理類型診斷中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其判斷病理類型的準確性高。
關鍵詞:子宮肌瘤;病理類型;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應用價值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瘤的簡稱,本病多見于育齡、喪偶及性生活不規律女性,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偶然盆腔檢查確診[1]。隨著肌瘤增長,患者腹部可見包塊,膀胱充盈時包塊最為明顯,患者可伴下腹墜痛,部分患者可因小黏膜下肌瘤而出現出血或月經不調癥狀,嚴重者可能影響生育,導致流產[2]。子宮肌瘤具有普通未變性肌瘤、富于細胞性肌瘤、黏液樣變性肌瘤等多種病理類型,不同分型對應的治療方案也各不相同[3],但常規的觸診、陰道鏡檢難以對其病理類型進行區分。為此,本研究選用磁共振成像(MRI)進行影像學檢測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選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浙江省榮軍醫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41例,年齡31~60歲,中位年齡50歲;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痛、下腹腫塊、月經改變、尿頻及貧血等;單發肌瘤12例,多發肌瘤29例。納入標準:①均在本院行手術治療,且病理組織結果證實;②在本院行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檢查,且資料保存完整;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MRI檢查禁忌證者;②合并有子宮惡性腫瘤等患者。1.2方法1.2.1病理檢查術后將取出的樣本置于福爾馬林試劑內固定,切開瘤體,觀察其切面情況,行常規石蠟包埋操作,并4μm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后,選用重慶奧特光學顯微鏡有限公司生產的BDS400倒置生物顯微鏡進行鏡檢,并確定其病理類型。1.2.2MRI檢查方法選用GESigna1.5T超導磁共振儀,囑患者仰臥,給予患者體線圈檢測,T1W1橫軸面、矢狀面成像參數設置為:矩陣256*128,視野35*35cm;T2W1橫軸面、矢狀面成像參數設置為:矩陣256*224,視野35*26cm。此外,還需參照患者具體瘤體信息,酌情給予患者預飽和法脂肪抑制序列,并參照患者子宮、病灶體積及層間距的大小選用呼吸補償及腹帶加壓等方式降低呼吸運動偽影。1.2.3圖像分析觀察肌瘤MRI在T1W1、T2W1期的信號特征:①肌瘤信號強度:信號強度低于子宮外層肌提示為低信號,與子宮外肌層相似為等信號,強度與皮下脂肪或與膀胱內尿液相似為高信號。②信號是否均勻:如病灶在T1W1、T2W1是否均以高信號為主,還是以低信號為主,是否存在不均勻分布情況,不均勻表現為高信號還是低信號。③不均勻分布的分布位置如何,邊界是否清晰等。研究人員需根據以上方式對肌瘤MRI進行分型。1.3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精確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Kappa值<0.40一致性差,0.40~0.75一致性好,>0.75一致性極佳。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子宮肌瘤婦女妊娠分娩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子宮肌瘤;妊娠;妊娠結局;肌瘤變性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妊娠與子宮肌瘤的相互影響以及子宮肌瘤對分娩、產褥期、圍產兒的影響。結果子宮肌瘤在妊娠期增大明顯,觀察組肌瘤直徑平均增加4.2cm,并有12例在孕期出現肌瘤變性。對照組2肌瘤直徑平均增加1.2cm,無一例出現肌瘤變性。觀察組中自然流產率、早產率、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產后惡露干凈平均天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
近年來,隨著晚婚、晚育等生育觀念的改變,高齡產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子宮肌瘤合并妊娠成為影響妊娠分娩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本文對孕前及孕早期發現子宮肌瘤的54例孕婦進行妊娠期及分娩期、產褥期全程觀察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檢查、分娩的孕前及早孕期發現子宮肌瘤的孕婦54例作為觀察組,隨機配對選取54例同期無子宮肌瘤孕婦作為妊娠對照組(對照組1),隨機選取54例同期體檢發現子宮肌瘤的非孕婦女作為非妊娠對照組(對照組2)。觀察組患者年齡25~42歲,≥35歲19例;初產婦43例,經產婦11例。
1.2方法孕前已知有子宮肌瘤及在孕8周前發現子宮肌瘤的孕婦于妊娠6周內行腹部B型超聲檢查,測量肌瘤的大小,以肌瘤的最大直徑作為評估肌瘤大小的指標,于孕中期23周左右及38~40周兩次復查B超,記錄肌瘤變化。非孕期子宮肌瘤患者予定期檢查,復查B超測量肌瘤的大小,截取相當于整個孕期的隨訪時間作為觀察時限評估肌瘤變化情況。
醫學臨床婦產科子宮肌瘤手術探析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婦產科子宮肌瘤的醫學臨床手術。方法本次分析和研究采取回顧性的分析方法,對我院的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這一年之間確診并收治的45例子宮肌瘤的患者基本情況和基本資料,對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前、接受手術的過程中以及手術之后的情況進行分析。結果本院的婦產科子宮肌瘤患者在接受了手術之后沒有出現非常嚴重的并發癥,并且也沒有再復發的現象。結論本次通過對我院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調查分析可以發現,在對患者進行子宮肌瘤手術的過程中,手術人員應該對患者的健康情況、年齡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以此為根據來合理的制定手術治療方案,從而保證手術治療的效果。
關鍵詞:婦產科;子宮肌瘤;醫學臨床;手術子宮肌瘤
在女性腫瘤疾病當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腫瘤類型,其屬于良性的腫瘤。子宮肌瘤又稱為纖維肌瘤或者是子宮纖維瘤,該類型的腫瘤只能夠在進行超聲檢查當中才能夠被發現。本文就分析了婦產科子宮肌瘤手術的臨床效果。
1婦產科子宮肌瘤概述
子宮肌瘤這類婦產科疾病長發生于年齡在35~50這個年齡段之間。在女性的生殖系統當中,子宮肌瘤是其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根據相關的資料和調查統計,35歲以上的婦女發生子宮肌瘤的概率為20%,在臨床報告上面的發生率是4%~11%之間,并且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通常因為沒有癥狀以及肌瘤較小等原因而不能夠被及時的發現。1.1病理。子宮肌瘤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可為單個球形實性腫塊或多個散在性分布。小者僅為數毫米直徑,最常見如雞卵或鵝卵大小,一般不超過兒頭大小。1.2臨床表現。婦女在患有子宮肌瘤的時候部分的患者會出現月經過多以及繼發性的貧血,但是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并未出現明顯的癥狀。目前出現以下癥狀的可能會患有子宮肌瘤:(1)月經增多。在黏膜下或者是肌壁之間出現子宮肌瘤的臨床表現多為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或者是不規則的陰道流血,出現這種癥狀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患有子宮肌瘤的時候,子宮的內膜面積突然增大,導致子宮內膜增生的現象。從而妨礙到子宮的正常收縮,導致內膜充血;(2)下腹有包塊。在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當漿膜下或者是壁間肌瘤增大,甚至已經超過了盆腔的時候,下腹部就會出現包塊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及時的就診;(3)壓迫癥狀。若肌瘤位于在宮體下部和宮頸的肌瘤處,那么就會對盆腔組織和神經造成一定的壓迫,從而引發腰腹酸痛和下腹墜痛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肌瘤向前或是向后生長的話,那么膀胱和尿道與直腸會受到一定的壓迫,出現排泄困難的現象。疼痛。其實在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當中,疼痛的現象是較為少見的。通常在患有子宮肌瘤的時候,盆腔神經可能會因為受到肌瘤的壓迫而出現疼痛的現象,還有就是帶蒂的粘膜下肌瘤在宮腔內引起宮縮的時候也會出現疼痛的情況,還有就是會出現痛經的現象。在妊娠期間肌瘤紅色變性和感染以及帶蒂的漿膜下肌瘤出現蒂扭轉的現象的時候,也會出現疼痛感較強的腹痛;(4)肌瘤對分娩和妊娠的影響。若是出現子宮角的壁間出肌瘤壓迫輸卵管質部和黏膜下肌瘤的情況,子宮內膜就會受到感染,這種情況會引起肌瘤并發子宮內膜增生,從而導致不孕,若是漿膜下肌瘤就不會出現不孕的現象。
2研究資料與研究方法
子宮肌瘤優質護理管理研究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子宮出血、白帶增多、腹部包塊、出現貧血等是常見臨床癥狀[1]。患者不僅需要有效治療,護理工作也不容忽視[2]。本研究探討優質護理管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2例子宮肌瘤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1例)。對照組年齡35~66歲,平均(45.76±7.08)歲;體重46~82kg,平均(62.40±8.63)kg;病程0.7~6年,平均(3.85±5.44)年。觀察組年齡30~56歲,平均(43.65±7.47)歲;體重49~83kg,平均(65.47±9.21)kg;病程0.5~4年,平均(4.62±2.74)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觀察、癥狀護理、用藥護理、心理護理以及飲食指導等。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管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法:(1)建立結構性、規范性、制度嚴謹以及標準的工作流程,不斷完善和改進各項管理制度。(2)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對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完善工作職責、服務規范、考核制度等,要求護理人員對相關護理服務內容熟練掌握。(3)改善工作流程。定期以知識講座或者是宣傳小冊等方式對患者普及子宮肌瘤的疾病知識,指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護理的工作中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的消除負面情緒。1.3觀察指標。治愈:子宮恢復到正常大小,陰道B超顯示肌瘤全部消失者;進步:子宮沒有完全消失,肌瘤減少;無效:子宮大小無變化,肌瘤沒有消失。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采用百分制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子宮肌瘤病人手術護理論文
【關鍵詞】子宮肌瘤
[摘要]目的:探討子宮肌瘤病人手術前后的護理要點。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總結我科48例子宮肌瘤患者行子宮切除術前后的護理措施及相應護理措施的效果。結果:48例患者術后隨訪觀察,病癥完全消除,無并發癥發生,治愈率100%。結論:子宮切除術術前、術后的心理護理及術后生命體征的觀察,切口疼痛、尿潴留等并發癥是護理的重點。
[關鍵詞]子宮肌瘤;圍術期;護理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多見于育齡期婦女。目前發病因素尚不確切,一般認為與性激素紊亂有關。它的主要癥狀是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經期間隔時間縮短或不規則陰道流血,易造成貧血等并發癥。對婦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根據肌瘤生長在子宮上的部位不同,可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手術治療是常用的方法。現就術后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室護理探析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服務在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1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40例,予以常規護理服務)與研究組(41例,予以人性化護理服務),對兩組護理效果展開比對。結果研究組護理滿意率95.56%,明顯比參照著75.56%高(P<0.05);兩組住院時長、術中出血量等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將人性化服務運用于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室護理中,可在大大提升護理滿意率的基礎上,同時縮減患兒的住院時長,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建議推薦。
【關鍵詞】人性化服務;子宮肌瘤;手術室護理
子宮肌瘤作為臨床較常見的腫瘤疾病之一,發病率逐年上升,臨床治療子宮肌瘤患者首選手術療法,療效顯著[1]。有資料顯示,在手術治療期間做好手術室護理工作,可使臨床療效得到進一步提升,但在實際手術護理中,因手術室護理工作較多,且較復雜,任何一個護理環節出現問題,均會影響手術效果[2]。因此,此次選81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研究對象,于手術護理期間配合人性化服務,仙劍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1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7.6±0.6)歲;研究組41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8.0±0.8)歲。觀察兩組患者以上臨床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行介入栓塞術后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子宮肌瘤患者62例,年齡28~50歲,平均39歲,已婚未生育1例,61例已婚有生育史,本組病例均有不規則陰道流血,量多,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盆腔及下腹墜脹疼痛。
1.2栓塞材料
本組使用栓塞材料有3種:①PVA微粒;②明膠海綿;③碘比醇或碘海醇。
1.3術前對肌瘤的大小、部位進行詳細的評估。
1.4方法嚴格無菌條件下,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局麻下經一側股動脈穿刺后,行Seldinger插管,置入5F動脈鞘后,沿“J”形頭導絲插入4-5F蛇形導管,在透視下行選擇性插管,將導管選擇性進入一側子宮動脈后,以每秒2~3ml的速度注入碘比醇10ml。確定所選擇的血管為子宮肌瘤供血動脈,避開與子宮肌瘤無關的動脈分支后,經導管緩慢注入PVA微粒,造影證實子宮肌瘤血管染色消逝,再行另一側子宮動脈造影,方法同前。如肌瘤血管還有少量部分染色,可用明膠海綿顆粒補充栓塞,直到染色完全消逝,拔出導管及動脈鞘,壓迫止血10min。
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婦科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以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為主,近年來,隨著手術方法的改進、更新,手術醫師經驗的積累和技巧的提高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較多。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對36例子宮肌瘤患者施行了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6例子宮肌瘤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宮,年齡27~45歲,平均35歲。均已婚已育,曾陰道分娩34例,剖宮產2例,有生育要求12例,既往有下腹手術史12例,包括剖宮產2例,輸卵管結扎術8例,其他2例。子宮大小平均7.5周(4~12周),前壁18例,后壁20例,前后壁均有肌瘤6例;單個肌瘤24例、多個12例,肌瘤大小平均直徑4.6cm(0.5~10cm)。選擇標準:(1)要求保留子宮者;(2)子宮活動好,無明顯盆腔粘連;(3)子宮<14孕周,肌瘤最大直徑<10cm;(4)排除宮頸、子宮內膜等生殖道惡性腫瘤。
1.2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