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量的探索化學教案
時間:2022-04-17 02:37:00
導語:物質量的探索化學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章主要包括三小節:第一節物質的量,第二節氣體摩爾體積,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這三小節主要是介紹了四個概念(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及概念的應用(計算和定量實驗)。這四個概念中物質的量處于核心地位,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都是物質的量的導出量有關計算主要包含了這樣的四對換算關系:
<圖1一1>
這樣通過物質的量及其導出量就建構了這樣一座橋梁:
<圖1一2>
而化學這門學科正是要在微觀粒子的層次上來研究物質的組成及其變化,所以學習化學的人都必須在頭腦中建構起這樣一座橋梁。同時摩爾計算是整個高中化學計算的核心,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定量實驗則是高中化學重要的二個定量實驗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也是意義重大。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老教材的比較
新大綱舊大綱
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要求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B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B
摩爾質量B摩爾質量的概念及計算C、D
氣體摩爾體積B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及計算C、D
物質的量濃度C物質的量濃度C
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D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D
有關應用于方程式的計算D有關應用于方程式的計算D
1、大綱的比較
2、教材內容的比較
新教材從目標上提出了“淡化摩爾、弱化概念、降低難度(計算)”,因此新教材與舊教材在內容上相比就有了這樣一些變化:
(1)從高中全套教材的體系結構出發:新教材將舊教材中的第4節反應熱從本章刪去。反應熱的初步知識放在了第一章,而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則放在了高中化學第三冊(選修)。反應熱從本章刪去,使本章的知識結構更加緊密,同時知識點分散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2)從分散難點的角度出發:新教材還將有關應用于方程式的計算分散到了第四章。充分考慮到學習的階段性原則。
(3)從降低難度的角度出發:新教材在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時進行了淡化處理,說明概念的文字沒有用黑體字呈現,也不再有總結性語句;其次,新教材還略去了溶液中溶質微粒數目的求算,僅對氣體分子數與其物質的量的換算有要求;另外,由于阿伏加德羅定律在大綱中已不作要求,所以在新教材中已將阿伏加德羅定律這個名稱略去,但內容有所保留。(重理解輕死記)
(4)從更符合認知規律的角度出發:新教材變更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定義(同時變更了概念的引入順序)。(見表)
(5)從更加規范、更加科學的角度出發:新教材在計算中引人了量方程;增加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單位—molˉ1;在定量實驗中將量筒改為滴定管;規定物理量及其單位都用符號表示。
(6)從增強學生的主體性的角度出發:新教材還增設了討論性問題,還增加了課后閱讀材料。
3、教材編排順序的比較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編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較復雜的概念的學習建構在了一定的基礎上進行,符合學習的可接受性原則。從中可以體現出新教材以學生的學習為重來編寫教材的先進思想。新教材的編排與舊教材相比應該說是更加科學。
4、教材編寫的比較
新教材在內容的呈現上形式更加多樣化,更加靈活。更多的從有利于學習的角度來呈現教材內容。比較注重啟發式的教學:設置了4個討論性問題,利用問題來啟發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同時還配備了10幅插圖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形象化,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潛在的創建了一種較為活潑的、寬松的學習氣氛。同時還提供了學法指導,如有關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將整個配制過程用圖示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就是一種學法指導。(文字和圖象的相互替換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不斷使用的一種方法。)另外新教材還比較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每一節知識都是從舊知識向新知識引入,由熟悉到陌生,這樣就很好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5、課時分配的比較
新教材(共10課時)舊教材(共15課時)
第一節物質的量2第一節摩爾3
第二節氣體摩爾體積2第二節氣體摩爾體積2
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3第三節摩爾濃度3
實驗四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1第四節反應熱1
本章復習2實驗四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2
選做實驗測定硫酸銅晶體里結晶水的含量2
本章復習2
新教材的課時比舊教材少主要是二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內容的減少(第四節反應熱、選做實驗均已刪去)這里就少了3個課時。另外加上難度降低,第一節物質的量減少了一個課時。又學生實驗從2個課時減少為1個課時,這是合理的。可見盡管課時減少但教學內容也相應減少,所以只要我們認真學習新教材,認真備課,不要穿新鞋走老路,這章的教學任務是可以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的。
6、課后習題的比較
新教材課后的習題比舊教材明顯增多,說明教材編寫者已看到了習題對知識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建議
由于本章是高中唯一以物理量為主的一章,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準確把握教學大綱
①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全面,落實要到位
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要準確把握
2.教學目標要分步推進
3.課時內容要合理分配
4.要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
5.要重視新教材的變化
6.要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討論題,課后閱讀材料
7.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8.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要多樣化
9.要重視實驗的教學
四.教學程序(課堂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2)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
(3)教學目標的全面貫徹(4)教學目標的分步推進
[說明]
(1)過去我們上課總把自己定位于課堂活動的主角,經常一講到底。而把學生看作群眾,關心的是他們是否配合,是否回應。如果現在仍然是這種觀點,很顯然是不合適的。現在的課堂活動中學生應該是主角,而老師則僅是導演。引導學生開展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2)建構主義者倡導合作學習:因為他們認為學習僅是認知個體對新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論證,則可以使認知個體對新知識的認識更趨完善。對此我們都有一定的體會。其次從培養未來的合格的公民而言,我們也應該加強合作學習,因為大家已經有一種共識:未來的公民應該善于合作
2、課堂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章物質的量第一節物質的量(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一摩爾
(2)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計算技能
(4)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討論式教學等方法并用
本節課的教學用品:電腦、投影儀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概念
本段教學流程圖:
(二)閱讀討論,了解概念
本段教學流程圖:
[說明]首先摩爾在新教材中已作了淡化處理,有關要領的文字不再以粗體字突出。對學生的要求僅作了解,不做過高要求。同時在本節課前面第一部分已經讓學生充分體會了為什么要引進摩爾這一概念并且粗步地感受了摩爾這一概念是用來干什么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本段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材料,相互討論,合作學習來解決。不過需要老師作出引導,因為這一部分知識中仍然有一些陌生名詞(如物質的量,阿佛加德羅常數等)僅靠學生自學,尚有困難。因此在這里我選擇了建構主義觀點下比較成熟的支架式教學模式。
[附]:問題與解答:
(三)問答結合,應用概念
本段教學流程圖:
[附]一、教師設問如下:
填空題
1、有一瓶氧氣含有NA個O2分子,則稱該氧氣的物質的量為__mol或稱有__molO2
2、有一塊石墨固體含有NA個C原子,則該石墨的物質的量為__mol或稱有__molC
3、有一包氯化銅粉末,含有NA個CuCl2,即有NA個Cu2+,2NA個Clˉ,則該氯化銅的物質的量為__mol或稱有__molCuCl2
4、1mol氫氣,則表示含有__個H2。
5、1mol三氯化鐵則表示含有__個FeCl3,即有__個Fe3+和__個Clˉ。
計算題
有一瓶純硫酸其物質的量為3mol,則該瓶中大約有多少個H2SO4分子?(NA≈6.02×1023molˉ1)這些硫酸分子中共含有多少個氫原子?其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多少?還含有多少個氧原子?其物質的量又為多少?
二、學生自問自答
一組設問,一組回答(時間5—8分鐘)
三、師生共同活動,得出結論
結論1:粒子個數之比等于其物質的量之比
結論2: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粒子數(符號為N)之間的關系為:
作業P48—㈠1、3、4看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
國際單位制簡介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經常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來表示物質及其運動的多少、大小、強度等。例如,一米布、二千克糖和三十秒等。有了米、千克、秒等這樣的計量單位,就能表達這些東西的數量。但由于世界各國、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單位制,如英國的英制、法國的法制等。而且同一物理量常用不同的單位表示,如壓強有:公斤\平方厘米、磅/平方英寸、標準大氣壓、毫米汞柱、巴、托等多種單位,這對于國際上的科學技術交流和商業交往,都很不方便,換算時又容易出差錯。因此,便有實行統一標準的必要。
國際單位制是一九六零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建議并通過的一們單位制。以米、千克、秒(m、kg、S)公制為基礎,逐步加上其它單位,并作了一些規定,制定了國際單位制:(英文為:The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es,SI)
國際單位制克服了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多種單位制并用的混亂現象,并盡可能地反映出當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學、精確、簡明和實用的特點。現有國際單位制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單位制,已成為國際上共同的計量語言。因此,我們應該了解、熟悉國際單位制的內容和意義,以便為我們所用。SI單位包括三種類型的單位,即SI基本單位、SI輔助單位和SI導出單位。請參閱附錄。
附錄一:SI基本單位
附錄二:SI輔助單位
附錄三:SI導出單位(共有19個,僅取4個示例)
補充說明:
物理量一一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性質或物質的運動狀態的所用的各種量值。
可以理解成是各種專業術語,不過這些專業術語一定有單位,然后用數字加單位的組合來表達其大小,或多少。如質量這個物理量用1kg(數+單位)、2kg或3kg來表示其大小。
- 上一篇:銀行業電子商務應用探討論文
- 下一篇:堿金屬元素的化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