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保險利益風險探究

時間:2022-07-01 09:12:34

導語:出口商保險利益風險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出口商保險利益風險探究

摘要:現以國際貿易中出口方采用FOB貿易術語的隱性風險為研究主體,詳細說明了在FOB成交方式條件下,如果貨物在裝上船之前受損,出口方有失去對受損物索賠資格的風險。如果貨物在運輸途中受損又遭買方拒收貨物,賣方有無法得到保險賠償的風險。分析了在FOB的鏈式交易“STRINGSALES”中,可保利益轉讓的風險。

關鍵詞:隱性風險;可保利益;鏈式交易

一、引言

“出口用FOB”。在我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對外貿易企業洽談出口貿易時通常采用的貿易術語就是FOB。隨著后續我國對外貿易蓬勃開展,國際貿易合同中各種貿易術語被廣泛采用,只有少部分出口業務采用FOB成交方式。然而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采用FOB貿易術語的出口合同突然激增。狂漲不止的石油價格,狂漲的鐵礦石,煤炭以及有色金屬價格,帶來了世界各地班輪運費暴漲。為了規避運價暴漲帶來的風險,許多出口商主動選擇了以FOB貿易術語成交,以此來規避運費與其附加費用上漲的風險。其實,出口合同中采用FOB貿易方式,出口商存在很大的風險,有明了易見的顯性利益風險,也有不易察的隱性利益風險。但在國際貿易的實務中,有一些隱性利益風險往往不被重視,有的隱性利益風險還沒有被大家充分認識。由于其隱蔽性、難以預測性容易被忽視,給出口商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更應該對隱性利益風險提高警惕,提高隱性利益風險的辨別能力,盡量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FOB貿易合同條件下出口商隱性利益風險

(一)海洋運輸不同階段,出口方失去對受損物索賠資格的風險。1.出口方未交貨前的未保險的隱性風險。根據《INCOTERMS2010》的規定,在FOB成交方式下,賣方負責把貨物按時、按質、按量,在指定的地點裝上買方所指定的船上即完成了交貨義務,貨物運輸的風險由此轉移給了買方,買方需要承擔貨物的投保,支付保險費用。買方辦理保險時,會出于對自身保險利益的考慮,在保單的抬頭通常寫的是自己,保單的受益人通常是自己。在投保時,無論是投貨物運輸的平安險、水漬險和一切險,都帶有保險起訖的“倉至倉條款”即“warehousetowarehouse”的條款。在FOB貿易術語的條件下,假如有貨物從賣方倉庫出發,在運往裝運港買方指定船上的途中,貨物發生損失或滅失。這時買方已經向保險公司就相關貨物進行了投保,保險公司能對這批貨物損失進行賠償嗎?答案是:不能。案例一,2012年5月底,國內某鋼鐵銷售商與菲律賓公司,匆忙簽訂了80萬美金的鋼材銷售合同。成交方式為FOB上海,貨物目的港是菲律賓的馬尼拉。貨物重量為4000MT,菲律賓公司投保了“倉至倉條款的一切險”。裝運日期是6月30日。裝船時理貨公司發現貨物有被盜的痕跡,造成貨物數量200MT短缺。因此,菲律賓公司向其投保的保險公司申請受損貨物索賠,保險公司拒絕賠償。保險公司給出了理由。雖然買方按照合同辦理了AllRISKWITHWAREHOUSETOWAREHOUSE“倉至倉條款的一切險”,但在標的保險貨物裝上船之前,買方不具有可保利益。本案例相關貨物在裝船前就發生了貨損,賣方還沒有完成交貨任務。此情況下,雖然買方對標的貨物已經投保,但買方還不是貨物物權的主人,對標的貨物還不具有可保利益。只有獲得貨物的物權后才能享受所保利益。因此菲律賓公司不能就被保險貨物受損部分得到其投保的保險公司賠償。那么賣方中國公司能否向保險公司索賠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裝船前,賣方具有可保利益,因為此時賣方具有貨物所有權,但投保人不是賣方而是買方,被保險人也不可能是賣方,賣方不具有索賠的條件。因為它與保險公司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不是保險利益的享受者。由此看來,在FOB條件下,賣方需承擔貨物在裝上船之前受損的風險,即貨物在出廠途中或倉庫中、或在裝船過程中,不單是未保險受損,而可能是因為受損貨物原因不能按時交貨的隱性風險。賣方不是投保人,買方又不具備可保利益,貿易雙方都不能獲得保險公司對受損貨物的賠償。那么此種風險只能由賣方獨自承擔。2.海洋運輸途中貨物發生貨損,買方拒收貨物,由此產生了可保利益轉讓的風險。在FOB交易條件下,買方承擔貨物海洋運輸風險,和負責投保貨物海洋運輸風險。假如標的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出險,貨物受損或滅失,而買方在貨物到達目的港后拒收貨物,賣方能獲得索賠嗎?答案是:不能。案例二,江西某進出口公司出口一批高檔瓷器到美國。成交方式為FOB,結算方式為D/P。美國進口商對這批進口瓷器投了平安險加破碎險。破碎險附有10%的免賠率。裝有這批貨物的海輪在運輸途中突遇颶風,造成大量的瓷器破損,買方拒收貨物。代收行和托收行只好退單,賣方也就沒有了向保險公司索賠的資格和權力。這是為什么?按照國際慣例,如果買方拒收貨物,貨物的風險又從進口方轉移至出口方,貨物的物權也轉回出口方。在通常的情況下,貿易雙方簽訂貿易協議時,不可能事先就保險單索賠有任何轉讓約定。如果貨物在海上運輸中出險,造成貨損與滅失,雖然進口方因為拒付,物權又轉回了出口方,保單也轉給了出口方。但進口方轉讓保單給出口方是無效的。因為只有在買方與保險公司的合約保險單上事先需要有關于保單轉讓給出口方的約定,轉讓才有效。因此出口方也是無法從買方投保保險公司獲得索賠的。(二)在FOB鏈式交易中,可保利益轉讓的隱含風險。近年來,大宗交易活躍,石油,煤炭、糧食、礦物的交易不斷增加,引起“鏈式交易”大幅度上升。國際商會順應國際貿易的潮流,在《INTERCOMS2010》增加了“STRINGSALES”這一環節,力求使國際貿易術語貼近現代國際貿易的發展。鏈式交易是在商品交易的過程中,商品從始發地至銷售終端,出現多次轉賣。《INTERCOMS2010》在四種適用于水上運輸的貿易術語中,增加了對“鏈式交易”的說明:“貨物通常由第一個賣方對貨物運輸作出安排,中間商則無需安排貨物運輸,但要取得運輸途中的貨物所有權并履行義務”。鏈式交易大大增加了出口商可保利益轉讓的風險。案例三,2012年12月,中國某省糧油進出口A公司通過中間商B公司與歐洲一家公司簽訂了一筆近百萬歐元的糧食出口合同。A公司以價格條件為FOB大連與B公司成交,十二月底交貨,結算方式為見票后30天的遠期跟單信用證。B公司在貨物發運時還沒有確定下家正忙于找下家,沒有辦理相應的保險。在貨物運輸途中B公司以CIF漢堡成交方式與德國的一家貿易公司C公司成交的,結算方式也為見票后30天的遠期跟單信用證,并辦理了相應的貨物一切險保險。次年元月28日,糧食運抵目的港漢堡。在卸貨時發現,貨物出現了大量雨淋變霉的糧食。買方拒收貨物。在鏈式交易的國際貿易中,在某一個環節如果采用FOB成交,最初的賣方(A)的保險利益存在風險。連環貿易中,第一次交易中的買方(B)經常在運輸途中,把最初從賣方(A)買來的貨物又再另一次交易,以賣方的身份按CIF成交方式,把從(A)買來的貨物轉賣給下家買方(C),并進行了貨物運輸投保,將貨物保險單交單時轉給了給買方(C)。這樣比較復雜的鏈式交易,賣方A公司有隱性風險存在。案例三中C公司拒收貨物,他要將相關的貨運單據(包括保險單)退還給賣方B。在這個FOB鏈式交易中,最初A公司是以FOB成交方式向B公司銷售貨物。A公司就不會投保覆蓋海運全程的貨物保險,而B公司在最初貨物的運輸過程中沒有投保。當對貨物運輸投保時,載有貨物的船只已駛離裝運港一段路程,如果在此段路程中貨物遭受了風險受損,運輸途中貨物因為沒有投保而暴露在風險之中。雖然后來B公司把貨物轉賣給C公司,同時B公司投保了貨物運輸險,卻因為投保標的物沒有在起運前投保并支付保費取得保單。當貨物在海上航行期間的特定時刻,即B公司與C公司簽訂合同之前,有關貨物有可能發生貨損與滅失。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68條規定:對于在運輸途中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轉移至買方承擔。在案例三中,貨物是淡水雨淋導致的溫度變化屬外來因素所致的貨物受損,這就很難查明鏈式交易的運輸過程貨物損失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在B公司與公司C簽訂協議之前還是之后?因而難以查明在鏈式交易中運輸過程發生的具體階段產生貨損。此案例中,在B公司與A公司的FOB的交易中,B方的可保利益在裝運港已喪失,因為他并未在貨物起運之前對運輸貨物投保。根據英國1906年《還是保險法》的規定,“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轉移至買方承擔”。B公司在訂立保險合同前至貨物從裝運港起運的這段流程就喪失可保利益。在喪失可保利益后,則此后轉讓保險單無效。因而C公司無法向保險公司索賠。A公司的風險不言自明。海洋運輸中出口商采用FOB的隱性風險,是多方面的,有保險利用方面的,也有信用證的軟條款帶來的,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方面的,需要從事外貿相關工作的人員仔細研究。

參考文獻:

[1]姚新超,沈鈞,左宗文.國際貿易術語慣例的新發展及其應用策略[J].國際貿易,2011(11).

[2]孫楠.鏈式銷售中貿易術語的選用[J].對外經貿實務,2011

[3]江波.從國際商會案例看保險單據的抬頭和背書問題[J].對外經貿實務,2011(3).

[4]王雨靜.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索賠主體研究[J].港口經濟,2010(5).

[5]史宏偉.FOB及CFR買賣中的特殊保險利益及保單的轉讓效力[J].水運管理,2001(9).

作者:胡勇 單位:三亞學院 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