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院醫療保險從業人員調查分析
時間:2022-07-01 09:17:38
導語:基層醫院醫療保險從業人員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本次研究選取融水苗族自治縣作為調研現場。在調研中,以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融水縣中醫院、融水縣婦幼保健院以及鄉鎮衛生院等13家醫院56名在職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為對象,調查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行業現狀和需求情況等,力求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值得說明的是,由于鄉鎮醫療機構未設立專門的醫療保險科室,故調研時選取其承擔醫保工作任務的醫保結算中心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1.2研究方法。1.2.1問卷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少數民族基層地區醫療機構醫療保險人才狀況開展調研,從“面”的角度掌握和了解醫療保險人才狀況。調查內容主要涉及醫保辦人員構成情況、人才使用情況、人才吸引與留住政策情況、人才需求數量以及知識結構和能力需求等。本次問卷調查一共發放問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問卷56份,回收率100%。調查后對調查問卷進行編碼并錄入Excel表進行統計分析。1.2.2訪談法。通過訪談法,訪談5家少數民族基層地區醫療機構醫保科的相關工作負責人,深入了解各醫療機構對醫保人才在質量上、數量上的需求狀況,及其對當前提高醫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建議。
2結果
2.1少數民族基層地區醫院醫療保險從業人員行業現狀。2.1.1人員構成情況。(1)性別與年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男性占28.57%,女性占71.43%。從年齡結構上看,18~25歲的占10.71%;26~35歲的占7.14%;36~45歲的占39.29%;46~55歲的占32.15%;55歲以上的占10.71%。由此可見,目前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年齡結構總體上偏老齡化。(2)學歷與專業構成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學歷水平為高中及以下占28.57%,大專占42.86%,本科占21.43%,研究生學歷的醫保人才僅占7.14%。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專業背景分布比較廣泛,其中臨床醫學類專業占39.29%,護理類專業占17.86%,藥學類專業占7.14%,非醫學類專業占25.00%,醫療保險方向專業僅占10.71%。通過進一步訪談了解到,非醫療保險專業的醫保從業人員均為臨床科室、醫技科室或其他非醫學類科室轉崗的職工。(3)職稱與工齡情況根據問卷調查,醫保從業人員初級職稱占28.57%,中級職稱占42.86%,副高級占7.14%,其他占21.43%,無正高級職稱人員。由于從事醫療保險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從其他專業調配,所以工齡主要是處在0~5和6~10年,分別占57.14%和35.72%。2.1.2人才吸引與留住政策情況。在醫療保險培訓或繼續教育方面,有71.43%的人表示最近兩年內從未參加過任何培訓,42.86%的人表示最近兩年內從未接受過任何繼續教育。可見,少數民族基層醫療機構尚未建立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和機制。在相關福利待遇及激勵機制方面,被調查人員稅后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14.29%的稅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無人能達到5000元。在編制上,有57.14%醫保從業人員有編制,42.86%醫保從業人員則無編制。同時,在訪談醫保科相關負責人過程中,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對于醫保人才的從業吸引力或留住政策等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醫保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2.2少數民族基層醫院醫療保險人才需求情況。2.2.1數量需求情況。13家基層醫療機構目前的醫療保險人才比較緊缺,遠不能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其中,需招收醫療保險人才1名的機構占57.14%,2名的占42.86%。在訪談中,部分醫療機構表示,缺少醫療保險人才成為有效推進醫療保險工作的一大障礙。2.2.2專業知識需求情況。基層地區醫療保險從業人員認為醫保人才最應該具備醫學基礎知識(92.86%)、保險基礎知識(85.71%)和管理基礎知識(85.71%),其次才是計算機知識和技術(57.14%),其他相關知識(財務管理、會計學、衛生法律法規等)僅占28.57%。2.2.3職業能力需求情況。總體上調查對象認為醫療保險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較高。其中,對醫療保險基礎管理能力(71.43%)、醫療費用結算管理能力(71.43%)、醫療保險基礎審核能力(71.43%)、醫療保險服務管理能力(85.71%)的要求較高,對醫療保險用藥管理能力(50%)、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能力(35.71)和疾病分類管理能力(35.71%)的要求比較低。2.2.4職業素質需求情況。總體上除了對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創新意識”的素質要求(35.71%)稍微低一些以外,對其余職業素質要求都較高。對“職業道德”(85.71%)和“責任心”(92.86%)這兩項職業素質最為看重,其次是“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78.57%)和“獨立處理及分析問題的能力”(71.43%)。居中的依次有“有耐心及愛心”(64.29%),“團結協作的精神”(64.29%)和諧人際關系(57.14%)。
3討論
3.1少數民族地區醫療保險人才的結構特征。3.1.1性別以女性為主,年齡偏老齡化。醫療保險的工作崗位本身不應存在明顯的性別偏好,男女從業人員比例應當維持在一個相當的水平[1],而調查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基層地區醫保從業人員以女性為主。究其原因可能與社會認知觀念有關,認為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日常工作簡單、穩定,且發展前景一般,比較適合于需要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女性。在年齡上,整支隊伍年齡偏大。這樣的優點是其閱歷較深,資歷較高,不足是其開拓創新能力不足,接受新知識能力也會較慢,尤其不適應現代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3.1.2學歷以大專居多,專業以醫學類為主。以大專居多而缺少本科或以上學歷的管理人員,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醫療保險事業的管理水平和質量。在專業上,主要為臨床醫學類專業,且部分是從其他不同科室轉崗,這部分人員醫保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只能應付比較簡單的工作。3.1.3職稱以中級為主,工齡以5年內居多調查中的各家醫院醫保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初級、中級職稱上,工齡上以5年居多。整支隊伍年齡大,工齡卻比較短。由此可知該地區醫療保險隊伍的流動性過大,在一定程度上難以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和有效性。3.2少數民族地區醫療保險人才的社會需求。在新的政策、形勢背景下,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和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面對越來越多專業性、技術性的問題,醫療保險人才的社會需求量越來越多,同時也對其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2.1醫療保險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分析。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13家基層醫療機構目前的醫療保險人才還是比較緊缺,遠不能滿足日常工作的需求,平均每一家醫療機構就需要招收1.43名醫療保險人才。原因何在?第一,少數民族基層地區醫療機構醫保人員的待遇并不具備吸引力,僅有21.43%人對收入表示基本滿意;第二,從業人員沒有業務職稱,在評職晉級方面受到極大挫折,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第三,繼續教育機制沒有完善,僅有少部分從業人員得到培訓或再教育的機會;第四,由于近些年編制的逐步取消,醫保人員晉升的機會與空間十分有限[3]。3.2.2醫療保險人才的社會需求質量分析。在訪談醫保科相關負責人后發現,對于醫保人才的要求上,在知識方面,不僅要掌握醫學和保險學知識,還要熟悉國家和省市醫保政策,了解必要的輔助性知識如衛生法律法規等。在職業能力需求情況方面,需具備對醫學、藥學、醫保政策理解和應用的能力,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人際溝通能力。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對醫療保險人才的職業素質要求,如獨立處理及分析問題能力、職業道德、責任心等。這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要在高校培養人才和醫院培訓現有從業人員過程中加以落實。
4對策建議
4.1優化隊伍結構,提高醫保人才素質。在招聘人才或人員崗位調整時,適當招收或接收能夠優化現有人才隊伍狀況的人員。如適當增加男性職工、本科畢業人員和醫療保險專業人員,吸收年輕血液從事醫保工作等。此外,針對整支隊伍年齡較大,工齡較短的情況,建議醫院相關部門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對醫療保險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加強人才內部交流,提高實際業務能力;同時積極開展對外交流,通過同行學習和比較,增強行業間的學習與交流。結合醫保人員的實際工作,完善繼續教育管理制度及與之相配套的考核機制,提升從業人員的學歷與工作能力。加強與相關高校的聯系,根據醫保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共同協商人才培養目標,使醫保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更具針對性。4.2完善激勵機制,確保醫保人才隊伍穩定。在福利待遇上,可以建立績效考核制度。結合醫保崗位工作職責與考核辦法,年終對所有醫保人員進行統一考核,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并且作為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4]。其次,進一步完善績效分配機制。在原先績效工資的基礎上,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適當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充分調動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工作的積極性[5]。可在職位之外提供專業技術發展空間,建立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和晉升制度,使那些不擔任行政職務的經辦人員走專業技術成才之路[6]。4.3建立基于社會需求的培養機制,培養愿下基。層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教育方面,應注重引導學生樹立面向基層就業的觀念,使其認識到我國當前縣(市)和鄉(鎮)兩級基層醫療機構有更大的醫保人才需求;增加服務基層的就業指導課程、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使其認識到醫療保險管理是一項服務于民生、涉及社會和諧穩定的工作。其次,高校應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分理論與操作兩部分展開有針對性的考核,提升醫療保險人才的質量。特別是在實踐操作能力上面,建設好第二課堂,開展系列醫保實務操作比賽等活動,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獨立分析及處理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第三,將醫療保險人才的培養年限由四年制調整為五年制。一方面可以滿足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突出醫學背景特色[7]。醫療保險從業人員需要了解的知識涉及到醫學類、管理類、計算機類等課程,特別是醫學類課程的學習需要較長的時間,從事醫療保險工作實踐性強,加強其實踐操作課程也非常有必要。因此,延長醫保人才的培養年限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參考文獻
[1]陳曉劍,馮澤永.瀘州市醫療保險人員現狀與人才培養探討[J].飲食保健,2016,3(14):243-244.
[2]馬蔚姝,博昭,王玉君.醫療保險人才就業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以天津中醫藥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J].理論與現代化,2014(6):74-78.
[3]梁棟.淺議福建省醫療保險系統人才隊伍建設[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33(4):368-371.
[4]林登輝,吳小南.福建省醫療保險人才現狀、問題與建議[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4):18-21.
[5]沈棋軍,胡畔.保險醫學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N].中國保險報,2011-9-2(002).
[6]呂興元.醫保大格局與經辦管理隊伍建設研究[J].中囯醫療保險,2017(8):5-8.
[7]吳傳儉,丁元林.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34):266-268.
作者:韋建琨 鄧硯 潘紅燕 單位:1.右江民族醫學院 2.廣西壯族自治區鹿寨縣人民醫院
- 上一篇:大學生醫療保險調查分析
- 下一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