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探究論文
時間:2022-03-02 06:08:00
導語:國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外養老保險制度的對比
按制度特點,國外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險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投保資助型、福利國家型、國家保險型和儲蓄積累型等。目前,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屬于投保資助型,英國、瑞典等北歐國家是福利國家,前蘇聯、東歐諸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實行國家保險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國則實施儲蓄積累模式。這些模式在具體設計上各有特點,實施的效果及對經濟的影響也有很大差異,以下對它們進行具體的比較。
(一)資金來源
在這一問題上,主要涉及到兩方面問題,即繳費由幾方負擔和繳費基金具體以何種方式籌集。就養老基金的負擔方這一問題來說,一般以雇主、雇員及政府三方出資為主或至少是其中兩方出資。就各國實際而言,投保資助型國家主要以三方負擔為主,政府的責任主要是間接的;而儲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擔責任。
具體來看,福利國家的基金來源于一般稅收,基本上由國家和企業負擔,個人不繳納保險費或繳納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間不必繳納任何保險金或保險稅。在投?;ブ偷拿?、德、日等國中,美國的養老金以社會保障稅的形式負擔,主要由雇員和雇主繳納,國庫原則上不負擔,典型的依靠目的稅負擔費用,根據所得最高稅率可達27%;歐洲大陸國家養老金來源比較多樣,主要來自保險費,但以國庫的部分負擔為補充,其中德國除主要由保險費(占所得比例的17.7%)負擔外,國庫也分別負擔12-15%;東亞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員、國家三方負擔型,日本對其基礎部分除有定額保險費負擔外,國庫負擔高達33%。儲蓄型模式的典型代表東南亞的新加坡,不需要國家在財政上給予撥款,強制雇員和雇主同時投保,以形成保險基金,并制定個人賬戶,記載個人繳納保險費情況,國家在銀行利息上給予優惠。
(二)財政方式
主要有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兩大類,各有優缺點。從根源上說,現收現付制是用工作一代人所創造的財富為同一時期的退休一代人的養老金進行支付,所以它是一個跨代的收入再分配問題,會影響到不同代人之間的福利,并且這種方式可能會“擠出”部分個人儲蓄?;鸱e累制的融資部分或全部來自于參加者個人的繳費,而由繳費集中起來的基金又要用來進行投資,所以參加者最后的養老金是根據個人的繳費記錄及基金會的投資回報而定的,對個人儲蓄沒有太大影響。
一般來說,投保資助型、福利型國家及保險型國家的法定養老保險多采用現收現付制,儲蓄積累模式國家采取完全積累制。同時,采取現收現付制的國家一般也會留有少量的基金積累。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從完全積累制開始,之后由于經濟上不能維持,轉而向現收現付制,使其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工業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模式。例如,德國吸取了“二戰”前積累制管理社會保險資金的教訓,認為它易受經濟周期變動、通貨膨脹、戰爭等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因此戰后主要采取現收現付制。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全球性的人口老齡化給選擇現收現付制的國家帶來日益加重的財政壓力,西歐發生“福利國家危機”,日本驚呼“年金制度將崩潰”,連小心謹慎的美國也進入“福利困境”。因此,養老保險私有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以智利為代表的養老基金私有化改革倍受推崇。相比而言,發展中國家較多采用積累制,典型的代表國家是實行中央公積金制度的新加坡。
(三)給付水平
1.計算基數的對比,即按照不同期間的平均所得作為養老金計算的基數,一般采用的期間越短,給付水平越高。有的國家以加入養老金計劃的整個期間為基數,例如德國就以加入全期間平均所得為基數,還有些國家以退休前幾年的平均所得為基數,例如意大利僅以退休前5年間平均所得為基數。
2.調整指數的對比,即按照相應的指數來調整養老金有利于提高給付水平。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按工資水平予以調整。經濟繁榮、物價穩定時,養老金額隨一定時期內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變動而調整,符合分配的效率原則,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流行這種做法。二是按物價水平予以調整。經濟衰退、物價飛漲時,以物價水平作為養老金調整的基礎,總體上能補償物價上揚對退休人員生活的影響,效果比較直觀,簡便而易行。20世紀70年代之后,劇烈的通貨膨脹導致發達國家開始起用這一調整機制。
3.替代率標準的對比。替代率是養老金額相對于過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給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給付水平越高。并且計算替代率的標準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據不同的計算基準,不僅會使替代率大相徑庭,而且使養老金的實質水準相差懸殊,無論各國采取什么辦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盡量不讓替代率過高,以防止福利剛性。
4.給付基準的對比,可分為受益基準制與繳費基準制。受益基準制的受益標準與受益人過去的繳費多少無關,而是“各盡所能,按需再分配”,具有較強的公平性和共濟性,但可能會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例如,瑞典的基本養老金用于保證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支出,凡年滿65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基本養老金,是一種典型的受益基準制。
(四)支付條件
享受養老金待遇的條件通常有四個:
一是退休,大多數國家規定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完全退休或基本退休。既要減輕養老金支出帶來的過重負擔,又要妥善解決社會就業問題,退休年齡問題是重要的政策問題。西歐、北歐國家和美國、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亞等國,均規定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而亞洲、非洲等國家規定的年齡為55或60歲。二是工齡,即必須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為男25年左右,女20年左右。三是繳費年限,即繳夠規定期限的保險費,如10年、20年等,各國規定不同。四是居住期限,即參保人須達到規定年齡,并符合居住國所規定的居住期限,方可領取養老金。這四個條件不一定要同時具備,有些國家只要符合其中一至幾項即可。
二、國外養老保險改革的路徑選擇
隨著全球性老齡化浪潮的到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大潮開始席卷全球,各國改革的路徑大相徑庭、各具特色,但總的來說,各國都十分注重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制,積極進行私有化改革。
美國的養老保險改革主要是結構性的改革輔之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即建立混合制的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因為該國有強調個人責任和自助的歷史傳統,長期尋求把政府作用局限在盡量小的范圍內,因而改革的方向是以私營個人賬戶制度為主體模式。
拉美等國的改革則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即徹底否定現收現付制的財務機制,建立以商業化管理為特征的基金制。這是由于這些國家的經
濟比較落后,現收現付制下企業和國家的負擔相對沉重,沒能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支付危機,現收現付制破產是遲早的事。
瑞典等福利國家致力于向名義賬戶制度為主轉變。因其改革的壓力較大,長期實行現收現付制,要想立刻建立積累制,遇到了兩方面的困難和阻力:一是經濟上的,即需要巨額轉制成本;二是非經濟領域的社會政治問題。且這些國家一貫強調社會和諧與互助,長期把尋求平等和消滅貧困作為重要政治目標,所以選擇以名義賬戶為主的模式(瑞典、意大利、波蘭等六國)。
德國等國家福利支出的財政壓力也很大,但任何私有化改革常常會引起激烈的社會反彈甚至遭到工會和社會各階層的一致反對,從而使改革舉步維艱,因此進行了溫和的改革。主要是削減給付的標準,提高退休年齡,嚴格給付資格,且過渡期長。這種邊際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家在社會養老政策中一貫擔任的“國家保護人”角色,養老風險的負擔不斷向個人身上轉移。
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一貫強調社會穩定,長期主張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而選擇了中央公積金制度。
三、國外經驗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借鑒
(一)根據目標確定明確的模式
無論何種制度模式都應以是否能更好地實現公平(實現公平原則)還是實現效率(實現養老)這兩大目標為基礎。各國在構建養老保險制度時,其依據和出發點是不同的,如北歐國家強調以公民權平等為基礎;而英國強調養老保險應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條件;德國、日本強調受益人對社會貢獻的大??;美國則更注重效率。
公平與社會互助是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目標,因此我國養老保險的模式選擇應首先考慮實現公平性,在當前城鄉及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更應側重于公平的實現,即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并大力發展農村養老保險。當然,公平也不排除效率,為更好的實現養老目標,我國應建立國家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目前需要加強的是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補充養老保險。
(二)根據國情建立完善的制度
各國政府都以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作為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重要任務,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一次性全部構建所有的支柱層次,大都是分階段地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適應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險體系。因此,根據國情來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構建的關鍵。
首先,應根據經濟實力。國民經濟能提供的物質資源及政府與社會的承受能力決定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例如,結合我國國民經濟的現狀,應堅持低標準的養老保險水平,隨著經濟的增長再逐步提高,而不能像福利國家那樣開始標準定得過高,等到通脹后再來壓縮則非常被動。其次,應根據文化傳統。應該很好地利用某些傳統遺產,如在新加坡,養老保險非常注重家庭養老,并將其寫入法律,使之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就是充分利用東方人文化的產物,值得我國借鑒。
(三)根據效果設計有效的改革
通過對國外養老保險改革的比較,可以看出,現有的各種養老保險計劃各有優缺點,人們可以運用構成這些方案的“磚”或新發現的其他“磚”構建更多的模式。我們認為,應該根據我國正在進行的養老保險改革的效果對改革進行修正,不能因為某些模式在某些國家實施而盲目照搬。我國目前選擇的“統賬結合”的辦法雖然在以前的實行過程中出現過個人賬戶“空賬”現象,但不能因此否定“統賬結合”的辦法,而應該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歐洲一些國家近年來開始實行的名義賬戶制,盡管從理論上看有不少優點,但在借鑒這種制度前,要慎重考慮,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羅元文.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比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郭士征.社會保障基本理論與國際比較[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3]穆懷中.社會保障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4]佟愛琴.養老保險國際比較及其借鑒[J].財貿研究,2003,(1).
[5]尹丹莉.養老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其借鑒[J].現代財經,2002,(12).
[6]李珍,孫永勇.養老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4).
摘要:由于世界各國政治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等,歷史傳統各異,不同國家養老保險制度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盡管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五花八門,但幾乎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構成,例如,資金來源、財政方式、給付水平及支付條件等。本文從基本養老保險的幾個基本要素出發,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具有成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作一比較,希望對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基本養老保險;國際比較;改革
- 上一篇:銀行保險發展探究論文
- 下一篇: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