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學分析
時間:2022-02-01 02:49:34
導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目標解讀
(一)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目標。1995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進行法治教育,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是高?!皟烧n”教學的根本目標和主要內容?!秶医涛?、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關于加強學校法治教育的意見》也明確指出“學校法治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地遵紀守法?!彪S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寫入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性文件,就意味在治國理政的新高度上強調了法治社會的建設目標,也表明一個成熟的執政黨對新時代的制度文化建設目標有更深刻地把握和更清醒地認識。高校在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基礎法律知識的掌握方面的教育、引導需要弘揚法治精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新時代公民群體的逐漸形成,勢必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法治理念,高?;A法律知識的理論和教學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二)對“相關基礎法律知識”的解讀。在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目標下,如果把“相關法律基礎知識”看成是“法律的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在新時代就會顯得僵硬而無生機,教學內容安排也會刻板無新意,在實踐中更不容易為大學生所感知和逐漸內化為觀念,所以,對此概念應予以明確:首先應注意的是其針對性,即與大學生“相關”?!跋嚓P”這一概念最初用于概率論和統計學中,后引申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若兩個變量之間具有相隨變動的關系,則稱其兩者相關或具有相關性。在這一關系中,學生既是知識(傳授)的出發點,也是知識(作用)的歸宿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過程就是開發大學生主體性的過程;與其相關,就得符合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和價值追求,而不僅是單方面的期望或施加。但同時也應注意,此處的“大學生”雖就一般而言,但也有其內部層次性的劃分,如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司所編教材就有本、??浦帧4送猓€應注意法學專業學生和非法學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如此做法,既是基于大學生個體差異的考慮,也是注重大學生在法治教育中的主體性的表現。其次,它應該具有基礎性。所謂“基礎”,這是從建筑學移用至人類生活的概念,意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顯然,既言此,則必有其目標與終點,此即“基礎”與“建筑”之間的關系。然則“法律知識”的“基礎”何在?這首先要求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中國的特殊語境下,人們一般不會意識到應該主動去了解那些看起來離他們很遠的法律知識,或是有這種意識但卻沒有興趣去了解。在功利主義的支配之下,法律知識在有用無用之間搖擺不定,失去了其本該有的權威和尊嚴。再者,所謂“基礎法律知識”,還應當與法律是否發動的臨界點或者說法律發動的起點有關,給受知者一個是否違法、是否犯罪、權利是否受到侵害等狀態的基本判別標準。此外,所謂“基礎”也并非“一視同仁”,它同時還有其階段性;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還需要考慮到不同的學習階段及過往學習經歷。再次,基礎法律知識的教育應當具有相對獨立地位?!兑庖姟穼ⅰ皹淞⑸鐣髁x民主法治觀念,自覺維護和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正確行使法律所賦予的民主權利,自覺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知法、守法、用法,維護學校穩定”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具體目標,這一點尤其值得商榷。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將法治教育納入道德教育的框架之中,不僅不利于道德修養的培育,還使法律失去了其該有的獨立和權威地位。況且,法治理念是當前應當、并且正在提倡的社會價值導向,就其政策性而言,也不應當將法治教育視為道德教育的附庸。因此,開設法律基礎知識課程,是現實之需,也是法治的自證之道。最后,基礎法律知識應當成一個立體的、有機的體系。這特別是針對《意見》對“基礎法律知識”的界定而言?!胺墒且环N規則體系,同時亦為一種意義體系”,“任何規則必涵蘊有一定的法理,載述著一定的道德關切,寄托著深切的信仰”。[1]法律知識也是一樣,它的上位概念是法律素質。在法律素質方面,需要特別強調、重視法律意識的培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高校法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法治社會人人應該具備的意識。
二、大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現實需求
(一)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知識能力的培養目標。法治社會進程的推進,離不開最基本的法律規則,更需要滿懷法治理想、具有法治精神的專業法律人和尊法、知法、守法的公民。法學是理論性與應用性都極強的高級專業知識系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時代對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標之下,法學院需要首先將法科生培養成為具有公民意識、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的合格公民,還需要訓練和培養他們勝任法律職業所需要的繼續學習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以及運用法律思維進行思考的職業素養。第一,創新知識結構。學院教學除了運用傳統的以法學知識為中心教學方法外,應該創新融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文化等知識,多角度、全方位解釋社會現象。第二,加強法律職業能力培養。建議學院推行“校外實務導師計劃”,即學院聘請在法律實務界有一定影響,或者具有工作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仲裁員、行政司法人員等作為法學院的“校外實務導師”。這些導師專門對學生的職業就業能力進行輔導,以期能又好又快地適應社會。第三,促進創業教育。法學院依托四川大學作為“國家大學生雙創示范基地”的便利,推行“校外創業導師”計劃。借鑒商學院的培養模式,將成功企業家、教育專家、心理學家、非政府組織官員等聘請為創業導師,對有需要的同學開設創業課程,激發法學院學生的潛力。同時,可以設立創業基金,對有良好市場前景和可行性的項目給予一定支持,鼓勵學生創業。第四,推廣個性化教育。從對法學生入學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之時起,就引導學生保持個性和對未來職業的興趣,針對學生的個性和家庭的期許及職業發展規律,在整體上按照專業主干課程計劃和專業素養進行教學活動,同時預留擴展空間供學生自主發揮。于此,學生學術型社團將能發揮積極而顯著的作用,社團將成為學生的“試錯平臺”。(二)高校非法學專業學生對于法學基礎知識的需求。法律基礎知識并非針對法學專業學生的教育,而是針對全體大學生,對于這些非法學專業大學生來說,首先,他們無法深入理解許多法學學說、理論;其次,他們也沒有必要理解得太專業,因此,他們需要的只是“基礎性”的法學知識。因此,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應綜合考慮知識本身的系統性與實用性。就系統性而言,法律意識和權利觀念并非靠某一部法的教育就能實現的,而且我們對大學生法律基礎教育并不是“專職性”的,所以體系應該全面、系統;就實用性而言,《法律基礎》這類的著述已經很多,但其所針對的對象是全體公民。而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大學生還未進入社會,對許多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他們更關心的是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故針對他們的設置的法律知識不宜過分理論化。另外,大學生思維活躍,如今社會的發展速度也很快,因此他們腦海中的信息更新極快,我們的法律基礎知識教材也應當體現一種與時俱進的態勢,不能再將一些不合時宜的思想體現于其中。(三)對《基礎》課程內容開展的調研分析。我們通過對四川省內各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進行調研,得出結論如下:第一,課程設置目的同學們大多數都認為這門課的開設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們提高自身修養并塑造正確的“三觀”,而對于更高層次的治國理念以及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太多的涉及,包括法律知識的普及都不是最為主要的目的。第二,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雖然是提升大學生思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基本法律修養,但是通過授課并沒有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這門課的開設對于提升思道德修養以及法律修養的意義一般。其中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個人的問題還是教師授課的問題,目前我們還不能枉然下結論,但通過這個題目的問題回答來看,認為“意義與否取決于授課”這一選項的不小比例來看,教師的授課時候到位依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課程設置意義的發揮和預期效果的達成。第三,在課時設置方面從大多數同學對于各高校課時設置的態度上可以看出,各個高校的課時設置基本上都是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進行的,按照每周三個課時進行。但是從同學們給出的建議可以得出的結論是35.21%的同學依然認為每周兩個課時是比較合理的。這個數據的得出,我們認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基于同學們對該課程的一些抵觸情緒造成的,學生對目前的“思修課”的教學相當大程度上是不滿意的。第四,對于課程考查方式,絕大多數學校目前采用的“單純試卷理論考查”來結課的方式已經不再得到學生們的普遍認可和歡迎。對于思修這一門實踐重于理論的課程,大家更多地希望通過其他方式來結課。最受歡迎的結課方式為“由學生自由選擇有關該課程的任一方面寫一篇論文來考查”。第五,根據調研的結果顯示,教材編排合理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從數據的對比來看,教材編排存在的問題依然是不容樂觀的。另外,在大學生看來,“能用”的法律知識的內容所占篇幅不夠,理論性的內容偏多,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不能貼近生活地學習法律、運用法律,更不用說能通過學習逐漸形成法律思維方式,進而具有法治意識。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同學們對于“思修課”改革的最迫切的突破口仍然在于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課程結課考查方式的改革。同中期調查的數據類似,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仍然居于首位。結合前面對于教學模式具體存在的問題的調查,我們認為,學校及教師對于目前“思修課”教學中單一的講授模式應當進行調整和改善。
基于前述分析,我們認為:在不改變現有的“思修課”教學大綱和教學安排的前提下,大學生第二課堂有主動銜接主課堂教學的可能性,學生學術型社團有可能成為一個積極的載體;對“思修課”的教學活動改良,大致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予以展開:教學模式、課程結課考查方式、教材內容編排。(一)教學模式的改革。1.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綜合運用案例教學等教學方式?;凇痘A》這門課程由于其本身內容的嚴肅性,利用傳統教學方式將必然會導致課堂的枯燥、乏味。我們認為案例教學是一個將嚴肅性與趣味性很好結合的方式。將社會上、學生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件結合所學內容進行講授,使同學們通過案例教學切身體會到課程內容,加深對真實案件中是非善惡及法律適用等方面的理解,從而起到一種自我發覺、自我反省、自我警示的作用。要上好案例教學課,需要特別注意具體案例的選擇,要能進行有效而正確的理論導向,同時注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的積極性。2.主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積極主動地銜接學生社團等第二課堂活動課堂教學要設計好,重點在于能夠了解同學們的需求,甚至可以安排同學來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主題的確定工作。在主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社團的方式,增加在課堂之外與學生的個別交流機會。在新時代,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平臺和新媒體手段主動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法治教育密切聯系進行。同時,主課堂教學應該積極與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密切聯系,將課程所引導的關于社會組織、人際關系、法律關系等內容投放到學生社團活動中去,例如心理咨詢、學生活動、專題講座等都是調查問卷中同學們所廣泛歡迎的方式,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學習,真正實現《基礎》這門課程設置初衷。(二)課程考查方式的改革。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比較排斥單純的試卷結課考查方式,其認為單純的試卷考查方式不能夠從根本上反映學生對《基礎》這門課程真實的學習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基礎》課程更加注重思想性,而試卷考查則偏重技術性。因此,《基礎》課程改革的關鍵點在于從多角度考查學生“德育”和“法育”的學習狀況。我們認為,可采取以下幾種靈活的考查方式:1.實際案例分析或專題研究考查。這兩種方式可與案例式教學或專題式教學的授課模式相對應和配合,既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也利于學生更好地領會相應的授課內容。2.論文方式考查。由學生自由選擇有關該課程的任一方面寫一篇論文來考查。在單純試卷理論中,學生們很可能基于時間限制、文字水平等因素在簡短的作答中體現出參差不齊的理解水平,不能客觀反映出教學效果,更無從考查學生的法治觀念內化狀態。3.實踐調研報告考查。大學生處于即將步入社會的準備階段,動手能力的培養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活潑、生動、貼近生活的第二課堂體驗,觀察社會、分析現象和積極實踐,更能提現法律教育的實踐性素性,也更有利于公民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逐漸形成和逐漸堅定。解決方案四:考查結果采用“評優良中差”的等級模式。客觀地,《基礎》課內容寬泛、注重基礎,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水平、法律觀念的養成、法治意識的形成、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都不可能用具體的分數表現;對學生予以學習狀態、認識水平和能力結構的分層次評價更為合理。(三)教材內容的改革。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認為教材編排的體系是合理的,但教材內容略顯枯燥、單一,且較為簡單。這也就是說,思修課教材中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和法律基礎部分各自所占比例是相對合理的,但各部分的具體內容還有待改革:1.課程中道德修養部分內容的選擇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思修課教材中思想道德修養的部分應注重對我國古代、近代傳統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和方法進行取其精華的工作,這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培養對思修課的學習興趣,學習到更多從歷史當中陶煉出的有關思想道德修養的至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國傳統精神文化的繼承和保留。2.課程中法律基礎部分內容的選擇應按偏向法學中法理學理念設計?!痘A》中法律基礎內容應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但這些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是我們大眾所理解的表面化的涵義,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這部分內容應當側重與法理學知識。原因是這門課程的兩個主題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即側重點分別是學生的“德育”和“法育”?!暗掠钡慕淌谥攸c在于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法育”的教授重點在于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而和樹立法治觀念最契合的則是法學中的法理學知識。3.課程內容要側重于引導大學生“尊法、識法、守法、用法”,將法制觀念教育和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當前《基礎》課程中很多內容與中學的政治課本內容相近,甚至與小學的思想品德修養課本的內容有相似。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如果不能明顯感知到課程內容有“質”的改變,僅僅是“量”的積累,自然會形成懈怠心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通過課程內容的升級,在公民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方面更多著力,在法律關系的認知、法律關系的處理和社會現象的認知方面有所增強,在法律運用和公民行為的選擇方面適當落腳,將更能吸引大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注意扣緊時代特點、留出爭議話題、增加與思想道德修養有關的名人軼事和傳統理論等以增強課本的趣味性、生動性;注重通過第二課堂的延伸進行法律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推陳出新,避免重復,合理把握教材內容的難度與深度,適當增加一些重點、難點和更有深度的思想理論,從而達到大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許章潤.法律信仰:中國語境及其意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作者:龍黎明 李晗睿 單位:四川大學
- 上一篇: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礎論文
- 下一篇:護理學安全文化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