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歲月》青春敘事與審美表達
時間:2022-03-09 04:13:17
導語:《激情的歲月》青春敘事與審美表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春敘事”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中,受到青年群體的追逐、喜愛,后逐漸引入到影視創作領域。本文擬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播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青春敘事維度入手,探尋該劇故事內核、故事背景、故事時間線等的審美表達,深入解析該劇在主旋律電視劇類型中的藝術特色與貢獻,以及受到青年群體喜愛的原因。
【關鍵詞】青春敘事;審美表達;故事內核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推出了電視劇《激情的歲月》,該劇通過講述一群科研工作者懷揣青春之使命、青春之理想,扎根沙漠、寄情邊陲,用堅強意志擦亮激情歲月,用忘我情懷抒寫報國故事。電視劇熱播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青年一代的熱烈討論,在柔性傳播“兩彈一星”偉大精神的同時,也實現了“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思想的凝練與升華,收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本文擬從國慶70周年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青春敘事維度,探尋該劇故事內核、故事背景、故事時間線等的審美表達,深入解析該劇在主旋律電視劇類型中的藝術特色與貢獻。
一、情感與事業的雙重敘事
“故事內核”是電視劇的生命,是電視劇傳達主題、凝練精神和塑造人物的關鍵。①電視劇《激情的歲月》并沒有在“恢宏歷史背景”中敘事,而是借用“青春敘事”的手法,在聚焦小人物中實現敘事空間的下沉,在展開人物情感與國家事業的雙重敘事中實現了電視劇的故事推動,既有時代背景與青春美學表達的融為一體,又完成了觀賞性與思想性的統一。青春敘事里不可或缺的就是“幻想”,無論是人物在經歷愛情后的成長與凈化,還是群體在遭遇挫折后的悲傷與逆襲,靚麗的身影、舍生取義的行為都被牢牢地包裹在“青春敘事”的內核中,被認為是對青春之“夢”的營造。因此,“幻想”是青春敘事中必要的藝術創作元素,劇中人物只有在強烈的幻想中才能揚起對愛情的追逐,也只有在強烈的幻想中才能實現對事業的追逐?!都で榈臍q月》由“四條感情線”的展開,都熔鑄進影視劇中人物對事業的追逐中,實現了“感情”與“事業”的互為依托、雙重呈現,在情感中顯現報國之忱,在愛國之心中流露守望堅守。第一條“感情線”是王懷民與楊佳蓉,楊佳蓉對王懷民一見傾心、一生堅守,并在他的感召下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后因懷民前妻難產過世,毅然地承擔起幫助懷民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的重任,二人感情相敬若賓、歷經磨難,最終也沒有能走進婚姻的殿堂。這條“感情線”是最能引起青年觀眾共鳴的敘事線索,影視劇中表現人性時往往呈現人的“私欲”“沖突”“渺小”,但青春敘事手法卻截然相反,即使是最殘酷的歲月也能用溫暖的鏡頭表達,即使是最傷感的故事也可以用浪漫的敘述展現,即使是最敵對的人物關系也可以最終幻化為一種友情。正如《激情的歲月》中王懷民和楊佳蓉的感情一樣,揪心中帶有一絲幻想,磨難里透露出一線曙光。第二條“感情線”是陶志綱和鐘心,這一對恩愛情侶是生活經歷最大差異的一對,志綱是一名個性、執拗的上過朝鮮戰場的軍人,偏執己見、傳統保守,鐘心是一位多才多藝、留洋海外的科研人員,起初對王懷民訴諸芳心,后來在與志綱的接觸中增進了解,彼此墜入愛河,最終走進婚姻的殿堂。鐘心雖然是一位虛構的女性形象,但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女性科技工作者對共和國的貢獻,仍然應該受到社會的關注,應該受到觀眾的尊敬,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鐘心”人物的虛構正是恰到好處。第三條“感情線”是黃凱華和江水寧,黃凱華與江水寧浪漫相遇、相愛,成為青年觀劇者頗為關心的話題,兩人在書店際遇,對愛情充滿幻想,可謂一見鐘情,較為符合青春敘事的故事起因及敘事原點,但創作者顯然沒有拘泥于此,而是將女主人公的身份進行了預埋,隨著故事的不斷推進,江水寧作為特務的身份逐漸顯現,而此時深陷愛河的黃凱華愛恨交加、深受打擊,理智、愛國最終戰勝了個人愛情,黃凱華為了國家和人民采取了大義滅親的行為,深受網友好評。第四條“感情線”是彭雄飛和李彩蘭,彭雄飛是在國內成長起來的科技工作者,沒有出國經歷、思想保守、有時有點“土”,是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該人物與劇中另幾位主人公在生活上格格不入、在某些認識上產生矛盾,就顯得理所當然、順理成章,從而增加了該劇的矛盾沖突。彭雄飛一方面喜歡鐘心,聲稱“要當鐘心的保爾•柯察金”,另一方面他與李彩蘭早已訂下了“娃娃親”,感情的糾結也顯而易見,但他最終選擇了李彩蘭,選擇了“初心”。李彩蘭是劇中一位十分生動、充滿正能量的農村女性,她幾乎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年輕女性的所有優點,自信大方、充滿信仰,勤勞樸實、熱愛祖國,與其說彭雄飛是在矛盾中選擇了李彩蘭、選擇了“初心”,倒不如說李彩蘭是彭雄飛最合適的人,類似的評論在社交網站中傾向明顯,由此可見,李彩蘭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傳神的,給受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電視劇《激情的歲月》通過“幻想”重塑敘事的邏輯和時空,創作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受眾參與主人公情感故事、事業故事的意義重塑,體會個中的艱難曲折與甜蜜溫婉。該劇通過“幻想”抵達真實,通過“幻想”構筑人物關系,通過“幻想”傳遞出一個個“有夢”“追夢”“圓夢”的故事,生活充滿了“美”的可能性,即使是瞬間的“美好”,也能照亮一群年輕人前進的方向。
二、青春中國與青春人物的交叉敘事
對于絕大部分觀眾而言,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彈一星”的故事背景,除了在教科書中學得以外,影視作品成為普及歷史故事的重要手段。《激情的歲月》講述的是青春中國在1964年“原子彈研發成功”前后的感人故事,一群年輕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經歷了共和國從創建初期的風雨飄搖,到躋身“第五個原子彈國家”的屹立世界,“兩彈一星”的故事背景與主人公的青蔥歲月熔鑄一身,個體與家庭、群像與國家連成一脈,引發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關注,尤其是給青年群體帶來巨大的震撼?!都で榈臍q月》的青春敘事體現在對“青春中國”這一故事背景的代入感和影像化建構,該劇在虛實之間尋找平衡、在代際之間交織情感、在國家使命與人文情懷之間松弛有度。劇中青年科學家的集體宿舍讓觀眾回憶起“大學宿舍”,熟悉的場景、平民生活的瑣碎,勾連起“青春中國”與“青春人物”的內在聯系;劇中青年科學家群體的日?;?、八卦夜聊,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均能很容易找到相似的回憶,有血有肉中充滿生活質感,構筑起“青春中國”與“青春人物”的故事細節;劇中青年科學家為愛陶醉時也曾“瘋狂”,為情困擾時也會“輾轉”,但每當個人情感與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發生碰撞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疑地選擇后者,讓人肅然起敬,構筑起“青春中國”與“青春人物”的主題內核?!都で榈臍q月》將“青春人物”群像置身于新中國建立初期進行思考,折射出許多意味深長的啟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該劇在特定節點播出,顯然具有特殊的含義。新中國建設初期,科研環境、科研保障十分不足,充滿艱辛與不易,該劇在場景搭建、服化道創作等方面均注重對“新中國初期”的營造,戈壁沙漠、大風肆虐、高溫炙烤……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傳遞“艱苦奮斗”主旨的同時,也讓觀眾深切感受到新中國的創業維艱。國產電視劇承載著形象塑造和再現共和國歷史上“重要故事背景”的功能,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故事背景如何展現主流價值與國家認同,如何表現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與民族情懷,這是對獻禮劇提出的時代命題?!都で榈臍q月》的故事背景是以青春活潑的人物形象為代入,以青年人選擇和國家命運交織表達,實現了對“世象”與“人心”的細致書寫,青春敘事視角的“微小”“下沉”使內嵌在宏大敘事中的青年人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時代的吶喊,這種將“民眾心史”與“時代變遷”融為一體的敘事模式,使得電視劇這種公共文化產品具有了承載民眾心靈與記憶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世象”與“人物”之外,青年人的“心靈背景”“精神背景”的構筑和表達,才是《激情的歲月》最為引人矚目的藝術特點。通過層層疊加、扣人心弦的故事構建,該劇將青年科研工作者群體置身于各種“危機”的背景中,這種種“危機”與時代緊扣,既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并通過不斷的“解扣”,形成了較為扎實的敘事節奏、敘事邏輯。因此,《激情的歲月》里青年人的奮斗史、愛情史,無論是何種年齡都曾經歷、都能接受、都可形成共鳴,在這些人物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也感受到祖國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正如主題歌曲中所唱的,“只要祖國需要我,我絕不后退”,這既是對劇中故事背景的真情演繹,又是對電視劇觀眾內心情感的外露。②
三、歷史與當下的關系
青春敘事與“時間”具有天然的關系,“懷舊”與時間有關,呈現出過去時空的美感;“時空”與時間有關,透露出青年群體的艱辛與醒悟……“時間”與青春敘事的關聯密切,不僅涉及人物的行動史,還會涉及群體的心靈史,甚至折射時展的民族史?!都で榈臍q月》的人物群像都經歷了從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時空跨度,尤其是電視觀眾站在當下的角度對過去進行審視、懷念,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民族價值等被挖掘,實現了青春敘事題材的自我超越與主流價值回歸。在電視劇《激情的歲月》中,青年科學家主要是以群體身份出現的,劇中人物到了中老年時候,常常會有“懷舊”的故事段落與情節,在懷舊的過程中,針對某一特定故事情節,當事者的多方存在著不同的解讀與認識,此時,“多視角”的敘事手法往往能產生較好的效果,使得所呈現的歷史畫面更加完整,也更能探視到相同背景下主要人物的不同心態,從而使觀眾更加真切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的變化。該劇在表達王懷民與楊佳蓉的“感情線”過程中,因為兩人的“感情線”時空跨度較大、故事細節較多,如果從單視角的手法去描述,往往造成觀眾的理解出現偏頗,甚至完全無法接受這種不同尋常的依戀、犧牲與付出,全劇從多個人物、多重關系中細致描述二人的情感變化,較為生動地傳遞了這種情感的彌足珍貴與難能可貴,引發網友對“青春戀情”的討論與思考。因此,多視點敘述同一事件,還可以在每個視點的展現中實現一種“反思”,“回憶”本身也是一場個人或者群體的“反思”,最終喚起一種屬于青春的力量、愛的力量。《激情的歲月》不僅有多視點的敘事,還有單視點的重復蒙太奇敘事,這集中體現在主人公愛國情感的表達段落?!皢我朁c”的敘事方法,是青春敘事里慣常使用的策略,重點段落、重要線索等的重復蒙太奇藝術表現,有利于強化“時間”的意義,增加受眾對于過去與現在的審美。③該劇有一條潛在的敘事線索若隱若現,那就是“兩彈一星”精神要不要傳承和由誰來傳承的問題。答案當然是需要傳承,而且必須要由年輕人來傳承,為了突出這個“傳承問題”,劇中不惜使用大量畫面段落重復性表達主要人物的愛國行動、艱辛場景。此外,單視點的不斷強化性敘事,有利于對時代精神的升華,劇中背景是一個“隱姓埋名、以身許國”的時代,劇中人物是一群“扎下營寨安下根,獻了青春獻子孫”的熱血兒女,劇中情節是一段段“不告父母不告妻兒,干驚天動地事”的豪邁壯舉,這些精神應該成為當下青年人學習的寶貴財富。然而如何將歷史與當下進行藝術性鏈接,如何將歷史中的價值觀與當下進行貫通,如何通過故事性敘事增加當下青年人對歷史價值觀的認同,成為影響該劇敘事效果的因素之一?!皟蓮椧恍恰钡某晒扔袊翌I導人的高瞻遠矚,也有革命軍人的英勇付出,更有一大批共和國科研工作者的以身許國,電視劇并沒有集中在以上三個層次進行敘事,而是另辟蹊徑,虛構了一群青年人,用陌生人的奮斗經歷去承載“大英雄”群體的愛國與偉大,故事為虛構、背景是真實,在虛實結合中再現歷史。劇中青年人的激情澎湃、情感取舍、和無私無畏,真摯地感染了電視機前的受眾,給人以“像你、像我、又像他”的感覺,拉近了歷史空間與當下的距離與隔閡,達到了預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作者:周雷 吳堯
- 上一篇:《外交風云》的藝術路徑選擇
- 下一篇:《國家孩子》民族認同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