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電影中族群意識探究

時間:2022-01-05 03:13:09

導語:新加坡電影中族群意識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加坡電影中族群意識探究

摘要:新加坡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歷史背景,具有國家內部多族群的特征,新加坡電影中對于各個族群之間的關系也有提及,《我們的故事》以電影中主人公為代表,對于新加坡三大主要族群進行了形象構建,對于族群關系、族群文化進行進一步構建,搭建了新加坡電影媒介與族群意識的橋梁。

關鍵詞:民族身份;形象構建;新加坡文化

一、引言

族群,指基于歷史、文化、語言、地域、宗教、血緣祖先認同等方面而形成“一群”與其他有所區別的群體。新加坡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在族群和文化上都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而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時,族群之間的沖突與融合該如何求同存異,也成為了新加坡國家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在新加坡電影的主題內容中,對于多族群之間的相處以及各個民族之間文化沖突的問題也都有所涉及,本文梁志強導演的電影作品《我們的故事》作為分析文本,探索新加坡的族群意識在新加坡電影中的真實表達。梁志強導演的《我們的故事》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的獻禮片,分為一二兩部,以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華人家庭為核心,通過家庭成員的個人際遇以及整個家庭十年間的生活變化,投射出新加坡在長達幾十年間的時間跨度下的發展變遷歷程。影片女主角招弟在生下三個女兒后被丈夫正室夫人趕回了鄉下的娘家為開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通過以主角們為代表的小人物們幾十年的生活變化以小見大的表達出新加坡的發展變化,在微觀敘事中,對微觀個體記憶進行了顯性的呈現。電影作為一種重要媒介,除了其自身的敘事功能之外,也能成為記錄一個國家族群特征的重要載體。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三大種族構成。《我們的故事》中,導演分別借助三個主要的家庭去展現新加坡三個主要種族: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家庭在片中的戲份比重,也是根據新加坡國內三個種族的人口比重來同比例劃分。片中使用了相當一部分的筆觸刻畫了三個種族之間由沖突到和諧的過程。

二、《我們的故事》中華人族群的形象構建

伴隨二戰以來的時代變遷,南來拓荒的華南移民也轉變國家與身份認同在當地定居下來,成為所在國的公民,華人社會則逐漸從移民社會轉向定居社會。而在新加坡社會華人的族群分類下,又包含著閩南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等眾多不同的身份特征,因此,在新加坡的電影中華人使用的語言具有著雜糅性,夾雜著閩南話、潮汕話、普通話等各種方言,再與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英語結合,形成了新加坡特色的SINGLISH(新加坡英語),因為其使用的普遍性,使得這種語言習慣在新加坡電影中十分常見。在《小孩不笨》中,梁志強導演就曾涉及到對于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思考,而新加坡在語言使用的雜糅性上則投射出了新加坡國民的族群認同問題。族群語言的使用和分類也強化了該語系下的族群社會民族身份。在語言社會認知學的范疇中,語言具有著傳遞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的作用,通過選擇與身份相近的語言來進行社交并從中獲取身份認同。這一特征在《我們的故事》中的表達尤為明顯,在新加坡建國初期,因為其種族分部的多樣性,導致各種族之間分布在不同的生活地區,族群與族群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甚至于爆發種族之間的沖突與斗爭,片中1969年主角一家的華人村落和馬來人村落的沖突其實則代表了新加坡歷史上很嚴重的一次種族沖突,招弟和四叔去馬來人村落解釋的時候導演使用了語言上的諧音幽默,四叔將“砍椰子”聽成了“砍人頭”,這樣的諧音幽默為影片增加了趣味性,將嚴肅的種族沖突進行詼諧的化解,減輕了嚴肅性,增加了作為電影的趣味性,但卻展示了新加坡歷史上不可忽略的這一歷程,即華人和馬來西亞人經歷兩次暴亂之后從對峙到和解的過程。女主角招弟的家庭是典型的閩南華人家庭,招弟因封建迷信的謠言只能稱呼自己的親生父母為“四叔”和“四嬸”,又在生了女兒之后因為鄰居的一句迷信傳言,被迫把自己新出生的小女兒送給別的家庭寄養。導演有意將女主角招弟的角色塑造成傳統的華人形象,通過其同艱苦環境的對抗,一步一步與命運的不公進行抗爭,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來贊揚新加坡建國初期的華人。而女主人公招弟盡管吃苦耐勞,善良勇敢,但在家里卻要一直幫扶自私小氣、眼高手低的弟弟阿坤,無怨無悔的為了一家人付出,這種付出甚至延續到了下一代,招弟的大女兒對小弟無條件的付出,因為小弟受欺負卻反被母親責罵,也投射出當時新加坡華人家庭中重男輕女現象的普遍存在和延續?!段覀兊墓适隆分械娜A人族群的形象構建同樣離不開華人家庭中濃厚的家庭觀念,全片中多個細節展現出了家庭中的親情觀念。女主角在回娘家之后一直默默為家庭付出,并且因為封建迷信,始終只能稱呼自己的父母為“四叔”和“四嬸”。但在父親的臨終之際,看著身邊一直守護在前的女兒,不禁讓女兒喊了自己一聲爸爸。父女關系在一瞬間得到修復,預示著親情終會突破封建迷信的桎梏,封建糟粕也終將被人類社會所拋棄。同樣體現了家庭親情的還有女主的二弟阿喜對姐姐的支持,在休息的時候一直幫助姐姐,在姐姐招弟處境艱難的時候在她的身后支撐她。姐弟情不僅體現在女主角和二弟之間,甚至招弟的女兒對自己的弟弟也是愛護有加,不計得失。在兩代人之間共存的親情的投射下,新加坡華人族群中家庭觀念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示。正如李光耀認為,家庭觀念及宗親思想意識,加上東方人刻苦耐勞的精神,是新加坡人取得輝煌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在家庭凝聚力及儒家文化的浸潤熏陶下,華人艱苦樸素、隱忍耐勞的精神才得到繼承和發揚。

三、《我們的故事》中馬來西亞族群和印度族群的形象構建

《我們的故事》按照時間線索鋪陳了整個家庭在新加坡建國幾十年間的發展變化,片中導演安排的幾個主要家庭也分別代表了新加坡社會中三大主要族群。除主角一家的華人家庭之外,始終在主角身邊的奧斯曼一家人代表了新加坡的馬來西亞族群;稽查員一家人則代表了新加坡的印度族群。奧斯曼一家在新加坡建國初期領護照的時候的一段對話也投射出當時社會背景下新移民群體對于新加坡政府的不信任感,奧斯曼的妻子認為回到資源更豐富馬來西亞是更好的選擇,但奧斯曼堅持留在新加坡。對于針對少數族群的政策上來說,新加坡不僅始終以多遠民族主義政策作為基本國策,作為其制定法律的基本宗旨,而且在立法上充分保障少數族群的權益,還嚴厲打擊破壞族群和諧的行為。因此,盡管在新加坡建國初期,華人占據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新加坡政府并沒有將不同種族進行區分對待。片中在奧斯曼承包攤位、入住政府組屋的事情之中,奧斯曼作為人口屬于少數的馬來西亞族群的一員,在就業、住房等方面獲得的是與華人一樣的機會與待遇。在針對族群的政策問題上,新加坡建國以來奉行的是多元民主主義政策,主要體現在:第一,平等對待國內各族群,給予各族群平等的發展機會,不給予任何族群特殊的權利和地位。第二,承認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存在,承認民族差別,扶持并幫助較為落后的馬來族群,尊重族群特性,保存各族群文化。《我們的故事》中奧斯曼和妻子以售賣馬來西亞特色美食椰漿飯為生,在《我們的故事》生活化的影片基調之下,導演以食物作為象征,將奧斯曼的椰漿飯與招弟售賣的中華美食豆漿區別開來。在片中1969年馬來西亞族群與華人族群沖突爆發時,招弟和奧斯曼推出的椰漿飯與豆漿套餐,也將族群與族群之間的關系進行符號化處理,用食物進一步代表兩個不同族群之間的關系,更加貼近敘事主體,表達了期盼族群和平的立場,體現了導演在《我們的故事》中對于各個族群刻畫的精妙構想。作為新加坡建國50周年的主題影片,《我們的故事》中對于族群這一載體之下所包含的集體記憶進行了一種意識形態的反射,使得新加坡的國民在觀影過程中激發出了基于自身的自我認知和身份認同,在影像敘事的過程中喚醒新加坡各個族群的家國情懷。除馬來西亞族群之外,《我們的故事》中對于印度族群也有提及。片中的印度人山慕根,第一次出場時作為市場攤販深惡痛絕的“地牛”出現,盡管美其名曰為稽查員,但出現時卻對做正當生意的市場攤位進行破壞。然而第二次出場時,隨著新加坡建國之后國家的發展和合法治理,山慕根卻成為了政府組織下的公務人員,在1969年馬來西亞人和華人爆發矛盾時,作為調節的角色介入馬來人和華人兩個族群進行調解。導演將族群這一大事件化解成兩個村子之間的沖突,利用族群之中幾名小人物的關系代表新加坡國家環境下三大主要族群之間的關系。而有關于不同族群之間矛盾的化解,在片中卻不僅只有一次涉及。在二弟阿喜和女友拉娜準備結婚的時候,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在對于聘金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矛盾無法解決的時候,來自馬來西亞的奧斯曼出面進行了調節,使事情得以解決。影片中主角們對于矛盾的化解與新加坡在政治上的族群觀念也有共同之處,新加坡政府自建國以來出臺一系列政策保護少數族群的利益和政策,對于各族群一視同仁,積極鼓勵各個族群的國民參政議,并且在新加坡的立法不明確以族群為單位劃分,在政治上保證各族群一律平等,并不斷培養各族群的國民意識。片中在最后三大主要族群的密切往來,也意味著新加坡社會族群關系發展的走向。

四、結語

在新加坡本土電影中,族群意識一直是新加坡導演會關注到的話題。在多族群的背景下,構建族群形象、敘述族群關系則成為其中的重要環節?!段覀兊墓适隆酚靡粋€平凡家庭在十年間的經歷投射了新加坡社會的發展。影片里小人物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平淡但卻真摯,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及平實的敘事風格對新加坡建國后族群形象與族群關系進行了深切的藝術化表達。

參考文獻:

[1]曾玲.宗鄉社團的推動與新世紀以來的新加坡華人文化[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8(03):39-47.

[2]王芳.新加坡對儒家文化傳統價值觀的倡導[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學術探討》,2011(02).

[3]劉瑩.新馬族群政策及其對族群關系影響的比較研究[D].云南大學,2010.

[4]蘇競元.新加坡電影中的國族意識建構——以梁智強電影為例[J].當代電影,2019(005):164-167.

[5]李京樺.新加坡族群關系演變(1819—1965年)[J].貴州民族研究,2016(12):23-29.

作者:張恬欣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