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文化下體育電影發展研究
時間:2022-01-05 03:18:19
導語:奧林匹克文化下體育電影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奧林匹克文化不僅對體育發展有促進作用,還在人的價值觀形成,個人行為規范,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等方面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體育電影作為是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它承載了豐厚的社會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是傳播奧林匹克文化的有效載體。本文闡述了奧林匹克文化精神內涵,總結各個時段中國體育電影歷史發展特點,提煉奧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內核,探尋中國體育電影發展路徑,以求更好地傳播奧林匹克文化,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關鍵詞:奧林匹克文化;精神內核;中國體育電影
一、引言
奧林匹克運動會發源于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的教育價值源于古希臘奧運會,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是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他吸收和發展了古代奧運會傳統思想,極力倡導奧林匹克精神,使現代奧運會成為當今世界上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國際體育盛會。顧拜旦堅決反對把奧林匹克運動看作純粹的體育競技,堅持“體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而且是一種文化活動,它對人們的行為規范、道德修養等方面的都有很大的影響。體育電影是奧林匹克精神最有效的傳播載體,如何讓更多的人通過體育電影感悟到體育的奧林匹克文化內涵,更好地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是體育電影創作的關鍵所在。
二、奧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內核
奧林匹克文化是以體育運動為主要載體,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使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它與文化教育緊密相聯,奧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內核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奧林匹克文化注重體育的參與精神。顧拜旦指出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奧林匹克精神不只是體現在比賽的競爭中,贏得冠軍只是比賽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比賽的參與精神。這種理念已被世界各國人民廣泛接受。現代奧運會國際間體育交往廣泛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種族膚色、宗教信仰、地域環境等因素不再受到限制。奧林匹克運動使運動員在參與比賽中化解了人類仇恨,放棄政治、宗教和種族的偏見而握手言歡,使奧林匹克運動成為一種促進世界和平和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的力量。這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基本經驗和最大特色,是奧運會與一般體育活動的根本區別。(二)奧林匹克文化注重體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顧拜旦獨具慧眼地選擇了體育運動作為手段來實現人的全面教育功能。他曾經指出體育具有高度的教育價值,奧林匹克主義最實質的內容就是體育與文化教育的結合。奧林匹克運動的教育獨特之處是把體育運動置于一個競爭的環境中,使雙方在沖突、對抗、競爭中相互認識并激發出各自的潛能,這一過程既鼓勵運動員努力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奧林匹克精神,又在比賽互動中使運動員的身體、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鍛煉與培養。國際奧委會前任主席薩馬蘭奇提出:“奧林匹克主義是為了創造一種生活方式,它通過個人拼搏、榜樣的示范與尊重人類的普遍倫理原則給人以快樂”。①也就是說,競技場上身體博弈只是體育的一個方面,體育更應是一種尊重規則并給人以榜樣力量為快樂的生活方式。這種理念會引領大眾體育觀念的改變,進而創造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促進整個社會不斷和諧與進步。(三)奧林匹克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近些年,體育界出現的各種丑惡現象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過度商業化、濫用興奮劑、不擇手段地追求運動成績,以犧牲身體的健康去獲取金牌和獎金;政治干預、球場暴力,某些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腐敗等各種異化現象不斷曝光,已經嚴重阻礙了現代競技運動的健康發展,使奧林匹克崇高的人文理想越來越遠,引起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前景的焦慮。解決這種“人文危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奧林匹克運動特有的方式,使大眾在身體、心理、精神不斷得到鍛煉與滋養,在體育比賽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避免各種丑惡現象的發生,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正如羅格提出奧運新格言:“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②。這一奧運格言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指出了明確的方向,表現出對人類生存、健康、前途和命運的終極關懷。
三、體育電影對奧林匹克文化的傳播
體育電影是以藝術的視角對體育內容進行創作,將人的情感與意志視覺化、故事化,具有很強的精神激勵作用,是一種承載豐厚的社會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藝術形式。中國體育電影作為表現體育精神、折射體育文化的光影記錄,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見證了中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回顧中國體育電影的歷史可以看出,弘揚時代的主旋律一直是不同時期體育電影的主題。舊中國時期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幾部體育電影,如《二對一》《一腳踢出去》《體育皇后》等影片,表達出體育救國的時代精神及擺脫東亞病夫形象的堅定信念;新中國成立后,體育電影的數量不斷攀升,拍攝了《女籃五號》《兩個小足球隊》《女跳水隊員》《冰上姐妹》《碧空銀花》《女跳水隊員》《小足球隊》等十余部影片,都是服務與國家意識形態,展現社會主義優越性,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至上的主題,塑造了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社會主義“新人”;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體育的騰飛,體育電影的數量、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出現了《沙鷗》《加油,中國隊》《黑眼睛》《京都球俠》《一個女教練的自述》《候補隊員》等多部優秀的體育電影,在電影的形式、內容、敘事等方面不斷探索,體育電影的題材更加廣泛,滲透了人文精神的表達,但依然在延續國家振興、愛國主義的主題;新世紀迎來了一個多元化表現形式的時代。具有時代氣息并具鮮明個性的影片不斷涌現,如《女足九號》《女帥男兵》《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閃光的羽毛》《隱形的翅膀》《籃球公園》《破風》等一批輕松幽默的元素融入到體育電影中,為體育電影的風格與主題帶來了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從奧運之后到現在被稱為后奧運時代,這一時期拍攝了《許海峰的槍》《極速天使》《激戰》《賽車傳奇》《速8》《攀登者》等影片,這些影片商業化氣息濃厚,視覺動感強烈,明星薈萃,目的是吸引年輕觀眾的眼球,但上座率并不高,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中國體育電影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面貌,但弘揚時代的主旋律一直是體育電影不變的主題。當然,弘揚時代的主旋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確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展現了奧林匹克文化的內涵。但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如體育精神表達單一,挖掘深度不夠,敘事模式陳舊,表現視角雷同等問題。體育除了為國爭光、頑強拼搏,團隊精神外,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主題,如“參與”意識、公平競爭精神和人本主義精神、體育背后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等人類共同面對的主題。體育電影如果缺少了人們最渴求的終極價值和人性關愛,必將失去觀眾,失去體育電影應有的魅力。
四、奧林匹克文化視角下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與思考
眾所周知,美國好萊塢每年都創造出大批的優秀體育電影,通過對體育人物、相關事件的生動展現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因表達了體育本質和奧林匹克精神,展現了復雜的人性,對社會的激勵,得到全球廣泛的觀眾認可。中國體育電影所面臨的問題很多,需要不斷借鑒國外優秀影片的經驗,開闊眼界,探索出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路徑。奧林匹克文化精髓對中國體育電影的創作有很大啟發,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性。體育電影如何借助于體育競技的外在敘事背景,把奧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內核表現出來是當前值得思考的問題。(一)讓奧運精神成為體育電影主題創作的靈魂。體育運動為體育電影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奧林匹克文化內涵是多元的,體育運動為體育電影提供堅實文化基礎,賽場內外都有豐富感人的故事,不只是勵志,還有合作、競爭以及規則與溝通、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主題,都會成為競技體育與體育電影的強大吸引力。從體育精神追求到人性探索及體育背后的社會問題都將成為體育電影文化主題,以提升體育電影的深刻立意,使觀眾對人的生命價值及生命意義進行思考。(二)要適應時展轉換體育電影文化主題。體育電影要與社會現實問題緊密關聯。運動員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奧林匹克精神,同時又存在許多的社會問題。隨著政治和商業色彩對體育的入侵,“假球事件”“興奮劑丑聞”、政治干預、球場暴力層出不窮,運動員的心理健康、道德危機都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不同的時代要求賦予不同的文化主題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奧林匹克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多地被世人認可與關注,體育觀眾的價值取向已經由為國爭光、頑強拼搏、“唯金牌論”逐漸變為渴望實現體育公平競爭精神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奧林匹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變化,都會對中國體育電影的主題創作帶來啟發,成為體育電影創作的源泉。(三)宣傳新的體育觀念。奧林匹克文化普及了一種新的體育觀念: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體育更應是與自我進行對話、感悟生命的一種途徑,是一種能帶給人無限快樂的生活方式。中國體育電影在表現宏大國家主題和激烈競技精神的文化內涵之外,還應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挖掘大眾體育中觸動我們的人和事,激發人們參與運動的興趣,喚起對體育的熱愛,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現代體育的目的讓體育真正地促進人的身體、心靈和精神的發展,發揮其社會文化功能和影響力。
五、結語
體育電影是傳播奧林匹克文化的有利推手,奧林匹克文化所蘊含的內容為體育電影提供了豐富的創作主題。奧林匹克文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體育文化發展的主流文化,中國體育電影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相信中國體育的騰飛必將帶動中國體育電影的創新,帶動奧林匹克文化的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王靜.體育電影對奧林匹克文化的傳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6):198-202,206共6頁.
[2]彭筱.中國體育精神禮贊:淺析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07X):P.107-108.
[3]王義仁.中國體育電影主題發展策略探析[J].休閑,2018(010):45.
作者:許啟偉 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上一篇:好萊塢電影個人英雄主義研究
- 下一篇:淺談電影中的三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