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性民辦院校法律構建研究
時間:2022-05-24 04:02:25
導語:非營利性民辦院校法律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調研,介紹了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設立的現狀,并闡述了在非營利性民辦院校設立監事制度的必要性,然后在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設立經驗的基礎上,從法律視角對監事會的人數、人員構成,監事的任期限制以及工作報酬,監事會的負責對象,職權四個方面提出了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的構建方案。
關鍵詞:非營利性;監事制度;構建
新頒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要求民辦學校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在這里并沒有區分營利性民辦院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可見,不管是營利性民辦院校,還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都應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在實踐中,有部分民辦學校打著非營利的旗號,享受著國家的財政扶持待遇,卻變相從事著營利的活動,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非營利民辦學校內部設立監督機構,以解決其內部監督缺失的問題,促進其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促使其內部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進而保證我國民辦教育能夠獲得健康、持續發展。但是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的監事制度如何設立,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設立的現狀
通過調研,我國除極個別非營利性民辦院校設立了監事制度,絕大多數非營利性民辦院校并沒有設立監事制度。以陜西省為例,全省18所民辦普通高校只有1所設立了監事會,其他17所學校均沒有設立監事會。在全國少數幾個設立了監事制度的非營利性民辦院校中,其監事會大都依附于董事會,監督效果并不理想。這反映了我國民辦院校的內部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主管部門和民辦院校的舉辦者以及社會各界對于民辦高校的內部治理還重視不夠,迫切需要加強與完善。
二、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設立的必要性
(一)法律要求新頒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要求民辦學校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在這里并沒有區分營利性民辦院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可見,不管是營利性民辦院校,還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都應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對法律這一強制性規定,任何民辦院校都必須遵守。
(二)實踐需要在實踐中,有部分民辦學校打著非營利的旗號,享受著國家的財政扶持待遇,但卻變相從事著營利的活動,嚴重違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辦學宗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非營利民辦院校內部設立監督機構。
三、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設立的他國經驗
與營利性民辦學校不同,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監督,主要體現在外部監督。在大陸法系國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監事會,在非營利法人的治理結構中并不是是法定的必設機關。在監事會的權力配置上,因各國公權力對非營利法人介入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如果外部監督比較嚴密,則監事會的權限較小,否則會對董事會及其執行機構權力的行使造成很大的束縛。反之,則監事會的權限就較大,必須達到對董事會及其執行機構的權力行使起到有效制約的作用。[1]在英美法國家,則沒有監事會的設置,對非營利性法人的監督主要是依靠其他制度因素來實現,如美國依靠嚴格的會計準則、全面的信息強制披露制度、禁止內幕交易制度、鼓勵成員訴訟的程序規則以及發達的新聞監督制度等。此外,捐助人、受益人和作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監督作用。
四、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監事制度的構建
(一)監事會的人數、人員構成參照我國《公司法》及國外的相關規定,非營利性民辦院校設監事會,其成員不得少于3人。規模較小的,可以設1-2名監事,不設監事會。監事會設主席1人,由全體監事過半數選舉產生。主席負責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會議;如果主席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半數以上監事共同推舉一名監事召集和主持會議。對于監事會的人員構成,由于其監督的對象是董事會和校(院)長及整個行政團隊。因此,董事會成員、校(院)長以及各職能處(室)的正副負責人都不宜進入監事會。考慮到利益相關者權益的維護,監事會成員應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產生:一是主管教育部門指派的代表;二是學校黨委監察人員代表;三是出資人代表,但擔任董事、校(院)長以及各職能部門的正副負責人的除外。四是教職工代表,由單位教職工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五是學生或家長代表,由學校學生代表大會或者家長委員會選舉產生;六是熟悉財務、會計、審計、法律工作的社會熱心人士。同時,應規定與被監督者具有具有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的不得擔任監事。
(二)監事的任期限制以及工作報酬對于監事的任期,應規定與董事會任期相同,每屆5年,任期屆滿,可連選連任。同時,為了達到監督效果,必須對監事給予相應的工作報酬。報酬的數額由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結合當地的物價水平確定。另外,為了能充分調動監事的履職積極性,要對監事建立考核機制,其報酬要與年終的考核相掛鉤,要根據其履職的情況進行動態浮動。為保證監督的獨立性,該報酬的經費來源應該由教育主管部門予以保障。
(三)監事會的負責對象根據公司治理的理念,設立監事會的目的就是對董事及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監督,以達到保護股東利益的目的。因此,規定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而我國目前非營利性民辦院校很少設立有股東會,而只有董事會。并且現實情況是,我國絕大多數民辦學校的舉辦者都是通過控制董事會來控制學校的。如果讓監事會向董事會負責,那么監事會就會淪落為董事會進一步控制學校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因此,建議組建由政府、舉辦者、教師代表、學生及其家長代表等組成的社員代表大會作為學校的權力機關,由監事會對社員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
(四)監事會的職權對于監事會的職權,為了更好的體現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的辦學宗旨和監事會存在的價值,有必要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私立學校法》中有關監察人發現可疑事實有權向主管官署報告的規定,可以規定監事(會)如果發現董事會及其執行機構有違法、違規行為,可以要求其限期整改。如果對方拒不改正,監事(會)可以向主管教育部門報告。因此,建議監事會的職權包括:1.列席董事會會議,對董事會決議有權提出質疑。2.檢查學校的教學管理、財務管理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有權要求其限期整改;3.維護學校教職工和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當董事、校(院)長以及各職能部門的正副負責人的行為損害學校或教職工、學生的利益時,有權要求糾正,必要時可以單獨或協助相關當事人對被監督者提起訴訟;4.監督董事會和行政機構成員的履職情況,對被監督者在執行職務時的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學校章程行為有權進行監督、批評和責令整改,必要時可向主管教育部門報告;5.必要時,有權提議召開臨時董事會;6.法律法規和學校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五、結語
在非營利性民辦院校內部設立監事制度,是對非營利性民辦院校進行監督的關鍵環節,但這并不能取代其他渠道的監督。監事制度能否有效、客觀、公正的運行,一方面取決于民辦院校的舉辦者、董事會成員、校長等能否具有長遠眼光和海納百川是胸懷,能否認識到監事會制度的設立對學校長遠發展的重要性,能否自覺的接受監督。另一方面還有賴于相應的配套制度,要實現對其有效監督,必須多管齊下,必須努力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門的年度檢查制度、信息的公開與披露制度、資產與財務的審計制度等以及來自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的行業監督和新聞媒體、普通公民的社會監督等。只有這樣全方位、多渠道的監督,才能達到監督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董圣足.淺論民辦高校監督制度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0(2).
[2][日]日本私學團體聯合會.私立學校法解說[M].東京:自由教育圖書協會出版,昭和25年:180-181.
作者:惠向紅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 上一篇:小學體育課程改革選課制研究
- 下一篇:小學體育教師知識結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