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權法律保護研究

時間:2022-11-11 09:25:53

導語:表演者權法律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表演者權法律保護研究

一、表演者權概述

表演者是表演活動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創造了生動的形象,運通過語言、者肢體語言、表情等展示作者作品的深刻含義。相較于作品的作者,每個表演者他呈現作品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表演者,由于個人閱歷、生活經驗等方面不同,對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展現作品和詮釋作品情感的方式也存在著差別。這也使得表演者對于表演而言處在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一)表演者權的概念。在表演活動中通過其個人的肢體、語言或者其他手段對文學作品進行表演所產生的各項法律所保護的權力就是表演者權。表演者權與表演行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在我國,表演者不僅僅是自然人,也包括演出單位。他們所產生的表演行為都被保護。《著作權法》所調整的范圍離不開文學作品及其相關的藝術作品,所調整的客體都是設計多個領域的并且是獨立創作的作品。《著作權法》自然是調整著作權為主,而表演者權是著作權極具代表性的衍生物之一。作品權才是表演者權可以得以存在的條件。它是依賴于其他權利存在的,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權力。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無論表演者如何表演,他的角色形象始終是符合作品的要求的。這正是作證其離不開作品權的有力證據,但沒有作品也實惠存在表演權的。(二)表演者權的法律關系研究。不同國家對于表演者主體的內涵有著不同的法律規定。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中,表演者不僅僅是演員本身。現代社會,表演早已不是僅僅是由表演者完成的了,背后所需的其他輔助更是數不勝數。許多大型的活動光是工作人員就成百上千,正是這些工作人員的存在才讓作品產生了巨大的魅力。為了避免忽視這些群體的權力,我國法律也將演出單位作為表演者主體之一。而表演活動作為表演者權的客體也是非常正確的。表演活動不只是固定的表演而已,表演者的動作甚至表情,在每一次的表演中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細微的差別給予了表演活動生命力,使作品充滿生機而不僵化死板。因此,法律索要保護的絕對不是節目或者作品本身,而是表演者的精彩演繹的行為。表演者權的內容也兼顧了人格權和財產權。在對于內容的規定上,各國存在著不同。我國給予了表演者兩項人身權和四項經濟權利。作為表演者,自己的表演活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凝聚了自己的心血,總是希望得到完善的保護,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

二、中國對表演者權保護的問題

我國雖然對于表演者權存在一定的保護,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一)中國著作權法對表演者權利的定性不夠全面。我國對于表演者權的保護往往會忽視表演者自己的創作所產生的權利。表演活動是表演者創作的一種方式,產生了相對應的經濟權利。而我國的著作權法理論中更多的是將其體現為傳播作品的途徑。對于我國數量龐大的演藝工作則,對表演權立法進行重視是眾望所歸。其他國家是非常在意對表演活動所產生的經濟權利的保護的,例如德國就在法律中詳細規定了表演者的“二次獲益權”。(二)表演者主體規定不夠完善。在我國演藝模式中。作品不是只依賴于表演者完成,甚至可以說演員并在演藝活動中的地位并不是可以完全占有表演者權的存在。單位作為真正對表演負責的主體,為演員提供了物質保障。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演員與單位究竟誰才是表演者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為保護表演者權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并且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表演者權保護也是必須討論的范疇。(三)表演者權范圍未包括機械表演權。在目前的立法下,我國對于作者權利的保護遠大于對表演者權利的保護。無論是對自己作品的表演的許可權利,還是傳播其作品表演的權利,作者都具有,對于作者權利的保護可以說是非常全面。對比表演者,大部分情況下,表演者只是對其的表演活動享受片酬,并沒有其他的保護了。在作品的制作和傳播中,表演者也同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對其卻沒有等價值的保護,這確實存在著一定的不公平。

三、完善我國表演者權著作權立法的建議

(一)進一步明確表演者的主體范圍。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下,賦予了演出單位表演者權主體的地位。但是這樣的主體地位并不就是萬泉河表演者相同。對于演出單位是不享有人格權的,但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存在著混為一談的情況。這讓對于演出單位是否可以成為主體這一問題存在了更大的爭議。在現如今,各個行業都各司其職,越來越將工作細化。因此,表演者在演藝活動中一般只是完成表演這一項工作,其他的工作已有其他人負責。這讓演出不再僅是個人的行為,演出單位才在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將演出單位列為表演者權的主體是必要的,是必須的。活動越辦越大,大型表演如果沒有單位的統籌組織和資金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需要各方的努力,僅僅是演員的付出是絕對不夠的。演出單位作為做大的付出者,如果不給予其保護自己權利的能力,只會阻礙現在的藝術活動地發展,影響優秀作品地產生。此外,在我國地法律規定下,表演單位同樣擁有作者這一身份,單位是可以創作的。換句話來說,它始于演員一樣具有創作作品地行為能力。這更能體系表演者權的主體是兼容的,它受制于作品本身的屬性。在現行法律規范中,我國忽視了民間文學表演藝術者地主體地位,未將其歸于“表演者”。我國歷史悠久,民間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的產物,更多的是我國精神內涵和價值觀的體現,其地位無與倫比,他們地表演人員更是我國文化的傳承者,代表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藝術內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代社會有了高科技的產物后,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為保護民間藝術家提供法律的保護,將其歸于表演者的范疇,對于悠久文化地傳承僵尸相當大的打擊。只有在法律上實現了保障民間藝人地權利,才可以讓中華傳統藝術發揚光大,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二)擴大表演者權的客體范圍。民間藝術作品作為我國獨有的作品形式并未被納入保護范疇之內。而對于是否應當將其作為客體,各方存在著不同的見解。民間作品與其他藝術作品不同,它產生地域不同,表達形式也千差萬別,內容更是多樣,對于其的保護雖然迫在眉睫,但理清其中區別也是難關之一。對于民間藝人而言,保護其表演活動是激發其傳承熱情地手段之一。這些獨特的民間藝術是傳承了千年的文明的縮影,消失很有可能是眨眼之間,但其存在確實花了百年甚至千年的積淀。如果不想我們的子孫只能在文字或者影像中回憶它們,就必須加快保護的步伐。表演者權的客體也應當包括藝術作品。時代飛速發展,現在的表演不單單只是藝術表演而已,藝術創作同樣涉及。實用藝術作品在工業社會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其加以保護是百利無一害的,也是眾望所歸。(三)完善表演者權的內容。(1)完善表演者的傳播權現今,表演者僅對當時的表演享有一定程度的權利。這樣的表演當被做成其他產品進行傳播時,其權利就不受保護了。這對于表演者的經濟權利來說是一種侵犯。表演者如果只能從一輪一輪的表演中取得片酬而已,那是非常不到位的。機械的演出不僅僅是給演員本人帶愛極大的壓力,對于作品本身而言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并且根據我國國情,我國的廣播電臺、電視臺一般都是國有企業,其相對于私企而言,市場調控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要想僅僅依靠市場選擇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演員而言,在這樣的情況下是處于弱勢地位,想要取得相應的傳播權是非常不易的。(2)將機械表演權納入表演者權機械表演是指用科技手段將表演者表演活動進行固定,是的觀眾無需通過現場就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特別是現代社會大家對于電視手機多媒體的依賴,現場表演已經逐步弱化,更多的利益來源于機械表演之中。而我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下,只有作者享有了此項權利。表演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想僅僅憑借著現場表演獲得利益是不公平的,這是對其經濟權利的一定程度的損害。表演者權中如果能夠給予表演者一定的機械表演去,則可以給予其“二次獲酬”的機會,這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對我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有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化琴.論表演者權的法定主義[J].電子知識產權,2015(06):67-72.

[2]陳化琴.著作權集體管理視角下表演者權的實現機制研究[J].河北法學,2017,35(05):87-97.

[3]吳漢東.知識產權制度基礎理論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作者:楊依卓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